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军事理论及军事思想家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理论研究] →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33563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6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o了1页,没有改,贴出来看看是否从这里开始?

        附录 关于胜利的顶点”
    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
的。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
这是大量经验所充分证明了的。这个问题对于战争f
理论特别重要,并且是几乎所有战局计划的依据,
同时这个问题从表面上来看,就象一种颜色在阳光
下反射出奇光异彩一样,似乎有很多的矛盾,所以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细致地加以研究,并且要探讨其一
内在的原因。
    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
优势。毫无疑问、胜利能增大这种优势,否则,人
们就不会去追求胜利和以重大的代价去换取胜利一
了。胜利本身毫无疑问是能增大这种优势的,胜利。
的效果当然也能增大这种优势,不过它不能无止境。
地增大这种优势,它大多只能增大优势到某一点。。
这一点可能很近,有时甚至近到会战胜利的全部效
果只不过增大精神力量的优势。现在我们就要研究
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军队不断遇到增强自己
作战力量的因素和削弱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因此,
问题在于哪种因素占优势。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力
量的削弱,都应该看作是另一方力量的增强,因
此,无论在前进时还是在退却时,双方无疑地都会
遇到增强力量和削弱力量这两股洪流。
    我们只要研究在一种情况下引起这种变化的最
主要的原因,也就同时说明了在另一种情况下引起
这种变化的原因。
    前进时导致力量增强的最主要原因是:
    O)敌人军队遭到损失,这种损失通常比我们
大;
    (2)敌人在仓库、补给站、桥梁等无生命的作
战力量方面遭到损失,而我们根本没有这种损失;
    (3)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敌人就开
始丧失土地,因而也丧失补充新的作战力量的源泉;
    (4)我们获得了这些源泉的一部分,换句话说,
得到了以敌养己之利;


用的非常不顺手,有啥窍门没?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5 22:55:47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7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你那边的识别率大概有多少?还有图片扫的多少dpi
一般用150dpi的话就可以达到90%左右的正确率那,最好是300dpi
此外,识别的时候注意选择的区域(一定要手动选择区域,不要用软件带的版面识别),选择区域略有一点诀窍,多试几次就能掌握。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5 23:32:48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8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哈,俺的扫描仪借的,苗头不对俺就闪了

识别率啥地方有显示?俺笨笨

俺图快,用的好象100的dpi。另外,是用黑白的效果好,还是灰色的效果好?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6 23:33:06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37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9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100dpi的话,虽然扫起来比较快,但是OCR的时候会很辛苦的说,自己扫的话还是用300比较好;
OCR软件只能识别黑白的,不要扫灰色的;
识别率好像没有地方直接显示,一般都是自己估算的。

没关系,即使没有扫描仪,还是有很多活的,比如用吵醒图书馆扫的版本做OCR,地主阶级阿修比手里也还有不少已经扫描有待OCR的资料。
 :074: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7 8:34:51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0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啊,中了贼人奸计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7 15:26:30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1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对了,有个大问题

战争论后面有几百条注解,正文有编号,前面扫描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呀?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7 20:32:15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37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2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江左在 2002/10/17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对了,有个大问题
战争论后面有几百条注解,正文有编号,前面扫描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呀?


那些没有收录 :010: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8 13:48:15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3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投笔从戎在 2002/10/18 01:48pm 发表的内容:
那些没有收录

不是吧,将来如果补课可实在是不好找啊

那么说,所有的图片也都不弄啦? :009: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8 22:10:59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37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4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江左在 2002/10/18 10:10pm 发表的内容:
不是吧,将来如果补课可实在是不好找啊
那么说,所有的图片也都不弄啦?


是呀,所以如果你能帮忙补上的话,就是功德无量呀 :081: 
如果能一并补上图片的话当然更好,非常认真的说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1 9:09:54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5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附录 关于胜利的顶点*

