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军事理论及军事思想家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理论研究] → 运粮之难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9302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运粮之难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运粮之难
  生活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的人们也许无法理解远距离粮食运输的困难,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计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梦溪笔谈》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设计(今译):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二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遣送运粮民夫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供应护送士兵。)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夫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止六斗。 

  所以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一个吃闲饭的人二三个人供应他还不够。 

  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得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也一同抛弃。所以与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应该承认,沈括的设计是以周密的安排、合理的调度而且不发生意外为条件的,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假定一支军队能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进退,在30万民夫的供应下,7万作战士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活动半径只有640公里。汉、唐的军队以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今天的兰州(公路距西安712公里);如果要到达今乌鲁木齐,至少要67天半的时间(2699公里)。 

  即使不考虑粮食的产地,而以汉唐的玉门关或阳关(今甘肃敦煌市西)为起点的话,往返于今新疆西部或北部的行程也不止16天;要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行程就更难想像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8 18:19:56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运粮之难
说起来,一些历史方面的著作也有收入的价值的说,我就觉得原来投笔从戎那边的史记中的XXXX好象是不错的,不知道投笔从戎打不打算复活一下?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8 23:25:14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运粮之难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06/18 11:25pm 发表的内容:
说起来,一些历史方面的著作也有收入的价值的说,我就觉得原来投笔从戎那边的史记中的XXXX好象是不错的,不知道投笔从戎打不打算复活一下?

已经忙完了 :023: ,正在苦思改版事宜中 :019: 。

是说《史记中的军事将领》吗?那是以前从黄金书屋版的《史记》中摘了一些拼凑成的,没有校对过,人选也是凭印象,如果要做的话,还要请熟悉中国古代史的某人帮忙核对一下。

《史记中的军事将领》http://tbcr.myetang.com/figure/shiji/index.html
项羽本纪 
绛侯周勃世家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刺客列传 
蒙恬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游侠列传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9:14:46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运粮之难
嗯,我是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是把一些直接的史料象这样整理一下放上去作为所谓的“资料手扎”,范围就不用局限与史记了的说,但是以什么为原则呢?是象原来这样随便挑挑还是以我们选的将领栏目的将领为依据?前者好象范围太广而且工作量太大,后者好象范范围狭窄了一点的说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9:22:14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运粮之难
下面引用由威斯塔朗特在 2002/06/18 06:19pm 发表的内容:
  生活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的人们也许无法理解远距离粮食运输的困难,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计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梦溪笔谈》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设计(今译):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 ...

的确,古代长途运输非常困难,“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过军队的活动半径可能不能这么算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要求军队就地取食,减小运输的消耗,实际上大部分的行军路线都是有人居住的地区,有可能征集粮食,在游牧区也可以收集到肉食和饲料,而真正穿越沙漠的行动寥寥无几。从西庇阿到谢尔曼的许多名将都得益于就地收集补给使军队摆脱束缚。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12:27:28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运粮之难
下面引用由投笔从戎在 2002/06/19 12:27pm 发表的内容:
的确,古代长途运输非常困难,“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过军队的活动半径可能不能这么算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要求军 ...


没错,以上所举的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数学模型,实际运用起来会是千差万别。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即汉、唐军队的最大活动半径可能值得商榷。
但好在摘录部分只是断章取义,原文在这里是为了分析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物质上的原因。也就是从长期的、大量的材料来看的话,除非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的移民,否则中国政权是很难控制象新疆、西藏、蒙古这样的游牧区的。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13:32:34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运粮之难
下面引用由威斯塔朗特在 2002/06/19 01:32pm 发表的内容:
没错,以上所举的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数学模型,实际运用起来会是千差万别。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即汉、唐军队的最大活动半径可能值得商榷。
但好在摘录部分只是断章取义,原文在这里是为了分析中国疆域形成的一 ...


嗯,不过现代化节水农业以前,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的移民也不太容易,按照黄仁宇的说法,古代的农业生产只能在年降水量大于15毫米的地方进行,所以对游牧区的控制一直不是很稳固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14:01:29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运粮之难
下面引用由投笔从戎在 2002/06/19 02:01pm 发表的内容:
嗯,不过现代化节水农业以前,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的移民也不太容易,按照黄仁宇的说法,古代的农业生产只能在年降水量大于15毫米的地方进行,所以对游牧区的控制一直不是很稳固


