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修修的机动战论据, 首先一个是1219年成吉思汗的花剌子模战役。 再看一下公元前217年在罗马的汉尼拔。 第三个登场的是817年的李愬雪夜袭破蔡州之战。 第四个是1941年的曼施坦因进攻法国的计划。 以魏延攻取长安为战役目标来衡量:老汉是‘从来不敢碰罗马的战略’之父,曼施坦因的动机就是把马线“城中”守军吸引出来歼灭,因此都不符合基本条件;马背王统一天下是靠1人3马的骑兵,主力机动个1-200km的距离,对于家里没有‘大骡子大马’,而被迫发明‘木牛’的川军是完全没可能的,更不要说选择路线是山谷为主;因此,四个论据只有菜粥在战略上具备比较意义。可见机动攻城是极为罕有的情况。 不论长安还是洛阳,听到蜀军出现,震动是一定的,但会震到什么程度可无法事先估计。 曹仁在襄阳杀了战马死守,张辽、李典拿着正宗锦囊计战合肥,可以看出曹操的边防策略是虚外实内的,后方一向有机动兵团策应;而从张郃的几万人迅速赶到更为靠西的街亭,并不能说他们就来不及增援长安,不论是固守,还是做三明治。 再者,曹操对军队的控制很有效,面对边防危机,从开始程昱那个贼大胆儿在兖州纠缠吕布,到后来一个叫张特的小无赖在新城欺骗诸葛恪,从来没有彻底崩溃过。后世子孙羸弱,形成割据争权才不断有反叛,孔明凭什么判断对手会逃跑而不必强攻? 魏延的战略,套用曼斯坦因的环境,大约是这样的:俺的元首,只要7个装甲师,俺就可以从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接占领巴黎。 第二批论同时代将领能力据里面, 第一 曹操在白狼山骑兵对骑兵。 第二个是周朗赤壁。 第三个是司马懿擒孟达。 第四个是陆逊胜彝陵。 第五个是杜预灭吴。 曹操打赢回邺城以后,首先奖励反对出兵的张辽,说自己太冒险了,大家不要效仿。可见,虽然曹操发奖金必然有笼络人心的层面,但他是个实际的人,定是认为此次战役,比起背水一战时韩信连中午饭在哪里吃都算计好了,是太过冒险。 赤壁的确是优秀战役。但周瑜在战前一直是鄱阳湖训练基地的司令,既便不考虑战略防御态势,地利也应该达到0:100的程度;南方冷湿的冬天是曹操失天时,俺从北京到上海读书时,第一个冬天极为难受,幸好有水门汀的楼房住;曹操裹胁没有战败的荆州军威胁东吴,是丧失人和。孔明对付曹魏的时候,可从来没这么多优势的。 还有彝陵,不可否认是漂亮仗。但是刘备的参议员都在投反对票;主要将领不是over了,就是说匈奴在北,只负责后卫;而法正、庞统等主要军事参谋也先后亡故,如果刘备能打赢,才是真正的奇迹吧?著名的彝陵之战,双方都准备不够充分,比官渡、赤壁的精心谋划是另外一种模式,相比之下,攻击方的弱点更加容易被利用。 杜预灭吴是火山爆发式的攻击,东吴无处可逃,无援可待,当年不知是什么心情在等死。对了,就是这些家伙的后人一直南迁、渡海到的台湾,或许能够参考一下。^_^ 仲达擒孟达没的好说,机动战的教科书。不过有一点,对于司马来说,他不及时出兵,朝廷多数还是要他去干攻城的苦差;而他迅速出击,即使拿不下转为持久,也不会动摇魏国根本,与出祁山酱子全力一搏是不同的。况且孟达身边有个大内奸,情报几乎是单向透明。日后,司马仲达远征辽东,给皇帝报告说,计划用300天,前进100天,作战100天,回军100天,根本没有飞将军的影子。 隆中对及其它 1. 隆中对与暗渡陈仓 楚汉的统一战争,在开始阶段,实际上只有刘邦一方面在打,因为项羽是中国天字第一号‘独派’,违背祖国和人民的统一愿望,不但希望国家不统一,而且在亲手统一以后竟然贯彻执行他的‘分天下之梦’。具体到战役目标,北进之后的战场是由三个相互独立、又互相掣肘的叛将统辖的故秦地——即现在‘三秦’一词的来源。而就战役时机,是在项羽出征伐齐,反应迟钝的时候。 在三国中盘加入混战的孔明提出的方略,不能说是暗渡陈仓的一个变种,只是以四川攻击中原的一个模式。采取大包围,在无法考虑战役细节的白日梦阶段,在北方已经基本统一的事实面前,提出‘一旦天下有变,一军向宛洛,一军出秦川’并不违反任何原则。老毛说如此大规模分兵无法协调,可是红军成立的时候,不也是江西一陀,湖北一陀,四川一陀,还有陕北等等,且山头主义盛行?形势比人强而已。 可以看出,隆中对战略是一个三步计划,首先取得荆、益;然后固守等变;然后向北出击。第一阶段比较详细,其余只是大模样而已。在刘备尚无立锥之地的时期,这是一个总体方针,而并非单纯的军事计划、或统一大纲,与修个土台,让韩信爬上去带兵出击的‘暗渡陈仓’是两种层面的思维。 2. 隆中对的执行 《三国志》对于隆中对有极其详细的记载,但是对于其执行情况却没有跟踪。说远一点,中国的‘史公’们,总归还是认为战争是祸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没有现代人的唯物态度,也没有西方人的唯物态度。封建中国的将领素质在全世界领先,一名将军如果认字少于百个,‘正’史里是要专门记载的(估计记录和整理这些情节的时候,那些专家们一定很兴奋);另一方面,还会记载那些一边打仗,一边看书的家伙,光三国时代,就有曹操、关羽、李典。