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翻译查伊拉克历史的时候无意找到这么个东西,Niall Ferguson的文章,可以给意见类似的大英帝国的fans堡堡看看 原网址:http://blog.sina.com.cn/u/4a4c11510100084g 新美利坚帝国如何有效统治伊拉克 原作:Niall Ferguson 编译:陈林 罗马人征服哪里,就在哪里生息繁衍。 ——塞内加(古罗马政治家) 伊拉克已经沦陷,萨达姆的雕像倒在尘土里,他的统治结束了。那么,美国人是不是现在就回家呢? ——纳尔·弗格森 博主按 纳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金融史教授,也是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在这篇鹰派论调十足的政论文中,弗格森为美国政府长期占领伊拉克出谋划策。阅读本文有助于我们了解伊拉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大标题和文中小标题为译者所加,特此说明。 “新美利坚帝国主义” 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发现“新美利坚帝国主义”(the new American imperialism)心脏部位的致命弱点。我没有计时,但星条旗蒙在萨达姆雕像上肯定不到一分钟。人们应该考虑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当美军指挥官看到星条旗蒙在萨达姆的头上时,他对实施这一行为的下士爱德华"陈(Edward Chin)说:“小伙子,赶紧把那玩意儿拿下来,不然从这里到孟加拉的每一个电视台都会将我们称为‘美帝国主义分子’!” 陈下士帝王般的冲动也反映在另一名下士查纳旺斯(Kemaphoom Chanawongse)的信中。在随海军陆战队攻入伊拉克之前,查纳旺斯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开玩笑说,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营地简直像一锅“浆糊”(MASH),然而他希望美军被称为“MAHTSF”(marines are here to stay forever,海军陆战队在此永久驻留)。 查纳旺斯一个星期后在纳西里耶阵亡,但他的笑言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海军陆战队是否要在伊拉克“永久驻留”? 不错,布什总统曾说过,美国人民将“永远纪念”像查纳旺斯这样战死在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士兵,然而美军将在伊拉克“永久驻留”吗?从很多方面来看,关于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最大谜团就是美军将在那里停留多久。 从最近布什政府官员发表的言论来看,美军的占领不是永久,而是暂时。巴格达沦陷后,布什对伊拉克人民发表电视讲话,他说:“伊拉克政府和你们国家的未来将很快属于你们……我们将尊重你们伟大的宗教传统,这一传统所包含的平等与同情的原则对于伊拉克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将帮助你们建立一个和平和有代表性的政府,这个政府将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此后,我们的军队将离开伊拉克。” 布什总统并没有明确地说明盖纳(Jay Garner)将军和他的“重建与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是否将随美军一起离开伊拉克,他也没有明确说明美国在何时将一个“和平和有代表性的政府”移交给伊拉克人民。不过我们知道布什心中的时间表。战前,布什在美国企业协会发表演说:“需要我们在伊拉克驻扎多久,我们就会驻扎多久,一天都不会多。”令人吃惊的是,他用的计量单位竟是天数!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维兹(Paul Wolfowitz)在巴格达沦陷前曾说,盖纳将军至少将统治伊拉克6个月。其他的发言人曾提到最长的“过渡期”将是两年。当盖纳将军被记者问到他将统治伊拉克多长时间时,他说只需要3个月。 如果美国真的进入了“帝国时代”(越来越多的评论如是说),事实将证明它是历史上最容易分崩离析的帝国。其他帝王梦想着如何对民众进行千年统治,而美利坚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时千日的帝国——甚至只有一千小时。 应该确保长治久安 我来表明一下身份,我是一个预言全部得到验证的“帝国主义分子”。12年前,我在一片反对声中争辩说,美国迟早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推翻萨达姆这样的暴君。 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资本主义和民主绝不会自然发生,它们需要法律和秩序作为坚强的制度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正当角色就是应该在缺乏这些制度的地方建立法律和秩序,如果有必要,应该动用武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如今,我的论断快要成为老生常谈了。 