大规模的农业人口移民在古代有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翻书^^
    第一,移民征集不易。明清以前一般还不存在人口相对饱和或过剩的情况,只有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才会有合适的迁移对象。但这些地区又是经济发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而迁移的目的地北方或西北却是人们视为苦寒、荒凉、危险的戎狄之地。因此,除非发生灾害,再采取募集和强制手段,才能征集到一定数量的移民。但无论如何劝募或是强制,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强有力的控制,任何一个王朝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实在并不多。汉武帝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拥有几代积聚起来的巨额财富和战胜过匈奴的庞大军队,但为了向西北移民七十二万而耗资亿计,弄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 
    第二,移民的安置地区有限。移民来自农业区,绝大多数是农民,到目的地后自然还是从事农业。北方和西北虽然地域辽阔,但要寻找既少军事威胁又便于控制,也容易开垦的地方却并不容易。这些地区既不能离开军事据点和交通线太远以免失去依靠,也要有较好的土壤、气候和灌溉条件,所以一般都在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不可能太多太远。 
    第三,移民的定居更难。移民到达后必须获得起码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如住房、种子、农具等,才能自立。但开垦处女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规划不善或遭受自然灾害、敌方掳掠,就得依赖官方的维持,否则移民必然会逃亡或回归,移民中的大部分本来就不是出于自愿,在无法安居乐业的情况下,只要政治压力消失,就会返回原地。如果失去军事庇护,移民又成为游牧民族的掳掠对象,如匈奴中的汉人大多是秦和汉初时迁往北方的移民及其后裔。 
    比较而言,向西北方向的移民中,对河西走廊的移民是最成功的例子。这首先是因为走廊有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今天的河西走廊还可以生产供养四五百万人的粮食,在原始植被未受到破坏的古代,对数十万移民来说,可垦土地和用水量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只要开发成功,就会使移民们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设置郡县就有了稳定的基础。西汉末、东汉末、西晋末和十六国时期,那里一次次成为关中和中原人民的避难场所,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其成分也已经包括官员、学者、艺人等等,素质大为提高。加上移民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河西走廊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一直比较巩固,即使在同中原隔断的情况下,还会保持对中原的向心力。唐朝中期后,河西被吐蕃占据,但居民的成分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到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就率领瓜、沙等十一州归唐。以后瓜、沙二州孤悬于中原之外,独立存在了二百年,到1050年才灭于西夏,其基础就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后裔。
    你所说的应该是涵盖了第二、三个条件,好像黄仁宇的书中也很少提到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而清对台湾的移民之所以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当时的人口压力是主要因素。这样说的话,不由得令人产生联想,以农业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说,“人多力量大”的思维还是有相当的实效的,至少这种思想在建国后大大地加强了中国政府对西北的控制力量。
    还有“15毫米降水线”这个概念看到过多次了,但是因为都是看电子文档没有地图,始终对它的位置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看样子需要补一补地理了^^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19 15:01:37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运粮之难
是15英寸,不是15毫米,15毫米是沙漠了。

那线大体沿着长城。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20 9:42:33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运粮之难
搞错了 :wink: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6-20 9:50:30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理论研究]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运粮之难
关于这个话题又看到一篇,转自中评网

秦皇汉武究竟征发了多少人力                    
              
 
       葛剑雄         


 
   

 


由于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等民间故事的流传,也由于陈胜、吴广被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而编入课本并载诸《毛选》,秦始皇时代徭役之重,征发民力之广几乎已尽人皆知。历史学家也将这列为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赞扬秦始皇的人对这一点也从未提出过异议。

不过,历史学家似乎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究竟征发了多少人?在当时总人口中占多大的比例?

不妨找几种代表性的论著看一下: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被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筑长城假定五十万,再加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林剑鸣的《秦汉史》也沿用这一说法。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四卷的估计稍低:“据统计,秦代全国人口约两千万,而每年被迫服役的不下二百万,以致丁男不足,又征丁女,秦代徭役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据他们的估计,秦始皇征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在10-15%之间。

稍作分析,范文澜的估计明显偏高,因为秦始皇的这些征发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几次主要的征发是: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

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至于其他经常性的项目,如修长城、戍边、从军(包括护卫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发,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担的,而据专家研究,汉朝的日常徭役与秦朝并没有什么差别(如见黄今言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额外征调的人力是100万,按正常制度征发的不计。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万,根据我在《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结论,秦朝人口最多不少于四千万,所以征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应低得多,只占2.5%左右。

退一步说,即使秦始皇征发的人力高达总人口的15%,也还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因为在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就能从事农业生产,超过六十岁的男子照样在服役或劳动,在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年纪的人本来就不多。到西汉惠帝时还征发妇女参加长安城墙的修建,可见必要时妇女也能征发,而且当时的妇女一般都从事生产劳动。西汉初的晁错就有这样的说法:“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见秦朝与西汉时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发15%的人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说来,难道秦始皇征发的徭役不重吗?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强制性移民,一是为了维持这类强制移民和额外征发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实际上秦始皇征发的劳动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发性的移民不可能获得官府的资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济,他们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备,或者在定居后立即自己生产维持生存的粮食。但强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们在迁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产用粮必须由官府解决,一部分强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产粮食,或者这些移民不会自己生产粮食。

同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进行的强制性迁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至咸阳,以每户五口计,应有六十万人。三十五年,又将咸阳居民中的三万户迁至丽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万户迁至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不过这八万户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此前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迁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在从榆中及黄河以东,直到阴山一带,新设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个县,强制迁入的人被安置在这些新县。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迁去了三万户,给每户的户主拜爵一级的奖励。以每县五百至一千户的规模计算,第一批移民应有十至十五万。第二批移民应有十二至十五万,合计估计为三十万。

