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转帖]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14076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转帖]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转帖]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古史杂识之  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文章作者:菜九段 
   
  
  
  《触龙说赵太后》(以下简称《触》文)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秦昭王四十二年、燕武成王七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有争议,遗憾的是,其争议的着眼点多半集中在左师官职、太后年龄及身份方面,而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丝毫没有触及。笔者以为,事件的焦点,如赵送长安君入质于齐、以乞齐援、解秦攻之事,与当时的整个国际背景并不符合。现综合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年代与国际关系分别以赵秦及齐燕的当时状况来验证一下这段妙文的历史真实性。
  一、
  据《赵世家》载:“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秦拔赵三城事,《秦本纪》未载;齐援赵事,《田齐世家》未载。秦拔三城于何地,史无交代。赵国的兵员损失也没有提及。赵是否会因为失了三城,便向齐国求援,就很成问题。按钱穆先生的提法,这个阶段正好座落于秦赵争霸期[1](参见钱穆《诸子系年考辨》)。作为当时唯一能以一国之力与秦对峙的国家,赵国不应如此不济,仅因三城之失,就慌忙四处乞援。当时秦赵的边界又何在呢。距此年最近的一次赵秦之战,是五年前的赵秦阏与之战,赵将赵奢大破秦军[2](参见《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将材济济,赵奢之外,还有廉颇、蔺相如。根据孝成王二年田单相赵的情况来看,不能排除孝成王元年田单已在赵国的可能性。另外,十四年前燕将乐毅因受燕惠王猜忌,也投奔赵。可以说,秦以外的当时名将全部集中在赵国。赵奢此时是否健在,无法确定,但蔺相如、廉颇肯定可以领兵拒秦。从几年以后赵国能集中四十万大军与秦决战长平分析,此时的赵国兵力没有伤到元气。另外,从此年,赵攻燕、攻韩来看[3](《赵世家》孝成王元年),也可得出赵气势正盛的印象。赵秦阏与战后,便没有大规模的冲突。而韩之上党,此时亦未陷落于秦,可以肯定,秦赵的边界远在阏与以西,距国都邯郸很远,三城之失,不足以使赵惊慌失措,对外求援。赵国求援的情况可以参照几年后,赵军主力覆灭于长平,秦军围国都邯郸,赵向魏向楚求救,但都没有这里记载的押人质于齐的模式,也没有向齐求援,大概也能对此时向齐求援作出否定的注脚。
  即使赵国要寻求外援,齐国也不是最合适的对象。《触》文对话中提到太后之女为燕后,表明赵与燕有姻亲关系。那么,赵遇秦患而向燕求援应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但《触》文中及相关篇章中丝毫没有透露出向燕求援的意思。赵国第二个可求助的国家当推魏国。赵魏两国的旧怨此时已化解,几年前还有过一次军事合作,也是共同击秦[4](参见《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赵相平原君与魏王室联姻,向魏求援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没有这样做的记载。就算是史料漏载了赵向燕魏两国求援的尝试,赵向齐乞援的步骤也于理不合。赵不仅是五国破齐的主导国,也是从齐国得地最多的国家。即使在齐复国后,赵还主动发动了对齐的侵略战争,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赵国归还了占领的齐国领土。如果赵因秦患向齐求援的话,齐国首先提出的应该是土地问题,而不是人质问题。甚至不待齐国提出这种要求,求援一方应该有这种自觉。这样说并非笔者欲强为古人作主,而是类似情况在赵有成例。赵惠文王十七年,赵攻魏伯阳,惠文王十九年,秦攻赵取二城,赵与魏伯阳。这里还没有涉及求援,此举只能视为缓和与魏的敌对关系,避免两面受敌。也许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魏国见赵国受挫于秦,便强硬索要失地。赵国经不起两面受敌,只有拱手相让。赵孝成王七年,秦围邯郸,赵封春申君以灵丘,以期楚军来援。而这个灵丘,也正是赵在赵惠文王十四年取之于赵的。无论如何,赵与齐也应该算是敌对国家,赵国的灾难正好是齐国的机会,正好可以借机讨还失地。在赵而言,其难免极不情愿:秦所攻占者不过三城,赵侵齐之地又何止三城。这个账赵国当国者能算得清楚,想来赵国君臣不至于去讨这个没趣。
  通过以上分析,赵国向外求援,而且选择了齐这一点,怎么也说不通。漫说赵失三城并不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损失。即使到了大局岌岌可危时,赵在求援之外还有一个对策,即向秦割地以求和,而这种做法,正是当时的通行做法。例如在秦昭王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攻魏急,魏都通过割地换得暂时的和平。赵也完全可以这样做。而赵这样做还会从齐、燕获取土地作为补偿。赵孝成王元年,赵师攻燕中阳拔之;十九年,秦拔赵三十七城[5](参见《赵世家》),赵与燕换地,估计是不平等交换。所以,赵实在没有必要向齐求援。
  二、
  赵以外的当事国秦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首先,《秦本纪》就没载此事。但司马迁以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6](《六国年表序》)如果此事属实,看来秦记确实有司马迁所说的漏载现象。但此事的所谓漏载或漏录,应该考虑另一种可能,即根本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从秦国当时的政局来看,秦赵此年无战事的可能性更大。在此之前,秦国的当政权要为穰侯魏冉。自秦昭王三十六年,秦王听信了魏人范雎之说项后,便对魏冉有了猜忌排挤之心。只是魏冉的后台是昭王之母宣太后,秦王一时还不便于动魏冉。史载,此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7](《秦本纪》)。陶即魏冉之封国。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提出,宣太后薨于十月,当为七月之误。因此,在太后去世前,到魏冉之国这段时间,尽管魏冉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他的权力应该受到削弱征之于《范雎蔡泽列传》,秦拜范雎为相之年,正好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在权力由魏冉转到范雎的时间段里,秦国应该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内政危机,而这种情况不利于秦对外用兵,尤其不适合对赵这样的强国用兵。即使是范雎当国,秦的战略实施就必然带有范雎主张的烙印。范雎的主张又是什么呢?回答是,其战略思想是以攻韩为务,即先对弱国实施连续打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这在当时确实是高明的战略。秦昭王后期正是这样做的。史载:秦昭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8](范雎蔡泽列传),拉开了伐韩的序幕。紧接着,秦昭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郡,取之。秦昭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9](《秦本纪》);秦昭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10](《白起王翦列传》)。可以说,自范雎为相之后,秦连年攻韩,相当专心致志。这正符合范雎这战略主导思想,不给敌国以丝毫的喘息之机。在这种前提下,也鉴于几年前秦与赵战失利,赵的军事实力应该让秦有所顾忌,秦国似乎没有理由对赵另辟战场,这与《触》文中所说的“秦攻赵急”相抵牾。
  当然,也不能据此就排除秦于此年或有攻赵之举,但基于上述形势,可以肯定,秦对赵的攻击至多是发生在偏远地区不成规模的小动作,决不会达到赵国乞求外援的程度。而如果真的发生秦攻赵急,齐国是否会出兵相助,仍是个不小的问题。
  
