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为什么郑成功能赶走荷兰人? 荷兰人口是台湾的 3/4, 土地面积是台湾的5/4, 国民所得大约是台湾两倍。1/3 的家庭没有小孩;1/3 的家庭是单亲家庭;2/9 的家庭有两个小孩。50%的妇女在家中生小孩,产假有16周,结婚与同居的权利义务相同。 65 岁以上老人,每个月政府发两万两千一百元 (台币),看病至少要等3天,要先预约排时间,不是随到随看 (除非很紧急)。没有医师处方,药房只能买到维他命及止痛药。 到餐厅用餐,最近几十年才流行的,而且有段时间,餐馆都是中国人开的。用餐很悠闲,一个晚上通常只做一个桌次的生意,不赶时间 (当然也不赶客人) 。用餐坚守「各付各的」(go Dutch)的原则。 送礼一定附发票,不是要让你知道花多少钱,是要让你不满意可以去更换,方便维修。荷兰买房子可以贷款120%,因为装璜也要花钱。荷兰女王的公务车是福特,家车是富豪,不浪费公帑。 荷兰主流媒体有不成文规定,不报丑闻。地方报不用钱,全国性大报纸星期日不出刊, 让大家休息。大学毕业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免费周报,每年填一次问卷,就可以一直看。这份报纸份量跟杂志差不多,内容精彩,水平很高,是靠广告收入维持的。 工作者不论年资,都有 23天的年假。部份人因缩短工时代替加薪,可有36天年假。六月份会发度假费一个月,因为怕员工没钱度假,会影响工作情绪。很喜欢旅游,平均每天有三百万人出游(2001年时全国才1600万人)。 无法承受工作压力也算公伤,许多人(将近一百万)因此在家休养。荷兰人基本上不加班,该度假就度假。商店早上十点开门,下午六点关门,只在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内工作,经济力还是排在世界的前端。 荷兰人少有贪污,因为没有人送贿。九成的荷兰人觉得自己很幸福,八成六觉得自己很健康(这才是政府的目标嘛!)。 PS. 郑成功干嘛要赶走荷兰人啊!害我工作这么累。 1662年2月1日,驻守热兰遮堡(Zeelandia Castle)的荷兰人,在被郑成功围城9个月后投降。这是台湾史上大书特书的事,现在还可看到许多图画与文件,描述这个民族的大胜利。明朝为了拉陇海盗郑芝龙,赐他姓朱(称为国姓爷),还让他儿子郑成功从小住在北京,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这个「内陆人」到了台湾之后,竟然能打败海权强国的荷兰。 我在想,如果台湾有金山银山,荷兰人会这么轻易就撤离吗?如果我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领导人,就把船队炮舰调集到热兰遮堡,和郑成功一决死战。不论从火力优势或其它观点来判断,成功的机率其实相当高。郑成功能赶走荷兰人,恐怕是以经商赚钱为主旨的VOC,认为这个岛已不值得投入炮舰,才半战半离的。换句话说,荷兰人本来就想走了,正好碰上郑成功的骚扰,就坚决离去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VOC) 17世纪VOC进入亚洲的主要目的,是看上日本的白银与中国的丝绸。但要拿什么东西去换日本的白银,再拿白银去换中国的丝绸,卖回给日本赚一笔呢?台湾正好提供两种日本需要的东西:鹿皮和糖。荷兰人到远东做生意的手法是「内海贸易」(intra-Asian trade):拿台湾的鹿皮与糖去换日本的银子,再去换中国丝,再去日本换金银。 做这种贸易的人称为country trader,他们把中国海(台日中这一圈)称为「远东湖」(Far Eastern Lake)。如果有这么好的贸易机会,那为什么台日中不自己做生意,反而要让荷兰人来做?主因是17世纪上半叶的中日都在锁国状态,虽然明令片板不准下海,但仍有民间的走私,或开放几个小港口对外做小额贸易。 其实最早看到远东地区贸易机会的是葡萄牙,大约在1511年就在马六甲海峡驻扎,1557年在澳门、1580年在长崎设立贸易据点。1571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设立总部,主要的生意是从南美洲运来白银,向在海上贸易的中国商人买丝绸。1596年荷兰人来到东南亚时,中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之间的贸易网络,早已建立运作良好。荷兰人只好避开被葡萄牙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在巴达维亚(Batavia,今日雅加达)建立总部(1619)。 1600年荷兰人初次抵达日本,1609年在平户(Hirado,长崎附近的港口)建立贸易站。之后在1624年往广东与福建试探建立据点,但未成功,就转向台湾西岸海边设立几个据点。那时的明朝政府对海外领土兴趣不大,台湾就成为中日走私者的贸易点。荷兰人来台之后建立热兰遮堡,1633年建立和福建的贸易关系,拉起台中日的三角贸易网。 虽葡西荷已各有据点,但三国之间的混战尚未结束。17世纪的荷兰本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两国的宗教与民情大异,时常出现激烈的抗争与流血镇压。西荷两国的长期深度情结延伸到远东,对荷兰人来说,VOC同时具有贸易和战争的任务。荷兰人试过要把西班牙人从菲律宾赶走(1620),也试过要切断马尼拉与福建的贸易(1630),但都没成功。原因是:(1)西班牙在吕宋岛的兵力相对地坚强,荷兰人攻打不下。(2)中国商人需要西班牙的美洲白银,暗中扯荷兰人后腿。 相对地,荷兰与葡萄牙之争就成功多了:1639年把葡萄牙人逼离长崎的出岛(Dejima),抢下日本市场。两年后(1643),葡萄牙把马六甲让给荷兰人,失去东南亚的据点。荷兰人控制马六甲海峡后,成为南亚与远东区的掌控者。