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予:(首批授予20人,按当时授衔顺序排列) (莫非王土注:不知道是必然还是巧合,解放军的十大元帅的排列从无争议,相当于元帅的国军一级上将的排列也没有争议,解放军的十大将的排列版本有两种,而相当于大将的国军首批二级上将排列除本文中的一种排列外也有另一版本: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 湘,刘 峙,徐永昌,于学忠,商 震,傅作义,龙 云,何成濬,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 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此二十人大多为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如韩为山东土地爷,刘湘为四川大哥,龙云为云南盖地虎,傅作义独霸绥远一方。。。。。。 大陆时期二级上将增补简表以及退役时间(只列退役增补名单): (莫非王土注:因为二级上将人数多,且由于西安事变后李烈钧的突然晋升和杨虎城,于学忠退役时间的不明,疑二级上将的员额限为23人,文中关于大陆时期二级上将的补缺次序是笔者自己推演所得,仍待进一步考证) 韩复榘:1938年1月被击毙,1939年5月卫立煌第一补缺, 刘 湘:1938年2月追晋,1939年5月第二补缺, 程 潜:1936年1月增授,1939年5月晋升,1942年孙连仲第三补缺。 宋哲元:1940年5月追晋,1944月2月薛岳第四补缺, 陈调元:1944年2月追晋,1945年10月张发奎第五补缺, 白崇禧:1945年10月晋升,1945年10月张治中第六补缺, 刘镇华:1945年11月因病退役,1946年余汉谋第七补缺, 何成濬:1946年7月退役,1947年2月邓锡侯第八补缺 万福麟:1946年7月退役,1947年2月熊式辉第九补缺 徐源泉:1946年7月退役,1947年2月陈 仪第10补缺 李烈钧:1936年12增授,1946年2月病逝,1947年孔庚第11补缺。 1. 陈调元: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议院院长(以此职得到二级上将之首),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预备军总司令,1944年2月2日追 晋一级上将  2. 何成濬:(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随县人 时任驻鄂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7月26日退役 武昌经心书院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 曾随孙中山、黄兴从事辛亥革命和护法战争,后投蒋介石,成为蒋沟通各派军阀的说客,得以重用,后历任国民政府参军长,军事委员会委员,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湖北省保安司令,因为西安事变时曾电召其去西安,何怕卷入其中,遂投何应钦主张派兵镇压,事件后受蒋冷落,委以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的虚职。1949年逃往香港,1951年去台,任战略顾问。 1961年5月7日在台北病逝。 何纵横联合,心思机巧,然大事惜身,终失圣眷。 3. 朱绍良:时任驻甘绥靖公署主任,1964年追晋一级上将  4.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行伍出身 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三路军总指挥 冯玉祥旧部,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后来关于其的故事甚多,大多把其说成白痴,最著名的当是学校演讲和他爹的寿诞之日,关公战秦琼之趣谈) 曾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投靠蒋介石,1930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兼山东省保安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日战争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不战就率兵东撤,接连放弃济南、泰安、济宁,退往鲁西南,使日军轻松攻占济南。在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下令诱捕处决) 1938年1月24日前山东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以不遵命令,放弃要地,判处死刑,在武昌被枪决 韩粗枝旷叶却辖勇具谋,大志野心却轻义重私,惟利是视,一小人耳,死不足惜。 5. 宋哲元: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第29军军长,1940年5月18日追晋一级上将 6. 刘 湘:时任四川省府主席、四川剿匪总司令,1938年2月14日追晋一级上将  7. 刘 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 时任驻豫绥靖公署主任、代理鄂玉皖边区剿匪总司令 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历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豫皖绥靖主任、(1935.12-)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6年郑州绥靖主任、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8. 万福麟:(1880-1951)字寿山,吉林长岭人,行伍出身,原东北军将领 时任军委会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第53军军长,1946年7月27日退役 此人枪法奇准,作战勇猛,惜常自作聪明 清朝末年,投入吴俊升后路巡防营当兵,以勇敢善骑和枪法精准而著称。日后逐年被提升为哨长、管带。1913年,因随吴俊升因平息蒙古叛乱有功,晋升奉天后路巡防营帮统兼马队四营管带。后被袁世凯授予步兵中校。1917年任29师114团团长。1920年升任57旅旅长兼东三省铁路护路军哈满司令。1922年兼任安泰镇守使。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任新编第17师师长,不久升任骑兵副军长。后因战胜郭松龄升任第8军军长。1927年投入张学良麾下,成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新派成员之一。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黑龙江省军务督办,后兼任省长,进入东北军决策层。1932年任总参议,协助张学良整顿6省军务及东北部队入关事宜。1933年任53军军长兼华北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参加长城热河抗战。热河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万福麟任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东北军5个军中的第53军军长。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密电万福麟,令他率部防中央部队西进,万福麟未执行并通电反对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提出解决善后问题的甲乙案。甲案是东北军集中陕甘境内;乙案是东北军全部移驻苏、皖两省。万福麟力主执行乙案,导致东北军土崩瓦解,抗日战争时任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3军军长,在完成武汉保卫战后辞职,任辽宁省主席、1939年任20集团军副总司令(虚衔),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虚衔,后退役,1949年逃到香港,后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 1951年7月15日在台中病逝  9. 何 键:(1887-1956)字云樵,湖南醴陵人,原湘系首领 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1935.2 -?),第四路总指挥 湖北陆军第三中学、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 曾任湘军骑兵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师长、三十五军军长。1926年参加北伐,加入国民党,屡次参加围剿红军,号称“剿共急先锋”。 1927年策动许克祥发动长沙马日事变。1928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曾派宪兵连长龚仲连挖毛泽东祖坟)。1935年2月任第一路军总司令、湖南绥靖主任、1937年11月,被蒋调任内政部长,结束其统治湖南九年的历史,1939年春因病调任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长期在衡山养病,1949年迁居香港,1950年去台湾,不久退役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6年4月25日因脑溢血在台北去世。 10. 白崇禧:时任时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1945.10.5晋升一级上将  11. 刘镇华:(1883-1956)字雪亚,河南巩县,保定法政专门学堂 时任第十一路军总指挥,1945年11月5日退役, (此人性格肯定内向,怀疑有自闭症) 靠镇嵩军起家,1922年7月19日授将军府阜威将军,先后投靠袁世凯,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先后任陕西省省长,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1936年10月,杨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刘镇华听到这消息异常惊骇,从此神经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长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1949年逃台。 