  三、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齐国的情况。此事亦不记于《田齐世家》,齐自湣王之后,事迹甚少,如果有这样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如能确实发生过,司马迁不会漏记一笔。不记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没有把握。从赵秦两国的情况分析,已可判定齐援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齐国的情况也同样不支持援赵之举。
  首先,齐自五国破齐后,便一蹶不振。齐襄王复国后的齐国,绝少介入列国事务。如果在此期间,齐与列国有什么瓜葛,齐也都是居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如齐襄王八年(赵惠文王二十三年),赵廉颇攻齐几拔之[11],而前两年,也有廉颇攻齐之战;齐襄王十年(赵惠文王二十五年),赵攻齐昌城、高唐取之;齐襄王十三年,赵蔺相如伐齐至平邑(以上均参见《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齐襄王十四年(秦昭王三十六年),秦拔齐纲、寿。而齐的国势之所以如此不济,又与赵有绝大关系。五国破齐前,齐是东方霸主,灭燕、灭宋,毁约占魏楚之地,也几度助魏韩击秦。[12](参见《田齐世家》、《六国年表》)赵自武灵王整军后,国势突振,齐的强大,妨碍了赵称霸东方的野心。可以说五国破齐,就是由赵居中联络的结果。因为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赵。据乐毅《报燕王书》,乐毅为燕昭王献策曰:“与天下图之(齐),莫若结赵。……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乐毅出使赵国,赵国拜乐毅为相国,并代燕联秦伐齐,终于大破齐国[13](参见《乐毅列传》)。五国破齐时,赵应该是燕以外在齐掠地最多的国家。田单破燕复国,但沦陷于赵的土地,并未归还。如襄王复国前,赵取之于齐的灵丘、麦丘、昔阳数地,未闻还之于齐[14](参见《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事实上也不可能归还。因为七年后,秦围邯郸,赵为乞楚援,将灵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为明证[15](参见《赵世家》)。在此结怨颇深的背景下,若赵受秦攻,正是弱于赵的齐向赵索还失地的大好机会。即使齐襄王虑不及此,他的臣子也会为其谋划。所以说,赵乞援于齐,绝非是一个长安君入质所能如愿的事。
  其次,齐国保守消极的国际立场决定了其不可能涉足于国际纠纷。《触》文的最终结局是,长安君入齐,齐兵乃出。《田齐世家》自齐湣王之后事迹甚少。如能确认发生过这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司马迁不会漏过不书。毕竟齐出兵援赵,当视为一强悍之举。齐复国后,采取的是孤立政策,这其中包含着对列国的失望。早先的齐还是积极介入国际事务的。如平燕子之之乱,围魏救韩,围魏救赵,助韩魏击秦、为二国讨还失地。或许因为有这样的业绩,齐以为自己为维护国际关系出力甚多。而列国联手灭齐,在齐人看来,半数的国家难逃忘恩负义之嫌。因此,一直到秦灭列国,齐最后灭,但此前齐选择了按兵不动、袖手旁观的态度,坐视列国一一亡于秦。所以,齐的立场应该是始终如一的。而按《触》文所说齐出兵援赵之事,即便齐国君臣表现出无心乘人之危索还失地的大度,他们也必须会考虑援赵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不敢轻举妄动。齐对秦素有畏惧之心,而秦也确实能对齐造成直接伤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与齐为邻,齐襄王十四年,秦取齐纲、寿的战役就是直接从陶发动的。一旦齐与秦进入战争状态,原先从齐铩羽而归的燕或将再度攻齐,齐没有力量两线作战。此外,齐襄王即死于此年。《资治通鉴》将《触》文放置于齐襄王死前,其实这种判定是很难下的。如援赵发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该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为人,不当在临终之前突然变得强悍起来。如发生在襄王病逝之后,齐国君臣忙于治丧,也不会有心情援赵。襄王之子齐王建继承了其父不介入国际纠纷的治国方略,在被秦灭之前的44年中始终没对列国予以任何军事支持。那么,齐王建也不太可能于守丧期间去援助赵国。所以,齐襄王复国后的卑弱国势及其国际行事准则,决定了齐不会出援任何国家,遑论与其有深仇大恨的赵国。
  其三,齐人田单的归属进一步恶化了齐赵关系。据《田单列传》田单为齐效力的事迹截止于驱燕复国。之后,田单在齐便无所事事,其原因或许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战国策·齐策六》有齐王信臣九人谗田单未果事。尽管《战国策》的可信度不高,但多少也表明了田单在齐的日子并不好过。否则,赵断不至于肆无忌惮地屡屡掠地于齐。以田单之才具,立身于不想有所作为的齐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单欲有所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齐到他国发展。按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的划分,田单所处时代正值秦赵争强阶段。赵与齐为邻,田单去赵很方便。田单于赵孝成王元年将赵师攻燕,翌年,赵拜田单为相。或许会有人将田单相赵与乐毅为赵相国之事相提并论,视作为齐援赵之佐证。其实田乐二人相赵的背景大不相同。赵拜乐毅为相是其图霸东方的重要步骤。齐破后,赵即为东方第一强国。赵拜田单为相时,赵在东方的地位已十分稳固,兼之赵国将材济济,廉颇、蔺相如、赵奢均健在,无须从他国引进将材,亦没有更大的图谋。田单何年至赵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赵国不会仅因一战之胜便拜主将为相,赵国不是绝少打胜仗的国家,比这更大的胜仗,更强的对手,赵也胜过遇过。因此,很可能田单在赵已有些年头,对赵国很有些贡献,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基于田单来赵有年这样一种可能,齐对赵国的不满一定非常强烈。理由是这样的:如田单在齐受重用,则赵拜田单为相有挖齐墙角的嫌疑;如田单因在齐受猜忌而为赵所用,齐对赵的怨恨只会更进一层。所以田单将赵军相赵国一事,不仅不能视为齐援手于赵的例证,而应视为齐不可能的例证。另外,乐毅失势于燕,也投奔赵并受重用一事,对齐的刺激也相当可观。此两事迭加,将增大齐不援赵的决断。 
  四、
  