    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的。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是大量经验所充分证明了的。这个问题对于战争理论特别重要,并且是几乎所有战局计划的依据,同时这个问题从表面上来看,就象一种颜色在阳光下反射出奇光异彩一样,似乎有很多的矛盾,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细致地加以研究,并且要探讨其内在的原因。
    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毫无疑问,胜利能增大这种优势,否则,人们就不会去追求胜利和以重大的代价去换取胜利了。胜利本身毫无疑问是能增大这种优势的,胜利的效果当然也能增大这种优势,不过它不能无止境地增大这种优势,它大多只能增大优势到某一点。这一点可能很近,有时甚至近到会战胜利的全部效果只不过增大精神力量的优势。现在我们就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军队不断遇到增强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和削弱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因此,问题在于哪种因素占优势。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力量的削弱,都应该看作是另一方力量的增强,因此,无论在前进时还是在退却时,双方无疑地都会遇到增强力量和削弱力量这两股洪流。
    我们只要研究在一种情况下引起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同时说明了在另一种情况下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前进时导致力量增强的最主要原因是:
    (1)敌人军队遭到损失,这种损失通常比我们大;
    (2)敌人在仓库、补给站、桥梁等无生命的作战力量方面遭到损失,而我们根本没有这种损失;
    (3)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敌人就开始丧失土地,因而也丧失补充新的作战力量的源泉;
    (4)我们获得了这些源泉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得到了以敌养己之利;
    (5)敌人的各个部分失掉内部联系,不能正常活动;
    (6)敌人的同盟国同敌人脱离,而另一些国家则转向我们;
    (7)最后,敌人丧失了勇气,甚至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前进时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1)我们被迫围攻、封锁或监视敌人的要塞;或者敌人在我们取得胜利以前用来采取同样行动的部队,在他退却时撤回主力了;
    (2)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战区的性质就变了,它成了有敌意的地方;我们必须占领它,因为只有被我们占领的地区才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即使在我们占领了的地区,我军的整个机器也会到处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必然会削弱整个机器的效能;
    (3)我们日益远离自己的补充来源地,而敌人则日益接近他们的补充来源地,这使我们不能及时地补充已经消耗的力量;
    (4)敌国受到的威胁,引起其他强国来保护它;
    (5)最后,由于危险的增大,敌人的努力程度会上升,而胜利一方的努力程度则相反地会逐渐下降。
    所有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有害的因素都可以同时并存,犹如两个相对而行的人面对面碰在一起后可以按原来的方向各走各的路一样。它们中间只有最后一项是真正对立的,它们不能同时并存,而是互相排斥的。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胜利的影响可以如何地不同,它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也可以促使敌人发挥更大的力量。
    我们想对上述各点逐点地做些简单的说明。
    (1)敌人军队在失败后遭到的损失可能在初期最大,随后一天天减少,一直减少到同我方的损失差不多,但是敌人的损失也可能与日俱增。这取决于所处的态势和情况。我们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素质良好的军队常出现前一种情况,素质不好的军队常出现后一种情况;同时,除了军队的精神状态以外,政府的精神状态在这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区别这两种情况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在应该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停止不前,或者相反。
    (2)同样,敌人无生命的作战力量的损失也可能是日益减少或日益增加的,这取决于敌人仓库的位置和状况。不过,这个问题就其重要性来说,在今天已经不能同其他问题相提并论。
    (3)第三个利益必然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加,但是,一般地来说,只有当进攻已经深入敌国,也就是说已占领了敌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国土时,这种利益才值得加以考虑。此外,这时还要考虑这些地区在军事上的特殊价值。
    同样,第四个利益也必然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加。
    但是,对第三和第四两个利益还必须指出的是,它们对正在作战的军队的影响很少能很快就感觉到,它们是比较缓慢地间接地发生作用的,因此不应该为追求这两种利益而把弓弦拉得过紧,也就是说,不应该使自己陷入太危险的境地。
    至于第五个利益也只有当军队已前进得很远,同时敌国国土的形状允许我们使它的几个地区同主要部分隔开时,才值得加以考虑。这时,这些地区就象被切断的四肢一样,通常很快就会失去生机。
    第六个和第七个利益至少有可能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长。关于这两种利益,我们以后还要加以说明。
    现在我们来谈谈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
    (1)围攻、封锁和包围敌人要塞的需要在大多数场合将随军队的前进而增加。仅仅这个原因造成的力量的削弱,对军队的当前状况就能发生极大的影响,以致很容易就低销了所有的利益。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用很少的兵力封锁要塞,或者用更少的兵力监视它;而敌人也必须派出守备部队防守这些要塞、尽管如此,要塞仍然是敌人很重要的安全保障。要塞的守备部队通常有半数是由非正规部队的人员编成的。而进攻者要想封锁位于交通线附近的要塞,则必须留下比守备部队多一倍的兵力,要想正式围攻某一个大要塞,或者想使它断粮,就需要用一个小小的军团。
    (2)第二个原因,在敌国境内建立战区的必要性必然随军队的前进而增大。由此而引起力量的削弱,即使当时对军队的状况不会发生重大的影响,但长期下去对军队的状况会比第二个原因①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敌国国土上,只有用部队占领的地区才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战区,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我们不是在野外留有小部队,就是在最重要的城市中或在兵站上留有守备部队。不管我们留下的守备部队多么小,总会大大削弱我们的军队,不过这种削弱还是最次要的。
    每一支军队都有战略翼侧(指自己交通线两侧的地方),由于敌人的军队也有战略翼侧,所以翼侧并不是我们明显的弱点。但是只有当我们在本国时情况才是这样。一旦进入敌国,翼侧这个弱点就显著了。因为在交通线很长而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敌人对我翼侧进行的最小的行动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而在敌人的国土上,到处都可能遇到这样的行动。
    前进得越远,战略翼侧就越长,由此而产生的危险也就越大,这是因为不仅这种翼侧很难掩护,而且我方交通线很长又没有安全保障,就更使敌人敢于采取进攻行动,同时,我方在退却时如果丧失交通线,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极为严重。
    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前进中的军队每前进一步都增加一种新的负担,因此,如果它开始进攻时没有占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就会觉得自己的计划越来越受到阻碍,进攻力量越来越弱,最后,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全和忧虑。
    (3)第三个原因是,军队同补充来源地(不断削弱的军队必须从这里不断得到补充)的距离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加。一支出征的军队就好象是灯上的火苗一样,灯油越少,离火苗越远,火苗就越小,一直小到完全熄灭。
    当然,有了被占领地区的财富,这个祸害可以大大减轻,但也不能完全消除,因为有许多东西,例如兵员,必须由本国补充,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由敌国提供的供应总不如本国提供的迅速和可靠,再则,意外的需要也不能很快得到满足,各种误解和错误也不能及早地发现和得到纠正。
    如果一国的君主不亲自指挥军队(这在最近的战争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而且也不在军队附近,那么请示、报告所造成的时问损失也是一个新的、很大的不利,因为统帅的权限再大,也不能独自处理他广阔活动范围内的一切问题。
    (4)政治结合关系的变化。如果胜利在这方面引起的变化对胜利者不利,那么不利的程度同胜利者前进的程度大体上成正比;如果这种变化对胜利者有利,那么有利的程度同前进的程度同样地大体上成正比。在这方面,一切同现存的政治结合关系、利害关系、习惯、方针等有关,同君主、大臣、宠臣和情妇等有关。一般只能这样说,当大国战败时,它的小同盟国通常很快就会同它脱离关系,所以胜利者将随着每个战斗而越来越强大。可是,如果战败的国家是小国,那么当它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很快就会有许多国家自愿做它的保护者,有些曾经帮助胜利者打击这个小国的国家,如果认为这样做太过分时,也可能反过来帮助这个小国。
    (5)引起敌人更强烈的抵抗。敌人有时会由于恐惧和惊慌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时则会受到热情的激励而奋勇拿起武器,并在第一次失败后进行比以前更激烈的抵抗。人民和政府的特性,国土的情况,国家的政治结合关系都是推测敌人可能采取何种行动的根据。仅仅第四、第五两个原因就使人们在战争中的这种场合和那种场合所制订的和应该制订的计划多么不同啊!有的人由于胆怯和所谓按步就班地行动而失去了最好的时机,而有的人则由于鲁莽而一步就坠入陷井,后来象刚从深水里拉上来的那样弄得狼狈不堪和惊慌万状。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胜利者在危险过去以后,在为了扩大胜利成果正需要作新的努力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松懈现象。如果全面地观察一下这些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因素,无疑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利用胜利和在进攻战中前进,都会使进攻开始的优势或通过胜利所取得的优势受到削弱。
    这样我们必然会问:如果事情是这样,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胜利者继续追求胜利,继续在进攻中前进呢?难道这还能叫做利用胜利吗?在尚存的优势还根本没有削弱以前就停止行动不是更好吗?
    对这样的问题当然应该这样回答:兵力的优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如果不是打垮敌人,至少是夺取敌人的部分国土,这样做虽然对于军队当前的状况没有什么好处,但对战争和媾和却很有利。甚至当我们想要彻底打垮敌人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每前进一步,我们的优势都会受到削弱。但是却不能想当然地从这里推论说,我方的优势必然会在敌人失败以前完全丧失。敌人的失败可能来得早一些,如果利用最后极小的一点优势可以击溃敌人,那么不利用这点优势就是一个错误。
    因此,在战争中原有的或后来获得的优势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这一手段必须用来达到目的。但是人们必须了解优势能够保持到哪一点,因为超过了这一点所得到的就不是新的利益,而是耻辱了。
    战略优势在战略进攻中会逐渐消失,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需举特殊的战例加以证明;但这方面的大量现象却要求我们探讨它的内在原因。自从拿破仑出现以后,我们才看到了那种优势可以一直保持到敌人被打垮时为止的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拿破仑以前,每次战争都是以胜利的军队力图达到同敌人保持均势这一点而告终的,一旦达到了这一点,胜利的活动就停止下来,有时甚至还不得不退却。胜利的这个顶点将来在所有不能以打垮敌人为军事目标的战争中也会出现,而且大多数战争永远会是这样的。因此,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各个战局计划的自然目标。
    超过这个目标的努力不仅是力量的无效的发挥,不再能带来任何成果,而且是力量的有害的发挥,会引起敌人的还击,根据极为普通的经验来看,敌人的这种还击往往会产生非常大的效果。后一种现象是极为普遍的,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很容易为人们理解的,因此我们不必详尽地论述它的原因了。但是必须指出,进攻者在刚刚占领的阵地上缺乏准备和他极为混乱的心情(他期待的是获得新的成果,但得到的却是重大的损失,因而心情极为混乱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通常起不寻常作用的是精神力量(一方面是情绪高涨,有时甚至发展到自负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意志沮丧人进攻者在退却时的损失会由于上述原因而增大,如果他只是归还了夺得的东西,而没有丧失自己的国土,那通常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在这里我们必须解决一个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现象。
    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进攻者还在继续前进,他的优势也就仍然存在,而且,既然在胜利的终点上出现的防御是一种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那么进攻者突然变成弱者的危险似乎就更小了。但是这种危险确实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看一看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种剧变的最大危险往往是正在进攻力量减弱并转入防御的时刻出现的。现在我们打算研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们所以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是优越的,是因为在防御中可以:
    (1)利用地形;
    (2)占有已经准备好的战区;
    (3)得到民众的支持;
    (4)享有等待的利益。_
    显然,这些因素并不总是到处相同和发生同样的作用的,因而这一场合的防御同那一场合的防御并不总是相同的,防御也不总是比进攻具有同样的优越性。特别是随着进攻力量的衰竭而出现的防御,由于它的战区位于向前推进得很远的进攻三角形①的顶点,更是这样。在这种防御中,只有上述四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即利用地形没有变化,第二个因素大多完全不存在了,第三个因素成了不利的因素,第四个因素也大大削弱了。现在我们只对第四个因素作些简略的说明。
    有时,整个战局会在一种臆想的均势中毫无结果地拖延下去,因为应该行动的一方缺乏必要的决心,而防御的一方可以从中得到等待的利益。一旦有一个进攻行动破坏了这种臆想的均势,伤害了敌人的利益,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行动,那么,敌人就不太可能仍然无所事事和犹豫不决了。在占领地区内进行的防御比在本国进行的防御具有大得多的挑战性质。这种防御包含有进攻的因素,这就削弱了它的防御的性质。道恩可以让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平静地进行防御,但如果是在波希米亚,他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很明显,对交织于进攻行动中的防御来说,防御所固有的主要因素都已受到削弱,因此这种防御已经不再具备它原有的对进攻的优越性了。
    正如没有一个防御战局是纯粹由防御因素组成的一样,也没有一个进攻战局是纯粹由进攻因素组成的,因为除了短时期的间歇(这时双方军队都处于防御状态)以外,任何不能导致媾和的进攻都必然以防御告终。
      由此可见,削弱进攻的就是防御本身。这样说并不是无益的诡辩。我们把进攻以后转入十分不利的防御,看作是进攻最主要的不利。
    这样,也就说明了进攻和防御这两种作战形式原来在力量上的差别是怎样逐渐缩小的。我们还要指出,这种差别怎样能够完全消失,并且一种因素在短时期内可以变为相反的因素。
    如果允许我们借用自然界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更简单地说明问题。
    在物质界,任何一个力要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一个缓慢地、逐渐地发挥作用就足以阻止一个物体的运动的力,如果时间不足,就会被那个运动的物体所克服。物质界的这一法则对我们精神生活的某些现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旦我们的思想已被引向某一个方向,那么并不是每一个有充分理由的原因都能改变或中止这种思想的。要改变或中止它,就需要时间、平静和对思想的持久不断的作用。在战争中也是如此。如果人们已经沿着一定的方向向目标前进,或者已回头奔向避难所,那么很容易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不容易充分领会那些迫使他们停止前进或者促使他们再行动的原因的力量,而且,由于行动在继续进行着,因此,他们会在运动的洪流中不知不觉地超出均势的界限,超过胜利的顶点。甚至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进攻者在进攻所特有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下,虽然已经精疲力竭,可是他却象拉着沉重东西上山的马一样,会感到继续前进比停下来的困难还要少些。至此,我们认为已经圆满地说明了进攻者为什么会超过胜利的顶点(尽管在这一点停了下来和转入防御,他还是可以取得成果,即保持均势的)。 因此,在拟定战局计划时,正确地确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论对进攻者来说(这可以使他不致于采取力所不及的行动,或者说不背债务), 还是对防御者来说(这可以使他认识和利用进攻者超过顶点时发生的不利)都是如此。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一看统帅在判断胜利的顶点时应该考虑的一切问题,而且我们不应忘记,他必须通过对远的和近的,无数情况的观察来判定,甚至在某种程度是推测最重要的问题的发展方向及其价值,也就是说要推测敌人的军队经我第一次打击后,是表现为一个比较坚固的核心,一个越来越紧密团结的力量,还是象一个博洛尼亚瓶①一样只要伤及其表面,立刻就会粉碎;要推测敌人战区内一些补给来源地被封锁和一些交通线被切断会引起敌人多大的削弱和瘫痪;要推测敌人在遭到沉重打击后会一蹑不振,还是会象一只受了伤的公牛那样狂怒起来;要推测其他国家是恐惧还是愤怒,是否有些以及有哪些政治结合关系会解体或建立起来。如果说,统帅应该象射手击中目标一样,利用他迅速而正确的判断猜中所有这一切和其他许多情况,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人的这种智力活动不是很简单的。千百条引向各个方向的歧路会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即使大量的、错综复杂的、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没有左右统帅,危险和责任也会使他举棋不定。
    于是就发生了如下的情况:大多数统帅宁愿在远离目标的地方停下来,而不愿离目标太近;而有些具有出色的勇敢和高度的进取精神的统帅往往又超过了目标,因而达不到目的。所以只有那些能用少量的手段创建大事业的人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

* 参阅本篇第四章和第五章。(可能是原著编者注)