有人提出,美国应该向阿富汗和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一个“文明进步的外国管理机构”,就像踌躇满志的大英帝国用马靴和钢盔给殖民地送去法律和秩序一样。我同意这种说法。 事实就是这样,大英帝国在建立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和有代表性的政府等方面比大多数后殖民时代的政府都要成功。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帝国主义分子制订的“混合”政策看起来跟当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并无二致,例如自由贸易政策、预算平衡方案、民法、廉洁的政府以及由国际组织贷款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今天的伊拉克迫切需要的。如果这个听起来很吓人的“美利坚帝国”能够提供这一切,我当然完全拥护。问题在于美国是否具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品质——耐力,没有耐力,帝国的计划就会迅速落空。然而我在美国呆的时间越长,对美国的耐力就越发怀疑。 当今的美国毫无疑问拥有建立一个帝国的强大的经济基础,比当年的大英帝国强大多了。1913年,英国的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然而美国在1998年的经济总量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此外,美国还拥有“软性”能量,即具有无穷创新能力的消费文化。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来看,美国力量的核心并不是软性的,相反,它非常非常强硬。问题在于这种力量是短暂的,它像闪电一样——今天我们在伊拉克驻扎了强大的军队,明天它就离开了。 布什总统的时间表以及他为期4年的任期注定这种力量是短暂的。此外,美利坚帝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治理伊拉克也注定了这种力量的短暂。美国的教育机构擅长出产在职业和学术两方面都得到良好训练的男男女女,然而这些年轻的精英人物没有丝毫热望去治理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这就是参战的美国大兵中有很多第一代伊拉克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士查纳旺斯就是其中之一。 英国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的盟友英国曾经统治过伊拉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伊拉克。从1920年到1932年,英国对伊拉克实行“委任统治”——由其代理人费萨尔王子(prince Faisal)担任伊拉克国王。 英国人对于谁在真正统治伊拉克心知肚明,对于英国兵为什么驻扎在那里也没有发生过争论。当两名石油地质学家进入伊拉克勘探石油时,英国的行政长官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抓起来,送交巴格达警察局。 1927年,英国人对伊拉克的占领开始得到“回报”,北部的伊拉克石油工人大罢工,迫使英国政府于1932年将权力正式移交给费萨尔王朝。尽管如此,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仍然控制着伊拉克。直到1958年,英国的代理人费萨尔二世及伊拉克首相被暗杀,英国才最终丧失了巴格达的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当英国人占领伊拉克之后,他们四处安营扎寨。确切地说,他们在各地安插英国政府的代表,驻军和移民,整整40年中不受任何干扰。这就向美国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哪一个美国人会像英国人一样在巴格达长期驻留——从现在到2043年? “不要去那里!”这是人们在今天的纽约每天都能听到的口头禅,这一口头禅正好可以用来概括美利坚帝国计划的致命弱点。尽管美国财大气粗,武器先进,美国人却没有兴趣实施对建立永久帝国不可或缺的行为——他们根本不想去伊拉克。 我们来看看英国的例子。格特露德"贝尔(Gertrude Bell)是以优异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的第一位女士。1899年,她在对耶路撒冷进行考古访问期间学会了阿拉伯语,后来她加入了英国军事情报机关。1920年,她被任命为英国驻巴格达特派使团的东方事务秘书。格特露德于1926年去世,在此之前她很少回英国。她写道:“我不在乎是否能留在伦敦,我喜欢巴格达,我喜欢伊拉克。这里是真正的东方,充满活力。这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里的浪漫情调使我感动,令我神往。” 大英帝国有着数千名像格特露德这样的“东方学学者”,他们同样对异域情调的“他者”心醉神迷,同样占据着“他者”。格特露德记录的费萨尔国王1921年的加冕典礼很好地反映出英国人的统治方式:“萨伊维德"侯赛因站起来,宣读柏希爵士的文告。文告称费萨尔被美索不达米亚96%的人民选为国王。我们站起来一起高呼‘国王万岁!’国旗徐徐升起,乐队演奏着《天佑英王》——伊拉克人当时还没有国歌呢。” 传播“商业、基督教和文明” 英国人将对伊拉克的长期占领视为他们自诩的“与生俱来的文明使命”的一部分。