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49国民党军上将 作者:duke5dcn 发表日期:2005-02-18 15:47:42 关于国民党军上将的讨论已经由来已久,史学界、军界(含大陆军界和台湾军界)出于种种原因对此的观点又颇为不同,加之今年4月又将是国民党军“铨叙军阶”(即重新评定军衔)七十周年。笔者在翻阅《民国政府公报》的基础上,对于“国民党军上将”在1935年至1949年间(对于某些知名人物的军衔变迁则延续到1980年)的授衔、晋升、降级、褫夺等情况加以记述。同时也就此就教于各位军史大家和各位民国军史爱好者,尤其请教于台湾的同好。 根据国民政府在1935年、1936年颁布的几个相关条例,国军上将从1935年起在等级上分为4级5类,其一曰“特级上将”,其二曰“一级上将”,其三曰“二级上将”和“上将”,其四曰“加上将衔”(在1930年代称为“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在1940年代称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此种“加上将衔”仅在陆军中施用)。 又按照授衔、晋衔的程序、条件又区分为4种,其一曰“授任”(即授衔),其二曰“晋任”(即晋升),其三曰“追晋”(即国军现役将领病故、战死后追晋军衔),其四曰“追赠”(即民国先烈、北洋将领和非国军军人去世后追赠军衔)。 (注:民国先烈专指清末民初的同盟会烈士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高官、烈士) 而对于“加上将衔”而言,则按授衔或晋衔的情况区分为5类,其一曰“加陆军上将衔”(即已经授予陆军中将军衔,而后加陆军上将衔,简称“加衔”),其二曰“授任陆军中将并加陆军上将衔”(即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和加陆军上将衔同时进行,简称“授加”),其三曰“特授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即未经授任陆军中将而直接加陆军上将衔,简称“特加”),其四曰“追晋陆军上将衔”(即现役将领亡故后追加陆军上将衔,简称“追加”),其五曰“追赠陆军上将衔”(即非现役者亡故后追赠陆军上将衔,简称“赠加”)。 再者,依照国民政府1934年6月15日公布的《陆海空军官佐服役暂行条例》:“官佐自任官时起役列入军籍,在平时战时均服军职,是为现役……由现役退役(即退伍)后至服役限龄止为备役(即预备役)……备役期满则予除役(即退役)”,同时还规定,上将的服役限龄为65岁。据此,以上各类上将又区分为“现役”、“备役”、“除役”三类。国民政府自1946年7月31日起全面施行军官退役、停役制度,为适应实际,分为4种情况:其一曰“退为备役”(即因年龄到限或体力不支或职位无缺而退伍转服预备役);其二曰“留退延役”(即随年龄到限但因军事需要而延长服现役);其三曰“外职停役”(因专任军职以外官职而停止服现役);其四曰“着即回役”(即停役者或备役者因重任军职而恢复服现役)。 同时,除上述的N多种“上将军衔”外,还有一种“上将职务”——“上将参议”也需提及。从1929年(民国十八年)起,为安排大量没有实际职务的知名、资深高级将领,在国民政府内设置了“军事参议院”——军事最高咨询建议机关,并规定“该院设置参议90~180人,内上将参议不超过25人”。这种上将参议职务由原上将(含北洋时期的上将)和部分资深中将(含北洋时期的资深中将)担任。 最后,对于去世的将领还有一种抚恤方式——“照上将亡故例给恤”。即对部分生前资历、功绩尚不足以追晋或追赠二级上将/上将/加上将衔、但事迹可嘉的将领,可以“援照”上将亡故(阵亡、被戗、因公殒命、积劳病故)的抚恤标准给予优抚。 以下把1935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军上将的授晋情况一一细表如下: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综上所述,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1名,其中特级上将1名(授任1名)、一级上将17名(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陆军16名、海军授任1名)、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军人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上将54名(授任12名、晋任7名、追晋24名、追赠11名;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1人次(其中有20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46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从1935年“铨叙”后,到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其间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固有的“山头、派系”所制,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属下加官晋级、封官许愿还是屡见不鲜,而私自升迁军衔也不在少数。仅举山西为例,由一级上将、山西王阎锡山自己晋封的上将就有:王靖国、孙楚等。加之笔者所见《国民政府公报》并不完整,又可能有一些上将的任命未见于公报,所以本章所列上将尚不能认作1935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上将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