  最后,让我们再考察一下燕国的情况。赵受秦攻而求援于齐,事本与燕无涉,但《触》文对太后之女嫁燕一事用了相当多的笔墨。事关整个事件的可信性,故有必要加以探究。 
  赵女可嫁之人有二:一为当时的燕君武成王,一为武成王之前的燕君惠王。因武成王之前的惠王被臣子所弑,而武成王又非惠王之后人,若赵女所嫁为惠王,则触龙进说时提到太后对燕后的良苦用心为不合时宜之至。因此,赵女所嫁的合适人选非武成王莫属。武成王的年纪于史无考,但从相关史料可以大致推出。《史记·燕世家》载,距此十年后,武成王之孙今王喜继位。今王喜年纪亦不可考,但其子太子丹出生于其继位之前似无问题。据《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太子丹的年纪与秦始皇相仿佛,则武成王辞世前已是有曾孙之人。溯之于《触》文所系之年,武成王的年纪当在五十岁以上。那么,赵氏燕后的年纪又是多大呢?燕后为赵惠文王之女,惠文王辞世时,年纪不超过四十四岁,当时燕后的年纪最大不超过三十岁。按当时女子及笄而嫁的风俗及姑且认为赵女所嫁为武成王来看,赵女嫁燕不超过七年,其年纪当在二十五岁以下。合之于武成王的情况,燕赵联姻双方年龄相差约三十岁左右。可以肯定,燕后与武成王成婚时,武成王已是有了接近于成人的孙辈之人。以赵之强盛,这段不相称的姻缘对赵未免太过委屈了。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即赵想通过联姻达到控制燕的目的。下面来看看这一目的的前景如何?
  燕武成王的来历有点不明不白,但是在燕惠王被弑后即位的,属弑君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据《史记·乐毅列传》载,经乐毅奔走于燕赵之间,两国关系相当融洽,而在此前,两国过从亦密。所以,燕惠王的被弑,在赵国方面显然会引起不满。就在武成王即位这年,列国有一次伐燕联合行动,《燕世家》、《秦本纪》、《楚世家》都有记载,估计与惠王之被弑有关。参与国有楚、韩、魏,看来武成王得燕国,弄得天下不快。赵国的立场也不难判定,否则就不可能借道让楚、韩、魏过境伐燕。如果燕赵联姻,也一定在各国伐燕之后。在有如此背景的情况下,即使赵国最终接受了武成王继燕的既成事实,它是否有必要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燕交好,何况武成王的条件与所谓的燕后是那样的不般配。再者,在武成王已有成人孙辈的情况下,赵国方面还会天真地认定将由燕后“子孙相继为王”吗?是否可以这样说,赵想借联姻的方式控制燕的条件并不充分,所以也就无法看出这桩婚事的合理性何在。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材料,不能就此断言赵燕联姻为子虚乌有,但其可能性甚小则应指出来供饱学之士参详。
  对于燕国来说,即使没有燕后这一层关系,其对赵亦应竭力奉承,毕竟赵是当时唯一能对燕构成直接威胁的国家。而其时赵是仅次于秦的无可争议的亚强。燕军的战斗力不在齐军之下,只要秦不能一举将赵灭掉,燕就必须承担拒绝赵求援的一切后果。赵受秦攻,舍燕而向齐乞援,如果情况属实,不仅后人难以理解,也会使燕武成王惊诧不已。至于赵此年有攻燕之举,既可看作对燕不肯援赵的惩戒,也可看作秦之攻赵力度不强的证据。
  
  综上所述,《触》文结局的合理性得不到所涉四国任何一国情况的支持,令人疑窦丛生。笔者以为,《触》文与《战国策》中很多篇章一样,可能是一种随意虚构,未可信以为真。
  
  
  按 此文的第三、四部分曾以《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及《赵威后之女后嫁燕王究为何人——<触龙说赵太后>史实献疑》分别刊载于《管子学刊》及《文史资料》。今特全文刊出以飧读者。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以下简称触文),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乃千古名篇,司马迁将其全文载入《史记》,后世选本如《古文观止》等均予以收入,当今中学语文课本更是作为必读篇目。因此,可以说,触文所载情节是广为人知的。触龙进说这经验,堪称谋臣策士的范本,其开说之巧妙,议论之简捷有效,结局之圆满,确实令人叹服。但其历史真实性如何,却很难肯定。在《史记赵世家》中,触文被录置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6年,当周赧王五十年、秦昭王四十二年、齐襄王十九年、燕武成王七年),后世学者大都肯定了这种定位。应该说,《史记》所载还是真实可信的,而且也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赵太后,即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赵惠文王卒于公元前266年,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为年幼,古由威后执政。对于触文,后人并非没有争议,遗憾的是,其着眼点多半放在左师官职及太后年纪、身份上,而对其它可疑之处如赵威后之女所嫁燕王究为何人等丝毫未曾提及。今特为揭出,申说如次。
  
  
  
  补注
  《战国策》来历不明,其言论或是秦楚时蒯通所为。故其夸大不实甚多。司马迁每用其言,便给后人留下相当麻烦。

——————————————
好吧,我是看《新宋》的最近的“安汉当年一触龙”,突然想到找找有关史实找到的这篇老文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5 15:06:46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战国策》来历不明,其言论或是秦楚时蒯通所为。故其夸大不实甚多。司马迁每用其言,便给后人留下相当麻烦。

要这么说起来的话-_-b
白起列传里的几个大胜的统计数字好像都是司马迁从战国策里抄来的哦……
长平40万见《战国策·秦策三》:“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伊阙24万见《战国策·中山策》:“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10:28:18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嗯,说“战国策”来历不明可不对: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留下名字的有多部,西汉末刘向对这些文字辑佚编定才有了“战国策”,该书到宋时已有缺佚,先由曾巩作了订补,之后又由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了新注,因此现行版本不但杂有汉初文字、时代更后的文字也可能有加入,这个不是什么冷僻知识。缪文远所著《战国策新注》可以说是对历代考证的一个阶段总结,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则给这个专题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促进,目前来说的共识是:“战国策”之中确有不少是后世的伪造文字,但其中包含大量先秦文字也不可否认。

就司马迁来说,可能性比较大的是他用了和“战国策”相同的史料源、甚至“战国策”的历次编订中抄了“史记”也有可能,“史记”去抄“战国策”却是不可能的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12:25:27编辑过]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11:50:41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在维基上面看到如下一段: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戰國策》。但《戰國策》許多記載並不可靠,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
又找到一篇硕士论文的摘要

硕士论文 
--------------------------------------------------------------------------------
 
论文题目:《史记》采《战国策》考论 
作  者:王广福 
导  师:熊宪光 
毕业院校:西南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论题所用“采”字,是沿用司马迁、班固等人之说,意思是“采录”、“采集”。即《史记》文本多“采录”《战国策》篇章。虽然这已早有定论,但《史记》采《策》文究竟有多少篇及哪些篇目,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是因版本、统计角度和依据标准不同所致。本文首次对此作全面考证和探讨。
本文由考、论两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考证部分。笔者对照众多版本,确定以目前通行本《战国策集注汇考》为基础,同时兼及其他版本。统计角度则兼顾《战国策》文章的整体性。采文标准主要是比较两者文字的差异,即字句多相同者视为采文。通过考证,统计出《史记》采录《战国策》文章有96则。具体篇目详见附录一:《史记》采《战国策》表(一)。此外,《史记》根据《策》文加以发挥创造的有10章,详见附录二:《史记》本《战国策》表(二)。
第二章为论述部分。实际上是《史记》与《战国策》的比较研究 。但紧紧扣住“《史》采《策》文”立说。分三节 : 
第一节,总结《史记》采录《战国策》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主要探究司马迁如何选择、取舍《战国策》文,以及如何对《策》文进行整理、考核、剪裁、增补和改写的工作。
第二节,《史记》采《战国策》文的深层意蕴。通过比较发现 ,《史记》与《战国策》虽取材相同或近似,但表达的主旨却迥然有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想一以贯之。“本纪”和“世家”所采录的《策》文主要涉及内政和外交两方面,特别关注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考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为统治者提供治世良方。“列传”选材则重点围绕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考察,强调品行特出的节操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弘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抒发作者心中的愤懑,寄予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此外,作者爱奇的审美观也影响了他对《策》文“奇人”、“奇谋”和“奇文”的赏识与选择。
第三节,探讨《史记》对《战国策》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史记》继承了《策》文纵横恣肆的文风和富丽华赡的文采,但《战国策》是以记言为主的论说类作品,除少量作品叙事完整外,尚不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司马迁采《策》文,通过合理调整叙事结构,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增加细节描写及运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叙事的艺术水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ronin的帖子只是说了战国策和纵横家书的不同,但是现在似乎往往把它看做一个东东。所以说刘向之前无战国策是过于严格的说法
这样,史记里面的确有大量(九十卷)抄自战国策/纵横家书的东西应该无错,其相关数据的可信程度需要down了又down
有空把这篇文章找到贴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17:22:02编辑过]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17:05:11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史记》采《战国策》考论

