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战争史上的著名将领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将军统帅] →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12343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zx哥哥 男,离线
  
  
  等级:下士
  文章:41
  金钱:44
  注册:2003-9-6
给zx哥哥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x哥哥加入好友 查看zx哥哥的个人资料 搜索zx哥哥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x哥哥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故剑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纵论天下武林,臧否人物,有“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之说,不但见解 
精到,豪气干云,而且提法新颖,因步其韵奉和,来评一评二战天下名将。 

第一位是曼施泰因元帅。二次大战中德国名将如云,但我认为他的指挥才能是最全面,最出类拔萃 
的。曼施泰因出身军人世家,生父和养父都是德军少将,本身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在德军指挥参谋 
系统中受过完整的军事理论培养。在战前曾担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德军各级参谋部的军需总 
监 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上是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这是从一战鲁登道夫之后的传统)。 

曼施泰因除了战役指挥艺术以外,还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它优秀战场指挥官,而 
可以与伦斯德(又译龙德施泰特)元帅,博克元帅这一级别的元老相比肩。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 
为是德军中的 “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 
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最能体现他战略水平的是法国战役的“曼施泰因计划”。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为蓝本执行 
的。我的评论是这个计划具备了优秀计划的一切要素。首先是简单。好的计划从不试图预言一切情 
况,而是简单明了,击中要害。计划越复杂,执行时容易出的差错越多,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就一再 
犯这个毛病。其次是有针对性,针对盟军的战略部属。第三是出其不意,把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 
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不要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就要求主攻装甲部队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 
地,而当时坦克部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形突破。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露,这 
里赌的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军群暴 
露的南翼。这是典型的“有算计的冒险”。 

另一个可以看出曼施泰因清晰战略概念的是他在1943,1944年的战略主张。当时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 
之后一直处于败退的境地,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处境更加困难,已经没有赢得战争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曼施泰因作为东线主战场的指挥官,指出只要运用有技巧的弹性防御大量歼敌,即使以 
苏军那样无限的人力资源也会见底,东线仍然可以争取到一个不胜不败的结局。我本人曾经对此不以 
为然,专门去研究了双方指挥官的指挥特点,1943年各战役的损失情况,和苏联兵源在1944,1945年 
的资料,不得不承认他的战略概念是完全可行的,1943年甚至1944年初德军其实还是可以挽回全面溃 
败的结局。不幸这样的建议不被希特勒所采纳,因为希特勒不信任德国国防军将领。在忙于解救严峻 
的防御形势之余,在别人只是作绝望的挣扎的时候,能有这样清晰的战略思路实属不易。所以在朱可 
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毕生的事业”,科涅夫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札 
记”中,曼施泰因是他们指名提及最多的敌军将领。这是来自敌对一方的极高赞誉。 

在战役战术指挥方面,曼施泰因至少创造过3次奇迹。第一是法国战役,曼施泰因计划是个战略-战役 
层次的计划,虽然战役本身并不是他指挥的(曼施泰因在开战前从A集团军群参谋长调任步兵军军 
长)。 

第二个奇迹是1941-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1941年底从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升任南方集团军 
群第11集团军司令的曼施泰因,率军突破比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将苏联“滨海集团军”10 
万人围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兵力与德军不相上下,而且占据大纵深的山岭要塞工事死 
守。海上苏军黑海舰队掌握着制海权,可以对德军在半岛上任何薄弱部位进行两栖进攻。这样的战役 
态势类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处境。曼施泰因的优势是有加强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权(负责空中支援 
的是第八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伯爵是德国空军第一战将,1943年晋升元帅)。经过冬季的准备之 
后,正当曼施泰因即将发起总攻击,苏军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而且登陆的是外高加 
索方面军全军,兵力数倍于德军。这时候曼施泰因处于屯兵坚城之下腹背受敌的绝境。但他立即以高 
速调兵面对刻赤半岛苏军,只冒险以少数兵力监视要塞,很快稳定局势。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 
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再回身突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月余时间内用一个集团军,歼灭了苏 
军前后合围的一整个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而且曼施泰因属下根本没有一个装甲师!整个克里米亚战 
役包括攻坚战,追击战,防御战,运动战各种作战样式,曼施泰因项项出众,从绝境中获得了一次奇 
迹般的胜利。他因此而获得陆军元帅军衔。要知道德军中以集团军司令身份获得元帅军衔的,除了法 
国战役有一批之外(克鲁格,维茨勒本,莱歇瑙那批人),之后只有隆美尔和保罗斯(保罗斯情况特殊, 
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希特勒想叫他自杀)。 

第三个奇迹是斯大林格勒之后直至哈尔科夫的诸战役。当时曼施泰因已经是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 
整个东线南翼德军主力。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之后,曼施泰因被希特勒紧急调来指挥新 
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他的主要使命有两项:一是为斯大林格勒解围,另一项更重要:防止整个南翼 
战场的总崩溃。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斯大林格勒东南方向不远是黑海海岸,罗斯托夫地区。因为第 
六集团军被围,德军在这个地区已经没有连续的防线,也没有部队填补这个空洞。罗斯托夫地区以 
东,沿黑海海岸向南,德军A集团军群远远地在高加索和苏军作战,A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则完全通过 
罗斯托夫。如果苏军不仅仅是合围斯大林格勒,而是进而向南一步,只要占领罗斯托夫,切断这个瓶 
颈,就可以合围整个A集团军群。如果出现整个集团军群被歼灭的情况,那就是德军整个防线的总崩 
溃了。因此对曼施泰因来说,比解围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罗斯托夫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撤 
出为止。 

事实上苏军方面什捷缅科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一书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都提到,苏 
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分“指环”“小土星”“大土星”三个部份,其中“大土星”计划就是要攻 
击罗斯托夫切断A集团军群。凭曼施泰因手边那点兵力,则必须执行两重任务。他用手下装甲部队主 
力第48装甲军努力向斯大林格勒突击,开始时进展顺利,但苏军发动反击威胁解围部队的后路,而且 
被围的第六集团军司令保罗斯不肯发动向心突击突围。当意识到无法解围之后,曼施泰因立即命令被 
围部队拖住尽量多的苏军,为更大范围的战略行动做出牺牲。而曼施泰因这时除了48装甲军外,只有 
拼凑而成的一个集团军级战斗群“霍利德特集群”可用,而且根本没有绵亘的防线。苏军小股部队甚 
至一度占领罗斯托夫。但是曼施泰因最终凭着这点兵力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保持了瓶颈的畅通,直到 
A集团军群平安撤回,从而稳定了战线。在这之后德军且战且退,直到1943年春,曼施泰因利用苏军 
攻势的动量耗尽,突然发动反击,这就是哈尔科夫战役。如果了解当时苏军所占的兵力优势和战役态 
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大败之后居然没有导致全线总崩溃,而且还能打出防守反击,实在是曼施泰因 
所创造的一个奇迹。1944年初曼施泰因被希特勒解职。 

曼施泰因的战场指挥艺术可以说和伦斯德,隆美尔,古德里安不相上下。我将他列为二战名将第一人 
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是二战名将中最全面的,战役,战略水平上俱有惊人的杰作,打过所有类型的战 
役。二是他在逆境甚至绝境下创造奇迹的能力。这一点上他超过德国三大名将中的隆美尔和古德里 
安。单论顽强的程度,德军中只有莫德尔元帅和舒埃纳尔元帅与他相似,但这两人担任集团军群级指 
挥官都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表现的机会就少多了。 

第二位我所佩服的是英国海军元帅坎宁安。这也是个奇迹创造者。二战中坎宁安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 
司令。在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英国地中海舰队就必须独自面对轴心国的全部压力。地中海周围是个 
陆环海的形势,意大利拥有本土基地在地中海中心的优势,海军先后拥有8艘新型战列舰。而德军则 
拥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和潜艇部队。英国在地中海有两支舰队,一支是驻直布罗佗的K舰队,一支是驻 
埃及的地中海舰队,由坎宁安指挥。其中地中海舰队孤悬海外,补给都要靠从英国绕过南非运过来。 
又要负责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北非,马耳他,甚至中东。坎宁安手中除了巡洋舰驱逐舰舰 
队以外,主力只有“伊利莎白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几艘新旧不一的战列舰,和“光辉号” 
“无畏号”航空母舰。无论地理上和海空兵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坎宁安想的不是尽量减少有限兵力的损失,而是进攻,通过进攻,打破敌人的 
平衡从而自保。其中奇袭塔兰托是他的经典之作。塔兰托是意大利本土的军港,意大利主力舰队停泊 
于此。坎宁安率主力掩护航空母舰夜袭塔兰托,一举瘫痪了意大利整个战列舰队,而且从心理上镇摄 
了敌人,弄得意大利海军再也不敢和英国主力舰交锋。这一战远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前,开世界战史 
运用航空母舰袭击对方军港之先河,无论其决心的大胆,计划的创意性,实施的周密都是经典之作。 

随着德军大规模介入地中海,德国的空中优势和潜艇优势逐渐显现。在丧失制空权和随时面临潜艇威 
胁的条件下,坎宁安仍然坚守地中海孤岛马耳他,遮断意大利到北非的海上运输线,这无异于虎口拔 
牙。在英国陆军从希腊和克里特岛撤退时,他派舰队冒着德军的空袭把陆军撤出来,虽然舰队损失惨 
重,但圆满完成了救人的任务。坎宁安在地中海战场的胜利是个真正的奇迹。随着盟军在地中海战场 
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轴心国北非装甲集团军群1943年投降,地中海海战平息下来。当盟军登陆意大利 
本土的时候,意大利投降,其舰队在旗舰 “罗马号”的率领下驶入马耳他港向英军投降。这是对坎 
宁安的最高奖赏。这之后,坎宁安奉调回国,升任第一海务大臣(the First Sea Lord,即海军大臣),并受 
封子爵。 