英国人认为,一旦这个国家真正“文明化”(其实是“英国化”)了,英国对这个国家的统治就可以结束了——这是为了保证法治和自由经济的延续。英国的统治当然不是永久的,但至少是数十年,而不是数十天。当英国人侵入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时,他们根本没考虑过撤出的问题,他们惟一考虑的问题是直接统治还是间接统治——前者就是在当地设立英国总督,后者则是在费萨尔国王这样的傀儡身边安插一个英国的大臣,负责向他提供“建议”。 换句话说,英国人是会去国外的。从1900年到1914年,260万英国人离开了祖国,奔赴大英帝国的海外属地。到1957年,移民总数已接近600万。当然,很多人更愿意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这几个殖民地。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移民到了不那么“好客”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驻非洲的殖民机构工作人员已达7500人,他们全都是从英国本土移民而来的。这些人在当地建立起来的社区对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利益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这些人学习当地的语言,甚至接纳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遥远的帝国和当地精英人物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 远离祖国的生活并非充满诗情画意。在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短篇小说大师)的笔下,对印度的统治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年复一年,英国向战斗的第一线派遣新兵,这些人因为过度劳作而死去,或者在健康和希望两方面陷入破产的困境。”然而正是这些工作职位吸引了英国大学中最优秀的人才。1927年到1929年之间,英国政府为殖民机构招募了927人,其中将近一半人来自牛津和剑桥大学,而在印度文职部门工作的牛津和剑桥毕业生的比例则更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英国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愿意远离他们的祖国,前往气候恶劣、疾病肆虐的国家工作一辈子呢?例如牛津大学的毕业生艾文"马克诺切(Evan Machonochie)于1887年前往孟加拉,在印度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0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请注意他的凯尔特人的姓氏。苏格兰人不仅在白人殖民地中的比例甚高,他们在加尔各答、香港和开普敦等城市中也往往是商业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拨尖人物。在英国的执法机构和军队中,爱尔兰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生活在大英帝国本土那些多雨和贫瘠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来说,帝国的殖民地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经济因素并不是激励马克诺切和格特露德远征的惟一原因。建立庞大帝国的热望、种族的优越感以及新教教徒的狂热都是动力的源泉。有些殖民者真诚地相信,传播“商业、基督教和文明”不仅符合英国的利益,也符合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美利坚帝国五大弱点 用当年的英国人对比今天的美国人,双方的差别实在太大了。这些差别至少表现在5个大的方面。 首先,绝大多数美国人没有离开故土的热情,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人想方设法要定居美国。跟一个世纪前的英国不一样,今天的美国有大量的移民涌入,人口中移民的比例高达千分之3.5,在国外出生的美国人总人数高达3250万(也就是说,每10个美国公民中就有1个以上的人出生在外国)。 其次,当美国人选择定居国外时,他们通常更愿意呆在那些发达国家里。例如,1999年,大约380万美国人在国外生活。听起来好象很多,其实只比十分之一的国外出生的美国人多了一点点。并且在这些美国人中,大约3/4的人居住在墨西哥(100万)、加拿大(68万)和欧洲国家(100万)。大约29.4万人居住在中东,其中2/3居住在以色列。在非洲则只有大约37500人。 第三,大英帝国的军队大部分驻扎在海外,而美国的军队大部分驻扎在国内。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轰炸塞族军事阵地的B-2轰炸机都是从美国本土起飞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海外的驻军有40%驻扎在西欧,其中至少71000人驻扎在德国。大英帝国在充满敌意的地区建立军营,为的是镇压当地民众的反抗;而美国1/4的海外驻军竟然驻扎在当今世界最和平的国家里。 