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继续 在广东的海陆交战 海禁的解除 战争的结束
戚继光新军的出现使倭寇感到恐怖,但他们是不会轻易屈服的。1563年的战争以一次可怕的事件开场。倭寇包围兴化府城一个多月,广东总兵刘显率兵解围,在接近城市的时候,他派出8名士兵携带书信往城中联络,他们的衣服上绘有“天兵”二字以免误伤。但这8人都被倭寇杀死[98]。衣服和书信都被夺走。倭寇遂伪造文书,称刘军将于某夜悄悄进城,请城中到时打开某城门,不要举火出声,以免惊动贼寇。他们拣选勇士伪装潜入城中,守城官员深信不疑,在约定的夜晚打开了城门,倭寇大众入城。城中民这才知道上了当。兴化官员除代摄府事的通判奚世亮被杀外,其余都逃走了。就这样,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有府城落入倭寇手中。消息传出,全国上下震惊。朱厚熜本已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与副将戚继光一起增援兴化,现在他们必须获得一次大胜,才能抵消该城失守带来的负面影响。刘显的军队最先到达城下,但他不敢攻击。反而趁机掳掠出城妇女,连一些官僚地主的妻妾,都不能幸免。俞大猷后到,也不敢攻击。他极力夸大敌人的人数,打算重走长期围困的路,到时候倭寇出海,他好杀死一些人邀功。倭寇在城中两个月,才移师向东南转移。途中于峙头击败都指挥欧阳深的军队,杀死数百士兵。于是攻破平海卫,在那里筑堡据守。四月,戚继光带着浙江新军赶到,随即开始进攻。福建巡抚谭纶知道戚军战斗力远在其他军队之上,因此将他们安排在战线的中央,刘显在左翼,俞大猷在右翼。此时戚俞两军都各有万人以上,而倭寇仅有二三千兵员,戚继光军队表现出强大的攻城能力,一鼓作气的突破了工事。俞刘两军跟着进入要塞。他们一共杀死二千二百多敌人,解放了三千多被掳的百姓。缴获一大批武器,还收回了十五枚卫所印。就这样取得了光荣的胜利。朱厚熜很高兴,告谢郊庙,加封谭纶为右副都御史,戚继光因为横屿的胜利已经受封都督佥事,现在加封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俞大猷因为拥重兵不敢进攻,只赏了一些银币,其总兵官位由戚继光取代。这是战争中明朝第三次庆祝胜利。 同在四月,一小股倭寇在长乐登陆,劫掠了福清一带,刘显和俞大猷协同在遮浪歼灭了他们。就这样结束了本年的战争。 冬天,福建倭寇打算挽回局势,在沿海纷纷活动。到次年(1564年)二月,集中号称万余的兵力围攻仙游[99]。此时在福建的戚军有6400名,而且分散在各地,戚继光没有会战胜利的把握,决定等待他在浙江的军队来援。同时以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惊吓倭寇:派出少量援军,在仙游附近不断活动,同时大张旗鼓,点放火器,制造出士兵很多的假象。倭寇很快识破了这种可笑的计谋,大举攻城。但正如过去发生过很多次的那样,他们没有大炮,难以攻下设防的城市。不久,戚继光的6000援兵来到,就向仙游之敌发动进攻,击败了他们。戚军追击,在王仓坪又杀死数百人,剩下的倭寇集中在漳浦的蔡丕岭,据山抗击。戚继光以五哨约一千精兵,只带短兵器从悬崖爬上去,出其不意的打垮了他们,杀俘数百人。其余倭寇仓皇乘船出海。就这样,福建倭寇知道了无论野战、守城、据山,都不是戚继光的对手,他们的前途十分灰暗。在此绝望形势下,或南下广东另谋发展;或出海到日本、东南亚、台湾定居;或潜回大陆,不再做“贼”。福建的战事逐渐平息。 而在广东,倭寇的声势依然很大。跟福建一样,主要的原因是沿海人民生活困苦。霍与暇说:“海滨之民,疲弊甚矣!官司之所困,征役之所穷,富豪之所侵,债负之所折,怨入骨髓。”[100]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广东巡抚潘季驯也说:“岭表去京师绝远,比年牧民者视为利薮,屠剥万状,而小民仰九重如在云霄之上,愁苦之声无路上达,故相聚为盗。”[10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厉害,反抗就越激烈。