引言

《史记》采录《战国策》文,早有定论。一般认为,班固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
的.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其实司马迁本人早有暗示.《史记·六国年表序》云:“太史公读《秦纪》……秦
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纪》,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播灭诗书,战国时的文献资料损失很多.仅存《秦
纪》和“战国权变”之类的断简残编.《秦纪》乃秦史官所记秦国史书,它为司马
迁著《秦本纪》和《奈始皇本纪》提供文献参考,虽然该书也兼及其他诸侯国历史,
但所记尤为疏略,连日月都不备记。因此,司马迁著六国世家及战国时人物传记,
则更多借助“战国之权变”。那么,“战国权变”究竞指哪些?目前虽然还没有确切
证据说明“战国权变”就是《战国策》,但至少可以推断,它应当包括在司马迁之后
辑集成书的《战国策》。理由如下:《苏秦列传赞》云:“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
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张仪列传赞》云:“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横强
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④引文中的“权变”就是指关于纵横、长短之类计谋的
笼统说法。又,《田澹传赞》云:“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
首。”。司马贞解释说:“言欲令此事长,则长说之;欲令此事短,则短说之。故《战
国策》亦名曰‘短长书’是也.”。显然,司马贞认为“战国权变”是关于长短计
谋的,《战国策》也如此,并非肯定《汉书·艺文志》中的《蒯子》就是《战国策》。
此其一。《战国策》初无定名,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或根本就没有名称。后经刘向编辑成书,刘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书由此而正式得名。《叙录》又云:“战国之时,君德
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①书中所载的策谋即为“战国之权变”。
此其二。《史记》采录《战国策》文而未言书名,是因其本无定名,这与刘向《叙
录》所言《战国策》成书及书名由来相符。此其三。
然而,因为《战国策》辑集成书晚于《史记》,又因为该书在宋时亡佚“十一
篇”(占全书1/3),后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才使之“复完”。②因而围绕《战
国策》文本的原创性,猜测置疑,聚讼纷纭。其争论焦点为:是《史记》采《策》
文,还是《策》袭《史》文?吴汝纶说:“此(指《燕策一,燕王哈既立》)《燕世
家》之文,集《国策》者掇取子长语后,又掇取《苏秦传》,故其词复。”。又,《刺
客列传》,吴见思怀疑是“岂《国策》既缺,而刘向之徒,撅史公之文以附益之钦?”
④方苞认为“盖荆柯之事虽奇,而于《策》则疏,意《国策》本无是文,或以《史
记》之文入焉.”。上述论点,多半为臆测,论据并不十分充分,仍有待商榷,在
此姑且存疑不论。本文以现存书为据,认定《史记》采录《战国策》文。
此外,《战国策》是否别有所本?《史记》与《战国策》记载同一事件而文辞
差异较大,是否因为太史公依据他本《战国策》?《战国策》有不同版本是肯定的。
因为《战国策》在未成书之前“错乱相蹂营”,刘向整理“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这就可能把事件相同文字相异的篇目作为重篇而删除,而司马迁所看到的是未经整
理的原始资料.这里有出土文献为证.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
书》(又称《战国纵横家书》)类似今本《战国策》,其中n篇的内容与今本《战国
策》和《史记》大体相同,另外16篇则为佚书。这是《战国策》别有他本的例证。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滑王十二年苏代谓田轮云云,未见《策》文,却与《战
国纵横家书》第22章相似。由此推断,《史记》很可能还有不少篇目采自《战国策》
别本,只是迄今还缺少出土文献证实。限于论题范围,本文对别有所本的采文暂不
讨论。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史》、《策》相异的文字都是“别有所本”,
应该考虑到司马迁对《策》文的提炼、剪裁、增减和改写的可能性。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17:25:56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第一章《史记》采《战国策》考

