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阿修比同志一再说我的逻辑不清,纯属吵架,我在此专门把我的逻辑整理一下,贴出来。实际上我觉得我前面帖子的逻辑还是很清楚的,但是不同论点的人看着有不同的感觉,罗生门到处都存在,希望专门列出一下会好些。当然,我一直认为辩论是无意义的,谁也不可能真正的说服谁,主要的还是在于吵架很好玩,嘿嘿。 首先,我们要搞清论点。我对于评价诸葛亮是2星还是5星没有多大兴趣。如果这个论题是诸葛亮与Alexander the Great 比较,我不会参加的。这和关公战秦琼没什么区别。“你在唐来我在汉,此番征战为哪般” 我要议论的是诸葛亮在当时的群雄中的军事能力如何,是否不如曹,周,司马。 首先,如坦能堡所认为的史料不可全信,我基本赞同。但是,如果以此就推理出史料都不可用,那就不合逻辑了。如果报这样的想法,本身逻辑就不通,更不谈什么科学研究了。如果这样做研究,那只可能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了。对于做研究,我认为只能以多方面的史料,考古发现(不要是伪造的),以及逻辑推理结合,才能得出一点有意义的结论,如果摒弃任一个,都只会得出从天上掉下的结果。实际上,看看剑桥中国史,除了中华民国和共和国史,哪一部不是大量引用中国的古史,只要不特意只选取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资料,符合逻辑,对于做研究没有什么不好。看看日本,没有历史纪录,所有的历史都是传说,连上杉谦信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我们能有现在这样的史书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 其次,用诸葛与其它时代其它世界的将领进行比较,缺乏一定的标准,但是幸运的是,我们是在将诸葛与他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那么这种比较还是有一定标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战争的结果也是检验军事能力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每个人物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战争双方也不一定是均势的,我们也不可能制造一个均势的实验环境来检验他们,但是又比较幸运的是,在我们要谈论的话题中,诸葛一方基本都是最多处于均势的,这样的条件下,胜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有了意义了。 我们首先不引用史书,而从大家都熟知的一些事开始。如果这些事都存疑,那么这个讨论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你基本上可以把整个三国都否定了,是否存在三国这个时期可能对你来说都是一个问题。 刘备在遇到诸葛之前,已经征战了半辈子,虽然有关张赵这些不成器的家伙帮忙,又攀了皇亲国戚,但是,基本还是一无所有(根据问题读物,小小的平原令,没干成。别人送了徐州给他,也守不住)。最后只好给刘表看看门。但是在遇到诸葛后,刘备好像捡了狗屎运一样,在曹操南下,势如破竹的灭掉刘表时,他逃掉了,不仅如此,还骗得孙家和他这个破落户结盟,阻击了曹操,其后,还迅速的骗到了荆州,又取了蜀和汉中,终于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这样的迅速崛起,难道真的归结于狗屎运?曹操的崛起,一是大土豪,二在于收了青徐州的黄巾。孙家是老土豪,又有周瑜鲁肃等相辅。刘备没有他们两家的条件,破落户出生,一穷二白,按照反方的说法,不仅无兵,还无将,奋斗了半辈子,还是什么都没有,连ceo都当不成了,公司都被主动找人收购了,他的突然崛起是靠什么?由于一引史料,反方就要说史料不可信,我无法做因果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刘备崛起和诸葛的加入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而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屡次进犯中原,对手势力比蜀大10倍不止,人才也非常多,而当时的蜀基本上早期能征善战的将领都已故去,皇帝又是个废物,每次又都是从同一路线进攻,没有说改换不同的路线使魏难以防御,对手也都是魏的大将,从曹真到司马懿。蜀至少没有吃什么亏,这又是凭什么。另外,对于诸葛用兵的神化,不是始于三国演义,甚至都不是始于离那个时代才几十年的三国志,而是很早就在民间流传了。这些神话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只可能源于事实。而晋王朝对于这些传说肯定不会有什么赞许的态度,按说他们应该是扑灭这些传说或是神化司马懿。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共性。成王败寇。正如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是卖国贼,国民党不抗日一样。但关于诸葛的传说却还是能流传下来,这说明什么呢? 然后,我们再把诸葛和反方一再推崇的曹,周,司马比较一下。由于是具体比较,上天又没给我正确思想,我也只有引用一下史料了。我会力求公允,不会把诸葛征南蛮说成伟大的军事奇迹,把曹操征乌桓说成是政工能力出色,与军事无关。 曹操与诸葛,就我看的资料而言,没有正面交锋过,赤壁之战,虽然刘备也是联军之一,诸葛也发挥了作用,但是,主要对抗的还是周瑜和曹操,只能说诸葛所在一方胜利。