我佩服坎宁安,一是因为奇袭塔兰托的创意性,远高于奇袭珍珠港,是战史上的第一次,是“有算计 
地冒险”的典范(这是我评价军事家的最高标准)。二是因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英国海军三百年的斗 
争精神。就象英国人自己说的,一个国家可以在短期内装备一支现代化的舰队,但永远没法给它灌输 
几百年熏陶出来的进攻精神。论海战战绩,美国的尼米兹,哈尔西,斯普鲁恩斯都比坎宁安高。但指 
挥艺术和顽强精神我还是更佩服坎宁安。英国海军舰艇任何时候都是主动求战,不管己方处于什么样 
的劣势,甚至一艘驱逐舰也敢向两艘德国主力舰进攻(挪威海战)。到后来德国意大利海军的水面舰艇 
在海上占优势的时候,都要避开英国军舰。这不是个别人的勇敢精神,而是英国海军普遍的精神,坎 
宁安无愧是英国19世纪海军名将纳尔逊的继承者。 

第三位是德军上将古德里安。前两位可能人们知道的少一些,所以我对史实作较详细的介绍。而古德 
里安则广为人知,许多军事爱好者可能都看过他的回忆录“闪击英雄”。我佩服他是因为他的全面。 

古德里安在德军中绰号“火爆汉斯”,但却也是个坐下来能拿起笔的理论家。我读过他的理论著作 
“注意,坦克来了!”,还有隆美尔的理论著作“步兵进攻”。虽然书不长,但战场上的名将能文能 
武的确实不多。现代坦克战理论不是古德里安发明的,公认的版权属于英国的两位历史学家兼军事理 
论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前者的“世界军事史”和后者的“在山那边”“间接路线战略”“第二次 
世界大战史”都是权威著作。但他们都不是战场指挥官。而古德里安是德国最早研究坦克战理论的军 
人之一,也是最早付诸实践的先驱。而且他是通讯军官出身,对坦克集群的通讯联络协调,坦克和炮 
兵,工程兵,步兵混合编组极协调,空地配合都有他独创的贡献。要知道闪击战不仅仅是集中坦克而 
已,各兵种以坦克为中心的混编协调才是它的神髓。 

古德里安作为战场指挥官,在第19装甲军军长,装甲集群司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任上参与了波兰 
战役,法国战役,对苏作战初期的基辅,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诸战役,所取得的战绩就不细 
谈了(其实我评价军事家主要并不依据战绩,而是依据我对其军事指挥造诣的看法)。但他突出于其它 
人之上的仍然是他的全才。 

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被希特勒解职之后,古德里安赋闲了一段时间,随后复出担任装甲兵总监。这是 
个监督装备生产,编组训练装甲部队的行政工作,他居然也能干得很出色。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 
勒事件以后,古德里安出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实际上相当于协助希特勒指挥的东线总司令 
(不负责西线事务)。直到他1945年战争快结束时第二次被解职,这段期间是德军最绝望的时候,已经 
临近总崩溃。古德里安在这段时间充分表现了顽强抗争的精神(不管是对苏军还是对元首)和参谋部工 
作的素质。此人能文能武,很不简单。被解职后回到家里作了美军的俘虏。战后又成为北约的主要军 
事战略家。 

这三个是我佩服的。还有半个是美国的麦克阿瑟。为什么只佩服他一半呢?不是因为他打的败仗。我 
点评天下豪杰,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且听我慢慢道来。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父亲老麦克阿瑟是4星上将,曾任驻菲律宾军事总督。一战以后好几任美国陆军 
参谋长是他的门生,这让小麦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麦克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点军校的4年 
里有3年名列第一,毕业的时候还是学员队长(大概相当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吧)。据说西点军校校史上 
毕业时既是第一名,又是学员队长的,只有3人而已。一个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位没有在军界闯出名 
堂,再一位就是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也是被美国人视为军事天才的人。大 
多数名将早年在军校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少年早慧倒是不多。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也是我佩服他的原 
因。换句话说,美军陆军将领中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的不多,只有他和巴顿比较突出。太平洋战 
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跳岛作战”的版权 
至少有一半属于麦克阿瑟,还有一半是哈尔西和布朗宁(哈尔西的参谋长)的。这种战略充分发挥己方 
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可以说是不战而屈 
人之兵。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则是麦克阿瑟在战役-战术层次上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 

有说法讲仁川登陆之前,雷英夫曾准确地预言了这个行动。这个说法有好几个版本。我认为其实并不 
能说明太多问题。笔者曾在海湾战争“沙漠军刀”作战开始前三个月就准确预言了美军的主攻方向, 
作战样式,辅助方向, 当年我南开大学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知道,但总不能说笔者比施瓦茨科普夫 
更高明吧?因为旁观者和下作战决心的当事人不同:旁观者第一不需要承担一旦冒险失败的后果,好 
比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地上走一条半米宽的小道,但极少有人敢在万丈深渊边上又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 
下这么做;第二旁观者很可能不掌握全面的情报,无法对收益和风险作全面评估。 

事实上从朝鲜半岛的地理,仁川的位置,战场形势,和美军驻日本的后备兵员看,预言仁川登陆是很 
简单的事。相信许多网友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对登陆战这一作战样式的脆弱性,对仁川的潮汐水文资 
料有更深了解,就马上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朝鲜方面对仁川的潮汐水文无疑很了解,美军要登陆当然 
也很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整个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反对仁川登陆,而朝鲜方面也不重视中国警告的 
原因。十年前我了解的雷英夫预言的最初版本,是说毛泽东听了雷英夫的汇报之后,当即问他和总 
理,总参有没有更详细的仁川地理水文资料,雷英夫答不上来,表示要回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才 
是关键所在。麦克阿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明明了解这些不利条件,了解必须承担的风险,和所有人的 
反对,但他利用了对手心理上的弱点,不顾一切反对意见而去冒这个险,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其 
中体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自信都是超人的。以美国的军事优势,击败朝鲜人民军不难,但如此胜 
法,却是太漂亮了。 

除了军事指挥艺术,麦克阿瑟还是出色的教育家和军人政治家。他在二十年代是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 
轻的校长。他担任校长时正是西点军校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他给军校带来的活力和进行的教育改革到 
现在还有深远影响。日本投降以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实际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对 
日本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选举权到新宪法。虽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 
是中国的世仇日本,单就他的工作而言,我必须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但是我只佩服他一半,因为他的弱点也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他打过不少本可以避免的败仗,象太平 
洋战争爆发时他的空军被日军奇袭毁在地面上,象朝鲜战争第一第二次战役。我说过不以成败论英 
雄,但这些败仗与德军的失败不同,德军的不少败仗是因为战略上和资源上的劣势而不可避免的,所 
谓“无力回天”,但麦克阿瑟的这些败仗是本可以避免的。我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个糟糕的将军,因为 
所有这些败仗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同一个原因:心理问题。麦克阿瑟过于自信,自信到狂妄的地步, 
所以往往轻视对手,所有这些败战只有一个原因,轻敌。反过来,他开始重视对手时,往往又有天外 
飞仙似的妙手出现。他的出身,教育,经历决定了他的优越感和自信。他对荣誉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渴 
望。麦克阿瑟是美军将领中获得勋章最多的一人,也不吝惜给手下的人以荣誉。在他的回忆录中每次 
作战之后都有长长的注解“我按以下的顺序嘉奖我的部下”,这在所有将领的回忆录中绝无仅有。尤 
其是登陆菲律宾,是他那种军事浪漫主义的产物。登陆菲律宾的战略必要性可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 
还是不如登陆台湾对整个战局利益更大。当然,那样的话,现在台湾问题会更复杂了。这是题外话。 
以上这些都造成了他的个性弱点,进而影响他的判断力。所以我只佩服麦克阿瑟一半。 

其实我在思考这半个名额的时候,在麦克阿瑟和隆美尔之间犹豫了很久。许多人都了解并崇拜隆美 
尔,我也是。隆美尔虽然没有留下回忆录,但他大量的书信文件披露了他思考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战 
后由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理论和历史名家编纂成书(“隆美尔书信文件集”有中文版),还有他的参 
谋长斯派达尔,拜尔莱因,作战处长梅伦廷这些人的回忆录,再加上戴维。欧文这样名历史学家作的 
传记。这些书我手边都有,相信网友们也看过不少,所以不想再作介绍。 

隆美尔大概是唯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获得德国最高军事勋章的将领。顺便说一句,二次大战中德国 
的最高军事勋章是“带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陆军元帅中只有隆美尔,莫德 
尔,舒埃纳尔获得过。难得的是他本身不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也不是装甲兵或骑兵出身,而是步 
兵,他的理论著作“步兵进攻”在战前就很流行。在法国战役前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是他生平第一次 
指挥装甲兵,上任前还有些心虚,特意去请教装甲军军长施密特如何指挥坦克战。但他以后就以坦克 
战专家在青史留名,的确是个天才。 

