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战——难以穿透的大雾 前面说过,亚历山大帝国的经济情况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说明。根据希罗多德对波斯帝国税收的说法,波斯在前5世纪初的岁入是14560塔兰特,文中对这些税收是否确实全为金银没有说明,但根据对印度税收和埃及征收谷物的描写,全是金银的可能性较大。这可能有所夸张。不过根据波斯最后被亚历山大掠取的金银数目看,波斯帝国的经济体制是相当有效的,地方和中央都囤积着大量财富(只是可惜这种财富无法转换为战斗力!)。 亚历山大在他短暂的亚洲主宰生涯中,应该是继承了波斯的经济制度的。这样就有了稳定而大量的收入来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巨大,最丰厚的经济来源了。此外,军需物资也是丰沛的,一来波斯的武器很多,二来从西班牙到印度,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技术成就都可以在亚历山大帝国内交流融汇,各种顶级的武器都可以生产和装备。从粮食、战马到弩炮,巨舰,亚历山大帝国一样不缺。而且波斯四通八达的驿路和地中海、环阿拉伯海上航线的存在使物资的运输十分便利。 因此可以说维持一支庞大而精锐的军队,对于亚历山大帝国来说是很容易的。唯一的问题出在亚历山大本人的治政缺陷上。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是花钱无节制。尽管很多开销,比如对军队的厚赏(防止抢劫和强奸),安抚亚洲各民族首领所需的费用等等,是必需的,但也有不少是不够严谨,甚至完全胡来的。如他多次一笔勾销军官、士兵的债务,实际上根据人性,这不过是鼓励军人更加散漫花钱,同时把某些贪污犯包庇起来而已。亚历山大并没有想到要用类似后来罗马的军队财政制度来约束军队。在个人生活方面,据普鲁塔克说,亚历山大每天的伙食费达到了一万德拉克马,这恐怕是古往今来最疯狂的伙食标准了。另外,赫菲斯提昂葬礼开销达到了一万塔兰特,一次葬礼几乎报销掉一个大帝国的年收入,也实在豪华得难以令人接受。在这样的胡来之下,波斯留给他的23万塔兰特巨款到他去世的时候,就只剩下了6万。照这个速度,如果亚历山大不早逝,国家财政危机几乎是肯定会出现的。 亚历山大帝国从波斯帝国那里继承了一个小民族统治多民族的格局,这是很难驾驭的。特别是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这两个绝无相通之处的大文明体系现在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就更加剧了乱局。亚历山大帝国在民族关系上的处境完全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稍有不慎立即将导致人亡政息的下场。对此,亚历山大表现出了他的高贵品质和卓越天才。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而在那个时代,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希腊,却是那么的不容易。而全面的模仿波斯人的外貌和言行,不仅是加强君权所必需的,而且有效的减轻了波斯人的反抗,缓和了民族矛盾。他所采取的第三个有效步骤是采用分封制。在波斯帝国的边缘地带,他多次在战胜旧民族或部族首领后,把投降的原首领封为当地的封君。这对于还不可能实行中央直辖,实行了也将遭到激烈反抗得不偿失的边境地区是一种合理的制度。一方面,主动投降的人安了心,被迫投降的人感激涕零,而邻近地区的仇恨,将会全部落到这些封君头上,使他们必须依靠中央,更加忠诚。 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夯实一个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帝国内,存在着波斯帝国残余势力、各小民族的独立倾向、新征服地区的民族问题、战乱造成的混乱等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的民族问题。而最重要的,却是马其顿、希腊与波斯和其他亚洲民族之间矛盾的问题。希腊人,尤其是马其顿人,被160年不断的军事胜利所鼓舞,早就习惯了鄙视亚洲民族,而且现在他们已经成了高居各民族之上的统治者。十世国俗,累朝勋旧,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确实甚难。这不仅仅是穿什么衣服、用什么语言,或者采用什么礼仪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很大),而更涉及到非常实际的政治权力的问题。马其顿的贵族世家、战功赫赫的将领们,与希腊的仆从军队、与波斯的降臣,各民族的新贵之间的权力蛋糕,如何分配?偏向马其顿、希腊,等于安坐于火山口之上坐等爆发。偏向波斯等亚洲民族,不仅与旧臣之间的友好感情会受损伤,而且如果处置不当,恐怕连国王自己的命都将不保。这个问题与民族问题混杂一起,变得如同戈尔迪乌姆之结一样错综复杂,难以处理。放弃帝国的军队之源是不可能的,身处亚洲而像侨民一样保持着原来的民族性,又能安然维持国家,也是不可能的。 换言之,马其顿、希腊与波斯等亚洲民族之间的分歧不解决,要使亚历山大帝国有一个大的再扩张,那是很困难的。而要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历史的经验看,只有用时间。 一旦真的扩张——目标与成就?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顾一切的扩张而又真的成功了的古代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蒙古。尽管蒙古帝国很快就分裂了,但它毕竟维持了几十年的统一,而且每一个分裂出去的国家都还有巨大的面积。