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军事无关话题,时事话题一般也在这里,纯净水和敏感话题随时会被删掉
战争研究论坛休闲区[闲聊灌水] → 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3675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皇甫茹

  "伊拉克人没有国家,被萨达姆·侯赛因偷走了。"
           --一位欢迎美军轰炸的巴格达市民

  第二次海湾战争已经打响。伊拉克时间3月20日(星期四)凌晨5点(美国东部时
间晚上10),美国向巴格达发射了四十余枚巡航导弹,据说瞄准的是萨达姆的藏身之处
;当天晚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和陆军第三步兵师越过科威特-伊拉克边界,自
南向北高速推进。仗着制空权和机动性,美军不顾侧翼的暴露和后方的虚空,分两路直扑
巴格达。今天(4月3日),美军离开巴格达只有三十多公里了。尽管忠于萨达姆的部队
创造性地运用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伟大思想,把妇女和儿童赶到街上为士兵作掩护,他
的结局也没有悬念:这一次,萨达姆只能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毛泽东了。

  另一方面,美国也可以学学毛泽东。毛泽东会说,美军是"单纯军事观点",他为红军
规定的打仗、生产和群众工作三大任务中,美军只取打仗一项。美军进入伊拉克后,开始
曾受到南部什叶派民众的欢迎,但美军到了就走,避过了风头的当地官员和复兴社会党人
,又出来控制局面。如果美军带着由流亡国外的伊拉克难民组成的工作队,让他们发动群
众,铲除复兴党的地方政权,这一仗在电视里就会好看很多,会有比较多的笑脸和鲜花。
美军不但会赢得军事上的胜利,还可能赢得宣传上的胜利。

  白宫开始的如意算盘,似乎是先炸死萨达姆--即所谓的"斩首"行动--然后在群龙无首
的混乱中,迅速占领伊拉克。其实,以老美外语之差,对他国文化理解之少,这种梦根本
不必作。阿富汗的教训已经表明,即使阿拉伯文的机密文件放到美国情报人员案头,他们
也读不出里面的微妙之处,哪里就那么容易,找得到萨达姆的狡兔三穴?复兴党唯一的女
性领导成员告诉记者,她接到了策反的电话,却是录音,讲话的人还有很重的美国口音。
她讽刺地问:难道美国就不能至少找一个能讲流利阿拉伯语的人吗?美国人还是凭着坦克
大炮的钢铁力量,扎扎实实地走一步打一步吧。

  萨达姆现在把希望寄托在巴格达的巷战上,试图制造一个中东的"斯大林格勒"。但是
,从美军打巷战的历史记录看,伊拉克军队占不到便宜。

  上一次美军苦苦打巷战,已是三十五年前。1968年初,北越发动了"春节攻势"。
潜入南方的北越军队,突然在西贡和各个省会同时发难。影响最大的,是猴年春节1月3
0日夜间占领三朝旧都顺化市。由于顺化在越南历史上和民族心理上的地位,在此之前,
一直被双方默认作非军事区,彼此作战人员都不进入该市,因此北越轻易得手,指挥部"驻
跸"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昔日皇宫。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2月初开始反攻,经过近一
个月的激战,到2月底才夺回顺化。在这场被称为"越南战争最血腥的近距离交战"中,美
军以阵亡一百余人的代价,全歼四千北越守军。不过越军死得也算够本,占据顺化期间,
他们在这个当时人口为十四万的城市里,杀害了三千名南越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教会人
士、旧贵族和西方访客,包括妇女和儿童。

  冷战结束后,当年的一些美国军官曾访问越南,与越军高级指挥"复盘"顺化之战,发
现守军的优势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比如,经过"胡志明小道"的长途跋涉,三分之一北越
守军健康状况不良(连日轰炸下,巴格达守军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很好);北越守军其实都
是农村兵,对城市地形地物并不比美国人更适应,尽管他们是本国人(守护巴格达的共和
国特别卫队也不会是市民子弟,否则就逃回家睡觉了)。守军集中则易被陆战队强大火力
杀伤;但士兵也不愿分成数人的小组,怕被美军各个击破。至于顺化的居民,则既不支持
美军,也不积极协助越军,这也跟巴格达相近。


  顺化之战,陆战队出了位很有名的英雄艾尔弗雷多·冈萨雷斯(Alfredo Gonzalez)
。身负两伤,他仍然提着机枪消灭越军火力点,直至血尽而亡。1996年,美国一艘新
型驱逐舰下水,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本是墨西哥人,十三岁时独自来到美国,被一个当
地家庭收养。觉得受惠美国太多,中学毕业后,他参加了陆战队,以实际行动回报美国。
在越南的烽火中,冈萨雷斯作出了个人所能作出的最高回报。

  已故大牌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过一部反战电影《Full Meta
l Jacket》(1987),讲战争如何把人变成鬼。电影上半部是陆战队新兵蛋子的训练
;下半部是他们在越南的遭遇,里面就有顺化之战。

  现在美军的装备比三十五年前好得多;伊拉克军队却不如北越军队能打。第一次海湾
战争后,一些参加过越战的美国军官,认为共和国卫队的表现不如越军。顺化之战,四千
北越守军只有五十人被俘,其余皆战死街头。从他们的一贯表现看,伊拉克军队不会如此
顽强。巴格达之战,美军阵亡人数与守军数目之比,应该比顺化要好。萨达姆有六万共和
国特别卫队,加上复兴党死忠分子,城外逃来的散兵,算有十万。美军如能把顺化1∶4
0的比例降到1∶50,则美军将阵亡两千人。这个大概算是最坏估计的数字,小于91
1的生命损失,美国还能忍受。

  北越的"春节攻势",军事上是大失败,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在政治
上却震撼了美国,被西方史家视作越南战争的转折点。越军一度攻入西贡的美国大使馆。
美国军方可以阻止记者深入战场,这一次却无法阻止战场深入驻有记者的城市。真实的越
战电视画面,传遍美国每一个家庭。约翰逊政府的"完全控制了局势"的饰词,再也无法令
民众信服,他们群起反对增兵越南。1968年是美国大选年,失去选民信任的约翰逊宣
布不寻求连任。尼克松上台,三年后他拜访北京,与毛泽东商量如何结束越战。

  不过,如果萨达姆想通过死守巴格达来影响美国的内政,进而达到求和的目的,则是
错看了时机。布什离大选还有一年半,他有足够的时间拿下巴格达,收拾萨达姆。

  而且,越南能够坚持抗战,也是因为背后有大国撑腰,要枪给枪,要粮给粮。萨达姆
则得不到大国的任何实质性支持。法国虽然带头反战,但法国的反战跟笔者一样:枪声没
响之前,反对美国贸然开枪;一旦炸弹落到巴格达,就坚决支持美国和盟军干净、全面、
彻底地铲除萨达姆及其一伙!根据民意调查,过半数的法国人希望盟军胜利;政府的表态
只是希望战争尽快结束。俄国则声明与美国仍是伙伴关系。

