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大停滞》:低垂的果子已经不多了 未来已不再是曾经的未来。而现在也不再是曾经的现在。这就是《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一书的主题。该书作者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这是一本影响力很大的小书,但有些令人沮丧,最初发表在互联网上。该书的主题体现在副标题上:“美国是如何吃掉了现代史所有低处易摘的果子、吃得反了胃,又如何(最终)将有所好转。”这本书的文风堪为畅销书的典范:清楚、简短、具有鼓动性。但书中所说是否事实?如果是,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美国处在动荡中,”考恩写道,“经济表现令人失望。”他谈到,美国人的工资中值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增长缓慢,本世纪初的经济繁荣终成泡影,且“近十年来工作岗位总数没有任何增加”。此外,“由于各种保障成本不断增加,我们面临长期的财政危机,我们……依赖借债,我们宁愿任事态自行发展,也不愿直面问题、支付账单”。 到这里为止,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可言。接下来,考恩开始解释美国的困境,从这里开始,就有点新意了:“至少从17世纪起……美国经济一直在享用低处易摘的果实,无论是不要钱的土地,……移民带来的劳动力,还是强大的新科技。然而,在过去40年里,低处易摘的果子开始不断消失,而我们开始假装它们仍旧在那儿。我们未能意识到自己所在之处是技术上的高原,这里的树木光秃秃的,我们却不愿意去相信。就是这么回事。问题就出在这里。” 廉价的资源、移民的迁入,这显然是支撑美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但考恩补充了重要的一点。1900年,仅有6.4%的美国人读完了高中。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达到了80%的峰值。同样,到2009年,18至24岁的美国人中,有40%是登记在册的大学生。如今,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难度已大大提高。 新发明很大程度上是促使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因。不幸的是,如今新发明诞生的速度也有所减缓。新发明诞生最快的时候,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在那段时期,人类发明了现代化学品(包括化肥)、电(于是有了电动机、电灯、电冰箱、吸尘器、空调、收音机、照相机和电视)、内燃机(于是有了汽车)、飞机、西药、以及批量化生产(这也非常重要)。这些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相比之下,”考恩写道,“如今,除了似乎很神奇的互联网,生活的基本设施与1953年没有太大区别。”我会补充说现在还有电脑和手机。但必须承认,基础创新的步伐已经减慢。如今,创新的难度和成本都有所上升。 考恩指出,美国家庭收入的中值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停滞不前,以此证明自己的悲观是有道理的。但这段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有相当大的转变,这是导致收入中值停滞不前的决定性因素。不过,人均收入和“多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指劳动力和资本以外导致产出增长的其它因素,如技术进步)方面的数据也支持了考恩的观点。2007年第一季度,与按照1947至1973年增长趋势推算到该期所得数值相比,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低了13%。到2011年第三季度,实际人均gdp已经比推算到该期所得数值低了22%。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经过全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前半期达到巅峰,在1972年至1996年之间骤降。**之后,在“新经济”浪潮中,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再次出现飙升,但这种涨势并未持久。我们可以想象,生物科技或纳米科技可能带动整个经济出现又一轮创新浪潮,从而带动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再次飙升。但是,眼下还看不到有这样的迹象。 考恩的理论在细节方面或许谈不上完美。他夸大了大政府的消极作用,低估了其积极作用,后者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互联网就是由美国国防尖端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发明的。但从大致的推理过程和结论来看,考恩似乎是正确的。 那么,大衰退对于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考恩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低处易摘的果子不多了,美国政治也随之变得十分艰难”。第二个结论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有钱”。实际上,考恩认为,美国人从公共和个人角度而言都制造出了过度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而美国人之所以想要借这么多钱、排斥高税收和低支出,很可能是因为对真实收入的增长步伐感到失望。金融行业在那段爆炸性增长期显然捞了不少油水,这既是“大停滞”的原因、也是其后果。考恩甚至认为,美国经济已接近完全就业状态。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不过,美国经济的长期趋势确实令人失望。 现在,把目光扩大到全世界范围。这时,出现在我们眼中的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第一个好消息是,大部分人类所生活的经济体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最发达的经济体)。中国的实际人均产出只有美国的约五分之一,而印度的实际人均产出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为教育和现有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改善空间。第二个好消息是,参与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的人员数量增加的空间也非常巨大。获取新知识或许难度更大,但完成此项任务可调动的资源,也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坏消息是,廉价资源的时代在全世界都在成为过去时,不仅是在美国。曾经可以免费得到的东西,如今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零和政治,或许危险性要大得多。面对痛苦的选择,人类往往选择回避。对于那些存在市场交易的资源而言,这或许没有太大问题。而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源(比如海洋和空气)而言,这造成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在这方面,大量的创新也将是必须的。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恰当的激励措施,而这反过来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些约束。 我喜欢这本书:以富有鼓动性的论点开篇,以呼吁加大科技投资结尾。这并不是说我同意书中的所有观点,实际上远非如此。但能够跳出金融失败或紧缩必要性这样的具体问题,看到远远超越这一切的经济大势,是十分可取的。从长期来看,我们的未来有赖于好的想法。或许我们无法决定这些想法是什么,但我们仍然能够对其形成施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