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昆阳之战的几个问题
最近对刘秀发生了兴趣,而昆阳之战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天反复分析思考,有些心得,与朋友们交流。 一、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王莽征调百万大军,实际汇合到洛阳并赶赴前线参战的是42万。军中不但驱赶各种猛兽以壮军威,还携带了大量珍宝辎重“示富饶于山东”,在战败之后,这些宝贝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其数量巨大,至于汉军“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从中可见王莽为尽快地大获全胜,是下了血本的。 相比之下,汉军兵力就显得太可怜了。昆阳城中“唯有八九千人”,而且很难断定城中全是军人,刘秀搬兵“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这样,合计汉军充其量也就是约1.5万左右的样子。 两军相差30倍之多。 二、刘秀之临危不惧、“图画成败”、“见大敌勇”,充分地展现出一代大英雄、大豪杰的绝世风采。虽然昆阳汉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原绿林首领王凤,但这次战役中,权位不高而深有计议的刘秀确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几十万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秀说服其他人坚守昆阳,自己作为求援“十三骑”之一,搬来救兵数千人。此时昆阳城中已经万分危急,在强势的王军猛攻之下,王凤等人恐惧失望,曾“乞降”但没有被接受。刘秀引兵一到,就被王军发现,于是王军统率王寻派出数千人阻击。援军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刘秀独自率领“千余人”为先锋,身后的其他人颇有观其成败的意思,看到刘秀奋勇冲杀之后,才受到振奋,一拥而上,初次接触汉军取胜。 接下来,刘秀耍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手段,故意传递给敌军假情报,说“宛下兵到”。 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比较偶然的因素,那就是后来王寻、王邑两个人面对刘秀率领的三千敢死军只领了万人迎敌,并且下令大军没有命令不得擅动。史书中说这是他们轻敌的原因,但是仔细考量前后,刘秀那封故意叫他们看到的书信似乎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如果汉军真的拿下了宛城,就不会只有刘秀这几千人马,王寻、王邑很有可能为了防备不存在的“宛下兵”而下了固守大营的命令。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三、就算刘秀施展出更多高明的奇谋妙计,也改变不了一个必将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作战这样一个事实,另外时间也不允许更多的考虑。实际上这次大战从昆阳被围到结束估计也就是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汉军经不起持久战,只有决一死战才有希望。 虽然说王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统治已经颇为动摇,内外人心涣散,但是莽新政权拼尽全力的最后一搏,却绝对是非同小可。以颖川数城汉军的微弱实力,敌人稍稍得策,汉军稍稍失策,便会立反胜败。虽然刘秀为了争取战役中尽量有利的条件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绝难保不出差错。总之,汉军必须要战才有生机、汉军也有一定的可战之势,但胜算缥缈,败算倒是大有。 为了寻觅刘秀从何得来的必胜把握,苦恼了很多天,也没有收获。就如上所说,刘秀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似有所悟: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冒险精神、为了事业而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还有不知哪个成功的大企业家说过,只要有50%的把握我就干。可不是这个道理嘛,看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有几个不是出色的冒险家,过的不是刀头舔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玩儿命的闯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如果等着有十成的把握才敢行动,为了那样的好事就一直等下去吧~~~刘秀不是这样保守的人,在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大无畏的革了王莽命的气概激励了汉军将士,以一分的把握、十分的勇气搏出了大汉帝国的天下! 刘秀在昆阳实在是冒险一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