  也只能希望盟军胜利了。萨达姆的倒台,会带来重建伊拉克的棘手问题;萨达姆这次
不倒台,却可能引起全球性大动乱。美国不胜退兵,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必气焰高涨,要
把犹太人赶下红海,以巴和平更是遥遥无期。如果伊拉克随后亮出原子弹,以色列为自保
,势必跟进,中东将成为世界最危险的地区。生死对抗提升了伊拉克等阿拉伯激进国家的
声望,却可能令沙特、科威特等保守国家政局不稳。然后油价狂飙,西欧、日本经济衰退
;中国也受影响,外贸萎缩,再增三千万下岗工人。萨达姆倒台,是一刀划开脓疮,会流
一些血水;美国失败,则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脑振荡,谁都难以预料会发生什么事,很
可能整个世界大小便失禁,搞到遍地都是排泄物。所以,法国、德国和俄国,虽然也有口
头上要美国退兵的,但没有谁真心希望萨达姆胜利,他们最多是悄悄诅咒,但愿美国不要
赢得太快太漂亮。

  萨达姆是残酷的,反萨达姆的战争也是残酷的,但笔者还是希望见到一些古仁人之风
。抓到萨达姆时,当场的盟军最高级军官立即奔上前去,咔嚓一个军礼:"总统先生,美利
坚和众国总统乔治·布什请您去作客。"让萨达姆在华盛顿附近某个农庄安度晚年,合法地
挣一些卖回忆录的钱。美国高级官员偶尔也可以去看看他,请萨达姆谈谈对中东局势的看
法。在伊拉克这样的东方"文明古国",古典精神和骑士风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至少,
布什下次要端掉哪个独裁者的饭碗,比如叙利亚的小阿萨德,可以很大方地说:To be my
guest or war(作我的客人或战争),而不是命令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导人出国流亡,否则
就是战争。如果中国和俄国这样的大国不收留,独裁者能流亡到哪里去?哪里才有份量足
够的安全岛,顶得住国际法庭若干年后可能发出的收拘令?

  萨达姆固然害人无数,但是,剥夺他的独裁权力,对独裁者,已是生不如死的惩罚。
是否非要送上法庭,审判战争罪行?对政治首脑的处置,毕竟与常人要有点不同的。这不
是"刑不上大夫",而是为了降低"政权变动"的代价,减少狗急跳墙、困兽犹斗的可能。五
角大楼可以声称萨达姆是伊军统帅,因而是合法的军事打击目标。但是,倘若萨达姆真的
丧生于导弹袭击,从法律上讲,谁有权代表伊拉克签署投降书?希特勒自杀,还要在遗嘱
里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国家元首,然后邓尼茨才能以法统继承人的身分命令德军投降。


  或者,美国也可以来点古蛮人之风?蒙古人攻城,投降可得保全;选择抵抗,陷落后
一把火。美军可以在包围巴格达之后,再给萨达姆一次体面投降的机会。不投降,才对他
的宫殿作毁灭性轰炸。没有重大军事意义的毁灭,比如项羽烧阿房宫,在中国历史上,两
千年来都是当野蛮行为的。现在就炸掉巴格达的官家空房子,可以震慑全世界,但未必能
瓦解伊拉克军队的士气。"震慑"轰炸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对方的顽强程度和纪律性。从
第一次海湾战争、轰炸科索沃和攻打阿富汗的经验看,纪律较差的伊拉克正规军和塔利班
被震散了,但是内聚力较强的共和国卫队和南斯拉夫陆军仍然保持着战斗力。其实,战败
者也需要尊严,伊拉克军队应该被允许表现一点英雄主义。

  当然,美国有美国的文化,他们会按自己的文化行事,虽然自笔者看来,这未必有利
于伊拉克战争创伤的尽快愈合。
  作为儒家文明的子孙,笔者难免觉得美国文化有粗糙的一面。但是,公正地讲,这一
面也可能是一种长势过猛的生命力的表达。看看美军士兵的图片,有白人,有黑人,有黄
种人。从名字看,有英裔,有德裔,有墨裔,有斯拉夫裔,有朝鲜人,有中国人。就象陆
战队的英雄冈萨雷斯,他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民主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把这样形形色色的人,整合成一支匀质的军队。确实,
美国,只有美国,才能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

  你们是各族的子弟,你们是自由的武装。面对这支军队的雷霆震怒,灼人残民三十年
的巴格达"太阳"萨达姆,这回终于要落山了。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4-7 9:32:10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既然是同一个人的,就贴到一起算了。

反战口号与外交术语:伊拉克问题的两种叙述


送交者: 皇甫茹 于 April 19, 2003 08:12:07:[新观察/xgc2000.net]


  (这是上个月10日为一本杂志写的文章。杂志已出,这里贴一下网络版。)


  美国已经在波斯湾布下二十五万大军,基本进入攻击位置,只等布什总统一声令下,即可直捣巴格达,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政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倒萨派”和以法国、德国、俄国为主的“反战派”,就安理会是否授权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同时,西方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民间的反战运动正在扩散和高涨。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虽然安理会的“反战派”国家和民间反战运动有着似乎同一的目标,两者使用的语言,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通过现代信息手段的放大作用,西方市民社会的各种声音日益嘹亮,其中也包括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稚嫩啼叫和未经提炼的粗野呼喊;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趋势使各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交流大幅增加,并导致国际法系统的日益精致,安理会内的外交折冲带上了越来越浓的两造律师法庭辩论的色彩。本文将就计划中的第二次海湾战争所牵涉到的“石油”和所谓的“伊拉克-巴勒斯坦联锁”(Iraq-Palestine Linkage)这两个具体问题,讨论民间口号和外交术语的分离,以及这一分离所潜藏的政治风险。之所以选择这两个问题,是因为它们被提得最多、似乎也得到最多人响应,是民间反战运动的核心问题。

              - 1 -

  据报刊电视的报导和本文作者亲身所见,反战集会里最多也最醒目的是沾了石油的标语。“血比油贵”、“Not Evil But Oil”(不是邪恶而是油),“决不为石油打仗”,等等。举着这些标语的反战人士相信,美国亟欲推翻萨达姆是为了掠夺伊拉克的便宜能源,控制储量占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石油。但是,在安理会当前的辩论里,并没有哪个国家提出过这样的指责,连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都没有提出过。在中国,即使是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现在也只是在新闻报导里借外国人之口说说这类话,并不刊登由本国人写的就此大做文章的反美宏论。