若根据他在法国战役和北非战役中的表现,隆美尔完全可以列名在我佩服的3个人之中。但他有他的 
弱点,就是在绝望的大形势下不够顽强。战役层次上,西迪拉杰格,卡塞林这些战役中他表现是够顽 
强的,但当总的战略形势完全绝望的时候,他容易丧失信心,宁可期待机会卷土重来,没有象曼施泰 
因,莫德尔,舒埃纳尔那样“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究其原因,我觉得隆美尔是太聪明了,大 
凡聪明人都不够顽强,不愿意出苦力,所以“射雕”中的郭靖,“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这类笨人反而 
能成大器,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隆美尔也不例外。象曼施泰因这类天才又够顽强的,是人类中的异 
数。所以我评价曼施泰因高于隆美尔。 

隆美尔能得我佩服一半。但我数“3个半”时最终选了麦克阿瑟,其实是因为非军事因素。一方面麦 
克阿瑟在教育,政治上的成就更大,另一方面我觉得已经有曼施泰因,古德里安,自己佩服的德国人 
也未免太多了。再有就是我的私心:可能是我看的武侠小说多了,我对于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又充 
满贵族气质的将领总是充满心仪。象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查理十 
二,和麦克阿瑟都是这个类型,所以我取麦克阿瑟而舍隆美尔。网友看到此处,敬请一笑而已,千万 
不要跟我较真啊 ^-^ 

二次大战中值得佩服的名将还有很多,如果只数4个,那就是上面的“3个半”,而且我的评价是按照 
上面的顺序来的。再顺便谈谈其它几个值得佩服的。 

肯定有人跟我提巴顿。巴顿是我年轻时最崇拜的,多半是因为那部电影的关系。但我对他军事上的评 
价不如上面5位。我手边巴顿的资料也不少,除了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还有好几本权威 
的传记。巴顿是打机动战的高手,也是“美军斗士”(他的老上级潘兴的评价),积极进取精神的代 
表。从他善于即兴指挥作战来看,他的确才华横溢。他战术理论素养不错,象林彪那样善于总结战 
术,这可以从他“我所知道的战争”一书看出来,那本书末尾专门有章节总结战术问题。在欧洲作战 
期间,巴顿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过一个“必胜的计划”,可惜未被采纳。从计划本身看来, 
巴顿在战略层次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巴顿的问题在于他是专才,不是全才。巴顿进攻时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但不太善于打逆风仗,尤其 
是攻坚。西西里战役占领巴勒莫之后向墨西拿挺进中,巴顿也没有达成决定性的突破,虽然比蒙哥马 
利早到墨西拿,也没有太大意义。1944年秋梅斯战役屡次攻坚不下,伤亡太大。这其中有后勤跟不上 
的原因,这不能怪巴顿。但巴顿命令20军军长沃克(就是后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不惜代 
价强攻,则是一个战术错误,反映了他过强的优势意识。 

提到巴顿,很多人会联想起太平洋战争的美军名将哈尔西。这两个人都是战将,快速机动作战的好 
手,只不过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他们的个性也极为鲜明。美国也有人称哈尔西是海上的巴顿。但仔细 
观察其实大不相同。首先哈尔西能打逆风仗。瓜达卡纳尔岛就是极为艰苦的消耗战,美军一度非常危 
险。还有就是哈尔西是“跳岛作战”的首创者,这比他打的那些著名海战还要有价值。他的战略造诣 
极高,但在战术上其实比巴顿更鲁莽,巴顿战术上倒不是个莽撞人。 

有评家讲“巴顿是假大胆真小心,哈尔西是假小心真大胆”,我认为非常贴切。巴顿嘴上强调进攻到 
了极端的地步,甚至说“历史上不知道哪个傻瓜说要注意自己的侧翼,从此以后所有的笨蛋都小心翼 
翼地保护自己的侧翼”。但那其实是根据美军的地面和空中优势所说的戏剧性的话。他自己该注意的 
时候还是很注意的。象阿登战役开始前,巴顿是美军中唯一预料到北边侧翼要出麻烦的将领,在离开 
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处开会之前,就预先留下了3个预案,对付3种不同情况,并留出了马上可以动用 
的兵力。这象不象现代版的“锦囊妙计”? 

哈尔西嘴上比巴顿有把门的,但做出来的事大胆多了,有时已经超出了“有算计地冒险”的范围,变 
成鲁莽了。1944年莱特湾海战,虽然美军整体上比日军占有压倒优势,因此而没有出大的纰漏,还是 
打了个大胜仗,但在不留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哈尔西就上钩北去追击日军航空母舰舰队,这在指挥上 
是太冒险了。还有1945年舰队空袭台湾和日本本土的作战,是个大胆而成功的行动,但是哈尔西明知 
有台风预报也不采取防范措施,结果舰队因台风而蒙受损失,则是他太疏忽了一点。 

不过哈尔西还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战将,(尼米兹不负责战场指挥),他的回忆录“哈尔西将军的故事” 
常拿自己的超大号脑袋自嘲,全书写得轻松幽默风趣,是我最喜欢读的回忆录。不知有没有出中文 
版?美国海军1944年底授予李海(总统参谋长,相当于现在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金(海军作战部长兼美 
国舰队总司令,相当于陆军的总参谋长马歇尔),尼米兹(太平洋战区兼太平洋舰队总司令)3个人海军 
五星上将军衔。这3个人论地位资格都不可能不在哈尔西前面。1945年授予哈尔西海军五星上将军 
衔,他是获得这一军衔唯一的战场指挥官。 

提到哈尔西,不能不提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和哈尔西交替指挥太平洋美军主力舰队,是尼米兹手 
下的左膀右臂,或者说是哼哈二将。哈尔西指挥时叫第三舰队,斯普鲁恩斯指挥时叫第五舰队。他们 
手下指挥航空母舰,战列舰,两栖部队的指挥官,也基本上是两套班子,但区分不那么严格。尼米兹 
本人和波特教授合写的 “大海战”(有中文版)一书中把这比作“换车夫不换马车”。斯普鲁恩斯也是 
美国海军名将,是中途岛海战,菲律宾海战诸战役的胜利者。我评论他的指挥风格有点象林彪,在 
“有算计的冒险”中,是属于更精于计算,运筹帷幄,但大胆冒险不足的那种。他对作战目标的先后 
顺序有很清晰的概念,头脑冷静,中途岛最后一幕不追击的决定他是作对了,但菲律宾海战中不主动 
出击,则是丧失了一次全歼联合舰队的好时机。总之他的个性与哈尔西相反。是哈尔西在回忆录中第 
一个提出“如果是我来指挥菲律宾海战,而斯普鲁恩斯指挥莱特湾海战就更好了”。后来的评家大多 
同意。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哈尔西指挥菲律宾海战,那么大概就不会有莱特湾海战了,联合舰队恐 
怕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我并不认为斯普鲁恩斯比哈尔西差。我所谓“有算计的冒险”,本身已经超出了军事作为科学的范 
畴,实质上是个度的把握,已经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和“鲁莽”,“过于谨慎”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 
的界限,甚至也不能以战绩结果来判定是否合适。将领们不可能仅通过后天学习做到,而是与各人的 
经验,悟性,和性格有关系,是个不可言喻的境界,非天才不行。所以评判者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 
看法。 

许多人都认为以斯普鲁恩斯的地位和战功,没有获得五星上将军衔有点冤枉。其实他凭资历比哈尔西 
还差一点。哈尔西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是海军中将,指挥太平洋航空母舰舰队,斯普鲁恩斯是海军少 
将,指挥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巡洋舰分舰队。如果不是哈尔西在中途岛之前,皮肤炎急性发作,还轮不 
到斯普鲁恩斯来指挥。哈尔西幽默地说自己当时的求战心情,是真正的"ichy for fight". 

瓜达卡纳尔岛之战胜利后,哈尔西已经被提升为太平洋战场除尼米兹之外唯一的海军上将。这是破例 
的奖赏,因为那时美国海军惯例,除现任海军作战部长和两洋舰队总司令以外,没有人能有四星上将 
军衔,所以一个战区只有总司令一人是海军上将,就连卸任的海军上将也要降回自己的永久军衔。所 
以哈尔西是当时除李海,金,尼米兹,斯塔克(大西洋舰队总司令)之外第五位上将。在战功相等的情 
况下,哈尔西当然比斯普鲁恩斯优先封帅。 

其实尼米兹和哈尔西都为斯普鲁恩斯争取过五星上将军衔。美国国会最终给了斯普鲁恩斯一般上将地 
位没有的特殊待遇,只有五星上将可以拥有,好象是可以终身不退役或者终身享受相同的薪金。但斯 
普鲁恩斯最终没有正式获得帅位。他在战后退役担任驻日本和菲律宾的大使。 

点评完佩服的,再来谈谈不佩服的。其实评述不佩服的比佩服的难得多。战争中的庸将虽然不少,但 
不值得我不佩服一下。要找出名将,又有真实的本领不是浪得虚名,要有超人的战绩,但还要说出不 
佩服的理由,实在不容易。 

点评完佩服的,再来谈谈不佩服的。其实评述不佩服的比佩服的难得多。战争中的庸将虽然不少,但 
不值得我不佩服一下。要找出名将,又有真实的本领不是浪得虚名,要有超人的战绩,但还要说出不 
佩服的理由,实在不容易。 

我所不佩服的第一人----是朱可夫元帅!事实上我所佩服和不佩服的第一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对等 
的。苏军是二战中击败德国的主力,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中无 
人可比。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这一点无可辩驳。朱可夫 
的问题在于他的作战方式。 