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12. 顾祝同:时任军政部政务次长、驻赣绥靖公署主任,1952年晋升一级上将  13. 商 震:(1888-1978)字启予,河北大城人,原阎锡山旧部 时任第32军军长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历任第二军团总指挥,1935年6月任天津警备司令兼代天津市市长,河北省政府主席兼河北省保安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1935.12-),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45年9月任国民政府参军长。 1947年4月起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49年弃政从商并定居日本。1974年曾回国观光。 1978年5月15日在东京病逝。根据其生前愿望,其骨灰后来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4. 傅作义:(1894-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妻:刘芸生 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第35军军长 太原陆军小学 北京清河陆军学校 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 (在首批二级上将中其军事才能无人能及,1937年3月因绥远抗战被授予一等宝鼎勋章,五原会战抗日,击毙水川中将,获得国军第二枚青天白日勋章) 历任绥远省主席、第七军团总指挥,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司令兼第三十五军军长,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1949年1月23日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的身份统率20万国军宣布北平局部和平。后又亲赴绥远策动董其武投诚。任第一届水利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文革中保护名单13人之一。 1974年4月19日北京逝世 傅少年得志,勇名于世,政略却非其所长,然识时务而急流勇退,真大才也。 15. 徐永昌:时任第33军军长,1952年晋升一级上将  16.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吴佩孚老乡),张学良嫡系 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51军军长 毅军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第一名毕业 1914年任热河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营长。1921年秋川鄂战起,适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临督战,于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获全胜,得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旋升任十八混成旅旅长,1924年6月23日将军府授予将军,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同年冬任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1926年吴佩孚兵败,1927年按吴之意,率部投奉,任第3方面军第20军军长,后晋升为陆军中将,与张学良一见如故,1928年率部将张宗昌部击溃缴械,守住山海关,1930年中原大战时率第一军入关任平津卫戍司令。蒋数次拉拢于,但于不为所动,1932年8月任河北省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51军军长,同年6月兼天津市市长,1935年6月因对日实行强硬政策被蒋由河北省主席调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年11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旋任西北剿匪军第二路司令兼第三纵队司令,1936年为策应西安事变,于学忠于同日发动“兰州事变”,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把东北军交给于学忠指挥。但万福麟等高级将领相互杯葛,且处于当时各界压力,导致辉煌一时的东北军土崩瓦解。于也调任江苏绥靖主任、抗日战争时任第3集团军(后改为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战区总司令,先后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1941年任山东省主席、1944年3月改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自此被释去兵权,1947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解放后任河北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17. 杨虎城:(1892-1949)号虎臣,陕西蒲城人 时任进剿军第三路军副总司令(1935.2-)、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十七路军总司令 1924年后追随冯玉祥,历任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6年,与国民军第2军李虎臣等部联合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以不足1万兵力抗击7万镇嵩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战争,历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七军军长,1929年弃冯投靠蒋介石,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匪”第三路军总司令,1936年杨虎城及由西北军改编的第十七路军官兵参与西安事变,后被迫辞职。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七七事变后,杨虎城欲返国参战,但遭到蒋介石拒绝。11月回国,即被逮捕,先后被囚禁十二年之久。 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全家被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监狱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不愧一虎字(斩草除根的结局是上将中结局最惨的)  18. 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人 时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 浙江讲武堂毕业,黄埔军校学生队区队长 福州绥靖公署主任,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兼陕西省保安司令,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参议院参议,总统府战略顾委会委员。 何应钦的嫡系将领,参加蒋发动的历次战争,有飞将军之誉,1935年在福建逮捕瞿秋白并将其杀害。1938年接受叛逃投奔的张国焘并护送其去国民政府驻地。1942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日军进攻河南,所率部队不战而溃后辞职,1949年逃台。 1974年1月2日病逝于台北。  19. 龙 云:(1884-1962)字志舟,云南昭通彝族人,彝名纳吉鸟梯,云南陆军讲武堂。 时任云南省府主席、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1935.2.6-?) 云南讲武堂 此人自幼习武,是个武功高手(呵呵~不知道他的南拳和张之江,许世友这两个北腿比起来谁更厉害?)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滇黔剿匪总司令、中国陆军总部副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战略顾问委员会代主任。 1945年被蒋威逼离开云南,结束其对云南的十年统治,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47年任战略委员会委员、1948年潜逃至港,加入民革命委员会,参加香港起义。1950年1月赴北京。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62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7月平反。  20. 徐源泉:湖北黄岗人 时任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3.6-),1946年7月26日退役 历任第二军团军团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参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 11:13: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