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军事无关话题,时事话题一般也在这里,纯净水和敏感话题随时会被删掉
战争研究论坛休闲区[闲聊灌水] → 某人的文集  关于资本论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4010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某人的文集  关于资本论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某人的文集  关于资本论
天涯上的
ID:lihu317    姓名: 李鹄

《资本论》为何要写那么长?
  
  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读了《资本论》。如果不读《资本论》,我就会一直觉的马克思很伟大,很正确,也就可以很顺心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上生活,没有了那么多的烦恼。
  要读《资本论》的初衷,是觉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一定很伟大,很正确,很严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然而读过之后,才觉得马克思这个人很不公平,有许多理论都是很没有道理的,我说他的理论是强盗的哲学,一点都不过分。有了这种思想,对有些事就看不惯,就想说,而说了又有许多本本主义者的反对,就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烦心的事。
  当然也有人认为《资本论》那么长,很厚重,很严密。这些人或者根本没有看过《资本论》,或者看不出他的欺骗性,或者就是为了自己的即得利益而昧着良心瞎吹捧。
  那么《资本论》为何要写那么长?我的感觉是:因为他的许多理论没有道理,又想把他说成是有道理的,又要让人相信这种没有道理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就需要编造许多的理由,就需要编造许多骗人的鬼话,就必然要把文章写长了。
  为了证明我说的正确,就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这个理论的论述。
  要说明剩余价值,就要先说明总价值,于是马克思给出一个产品总价值的公式:
  C'=c+v+m
  在这个公式中,Cˊ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产品总价值,c是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价值,v+m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其中v是工人生产的并用来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即工资;m是由工人生产而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的剩余价值。大家应当注意到:这个公式中只包含工人的劳动,而不包含资本家的劳动,是因为马克思不承认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付出任何的劳动,是完全的不劳而获。请问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吗?
  在平时的辩论中,也有许多马克思的支持者,也是认为资本家是劳动者,而不是完全的不劳动。我也写了《论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这样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争议,就说明绝大多数人对资本家的劳动都是认可的。可是马克思就不认可,所以在这个公式中也不考虑这个因素。这个事实,能够说明马克思这个人是很公正的吗?能够说明马克思这个公式是很严密的吗?显然不是!!
  再来看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理论,他又给出这样一个公式:
  剩余价值率= m÷ 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并且着重说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按照马克思的这种说法,因为v+m全部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新增价值,所以应当全部归工人所有,而资本家的所得只能为0,而不能留下任何一点点的剩余,如果留下了,那怕只留下1分钱,那也是对工人的剥削。
  那么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呢?马克思说这个部分应当为0,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商品总价值中,马克思已经把资本家的劳动完全否定了,在这里,马克思还要把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完全否定。其理由是: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而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不会创造价值,“在价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既然如此,那工人为什么还要到资本家那里去工作呢?
  所以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家就应当白白地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生产条件,然后由工人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而生产的结果全部由工人拿走,不允许资本家留下那怕1分钱的剩余,只要留下了,那就是剥削。请问世界上还有这么不讲道理的理论吗?这不是强盗的哲学,又会是什么样的哲学呢?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劳动工具的认识已经逐步地清晰起来,认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力的利用,包括风力、水力等等自然形成的自然力和科学技术这些人造的自然力。所以就是人力与自然力共同创造价值,而且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利用自然力的比重越来越大,利用人力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且这里的人,即包括工人,也包括资本家。所以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自然力的结果,而不是对人的剥削。这一事实,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剥削论是多么的荒谬。
  如若不信,请大家去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在那里,大家可以看到,马克思为了否定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多么的费尽心机,竟然为了这个错误的理论而写了12200多字,而其中关于“最后一小时”的论述,更是无聊的扯淡,就难怪他的这部书会是这么长。但是因为理论本身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无论怎么长,怎么论述,都会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其实他自己也是做贼心虑,所以自己就说:“乍一看来,假定不变资本等于0是很奇怪的。”“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但他所依据的看法对读者并不习惯”等等。