  没有国家在安理会辩论里提出这样的指责,不仅是出于外交礼仪,大概也是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真的以为,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就会打开输油管猛灌美国的油轮。用武力将他国的自然资源抢进国库,不但违反国际法,甚至违反美国本国的反托拉斯法。如果布什总统敢这样做,某些美国公司肯定会把联邦政府告上法庭。将伊拉克的“乌金”抢入美国国库的唯一合法渠道是战争赔款。但是,美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并没有要求伊拉克赔款;这一次,布什总统多次宣布,伊拉克的自然资源将用来改善其主人——伊拉克人民——的福利,估计美国也不会要求战争赔款。

  比“掠夺”含糊一点的指控是“控制”,某些反战人士大概理解为美军用枪逼着伊拉克人廉价地抛售石油。不过,美国要获得便宜石油,难道还需要派二十万大军、打一场花费上千亿的战争?只要联合国不再制裁,伊拉克必然急着卖。美国一天消耗二千万桶石油,其中一千一百万桶靠进口。伊拉克虽然储量高,生产能力却只有二百五十万桶一天,全部卖给美国也只占美国耗油量的八分之一。美国并不依赖伊拉克的石油。伊拉克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也很有限。在其产油盛期,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要占领科威特的一条理由是科威特的超产影响了伊拉克的收入,而不是伊拉克有本事影响别人。而且油价便宜对布什有什么好处,让德克萨斯的石油公司破产?就算经过大量投资后,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足够显著影响国际油价,把油价从30美金一桶降到20美金一桶,美国进口每天少付一亿一千万美金,但美国采油业也每天少挣九千万,美国经济每天净赚两千万,需要14年才能抵回战争费用。当然,这是静态的一级近似估算(比如,没考虑美国经济增长、石油进口增加时的修正值),但已足够说明,如果这一仗真是为了石油,美国肯定在干赔本买卖。

  解除伊拉克对海湾产油国家的安全威胁,确实有助于稳定油价,也确实对美国的经济有好处,同时也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有好处。至于中国某些反战人士认为美国从此可以在石油上掐住中国的脖子,则纯是冷战思维。在安理会没有授权制裁中国的情况下,美国有这么大的本事不让海湾各国向中国出口石油?这些阿拉伯人充其量会说:违背美国的意愿向你们出口石油,我们可能会付一些政治代价,因此售价要高一些。一些年纪较大的中国人尚能回忆六十年代时苏联对中国的所谓“石油封 锁”,但苏联的供油优惠之所以能够成为施加政治压力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因为国际市场上买不到石油,而是因为中国当时缺乏硬通货,只能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物物交换。

  可以预料,美国会尽力避免给人以“控制石油”的印象,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会成立一个国际托管机构,管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这个机构里会有来自各大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人员。美国不会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但是,这个托管机构如何在国际法的制约下分配各国的利益,美国对此会有相当影响,那些不反对美国政策的国家将会得到较大的甜头。据美国《新闻周刊》报导①,俄国总统普京要求美国保证油价不会降到20美金一桶之下,以保护俄国的石油出口收入。《人民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姜辛采访了俄国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中东危机分析预测中心主任、资深中东问题专家舒米林博士②,舒米林说:“我可以肯定,俄罗斯不会对美、英新决议草案投否决票……俄罗斯决不会为了伊拉克而牺牲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得来不易的伙伴关系。”他还说:“我们预测,俄罗斯和法国都会参加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这就是现在大家忙于进行‘静悄悄外交’的核心内容。”如果舒米林博士的说法可作参考,则俄国目前在安理会的“反战”姿态,大概是因为对战后在石油托管机构里的地位还不甚满意。

  限于篇幅,本文不拟讨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真实原因,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纽约客》杂志上一个逻辑比较自洽的回答③。《纽约客》采访了鹰派智囊、五角大楼国防政策主管道格拉斯·费斯(Douglas Feith), 目前他的具体任务是负责制订军方的伊拉克战后重建计划。费斯解释道,这一届政府注意的是恐怖组织、流氓国家和大规模杀伤武器(WM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决不能允许恐怖组织沾手WMD,而要确保这两者之间没有联系,就必须斩断另外两个环节:一是恐怖组织与流氓国家之间的联系(环节一),二是流氓国家与WMD之间的联系(环节二)。颠覆塔利班是给世界一个斩断环节一的警讯;推翻萨达姆将给世界一个斩断环节二的警讯。

  费斯的论述非常干净,带着数学式的简洁,没有什么萨达姆暗通本·拉登的证据不足的指控,也没有伊拉克带动阿拉伯世界民主化的理想成分。费斯是讲给《纽约客》读者听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他也有那位俄国专家舒米林的直率,没有掺进那种发动群众的漂亮话,还是值得重视的。

              - 2 -

  西方反战集会里次多的,大概就是“自由巴勒斯坦”一类的口号,但是一定不会有“自由伊拉克”的标语。很多来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和留学生,积极参加反战集会,他们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是“向伊斯兰宣战”,是“文明的冲突”,否则,同样是不遵守安理会决议,美国为什么不去攻打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欧洲有比例远高于美国的穆斯林人口,这样的议论也更多,音量也更大。这就是所谓的“伊拉克-巴勒斯坦联锁”。

  这一连锁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萨达姆。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为了减轻压力、分裂国际社会,萨达姆提出:如果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他就撤出科威特。自从萨达姆演过首场,“伊拉克-巴勒斯坦联锁”就成了西方反战人士的保留节目。但是,在安理会当前的辩论里,并没有哪个国家提出过这样的指责,连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都没有提出过。在中国,即使是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现在也只是在新闻报导里借外国人之口说说这类话,并不刊登由本国人写的就此大做文章的反美宏论。

  可以肯定的是,强调“伊拉克-巴勒斯坦联锁”的人,尽管口口声声联合国如何安理会如何,他们却一定没有认真读过联合国宪章和有关的安理会决议。安理会的决议,如同法庭判决,一定会指明作为该决议要求之依据的宪章条款。比如,要求伊拉克接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检查的1441号决议(2002年11月8日通过),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安理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242号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其依据是“所有会员国接受联合国宪章,负有遵照宪章第二条行动之义务”。这两个依据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的标题是“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依据这一章的决议,是强制性的,要求会员国在必要时采取断交、封 锁甚至军事手段,以执行安全理事会所决定之“应付方法”,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而第二条在第一章“宗旨及原则”下,主要是要求“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依据这一条的决议是非强制性的,是劝诫性的。从国际法角度讲,伊拉克违背1441号决议及先前的安理会决议(也都是依据宪章第七章),对它采取武力,至少有着合法的可能性;但是,以色列如果不遵守242号决议,充其量也只是把它开除出联合国。