①可能是第一个原因之误。——译者注

①指进攻的军队同它的基地的两端所构成的三角形。——译者注

①博洛尼亚瓶是一种物理试验器。它是用熔化的玻璃,经过急速冷却制
    成的,稍有裂纹就会破碎。一一译者注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7 14:38:36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6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上面的注解部分在书上是在每页的页脚,电子版的由于没有全局的概念,俺还不知道要怎么弄,所以一并放在最后先。统统是①,不要丢番茄啊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7 14:45:22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7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投笔从戎在 2002/09/05 10:58am 发表的内容:
好像不光是缺第七篇的这个附录,全书的前言和附录都没有录入,一共有100多页的说,补完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呀


十分感谢江左:061: 
不知道扫描仪还了没有,没有还的话能不能接着把前言和附录也解决一下? (恶魔的笑容 :07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8 0:04:33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8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11/08 00:04am 发表的内容:
十分感谢江左 
不知道扫描仪还了没有,没有还的话能不能接着把前言和附录也解决一下? (恶魔的笑容)


前言有3个,并不麻烦

俺的版本,附录每册都有如下内容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而且内容不重复,要弄的话要有总体设计才行的
 :007: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8 20:42:15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9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先做前言吧,附录的问题应该主要是注释如何对到原文里面吧?好像没有什么好办法,你先照原文作出来,然后由土拨鼠XML化的时候按照原书把它打散插到原文里面去好了
人名、地名索引我个人觉得不要也罢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9 19:01:15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0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11/09 07:01pm 发表的内容:
先做前言吧,附录的问题应该主要是注释如何对到原文里面吧?好像没有什么好办法,你先照原文作出来,然后由土拨鼠XML化的时候按照原书把它打散插到原文里面去好了
人名、地名索引我个人觉得不要也罢

怕了你了,索引可以不用的,真是厉害

注释要打散啊?这样子好象不方便将来查找的说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9 21:12:25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1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不要索引主要是因为每本书的索引都不同却经常重合,如果重新整理就太花时间了,如果分3本书列出,又和我们作为一整本书不合。此外,我估计注释会有人看,会去查索引的人估计就少之又少了
注释的查找不就是应该和原文对应吗?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10 14:49:18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2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俺经常整页的看注释的,希望能反过来学到东西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10 17:09:03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3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嘿嘿,乱七八糟一大堆哟

初版序

    一个女子竟敢为具有这样内容的一部著作撰写序言,有人一定会感到惊异。对于我的朋友来说,这是不必作任何解释的,但是我还是希望向那些不认识我的。人简单地说明一下我这样做的原因,以免认为我自不量力。
    这部我现在为之作序的著作使我十分挚爱的丈夫(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我和祖国),在他一生中最后的十二年里,几乎用尽了他全部的精力。完成这部著作是他最殷切的愿望,但是他却没有意思在他活着的时候让它出版。当我劝他改变这种想法时,他一半是开玩笑,但一半也许是预感到自己的早亡,常常这样回答说:“应该由你来出版”。 正是这句话(在那些幸福的日子里它常常使我落泪,尽管我从未认真地考虑过它的含意)使我的朋友们认为,我有义务为我亲爱的丈夫的遗著写几句话。纵然人们对于我这样做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也不会不体谅使我克服羞怯心理来写这篇序言的那种感情的,而这种羞怯心理常常使一个女子作这样一些事情时感到十分为难。
当然,我也决不可能抱有奢望,把自己看作是这部著作的真正出版人,这是远远超过我的能力的。我只是想当一名助手,一参与这部书的出版工作。我有权利要求作这样的工作,因为我在这部著作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也曾担任过类似的角色。凡是认识我们这一对幸福的伴侣,并且知道我们在一切方面都相互关心,不仅同甘共苦,而且对每一件工作,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都抱有相同的兴趣的人,都会知道,我亲爱的丈夫从事这样一件工作,我是不会不清楚的。他写这部书时抱着多么大的热情和希望,以及这部书产生的方式和时间,恐怕也没有人比我了解得更多了。他的天赋的卓越才智,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渴望光明和真理。虽然他在许多方面都很有修养,但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有关国家富强的军事科学上,他的职业也要求他献身于这门科学。首先是香霍斯特把他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后来,在1810年他受聘担任柏林军官学校的教官,与此同时,他荣幸地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基础军事课,这一切都促使他把自己的研究和努力进一步集中在这方面,并把自己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记下来。1812年他在结束王太子殿下的课业时所写的一篇文章①里,已经包含了他以后著作的胚胎。但是,直到1816年,在科布伦次他才又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并且把极其重要的四年战争时期②的丰富经验中成熟了的果实采集下来。开始时,他把自己的见解写成了一些简短的、相互间没有紧密联系的文章。从他的手稿里发现的下面这篇没有标明日期的文章,看来也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我认为,这里写下的一些原则,已经涉及到了所谓战略的主要问题。我只把它们看作是一些素材,但实际上它们差不多已融合成一个整体了。
这些素材是在没有预定计划的情况下写成的。起初,我只想用十分简短而严密的形式写下我自己已经确立了的、战略方面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不去考虑它们的体系和紧密的联系。当时,孟德斯鸠研究问题的方法,隐约地浮现在我的脑际。我认为,这种简短的格言式的篇章(开始时我只把它们称之为。谷粒”),一方面可以使人从中得到许多启发,一方面它们本身已一经确立了许多论点,因而将会吸引那些才智高超的读者。这时,我心目中的读者就是一些有才智的、对战争有所了解的人。后来,我那种要求在论述中充分发挥、要求系统化的个性,终于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克制了自己,从一些论文中(为了使自己对一些问题更加明确和肯定而写的一些文章),只抽出最重要的结论,把智慧集中到较小的范围里。但是,后来我的个性完全支配了我,于是我尽力加以发挥,当然这时也就考虑到了那些对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十分熟悉的读者。
    我越是继续研究,越是把全部精力贯注到研究工作中去,就越使自己的著作系统化起来,因而就陆续地插进了一些章节。
    我最后的打算是,把全部文章进行一次修改,把早期写的文章加以充实,把后来写的文章的许多分析部分归纳成结论,使这些文章成为一个比较象样的整体,然后编成一本十六开本大小的书。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还是要绝对避免写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谈论过千百遍的、并已为大家接受的泛泛的东西,因为我的抱负是要写一部不是两、三年后就会被人遗忘,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人经常翻阅的书。”
    在科布伦次,他公务繁忙,只能利用零星的时问从事写作。直到181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的校长以后,才又有充裕的时问进一步扩充他的著作,并且用现代战史来充实它的内容。根据这个军官学校当时的制度,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不属校长管辖,而是由一个专门的研究委员会领导,因此他并不十分满意这个职务,但是由于可以有充裕的空闲时问,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新的工作。他虽然没有庸俗的虚荣心,不计较个人荣誉,但是要求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不愿意让上帝赐予的才能无所作为。然而,在他繁忙的一生中,他从没有得到过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岗位,对于获得这样一个岗位,他也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科学研究领域,他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他的著作将来能够有益于世。尽管如此,他仍然越来越坚持要在他死后再出版这部著作,这就清楚地证明,他在希望自己的著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崇高努力中,并没有掺杂要求得到赞扬的虚荣意图,丝毫没有自私的打算。
    直到1830年春天他被调到炮兵部门去任职为止,他一直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写作的。到了炮兵部门以后,他的工作就和从前完全不同了,他非常忙,至少在最初一个时期,不得不放弃全部写作工作。于是、他把自己的手稿整理了一下,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然后十分悲痛地和他非常喜爱的工作告别了。同年8月,他被调往布勒斯劳,担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12月又调回柏林,担任伯爵格乃泽瑙元帅的参谋长(在格乃泽瑙任总司令期间)。 1831年3月,他陪同自己尊敬的统帅前往波森。当他遭到了悲痛的损失①,于11月又从波森回到布勒斯劳的时候,他希望能继续从事写作,并在当年冬天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帝作了另外的安排,他于11月7日回到了布勒斯劳,16日就与世长辞了。他亲手包封的文稿,是在他去世以后才打开的。
    现在,这部遗著将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分卷出版,不增减一个字。尽管如此,在出版的时候还是  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进行整理和研究。我谨向在这  方面给予帮助的亲爱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少校奥埃策耳先生,他乐意地承担了付印时的校对工作,并且制作了这部著作的历史部分的附图。在这里,我也要提一提我亲爱的弟弟①,他在我不幸的时刻支持了我,并且为这部遗著的出版在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在细心地阅读和整理这部遗著时,发现了我亲爱的丈夫开始修改本书的文稿(他在1827年所写的一篇题为《说明》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意图),并把修改好了的文稿插入了第一篇的有关章节(因为修改工作只到此为止)。
    我还要向其他许多朋友表示感谢,他们向我提出过宝贵的建议,向我表示了关怀和友谊。虽然我不能把他们的名字—一提出来,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接受我衷心的感激之情的。我越是认识到,他们给我的一切帮助不仅仅是为了我,而且也是为了他们早亡的朋友,我就越要感谢他们。
    从前,我在这样一位丈夫身边度过了非常幸福的二十一年,现在虽然我遭到了这个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亲爱的丈夫留给我的关怀和爱情,人们如此普遍地仰慕他卓越才能的高尚感情,所有这一切使我仍然感到自己非常幸福。
国王和王后陛下出于对我的信任,召我到官中任职,这一信任对我又是一种安慰,我要为此感谢上帝,因为我高兴地担任了愿意为之贡献自己力量的光荣职务。愿上帝降福,让我做好这个职务,并且盼望目前由我侍奉的尊贵的小王子将来能读一读这部书,并能受到它的鼓舞而象他的光荣的祖先一样树立功勋。

                    威廉王后陛下女侍从长
                    玛丽·冯·克劳塞维茨
                    1832年6月30日于波茨坦大理石官

    ①见第三卷附录。——译者注
②指1812一1815年欧洲反法联盟对法战争。——译者注
    ①指格乃泽瑙患霍乱逝世。——译者注
①指布吕尔,弗里德里希·威廉。——译者注