第三,强制迁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国移民史》中估计为十至十五万。

第四,二十八年迁往琅邪台的有三万户,此外还有迁往巴蜀、越地等。

由于迁移对象和迁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须依靠官方供应粮食,而另一部分则能够就地供应或自己生产。第一项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咸阳地区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粮食或土地。第二项迁入北方边疆北河和榆中的约三十万人,也不可能马上做到粮食自给,特别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产,都必须由官府从外地输入粮食。而迁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产粮食,不会增加官府的供应和运输负担。

同样,被额外征发的100万人并不是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而是修宫殿,建陵墓,筑长城,守边防。他们服役的地点是咸阳一带和北部边疆,当地无法供应他们的食粮,必须由外地输入。所以在这些年间,秦朝政府要为在咸阳地区的六十万移民、七十万刑徒和北部边疆的三十万将士供应粮食,在三十四年开始的若干年间还得为北部边疆的三十万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粮食。 

秦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大致即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只有关东才有富余的粮食可供输出。其他地区不是没有富余粮食,就是限于交通条件,输出相当困难。但从关东向关中的咸阳和北方边疆运送粮食大多只能通过陆路,无论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运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粮食。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见《汉书·主父偃传》)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半岛中东北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即使考虑到从关东其他地区输出的距离较短,估计实际输送量也只有1-2%。

这样的结果是否有夸大呢?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例证。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即使考虑到关中离粮食产区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应标准很低,要供应在咸阳地区的一百三十万人,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所以秦始皇时征发的劳力绝不是人口的15%。以4000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人一度高达二千万左右,即总人口的50%。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持日常农业生产,连老弱和未成年男子与妇女都必须动员了。秦朝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是由于:此前多少有些粮食积蓄;咸阳的一百三十万人与北部边疆六十万并非足额,并不断有人逃亡;最高供应量只维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陆续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无独有偶,常常被后人与秦始皇并称的汉武帝,又重演了竭尽民力的暴行。汉朝当时的总人口还不足四千万,但汉武帝征发徭役的程度并不低于秦始皇,强制性的移民则规模更大,《史记》、《汉书》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调数万人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又征发数万士兵修建通向雁门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调动数万士兵开凿漕渠,历时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发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并修复蒙恬所筑的障塞。募集十万人迁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卫青率十余万骑兵两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发数万人开凿朔方渠,经过二三期还完不了工。霍去病两次率数万骑兵征匈奴。李广、张骞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击。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动二万辆车迎接。

元狩三年,迁移关东贫民七十余万口于西北地区(今内蒙古、陕北、甘肃、宁夏等地)。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征匈奴,用于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步兵有数十万。

关于这些大工程、大规模出征和强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响,《史记·平准书》有具体的叙述:

那时候,汉朝开辟通向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干活的有几万人,他们吃的粮食都是从千里外运来,比率是每十钟才能运到一石,用钱在少数民族地区收购征集,花了几年时间路还没有修通。……整个巴蜀地区的租赋都不够抵销这笔开支。……在东方的行动远达沧海郡(今朝鲜半岛中部),人力的耗费与在西南夷地区差不多。又出动十余余人修筑朔方城,运输粮食的路线非常遥远,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区都受到影响,花了数十亿钱,国库更加空虚。

第二年,大将军率领六位将军又出征匈奴,获得匈奴人的头一万千五颗,有功将士接受赏赐的黄金有二十余万斤,被俘的数万匈奴人都得到丰厚的赏赐,衣食都由官府供给,而汉朝的军人和马匹死了十余万,损失的武器、物资和运输费用还没有计算。于是大司农报告国库中没有存钱,赋税已经用尽,还不够给战士发饷。

那年秋天,匈奴的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来投降,于是汉朝出动二万辆车迎接他们。到达后,接受赏赐,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费有百余亿。

接着将贫民迁至关以西,又充实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区,有七十余万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应,还贷给他们生产资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区进行督导,路上出差的官员和车辆不断。花的钱以亿计,不计其数,于是国库完全用空。


汉武帝征发及迁移民众最多时超过一百万,远达河西走廊和河套,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这几年间他们完全是依靠政府供应粮食和生产资料的。即使以长安为起运点,到目的地的距离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库充足,仅运送这些粮食至少得出动一千五百万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发,汉武帝对人口的征集并不亚于秦始皇,也达到了总人口的50%。之所以汉朝的经济没有完全崩溃,是因为朝廷毕竟还有多年的积蓄,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不长,迁往西北的近百万移民在几年内陆续转化为定居农民,并逐渐做到了粮食自给。但汉武帝如此大规模的征发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此后的汉朝君臣都认为在他统治期间“户口减半”。据我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中研究,汉帝期间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四百万,实际损失人口达一千五百余万。 

本文不想全面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赞扬他们开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兴建巨大工程的“丰功伟绩”时,要了解他们利用专制手段征发人力的极端程度,不要忘记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作者授权中评网发表
                                         发表意见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版权所有:中评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10-14 16:39:54

本主题贴数11,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9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