  可以争辩说:由于美国的阻挠,安理会不可能通过针对以色列的依据宪章第七章的决议。其实,就算没有美国的阻挠,安理会现在也不可能这么做了。首先是没有哪一个大国会愿意带这个头,出兵攻打虽小却不弱的以色列。其次是242号及其之后的安理会关于巴勒斯坦的众多决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法规传统。针对伊拉克的决议是要求伊拉克单方面接受并执行决议的条款;关于巴勒斯坦的决议,传统上却要求以色列和阿拉伯方面同时接受并执行。242号决议以土地换和平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指1967年的六日战争〕所占领之领土”;同时,第二也要求阿拉伯方面“终止一切交战地位之主张或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之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之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之权利”。如果阿拉伯方面不尊重以色列和平生存之权利,则从国际法角度而言,要保证该决议所强调的“公正及持久和平”,安理会不应单方面迫使以色列撤军。

  事实上,以色列在1967年就宣布接受242号决议。当时拒绝该决议是阿拉伯国家,拒绝理由之一竟是因为安理会第一次在正式文件里提到了国名“以色列”。要到1973年再次战败之后,阿拉伯国家才接受了涵盖242号决议的338号决议(1973年10月22日通过),算是间接承认了242号决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则要迟至1988年才最后接受该决议。由于1967年的阿以冲突起源于埃及总统纳塞尔封 锁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行的鲁莽行为(所以242号决议中有一条是“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之自由通航”),以色列被视为占理的一方。以色列在自卫战争中进入敌方领土,不应算作侵略。如果尚未缔结和约,则占领不应被视作非法。以色列长期占领巴勒斯坦的土地,带来大量负面政治后果,但占领本身并不非法。所以,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去年3月12日失口说了以色列“非法占领”后,他的发言人要投书《纽约时报》澄清说④,安南并不是指以色列在1967年是非法进入,而是指以色列违背了占领者的责任,允许犹太人在占领区建立定居点。之后,安南再也没就以色列的占领用过“非法”一词。既然不是侵略后的非法占领,宪章第七章就无从用起。

  值得注意的是安南失口的日子:去年3月12日,当天安理会通过了1397号决议。这是美国建议并起草的在适当时机成立巴勒斯坦国的提案。联大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提法是“独立的阿拉伯和犹太国家”,并无具体国名;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所建立的是巴勒斯坦自治过渡政府,直至五年后的“最后解决方案”;1397号决议才第一次把“巴勒斯坦国”国号引入国际政治框架。而且,该决议明确声明“欢迎并鼓励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和欧洲联盟的特使以及联合国特别协调员和其他方面开展外交努力”,美、俄、欧盟和联合国“四大极”实际上同意了担当巴勒斯坦建国的监护人。所以,安南的失言,并不是反美,而是见到美国这次没有完全站在以色列一边时的过于兴奋。但是,不管安南个人心情如何,在公开场合,以他的身分,发言必须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其实,引用宪章第七章,在安理会是极其罕见的。萨达姆实在是缺乏国际政治的眼光,居然会在冷战结束、大国和解的时分,挑起侵略科威特的事端。觉得不必再在全球寻找代理人的美国和苏联,联手施以惩治,一个团结一致的安理会,通过了依据宪章第七章的强制性决议。

  反战口号往往经不起国际法的考量,另一方面,这些口号所反对的一方,也不是遵守国际法的模范。虽然占领本身并不违法,以色列允许本国公民迁入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却违反了约束战争行为的日内瓦公约——第四公约允许占领但不允许殖民被占领区域。布什总统经常挂在嘴上的“政权变动”(Iraq regime change),也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的。不过以色列可以争辩说:那些定居点只是谈判的筹码,如果和平确实有保障,他们愿意逐步归还土地。当埃及以实际行动保证了和平,以色列在1981年归还西奈半岛时,拆除了犹太定居点。对抗议的居民,军队用高压水龙强行驱离。当一伙居民威胁要爆炸自杀时,军方出动突击队把他们全数抓走。是谁用强硬手段指挥了这一拆除行动?正是现在的鹰派总理沙隆。至于布什,他也只能在白宫讲讲。国务卿鲍威尔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安理会并不使用这种语言,还是就事论事,只谈检查和销毁伊拉克的WMD。就是布什本人,去年9月12日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也不敢说美国要求伊拉克“政权变动”;他只能说,如果伊拉克做到了安理会决议的要求,就可以为“在联合国帮助下”建立一个新政府开拓前景。

              - 3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和平计划”,上来第一点就宣布,“外交必须始终在众目睽睽之下坦诚进行”。这种发动群众的漂亮话所经常省略的,是“睽睽众目”之后是否有着昭昭众脑。普通民众很难理解国际法的细节和外交语言的微妙,最能发动他们的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口号。如果卷入过多,特别是在欧洲,反战民众的口号将陷本国政府于尴尬境地:他们不能与美国妥协,这将导致国内支持率的大幅度下降;但他们也没有美国般的实力,偶尔可以说些冲击国际法框架的大话,顺遂反战民众的心意。如果其他国家不能在布什班子也不得不尊重的国际法框架之内与美国达成妥协,则布什班子势必更倾向于单边主义,在更大程度上将他们所理解的“美国国家安全”当作外交政策的单一指导方针。而布什班子的进一步蛮干势必激起反战民众的更粗野狂吼。蛮干和狂吼的相互激荡,可能导致安理会的瘫痪,甚至战后五十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国际安全体系的崩溃。

  不过,这一风险,大概只是小概率事件。首先是外交官们知道,在操作层面,外交是形式主义的游戏。国际安全体系要求秩序与公正,秩序其实是一种程序正义,在外交上,当秩序与实质正义的公正有矛盾时,人们的一般选择是秩序高于公正。而国际秩序必然反映各国力量对比的现实,只有诱使美国这一超强独霸留在国际安全体系之内,才谈得上国际政治的秩序。因此,除非美国一点面子都不给,连象征性的让步都要一口拒绝,安理会内“反战派”国家对美国的某种妥协是难以避免的。

  秩序高于公正,这句话其实并不象初听那么刺耳。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法院错判,冤屈者仍然要遵守判决,只能通过合法渠道争取复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政府比坏政府更危险。历史上固然有重建秩序的大动荡时期,但在大部分时候,人们的实用性选择是秩序高于公正。