那么如果亚历山大果然没有早逝,而又果然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那么他的进攻将会指向哪里,又会取得什么成效呢?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古代的历史学家对此给出了很多答案:比如入侵阿拉伯、再次入侵印度、扫荡中亚,高加索的游牧民族、远征北非、渡海征服西西里和意大利等等。如果这些目的都能达成,那么亚历山大就会成为世界历史上征服土地最多而且是多得离谱的人了。但是也正如古代作家就已经了解的那样:这些“计划”不少出自后人的猜测和杜撰(看来yy并非今人专利),并非都来自亚历山大本人。目前比较靠谱的真正由他本人策划的进攻行动,是对阿拉伯的征服。下面让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计划的可行性吧。 进攻阿拉伯的计划,应该说可行性相当之高。从经济和地理条件看,征服阿拉伯半岛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亚历山大帝国的中心地带:两河流域的南翼安全。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两河流域处于伊朗高原、高加索山地、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阿拉伯的四面高地包围之下,如果不能占领这些高地,它的绝对安全就无法保障。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阿拉伯人还远未统一,对帝国的实际威胁接近于零。而它的经济效益,主要在香料和良马方面,总体来说是相当有限的。 那么进攻的阻力有多大呢?在后勤上,阿拉伯半岛紧接两河,而且为海洋所环绕,因此后勤压力很小。后来罗马入侵阿拉伯、波斯远征也门、阿拉伯入侵波斯的时候,也都没有遭遇后勤方面的问题。只有在罗马军队深入到也门如此遥远的地方的时候,才出现了粮草不继的情况。目前所见的亚历山大的计划,是环航阿拉伯半岛而占领之。这样看来,主要通过海运解决后勤问题。看来要夺取的地区,主要是两河流域以南的一个“隔离地带”,以及沿海的若干贸易和军事地理要点。从马其顿军队的实力和阿拉伯人一盘散沙的情况看,阿拉伯人要给亚历山大以挫折或重创,都是很困难的。他们能采取的只有游牧民族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但是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特性,是在沙漠中有少数的绿洲。这种地理对进攻的敌人,尤其是亚历山大这样智勇双全的统帅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只要突进一个绿洲,就可以抓住敌人,或敌人的住地、财产、辎重等。而守卫方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打硬仗。亚历山大有足够的能力让阿拉伯人在不利的情况下被迫匆忙接受会战。如果他的胃口不是太大的话,达到目的是容易的。但如果他的胃口太大,想要吞并整个半岛,那么不仅后勤成本激增,占领得不偿失,而且会给游击带来很大便利。另外,如此深入的入侵必将遭到也门的拦击。很难想象亚历山大帝国时期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会比罗马帝国时期要好。屋大维遭到的挫折,是有可能发生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而亚历山大本人,偏偏就是一个越是困难就越要征服的人。这种雄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一个君王来说,却意味着军队的灾难。 另一个更要吸引人的目标是印度。亚历山大的征服已经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在军事上一个重要收获是了解了印度军事体制。因此如果继续深入,除了敌人的数量以外,其他方面将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不会令马其顿人感到意外。但入侵印度的一个很大困难是后勤。从实际的征服来看,无论从伊朗高原南下,还是依靠沿海航运,亚历山大都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远征印度的后勤问题。尽管进军没有遇到较大困难,但在回军途中,路过沙漠造成巨大的非战斗减员(普鲁塔克的说法是12万大军只剩下了2万人)。 ——造成这一损失的重要原因是:亚历山大有意挑战自然,为了显示自己比居鲁士,塞米拉米斯等人高明,故意带着大军进入沙漠。这个说法得到绝大部分古代史学家证实,应该说是很有根据的。在这里亚历山大表现得不再像一个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甚至也不像一个头脑正常的中等君主,而根本就是一个丧失理智的暴君昏君。从这里可以看到:越来越自我膨胀和不断受腐朽宫廷腐蚀的结果,使亚历山大在军事上,也开始变得低能了。 除了后勤以外(这个问题虽然不小,但是也不是不能解决),面对难陀王朝等的印度军队,能否战而胜之,也是一个问题。这虽然看上去觉得可笑,但是一个变弱智了的亚历山大,带着一群质量已经下降了的军队,去征服庞大的敌军,确实是要加以考虑的。即使内部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亚历山大军队的成分,不可避免的要逐渐过渡到以亚洲人为主。处于磨合期内的军队,其战斗力是很难说的。在历史上,波斯曾采取虚弱各民族军队战斗力的办法来保证波斯民族的安全。一支单纯靠数量取胜的大军,战斗力必然低下,而各民族军队之间难以沟通,但这也恰恰方便了一旦有事时波斯人精兵的镇压。也就是说波斯帝国这样的多民族大国,防内才是军队的主要任务。