汉中的战役,可以说是刘备与曹操势力的一次大会战,但是,这场战役前期的对阵方是刘备与夏侯渊,在夏侯渊被斩后,才是刘备与曹操的对决,但是刘备据险不战,曹操自率大军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是浪费粮草。而且,这场战役,诸葛主要负责的是镇守干打下的根据地,留在成都,前方的主要谋士是法正,所以也无法直接比较,只能说诸葛所在一方又取得了胜利,并且,诸葛这时已是刘备势力最重要的军师了。另外,远征乌桓,虽然曹操是指挥者,但是真正的筹划者是郭嘉,所以这个功劳似乎不能都算到曹操身上。(郭嘉献计:“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掩其不意。”操复从之。) 周瑜与诸葛,也没有正面交锋过。从史料看,周瑜与诸葛在很多问题上的思路都是惊人的相似,也难怪演义中会说既生瑜何生亮了。如三国志中记载的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正与蜀汉的战略基本一样。赤壁之战,是周瑜一生最大的杰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对于这一战,诸葛与周瑜的看法也是基本相同的。而阿瞒同志则似乎太自信了。实际上,这一战除了用兵外,疫病也帮了联军一个大忙。下面是引的一段文章: “赤壁战前,“军众已有疾疫”,战争开始,遭到火攻,兼以饥疫,死者大半,军遂败退。由此可见,操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先已遇疫,假若不是士卒有疾,水军纵然败退,还有十余万精锐步骑,犹足以顶挡孙、刘联军的攻势。关于疫病流行对士兵战斗力的损耗,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濡须坞,军中发生了大疫,连司马朗在前线给士兵送医药,亦遇疫而卒,致使操不得不引军北还;又如嘉平五年(253年),吴大将军诸葛恪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因士卒疲病,死者大半,恪亦被迫退军。由此可知,遭遇疾疫,往往是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操于赤壁战后之次年下令说:“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操与孙权书亦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裴松之在《三国志》卷10《贾诩传》注以为:“赤壁之战,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淩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松之所说“有运数”和“天实为之”,实际只能指偶然事故。假若操不轻敌冒进,在得到襄、樊和江陵之后,就巩固既得成果,然后俟机进取,则赤壁之败,就不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我们说:赤壁之战,操所以败北,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偶然情况,二者相较,人事的因素,仍然是主要的。 ”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周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江陵,而刘备势力则不仅借了一部分兵帮周瑜攻打江陵,还南下攻取了四郡,从而建立了他的根据地。虽然周瑜对抗的是曹操,但曹操此时新败,也没有发什么援兵,而且周瑜带的是东吴的主力部队,还加上一些刘备的援兵,而刘备这时也就是自己的10000人,顶多再加上刘琦的10000人,却攻下了四郡。如此相较,至少在攻坚上,诸葛不输于周瑜。 司马懿可能是与诸葛交锋最多的对手了,而且交锋中两人基本都是大权在握,直接指挥部队了。自建兴六年(228年)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于魏境,六七年之间,诸葛亮共与魏作战七次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年)秋七月,魏明帝从大司马曹真议,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洋县东百六十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待之,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九月,魏明帝诏曹真等班师。 第六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造成之木牛运粮,并特令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这时魏大司马曹真已有疾,魏明帝特召镇守宛城的大将军司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懿分军屯雍(今陕西凤翔县)、郿(今陕西眉县)为后镇。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遂向祁山进兵。诸葛亮闻懿等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迎击亮,为亮所破。亮因大芟其麦,进而与懿遇于上邽东。懿敛军依险,亮不得战,乃引军南还。懿等尾随亮,至西城,懿仍登山掘营自守,不与亮战。