  这一风险大概只是小概率事件的第二个理由,是西方反战民众的口号不符合伊拉克人民的利益。美国攻打阿富汗时,当前反战运动的骨干们也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塔利班倒台后喀布尔民众载歌载舞的镜头,看得那些自称最关心阿富汗人民福祉的反战骨干哭笑不得,只能闭嘴。一旦盟军进入巴格达,伊拉克民众很可能蜂拥上街,捣毁萨达姆到处都是的巨幅画像。到时候,那些自称最关心伊拉克人民福祉的反战骨干又要看得哭笑不得,只能闭嘴。

  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记者们见到很多巴格达市民爬上屋顶欢呼,大叫美国炸得好;除了共和国卫队的几个师,伊拉克军队几乎未作有力的抵抗;伊拉克兵败科威特后,全国五分之四的省分爆发了反对萨达姆的起义。外界很难估量专制下的民情,有趣的是,美国左倾的《纽约书评》和右倾的《标准周刊》最近几乎同时刊登了对伊拉克难民的采访⑤,虽然《纽约书评》采访的是仍然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在约旦首都安曼的难民,而《标准周刊》采访的是已经居住在美国底特律郊区的难民,结果却是惊人地一致。(下面“难民”指在国外的伊拉克人,“伊拉克人”则指还在国内的。)两地难民都谈到,他们跟伊拉克人通电话时,后者的态度有了难以想像的变化,人们似乎不再害怕了。伊拉克人公然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即美国什么时候动手)?”当难民提醒有监听时,伊拉克人说:我们现在不怕萨达姆,我们怕的是布什只是摆样子,最后还是没能除掉萨达姆。绝大部分难民都表示,他们欢迎美国推翻复兴社会党政权,如果美国要回报,拿点石油好商量。但是,他们都反对美国长期占领伊拉克。毕竟,那是他们的祖国。

  或许,这是所能期望的最好结局了。大国在安理会达成妥协,布什班子收敛一些蛮干;萨达姆最终下台,西方反战分子满脸通红却不是因为狂吼。

【注】

① 普京与布什商谈油价,Newsweek, Mar 10, 2003。
② 中国记者采访俄罗斯中东专家,《人民日报》,2003年3月6日。
③ 费斯谈美国为什么要进攻伊拉克,New Yorker, Feb 17-24, 2003 。
④ 安南的发言人给《纽约时报》的信,New York Times, Mar 23, 2002。
⑤ 对目前在安曼的伊拉克难民的采访,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r 27, 2003;
  对目前在底特律的伊拉克难民的采访,Weekly Standard, Mar 10, 2003 。

〔2003年3月10日〕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4-21 11:50:13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也是这家伙的,而且也是伊战的题材,贴一起吧:
——————————————————————
伊拉克战争外交复盘:几家欢乐几家愁 - 皇甫茹

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到底带来了外交胜利。本月(2003年5月)22日,安理会以14∶0通过了美国、英国和西班牙三国提出的1483号决议。除叙利亚故意缺席之外,所有与会国家——包括中国——都投了赞成票。决议宣称:安理会“注意到2003年5月8日美利坚合众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常驻代表给安全理事会主席的信(S/2003/538),并确认两国作为统一指挥下的占领国(‘管理当局’),根据适用国际法,具有特定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即是说,安理会授权美国和英国代管伊拉克——等于为两国的军事行动补敲了战后核准图章。另外,决议要求联合国成员国不得庇护前伊拉克政府被控有罪的官员,间接承认了萨达姆·侯赛因的复兴社会党政权是个活该覆灭的犯罪集团。 
  1483号决议“还注意到非占领国的其他国家现在正在或将来可能在管理当局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为波兰等国参与占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决议允许占领当局一直执政到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决议授予占领当局的权限之大、及允许的外界插手之少,就联合国而言,两者都是史无前例的。 

  新华社记者郭立军、段吉勇、杨志望、王波当日写的报导,按新华社一贯风格,只说“这项决议解除了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并对伊战后重建作出了整体安排”。《人民日报》记者何洪泽的同日报导(该报5月23日第三版),也是只说“决议解除了除军火和有关物资以外的所有对伊拉克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制裁”。全都略去了1483号决议授权美英代管的关键内容。中文网上,常有人称党报记者为“妓者”。此等词汇,敝人雅不欲言,无奈记者同志们总是志愿(所略关键并非禁忌)摆出一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落魄歌女姿态,令人不作谐音联想也难。 

  不过,本文不拟讨论1483号决议的具体内容和对国际政治的长远影响,这还有待于国际法学者的深入研究。这一篇文章,笔者将把该决议只是作为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折冲的一个临时中止点,并回溯至去年11月8日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的1441号决议,一路检点各国外交,看看此中有何教益。 

◎ 法 国 外 长 是 书 生 

  伊拉克战争之前,法国诗人外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在安理会强调,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下用英文缩写WMD),必须依据联合国检查组的报告,而不是美国说了算。按民主社会的信条,“两个竞争的魔鬼也要好过一个独霸的天使”,不管法国出于什么动机,国际上有人出头制衡美国的霸权,自然是好事。但是,从政治学基本原理看,法国的制衡却是必然要失败的。任何政治安排,必须是实际政治势力的结构性反映;如果与真实的力量对比不匹配,这一安排必然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果。美国是天下第一强权,而联合国基本上是个清谈俱乐部。检查组要进入一个中等国家伊拉克,尚且要靠美国武力的撑腰;想拿他们的报告来约束美国,几几乎不可能。 

  这就好比毛主席要清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但是派去调查刘的“历史问题”的,却是民主党派的专案组。别的领导同志相信刘是清白的,可以根据这个专案组的报告来阻止或至少推迟文化大革命。但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怎么可能受到民主党派的牵制?历史上,这样的专案组,必然由中央文革派出;组长和组员,必须中央文革信得过。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的定性报告就出笼了。 

  联合国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Hans Blix), 国际无党派人士而已,那里当得起伊拉克问题的和战重担?说伊拉克不配合,美国马上要打;说查不出WMD,萨达姆并非有信用之人,他要是真的骗过了检查组,岂非对世界人民犯罪?人们早就预料,布利克斯必是拖字诀:有进展,无定论。美国大兵压境,一个月花销十几亿,布什哪有耐心等待? 

  真要使“检查-报告-安理会审议”这一安排有份量,大概要仿照巴勒斯坦问题,由美国、欧盟、俄国和联合国四方面组成检查组,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才有可能使美国尊重检查组的结论。由联合国从世界各地抽调人员,表面上有了第三者的公正,实质上却断绝了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直接参与。这样一个不反映实际权力的政治安排,如何制衡得了大权在手的美国? 