但是除却这些鸡毛蒜皮,战役的进程记录从来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也许是现代人太鸡毛蒜皮了吧。 自荆州开始,刘备的战略基本按照隆中对进行,而且步骤很清晰,一直到夺取四川。然而,此后出现了一件无法对映,甚至无法解释的事情,就是著名的关羽北伐。按照孔明起草、刘备批准的战略方针,横跨荆、益之后,他们就该‘等变’。据一位三国专家‘研究’,这个‘变’主要指曹操内部腐败贪污。然而关羽却在此时,并且在刘备其余军团没有协调的情况下出击了。更麻烦的是,伟大的前三史之一对战前决策过程只字未提,不知是什么原因。按照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记载方式,可能是刘备和孔明判断有误,或许他们听说曹操死了?但所有的猜测都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军团没有协同。所以,天下果然有变,刘备变弱了,丢了荆州,丢了隆中对的一半前提。 此变之后不久,吕蒙、曹操相继病故。可惜啊!刘备这时只有错过机会,忙着平息内部叛乱。然而他并未坐等,再次出击,打算恢复局面,但结果消耗了剩余的机动部队和自己的小命。 两次灭顶之后,从心理上,孔明出祁山的时候,无论如何不敢让仅存的第三梯队冒险。换做别人,恐怕也一样。在现实中,以蜀汉的国力,第三梯队如果覆灭,就再不会有战略预备队了。库尔斯克战役正好印证,曼氏原打算趁苏军立足未稳的‘变局’发动反击,而非常反对在战线稳固、兵力集结之后出击。战役结果证明,在‘无变’的7月,兵力劣势的德军的夹击并不能奏效,而且,一旦丧失了预备队,主动权也从此易手。 在总体上,孔明的‘出祁山’,并不是隆中对的计划内容,应是后期的变招。从孔明的继承人姜维一直把战火向西延伸来看,这个变招有可能从最初就是向西的。 3. 灭东吴 攻击东吴需要水军肃清长江,而攻击北方需要陆军驰骋中原。看看曹操到不了江左、孙权啃不下合肥,就知道两个战场有多么大的不同了。而建造海军的成本,从来都是极为昂贵的,就是说,要么有强大的国力,比如杜预,要么暂时放弃南北统一的思维,比如孙权。 这就是鲁肃比周瑜有眼光的地方了,借荆州给刘备,以对抗北方的陆军,而刘备何以抽身建立水军威胁孙权?对于刘备,要吞并孙权,只有在横跨荆、益之后才有此可能。但是在战术上,造船的木头顺流而下,孙权会怎么反应?直接投降曹操如何?否则,曹操听说借了荆州,为什么也来个‘投笔’? 这种三方博弈,虽然两个弱者的联盟未必可靠,但总比两个弱者打算互相吞并安全得多。孔明的占领四川、中原,然后与孙权‘一国两制’,当然比其他方案高明。孙子云: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战略上,这一句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4. 打倒反动的修修、丢笔及其代理,维护孔明神圣地位!^_^ 曹操慨叹‘得陇望蜀’,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修修认为他们是优秀的军事家;孔明说先蜀后天下,最终得蜀,修修说他是差劲的军事家。典型的酸葡萄!三个人都在没得天下的时候打了蜀国的主意,后人怎能据此判断优劣? 三国时期,蜀地的重要性并非只有一人看到。正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孔明的‘空手套白狼’才更加突出。不是么? 魏延的长安计划不是好方案,因为全力一搏只为关中,赔率不合适,甚至不如袁绍以大击小的官渡,人家的目标好歹是皇帝;蜀军机动作战不成熟,因为曹军是以机动战闻名的,中国人都知道,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孔明统率的蜀军,早已不是那只由刘备一手缔造,在半个中国打过游击的精锐了,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机动对机动,胜算太小;因此,后关羽时代的战略,还是以蚕食比较现实。 在隆中时代,鲸吞东吴的方案实在不妥当,周围强敌环顾,组建水军漫长而昂贵,战略上必将处处被动;消耗国力亡我中华的看法更是先验论,暗示孔明应该具备后知500年的能力;守角据险以待天时应是上策,毕竟刘备年纪比曹操小,经验相当丰富,应该等得到机会。 不过,优秀的军事家,必须有拿得出手的战役。孔明没有,街亭失败清楚证明他还比较嫩,真应该参加刘备东征积累经验。可惜他当时认为刘备有机会赢,自己也没打算立即接班。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对魏延的限制,不能掩盖他在街亭还是善败的,不能掩盖国力更强、军力更强的司马懿一直采取避战的纯防御策略,更不能因此说隆中对本身是个差劲的战略指引。 此后再也没有得蜀而后定天下的情况,但也从来没有重复过同时统辖荆、益的割据(南宋这种偏安王朝另当别论)。这应该归功与隆中对给后人的启示吧。 虽然不是很满意,不过还是先丢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