              说明①

    我认为,已经誉写清楚的前六篇,只是一些还相当不象样子的素材,还必须重新改写。改写时,要使人在全书到处都能清楚地看到两种不同的战争,只有这样,一切思想才会获得更精确的含义、更明确的内容和更具体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战争是:以打跨敌人为目的的战争(这可以是在政治上消灭敌人,或者只是使敌人无力抵抗,以迫使敌人签订任何一个和约)和仅仅以占领敌国边境的一些地区为目的的战争(这可以是为了占有这些地区,也可以是把这些地区作为在签订和约时的有用的交换手段)。当然,在这两种战争之间必然有一些过渡性的战争,但是这两种战争的完全不同的特点必然贯穿在一切方面,其中互不相容的部分也必然会区分出来。
    除了指出上述那种在战争中实际存在的差别以外,还必须明确地肯定这种实际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观点: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到处都坚持这个观点,我们的研究就会一致,一切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虽然这个观点主要在第八篇中才发生作用,但在第一篇中必须透彻地加以阐明,而且在改写前六篇时也要发挥作用。对前六篇作这样的修改,将会剔除书中的一些糟粕,弥补一些漏洞,而且可以把一般性的东西归纳成比较明确的思想和形式。
    第七篇《进攻》(各章的草稿已经写好)应该看作是第六篇的对照和补充,并且应该根据上述更明确的观点立即进行修改。这样,这一篇在以后就可以不必再修改了,甚至可以作为改写前六篇的标准。
    第八篇《战争计划》(即对组织整个战争的总的论述)的许多章节已经草拟出来了。但这些章节甚至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素材,而仅仅是对大量材料进行了粗略的加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工作中明确重点之所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想在完成第七篇以后,立即动手修改第八篇,修改中主要是贯彻上述两个观点,并且简化一切材料,但同时也要使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我希望,这一篇能够澄清某些战略家和政治家头脑中的模糊观念,而且至少要向他们指出,问题的关键何在,以及在一次战争中到底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如果在修改第八篇的过程中能使我的思想更加明确,能恰当地确定战争的重大特征,那么以后我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这种精神带到前六篇中去,让战争的这些特征在那里也到处闪闪发光。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着手改写前六篇。
    假使我过早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象样子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在这些问题上,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提笔想到的东西都是很完美的,已经可以写下来发表了,并且认为它们就象二乘二等于四一样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们也象我一样花费这么多精力,长年累月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经常把它们同战史进行对比,那么他们在进行批评时,当然就会比较慎重了。
   尽管这部著作没有完成,我仍然相信,一个没有偏见、渴望真理和追求信念的读者,在读前六篇时也不会看不见那些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热心研究所获得的果实的,而且或许还会在书中发现一些可能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1827年7月10日于柏林

   除了上面的《说明》以外,在作者的遗稿中还有下面一篇未完成的文章,这篇文章看来是他在晚年写的。

    在我死后人们将会发现的这些论述大规模战争的手稿,像目前这个样子,只能看作是对那些用以建立大规模战争的理论的材料的搜集。其中大部分我是不满意的。而且第六篇还只能看作是一种尝试,我准备对这篇进行彻底改写并另找论述的方法。
    但是在这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对考察战争来说是正确的。这些问题是我经常面对实际生活,回忆自己从经验中和同一些优秀军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益而进行多方面思考的结果。
    第七篇是谈进攻,其中谈到的问题只是仓卒地写下来的。第八篇谈战争计划,我打算在这篇中特别阐述一下战争的政治方面和有关人的方面。
    我认为第一篇第一章是全书唯一已经完成的一章。这一章至少可以指出我在全书到处都要遵循的方向。
    研究大规模战争的理论(或称战略)是有特殊的困难的。可以说,只有很少数的人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有清楚的观念,即了解其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行动中大多数人是单单以迅速的判断为根据的,而判断有的很正确,有的就不那么正确,这是因为人们的才能有高低之分。
    所有伟大的统帅就是这样行动的,他们的伟大和天才,一部分也就表现为他们的判断总是正确的。因此,在行动中人们将永远依靠判断,而且单靠判断也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不是亲自行动,而是在讨论中说服别人,那就必须有明确的观念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于人们还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所以大部分的讨论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争执,结果不是每个人都各持己见,就是为了顾全对方而和解,走上毫无价值的折衷的道路。
  在这些问题上有明确的观念并不是没有用处的。而且人的思想一般说来都倾向于要求明确性和要求找到事物的必然联系。
    为军事艺术建立这样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许多糟糕的尝试,使大多数人得出结论说,建立这样的理论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研究的是固定的法则不能加以概括的东西。如果不是有很多毫无困难就可以弄清楚的原则的话,我们或许会同意这种看法,并放弃建立理论的任何尝试。这些原则是:防御带有消极目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作战形式,一进攻带有积极目的,但却是比较弱的作战形式;大的胜利同时决定着小的胜利;因此战略的效果可以归结到某些重心上;佯动是比真正的进攻较弱的一种兵力运用,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采用;胜利不仅是指占领地区,而且也指破坏军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后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会战胜利后的追击中才能实现;经过战斗取得的胜利的效果总是最大的,因此从一个战线和方向突然转移到另一个战线和方向,只能看作是一种不得以的下策;只有在具有全面优势或者在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比敌人占优势时才能考虑迂回;同样,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能占领侧面阵地;进攻力量在前进过程中将逐渐削弱。


①这是作者在1827年写的一篇文章。--译者注

            作者自序

    所谓科学的东西不仅仅是指或者不主要是指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这在今天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了。在本书的叙述中,从表面上看,是根本找不到体系的,这里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
    本书的科学性就在于要探讨战争现象的实质,指出它们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在本书中没有回避哲学的结论,但是当它们不足以说明问题时,作者就宁愿放弃它们,而采用经验中恰当的现象来说明问题。这正象某些植物一样,只有当它们的枝干长得不太高时,才能结出果实。因此在实际生活的园地里,也不能让理论的枝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要使它们接近经验,即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
    要想根据麦粒的化学成分去研究麦穗的形状,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要想知道麦穗的形状,只要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就行了。研究和观察,哲学和经验既不应该彼此轻视,更不应该相互排斥,它们是相得益彰和互为保证的。因此,本书里具有内在必然性的一些原则,或者是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筑在战争概念本身的基础上,就象拱形屋顶建筑在支柱上一样。因此可以说,这些原则是不缺乏根据的*。
    写一部有思想有内容和有系统的战争理论也许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现有的理论还与此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暂且不说这些理论缺乏科学精神这一点,仅仅由于它们极力追求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它们的论述中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和空话。如果有人想看一看它们的真实面目,就请读一读李希膝贝格从一篇防火规程中摘出的一段话吧。
    “如果一幢房子着了火,那么人们必然首先会想到去防护位于右边的房子的右墙和位于右边的房子的左墙,因为,如果人们,比如说,想要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左墙才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位于左墙的右边,因而火也在这面墙和右墙的右边(因为我们已经假定,房子位于火的左边),所以,这幢房子的右墙比左墙离火更近,而且在火烧到受到防护的左墙以前如果不对右墙加以防护,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就可能烧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未加防护的东西就可能烧毁,而且可能在其他未加防护的东西被烧毁以前先烧毁。所以,人们必须放弃后者,而防护前者。为了使人们对事情有深刻的印象,必须指出: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右边,那么就防护左墙;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左边,那么就防护右墙。”

    为了避免用这样罗苏的语言吓跑有头脑的读者,为了避免在少数好东西里掺入清水,冲淡它的美味,作者宁可把自己对战争问题经过多年思考而获得的东西,把自己同许多了解战争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从自己的许多经验中获得的和明确了的东西,铸成纯金属的小颗粒献给读者。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在本书中,章节之间的外部联系不够紧密,不过,但愿它们并不缺乏内在联系。也许不久会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我们的不再是这些分散的颗粒,而是一整块没有杂质的纯金属铸块。

*许多军事著作家,特别是那些想要科学地研究战争的军事著作家们就不是这样的,这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在他们的某些评论中赞成的意见和反对的意见完全抵销了,还不如两头狮子相互吞食那样还可以剩下两条尾巴(作者原注)。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25 9:38:30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37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4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奖励江左的说,加一些威望值吧,可以看限制级的贴子的说^^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25 12:50:05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5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是吗?还有这样的好事呀?再来!

注释

1 十八世纪欧洲的军事理论中有一种倾向,认为会战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演习式的作战比决定胜负的会战有利。例如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劳埃德认为,掌握了数学和地形学等方面的知识就能够用几何学精确地计算出一切作战行动,战争中就不必进行实际的会战。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标洛则把会战称为“完全绝望中的补救手段”,他认为作战对象不应该是敌人的军队,只要对敌人的补给线造成威胁就能迫使敌人屈服。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交,普鲁士的军事领导集团仍受这种思想的支配,畏惧会战而对演习式的作战评价过高。作者针对这些情况作了批判。这里提到的最近几次战争系指1806—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25页

2 极端(das Ausserste)也可以译为“极限”、“顶点”、“最大限度”等等,日文译本译为“无限界性”。作者认为,在概念领域内一切事物都是完善的,都在追求绝对的顶点。例如抽象的战争就是这样。由于一方使用暴力,对方就不得不同样使用暴力,这样,双方暴力的使用就会达到最大的限度,双方都会追求最高的目标(打垮敌人或使敌人无力抵抗)和使用最大的力量。下文中所谓“追求极端”、“战争要素的自然趋向”、“沿战争的自然方向发展”等,都是指这种要求达到最大限度的趋向。--26页