荷兰的亚洲生意布局,是从印度买棉纺织品,带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换香料。日本和欧洲对中国的丝绸需求量很大,买卖丝绸的利润很好,但要如何从锁国的中国,取得大量丝制品呢?用白银:从日本、从欧洲运白银,和中国商人在海上交易。 复制的VOC船 台湾的地理位置,对荷兰人是个良好的战略点:(1)当作储存货物的仓库;(2)当作船队的补给与休息站;(3)是北上日本、西向福建、南向吕宋、往马六甲海峡、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地理中心;(4)还有鹿皮、糖可以换到日本的银子。这是荷兰在远东的贸易布局。VOC在生意最旺的1641-54年间,平均有26艘船在远东海域内东买西卖,单是台湾与日本间的航线,每年有9艘专用船南来北往。利润有多高?在这鼎盛的十年间,对日贸易的利润平均有100%。从台湾运糖卖给日本的利润约25%,卖给波斯的利润约96%。 为什么1654年之后,VOC在远东的贸易就走下坡呢?关键在中国的生丝市场,被孟加拉国(Bengal)用低价抢走了。1641-54年间,VOC卖到日本的商品总价值,约有1.28千万荷兰盾,其中7百万盾(约54%)是生丝和丝绸。但到了1650年代中期,孟加拉国的生丝价格,从1651年每磅5.89佛洛林(florin),暴跌到1659年的每磅2.68佛洛林。相对地,中国丝的价格,从每磅2.38佛洛林涨到4.97,市场优势完全颠倒过来。在这种情况下,1650-9年间在中国海域航行的荷兰船,从顶峰时期的26艘减为20艘。 更糟的是,远东航线的利润竟然减到30%左右。对VOC来说,如果利润低于60%,就不值得出海做这笔生意。接下来就是可以预见的恶性循环:把远东航线的船再减为13艘,到了1660年代末期,只剩4艘。任何人都明白,VOC在远东的生意快结束了。 VOC的董事和巴达维亚的总督很快就有共识:不再派船到中国海。那么要如何取得中国的货物呢?替代性的方案很简单:让中国商船进入巴达维亚,荷兰人不必派船出海,就能得到所需的各种货物,可以省去船只、水手的沉重成本。1690年代,荷兰完全放弃远东,退守印度尼西亚群岛。这个广大的海域从此拱手让给乘虚而入的英国人,做起鸦片和茶叶的生意。 郑成功确实打败过安平古堡的荷兰人,这一点不必争论。问题是荷兰人为什么不调集炮舰回击?因为VOC从商业的观点评估,已不值得在台湾大打一场了。 参考书目 Blussé, Leonard (1996):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30(1):51-76. ———————————————————— 本书中还有一篇说到海外白银输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小的,和本主题也有点关系,摘录: 西班牙、葡萄牙、日本、荷兰、走私者,为什么要积极把白银运入中国?主因是追求金银比价的差额利润,道理如下。1500年左右,中国的金银比价约是7.5比1:每两黄金的价格,约是每两白银价格的7.5倍。同一时期欧洲的金银比价,以法国为例,约是13比1。 在套汇者眼中,这个价差有什么意义?他们知道:在法国13两白银可以换到1两黄金,但在中国只要7.5两白银,就可换到1两黄金。换句话说,欧洲是「金贵银贱」,相对地,中国是「金贱银贵」。所以只要从拉丁美洲运7.5吨白银到中国,就可以换到1吨黄金,运回欧洲后可以换到13吨白银。夸张地说,运1船白银到中国所换到的黄金,载回欧洲后可以换到2船的白银。扣除运费与风险后,实际利润至少还有60%或80%。 1400年时(明代初期),中国的金银比价约是4比1(1两黄金只能换到4两白银),如果这时载白银来中国换黄金,运回欧洲的利润大约是300%。当然,哥伦布是1492年才发现新大陆的。 此处的重点是:欧洲与中国之间的金银价差,在这种套汇的积极作为下,很快就收敛了:1650年时,中国的金银比价已高达14比1,和法国的15比1相当接近。这表示两件事:(1)中国的白银存量已大幅增加;(2)已追上世界的金银比价,从银荒时期的「金贱银贵」,转为欧洲式的「金贵银贱」。 —————————————————— 由此可见,除了生丝价格的变化之外,中日之间白银套汇空间的消失,也应该会直接影响到VOC想要保住台湾的积极性 (顺便bs下那些穿越到明末指望大做海贸发家的人,其实这时的对外贸易已经木有那么大的暴利了哇) ———————————————————————— 刚刚发现,赖建诚就是《边镇粮饷》的作者,这本书之前也在论坛介绍过的样子 —————————————————————————— 又找到一篇不错的文章说这个的: 清朝与荷兰的关系,1662—1690*[美]卫思韩 著 杜继东 译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wgx/2011-09-26/32815.shtml 里面也提到 此处不能详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但有几点对理解以后的事态发展极为重要。第一,荷兰公司之所以特别重视其在台湾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台湾为中荷贸易提供了一个货物集散地,而1650年代中国的内战和台湾的骚乱阻断了这项贸易,使荷兰人在台湾获得的利益大为减少。与此同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对荷兰公司有限的资本和军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在台湾被包围但尚未失守时,公司已在考虑放弃台湾。1662年以后台湾的再度收复,在荷兰与中国的关系中并不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5 12:55: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