因此广东的战争规模在东南四司中最大、持续时间最久、战况也最惨烈。王世贞的《岭南弭寇策》中说:“(倭寇)负海以为讧,东借日本之诸岛悍夷以为爪牙,而西南借交阯、占城、阇婆、暹罗以为逋薮……而又内结山寇以为腹心之援。山寇为之巢穴,累数百千计而不可穷。缓则出,急则遁。抚之,则阳听招而阴为寇。我寡则彼乘间,我众则彼匿形……其始也,海寇焉而已,山寇焉而已。今而郊之民寇也,郭之民寇也,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这段话虽有文人夸大其词的固有毛病,但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广东倭寇的首领,和福建一样,多出自穷人。老牌的饶平黄冈人许栋是从从小开始就做了海盗,极具海盗“经验”;他的养子许朝光也同样从小就做了海盗;巨盗,诏安四都的吴平是地主家奴,因为无法忍受地主夫人的虐待而跑去做海盗;他的同乡曾一本是盗墓人出身;澄海的林道乾曾是吏员,算是他们中比较有文化的人[102] 1564年,俞大猷改任广东总兵。当时潮州倭寇号称二万,与大海盗吴平互为犄角。大猷认为急攻没有胜利的把握,于是招降吴平。吴平假意投降,向俞大猷下跪哭泣,装作很诚恳的样子。大猷很高兴,把他安置在梅岭。尽管后来吴平又造反了,但他的行为给起义军带来很大损失。当时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等在惠州、潮州间活动。福建的程绍录在延平,梁道辉在汀州与他们彼此接应。俞大猷已经有了常胜的威名,而且吴平又已经投降,他便自信的单骑入绍禄营劝降,并命令道辉一同返回故乡,这两人出于恐惧接受了命令,但很快被埋伏好了的官军杀死。广东方面,伍端、温七的义军击败了惠州参将谢敕。但他们听说“俞家军”来了,十分害怕,伍端竟自己逃跑了。不久,俞军来到,击败温七并抓住了他。伍端估计无法逃脱,自缚乞降,提出愿意杀倭自效。大猷便驱使他的战士为前驱,官军在后督战,围攻其他倭寇于邹塘,一日一夜就攻破了三个营盘,杀死四百多人。又在惠州海丰打胜了一仗。倭寇都逃往崎沙、甲子等峡湾,抢夺渔船出海,不幸遇到大风,小船大量沉没,只剩下二千余人,回来在海丰金锡都驻守。大猷包围他们两个月,造成粮食枯竭,倭寇只能撤退。途中遭到早已埋伏好的副将汤克宽截击,大败。克宽亲手阵斩他们的三名头目。很快参将王诏等的军队也相继赶到,倭寇大溃败,死亡一千二百多人,逃到潮州去了。就这样,他们的恐惧帮助俞大猷获得了战斗中得不到的东西。 七月,大埔的兰松山、余大春等聚众数千人,在福建漳州、延平、兴化、泉州一带活动,被官军击败。转进到永春,与山民苏阿普、范继祖等部联合,转战漳平、龙岩等地。南赣巡抚吴百鹏停止军事行动,假装要招安他们。乘义军懈怠,率兵急袭,使他们遭到了歼灭性的失败,余大春、兰松山、范继祖等都被俘虏,只有苏阿普逃脱。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可以说倭寇已经陷入绝境,他们在战略上已不可能打开局面,而战术上的优势又丧失殆尽,几乎每战必败。除了有经验的海盗还能借大海活动以外,陆上战争的结束,已成定局。因为胡宗宪已经被撤职,因此俞大猷、戚继光都想在自己的手里,以光荣的胜利结束战争。这两个大刽子手进入广东,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 这年三月,因为没有粮食的供给,徐永泰率领柘林水兵四百人发动兵变。他们与义军联合,进逼广州。前来镇压的冠军被击败。提督两广侍郎吴桂芳以招抚为幌子,暗中调集舰队,带着副将汤克宽、参将门崇文在惠阳击败了他们,但变兵余部仍凭借大船继续抵抗。这时澳门的葡萄牙人提出可以参与明军的镇压,俞大猷同意了——尽管他一开始就没打算代葡萄牙人转达进行朝贡贸易的请求。于是官军与在迪奥戈·佩雷拉率领下的三百名葡萄牙人及其两艘船舰,在三门海消灭了变兵。事后明朝赠送了一些礼物,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居留权也得到了默认。[103] 十二月,南韶山民马五起义,在乳源、江湾等地击败官军,俘虏并杀死了守备贺铎、指挥蔡允元等明官吏,这是战争后期罕见的胜利。就这样结束了1564年的战局。 