3 关于这个问题,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该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按逻辑推出一系列与现实现象不相符合的结论。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它的规律不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工具本身不能活动,要靠手来操纵,而操纵这一工具的手就是政治……。这样说明以后,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为什么存在着追求很小目标的战争,这种战争只是一种威胁行为,是一种武力谈判,而在某种联盟的场合,还存在着纯粹是装装样子的战争。但是,如果认为这种战争已同军事艺术无关,这也是不合理的。只要军事艺术不得不承认战争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是极端,不一定是打垮敌人和消灭敌人,承认存在这样的战争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就必须根据各种不同政治利益的要求确定各种不同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将军论防御的两封信,载德文《军事科学评论》1937年特刊第8页。)--29页

4 列宁在1915年曾研究过《战争论》,并作了摘录和批注,他特别重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同政治的关系的一些思想。请参阅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60年翻译出版。
关于战争同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战争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政治通过另一种不同的手段的继续,因此,所有大的战略计划中的主要方针绝大部分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而且这些主要方针越是涉及到整个战争和整个国家,它们的政治性也就越为明显。整个战争计划是直接根据交战双方的政治状态和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制定的。战局计划是根据战争计划制定的,当整个军事行动只是在一个战区内进行时,战局计划和战争计划是同一个计划。然而,战局的各个部分也都渗透着政治因素,很少有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会战等)不受政治因素的某些影响的。根据上述观点,就根本不可能对一次战争的战略单纯从军事上作出评价,也根本不存在纯军事的战争计划。这种看法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只要看一看战史,用不着进一步说明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但是,人们还是往往把战略计划中的纯军事部分同政治部分割裂开来,并且把政治部分看作并不属于战争的某种东西,这一事实正好说明,上述观点至今尚未确立。战争无非是政治意图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并且深信,谁不承认这种看法是必要的,谁就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只有使用这一基本观点,全部战史才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其中的一切就充满矛盾而不可理解了。——50页

5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在于防止政治使用这一工具时因不了解工具的效能而产生错误。”--60页

6 关于这一点,克劳塞维茨在1827年12月22日给罗德尔少校的信中写道:“政治越是从整个民族及其生存的重大利益出发,问题越是关系到彼此的生死存亡,政治和仇恨感就越加一致,政治就越是融合在仇恨感中,战争就变得越加简单,就越是从暴力和消灭敌人的纯概念出发,就越符合根据这一概念按逻辑推出的要求,战争的各个部分就越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战争看起来完全是非政治的,因此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战争。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战争同其他战争一样,也少不了政治因素,只是政治因素同暴力和消灭敌人的概念一致,因而人们看不出来罢了。”一一51页

7 七年战争(1756—1763)即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普鲁士及其同盟者英国,另一方是奥国及其同盟者俄、法、萨克森、瑞典等国。普鲁士当时是一个小国(英国主要是以金钱支援普鲁士),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由于普王腓特烈二世(亦称大帝)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了持久作战的方法,使对方感到力量消耗过大而被迫签订和约,只得承认他对夺占的西里西亚的所有权。
查理十二(1682—1718)是瑞典国王(1697—1718),他在北方战争(1700—1721)中对俄、波、丹三国同盟作战。1700年进攻丹麦,迫使丹麦签订和约,随即于纳尔瓦会战中击溃俄军。后又击溃波兰军队而占领了波兰。由于没有慎重考虑本国力量,攻入乌克兰并向莫斯科进军,终于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会战中被俄皇彼得一世击败。--66页

8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谈到这一点,他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对于应该用军事艺术还是应该用军事科学的名称的问题,答案是:战争最象贸易。战争中的战斗就等于贸易中的现金支付,它虽然实际上很少发生,但是一切毕竟都以它作为目的,它最后总是要进行的,而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第三卷第583页)--73页

9 这句话原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但机器也通过了”,意思是说统帅坚强的意志可以使军队克服阻力(法文译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当然机器也一起被粉碎了”(英、日、俄文译本是这样译的)。根据我们的理解,机器是指军队,所以前一种理解在意思上说较为合理,但从原文文法上看,后一种理解较为合理。——122页

10“die Ausrustung”这个词在十九世纪欧洲军队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包括武器弹药、服装装具和其他一切军需品在内,译为“装备”较合适。狭义的则指随身携带的用品(如背包、子弹盒、饭盒、水壶、土木工具等),译为“装具”较合适。——131页

11 野营(das Lager)--指军队野外宿营,包括幕营(在帐篷内)、露营(在露天)、厂营(在草棚等掩蔽物下)。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欧洲各国军队大多用帐篷野营。冬季除舍营外军队有时也在野营中过冬。长期固定的野营地筑有野战工事(堑壕、土墙等),称为营垒,军队有时在此进行防御。——137页

12 攻城术又称围攻法,即围攻要塞和城堡的方法。在欧洲很早就出现了攻城术,到十七世纪形成了一套正规的围攻法。攻城时先挖掘与要塞外廓平行的壕沟(所以叫平行壕),攻城炮兵在这里构筑炮台以压制要塞的炮火。然后向要塞挖掘锯齿形的接近壕,逐渐向要塞接近,并挖掘第二道和第三道平行壕,最后挖掘坑道进行爆破,然后向要塞内部发起强攻。守备部队为了阻止攻城部队向要塞接近,针对接近壕挖的壕沟则称为反接近壕。——146页

13 在十八世纪,欧洲军队中盛行线式战术。军队的战斗队形主要是横队,作战时要求全队同时推进,动作整齐一致,不顾敌人的火力,象机械一样地听命令行动。因此,战斗队形各部分的组成、行列和间隔距离,战斗中队形的变换、步法、步幅和步速,使用武器的动作,以及其他一切行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即以严格的纪律和机械一样的行动闻名欧洲。甚至在百余年以后,这种机械规定在军队的训练中仍有明显的影响。——146页

14 数量上的优势即兵力优势。当时,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标洛(1757—1807),奥地利军事家卡尔大公(1771—1847)以及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1779—1869)等都强调数量上的优势。卡尔大公认为,军事艺术的目的就在于说明,如何在决定性方向上巧妙地集中和运用数量占优势的兵力。约米尼认为,在决战方向上集中数量占优势的兵力和使用这些兵力投入会战是战争的基本原则。标洛认为,应该集中主力去对付主要的对象,并且造成对敌人的优势兵力。——148页

15 当时,标洛和维利森(1790—1879)等都很强调给养的作用。标洛认为,仓库--给养的来源好比人的心脏,心脏一出问题,“集体人”(军队)就完了。维利森认为,军队是由人和马匹组成的,粮袜给养是军队作战的基础。——149页

16 这里可能是指标洛的理论。标洛在《新军事体系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作战的目标不是敌人的军队,而是敌人的补给线或基地。所谓基地即设有各种补给仓库的设防地区或要塞。标洛认为,从基地两端向进攻目标引两条直线即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基地底边所对的顶角称为作战角,一般说这个角不应小于六十度,进攻军队前进的距离不应超过三天的行程,只有建立新的基地之后方可继续前进。克劳塞维茨早在1805年就曾以《评标洛的纯粹和实用战略》为题,撰文批判过标洛的这种观点。——149页

17 这里的包围一词原文为“die umfassende Form”,按词义可作两种理解。森林太郎的日文译本译为“概括一切的形式”(俄文译本也可作这样的理解),其他译本大多译为“包围形式”。我们认为这里是批判标洛的理论,标洛强调进攻时应以敌人的补给线为目标,因而也强调包围的作用,所以译为“包围”。——150页

18 这里可能指约米尼所强调的内线作战的理论。约米尼认为,内线作战总比外线作战优越,因为军队处于内线既便于集中又便于实施机动,而且容易各个击破敌人。——150页

19 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新的军队由大批雇佣兵组成。在意大利,佣兵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佣兵的首领称为“佣兵队长”。每个佣兵集团的武器装备为佣兵队长所有,给养和薪饷由佣兵队长负责。佣兵队长可以将自己的集团出雇于任何国家。因此,战争是佣兵队长的职业,军事艺术就好象是他的手艺。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不是战争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社会状况等外在原因决定的。——178页

20”斜形战斗队形原为古希腊著名统帅文帕米农达所发明。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把它运用于线式(横队)战术,作战时将军队排成横队,但不与敌军平行对阵,而是偏斜地以一翼及中央的一部分兵力先攻击敌人的一翼。中央及另一翼则不与敌人接触,只牵制敌人,使他不能加强被攻击的一翼。先攻击的一翼以优势兵力击溃敌人一翼后,即从翼侧包围敌人,随即全线攻击,以便击败敌人。——188页

21 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分三路集中在耶纳、魏马一带,不伦瑞克总司令亲率中路,吕歇尔率右翼,霍亨洛黑率左翼,准备进攻法军。拿破仑先敌出击,10月10日于扎耳费耳特击溃路易亲王所部。不伦瑞克率主力北撤,霍亨洛黑的军队留在耶纳掩护,10月14日遭到拿破仑主力的攻击,所部陶恩青师和格腊韦尔特师分别于多伦山和卡佩伦多夫被击溃。吕歇尔从魏马前来支援,在卡佩伦多夫后面亦被击溃。霍亨洛黑所部在此役几乎全军复没。同日,拿破仑部下达乌的军队在奥尔施塔特击溃不伦瑞克的主力。在追击中,普军纷纷投降。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歼灭战--耶纳会战。——189页

22 1797年2月拿破仑在北意大利攻陷芒托瓦(见注27)后,奥地利企图挽救北意大利,准备与拿破仑决战。3月,奥军总司令卡尔大公先赴前线,命先遣部队于皮亚韦河警戒,主力于塔里亚曼托河设防,等待从莱茵地区开来的援军到达后向法军进攻。3月16日,拿破仑击退奥军先遣部队后,向塔里亚曼托河的卡尔大公进攻。卡尔大公因兵力相差悬殊,略作抵抗后即向萨瓦河、德拉瓦河撤退。3月28日法军进入奥地利国境,4月7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18日双方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同年10月17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见注24、25)。——198页

23 1795年8月22日法国通过了一个新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下院称五百人院,最高行政机构为督政府,由两院选举产生。1795年11月第一届督政府宣告成立。督政府更换过三届,至1799年被拿破仑推翻。——198页