作为一个想征服全世界的人,亚历山大当然不会垂青于这种制度。但如何处理内部安全与对外战斗力之间的微妙平衡?很难设想越来越骄傲愚蠢的亚历山大会有多么妥善的办法。 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那么亚历山大还是能够压倒敌人的。但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损失惨重的胜利,就等于失败了。固然马其顿的军事体系已经被证明为能够压倒印度的军事体系,但是否能够在每次大战中都实现伤亡轻微的胜利,是很难说的。 在北面,有一种说法是亚历山大将扫荡被统称为斯基泰人的游牧民族。从历史上看,所谓的“亚洲斯基泰人”的确已经和亚历山大交过手,而亚历山大也都取得了胜利。但如果确实的考察,那么这些都是小胜,如果真的发生大战,将会如何,很难说。因为从历史上看,凡属农耕民族或已经定居的牧业民族,要进攻游牧民族取得大胜利,必须具备以下的几个条件:一是统帅的英明;二是骑兵的充足;三是对游牧民族所在区域的了解。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是毋容置疑能满足的;第二个条件,波斯仅在奈萨平原就曾有过15万匹以上的军马,在当时条件下骑兵用马显然是充足了;只有第三个条件有很大的问题。要了解大草原上的地理详情,要么必须有熟悉内情的人(主要是本民族的人),要么,经过长期准备而掌握了详细资料。而这两个条件亚历山大帝国都不具备。贸然入侵,劳而无功乃至遭到马拉坎达要塞那样的惨败,都是完全有可能的,须知大流士也是在波斯帝国的全盛期遭到了斯基泰草原上的严重挫败。 从实际需要来看,中亚大草原没有什么马其顿人想要的东西,而当时中亚游牧民族也不构成对伊朗高原的威胁,只能算是边境的一个麻烦而已。但如果不能从军事上施以有效的威慑,那么侵扰将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加剧。提前上演帕提亚兴起的故事,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亚历山大确实需要一个对游牧民族的大胜,或者在有效的军事威慑之下,通过政治上的安排解决这个边患。 如果单纯从军事观点看,亚历山大有数万骑兵,就有较大的把握获得某种程度的胜利。中亚游牧民族缺乏重骑兵,也缺乏很多技术兵器。对抗世界上最英明的统帅指挥下的最强大的军队,是很难占得便宜的。后勤方面也没有大的困难。但问题是:这个胜利会有多大?能否大到达成政治目的的程度? 在高加索山脉那边,情况与中亚草原没有大的差别,只是高加索山脉构成了一个后勤上的麻烦,如果亚历山大不是野心发作想要深入高加索,那么这座山脉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天然边界。 在欧洲,马其顿的北面已经在腓力和亚历山大两代君主的经营下变得安全了,在凯尔特人南下之前,这条边界是巩固的,而且也没有北进的必要。而利比亚、埃塞俄比亚此时力量并不强大,跟亚历山大关系尚可,入侵埃及的可能性甚微。它们的国土上也缺乏令马其顿人有兴趣的东西。那么在帝国西面,主要的征服对象就是意大利、西西里和迦太基。事实上也有这样的说法:亚历山大的下一步征服计划是征服意大利。 由于地中海的存在,后勤在西征中将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西西里和意大利,是容易屈服在亚历山大的武力之下的。特别是对西方的入侵,将使马其顿、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军队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这对于缓和亚历山大与旧臣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西西里,尤其是意大利,民族、城邦矛盾很多,给外来入侵者利用的机会也就很多。而他们的军队,并没有任何足以抗衡马其顿军队的特殊优势,因此亚历山大轻易获胜的机会颇大。获得胜利之后,可以用掠获的钱财补充国用。最后,维持意大利和西西里的成本,由于地中海的存在,也将较低,对于帝国来说,算不上是过分的扩张。 对于迦太基,这个统一的强国,参考后来罗马对它的胜利,可以认为它是难以在陆战中抵御亚历山大的无敌劲旅的。 那么果然征服地中海就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便宜事吗?非也,地中海上有另外一样东西:海军。亚历山大的海军作用,几乎接近于零。以至于他要费力用以陆制海的笨办法来解决波斯海军的威胁。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波斯海军没有能够成功的切断海峡,所以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地中海上,马其顿人非要用海军战胜了敌国的海军,才能把军队送到敌人的国土上去。尽管理论上说,从北非沿海走陆路是可以抵达迦太基的,但这种可能性基本也只出现在“理论上”。就算成为现实,漫长的交通线本身就是敌人海军袭扰的最好对象。就算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当疲惫不堪的马其顿军队到达迦太基的时候,迦太基警察就可以来逮捕他们。 尽管占据了希腊以后亚历山大拥有了一支不算小的舰队,但是这支舰队并没有经过战斗的考验,面对意大利、西西里小而分散的城邦,还可以应付。要对付迦太基海军,胜算可以说是不大的。如果要通过政治手段获取西西里、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的海军支持,共同反对迦太基,毫无疑问后者会通过积极进攻来打破这种联合。那么如何战胜迦太基海军?基本上设计出“乌鸦”是马其顿人想不到的。那么战争很可能成为一种消耗战,一如第一次布匿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