1565年初,倭寇在浙江温州、台州一带活动,被官军击败。从海上去往福建。四月,攻击福宁。戚继光率参将李超等率水陆军反击。杀死二百余人,追击到永宁,又杀死三百多。同月,吴平重新造反。他修建和夺取了数百艘战船,聚众万余,筑成三座要塞,在广东潮州、惠州;福建诏安、漳浦一带活动。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戚继光带兵前往镇压。因为听说吴平用兵厉害,没有迅速进攻,而是修建工事等待战机,夏季,他找到机会,发起突击。击溃了吴平的陆军。吴平作了有计划的撤退,将辎重转移到船上,率余部撤往海保、安澳两处峡湾。把总朱讥率舰队前往进攻。被击败身亡。本年的战争就这样过去了。 1566年一月,俞大猷率水师、戚继光率陆军联合大举进攻,吴平战败,逃往饶平凤凰山。但他的撤退仍是有组织的,俞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的追击都遭到挫败。因此吴平夺得民船,仍旧出海。追击战的失败触怒了朱厚熜,他下诏剥夺俞大猷的职级,以戚继光接替完成战争。四月,闽广水师夹击吴平于万桥山下,当时刮起西北大风,官军趁机火攻,吴军大败,吴平的武运到此结束。之后再没有人得到他确切的消息。有人传说在南直隶与浙江一带见过他,已经成了大商人,后来又回到广东,在旧时朋友处偷偷掘取了先前为盗时埋下的珠宝;有人说他在海岛中困饿而死。比较起来,后一种说法比较可靠些。[104] 至此,惨烈的倭寇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尽管之后广东仍有大战,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但无非是海盗入侵,间杂着越来越少的贫民起义,他们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是失败。这样的战争与其说是为了胜利,不如说是倭寇余部和活不下去的人民愤怒的进行自杀式攻击。他们没有希望,仅仅是为了博取有尊严的死亡而战斗到最后一刻。东南战争已经不再是明朝关注的重点了。 倭寇最后几个大首领的结局如下: 1567年,曾一本受广东总兵汤克宽招抚而投降。他和部下一千二百多人被安置在潮阳下浍。但这并不是诚心的投降。一面领取明朝的粮饷,一边又勒索着商船的保护费。这样就遭到了地方官的憎视。过了七个月,一股义军围攻揭阳县城,汤克宽命令曾一本前往镇压。地方官员们对这个决定争议不休,有人说一本必然会对官府不利。一本听说,认为自己最后必然会被收拾掉,于是再次造反。抓住澄海县令离开驻地。次年(1568年),多次打败官军。在雷州杀死参将缪印。六月间兵进广州,全粤震动。时任广西总兵的俞大猷已经回到广东,打算用曾多次奏效的招降来欺骗一本,然后再杀死他。一本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可能转圜了,但他仍将计就计,假意请降,同时派六十艘大战船直逼珠江口的大鹏湾,那里是水师的重要基地,一名把总发现以后紧急上报俞大猷,大猷仓促准备战斗,还没有列成阵型曾军已到,用官军常用的火攻战术将湾内官船焚烧一空。之后返回广东,在海珠寺墙壁上写诗讥讽了俞大猷。但明朝的盟友葡萄牙人又一次来到,虽然他们兵不满一千,却因为武器和战术的优势击败了一本。1569年,曾一本陷入闽广水陆军联合围攻。他亲自点放火炮轰击官军。却因为炸膛受重伤被俘,随即被杀[105]。 林道乾和他的部将诸良宝也受了招安。但跟战争后期的其他首领一样,他们的投降是一种权宜之计。关于这点,老谋深算的官僚也都是知道的。万历元年(1573年),提督两广的殷正茂打算动手解决他们,林道乾知道后,不敢反抗,跑到马来半岛的彭亨去了;诸良保向西跑到阳江,遭到官军水师图西,无法出海,只能回到南阳寨修筑工事作最后的抵抗。其部众加在一起也只有数千,而官军有近万人。副将李诚立以为容易拿下,但在他准备进攻时,遭到反冲击战败。总兵张元勋听到败讯,亲自前来,兵力更加雄厚。此时南阳寨只剩下千余人。元勋认为他们的士气必然已经瓦解,于是张出大字榜文“投降者免死”。但张榜半个月,没有一人来降。相反的,寨内诸人都剃去头顶的头发(髡发),以此表示对二十一年来战死的数以万计的倭寇的敬意——他们即将与先死者相会了。