第一,我是说只有不变资本中的劳动工具这一部分,才具有与人一样的创造价值的功能,而不是全部不变资本。
   第二,说劳动工具具有与人一样的创造价值的功能,是因为劳动工具所产生的动力与人的体力具有共同的性质,或者由于其物理或化学原理与人的体力相结合,可以产生比人的体力更大的力,比如一个人如果不使用杠杆就不能搬起一块巨大的石头,而当他使用杠杆时就可以把这块石头撬动起来。所以劳动工具具有与人的某些器官相同的性质。就连马克思也承认这个事实,他自己就说过:“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这里不谈采集果实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承认,在有些场合下,劳动者身上的器官可以是劳动者唯一的劳动资料;而在多数情况下,劳动工具实质上属于人体器官的一种延伸。这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与人体器官具有相同的性质。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是站在人的一边,与人一起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使其改变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从而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并使其增值。既然如此,那么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时候,就应当把劳动工具与作为劳动力的人等同起来,都是视同为可以使产品增值的可变资本。那么很明显,马克思只把作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划分为可变资本,而认为劳动工具是不能增值的不变资本,那就是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第三,因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所以企业在具体的价值计算时,是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与同类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乘积来计算的。所以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所生产的价值也就越多。而使用劳动工具与不使用劳动工具相比,显然是使用劳动工具比不使用劳动工具能够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也就能够生产更多的价值量。所以说价值的增值过程不仅仅是人力一个因素,而是人力和劳动工具两个因素。而人力也不仅仅是工人,而应当包括工人和资本家,都有是劳动者,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四,从本质上看,劳动工具也是一种自然力。用水车或风车带动机器,就是使用了水力和风力。又如天体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力所形成的重力;运动中的物体所形成的惯性力等等。这些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不耗费任何人的劳动的一种自然力,也就是没有价值的自然力,但是他们能够代替劳动力进行生产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也创造价值。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自然力。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组织的完善等等。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使劳动力和其他自然力的效力大规模的提高,也会使原本不属于生产力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一个人只用两条腿走路,一个小时只能走大约五公里,而如果他骑着自行车,一个小时就能走十五公里以上,比原来快了两倍以上。在这个例子中,从动力源泉来说,没有改变,都是人的肌体收宿力,但是劳动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个倍加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科学技术那里来的。从表面上看,自行车就是一种工具,但是这些工具在最早出现的时候,都是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工具的制造,是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工具的制造和改进。所以工具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能使人的肌体能力得以扩展,也会使水力和风力等等的自然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早的时候,人们要利用水力,就必须把工厂建在水源充足,水流落差比较大的地方。但是后来电流的发明,就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利用电力学的科学技术成果在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建起了水力发电厂,把水能变成了电能,又通过电线把这些电能输送到了全国任何的一个地方,这就完全突破了水力资源的地域界限,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使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科学技术不仅能使人的肌体能力得以扩展,能使其他的自然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而且最重要的,还能使许多不属于生产力的自然资源转换成为生产力。
  煤和水本来只是一些普通的自然资源,属于劳动对象或者生产对象的范畴,而不是生产力。但是蒸汽机这门科学技术利用煤的燃烧使水变成了水蒸汽,又使水蒸气推动蒸汽机轮轴的转动,就使煤和水变成了机械动力,也就使煤和水这些自然资源变成了生产力;石油本来也是一种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些石油变成了各种其他的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等等;内燃机这门科学技术,又使这些由石油转化成的汽油、柴油等等产品变成了机械力,也就使石油这种自然资源变成了生产力。科学技术还利用化学的方法,使有些物质产生核裂变,产生核动力,也可以使一些自然资源变成了生产力。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很明显,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产生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些自然资源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生转化而产生的力量,这些力量,或是利用了自然界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或者是利用了自然资源存在的能量,因而都是具有自然的属性,所以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也是一种自然力。
  有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虽然也要耗费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是一次性投入,终身受益。我这里所说的这个“终身”,是指整个人类这个“终身”。就是说有些科学技术诞生之后,从受益面上来看,他会使整个人类都得到好处,从受益时限来说,他会使之后的千秋万代的人类都得到益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们就能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益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用在发明创造上的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是有限的,而他的受益对象是无限的。假设用在发明创造上的那部分人类劳动为A,设他的受益对象为X,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 
   lim A
  x→∞——=0
   X
  这就是说,当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时候,人们用在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上的脑力劳动与他们的受益对象相比,就会小到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者的劳动,是由专利人在专利期间出售专利技术或者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高额利润来进行社会补偿的,在专利期满之后,专利人的这种脑力劳动,就变成了一种对社会的无偿服务。体现在商品中的这部分劳动耗费就是0,就没有了价值。但是这种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的力量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是自然力的又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种生产力也像水力和风力一样,已经变成了一种没有劳动代价的自然力。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由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人力这一个因素。而人力也是包括工人和资本家两个因素,而不能认为是只有工人一个因素。工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事实,而因为需要强调这一方面,就去否定另一方面。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38:01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论工人是怎样剥削资本家的?
  