  伊拉克战争之前的外交战里,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所谓的“马丁·路德·金日伏击”。今年1月20日,德维尔潘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Collin Powell) 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于两人参加了关于其他事务的安理会会议之后,当着他的面,突然对记者声明:(只要检查组还在伊拉克)法国就看不出“考虑军事行动的任何必要性”。换句话说,从美国的角度看,法国完全把检查组视作限制美国行动的工具,而且没有时间限制。鲍威尔本是布什班子中最同情法国立场的人,遭此无礼伏击,他的态度也渐趋强硬。 

  如果从经历看,德维尔潘应该算是职业外交官,大学毕业后即考入法国外交部工作;从实际表现看,却是个口才极佳的赵括、马谡型人物。他和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关系极好,担任外长前是总统书记长。1997年,就是他给希拉克出馊主意解散议会,招致选民反弹,选出一个左翼总理,强行与右翼总统希拉克“合法同居”,蹩扭了希拉克足足五年。 

  这次德维尔潘给希拉克出的又一馊主意,是在3月中旬接受CNN和CBS“60分钟”节目采访时,让希拉克声称:法国将否决任何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安理会提案。从而在美国之前,先一步关上了安理会内部谈判的大门。3月16日美国、英国和西班牙三国领导人在亚速尔群岛最后敲定攻伊步骤之后,记者问布什,为什么不再寻求安理会的同意,布什的理由就是:因为法国表明,他们将否决任何追究萨达姆责任的提案。 

  希拉克年长德维尔潘二十一岁。法国政界人士评论两人关系,说他俩象是“长兄和小弟”。还有人干脆暗示德维尔潘是希拉克“儿子”。希拉克为何捂着德维尔潘?他解释说,希拉克是个孤独的人,只有两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儿,却没有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儿子。 

  小弟也罢儿子也罢,西方的规矩是换人换政策。希拉克的总统,正常情况下还有六年可当,如果他决心修补篱笆,敦睦美国,德维尔潘大概就要去全职写诗了。 

◎ 美 国 人 做 坏 事 的 本 事 退 化 了 

  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最受世人谴责的是“没有得到安理会授权”。从美国的角度看,战争开始之前,他们遭受的挫折其实有两个:如果法国坚持要否决,美国显然无法得到安理会的授权,但至少有可能争取到安理会十五国的多数赞成,最居然连多数票都拿不到;二是在安理会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土耳其政府不敢让美国利用其领土开辟进攻伊拉克的北部战线,美国只能在南部从科威特的狭隘地段进入伊拉克。 

  这一届的安理会十五国,按理说对美国并不是特别不友好的。美国拿不下通过提案的必要九票,世界各地的老外交家一定在摇头,觉得匪夷所思。假设美国派一密使去叙利亚,警告小阿萨德总统:如果叙利亚在安理会不投赞成票,导致美国得不到授权,从而土耳其不让美国开辟北部战线,美军就只能弃土耳其之远而干脆用叙利亚之近,就沿着从伊拉克北部油田到叙利亚地中海出海口的输油管道,抄捷径攻入伊拉克北部。阿萨德如何回答?不相信美国会如此肆无忌惮,一口拒绝?在美国眼里,叙利亚是和伊拉克一样的支恐国家。人人都知道小布什是“牛仔”,谁能保证他不会真的发疯?而且美国还可以吊出一串胡萝卜:如果叙利亚在安理会投赞成票,美国打下伊拉克之后,愿意在经济上仍然保证廉价石油的供应;政治上,对复兴社会党的批判,可以留点余地,不让同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叙利亚,脸上显得太难看;外交上,可以在今后叙利亚与以色列谈判和平条约时,适度帮叙利亚一把。如果美国显示了推翻萨达姆的绝对决心,不管叙利亚如何选择,美军总要兵临境下,那么,哪种决定对叙利亚更有利,就是瞎子也看得清。叙利亚很有可能争取过来。 

  一旦伊拉克的阿拉伯邻国叙利亚同意投赞成票,巴基斯坦肯定可以被说服。加上本来就站在美国一边的英国、西班牙和保加利亚,六票已经有了。法国、德国、俄国和中国会投反对票。美国只要在墨西哥、智利、喀麦隆、几内亚和安哥拉这五国中再拉得三票。如果叙利亚和巴基斯坦这两个穆斯林国家投赞成票,美洲国家墨西哥和智利想来没问题。就算喀麦隆、几内亚与前宗主国法国余情未断;安哥拉的前宗主国葡萄牙却是主战的,花点力气出点钱,这一票美国也应该拿得下。而一旦美国有了安理会多数,德国和中国很可能会转变态度;连锁反应之下,法国和俄国最后也未必敢否决,至多弃权了事。 

  有了安理会的授权,土耳其也就会同意美国陆军第四军(全军已数字化)从其领土进入伊拉克北部,让美国得以南北夹击巴格达。世人也可以见识见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到底有些什么高招。 

  1991年第一海湾战争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最先提出,地面战斗开始一百小时后即停火,使萨达姆得以保全共和国卫队的主力,用以镇压伊拉克各地的民众起义。在美国政界,很多人认为,鲍威尔对拖延了十三年的伊拉克问题,负有相当责任。这一次又是鲍威尔坚持要求去安理会争取授权。原来的估计,是认为萨达姆决不会接受武器检查的,安理会最后只能同意美英采取军事行动。但萨达姆居然屈膝相迎。如果因为联合国的无所作为而让萨达姆再次苟延残喘,今后在美国政界,大概鲍威尔也不必混了。临近战争,鲍威尔在外交上还是很卖力气的。但毕竟是勉力而行,而不是很主动地将解决伊拉克问题作为自身事业的辉煌顶点,虽然循规蹈矩,到底缺乏由热情满怀而迸发出来的高超想像力。布什当“坏警察”(bad cop), 他就扮“好警察”(good cop)。其实,既然欧洲人视布什为“牛仔”、阿拉伯人视布什为不顾一切死帮以色列的“疯子”,干脆打“坏警察”外交牌,或许更为有实效。 

  如果是尼克松(Richard Nixon)下定决心要打这一仗,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来几次穿梭外交,使出三寸不烂之舌,连哄带吓,他大概有本事把小阿萨德乖乖收入口袋,进而在安理会赢得多数。 

  尼克松下台后,基辛格的秘密外交,受到民主党议员强烈批判。三十年来,他留在外交界的人马,老的老,退的退,也已所剩无几。到了克林顿(Bill Clinton)时代,由于行为不检点,外交上的总统主动,常被舆论指责为企图转移公众对性丑闻的关注,所以克林顿在外交上特别讲究公开化和透明化。今天的美国外交界,几乎不具备尼克松时代那种阴阴地做坏事的本事。到了伊拉克战争前的安理会较量,特别需要背后悄悄扭人胳膊(arm twisting)的时候,美国佬居然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伊拉克战争未能得到安理会的授权,令很多反美人士振振有词。不过,正如1483号决议所表明的,把道德优越感建筑在安理会或联合国的多数上面,实在是非常幼稚,太容易地就会掉入自己划定的“不道德”一边。因为在这些投票背面,有着太多的操作性因素和利益考量。换个人出牌,完全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 俄 国 大 熊 慢 一 拍 

