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孔明)不姓“诸葛” 作者:素查·蒲媚波里诺(泰国) 在我们泰国历史界,有人认为孔明或诸葛亮是泰人,以为他复姓“诸葛”,如果 是汉人,必定是汉姓,如刘、曹、孙等,这是其一;其二孔明和孟获作战时七擒七纵,最后不但没有杀死他,还把他带回蜀国,做了御史中丞,这是因为 孔明和孟获都是泰人的缘故。 这后一种述说是不能成立的,同一个民族的人,杀与不杀,是由厉害关系决定的!如果利益相违,不管是个人利益、阶级利益还是政治利益,皆曰可杀。这方面的例子,世界上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孔明不杀孟获,不是因为他们都是泰人——事实上他们都不是泰人,孔明是汉人,孟获是叟,而是因为孔明认为孟获在南中地区很有威望,如果把他杀了,那里的少数民族就会起来反抗蜀汉政权,使国无宁日。 《三国史话》中有如下的记载:“为了改善和少数民主的关系,诸葛亮注意笼络他们,采用了‘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即县以下的官吏,基本由少数民族担任;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留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渠帅’的首领地位和特权;同当地有影响的大姓豪帅合作,给他们以官爵。对一部分在少数民族中威望高,同蜀汉朝廷关系好的大姓豪帅,则让他们到程度去作管,如孟获官至御史中 丞……” 上述内容清楚的表明,孔明擒孟获而不杀,不是因为 “他们都是泰人”,而是为了控制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起来反叛正与魏国和吴国争雄的蜀汉朝廷,如果不能控制住他们,中南地区就会成为蜀汉朝廷的刺背之芒,而也会丧失起大粮仓,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至于说孔明因为复姓“诸葛”,所以不是汉人,这种理解也是不对的。孔明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汉人。他于公元181年出生于阳都,那里自古以来除汉人外,没有发现其他民族在那里居住过;于243年死于五仗原军中,并葬于定军山。孔明本姓葛,泰文版本的《三国演义》发音为“嘎”,祖先是诸县人,移居阳都后,由于当地人椰油姓葛,使临人不易区别,因为中国人习惯只称呼姓氏,如称“老葛”(一种亲切的称呼)或“葛先生”(一种尊敬的称呼),为了区别究竟是哪个葛,时人就把孔明祖先原来居住地名加在他姓氏的前面,于是便把单纯称呼葛改为“诸葛”。我们泰国农村中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把从外地迁来的人称为“乃盛·坤碧”、“昭乐·侬乍”等,用以明确区别同一地区名字相同的人。 关于孔明或诸葛亮不姓诸葛这点,见南宋文人裴松之在《吴志·诸葛瑾传》中所做的注释。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中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既然诸葛瑾不姓诸葛,那么空名也肯定不姓诸葛的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没有说到这件事,很可能是按照习惯称诸葛瑾和诸葛亮,后来裴松之才对此事作了记载,以作诠释。不知此事的后者便以为孔明姓诸葛,而我们泰国历史学界的有些人就更误以为孔明是泰人了。 我自己也很希望孔明是一个泰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直到现在,他的名字也仍然为世人所传诵。如果孔明是泰人,那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也是我们泰国每个人的骄傲,但我的这种愿望和历史的真实并不一致,对此我也没之奈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