继班固之后,《隋书.经籍志》、刘知几、司马贞、张守节、姚宏和姚宽等都
指出《史记》采录《战国策》文。但《史记》究竟采录《战国策》哪些篇目?采文
总数多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宋人姚宏指出《史记》采《策》文90余事,
①姚宽认为93事,.张大可认为92条,。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与诸祖耿《战国
策集注汇考》注明“某章又见《史记》某篇”,据笔者统计,前者注明有107条,
后者注明有96条。以上是从《战国策》角度看《史记》采录《策》文的篇目。日
人垅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从《史记》角度指出某段文字采自《战国策》,据笔
者统计有98条.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三:一是各家所据《战国策》版本不同,因而
总章数不同。二是统计角度不同,从《战国策》角度看《史记》采录《策》文与从
《史记》角度看《战国策》被采造成差异。三是认定采文的标准不统一。
现存《战国策》版本较具代表性的有:宋绍兴丙寅年《战国策注》本,④共486
章;宋绍兴丁卯年《战国策注》本,。494章;元至正乙巳年《战国策校注》本,。494
章;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战国策》本,。497章;1984年中华书局缪文远《战
国策考辨》和1987年巴蜀出版社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作者称依据姚本排列又
兼顾鲍本分章,以A、B标注,共460章.若将A、B等章总计,则共501章,与姚
本、鲍本总篇数都不同,不知所据: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
考》,国别、章次依姚氏本,兼采鲍本分章,总计496章,与上海古籍本几同,这
是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本文统计《史记》采录《战国策》文,依据诸祖耿本和上
海古籍本,总章数为497章.
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标有某段文字“采《策》文”,或“本《战国策》’,、
或“见《战国策》”。据统计,标明“《史记》采《战国策》文”98条,“本《战国策》”
22条,“见《战国策》”4条.其依据标准一般按《史》、《策》文字异同多寡论定。
文字多相同者视为采文:文字差异较大者视为本《战国策》或见《策》文。这种细
分较之于缪文远本和诸祖耿本笼统地说“某章又见《史记》某篇”显然更准确细致。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仅从《史记》角度看被采的《战国策》文,往往把《战国
策》某一章节拆散为若干小节,指出《史记》两次或多次采同一章《策》文。若依
此统计,采文总数就有若干重复。如《苏秦列传》,该书两处指出其采《秦策一·苏
秦始将连横章》(见第3425页、3455页),又两次指出其采《燕策一·燕文公时章》
(见第3457页,3459页)。二是把《史记》中的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孤立地提出来视
作采文。如《燕召公世家》中,指出“‘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
采《燕策》”(第2249页);“‘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采《燕策》”(第2236页);
又,《楚世家》中,指出们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采《楚策》”。这种
做法显然漠视《战国策》是以章节为单位,因而未能真正揭示《史》文与《策》文
的关系。三是“采”与“本”界定不完全一致.如《楚世家》所载“张仪被拘”一
节,若依《史记会注考证》的采文标准应是本《楚策二.楚怀王拘张仪章》,但该
书却视为采《楚策》(见第2536页,2551页).总之,《史记会注考证》所指出的《史
记》采录《策》文不够准确,未能真正揭示《史记》与《战国策》文的关系。为避
免上述缺憾,笔者认为在统计采文时,应把《战国策》的章节视为一个整体,而不
能割裂《策》文仅以《策》文中某一句话作为采文。换句话说,就是从《史记》和
《战国策》两个角度统计《史记》采录《策》文篇目。
采文的含义和标准,迄今未有定论,各家称引也含糊不清。班固说:“司马迁
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这里“据”、“采’,、
“述”三个动词含义有别,依次释为“依据’,、“采录”、“引述”较符合班氏本意。
刘知几说:“子迁乃述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①此
“采”有“取”意,与刘氏所言“采”的含义不尽相同。《隋书·经籍志》云:“谈
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世,成一家之言。”
这里“据”的含义更为模糊。编纂历史著作,广征博引,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否
则即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毫无疑问,司马迁“袖史记石室金匾之书”,“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广泛搜集各类资料,尤其是先秦文献古籍,然后剪裁、熔铸汇成一
炉,创作自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著作。如果把“采”定义为“搜集”、“根据”,含义
太宽泛,那么一部《史记》则可视为“采文汇编”了。这显然是片面的理解。因此,
笔者把“采”定义为“采集”、“采录”或“采摘”。本文讨论《史记》采《战国策》
文,即主要比较两者文字的异同。若历史事件相同,文字相同或大体相同者,可视
为采文。由此,确立采文的标准如下:一、字句基本相同者,包括人名、地名的讹
误或修改;二、由于错简而出现语句顺序不同,但基本语句相同;三、历史事件和
人物出场相同,语句稍不同,但所用比喻、寓言或典故近似者。上述三项标准,只
要符合其中一项者即视为采文.
((史记))涉及战国史的篇章有“本纪”3篇,“表”1篇,“书”2篇,“世家”
13篇,“列传”29篇,共计48篇。但并非所有这些篇章都采录《策》文,《史记》
中只有21篇采摘《战国策》文,分别是“本纪”l篇,“世家”6篇,“列传”14篇,
约占涉及战国史总篇目的44%。反过来看,《战国策》中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的资料都有被采。
据统计,《史记》采录《战国策》文有96章,依次为:《周本纪》采9章,《燕
召公世家》采2章,《楚世家》采2章,《赵世家》采5章,《魏世家》采6章,《韩
世家》采5章,《田敬仲完世家》采7章,《苏秦列传》采13章,《张仪列传》采巧
章,《搏里子甘茂列传方采7章,《攘侯列传》采3章,《白起王剪列传》采1章,《孟
尝君列传》采3章,《平原君虞卿列传》采3章,《魏公子列传》采1章,《春申君
列传》采3章,《范唯蔡泽列传》采4章,《乐毅列传》采l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采l章,《普仲连邹阳列传》采2章,《刺客列传》采3章。(详见附录一《史记》
采《战国策》表)
另外,《史记》与《战国策》事同而文字差异较大的有10章(见附录二)。这
些可视为《史记》本《战国策》,即是司马迁根据《策》文加以发挥改造之作。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17:27:12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这里的关键是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啊:只要现在“战国策成书于西汉末”这个观点不被推翻,说“史记摘抄战国策”就是不可能的,而支持“西汉末成书”的论据有历代“艺文志”、战国策序言、刘向传 等等史料,要推翻拿不出新证据是不行的。

上面那篇论文在此问题上明显是在打马虎眼:第一段只说“早有定论”却没什么真东西,“司马迁著……更多借助“战国之权变”。……至少可以推断,它应当包括在司马迁之后辑集成书的《战国策》。”这句话完全可以当笑话;第二段质疑战国策原创性,但在逻辑上这只能支持“同源说”;第三段则是把“版本”和“史源”两个概念彻底混为一谈……

至于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现存二十七章,其中见于司马迁《史记》和《战国策》的有十一章,此外十六章不见于现存古籍,这无法支持其和“战国策”是同一本书的论断,但是它和“战国策”一样也是多来源的辑佚汇编、因此说是同一性质的著作是没问题的。其实这书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此书佚文最多的第一章恰是“苏秦论集”,14篇中史记只摘录一篇、战国策也只多摘了半篇而已。于是司马公这句「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是否便是对此书有感而发呢?惹人遐想啊 :)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21:43:46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不论史记是直接抄战国策还是和战国策一起抄来源近似的已佚散的文集,结果都是一样的么,把一些说书的吹出来的传奇掺一起,自称正史制造混乱,然后被好大一票不明真相的群众拿来当作“没有考古证据推翻就只能采用”的史料来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22:15:03编辑过]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22:10:33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嗯,某堡说得不错,重要的不是“刘向之前无《战国策》”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因为,将刘向编辑之前的版本视为《战国策》的原始稿件,并称为《战国策》其实并无太大不妥,仅仅是容易混淆而已。
所以不妨将《战国策》原始材料/《纵横家书》等等重新命名,比方称为“权变”“纵横”等等,就可以避免这种混淆。但是那样可读性就差了很多,所以就以战国策为名,有这方面知识背景的人一看自然了解,并无问题。而且,很可能是原来就有一个《战国策》或者类似的东西,不过中途佚失,然后在刘向手里重新编辑而成。这种情况在古籍流传中,不胜枚举

此外,班固刘知几都是这么用的:

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刘知几说:“子迁乃述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

所以这种用法可以认为属于长期使用约定俗成的学术术语了,不言自明。ronin这里有过于强辩的嫌疑
所以顶楼的“《战国策》来历不明,其言论或是秦楚时蒯通所为。故其夸大不实甚多。司马迁每用其言,便给后人留下相当麻烦”这一段话说作者可能是蒯通,其实就是根据
《史记·六国年表序》:“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田澹传赞》云:“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所以将“战国策”替换为“权变”,就严丝合缝鸟

此外,这篇论文不过是硕士论文,不可能太标新立异的,背后一定有《史记会注考证》这样的大部头支撑,作者只是做了一个综合编辑工作罢了。回头把参考文献贴上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22:48:58编辑过]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22:29:19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以下是引用坦能堡在2009-7-6 22:10:33的发言:
不论史记是直接抄战国策还是和战国策一起抄来源近似的已佚散的文集,结果都是一样的么,把一些说书的吹出来的传奇掺一起,自称正史制造混乱,然后被好大一票不明真相的群众拿来当作“没有考古证据推翻就只能采用”的史料来用


纵横家应该不能称为说书的吧……不过他们语喜夸大,好耸人听闻,不注重史实的严肃性,应该是可以定论的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6 23:59:17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班固那句现在一般认为应该这么断:“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因《楚汉春秋》经清人考证辑佚是西汉陆贾所撰,应为“史记”史源之一,加个“述”就难讲通了。刘知几那句话则是素称难解,看过的几种注都没解通,有讹漏之文的可能很大。而就那篇论文来说我挑的几个毛病基本无关史料,是纯粹的论证逻辑问题 :)