苏军的军事学术,从二次大战历次战役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其进攻战的思 
想,标准的表述是“宽正面,大纵深,多轴线的不停顿的高速进攻”。其中有几点与别国军事学术相 
比尤其有特色。一是兵力火力优势的累积,要达到一定比例,例如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等等;二是 
突破口的选择;三是预备队投入的时机尤其讲究,早了消耗在突破中,无法不停地突进,晚了又起不 
了作用。苏军杰出的将领,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在指挥大兵团机动 
作战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这个作战方式要求积累巨大的数量优势,否则怎么能在宽正面上 
达成纵深突破呢?公允地讲,这跟单纯的人海战术有本质区别,而且是适应苏军人力和资源上的巨大 
优势发展出来的。能够动员一切有利因素,包括物质优势,保证胜利,这也是很大的本事,一般人给 
你2比1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你也不一定会运用。 

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给指挥官留有的自由发挥余地不大,即兴发挥,或大胆冒险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胜利毫无悬念。而如果没有这种优势,就不会打仗了。美军大多数将领也有这个问题。防御战也是如 
此。从纯军事理论来讲,虽然攻方有随意选择进攻点的主动权,但是守方有既设防御工事和内线作战 
的优势,一般来讲,理论上承认防御比进攻是更强的作战方式。但苏军成功的防御战战例一般在兵力 
上都不弱于德军。象库尔斯克那样的战例,不算为反攻阶段储备的力量,单只防御兵力就超过德军。 
苏军进攻战最典范的表演,一是1944年6月“巴格拉季昂”行动,白俄罗斯攻势,二是1945年华西列 
夫斯基指挥的对日作战,都是苏联军事思想最样板的表现。 

朱可夫成功的战役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作介绍。也有一些遗憾。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过于关注 
包围圈里的德军,未能按照“大土星”计划的宏大构思,彻底击溃德军整个南翼。以当时苏军的兵力 
优势,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抽调包围圈对内对外正面的兵力或预备队,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但 
是要冒很大风险。击败曼施泰因手下48装甲军为斯大林格勒解围的关键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反击,其实 
这还是个头痛医头的办法,如果变换马利诺夫斯基的进攻点,直接攻击罗斯托夫城,那么曼施泰因就 
算击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也于事无补,甚至可以一举围歼顿河集团军群主力,和A集团军群全 
部。但这会冒太大的风险,而且会使局势过于复杂,难以驾驭,所以苏军最后还是专心吃掉已经被围 
的第六集团军,“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战争爆发的时候,朱可夫任苏军总参谋长,对德国的突击有所觉察,但准备得不够。当然这主要是斯 
大林的责任,但从朱可夫的回忆录来看,他并没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采取措施,也是措手 
不及。他本人不应该为苏军的溃败承担责任,但他既然坐在这个位子上,也有疏忽之咎。 

柏林战役打成了伤亡惨重的攻坚战,这是由柏林的地位决定的,被围德军无处可退,作困兽犹斗,但 
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表现其实不如助攻的科涅夫元帅。 

所以以朱可夫的赫赫战绩,和极高的军事指挥造诣,他能够在我不佩服的人里排名第一。这里没有丝 
毫贬低的意思,只不过欣赏角度不同。象他这种始终不给对手一点机会的完胜,在苏联的物质条件下 
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是不为我个人所欣赏罢了。就好比围棋中的石佛。纵然李昌镐是围棋天下第一 
人,我还是更欣赏“妖刀”和“宇宙流”的艺术境界。 

其实我列名朱可夫于此,是代表一批苏军元帅的。朱可夫是其中最典型,地位也最高的。在他们当中 
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顺便谈谈。 

我手边的苏军资料决不少于英美德,而且喜欢好几本书对照来看,为的是尽量不受写作者立场的影 
响。第一手资料大致是回忆录和传记,和一些部队的队史。回忆录大致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 
捷缅科,科涅夫,麦列茨科夫,巴格拉米扬,还有一些集团军级将领的,如崔可夫,格列奇科,罗特 
米斯特罗夫,别洛鲍罗多罗夫等人。第二手资料是一堆非当事人写的战史,以“苏联军事大百科全 
书”为代表。苏军元帅的回忆录,一般来说,史实讲得非常详尽,术语也很准确,是全面了解作战过 
程的好材料。但是行文过于严肃,一般军事爱好者不容易有耐心细读下来。 

苏军自1935年第一批授予5人元帅军衔,其中3人死于大清洗(叶戈罗夫,布吕赫尔,图哈切夫斯基), 
剩下的两人(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极为糟糕。 布琼尼其实更适合当一位勇猛的骑兵师 
师长。由于苏联内战与二战不可比,资料也不全,很难推断死去的3人的军事水平。布吕赫尔元帅曾 
来中国作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仑将军。外界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现代化作战理论评价很高,可 
惜历史没有给他证明的机会。 

朱可夫在战争爆发时是总参谋长,大将军衔。在他前面,比他资格老,先封元帅的还有少数几个。象 
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库利克等。战前苏军军衔在元帅以下不叫将官校官,叫一级集团军级,二 
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这都是军衔称谓,不是实际职务。象国防部长(叫国防人民委员)铁 
木辛哥,就是一级集团军级,相当于大将。 

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中坚将领以朱可夫为代表,无论战功,地位(他是唯一的大本营副最高统帅),朱可 
夫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元帅,战时得到斯大林的完全信任(除1941年基辅战役力主撤退,被撤销总参 
谋长职务外放方面军,失宠了一个极短时期以外),但战后似乎斯大林有意抑制他的地位和影响,在 
他结束驻德国占领军统帅的任务回国时,斯大林任命他担任陆军总司令。苏军体制,陆军总司令地位 
低于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长。其它元帅,从苏联公开资料排名显示,大致上华西列夫斯 
基排第二位。他也曾在战争初期任总参谋长,后来是和朱可夫同样,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指挥主要 
方向上的几个方面军作战。他崭露头角是和朱可夫一起制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对德战争结束后 
指挥3个方面军对关东军作战,摧枯拉朽,气势如虹。 

第三元帅大概是科涅夫。他从莫斯科战役担任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之后,一直是方面军司 
令。我认为他是苏军中的最佳方面军级指挥官,柏林战役的表现甚至超过朱可夫。炮兵元帅戈沃罗夫 
虽然担任过最高统帅部代表,指挥数个方面军,但是在北方,属于非主要战略方向,其地位大概还不 
如科涅夫。 

第四是罗科索夫斯基,莫斯科战役作为集团军司令一战成名,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他承担围歼德第六 
集团军的任务,此后一直是仅次于科涅夫的,斯大林所信任的方面军司令。对德战争结束,胜利大阅 
兵时,阅兵首长是朱可夫,阅兵总指挥是罗科索夫斯基。 

苏军元帅根本没有排名,不象中国。以上4人是我根据苏联资料提到他们时的一般顺序,还有战绩, 
地位,斯大林的信任程度排的,不是官方排名,但基本反映事实。 

其它方面军司令就不相上下,很难排出高低了。其中瓦图京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科尔松诸战役 
中和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不相上下的方面军司令,才华很高。可惜在视察前线时遭遇反共游击队阵 
亡了,死时军衔是大将。斯大林很倚重他,但是似乎不喜欢他。斯大林格勒和科尔松两次合围战,在 
最后清理包围圈之前,大本营下令调整部署,调他去负责对外正面,把对内正面交给罗科索夫斯基。 
瓦图京很觉得委屈,朱可夫在回忆录里也为他抱过不平。战争中后期的方面军司令员中,切尔尼亚霍 
夫斯基大将也死在战争结束之前,是病故的,很年轻。 

第二位我不佩服的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的回忆录不止一部,分阶段描述他在二战中的 
经历。蒙哥马利决非庸才,所以才能在我不佩服的人里排名第二。 

蒙哥马利是阵地战的高手,有点象“拿破仑的终结者”英国惠灵顿公爵。他对作战的目的,步调有极 
清晰的概念,但也容易固守这个概念不知变通。这一点又有点象斯普鲁恩斯。巴顿在西西里战役中改 
变计划,冲向巴勒莫,再回身取墨西拿的即兴行动,蒙哥马利和巴顿易地而处是决作不出来的,因为 
墨西拿才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当然巴顿有原定进军道路被蒙哥马利占了的原因,但即使如此,巴顿 
换作蒙哥马利还是作不出来的)。 

蒙哥马利在诺曼底登陆后没有及时占领卡昂城,而是改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军主力,以便 
美军在南翼达成突破。包括巴顿,布莱德雷在内的盟军将领都说,这是蒙哥马利为他无能攻占卡昂所 
找的借口。我确实相信,即使蒙哥马利真想占领卡昂,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 
他的借口也好,应变计划也好,确实不失为上乘的变招:德军主力和全部的装甲部队都集中在英军周 
围,美军在7月份发动“眼镜蛇”作战,突破德军防线,达成了突进。应该公允地讲,蒙哥马利是战 
略上和阵地战的高手,连隆美尔也承认这一点。 

蒙哥马利的问题在于他缺乏把突破变为突进的魄力,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过于谨慎。有时即使有了巨大 
的优势,他能突破敌人防线,但不能决定性地消灭敌人,而是把敌人向后推。象阿拉曼战役以后,和 
“市场-花园”作战(即电影“遥远的桥”)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他与朱可夫无法相比。所以我把他 
列为第二位。巴顿很看不起蒙哥马利,不过蒙哥马利对巴顿本人倒没什么恶意,只是把他们之间的竞 
争看作是事业上的竞争。 

蒙哥马利的指挥风格从“有算计的冒险”这个角度,是我极不佩服的一位。这里有他个性的因素,也 
有客观环境因素。尽管在他的战役中,一般都享有极大的兵力优势,但英国毕竟和苏联不同。英国有 
好几条战线,而又没有美国苏联那样无止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经不起大的损失,所以蒙哥马利必须 
把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务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就好象一个穷家庭,给了儿子很多钱让他出去 
闯荡,这个儿子自然就会格外珍惜这些钱的。 