第四,居住在国外的美国人通常不会在当地停留太长时间,并且不会跟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们宁愿在自己的驻地保持“袖珍美国”的特色——无论军事基地还是五星级酒店都是如此。 去年我参观了一个美军驻海外的空军基地,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来到了剑桥郡的乡下——这里一派地地道道的英国风光!当我走进基地的大门,我发现几乎每一样事物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情。 第五,这一点和英国比起来也许是最明显的:美国顶尖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精英人物很少愿意出国服务,他们出国无非是短期访问和度假。出国服务时间最长的美国人是那些志愿兵,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洲裔美国人(12.9%的美国军人,25.4%的后备役人员)。非洲裔美国人很可能成为美利坚帝国的凯尔特人,他们因为在国内得不到更好的机会而不得不远赴海外。的确,如果伊拉克将由美军来治理,美军中的非洲裔美国人肯定会得到很多的工作机会,战争期间美军发言人布鲁克斯(Vincent K. Brooks)将会成为他们的榜样。 大英帝国一向担心军方的权力过大,超过帝国的文官政府。英国议会中的议员们熟读罗马史,懂得如何迫使将军们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殖民地的高级军官们不折不扣地执行着维多利亚女王“震慑与敬畏”的指令,镇压一切反抗活动。 “殖民地”缺少“帝国精英” 美国人不妨根据事实问一问自己:2003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有多少认真考虑过在战后的伊拉克行政当局中任职?人数肯定不多。1998年和1999年,耶鲁大学的注册大学生为47689人,其中只有335人(不到总人数的1%)主修近东语言和文化课程,而进入高级研究阶段的学生仅有1人!如果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说法是正确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美国最优秀的大学生对其他文明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大学生们在毕业后通常信守一条原则,即“任何地方都没有自己家好”。根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共有134798人,其中只有不到5%的毕业生定居国外,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仅有大约70人。 不错,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毕业生们也许热切希望奔赴战后的巴格达,哈佛的明星经济学家也许会为伊拉克贡献一点专业知识。但是这一切不过是在美国和伊拉克之间飞来飞去,写一堆“过渡时期的经济”之类的论文,在钱包里塞满巨额“顾问费”,然后打道回府。 目前,美国象牙塔中的“国家建设者”能够想到的伊拉克重建方案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改革税收制度、开放物价以及实行大企业的私有化等。美国政府能够负担得起这种飞行访问的费用,这只是技术上的小问题。在19世纪70年代,当大英帝国完成了它的全球铁路和蒸汽机轮船网络后,环行世界仍然需要至少80天,然而现在只需要一天就够了。 真正的问题是:即便有这些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仍然存在国与国之间无法沟通的情况。例如,今年年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被批评只用电话讨论他的外交政策。人们注意到鲍威尔今年只出国访问了两次,一次是去瑞士(2003年1月25日至26日),一次是去远东(2月21日至25日)。我们现在只能猜想,如果鲍威尔能去巴黎访问,他究竟能取得多少外交成果。 另外,人们应该还记得,“9"11”之后,中央情报局在美国各大高校招募能说普什图族(阿富汗民族之一)语的学生。现实就是如此:中情局的大部分官员宁愿呆在弗吉尼亚的总部,也不愿远赴阿富汗前线。 4月份最令人困惑的一则消息是,盖纳将军所在的“重建与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将吸收一部分来自美国国务院和负责国际发展事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据称“曾在前南地区、海地和索马里执行过类似的任务”。考虑到这些人在那些国家呆的时间并不长,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并不好,以及伊拉克与那些国家的巨大差异等情况,这则消息显然并不令人感到鼓舞。更令人感到沮丧的是,“重建与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竟然招募来自英国的廓尔喀族人为其在科威特的总部提供安全保卫工作,这些人显然无法融入巴格达的社区。 那么,被人吹捧得神乎其神的非政府组织能给伊拉克带去什么好东西呢?这些组织能给那些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在政府部门谋职的男男女女提供什么好东西呢? 不错,目前不少美国人参加非政府组织在海外的义务工作。