至于史料可靠性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史记中的君臣对话和早期希罗史里的演讲一样大都是文人伪托的,但只要是出于时人伪托那对结果和当时的背景不太可能搞错,于是在有历史记载空白的地方是可以拿来作为辅证的。真正重要的还是在史料运用之前的仔细考证,这个其实说到底又是“疑古之合理界限及其方法”的老问题了。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7 0:09:18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嗯嗯,所以凡是史记中和战国策/纵横家书重合的地方,可信程度都需要再加考虑,只能拿来做参照辅证,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是司马迁写的就当做事实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资治通鉴》就是摘抄诸多史书,所以看到里面的不可解的内容要先去找原版,看看司马老先生动了啥手脚,有些时候,他动的手脚是合理的,但是不少时候,他也是凭自己的想象乱搞。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原版找不到了@_@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7 0:29:55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以下是引用leviathan在2009-7-6 23:59:17的发言:
 纵横家应该不能称为说书的吧……不过他们语喜夸大,好耸人听闻,不注重史实的严肃性,应该是可以定论的


我是说记载纵横家言论的家伙们是些说书的,在附和ronin说的他们把什么事都安苏秦身上那句,嗯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7-7 0:45:32
 jhzc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4
  金钱:123
  注册:2011-7-7
给jhzc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jhzc加入好友 查看jhzc的个人资料 搜索jhzc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jhzc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以下是引用ronin21在2009-7-7 0:09:18的发言:
班固那句现在一般认为应该这么断:“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因《楚汉春秋》经清人考证辑佚是西汉陆贾所撰,应为“史记”史源之一,加个“述”就难讲通了。刘知几那句话则是素称难解,看过的几种注都没解通,有讹漏之文的可能很大。而就那篇论文来说我挑的几个毛病基本无关史料,是纯粹的论证逻辑问题 :)

你先说“现在一般认为”是哪路大仙吧。

司马迁《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几个动词词组的节奏清清楚楚,有必要去扯淡?

”述“本来就有遵循和阐述前人成说两个义项。前者如《尚书·五子之歌》:“五子咸怨,述 大禹 之戒以作歌。” 孔传:“述,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 、 唐勒 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 后者如《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皇侃疏:“述者,傳於舊章也。”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7-11 13:53:45
 jhzc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4
  金钱:123
  注册:2011-7-7
给jhzc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jhzc加入好友 查看jhzc的个人资料 搜索jhzc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jhzc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5

司马贞《索隐》更清楚:

又其屬稿先據左氏、國語、系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

张守节《正义》:

紹太史繼春秋括文魯史而包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而摭楚漢春秋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7-11 13:58:44
 jhzc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4
  金钱:123
  注册:2011-7-7
给jhzc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jhzc加入好友 查看jhzc的个人资料 搜索jhzc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jhzc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6

以下是引用坦能堡在2009-7-7 0:45:32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leviathan在2009-7-6 23:59:17的发言:
  纵横家应该不能称为说书的吧……不过他们语喜夸大,好耸人听闻,不注重史实的严肃性,应该是可以定论的
 [/quote]
 我是说记载纵横家言论的家伙们是些说书的,在附和ronin说的他们把什么事都安苏秦身上那句,嗯

比如吹嘘齐临淄人口,那叫一个水啊。居然人口密度超过东京北京直逼上海市区。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10-3 2:32:22
 leviathan 男,离线
  
  
  头衔:深海水怪
  等级:上尉
  文章:622
  金钱:1641
  工作量:4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3-8-11
给leviatha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eviathan加入好友 查看leviathan的个人资料 搜索leviathan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eviathan 访问leviathan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7

今天看到杨宽的《战国史》,里面也有不少地方说到这个问题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我们要进行战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因为现存的战国时代的史料,残缺分散,年代紊乱,真伪混杂。既不像春秋时代的历史有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左传》可以凭信,更不像秦汉以后每个朝代有着完整的历史记载。战国史料所以会如此残缺分散,有个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秦始皇“烧天下《诗》、《书》(指《诗经》、《尚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史记。六国年表序》)。由于《诗经》、《尚书》和先秦诸子,民间多有收藏,秦不能尽烧,后来还能重新发现。而东方六国的史官记载,只藏在官府,一经焚毁也就完了。当司马迁著《太史公书》即《史记》)时,号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可是战国主要史料只有《秦记》和纵横家书。因为秦原来文化比较落后,秦史官所记的《秦记》比较简略,“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于是《史记》的战国部分记迷,就有不少残缺和错乱,特别是所记东方六国的史事,不但有残缺,而且年代有很多紊乱。顾炎武早已指出,春秋、战国之间是历史上转变剧烈的时期,然而“史文阙(缺)轶(佚),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二“周末风俗”条)。

    司马迁所作《史记》,所凭战国主要史料,除《秦记》以外,惟有纵横家书,就是司马迁所说:“战国之权变亦颇有可采者。”当秦、汉之际和西汉初年,纵横家游说和献策的风气依然盛行。所谓“纵横长短之术”,如蒯通、主父偃等人正递相传授,因而纵横家书的各种选本仍多流传,不为“秦火“所烧尽,汉初皇家书库和民间都有收藏。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就是依据当时皇家书库所藏纵横家书的六种选本:《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种帛书的选本二十七章(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就是民间所藏的一种选本。而且蒯通等人为了传授其“纵横长短之术”,也有选编的选本流传,《汉书。蒯通传》称:“通论战国时之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在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相互兼并的战争中,盛行合纵连横的相互斗争方式,因而纵横家成为当时九流十家中最盛行的流派,常常充当秦、齐等强国的相国等高官,主谋合纵连横而谋求在战争中得胜的策略,往往一次重大的合纵连横的决策和行动,造成兼井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纵横家实质上就是为强国君主主持外交和谋求对外兼并战争胜利的谋士,刘向把编辑的战国纵横家书定名为《战国策》,就是由于“战国时游士辅所用国为之策谋”(刘向《校战国策书录》)①。纵横家所讲究的“策谋”,就是所谓“纵横长短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六

    ①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说:“窃疑周、秦间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曰《策》。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又说刘向“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本义”。此说似若有据,实为谬说。《国策》之“策”原指策谋,“短长”亦指策谋之短长,故“短长”与“纵横”常连称为“纵衡短长之说”或“长短纵横之术”。

    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衡短长之说起。“所谓”纵横“,就是指外交和兼井战争的合纵连横。所谓”短长“,也是指谋求外交和兼并战争胜利策略的短长,而自称为策谋最长的,因而汉初皇家书库所藏纵横家书的选本,有称为《国策》的,有称为《短长》的,更有称为《长书》或《修书》的。”修“就是”长“的意思。蒯通所编纵横家书称为《隽永》,颜师古《注》说:”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又深长也。“纵横家一贯重视计谋策略的作用,认为”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战国策。秦策二》),或者说:”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蒯通语)他们认为得计而听从,便可建成”王“业。

    他们常言道:“计听知顺逆,虽王可也。”(《战国纵横家书》第二十四章,《战国策。秦策二》相同,惟“顺”作“覆”)纵横家以为“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所谓“王”,就是完成统一,从而建立统一的王朝。

    由于纵横家重视计谋、策略和权变,纵横家书所搜辑汇集的掌故以及历史经验教训,不限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包括有许多谋求对外兼井战争胜利的计策,兼及法家与兵家谋求胜利的故事和游说辞。如《战国策。赵策三》长篇记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的争论和经过,其所持理论为法家主张,兼有“兵技巧家”讲求改革战斗技艺的性质。又如今本《战国策》未章(姚宏据苏辙《古史》所引而收辑的),记秦将白起长篇回答秦昭王的言论,阐明所以能攻克楚都鄢郢,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的原因,“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这是“兵形势家”的见解。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确实保存了许多战国的重要史料。