最后一位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元帅”。日军没有元帅这一级 
正式军衔,元帅是天皇授予资深而又战功卓著的大将的荣誉称号,正式称谓“陆军/海军大将某某元 
帅”。有点象“军事参议官”,但是更稀有。山本五十六是死后被追认元帅的。 

实际上山本五十六只得我不佩服一半,算半个。山本五十六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和组织能力很值 
得欣赏。他是日军将领中少数几个清楚与美开战必败的人之一,而且从不隐瞒这个观点。按说以他早 
年担任驻美武官,和国际裁军谈判日本代表的经历,有此预见豪不出奇。但要考虑到当时日本的军国 
主义环境,和日军“下克上”的造反暗杀传统,能坚持清醒的意见着实不易。山本五十六差一点因此 
被暗杀,以联合舰队司令官的身份上舰办公,也是为了人身安全起见。他还保护了同为主和派的井上 
成美中将等人。 

珍珠港作战是非常大胆的计划。我认为出奇之处倒不在于创意新奇,因为坎宁安在奇袭塔兰托的时候 
就已经证明了可行性,那才是创举。珍珠港作战在于它的难度比塔兰托大。最主要是要不知不觉地穿 
越北太平洋那么长的距离,避过美军的侦查。最大的难度是组织工作,包括鱼雷定深这样的技术细 
节。日军为解决各种隐蔽和轰炸的技术难题,模拟训练了好几个月,把一切困难都想到了。山本五十 
六抓细致工作是很行的。但也因此,他在制定中途岛战役计划时想得太多了。 

珍珠港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笔者去珍珠港参观过,白色的水中纪念碑下面,至今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 
“亚历桑那号”战列舰浸在水下的甲板残骸。但随后的中途岛海战就不同了。 

中途岛战役集中体现了山本五十六指挥上的局限性。此战失败有很多原因,象密码被破译,前线指挥 
官南云忠一的错误,都不能怪山本。还有许多碰巧的战术偶然因素,象美军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失 
散,鱼雷机无意中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俯冲轰炸机发起攻击时的最佳时机等等。但是山本至少有两个明 
显的失误。 

一是中途岛战役计划本身太庞大,想要同时达成好几个战役目标,力量过于分散。联合舰队分为好几 
支分舰队,象佯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不必要的。这样的计划,与法国战役“曼施泰因计划”相比,想 
得好,但执行起来太容易出纰漏,正是犯了兵家大忌。军事上好的计划应该是简单的计划。究其原 
因,一是珍珠港之后日军上下包括山本五十六的优势感太强,过于轻敌。二是计划复杂是日军的通 
病,从太平洋战争的第一轮突袭作战,到中途岛,到莱特湾,无不如此。虽然计划本身是黑岛龟人大 
佐具体制定的,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是修改,审议,和最后拍板的人,必须为计划本身 
的缺陷负责。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对山本五十六的战役形势判断能力产生了疑问。中途岛战役山本过强的优势 
感是个例证,但中途岛还可以说并不是太平洋战争真正的转折点。真正的转折点是瓜达卡纳尔岛的系 
列消耗战。就在这场战役的紧张时刻,日本陆军新组建了第八方面军,专门负责南太平洋岛屿作战。 
当山本会见赴任的第八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时,谈到空中形势,还是认为日本航空兵有素质上的 
优势。“现在是我们拿上等的训练在和美国人的飞机数量斗啊”,山本对今村说。我实在怀疑山本怎 
么会不清楚,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其实已经几乎耗尽了日军熟练飞行员队伍。这应该也不象是鼓励士 
气的话,在战区陆海军最高统帅之间,没必要说门面话。还有一个佐证,瓜达卡纳尔岛战败后,山本 
死前发动了最后一场大规模海空作战。日军飞机损失很重,但战果极小,山本似乎也相信了飞行员上 
报的极为夸大的战果。不过他还是亲临前线视察战果,就在视察途中被美国的P-38闪电式飞机预先设 
伏击落。 

总起来说,山本五十六还是日本最好的战略家,也精于组织工作。他以后的两任联合舰队司令官古贺 
峰一和丰田副武都比他差远了。所以,我佩服他一半。 

后记:既然是佩服和不佩服,就完全是个人好恶,没有什么客观性。个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没有对 
错之分。但是请不要误解,佩服的不一定就比不佩服的强,谁能说冲虚道长就强于左冷禅呢?至于这 
些名将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史有定评,无需我们操心。 

我在文中无意间造成一种对称:曼施泰因和朱可夫,山本和麦克阿瑟分别是战场上的对手,坎宁安和 
蒙哥马利则分别是英国陆海军的最著名战场指挥官。但是第三位不佩服的,跟古德里安对应的位置, 
我空缺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其它的将领,值得我整个地“不佩服一下”。我曾经考虑过德国海军的 
邓尼茨,空军的里希特霍芬,陆军的莫德尔,美国的布莱德雷和史迪威,甚至日本的山下奉文,英国 
的亚历山大,但要么觉得资料不足,还没有形成太鲜明的看法,要么觉得他们的份量还不够和上述人 
比肩。宁缺毋滥,就此止步吧。 


里面关于苏军将领的指挥艺术苏军的“人海战术”理解 
我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 

中文著作(译作)有前苏联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如果你信不过,英文方面,英国Frank Cass有一套 
CASS series Military, 里面有比较详尽的关于苏德战场 
各阶段的战役战术的解说,也有比较详尽的双方兵力兵器 
的对比,看过之后应该可以纠正一些关于苏军“人海战术” 
的错误印象。 
华西列夫斯基战争初期是总参作战部长兼副总长,42年夏 
始任总长。 

戈沃罗夫是炮兵主帅而不是炮兵元帅,苏军军衔里兵种元帅 
和大将一样,虽然佩戴元帅星但级别低于苏联元帅。 


这篇东西里有些错漏的地方,比如曼施泰因为斯大林格勒解围的主力装甲军的番
号,关于沃罗诺夫和戈沃罗夫,还有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是重伤而死,不是病故 
的,等等。

CASS系列的书目www.frankcass.com可以看见。但是都会比较 
枯燥,因为主要是苏军战术研究和战役汇总,如果要看故事性 
比较强的可以看David Glantz的一些自己出版的书,你可以写 
email给他询问书目:Rzhev@aol.com, 但是都很贵(至少我觉得,:) 
(多是译的苏军资料) 
他还有几本氲摹癈aptured Soviet Generals", "Fallen Soviet 
Generals"列了有记录的所有阵亡被俘苏军将领的情况(比较粗略) 
(大概每本书300页页面)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1-12-26 11:08:44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原文作者是顾剑,可不是故剑阿

在华岳军坛上的,那里的杨将军后来还和了一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31 17:55:15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

--------------------------------------------------------------------------------

作者: 杨将军(荆.村.金.参) [548:5555], 20:43:51 9/04/2001: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从军事学角度谈二战外军名将帅 

现在我们来谈谈评价军事将领的标准。将帅有些是统帅型,有些是军 
师型,有些是战将型。不能拿一个类型的标准去套在其他类型上,否 
则非闹笑话不可。因为战争、战役、战斗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分 
别对应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在军事学术方面--苏联叫战争艺 
术,美国是比较落后的,直至1980年代才开设大型战斗学研究, 
以前只有战略学和战术学研究。欧洲的战役学研究是拿破仑战争之后 
才开始的,也就是说,西方的战役实践是从热兵器时代才开始的。中 
国的战役实践和战术学从春秋开始,战役学和战略学研究从春秋战国 
交替时代开始。欧洲的战略学和战术学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史》 
开始,略晚于中国。虽然西方军事学研究起步比中国晚,长期落后于 
中国,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思想被解放,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军 
事工业革新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政治冲击,使西方战争实践丰富多采, 
军事学一度全面超过中国,至今仍有许多方面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谈论以上似乎离题的话题,是为了给评价将帅标准的讨论铺路。既然 
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分三个不同层次,而军队组织结构为了适应这种 
实际情况而不可能过于简单,因此指挥这样军队的将帅也就必须分不 
同类型,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就不能也不应简单化。统帅的责任在于宏 
观调控、统筹规划,主要涉及战略战役层次;战将负责战场指挥,主 
要涉及战役战术层次;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统 
帅和战将的具体化为行动方案。因此,批评统帅或军师没有打过仗或 
不会打仗,是批评者自己闹了大笑话。 

回头来看我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 
军名将,可以看出一个共性:他们都是统帅型将帅。顾剑君看好的曼 
施坦因陆军元帅是战将兼军师型将帅,坎宁安海军元帅、古德里安大 
将、隆美尔陆军元帅是战将型将帅,所以我一概不予考虑。其实,我 
最佩服的20世纪外军十大将帅,几乎全是统帅型人物。他们是: 

托洛茨基、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马歇尔、 
尼米兹、道尔顿、切·格瓦拉和那位被暗杀的以色列总理拉宾。 