  小布什刚上台时,伊拉克问题并不是他的外交重点,当时他最感兴趣的是与美洲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能讲西班牙语的总统;与南面邻居的关系,也跟他在德克萨斯当州长的经验比较有联系。当时他只想收拾克林顿留下的伊拉克烂摊子,美国提出了“灵巧制裁”(smart sanction)的方案。9·11之前,2001年的整个夏天,安理会都在讨论这一问题。所谓“灵巧制裁”,其实相当于放弃制裁,伊拉克可以与外界自由交往,买进卖出,但是货单要由联合国有关人员检查,防止可以制造WMD的材料和机械流入伊拉克。美国和英国实际上是退了一步。如果当时安理会同意“灵巧制裁”,伊拉克战争未必打得起来。 

  但是萨达姆反对,于是他的老朋友俄国也反对,俄伊之间有很多违反制裁的交易。这在9·11之前还有点道理,伊拉克担心“灵巧制裁”会永久化。反对制裁,可以说多少伊拉克人在受苦,容易得到同情;如果允许进货,反对货单检查就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俄国有否决权,他们坚决不同意,美英最后只得撤下提案。 

  受到9·11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强硬反美政权的态度转为全面强硬。如果俄国人比较警觉,趁着美国忙于阿富汗的时候,重新在安理会捡起“灵巧制裁”,这一仗至少不会现在就打。后来美国调兵的理由,就是十三年的制裁不起作用。俄国大熊在外交上慢了一拍。 

  到了讨论1483号决议,以俄国堂堂之大,整个表现却象叫化子。该决议的最后一项修改,是应俄国要求,把“石油换粮食”计划的期限,从四个月延长到六个月,并把应该完成的交易项目,从粮食、医疗用品扩展重建所需物资。俄国在该计划内,现有好几千万美元的卡车、油管订单,他们需要比较多的时间才能生产交货,捞足定单的钱。也不管被解放了伊拉克,如果不再需要为购买大国庇护而订货,他们是否会喜欢质量较次的俄国货,而不是转而进口日本的五十铃。 

  不过,由于1483号决议搁置了伊拉克的外国债务,俄国握有的近二十亿美金的贷款,估计绝大部分是白送给萨达姆了。 

◎ 中 国 全 身 而 退 

  伊拉克战争之前,我国姿态很低。法国报纸(例如,La Tribune,3月18日)抱怨说:法国没有中国的小聪明,知道把投票意图持为秘密。我国与法国的表现正好相反。法国是战前反战,战争开始后则明确表态,希望盟国取胜;而我国是战前闪在法俄之后,炮声一响,却言词激烈,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战争期间,中央电视台几乎成了伊拉克信息部的直辖中文台。 

  法国毕竟是一个政治上远为成熟的国家,而且又是民主国家,再反战,也不至于指望萨达姆取胜。如笔者在《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4月4日登在“世纪中国”网站)一文中所说,“萨达姆的倒台,会带来重建伊拉克的棘手问题;萨达姆这次不倒台,却可能引起全球性大动乱。美国不胜退兵,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必气焰高涨,要把犹太人赶下红海,以巴和平更是遥遥无期。如果伊拉克随后亮出原子弹,以色列为自保,势必跟进,中东将成为世界最危险的地区。生死对抗提升了伊拉克等阿拉伯激进国家的声望,却可能令沙特、科威特等保守国家政局不稳。然后油价狂飙,西欧、日本经济衰退;中国也受影响,外贸萎缩,再增三千万下岗工人。萨达姆倒台,是一刀划开脓疮,会流一些血水;美国失败,则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脑振荡,谁都难以预料会发生什么事,很可能整个世界大小便失禁,搞到遍地都是排泄物。” 

  幸好,中文台只是中文台。中国人之外无人看,不管中央电视台如何沉痛哀悼萨达姆,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国际影响。我国这次可算全身而退。如果搅入伊拉克这潭浑水,只怕要闹到前任外长端正笑容进去,后任外长獐头鼠目出来。 

◎ 布 莱 尔 拔 得 头 筹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法俄中,这次的表现,在今后的外交史教科书里,一定会被当作教训。但其中也有一国全面赢利——这就是布莱尔(Tony Blair)首相领导下的英国。作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唯一真正出了大力气的伙伴,布莱尔在国内和国际都得了高分。 

  首先是布莱尔赢得了处理国内问题的有利地位。英国当前最头痛的国内问题,是北爱尔兰自治政府的瘫痪。1998年4月10日,北爱尔兰各派——主要是信仰新教的愿意留在英国的联合党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希望并入爱尔兰的共和军(IRA)——达成协议,同意选举议会,成立自治当局,并解散民兵,销毁武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就此开始,当年还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和平的道路走得很艰难,主要障碍是共和军不愿交出私藏的军火。去年,伦敦政府发现共和军搞间谍活动,担心被盗窃的机密文件可用于恐怖活动,10月2日,警察搜查了共和军政治组织新芬党(Sinn Fein) 的办公室。接着,共和军宣布不再接受销毁武器的国际监督;宁愿回到伦敦直接治理的联合党人立即表示,他们无法与保留暴力手段的共和军同享自治政府。和平进程暂时中止。 

  虽然北爱尔兰问题是英国内政,却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爱尔兰裔的肯尼迪家族,在民主党内根深势大。共和军的财源,主要靠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捐款。现在布什总统带头反恐,大家似乎都忘了一个史实:从肯尼迪到克林顿,美国历届民主党政府,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恐怖组织的政治保护伞。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犯了案,在当地待不下去,就逃到美国。民主党政府拒绝英国的遗返要求,称他们为政治活动分子,任其逍遥自在。 

  英国政府知道,只有当他们与美国政府关系良好时,才有处理北爱尔兰问题的较大空间。八十年代初,共和军在伦敦多次搞爆炸,并企图暗杀撤切尔(Margaret Thacher)首相。撤切尔与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 是好朋友,她终于说服里根,禁止给共和军捐款,断了他们的粮道。等到民主党克林顿上台,与英国保守党首相梅杰(John Major)不咬弦,克林顿在1994年不顾英国的反对,允许新芬党首领格里·亚当斯(Gerry Adams) 访美。克林顿解除了不准为共和军捐款的禁令,声称他们已经同意不再搞恐怖活动。直到布莱尔带领工党在1997年英国大选中胜出,和克林顿一见如故,他才能借助美国的压力,使得北爱各派达成和平协议。这是布莱尔的最大政绩。 