24 1797年4月,拿破仑的军队向维也纳进逼,4月7日先头部队到达累欧本,奥国政府被迫求和。4月18日双方于累欧本签订停战协定,并决定进一步议订和约(见注25)。——199页

25 1797年 10月 17日,法国和奥地利在意大利坎波福米奥村(在乌迪内西南)根据累欧本停战协定签订和约,奥地利根据和约虽然丢失了尼德兰和伦巴第,但得到了威尼斯,不仅与本土连成一片,而且控制一部分亚德里亚海。因此,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个和约并没有要奥地利作出很大的牺牲。——200页

26 1812年6月6日,拿破仑率四十五万大军从维斯拉河进攻俄国,俄军步步后退,8月17日法军进至斯摩棱斯克。8月29日俄皇撤换巴尔克来,任库图佐夫为总司令。9月4日俄军十三万(火炮五百门)于博罗迪诺设防,准备与法军决战。9月7日,拿破仑率仅有的十二万五千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双方都有很大损失。9月8日,库图佐夫向莫斯科撤退,后又撤出莫斯科。9月15日拿破仑进占莫斯科。严寒和饥饿使法军不能久占。10月19日拿破仑率十一万军队携六百门火炮从莫斯科撤退,俄军到处追击法军。11月9日法军到达斯摩棱斯克,只剩三万五千人。1813年1月,俄军追至维斯拉河。——201页

27 1796年4月法国督政府派拿破仑攻入北意大利,奥军节节败退,至6月,除芒托瓦要塞未被法军攻克外,奥军基本上全部撤至国境附近。7月5日法军包围芒托瓦。此时,奥地利任乌尔姆塞尔将军为司令接替伯奥流,率军队六万准备与芒托瓦守军呼应,夹击法军。乌尔姆塞尔把军队分为两路,沿加尔达湖东西两侧南进。7月31日拿破仑决定放弃对芒托瓦的围攻,集中兵力迎击奥军。8月3日于萨洛及其东南地区击退奥军西路。8月4日回头向东路奥军前进。当拿破仑北上时,乌尔姆塞尔已进入芒托瓦,但得悉西路军被法军击败后,便离开芒托瓦渡明乔河,准备与西路会合,8月5日与法军相遇,被拿破仑击败,向本国撤退。法军重新围攻芒托瓦。
同年9月乌尔姆塞尔又来解围,未成,被围于芒托瓦。同年11月和1797年1月奥地利阿耳文齐将军又两次前来解围,都被拿破仑以同样的方法所击败。1797年2月2日,芒托瓦被法军攻陷。--203页

28 围攻要塞的军队为了抗击敌人援军或解围的部队而在围攻圈(攻城阵地)外围构筑的防御工事称为围攻防卫圈。围攻的军队有了这种工事,就可以一面进行围攻,一面抗击前来解围的敌人部队。--203页

29 1814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军队深入法国国境,2月1日于拉罗提埃击败拿破仑后,施瓦尔岑堡率领联军主力沿塞纳河,布留赫尔率联军一部沿马恩河向巴黎进军。拿破仑得悉联军两路隔绝,便决定首先攻击布留赫尔军队,2月10日于尚波贝尔击败其一部,2月11日于蒙米赖击败另一部,2月14日又于埃托日击败布留赫尔亲自率领的一部,布留赫尔退回夏龙。拿破仑没有继续追击布留赫尔,于2月15—16日连夜赶向塞纳河进攻施瓦尔岑堡。2月17日于莫尔芒击败由俄国维特根施坦率领的军队(施瓦尔岑堡的右翼),18日于蒙特罗击败符腾堡王太子率领的军队(施瓦尔岑堡的前卫)。施瓦尔岑堡急忙向东撤退。2月24日拿破仑又回到特鲁瓦。——205页

30 1814年3月初,布留赫尔休整完毕后向拉费尔特前进,准备同标洛将军会合进攻巴黎。拿破仑赶来将布留赫尔赶过安纳河,但在郎城进攻布留赫尔受挫。3月11日拿破仑留一部兵力监视布留赫尔,自率主力东进,3月20日于阿尔西与施瓦尔岑堡遭遇,因众寡悬殊战败。拿破仑于绝望中向维特里方向前进,企图威胁联军后方。此时布留赫尔已回到夏龙与施瓦尔岑堡靠拢。联军决定由施瓦尔岑堡和布留赫尔各率一路主力直取巴黎,由俄国沃东库尔将军率一万骑兵在后方掩护。3月26日,拿破仑于圣迪济埃攻击联军,只见骑兵不见主力,急忙赶回巴黎,但联军早在3月31日进入巴黎。——207页

31 在1807年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俄国本尼格森将军所部于6月13日退至弗利德兰。6月14日拿破仑发起进攻,俄军大败,撤回涅曼河东岸。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求和。7月7—9日于提尔西特签订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丧失了大片领土(包括易北河以西全部领土),赔款一亿三千万法郎,常备军在十年内不得超过四万二千人。俄国同意参加大陆封锁,与法国结成同盟,因而得到了过去属于普鲁士的比亚威斯托克。--213页

32 1805年法军从莱茵河、美茵河以及意大利进攻奥地利。1805年10月,拿破仑于乌耳姆歼灭奥军一部,11月击退奥俄联军,11月13日进占奥京维也纳,11月19日渡过多瑙河,12月2日于奥斯特利次战败奥俄联军。迫使奥皇于12月26日签订普累斯堡和约。和约规定:奥国将威尼斯、伊斯的利亚、达耳马戚亚割让给意大利王国,并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王国国王,奥国赔款五千万法郎。
1808年,法军进攻西班牙,1809年初奥地利乘机向法国发动战争。4月22日双方于勒根斯堡进行会战,5月21—22日于阿斯波恩进行会战。7月5—6日奥军在瓦格拉木会战中大败。7月11日奥皇求和,10月14日于维也纳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奥国将萨尔斯堡割让给巴伐利亚王国,参加大陆封锁,常备军不得超过十五万,赔款八千五百万法郎。--213页

33 恩格斯在1858年1月所著《博罗迪诺会战》一文中写道:“如果当时拿破仑把近卫军投入战斗,那么,根据托尔将军的说法,俄国军队无疑是会被歼灭的。但是拿破仑不敢以其最后的预备队——他的军队的核心和支柱来冒险,可能因此而错过了在莫斯科签订和约的机会”。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第一卷第340页。--214页

34 这里指的是香霍斯特所著《野战手册》,是他任汉诺威军事学校教官(1782—1792)时写的讲义。书中提出了许多野战行动的规则,并列举了许多史例。——222页

35 《炮兵手册》共分四卷,香霍斯特生前只完成了三卷,第四卷没有出版,是后人在他的遗稿中找到的。第一卷谈炮兵理论和经验,第二卷谈火炮的结构,第三卷谈炮兵的训练和野战炮兵的作用。--222页

36 崩策耳维次筑垒阵地在西里西亚的崩策耳维次附近,又称崩策耳维次营垒,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于1760年命令构筑的野战筑城工事。在七年战争后期,他的军队曾数次借以抵抗俄国和奥地利的优势军队。——226页

37 1797年1月,奥地利阿耳文齐将军率领军队分三路沿北意大利的加尔达湖东侧地区南下进攻法军,企图救援1796年被拿破仑围困在芒托瓦的乌尔姆塞尔军队(见注27)。拿破仑前来迎击,1月14日晨在利佛里进攻奥军中央纵队。最初,奥军两翼的两个纵队迂回拿破仑的部队,造成了对拿破仑不利的态势。但法国援军攻入东路奥军的后方,几乎全歼这一路奥军。奥军被迫全线北撤。15日晨法军转入追击。奥军的解围企图被打破。
1809年拿破仑占领奥京维也纳后,7月初渡过多瑙河,5—6日与卡尔大公的军队于瓦格拉木附近会战。第一日未分胜负。第二日卡尔大公进行两翼包围,右翼(约三分之一兵力)的推进使法军受到威胁。但由于中央兵力薄弱,被法军突破,左翼被法军包围,援军没有赶到,因而失败。奥地利被迫签订维也纳和约(见注32)。——226页

38 1796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北意大利,包围芒托瓦。奥地利几次派援军到北意大利都采用分进合击的办法,结果均被拿破仑各个击破(见注27)。
1796年法国对奥地利作战时,除拿破仑攻入北意大利外,另由朱尔丹和莫罗率两路军队攻入德意志地区。开始时进展顺利,后因两路军队相隔太远(相距达140公里),被奥地利卡尔大公在安堡各个击破,被迫退回莱茵河左岸。——226页

39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欧洲封建王朝争权夺利的战争。奥皇查理六世逝世后,由女儿玛利亚·特利莎继位。法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撒丁、瑞典等结成同盟,借口不承认玛利亚·特利莎的王位继承权发起战争。英国、荷兰和俄国等则支持奥地利。战争前后达八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的军事行动是这次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1748年10月签订亚琛和约,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并放弃了在意大利的一些领地,玛利亚·特利莎的王位得到了承认。——230页

40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是欧洲封建王朝争夺领地的战争。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死后,法国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浦为西班牙王,遭到欧洲列强(英国、奥地利和荷兰等)的反对,引起了战争。最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和拉什塔特和约。菲力浦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得到承认,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直布罗陀,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北美的许多属地,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在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属地。——230页

41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初期,带刺刀的燧发枪虽然已经用来装备步兵,但明火枪和长矛尚未完全废除。当时的隧发枪每分钟只能发射1—2发子弹(整个会战中一个兵士只能发射24—36发子弹),明火枪则每2—3分钟发射一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长矛已完全废除,步兵武器完成了向火枪的过渡,以骑兵为主已过渡为以步兵为主,纵深队形已过渡为线式(横队)队形。——230页