大约只有最后两位不太像统帅,另外华西列夫斯基和马歇尔同时还是 
军师型将帅。 

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最佩服的二战外军名将中,苏联人占了一 
半多;而我最佩服的20世纪外军十大将帅中,苏联人恰好占了一半, 
而且都是百分之百的统帅型将帅。这是和苏联军事学术的发达程度不 
可区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现代堡垒防御,使传统的军队进攻 
模式变得如同以卵击石。苏俄内战后,苏联红军总结一战和内战经验 
教训,创立了宽正面大纵深理论。这种理论用于以优势炮火、装甲兵 
和航空兵装备的高速突击力量,才足以摧毁一战以来的现代堡垒防御 
工事体系。法国战役的曼施坦因计划,实际上是一战史里芬计划的翻 
版,所不同的是选择了比利时东部阿登山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凡尔登 
方向与荷兰方向为佯攻。这已经和苏联的宽正面大纵深理论有了异曲 
同工之妙。应该指出,在纳粹上台前,苏联和德国有近十年的秘密军 
事合作。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装甲兵和空军,德军就在苏联试验 
其坦克作战和空军作战理论,苏德两军因此彼此交流了不少东西。古 
德里安就曾参加在苏联的军事演习。巴巴罗萨计划正是宽正面大纵深 
理论德国版的具体实施。无论什么军事理论或指挥风格,倘若不能使 
军队取胜,终归是无用的。朱德元帅说:“有什么本钱,打什么本钱 
的仗;有什么条件,打什么条件的仗。”宽正面大纵深理论并不是平 
均分配兵力火力,靠全面的优势兵力火力取胜,而是正确选择主要突 
击方向,尽可能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在该方向上猛烈进攻,这就使攻方 
在堡垒面前不致采取添油战术,使守方无法凭借工事打消耗战。 

这并不是说,创立和掌握宽正面大纵深理论的将领们不会冒险。正确 
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合理集中兵力火力的冒险性,spk已经谈过了。 
我再补充一点。原先苏军传统是只许每个方面军实施一个主要战役突 
击,而当1944年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战役计划是由他的方面军 
实施两个主要突击;在最高统帅部开会时,斯大林两次把罗科索夫斯 
基撵出会场重新考虑战役方案,而罗科索夫斯基三次回答都是两个主 
要突击,最后这套方案被采纳,结果战果辉煌。这也是一种冒险。此 
前还有主次突击方向的转化等。苏军传统是,除非兵力火力占绝对压 
倒优势,每个方面军在每次战役中实施不超过两个的主要战役突击。 
目前的俄罗斯联邦军继承了这一传统。 

宽正面大纵深理论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军事原则 
在装甲兵时代的战役理论高峰,也是对“正确选择突破口,适时扩大 
战果”这一战术指导原则的发展应用。宽正面大纵深理论对20世纪 
的战争实践有重要影响,但东施效颦者就自取其辱。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对解放军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似乎都有 
宽正面大纵深的影子,但前者因平均分配兵力而未取得预计效果(三 
个月内消灭共军),后者因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而被粉碎。自淮海 
战役起,解放军反而对国民革命军实施宽正面大纵深进攻,战果辉煌。 
其中最具有宽正面大纵深特色的,当属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 
役以及四野南线追击战役系列和二野挺进大西南战役系列。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和中国解放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和中国人民解 
放军分别发展出了战略军团集群战役,或曰方面军集群战役,就是若 
干个方面军投入一个战役,协同作战,配合歼敌。这样的战役模式只 
能是宽正面大纵深。战后苏联将这一理论上升到陆军战略战役指导思 
想高度,并改进为“宽正面、大纵深、全方位、高速度”,冷战时期 
甚至研究过有限核战争条件下的该类型战役模式,并多次进行相关演 
习,算是“宽大全高”理论的一种走火入魔吧。有一次甚至进行了核 
沾染条件下的实兵演习!造成了许多后遗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学习苏军,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 
免地借鉴了“宽大全高”理论。解放军第一个国防战略“积极防御、 
诱敌深入、打人民战争、打运动战、打歼灭战”,从其战略战役部署 
上看,具有明显的“宽大全高”的特色。第二个国防战略“积极防御、 
以阵地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歼灭战”,自1980 
年确立至今,也没有彻底摆脱“宽大全高”模式。 

跨越公元第三千年纪的时代是军事装备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而且以 
陆军为主的战役之作战空间扩大到了空中、海上、水下、地下和外层 
空间,C4I系统在军事指挥上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 
宽正面大纵深理论是否过时了呢? 

第七次中东战争,即1990-91年海湾战争也是个典型的宽正面 
大纵深作战的范例,而且作战空间扩大到了空中突击、伞降、机降和 
海上打击。可见,宽正面大纵深理论不是被弃之如敝屣,而是得到了 
继承和发展。未来的世纪中,在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中可能逐渐 
减少使用宽正面大纵深这样的字眼,但其理论的精髓不会被抛弃,而 
会持续发扬光大。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

跟帖目录: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一) - 杨将军 20:46:21 9/04/2001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二) - 杨将军 20:47:57 9/04/2001 

--------------------------------------------------------------------------------

原 帖 [ 0 ]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一)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一)朱可夫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宽正面大纵深理论的首要承先启后者,绝 
不是不会冒险、不敢冒险的人,而是他们要利用当时现有条件,最大 
限度地扩张战果,以争取更大的胜利。朱可夫当红军骑兵排长连长时 
的冒险史就不提了。在诺门坎战役期间,当时驻蒙苏军司令束手无策, 
朱可夫作为统帅部代表,临危受命、接替指挥。一次日军突破哈勒欣 
河蒙军防线,朱可夫在兵力火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命令增援的苏 
军坦克旅从行进间发起反突击。这种严重违反西班牙内战以来苏军惯 
例的冒险行动,使当天的战斗以苏蒙军将日军驱逐回哈勒欣河东岸而 
告结束。再如1940年统帅部组织的首长司令部演习中,朱可夫打 
破常规使蓝军大获全胜,后来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朱可夫的演习方 
案大同小异;演习总结中,朱可夫再次令众将帅瞠目结舌--他竟然 
建议将西方面军主要兵力放在原有堡垒,而新堡垒只保留少量前卫部 
队(注1)。假如他的建议被采纳,明斯克战役就不会成了世界历史 
上最大的围歼战役了,苏军被俘65万人。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朱 
可夫作为红军总长和统帅部代表,指挥西南方面军,多次突破条令限 
制,使西南方向损失最小、战果最大。斯摩棱斯克会战后,朱可夫冒 
天下之大不韪,建议斯大林主动放弃基辅,将西南方向主力集结在第 
涅伯河东岸;斯大林龙颜震怒,朱可夫被迫辞职;结果基辅战役成了 
世界历史上第二个最大的围歼战役,苏军被俘60万人。 

朱可夫在列宁格勒会战期间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场会战持 
续了900天,大约是世界之最了。列宁格勒被围时,朱可夫从叶利 
尼亚突出部的小胜战场被派去接替指挥,西北方向总指挥伏罗希洛夫 
苏联元帅被调回莫斯科。列宁格勒当时东西侧水、南北受敌,仅靠节 
节败退的现有兵力抵抗德军,而得不到任何增援。当时德国老元帅在 
希特勒面前立下军令状,保证在9月底之前“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 
掉”,然后将部下的装甲兵力转用于莫斯科方向。一天,苏军一个歼 
击营的营长打电话到方面军司令部--就是托洛茨基指挥十月革命的 
那个斯莫尔尼宫,列宁在那里发表革命后的第一个演说--营长报告 
说:德军突破直逼到他的防线前了。而他的防线背后就是列宁格勒最 
大的兵工厂,就是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瓦西里的那个兵工厂。假如 
是伏罗希洛夫,早就坐汽车前去组织反击了,朱可夫的政委--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书记--也这么向朱可 
夫建议;朱可夫却不慌不忙地接过电话说:“既然你指挥的不是幼儿 
园而是歼击营,那就战斗吧。记住:要是你放过一个德国鬼子,我不 
管他是开着坦克还是驾驶摩托,哪怕他是骑着木棍冲过去的,你也要 
上军事法庭!”冒险不冒险?朱可夫不是蛮干,他计算过德军兵力, 
冲到那个歼击营阵地前的德军顶多是个把侦察兵;事后证实果真如此。 
结果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被朱可夫指挥的残兵败将所粉碎。这倒 
应了中国军队那句古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还是这班人马, 
换了朱可夫就打了胜仗。 

从此,朱可夫成了斯大林的消防队大队长,哪里战线危急,朱可夫就 
出现在哪里,扑灭德军的嚣张气焰。不过,斯大林并不完全采纳朱可 
夫的建议。1942年夏,斯大林拒绝朱可夫的建议,使铁木辛哥的 
主动进攻一败涂地,苏军被俘50万人,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三个最大 
的围歼战役。此后,朱可夫被任命为最高副统帅,越过了四位苏联元 
帅和一批资深大将。同时,沙波什尼科夫苏联元帅因病辞去总长之职, 
开战以来担任总参作战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接任。从此,朱可夫和华 
西列夫斯基成了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斯大林格勒反击、库尔斯克会战、 
十次斯大林突击,等等,都离不开二人的亲密合作。尤其是二人意见 
相同和斯大林拒绝采纳时,苏军多半会吃亏。比如1944年夏,白 
俄罗斯第一和第二方面军攻入波兰境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分别 
向斯大林建议加强这两个方面军,趁德军溃不成军之机,在行进间夺 
取东普鲁士堡垒地带;斯大林拒绝了这个建议,给了败退的德军以喘 
息之机,得以收拢部队固守东普鲁士堡垒地带;后来苏军在进攻东普 
鲁士时付出了惨重代价。应该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这个建议 
是有风险的,斯大林正是因为他们二人的提议风险太大而拒绝采纳的。 