    但是《战国策》主要是纵横家所编选的游说故事和游说辞,原是供游士作为榜样而揣摩和学习的。许多游说辞是用作练习游说的脚本的,许多献策的信札也是供游士模仿的。当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有些纵横家夸大游士合纵连横的作用,有伪托著名纵横家和将相所作的游说辞和书札的,甚至虚构合纵或连横的故事,这是必须认真加以鉴别的。

    《竹书纪年》和校正《史记》东方六国纪年的考订

    《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东方六国君主的世次年代,有很多错乱,西晋初年汲县魏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魏国的编年史,叙述夏、商、西周、春秋的晋国和战国的魏国吏事,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九年)为止,整理者定名为《竹书纪年》。此中所记战国史事,不但可以补充《史记》的不足,而且能够用来纠正《史记》所载东方六国纪年的错乱。不幸原书宋代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出于后人重编,有许多错误。清代以来学者曾依据宋以前人所引用的《古本竹书纪年》加以编辑考订,尚不免有脱误。历来学者依据《古本竹书纪年》来纠正《史记》所载六国纪年的错误,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考订还不够完善,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细密考订。

    用《古本竹书纪年》来纠正《史记》中六国纪年的错乱,魏惠王的年世是个关键问题。《史记》称魏惠王三十六年卒,惠王子襄王十六年卒,襄王子哀王二十三年卒。前人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以下简称《纪年》),认为魏惠王三十六年没有死,只是改元又称一年,又十六年而死。只要把《史

    记》中魏襄王的年世改作魏惠王改元后的年世,把魏哀王的年世改作魏襄王的年世,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我们把《纪年》和《史记》所载魏武侯和魏惠王时的大事加以对勘,便发现两书所记大事的年代都相差一年或两年,而年代相同的一件也没有。相差两年都是战争,战争是可以连续两年的,但是像秦封商君和鲁、卫、宋、郑四国之君来魏朝见,是不可能跨年度的。特别要指出,《史记。六国年表》记秦献公十六年(公元前三六九年)日蚀,此年按《史记》是魏惠王二年,而《纪年》(《开元占经》卷一○一所引)称秦惠王元年“昼晦”,“昼晦”就是日蚀。查公元前三六九年西历四月十一日确是日有环食。据此可知《史记》魏惠王纪元误上了一年,该是魏惠王于三十六年改元又称一年,未逾年改元,惠王未改元前实只三十五年,《史记》误以惠王三十六卒,于是惠王改元以前的年世误多一年,因而惠王纪元误上了一年,连带魏文侯、魏武侯纪元都误上了一年。

    虽然只有一年之差,但是对于改正《史记》中东方六国纪年的错误,牵连很大。

    《史记》所载田齐君主世系和年代的错误是较多的,我们可以据《田世家。索隐》、《魏世家。索隐》、《孟尝君列传。索隐》等所引《竹书纪年》加以校正。《庄子。肢箧篇》谓“田成子(即田常)弑齐君,十二世有齐国”,而《史记》所载,田常以后,经襄子盘、庄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疆)、滑王地、襄王法章,到王建被灭,只有十世。以《纪年》和《史记》比勘,可知庄子白以后脱去悼子一世,太公和(即田和)以后又脱去侯刻一世。《史记》谓桓公“六年卒”,而《田世家。索隐》说:《纪年》“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可知《史记》所说桓公六年卒,“六”为“十八”二字之误。《史记》从田和以后,既脱去侯刻一世九年,又误桓公十八年为六年,短少十二年,以致误把威王的年世移前二十一年,同时把宣王和湣王的年世都依次移前,于是《史记》所载历史事件,都和齐威王、宣王、湣王的年世不相符合。最显著的例子是,《孟子》和《战国策》等书都说齐宣王乘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后所引起的内乱,派遣匡章统率大军攻破燕国,而《史记。六国年表》把此事记在周赧王元年,即齐湣王十年,可知《史记》所记宣王和湣王的年世必然有误。据《盂尝君列传。索隐》所引《纪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可知齐宣王元年在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九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齐伐破燕,正当齐宣王六年,正和《盂子》、《战国策》等书所记相合。

    合纵连横史料的去伪存真

    纵横家的缺点,偏面强调依靠外交活动造成合纵或连横的有利形势,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苏秦和张仪是推行合纵或连横的策略得到成功的代表人物,向来为纵横家所推崇,作为揣摩学习的榜样,因而两人的游说辞和献策书信,成为传诵的范本,于是后人伪托的作品为适应这个需要而出现。

    他们把苏秦和张仪说成一纵一横而同时对立的人物,其实张仪是秦惠王的相国,苏秦是齐湣王的相国,两人并不同时对立。当时和张仪的连横对立的,是公孙衍的合纵。

    《汉书。艺文志》的纵横家,著录有《苏于》三十一篇和《张子》十篇,《苏子》居于首位而篇数最多。《战国策》所载纵横家的游说辞和书信,也

    以苏秦最多,就是因为其中夹杂有许多伪作。司马迁早已看到这点,曾说:“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记。苏秦列传》)

    可借司马迁未能去伪存真,反而以伪为真,所作《苏秦列传》即依据大量伪作而成,并夸称“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使“秦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己指出,此“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近代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著有《苏秦的小说》一文(刊于越南河内远东法国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刊《亚洲研究》,《北平图书馆馆刊》七卷六号有冯承钧译文),以为《苏秦列传》年代错乱,不符事实,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小说”。其实不是小说,这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所伪托,用来夸大苏秦合纵的计谋的。今本《战国策》中所载张仪、苏秦游说的史料,真伪参半。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中第一部分提供了苏秦为燕反间和发动合纵攻秦的可信史料,我们可以据此鉴别《史记》和《战国策》中所有苏秦史料的真伪。①……

    乐毅破齐史料的去伪存真

    自从赵兼并中山和略取胡地之后,形成齐、秦、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局势。

    秦昭王十九年到二十三年间(公元前二八八到前二八四年),是三强相夺宋地而激烈斗争的时期。秦昭王十九年秦相魏冉约定齐、秦两君并称为“帝”,并约五国合纵攻赵,以便兼并赵国而三分其地。二月后,齐滑王听从苏秦计谋,放弃帝号,转而与赵合作,发动五国攻秦,结果迫使秦废帝号,并归还了一些所侵赵、魏的城邑。齐就乘此时机攻灭宋国,激起了赵、魏等国的反对。秦于是主谋发动合纵伐齐,与赵合作而拉拢燕国,推举燕相乐毅兼为赵相,并为五国联军统帅而攻齐。秦昭王二十二年秦将蒙骜伐取齐河东九城,作为合纵攻齐的先声,于是乐毅以赵相名义,统率联军由赵东边攻取齐济西的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次年乐毅率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齐将触子败走。接着乐毅以燕相名义,独率燕师乘胜长驱直入,打败齐守军于秦周(在齐国都临淄西门雍门之西),齐将达子战死,于是临淄失守,齐湣王出奔。从此乐毅留守于齐五年,先后攻下齐七十多城。乐毅所以能够一举攻破齐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乐毅兼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先以赵相名义率联军从赵出击,击溃了齐的主力军,因而能独率燕师乘胜长驱直入。