将军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懿使张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屯,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鎧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回营固守。祁山方面,因王平坚守南屯,张郃进攻不克,及闻懿军失利,郃亦退军。六月,亮粮尽退军,懿使张郃追亮。郃曰:“军法……归军勿追”,懿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与亮交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第七次:诸葛亮鉴于每次出军,都因粮尽退还,所以自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之后,即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于五丈原。郭淮以为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淮到,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驱走之。司马懿这次对亮仍采取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办法,亮亦不能不做长久屯驻之计,于是分兵屯田,其兵耕种于渭滨居民之间,而各安生业,互不干扰。司马懿与亮相守百余日,亮屡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止之。蜀护军姜维谓亮:“辛佐治杖节而到,敌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至八月,亮卒于军中,丞相长史杨仪按照亮临终前退军节度,整军上道。百姓奔告司马懿,懿引军追。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苦将还击者,懿遂退,不敢逼。于是蜀军结阵而去,入斜谷然后发丧。于是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巡视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今陕西褒城北),不及而还。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6次和第7次,诸葛和司马懿是真正交了手,这两次,司马基本都是不敢动,稍微尝试一下攻击,都是被诸葛击破。所以,裴注有“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如果认为拖死孔明证明司马懿比诸葛强,那更是笑话。刘备不也用这个方法拖住了曹操,赢了汉中么。如果诸葛和司马换个位置,难道诸葛用的办法会比这个差?我不太相信。 至于司马速攻破孟达的事,三国志中只提到破孟达,没提经过,晋书和通鉴中记述了,但是晋书中的记载是这是诸葛想灭孟达,故意诱其反。演义中有诸葛接到孟达的信,认为司马要一月才能到,立刻说孟达完了,不知道是否有出处。 至于用正用奇,实际上张郃提议奇正相辅,但是司马不听,白白让张郃送了命。这是有直接后果的事。而诸葛的如用魏延之策,后果如何,很难说,说不定长安就变成了法尔登绞肉机,不过蜀可没有那么多肉绞。因此,魏延的策略我认为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搞得每个人都像事后诸葛亮似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快2000年了,我估计再争论2000年也不会有结果的。 综合来看,我认为诸葛的军事能力,应和曹操相当,略胜周瑜,胜过司马懿。 从前期的人物看,我认为,三国期间第一流的军事家应该是:诸葛亮,曹操(2人很难比较,可视为并列,当然,我个人认为诸葛略胜,因为至少诸葛参与的2次,他所在一方都胜了,而且曹操的那些参谋实在是太多厉害人物了,诸葛的参谋可不多,曹操又一直都是直接指挥者,而诸葛甚至在临死前,司马懿还认为他好兵而无权(这个权是权力还是权谋不好说,但从司马懿对诸葛的评价来说,应该不是说诸葛无权谋)) 以下应是周瑜 再其次是司马懿和陆逊。个人认为陆逊不一定弱于司马懿,但他很可惜,一直没什么真正的军权。孙权对他一直不放心,最后把他活活逼死。 这上面几个人物都是帅才。 而下面几个则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关羽,张辽,吕蒙,鲁肃,夏侯渊,曹仁。 当然,还有很多人,如吕布,马超,魏延,张飞,法正等,限于精力,没有评价,有好事者评评好玩吧。 现在,希望反方的同志们也列出你们的逻辑吧,我每次看着,都觉得你们在拼命说别人说的不对,但没找到你们说你们自己是对的的帖子。所以不是感觉你们的帖子逻辑混乱,而是根本就没看到逻辑。感觉你们很像红卫兵一样善于破坏,但是没看到建设。(连喜欢的人物都追求和老毛一致,呵呵) 最后,在这种论坛上就这个问题吵架是种娱乐,大家不要动真火。感觉阿修比同志在和别人吵的时候有点虚火,没必要呀,要很happy的吵,如果不是吵得很happy,就没意思了。吵架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还可以锻炼口才,多好呀,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9 10:05: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