42 在中世纪,由骑士组成的骑兵在西欧一直是主要兵种。步兵由于没有甲胄和适当的战斗队形,只有剑、矛作武器,抵挡不住骑兵的冲杀,被人轻视而衰落。到十四和十五世纪,瑞士步兵使用了便于白刃格斗的短戟,后来又使用了弩、长矛和火器,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地机动和包围敌人,屡次击败了奥地利和勃艮第的骑士。衰落了数百年的步兵从此又得到复兴。——231页

43 布匿战争(前264-前146)是古代两个最大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罗马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霸权、疆土和奴隶的战争,共分三次。第二次战争(前218一前201)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远征意大利开始。他在特拉西米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中屡败罗马军队。公元前Zll年左右,罗马统帅西庇阿采取间接抵抗的办法,进军西班牙(当时迦太基的领土)占据西班牙东南部,并于公元前204年攻入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从意大利回本土救援。公元前202年撒马战役中汉尼拔战败。次年缔结和约,迦太基丧失全部海外领土,交出舰船,不再是一强国。第三次布匿战争后,沦为罗马一行省。——231页

44 1760年战局是七年战争(见注7)中第五年进行的战局,它主要包括累格尼察会战和托尔高会战。1760年5月,腓特烈二世率主力于萨克森与奥地利道恩元帅对峙。7月,西里西亚告急,腓特烈二世企图去西里西亚救援,因遭道恩的阻截,遂返回萨克森围攻德累斯顿,未克。8月,西里西亚再次告急,腓特烈二世又去西里西亚,被奥军包围于累格尼察,发生累格尼察会战,腓特烈二世突围成功,获得胜利。10月,奥俄军队进攻柏林,腓特烈二世从西里西亚回救柏林,中途获悉联军已退出柏林,便进军萨克森,11月于托尔高进行会战,击败奥军。在这一年里,腓特烈二世以自己有限的兵力,频频进行机动和行军,与优势敌人周旋,保持了势均力敌的状态。因此,有人把1760年战局称为行军机动战局。——237页

45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先后征服波斯、腓尼基、埃及、印度等地,建立了古代最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在十八世纪初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和扩张领士,实行穷兵黩武政策,曾多次击败俄国、波兰、萨克森、丹麦等国。1718年进攻挪威时,头部中弹身亡。--238页

46 指1760年战局中腓特烈二世为了救援西里西亚而进行的两次行军(见注44)。第一次在7月初,当时奥地利的道恩率部抢先进入西里西亚准备阻击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于是突然回头袭击奥地利的拉西并围攻德累斯顿。第二次在8月,道思接受上次教训,在腓特烈二世军队的右前方,几乎是平行行军,并派拉西在普军后面跟踪。腓特烈二世的这两次行军都是在随时可能与敌人遭遇的极困难情况下进行的。--240页

47 1760年腓特烈二世从萨克森第二次向西里西亚行军(见注46)时,被奥军阻于累格尼察。腓特烈二世频频变换阵地,避免会战。8月15比 奥军准备对普军阵地进行包围攻击,劳东部围攻普军左翼,不期腓特烈二世于14日夜间向东转移了阵地,所以劳东恰好与普军主力相遇,被腓特烈二世击败。普军突围成功,赢得了会战。-240页

48 万第是法国西部的一个郡,1793年,该地农民在反动教会和保皇分子的唆使下进行了反革命暴动,暴动继续了三年,直至1795年才基本上被镇压下去。
瑞士人,指中世纪瑞士的自由农民和山区牧民组织起来的步兵,他们勇敢并善于利用地形,曾多次战胜勃艮第和奥地利的贵族骑士。
美国人,指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美国士兵,虽然未受正规训练,但善于使用散兵队形作战,打败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西班牙人,指拿破仑占领下的西班牙人民,曾展开大规模的游击战争,给法国侵略者以严重的打击。
十七、八世纪奥地利统帅欧根和英国统帅马尔波罗公爵所指挥的军队,虽然都是一些杂乱的队伍,但能够经常获得胜利。--256页

49 1756年,奥地利和俄国集结军队,建造仓库,征集马匹,准备于1757年春联合进攻普鲁士。腓特烈二世估计战争不可避免,乘奥地利和俄国尚未准备就绪,于8月29日突然先向萨克森进攻。--264页

50 马拉松之战是古希腊对波斯战争(前500一前449)中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90年,古希腊统帅米太雅德率步兵一万一千人于马拉松平原(在雅典东北)大败拥有十万步兵、一万骑兵(另有资料说为二十万步兵、一万骑兵)的波斯入侵者。——273页

51 1757年8月,腓特烈二世率部分军队向西迎击联军。10月,奥军进入柏林,腓特烈二世回师救援。当奥军退出柏林后,腓特烈二世又回到来比锡迎击联军。11月5日于扎勒河岸的罗斯巴赫进行会战。会战中,联军企图迂回普军左翼,腓特烈二世及时调转了正面,并派骑兵袭击联军,结果联军大败。
同年12月,腓特烈二世利用罗斯巴赫会战胜利的余威,率部救援西里西亚。12月5日,在勒登向奥军进攻。会战中,腓特烈二世佯攻奥军右翼,实际上利用地形将主力转至奥军左翼,奥军被击溃。这是腓特烈二世用斜形战斗队形以少胜多的典型会战。——273页

52 北方战争(1700—1721)的初期,1700年11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领八千人在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小城纳尔瓦击败了四万俄国军队。——273页

53 1813年8月,施瓦尔岑堡指挥的联军主力,趁拿破仑东击布留赫尔之际,进逼德累斯顿。拿破仑于8月26日急速赶回德累斯顿向联军反击。27日法军用正面进攻结合两翼迂回的方法击败联军。——273页

54 1757年春普鲁士军队突然侵入波希米亚。5月,腓特烈二世率主力包围布拉格,但久攻未克。6月中,道恩率奥军前来解围。腓特烈二世率一部军队迎击道恩,6月18日于科林发生会战,腓特烈二世战败,率兵退守萨克森。--273页

55 1813年德累斯顿会战(见注53)后,法军处于被包围的状态,虽然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法,但没有效果。10月,终被联军包围于来比锡。10月16日开始来比锡会战,10月19日晨,拿破仑向莱茵河撤退。——273页

56 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作战时,普鲁士军队主要是在法国的孚日地区作战。普鲁士军官马森巴赫参加过这次战争,后来写了不少著作,如:《1793年战局概观》、《1792—1794年反法战争考察及1795年战局的可能结果》、《莱茵河、那埃河、摩泽尔河战场情况说明及1793—1794年该区战事考察》等等。——274页

57 在七年战争中,1761年7月,奥地利的劳东将军和俄国的布图尔林元帅企图在上西里西亚会师,然后共同与腓特烈二世决战。但腓特烈二世于7月22日进至尼斯附近的诺森,插在奥俄两军之间,致使奥俄两军不得不改变计划,到8月19日才在下西里西亚会师。——282页

58 1760年6月奥地利军队击败在西里西亚的普鲁士军队并包围格拉次要塞。7月,腓特烈二世为了救援西里西亚,从萨克森向西里西亚进军,受到道思所率奥军的阻截(见注46),于是在包岑突然回头袭击拉西所率的奥军,拉西退入德累斯顿,腓特烈二世又袭击德累斯顿。两次袭击都没有得到好处。7月26日格拉次要塞被奥军攻陷,腓特烈二世的处境反而更为恶化。——282页

59 指1781—1791年在布勒斯劳匿名出版的《一个奥地利老兵的自白一一对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奥普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的考察》一书的作者。--282页

60 指1813年8—9月拿破仑两次从德累斯顿出发向东攻击布留赫尔。第一次:8月中旬布留赫尔率普军西进,于累格尼察击败法国奈伊元帅。拿破仑于是在20日从德累斯顿出发攻击布留赫尔,但施瓦尔岑堡率联军主力北上,德累斯顿告急,拿破仑只好令麦克唐纳继续追击普军,自己星夜赶回德累斯顿主持防务(见注53)。第二次:布留赫尔于9月第二次进逼包岑,拿破仑再度向东出击。布留赫尔主动后撤,拿破仑伯联军乘机再攻德累斯顿,只好退回德累斯顿。--283页

61 1813年8月,拿破仑从德累斯顿东征布留赫尔时,为了牵制波希米亚的施瓦尔岑堡指挥的联军,曾派波尼亚托夫斯基将军从上劳西次的齐陶向波希米亚进行佯攻。但是,施瓦尔岑堡已越过埃尔次山向德累斯顿进军,法军的佯攻没有起作用。--283页

62 1674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率军参加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国的进攻,1675年退回弗兰肯,获悉瑞典军队侵入马克,便率军队迅速赶回马克,突然袭击瑞典军队,占领了哈费耳河上的重要渡口,将瑞典军队击败。瑞典人不甘失败,于1678年侵入东普鲁士,大选帝侯率军队到达维斯拉河,把瑞典军队一直追到距离里加不远的地方。——285页

63 1800年5月中旬,拿破仑率领一支新组成的军队越过欧洲天险阿尔卑斯山,进军北意大利,突然出现在梅拉斯指挥的奥军的背后。6月14日于马伦哥发生会战,奥军失败。梅拉斯同拿破仑达成协议,奥军退至明乔河东岸。--285页

64 德累斯顿会战(见注53)后,联军向埃尔次山方向退却。法国凡达姆将军奉命追击联军,8月29日,将一支俄军追得几乎无路可逃。但8月30日凡达姆部却被俄、普、奥三支军队包围于库耳姆,凡达姆本人被俘,部队几乎全部被歼。——306页

65 1806年普法战争(见注21)中,普鲁士国王将符腾堡欧根亲王指挥的萨克森部队(约二万人)作为预备队留在马克,并在东普鲁士、南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等地保留三十多个步兵营和五十多个骑兵连,这些兵力在耶纳会战和奥尔施塔特会战中都没有用上。——308页

66 1792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联军在反对法国革命的战争中曾到达法国夏龙附近。以后,欧洲反法联盟的军队就节节败退,到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曾到达莫斯科。--321页

67 1806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的军队按条约不得超过四万二千人。1813年战争开始前普鲁士通过建立后备军的办法,将军队增加到二十五万人。——323页