   作者:李鹄
  
  过去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资本家在剥削工人,为了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马克思给我们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Cˊ=c+v+m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公式中的新价值(v+m)全部是由工人创造的,所以应当全部归工人所有,而资本家的所得只能为0。
  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第一,认为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是在使用劳动工具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的,而使用生产工具的本质是人对自然力的利用,就是人力与自然力共同创造价值;第二,认为只有工人是劳动者,而资本家不是劳动者,这是明显地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一、只有劳动力价值是可变资本吗?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个因素是工人,不仅创造劳动力价值,而且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另一个因素是生产资料,其价值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所以它是不会增殖的。
    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把它称为不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把它称为可变资本。资本的增值过程,就是可变资本的增值过程,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增值过程。
  那么真的只有v才是可变资本吗?
  马克思自己就说过:“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这里不谈采集果实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承认,在有些场合下,劳动者身上的器官就可以是劳动者唯一的劳动资料;而在多数情况下,劳动工具实质上属于人体器官的一种延伸。那么,马克思自己的这个论述本身就说明,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与人体器官具有相同的性质。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是站在人的一边,与人一起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使其改变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从而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并使其增值。既然如此,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时候,就应当把劳动工具与作为劳动力的人等同起来,都是视同为可以使产品增值的可变资本,而不是不变资本。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人之所以要制造工具,就是要使自己的劳动过程获得更多的劳动收获;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不是由个别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所以个别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劳动收获越多,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计算的劳动价值就越大。这就说明人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也是会增值的,或者说也是会创造价值的。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人们才发现,原来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他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因为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二、价值增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增值过程就是资本家用物化着半个工作日的工资去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必须为资本家支付一整天的劳动,就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 
  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实际上是根本错误的。
  第一,认为在支付一天的工资中只物化着半个工作日的劳动,这只是一种假定,这个假定隐含着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劳动力在一天中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制造这些生活资料的劳动力在使用劳动工具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否则,生产这部分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绝对不是半个工作日,而是一个工作日,或者更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维持劳动力的费用,本身就是由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这个工资额只是工人半天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意断。在下文的计算结果中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资本家绝不是只把工人半天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支付给工人,而是将工人一天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全部支付给工人,甚至是按工人一天劳动所创造价值的2倍或者3倍来支付给工人,资本家还是能够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的。
  第二,劳动力并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工人作为劳动力,是与资本家所提供的劳动工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工具的作用明显地、远远地大于劳动力的肌体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其劳动成果就必然应当由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共同分享,劳动工具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的所有者作为他的监护人,决不会让这个劳动成果不合理地、全部地让度给工人,使作为劳动力的工人全部独占。
  劳动工具是不是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增值,只有在使用与不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过程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只有个别的生产者开始使用纺纱机这种劳动工具的时候,劳动工具具有增值功能的性质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在不使用纺纱机的情况下,1个人要纺20公斤棉纱需要工作120个小时,假定每公斤棉花的价值是1小时,那么20公斤棉纱的总价值是120+20 =140小时,平均每公斤棉纱的价值为7小时;如果假定当时每小时价值的价格为1元,那么20公斤棉纱的价格为140元,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120元,全部归工人自己所有,平均12小时的日工资为12元。
  而使用纺纱机的个别生产者要把20公斤棉花变成20公斤棉纱只需要工作12个小时,并且资本家要把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10天劳动120个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全部支付给工人,而决不会留下任何的剥削的痕迹。那么工人用120个小时的劳动就能生产200公斤棉纱,假定摊入纺纱机的折旧费用的价值是20小时,那么他的个别劳动时间是200小时棉花价值+120小时工人劳动+20小时机器折旧价值=340小时,平均每公斤耗费的劳动时间是1·7小时。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来确定的,所以200公斤棉纱的价值按7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是1400小时,增值的价值是1400元—棉花转移价值200元—纺纱机的折旧价值20=1180元。
  120与1180相比较,不就非常明显地说明了劳动工具确实具有价值增值的功能吗?
  在这两种情况下,工人所得到的劳动报酬都是120元,平均日工资为12元。可是资本家还是获得了1180元(新增价值)—120元(工资)=1060元的剩余价值,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己的机器创造的价值。
  因为价值增值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由工人与劳动工具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即使是在某种劳动工具被整个社会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劳动工具具有价值增值的功能也能够体现出来。
  现在假定,个别不使用纺纱机的人平均每公斤棉纱的劳动耗费还是7小时,但是现在市场上每公斤棉纱的价值已经变成了1·7小时,而不是原来的7小时,那么20公斤棉纱的价值就是34小时,而不是140小时,所创造的新价值是14小时而不是120小时;而使用了纺纱机的生产者在120小时里所生产的200公斤棉纱的价值是200×1·7=340小时,所创造的新价值是120元。同时由于工资钢性的原因,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能减少,还是日工资12元。那么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就变成了120元—120元=0元。
  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由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宿短,虽然使用纺纱机的工人在120小时里所生产的200公斤棉纱的价值已经由原来的1400小时宿少到了340小时,新增价值由1180小时下降到了120小时,但是依然比没有使用纺纱机的生产者的14小时多出了许多。
  