  美国反战最力的大牌议员、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在今年庆祝圣·帕特里克日(3月17日,爱尔兰裔的宗教节日)的集会中,还举了北爱尔兰的例子,认为这证明了和平是可能的。推翻萨达姆,对共和军是大大不利。共和军的钱来自美国,但武器主要在中东购买。外界知晓的最著名例子,是1987年11月1日,卡扎菲运给共和军的一百五十吨军火在法国外海被英军截获。缴获伊拉克档案后,英国情报机关一定会检查共和军在中东的活动记录,说不定会发现在必要时请求布什政府再次截断共和军粮道的有力材料。 

  去年出版的值得一读的几本国际政治书籍里,有一本叫作《爱尔兰共和军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IRA, by Ed Moloney)。书中提到,共和军某些领导人从坚持恐怖暴力到开始考虑政治解决的可能性,转折点是1982年春夏的福克兰岛战争(中国报纸跟着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如果撤切尔可以为了一万两千公里之外的一千八百名英国牧羊人而在几个小岛上打一场伤亡上千英军的战争,怎么可能设想,她会因为惧怕共和军的炸弹而抛弃北爱尔兰的百万新教居民?即使炸弹炸在伦敦商业区,铁娘子也不会动摇。撤切尔在外交上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为她赢得了打击国内恐怖活动的威势。 

  在伊拉克问题上,布莱尔不顾国内众多的反对,坚持与美国站在一起。这种强硬的外交政策,为他赢得了打击国内恐怖活动的威势。如今布莱尔与布什关系铁杆,在北爱尔兰问题上,也不愁美国不协助。果然,伊拉克战争尚未结束,布什即在4月7日至8日访问了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他与布莱尔会谈后,表示全力支持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的政策。 

  在国际上,按实力算,英国如今只算二等势力,但是,借着支持美国而换来的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布莱尔俨然有世界一等政治家的声望。布什的政策,他能讲解得更圆顺;美国想要的安理会提案,要由文化上更精致的英国人操刀,也要由更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兜售,先摸摸各国的底;布什不太敏感的地方,比如巴勒斯坦问题,也要由布莱尔的坚持,才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提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Road Map)。今后,很多有求美国的人,如果走不通美国的正门,很可能会走英国的侧门。 

  里根、撤切尔、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那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八十年代政治家退出国际舞台之后,今天,欲数风流人物,还看英相布莱尔。 

◎ 德 国、 西 班 牙 受 制 国 内 情 势 

  无独有偶,在安理会与美英共同争取对伊拉克军事行动的授权、现在又提出1483号决议的西班牙,国内也有巴斯克分离主义者的恐怖活动。强硬的国际反恐立场,同样有助于国内反恐政策。 

  德国是另一个国内政治决定外交政策的例子。德国现在是社会民主党左派执政。西方有句政治谚语:左派执行右派的政策,右派执行左派的政策。比如,尼克松是右派,有无懈可击的反共履历,所以他可以在1972年拜访北京,不必担心右派议员攻击他向共产主义投降。那么德国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oder)要执行什么样的右派政策呢?德国职工享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有着世界上最短的全年工作时间,但是,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政策,就长久而言,总是很难坚持的,特别是在经济持续衰退的时期。施罗德不得不紧缩政府开支,同时还要刺激经济增长。举个他想采取的措施的例子:把领取失业保险(一般为前工资的三分之二)的期限,从32个月(!)降到12个月(仍然比美国通常的26个星期要长得多);较短的期限,也可减低企业的非工资雇人费用(目前高达工资毛额的42%),提高企业的招工积极性,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但是,工会激烈反对,以大罢工相威胁。 

  施罗德在国内既要削减福利,又要维持与左翼选民的关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外交上取悦左翼。他高举反战大旗,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派兵伊拉克,这就把倾向和平主义的广大选民牢锁在他的腰际。但是,施罗德决不给美国的军事行动设置任何实际障碍。德国开放天空,作为美军指挥、运输中心的法兰克福,始终畅通无阻。美军的装备和人员,从德国源源调往中东。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就表明立场,希望盟国胜利。 

  既然如此,老美也不跟施罗德较真。虽然布什与施罗德的私人关系是最差的,法俄德三国反战轴心中,德国却是第一个被美国原谅的。 

◎ 萨 达 姆 是 否 还 有 大 规 模 杀 伤 性 武 器? 

  到本文写作之日为止,美国在伊拉克还没有发现WMD。这问题对萨达姆已经不重要。1483号决议已经预设了他是罪犯;伊拉克各地所发现的一个又一个的群葬坑,再次证明了萨达姆确实是罪犯。对于布什,只要下一次总统竞选时,民主党候选人不敢攻击布什是把美国人民“骗入战争”,能否发现伊拉克的WMD,就他个人而言,也不重要。比较有希望的民主党候选人,目前还没有哪个是为了党争而胆敢给美军的胜利抹黑的。 

  作为旁观者,这只是再次证明了一条有点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的常识: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别人认为你在做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过这样的同事:其实他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就是有办法让领导相信好事都是他干的,提升得特别快。萨达姆如果真的已经销毁了WMD,却又嘴巴硬到没有一个大国愿意为他打包票,外交手段也实在太差了。 

  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萨达姆不谙国际人情,即使没有WMD,满世界的反美情绪也救不了他。 

◎ 海 洋 强 国 对 抗 大 陆 强 国? 

  如果排一下这次主战和反战的阵线,可以有个有趣的发现:主战者多是海洋国家,美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亚洲则有日本和新加坡;反战者却多为大陆国家,法国,德国,俄国,中国,当然还有伊拉克。笔者相信海洋国家的思路必有共通之处,比如,对全球性总体秩序更有切身感受也更为重视,但这次的划分或许仅为巧合。问题是1483号决议在殖民主义全面瓦解之后,再次为强国托管燃亮绿灯。如果在美国的率领下,海洋国家集团在全球各地接管“失败国家”(failed state),形成强大外势(或背上沉重包袱),则大陆国家何以应对? 

  围绕伊拉克战争的外交折冲,已经告一段落。更大范围的长程历史风云,或许正在酝酿之中。 

〔2003年5月25日〕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5-28 11:03:33

本主题贴数3,分页: [1]
 *快速回复:ZT 巴格达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你的用户名:    还没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 [ 还没注册 ]
  • [ 忘记密码 ]
  • [加入心情图标]
  •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                           
                              
    内容
  • HTML标签: 不可用
  • UBB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可用
  • 多媒体标签:不可用
  • 表情字符转换:可用
  • 上传图片:不可用
  • 最多128KB
  • 邮件回复 显示签名   [Ctrl+Enter直接提交贴子]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34.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