官军蚁附攻击,用柴草把壕沟填平,涌入寨内。他们看到的情景与21年前战争爆发时的类似:一群髡发男子,没有任何防具,所以靠的只有自己的勇敢。到最后,一千一百余倭寇全部战死。这是倭寇战争的最后一次大战,发生于1574年的三月。[106] 剩下的首领只有林凤一人了。他虽然还坚持进攻广东沿海,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1574年,他决心另辟根据地,把战争持久的打下去。当时西班牙刚刚征服吕宋不久,土著居民的抵抗还很剧烈,行政机构还处于草创阶段,军队很少,而且既没有坚固城池,也没有军工厂。林凤认为有机可乘,遂带着几乎所有的部众前往吕宋,进攻马尼拉。但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经过激战,林凤手下的骁将,日本人Sioco阵亡[107]——他也是见于史册的倭寇中最后一个记有姓名的日本人。林凤只能撤往仁牙因湾,后来被追击的西军包围了三个月,几乎困死。只好撤到当时被称为鸡笼的台湾岛。他逐渐恢复了势力,继续侵袭东南沿海。但部下越来越觉得这样的行动毫无意义,渐渐离开了他。最后,林凤只能前往东南亚,从此再没有人见过他。[108]尽管明廷很希望抓住林凤和林道乾这两个剧盗,也多次进行外交活动以获得外国支持。但因为明军无法进行远洋作战,所以到最后都没有实现。 随着战争的平息,开放海禁的声音也出现了。起先只是个别人的私语,后来越来越响,变成了沿海官员几乎一致的意见。“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唐枢的这番话现在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109]其实早在嘉靖三十四年,居住在杭州的张濂就已提出:“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党,而濒海穷民,假此为生,又足以收未溃之人心。”[110]后来的福建巡抚谭纶也主张松弛海禁。尽管官员中主张解禁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都害怕朱厚熜这个残忍之徒。在倭事上栽跟头的人很多,没有人敢做出头鸟给自己找事。直到1566年,厚熜死去,新皇帝朱载垕继位,福建巡抚涂泽民才正式上书请开海禁。正好这时东南倭寇大势已去,朱载垕具有新君的朝气,愿意改变祖制来缓解国家的危机,解除人民的痛苦。从隆庆元年(1567年)开始,明朝实行了近两百年的海禁制度,终于解除。 但海禁的接触并不意味着自由贸易的春天。明后期的海上贸易,开放程度远不能和从前的朝代相比。首先,没有制定全国通行的外贸法律,而是由各地自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官多半不想多事,因此还是乐意多作限制,以维持地方的“稳定”。例如漳州府的限制是:一年出海商船不得超过88艘;其次,因为倭寇常从日本获得资助,因此虽允许与各国交往,唯独禁止人民与日本通商[111],也就意味着与日本的贸易仍只能走私;再次,设置了重税来限制出海。主要的税种有三:引税、水饷、加增税。引税是领取引票时所征的税。引票上有商人的姓名、籍贯和前往地区名。没有引票出海为非法行为。获得引票须交纳引税,一船一引。刚解除海禁时每引三两白银,后增至六两。水饷是根据船只大小征收的税。船只宽一丈六尺(约5.12米)以上,每尺征银五两,一丈七尺(约5.44米)以上,每尺征五两五钱。加增饷是针对从菲律宾回国的船只征的税。每艘船征150两白银。从数额来看,显然是太沉重了[112]。可见明朝根本没有发展贸易的意图,而是一心想要限制海外通商。另外,对外国来华商船,也征收水饷和陆饷;最后,有限的开放,还常因为政治因素而遭禁止。除一直禁止与日本贸易外,万历年间,因为荷兰人东进,常常与中国发生冲突,因此万历末年,在福建停止了通商。尽管明末有人请求开禁,但一直没有批准[11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6 14:12: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