  三、工人是怎剥削资本家的?
  
  再来看不使用纺纱机的人自己劳动120个小时纺成的20公斤棉纱只卖了34元,减去20元棉花转移的价值,自己还剩14元,平均劳动12小时即1个工作日的工资为1·4元,而如果他在资本家那里劳动,1个工作日的工资却是12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本家不是按12元的日工资支付给工人,而是按1·4元的日工资支付给工人,这才是合理的。那么,这个12元—1·4元=10·6元的工资就是工人无偿地占有了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由于这种剥削的存在,资本家已经无利可图,濒临破产。
  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都是采取了稳定物价的政策。这就会使商品的实际价值与价格发生严重的永久性的偏离。
  在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假定200公斤棉纱的单价还是按每公斤7元的价格来计算, 200棉纱增值的价值还是1180元。
  由于资本家取得了比较多的经济收入,就为资本家给工人提高工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市场竞争和平衡工人运动的需要,资本家不得不对工人采取减少工时和增加工资的措施。比如资本家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日从12小时宿短为8小时,日工资从12元上涨到24元,那么资本家就要为120小时劳动支付360元的工资,是原工资的3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还是获得了1180元(新增价值)—360元(工资)=820元的剩余价值。所以在上文中我们说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额只是工人半天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意断。
  在这里,如果按着公平交易的原则,工人应得工资为120元,而实际得到的是360元,360元—120元=240元就是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由于劳动力在市场上总是供大于求,形成了总是有利于资本家一方的不平等的交易,所以资本家就总是要压低工人工资,从而对工人进行剥削。但是我们也应当认真地分析一下,这种劳动力总是供大于求的情况,究竟是怎样才发生的。按照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只有在价格偏高,价格高于价值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商品供给的增加,才会形成供大于求。当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又会形成商品供小于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那么,为什么劳动力的供应量就总是供大于求,而不会是供小于求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劳动力价格的下降,总是没有达到足以引起其供给不足的程度,就说明劳动力的价格总是偏高的,而不是偏低的。如果真的出现了劳动力价格偏低的情况,工人感觉到了自己去给资本家干活不如自己干更合算,工人就会自己去进行独立的生产劳动,这样的情况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的就会在资本家那里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事实上,工人的工资也并不是下降,而是逐步上涨的。所以,劳动力在市场上总是供大于求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劳动力价格总是偏高的,而不是偏低的。如果一定要说这里有剥削的话,那就一定是工人剥削了资本家,而绝对不是资本家剥削了工人。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工人是怎样剥削资本家的。另一方面,国家还借助于行政和立法手段,通过规定和改变税率,增加税收。然后用这部分从资本家那里强征的税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例如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补贴包括多子女家庭补贴、单亲家庭补贴、孤儿抚育补贴、生育补贴、入学补贴、住房补贴等;社会救助包括失业救助、战争受害救济等;社会服务包括由国家进行的各种公共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从总体上看,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税收从资本家那里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1/3以上,欧盟国家接近于1/2,其中约有60%用于社会福利开支。这些做法,使资本家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到了工人的手里,因为国家税收是强制的,工人福利是无偿地占有的,所以按马克思的定义,这也是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
  2006年2月23日星期四