    其次由于齐湣王中了苏秦的反间计,苏秦原是燕昭王派入齐国的间谍,得到齐湣王重用而出任相国。苏秦在齐发动五国攻秦,是为了使齐可以乘机攻灭

    ①《秦策一》载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淆、函之固。”秦昭王三十年秦国才取得巫郡、黔中郡,秦惠王时怎能“有巫山、黔中之限”?《燕策一》载苏秦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但燕国在东北有这样辽阔的疆域,该在战国后期秦开大破东胡之后。至于云中、九原是赵地,不是燕国所能有的。《齐策一》载苏秦游说齐宣王,说齐宣王有意“西面事秦”,是不合当时的形势的。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就曾说:“前辈谓苏秦约从,秦兵十五年下敢窥山东,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近人辨这事的更多。近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更明确地可以证明《史记。苏秦列传》所载苏秦长篇游说辞出于后人伪造,《战国策》中所有苏秦的史料也是真伪参半。可参看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和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年代和历史背景》,收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中。

    宋国,更是为了使齐连年攻宋而国力大损,并使齐赵的关系恶化,以便燕能够借助于秦赵联合进攻而乘机攻破齐国。

    乐毅破齐是当时运用合纵策略所得最成功的结果,因而乐毅成为纵横家所竭力推崇的人物。可惜后来燕昭王去世,继位的燕惠王对乐毅猜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因而出走赵国,于是乐毅又成为纵横家所非常叹惜的人物。正因为如此,既有夸大乐毅运用合纵策略成效的纵横家作品流传,甚至还有伪托乐毅所作《报燕惠王书》传世。

    《战国策。燕策一》和《史记。燕世家》,说燕昭王即位招贤,尊郭隗为师,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经二十八年而殷富,士卒乐战,于是乐毅“与秦、楚、三晋合谋伐齐”,因而大破齐国。昭王即位招贤而尊郭隗为师,当是事实,但是所说乐毅与邹衍、剧辛都因此入燕,燕因而得以破齐,是后来游士出身的纵横家为游士张目而虚构伪托的。剧辛为燕将在战国末年,邹衍和剧辛为同僚,都不可能于燕昭王即位时入燕。乐毅入燕在赵武灵王因内乱而饿死之后,已在燕昭王十七年以后。而且乐毅并非游士出身,原为魏国名将乐羊之后,曾为赵的大臣,早在齐宣王因燕内乱而伐破燕国的时候,乐毅就曾为赵武灵王主谋联合楚、魏而伐齐存燕(《战国策。赵策三》),赵工因而派遣乐池护送流亡在韩的燕公子职入燕立为国君,便是燕昭王。后来乐毅在赵武灵王死后,去赵入魏,再作为魏的使者入燕,因而得到燕昭王的重用。

    不仅燕昭王即位招贤而乐毅前往之说出于游士所伪托,甚至所谓乐毅《报燕惠王书》也出于游士的伪作。此书称乐毅向燕昭王献策,主张约结赵国,再联合楚、魏,“四国攻之,齐可大破”,因而出使于赵,回来就起兵击齐。

    其实乐毅统率的是秦、赵、韩、魏、燕五国之兵,《史记。秦本纪》和《赵世家》记载明确,楚不在其内。而且联合出兵之前,秦、赵两国之君会见在先,并由秦将蒙骜首先攻取齐河东九城,作为合纵进攻之先声。五国合纵攻齐,是出于秦的主谋,就是苏秦献书赵王所谓秦“以齐为饵,先出声于天下”

    (《史记》、《赵策一》)。此书所说作战经过:“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以为乐毅先攻克齐与燕接境的河北,接着攻占济上,再由济上长驱攻入齐的国都的。其实燕师并未直接南下攻取齐的河北,而是追随赵军经赵东边南下,会合五国之师大败齐的主力于济西。接着乐毅就独率燕师从济西乘胜向东追击,在秦周又得胜而攻克临淄。乐毅破齐,主要经历两次战斗,即在济西大败齐将触子,又在秦周得胜而齐将达子战死。事见《吕氏春秋。权勋篇》和《战国策。齐策六》。《吕氏春秋。贵直篇》讲到齐湣王的失败,也说:“此触子之所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由此可见,乐毅《报燕惠王书》出于游士为夸张乐毅单独主谋合纵破齐而伪托,只是因为作者讲究文章笔法,文采华丽,很能感人,为世传诵。司马迁说:“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其实此书所说不符合历史事实。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比较详细,不见于《史记》、《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的,更是出于后人伪托。《通鉴》信从燕昭王即位“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之说,记在周赧王三年(公元前三一二年)。又在周赧王三十一年记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和乐毅有争论,剧辛主张”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深入无益,而乐毅主张乘胜深入,”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等到乐毅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因而得入临淄。这是为了夸大乐毅有先见之明,预见齐将内乱而深入得胜的。其实这段剧辛和乐毅的争论出于虚构,剧辛并不和乐毅同时。《通鉴》又记赵将庞煖攻杀剧辛在秦始皇五年,即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二四二年),是依据《赵世家》的。若按《通鉴》所记,剧辛为燕将前后有七十年之久,若剧辛年二十入赵,试问九十岁还能指挥作战么?

    《通鉴》又称乐毅在齐“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后人因此谓:“此孟子所以教齐者,齐王不能用之于燕,而乐毅能用之于齐。”(《大事记》引延平陈氏之说)这是把乐毅说得如孟子所说的“王者之师”。《通鉴》又说乐毅入临淄以后,分兵四路出击,“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因而“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这与《史记。乐毅列传》所说“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不合。黄式三《周季编略》评论说:“《稽古录》于周赧王三十五年书乐毅徇齐地,数岁下齐七十余城,是司马氏后知其误而不能追改《通鉴》也。”其实《通鉴》所载燕军分四路出击,全出虚构。《通鉴》于周赧王三十六年载:“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宫,左军、后军围即墨。”以为原来分向四方出击的四路大军,又分别从远处调来会合,以围攻宫和即墨,更不可信。至于《通鉴》称:乐毅在齐,“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余人”。是不可能有的事。整个战国时代燕之封君可考者不过数人,怎么可能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所有这些,都是后人夸饰乐毅为“王者之师”而虚构的。相传周武王克商,“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史记。殷本纪》)。可见后人有以乐毅破齐比之周武王克商的,因而仿造出这些政绩来。看来所有这些伪托的乐毅政绩,符合于《通鉴》作者的所谓“治道”,因而被采纳了。

    《通鉴》记述乐毅攻莒和即墨一年不克,就解围而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结果三年犹未攻下。有人进谗言于燕昭王,说乐毅要“久仗兵威”而“南面称王”,燕昭王于是杀谗言者,宣称“齐国固乐君所有”,派遣相国到齐,“立乐毅为齐王”,乐毅誓死不受,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此事不见于《史记》、《战国策》及先秦文献,也该出于后人伪托。司马光所作《通鉴》战国和秦八卷,是作为样本先呈献宋英宗的,想不到竟如此辑录杜撰历史以符合作者宗旨!



声明:所有的海啸地震什么的都和我无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10-21 14:04:46

本主题贴数17,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32.4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