至于1945年柏林战役,我个人认为斯大林为了降低朱可夫的威信 
而搞了点小动作。当时,铁木辛哥仍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乌克 
兰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行动,朱可夫完全可以继续协调白俄罗斯 
第一、第二和乌克兰第一这三个方面军的行动。然而,朱可夫被任命 
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其进攻地带被限制在德军防御正面,使 
得他根本不可能有象科涅夫那样的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因此显 
得行动不够灵活。不过,朱可夫仍有值得检讨之处,如他对德军将防 
守兵力主要部署于高地反斜面上估计不足。 

战后,斯大林继续搞小动作。他先派内务部副部长去抓朱可夫的部下 
(朱可夫当时任驻德红军司令),被朱可夫缴械训斥了一顿;他又任 
命布尔加宁这个政治元帅担任国防部长,这本该由最高副统帅担任, 
布尔加宁仅仅因为是联共(布)政治局委员才被提拔得那么高。华西 
列夫斯基从远东红军总司令任上返回莫斯科重新担任总长,应该是当 
之无愧。朱可夫就任陆军总司令,就有点象是降级使用了。不久,朱 
可夫被降为敖得萨大军区司令;几年后再次被降为乌拉尔二级军区司 
令。马林诺夫-赫鲁晓夫改革期间,朱可夫升任国防部长。1957 
年,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粉碎马林诺夫反党集团,但反对赫鲁晓夫晋 
衔苏联大元帅并担任最高统帅;同年冬,朱可夫被赫鲁晓夫诬蔑为波 
拿巴主义分子(注2)而勒令退休。 

中国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朱可夫传里,说朱可夫曾作为志愿人员 
参加西班牙内战,似乎是把朱可夫和崔可夫弄混了;在抗战初期任苏 
联驻华武官的也是崔可夫,而不是朱可夫。另外在电影《巴顿将军》 
中,美国佬也把崔可夫误作朱可夫。电影有点夸张,当时的情形在巴 
顿的传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崔可夫来请巴顿喝酒;巴顿充满敌意地说, 
他认为美苏迟早会有一战,他不和未来的敌人交朋友;当翻译告知崔 
可夫时,崔可夫笑答,他同意巴顿的看法,苏美早晚会开战,既然如 
此,我们何不先喝一杯;于是巴顿和崔可夫喝酒碰杯,从此才开始和 
苏军将领有交往,估计怀有揣摩未来敌将心理的用意。军队内部等级 
森严,尤其是不同国家军队之间交流。巴顿那个阶级不用说朱可夫, 
连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都比他高,这三位在职务上和 
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同级,而与巴顿同级的苏联集团军司令太多了! 
所以,朱可夫压根儿就不会主动去请巴顿喝酒,也就根本轮不到巴顿 
向朱可夫挑衅。 

又有人说,苏芬战争期间,朱可夫做过铁木辛哥的参谋长,也与史实 
不符。1940年初,基辅大军区司令铁木辛哥被调到芬兰前线;后 
来,朱可夫被从蒙古调回,接任基辅大军区司令,直至1941年2 
月出任总长。这位铁木辛哥是苏联第二批三位苏联元帅之一,在我最 
不佩服的二战外军将领中排名第五。 

有人说,苏联和美国的胜利是靠人力和物质资源优势堆积出来的,不 
值得欣赏。我倒想请问,北宋对金、南宋对蒙古、明对清,都有人力、 
物力、兵力资源上的压倒优势,怎么还是亡国了?从人力物力转化为 
兵力,是需要时间和技巧的,不是数学上的等价关系。何况苏联红军 
虽然继承了沙俄军队轻视部下伤亡的传统,朱可夫也不能例外,但朱 
可夫绝不是不在乎部下伤亡,华西列夫斯基更是反对增加不必要的伤 
亡。否则,苏联人早就打光了。况且苏联红军的兵力优势是在库尔斯 
克会战后才逐步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一场又一场血战一步步积少成多、 
由弱变强的。这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智慧的转化。 

二战外军名将中,我最佩服朱可夫,不仅是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艺术, 
而且也是因为他的军人作风,更加是因为他是当时少数几个能在斯大 
林面前不做狗而做人的人,不愧是条男子汉。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他 
可以坦然地宣告:“你们去查档案,绝对查不出这样的材料,我签名 
同意逮捕某人,因为他是人民公敌。”即使在红色恐怖的高压下,仍 
保持做人的尊严,实在不得不令我佩服。 

注1:苏联和波兰之间的边境在一战以后共有三条线。目前立陶宛、 
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西部边境线,基本上和凡尔赛和会上划定的边境 
线一致,当年波兰摆脱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的统治刚独立;苏波战 
争后划定的边界1921年线在凡尔赛线以东;1939年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所划定的苏波边界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线在凡 
尔赛线以西;1945年苏联恢复凡尔赛线,为了补偿波兰,苏联和 
波兰瓜分了原属于德国的东普鲁士,并将奥德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德 
国领土转给了波兰。苏联卫国战争前夕,老堡垒地域是在1921年 
线以东,新堡垒地域在凡尔赛线和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线之间。 

注2:波拿巴主义分子指的是欧洲军国主义者,尤其是阴谋军事政变 
夺取政权的军人。大肃反时,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等九位将领因这 
一莫须有的罪名在同一案件中遇害,其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 
克开枪自杀,图帅及其他七位将军被秘密军事法庭枪决。 

[ 1:7300 ] 杨将军(荆.村.金.参) - 20:46:21 9/04/2001 *** 回 帖


--------------------------------------------------------------------------------
原 帖 [ 1 ]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二)
      我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外军名将(二)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没有我将要评价的其他几位外军将帅那样有着传奇色彩, 
在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中,他个人的经历显得不太浪漫。不过,这 
不能说明他没有个性;恰恰相反,他非常有个性。早在一战期间,他 
任沙俄军队军官,就极力反对沙俄军队不顾士兵伤亡、不管士兵死活 
的作战模式。“难道只有俄国人的命才那么不值钱吗?!”华西列夫 
斯基愤然道。然而绝大多数时候,他把听从上级指挥放在第一位,个 
人的异议放在第二位,正如常言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华西列夫斯基以步兵军官身份加入红军之后,其军事生涯长期平淡无 
奇。他没有卷入坦克装甲兵对骑兵的争论,不靠山头,不拉帮结伙, 
不溜须拍马,对政治三缄其口,在军事业务上却兢兢业业。因此,当 
图哈切夫斯基遇害后,大批以步兵为主的红军军官受株连遭清洗,华 
西列夫斯基反而升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苏联元帅、总长朱可夫 
大将和总参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将军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先后被最高 
统帅斯大林派往前线,总部参谋首长只剩下了年老体弱的负责堡垒地 
域的国防副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苏联元帅和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华西 
列夫斯基少将。华西列夫斯基率领作战部进驻莫斯科地铁斯维尔德洛 
夫车站--莫斯科地铁又宽又深又坚固,斯维尔德洛夫车站有通往克 
里姆林宫的地下通道,非常适合用于参谋业务;红军用帐幕遮住地铁 
列车的视线,作战部在那里坚持到胜利。1941年秋,铁木辛哥、 
朱可夫和巴格拉米扬先后调离总部,沙波什尼科夫重新担任总长,华 
西列夫斯基升任作战部部长。 

对军队司令部机关有一定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作战部在整个司令部各 
机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西列夫斯基在最高统帅部的作用不言 
而喻,虽然当时他并非最高统帅部合法成员。莫斯科会战最艰难的时 
刻,沙波什尼科夫奉命率领总参部份人员撤退到古比雪夫城,华西列 
夫斯基继续陪同斯大林坚守莫斯科,为全国战略战役筹划呕心沥血, 
不仅协调整个西线红军的行动,而且从乌拉尔以东、中亚和远东适时 
适量地抽调增援部队,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2年基辅会战结束后,沙波什尼科夫苏联元帅因病主动辞职, 
改任伏龙芝军校校长,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接任总长,加入最高统帅部。 
秋季,当德军对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攻势最凶猛时,朱可夫和华西列 
夫斯基率先向斯大林提议并共同制订了反击作战计划。11月,华西 
列夫斯基上将奉命亲临前线督战,指挥叶辽缅科、罗科索夫斯基和瓦 
杜丁成功地将德军打退到哈尔科夫-罗斯托夫一线,并全歼斯大林格 
勒被围德军30万人。1943年1月,华西列夫斯基晋升大将,并 
荣获苏联英雄金星勋章;3月,华西列夫斯基晋升苏联元帅。 

1943年夏,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奉命一起到库尔斯克地区视察, 
决定红军暂停进攻,等待德军来犯,以便予以迎头痛击。会战开始后, 
华西列夫斯基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遭遇的对手是德军最杰出的将领曼 
施坦因陆军元帅及其部下的德军精锐,包括坦克兵骨干。库尔斯克北 
线红军的坦克、火炮、飞机和兵员数量超过南线,而北线德军诸项均 
不及南线。南线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和瓦杜丁指挥下,拖住了曼施坦 
因,为北线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当朱可夫从北线来到南线时,曼 
施坦因只剩下回光返照的一击了,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那次坦 
克大战,德军获得了战术性小胜,却丧失了战略战役主动权。当叶辽 
缅科、罗科索夫斯基从右翼向德军左翼发起反击后不久,瓦杜丁、科 
涅夫从左翼向德军右翼发起反击。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再也无力发 
动对红军的主动性战略进攻,因此,朱可夫称之为二战的转折点。 