68 1792年7月,普奥联军在不伦瑞克统率下侵入法国,企图扼杀法国革命。9月20日,杜木里埃率法国革命军于瓦尔密与联军遥遥对峙,双方进行了炮战,以后联军便退至莱茵河东岸。这次炮战的胜利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鼓舞了法国革命军和人民,他们终于把侵略军赶出法国,挽救了革命。——326页

69 1758年10月14日,道恩率领奥军于包岑附近的霍赫基尔希村击败腓特烈二世。克劳塞维茨说这次会战是为了纪念女皇的诞辰而进行的。但奥国女皇玛利亚·特利莎诞生于1717年5月13日,即位于1740年10月20日,如果说是为了纪念女皇登极而进行的,似乎更合理些。--326页

70 1759年8月12日,腓特烈二世向库涅斯多夫的奥俄联军的坚固阵地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夺得了联军的左翼阵地。据说由于他不顾部下的反对,令疲惫不堪的士兵向敌人右翼阵地进攻,因而损失惨重而大败。--327页

71 1762年10月29日,普鲁士亨利亲王于弗赖贝克战胜奥军。据说这是亨利亲王敢于进行的第一个会战。——327页

72 指耶纳会战(见注21)前普鲁士军队派缪夫林上尉在提林格山南弗兰肯地区进行的侦察活动。——327页

73 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中,1745年8月,腓特烈二世侵入波希米亚,企图迫使奥地利签订和约。奥地利不听英国斡旋,命令卡尔亲王率领军队迎击腓特烈二世。当时,普军处境非常困难,给养急需补充,后方交通线受到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的威胁。9月,腓特烈二世决定从波希米亚撤退。9月30日,在索尔附近突遭卡尔亲王优势兵力的袭击,腓特烈二世成功地组织了反击,取得了不大的胜利。到10月6日才撤到特劳滕瑙。——352页

74 1745年11月初,腓特烈二世获悉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准备进攻柏林,便于11月中旬到西里西亚引诱卡尔亲王会战。11月23日,于卡托利希一亨内斯多夫附近击败卡尔亲王的前卫--萨克森军,卡尔亲王退向波希米亚。--353页

75 1745年11月底,腓特烈二世从西里西亚向萨克森进军,同时命令安哈尔特·德骚亲王从来比锡向德累斯顿前进,阻截鲁托夫斯基率领的萨克森军队。12月15日,安哈尔特·德骚亲王于克塞耳斯多夫附近与萨克森军发生会战,萨克森军大败。这是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的最后一次会战。--353页

76 1745年12月25日,普奥双方签订了德累斯顿和约,结束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约重申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时签订的布勒斯劳和约的内容,承认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353页

77 滑铁卢会战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次会战。1815年,英、奥、普、俄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6月16日拿破仑在林尼会战中击败布留赫尔后,于18日向英军阵地进攻,遭到威灵顿的顽强抵抗。在会战紧急时刻,布留赫尔率普军突然来到滑铁卢战场,冲向拿破仑的右翼。联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军在退却中迅速崩溃。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后被英国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353页

78 这句话原文可以有两种理解。可以理解为:“那么,我们是无法恢复战斗的,当敌人已经恢复了战斗力,我们同样也是无法恢复这次战斗的”(日文译本是这样译的)。也可以理解为“那么,就同敌人已经恢复了作战能力的场合一样,我们是无法恢复这次战斗的”(俄文译本是这样译的)。我们现在是参考日文译本翻译的。一一364页

791814年3月初,拿破仑将布留赫尔赶过安纳河(见注27),布留赫尔退守郎城。3月9日傍晚,马尔蒙率一部法军在郎城附近的阿提击败普军约克部,并攻占阿提。但在夜间遭到约克奇袭,马尔蒙败退。当时,布留赫尔正在患病,双目发炎,不能指挥,因而没有进行猛烈的追击。——365页

80 1796年5月底,莱茵地区休战协定期满,卡尔大公正计划进攻阿尔萨斯地区。6月,法军左翼军朱尔丹部渡莱茵河东进,被卡尔大公阻回。卡尔大公留一部兵力监视朱尔丹,自率主力溯莱茵河指向莫罗率领的法国中路军。但在莫罗优势兵力压迫下,卡尔大公只得东撤。8月11日,卡尔大公于内雷斯海姆向莫罗发起攻击,未见显著效果,仍继续向东退却。
卡尔大公在《就德国1796年战局论战略原则》一书中曾对自己的这次行动进行了批判,他写道:“……难道只有通过会战才能达到目的(保障退却安全)吗?其实,进行一些佯动,争取几日行程的距离,或者,最多牺牲一个强大的后卫—……肯定可以达到目的的……”。——376页

81 腓特烈二世在《我的时代的历史》一书中曾提到他接受索尔会战的原因,他写道:“在英勇地抵抗以后被消灭,比在退却中被消灭要光荣得多…”。——377页

82 这句话原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危险、劳累、艰难等能进一步激发胜利者的勇气”,也可以理解为“危险、劳累、艰难等能影响勇气的进一步增长”。日文译本和俄文译本作后一种理解,法文译本作前一种理解,英文译本同原文一样可作不同理解。——389页

83 1805年秋,奥军在莱茵河至提罗耳一线暂取守势,准备在俄军到达后共同进攻法军。斐迪南大公的参谋长马克却率六万军队前进到乌耳姆占领阵地。1805年8月,拿破仑以一部兵力于正面牵制敌人,另以优势兵力分成若干纵队进行大规模的迂回。10月20日,马克终于率兵二万五千余、火炮六十门向拿破仑投降。——403页

84 1757年12月5日普奥两军在勒登进行的会战于下午5时左右结束,奥军失败。腓特烈二世亲自率领三个近卫营追击奥军,结果驱逐了奥军后卫,扩大了战果。
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会战中,拿破仑于傍晚时投入最后一支预备队,但未能扭转败局。普军攻击法军右侧和背后,法军被迫向后退却。这时,普军标洛、格乃泽瑞立即进行猛烈追击,因而法军的退却变成了毫无秩序的溃退。-413页

85 格尔申会战即柳岑会战。1813年5月2日,联军趁拿破仑向来比锡进军时,在大雾中渡过埃耳斯特尔河突然袭击法军的行军纵队。拿破仑急令前纵队和后纵队展开,夹击联军。联军向包岑退却,法军由于骑兵较少而未进行追击。——415页

86 包岑会战。1813年5月18日,拿破仑从德累斯顿向包岑进军。5月20日,拿破仑命乌迪诺攻击联军左翼阵地,奈伊攻击联军右翼阵地,自率主力从正面攻击。21日联军大败,法军因骑兵不足而未进行追击。——415页

87 1813年8月23日,乌迪诺率一部法军于格罗斯贝伦被伯纳陀特击败。拿破仑复命奈伊北征,9月6日,于登纳维次也被伯纳陀特击败。在两次会战后,伯纳陀特都没有进行追击。有人认为,伯纳陀特所以没有进行追击,是因为他过于谨慎,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别有用心,不愿意得罪拿破仑。——415页

88 1813年10月,来比锡会战后,拿破仑在退却途中于哈瑙遭到巴伐利亚军的拦阻。10月30日,拿破仑率剩下的三万五千余军队击败巴伐利亚军,保证了退路的安全。——422页

89 1809年4月,拿破仑率法军进攻南德意志。达乌攻勒根斯堡,马森纳攻奥格斯堡,拿破仑率主力居中策应。卡尔大公企图各个击破法军,命西勒率一部军队向兰次胡特迎击马森纳所率法军,自率主力向勒根斯堡挺进。4月21日西勒所率奥军于兰次胡特被法军击败。4月22日,拿破仑率主力从兰次胡特向勒根斯堡方向卡尔大公的背后迂回,与达乌夹击奥军。卡尔大公大败,渡过多瑙河向维也纳退却。——424页

90 1814年1月29日,拿破仑于布里昂击败布留赫尔。此时,施瓦尔岑堡率联军主力逼近布里昂,2月1日,于布里昂附近的拉罗提埃与拿破仑会战,法军寡不敌众,退向特鲁瓦。联军不但没有猛烈追击,反而分兵两路前进。许多评论家认为,如果联军集中兵力挺进巴黎,那么,拿破仑就无法挽回败局。——428页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25 13:09:00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6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还有土拨鼠先把目录修改一下,把序言和附录加到目录上去,顺便把ocr的名字里面也加上江左
要有制度激励才能多拉来苦力干活嘛 :013: 
江左加油 :076: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1-27 2:12:57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7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呵呵,加名字可比较麻烦呀,排名分不分先后的说?^_^

另外,扫描的时候,嗯,是ocr的时候,总有些字认不出,比如腓特烈的‘腓’,认成胖、排、朋等等等等,就是没认过腓,感觉是字库不对,请问怎么调整啊?:(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2-1 20:32:41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8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已经加上了的说
排名你肯定是最后了,雷默做的前三卷,其他都是杨小芬的。不过具体的页面一般具体标,等胜利的顶点上传了,那个页面上就只写你一个人的名字^^
字库的调整啊,呵呵,好像没有办法的说,我试过自己定义,但是好像没有作用的说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2-1 22:57:27
 江左 男,离线
  
  
  头衔:Member
  等级:一级上将
  威望:5
  文章:9679
  金钱:5012
  工作量:8404 points
  注册:2002-4-3
给江左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江左加入好友 查看江左的个人资料 搜索江左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江左 访问江左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9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喂,排名是开玩笑的啦,为这个东西当苦力,俺也太傻了点

谁知道ocr字库的修改方法啊?真是烦s了



如果听到爆炸的声音,就证明没有被炸死,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2-2 21:42:51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0
《战争论》的制作正在进行中
那个是不能改的,我的尚书总是不认识单独的“舰”,“军舰”就认识,哭死的说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2-3 12:54:09

本主题贴数58,分页: [1] [2] [3]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500.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