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做了一件令亲朋好友万分震惊的事——他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和在伦敦长达20年的教职,参加了一个由法国人组织的援助机构,到混乱不堪的中非共和国去做救援工作。也许他能在那里找到自己一直寻求的新生活,然而大多数去海外做救援工作的美国人都很年轻,并且一般只在外面呆上一年左右就回来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工作无非是证明自己“政治正确”罢了。 人们不应该对这些救援机构抱太多希望,以为它们能够向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提供多少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帮助。每当一个地方发生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时,“新帝国主义”总是会出现在现场,并带来一大群非政府组织的救援人员,然而这些人的工作往往于事无补。如果盖纳将军能够迅速在伊拉克建立法律和秩序,伊拉克的经济生活会很快得到改善,救援人员带来的援助物资会显得过剩。如果盖纳将军不能建立法律和秩序,救援人员就会在一片混乱中惨遭杀害,就像车臣发生的惨案一样。 这种两难的困境也许是无法解决的。美国人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是“9"11”恐怖袭击使他们感到有必要铲除“流氓政权”,以减少再次遭受恐怖袭击的威胁。然而,如果他们不能以坚定的信念和贯彻始终的努力来做这件事,他们是可能成算的。如果有人认为伊拉克能够在几个月中——3个月、6个月或24个月——实现稳定的民主,这一定是在做梦。 精英必须常驻伊拉克 帝国的精英应该从哪里来呢?我希望不要从那些与五角大楼有着良好关系的退休将军中来。我们需要立即开始培养精英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鼓励国内顶尖大学中的年轻人认真考虑到海外去工作——所谓海外,我不是指伦敦。鼓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学习阿拉伯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精通汉语呢?如果布什想要有效地解决朝鲜核危机,美国必须拥有大量的中国通。 约翰"布坎(John Buchan)是吉卜林之后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他在1916年发表的恐怖小说《绿斗篷》塑造了一个象征大英帝国的人物山迪"阿布什诺特(Arbuthnot)。阿布什诺特是一名优秀的东方学学者,他在圣地麦加可以扮成摩洛哥人,在白沙瓦则可以扮成阿富汗人,令当地人真伪莫辨。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美国百万富翁约翰"斯堪特拉伯雷"布兰克隆(John Scantlebury Blenkiron)。小说中写道:“这个大块头的家伙长着一张肥胖又苍白的脸,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他的双眼充满倦意,看上去像一头正在反刍的公牛。他的眼睛看不到比大选更为激动人心的事物。”阿布什诺特的描写有点残酷,但他的确道出了实情。 如今,布兰克隆们注意到了比大选更吸引人的东西,然而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脾性,模仿大英帝国的模式去治理伊拉克吗?我认为,除非美国人能够认真考虑一下他们身外的世界才有可能。除非美国人真心实意渴望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否则目前对伊拉克的占领最终会失败。大英帝国的教训是非常清楚的:没有帝国主义分子,帝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帝国必须拥有帝国主义分子在殖民地生息繁衍和经营管理。 布兰克隆能够变成阿布什诺特吗?也许能够。毕竟在二战后的岁月里,没有参加过战斗的一代是怀着布坎般统治全球的狂热离开哈佛和耶鲁校园的。很多人参加了中央情报局,在古巴和柬埔寨前线出生入死,他们的工作正是大英帝国所称的“间接统治”——即向当地有权有势的美国代理人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目前,美国在伊拉克所做的也是这样。看起来这像是大英帝国对伊拉克殖民统治的复活,然而美国所做的不过是给予伊拉克人民一个民主体制,然后全部撤走。 只要美利坚帝国不敢正视自己的这一称号,只要它继续坚持“有组织的虚伪”这一政治传统,今天的年轻人就只会对战后的伊拉克看上一眼,然后说:“千万不要去那里!” 美国人必须到那里去。如果最优秀、最聪明的美国人都呆在国内,美利坚帝国今天的计划就会落空——不错,明天就会落空。 (完) ———————————————————————————————— to红茶: 没有要老萨屈服阿,只是留着他作为一个虚弱的敌人和靶子。利用不是说要拉到自己阵营,他作为一个敌人更有用 实际上,如果美国人的问题就是战争中把老萨当成的敌人,他们真正的敌人是伊拉克传统社会,或者用fq的话说是伊拉克人民。速决战打击了错误的敌人,却放过了真正的敌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18:08: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