1944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 
军驱逐出苏联国土。这十次突击不愧是“宽大全高”理论的实践范例, 
这一次在南线,那一次在北线,上一次在左翼,下一次在右翼,前一 
次每个方面军一个主要突击,后一次一个方面军两个主要突击,让德 
军摸不清红军规律,疲于奔命。纳粹仆从国一个又一个接连反水,罗 
马尼亚甚至来了个“橡树十万火急”,转而对纳粹德国宣战。斯大林 
自信,苏联人也相信,此时即使盟军不开辟第二战场,红军也可以单 
独消灭纳粹。 

这一年,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战线最南边的两个 
方面军的指挥。由于长期不在总部,安东诺夫大将接替他担任总长。 
虽然斯大林事前亲自打电话做出了解释,并仍保留华西列夫斯基作为 
最高统帅部成员,但这样的处境仍然象是降职使用。华西列夫斯基却 
毫无怨言,圆满完成了本职工作。而且越是临近胜利,华西列夫斯基 
越是珍惜将士的生命,不让他们做不必要的牺牲。 

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远东红军总司令。这个职务是斯大林 
专门为华西列夫斯基预备的。在此之前,苏联红军只有两位总司令- 
-内战时期的红军总司令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和内战 
后的远东红旗军区总司令布留赫尔苏联元帅,在中国大革命期间担任 
苏联驻国民政府军事顾问时化名加仑将军--足见斯大林对华西列夫 
斯基的器重。华西列夫斯基用半年的时间详细侦察、认真研究、仔细 
策划、周密组织、妥善安排,在远东组建了五个方面军,并制订了详 
尽的作战计划和作战准备。 

8月8日东京时间22:00,苏联驻日本大使通知日本政府,苏联 
对日本宣战;三个小时后,远东红军兵分五路,向驻扎在内蒙、伪满 
和朝鲜的日伪军发起猛攻。短短一周之内,远东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 
全境和朝鲜半岛北纬38线以北地区,用一个词来形容最恰当:摧枯 
拉朽。美中不足的是,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不仅可以占领日本北方 
四岛,而且可以占领北海道;当麦克阿瑟不顾协议,不准红军占领北 
海道时,却又不准红军进入美军尚未到达受降的朝鲜南部;假如红军 
以牙还牙、强行进入朝鲜南部受降,美军也无可奈何。我常常想,假 
如斯大林让华西列夫斯基去攻打柏林、让朱可夫来打日本鬼子,可能 
就不会有日后的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了。严格遵守命令有时竟也造成 
历史悲剧!不过,朝鲜现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牺牲品,换个朱可夫来 
未必能够避免。 

1946年,华西列夫斯基重新担任总长,为红军改编为苏军做出了 
杰出贡献。他一如既往地不参与政治斗争,以其赫赫战功和勤恳敬业 
成为苏军的柱石。在朱可夫两次遭难时,华西列夫斯基从未落井下石。 
对政治无动于衷使他始终没能进入苏联共产党高层,却也使他得到斯 
大林和历届苏联领导的信任。 

和其他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苏军将帅一样,华西列夫斯基也写了回 
忆录。在朱可夫对《回忆与思考》中,对苏军很多将帅的作品有褒有 
贬,甚至连图哈切夫斯基和沙波什尼科夫也没能逃过他的批评,但朱 
可夫始终对华西列夫斯基充满敬意,也没对华西列夫斯基的作品提出 
过任何批评。 

华西列夫斯基是位杰出的统帅,他更是一名伟大的军人、忠诚的战士。 

[ 2:5524 ] 杨将军(荆.村.金.参) - 20:47:57 9/04/2001 *** 回 帖


--------------------------------------------------------------------------------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


声 明: 文 责 自 负。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6 15:28:58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sign……

“托洛茨基、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马歇尔、 
尼米兹、道尔顿、切·格瓦拉和那位被暗杀的以色列总理拉宾。 ”

这么说可能有点儿过分,不过瞧这位“杨将军”的言论和他看上的这几个人,又红又专的,他难不成是个党政干部?

一个一个看看:
尼米兹、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不用多说自然可以栖身最伟大的军事家行列,不过感觉尼米兹和是拉来的陪衬;
图哈切夫斯基很了不起,在理论上也有创见,但是军事生涯中出现过使他名誉扫地的决定性失败;
马歇尔的主要成就是作为政治家;
拉宾的主要成就也不在战场上,而且以色列的名将辈出(可能比士兵还多^_^),他排不到第一;
道尔顿是不错,但是他的工具最好技术最先进,对手又是猪头,打胜仗是应该的;
伏龙芝充其量是骑兵师长的水平;
切·格瓦拉和托洛茨基就难以理解了,一方面当土匪和靠督战队打土匪就算干的不错也很难出什么成就;另一方面我个人以为对于疯子、偏痴狂和恐怖分子,不管佩服不佩服都不是很正常,何况是满手同胞、同志和战友鲜血的家伙。

话虽如此,还是请叶子兄可能的话把全文转来让我们一观全貌。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6 18:47:29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不同的观点而已,这位杨将军应该是位战史专家,在大多数时候引述准确,分析精辟。不过诚如所言,有时候有些政治压倒其他的。——华岳那样的论坛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

这篇文章是我在华岳军坛的库存中找到的。原文只有这么长,后面的可能不是那么精彩(也可能没有写),所以就没有被收入库存。

图帅出过决定性的失误?——没有印象——因为对苏联和白军作战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如果是一般的败仗,很多将领都难免遇到。
图哈切夫斯基不是在理论上也有创见,而是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的作者,所以了不起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7 11:56:32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所以说很奇怪吧,文章前面提到只喜欢所谓“统帅型”,作者却好象很赞赏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不搞政治,可是又有那么多政客,他自己也会觉得矛盾吧?


图哈切夫斯基的理论不是他一个人凭空创造的,他也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不过他是元帅比较有影响力。

图哈切夫斯基曾在华沙城下惨败,成就了毕苏斯基的盛名,参考一下《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
http://tbcr.myetang.com/history/twenty/022.html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7 12:41:11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同理可得,牛顿的定律因为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所以也不过是在物理定律上有创见 :)

应该说,图哈切夫斯基不是在华沙城下惨败,因为战场指挥官不是他,他还远在明斯克。对战场失去掌握是他的缺点,过高估计红军力量也是他的过错,没有预见到毕苏斯基的反攻(很大的原因是前两者导致的)也不能原谅,在这场战役中他的确不如波美拉尼亚的朱可夫,不过几十年后还有人质疑朱可夫在波美拉尼亚的举动,所以,这种败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可夫类型的是天才,但是没有做到也未必就是蠢材。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8 10:07:42
 zx哥哥 男,离线
  
  
  等级:下士
  文章:41
  金钱:44
  注册:2003-9-6
给zx哥哥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x哥哥加入好友 查看zx哥哥的个人资料 搜索zx哥哥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x哥哥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好象当时也有布穷尼不听指挥,嘿嘿,听说而已,没有亲见,见笑见笑。:)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8 12:23:24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下面引用由叶子在 2002/02/08 10:07am 发表的内容:
同理可得,牛顿的定律因为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所以也不过是在物理定律上有创见 :)

对呀,所以物理课讲力学三定律的时候总会提到牛顿主要是整理和总结;牛顿的成就还要加上万有引力和微积分;尽管如此,牛顿的影响如此之大还主要是因为他把所有这些零散的研究整合成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我们这里是军事网站,再讨论物理的话会被骂的^_^)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8 13:07:49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不对不对,牛顿光凭着3大定律就可以傲视物理界了。整理和总结容易给人一种捡到了的感觉。前人的基础和牛顿的3大定律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图哈切夫斯基也是一样,大纵深作战理论有几个关键点都是他的功劳,在网上一时找不到——甚至连一份全面介绍大纵深作战理论的都找不到,回头我看看我的一些藏书里面有没有相关的内容再抄上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8 15:53:09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说到物理啦^^呵呵,我可是个业余物理爱好者啊
牛顿可不止是整理和总结啊,绝对是突破性质的,之前整个都是散乱不成体系的东西,几乎他一个人就搭起来整个体系,要说突破的程度,他大概要相当于爱因斯坦再加上玻尔的程度才对。要和军事史上相比的话,估计那些将领都不够资格相比,克劳塞维茨的话勉强性质上差不多吧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8 21:52:45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喂喂,我们还是军事网站吧?^=^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9 8:39:09
 叶子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上士
  文章:86
  金钱:443
  注册:2002-1-28
给叶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叶子加入好友 查看叶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叶子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叶子 访问叶子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回去看了看一些苏联当年出版的书,觉得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强调集体的力量:成片成片的列举人名,提到了一些,但是不提哪些内容是哪个人在哪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和西方一提装甲战争就知道是富勒,哈特,古德里安相映成趣。

想来个人的回忆录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详细的东西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2-9 10:04:55
 wwlc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二等兵
  文章:7
  金钱:33
  注册:2003-6-9
给wwlc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wwlc加入好友 查看wwlc的个人资料 搜索wwlc在[将军统帅]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wwlc 访问wwlc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转)
[这个贴子最后由wwlc在 2003/06/14 08:12pm 第 1 次编辑]

蒙哥马利能在哥哥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中位列第二实在高估了他吧!有个假设,如果蒙帅在他一鸣惊人的阿拉曼战役和隆美尔换个位置,恐怕连骨头也找不回来;再退一步,如果隆美尔有他一样充足的补给,蒙帅大概会丢了埃及。可惜,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蒙帅完全是贪天之功,不过瞧在他用兵谨慎、防守出色上,算他一流吧!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6-12 21:56:56

本主题贴数14,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81.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