也谈资本的原始积累(微宿版)
  ——再论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剥削
  作者:李鹄
  
  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是工人过去制造的劳动产品,只是归资本家占有而已。那就等于说工人是在用工人自己的劳动工具进行劳动。
  这种诡辩是毫无道理的。第一、因为参与这个劳动过程的,绝不仅仅是工人,还有资本家的劳动,如研究设计的劳动,投资决策的劳动和经营管理的劳动;还有资本家为其提供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等等,等等。所以工人不能对这些劳动产品进行独占。
  第二、工人在为资本家制造这些劳动工具的时候,资本家已经对工人支付了工资,就连马克思自己都承认这是一笔等价交换的买卖,这笔帐早已经算清了,为什么还要纠缠不休呢?就好像一个人买了一辆汽车,然后自己用这辆汽车跑运输挣了钱,可是汽车制造厂的来找他,说你使用的汽车是我们制造的,所以你用这辆汽车跑运输挣的钱应当归我们汽车制造厂。你说这种假设荒唐不荒唐?
  但是有些人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胡搅蛮缠的,他们说资本家从原始的资本积累就是在对工人进行血淋淋的剥削,并伴随着惨无人道的掠夺。
  那就让我们看看历史的真面目吧。
  一、从原始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来看资本不是剥削的产物
  首先,马克思认为那些资本家们“早就不再劳动”,肯定是错误的。 
  所以马克思的那个产品总价值构成的公式应当改写为:
  Cˊ=c+ v1 +v2+m
   公式中,Cˊ是产品的总价值,c 原本就是资本家在生产之前预付的生产资料价值,所以在他转移到新的产品上之后仍然应当归资本家所有;v2是资本家的劳动耗费,也应当在实现的新产品价值中得到补偿;m是资本家的劳动及其劳动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自然也应当归资本家所有。v1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但是在资本家给工人支付了工资以后,就等于资本家对这部分价值进行了购买,所以这部分价值也应当归资本家所有。这部分价值,会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重复使用,但是不会形成资本的积累。很明显的道理:如果没有m,就不存在资本的积累,所以资本的积累是由应当归资本家所有的m中的一部分逐渐形成的,所以与工人没有关系,自然也就与剥削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c的部分进行逐步分解,来说明在c的积累过程中,凡是属于工人的部分,都已经由资本家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给了工人,所以绝不存在剥削的问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家的劳动及其劳动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逐渐的积累,而绝不是剥削的产物。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的时候是以英国为例的,但是经过我们对英国当时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以后才发现,那些转变为资本家的人,并不是那些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进行任何劳动而无偿收取地租的地主,而是那个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这个依靠租用土地进行劳动的农民阶层,后来也雇用农业工人,但是这也不能算做他们的剥削,一方面,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参与农业劳动的;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负责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农产品的销售。他们雇用劳动要支付劳动报酬,剩余的劳动成果,是这些租地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收获。这就是这些资本家们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资本家的哪一个资本的哪一个毛孔里是滴着工人的血的,也没有看见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我们只看到了那里即包含着工人的辛勤劳动(已经领取了工资的),也包含着资本家的心血和汗水。
  二、从圈地运动的真相看资本的实质不是剥削
   过去总是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种“羊吃人”的罪恶现象,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先生所写的《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一文中有关的内容却充分说明这种说法是根本不正确的。它不是一种罪恶,而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革命和农牧业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农作制度的发展;
  2,农作物的引进使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3,农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农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全面进步;
  5,圈地运动的社会效益明显地说明这个运动决不是“羊吃人的”的运动,而是人吃羊的运动。
  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小土地所有者来说,这个圈地运动确实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认识历史,必须从整体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绝对不能从局部的利益、用狭隘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而一贯标榜以“科学”理论自居的马克思却显得一点都不科学了。
   在了解了英国的圈地运动的真实情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原始资本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的定性问题。
  第一,尽管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对圈地运动进行了完全的诋毁。但是,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进步,仍至对整个人类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可否认的。
  第二,英国原始的农业资本家本来就是由那些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转变而来的。所以,最初的时候,他们本身就是向地主交租的劳动者,所以他们的原始积累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绝对不是剥削成果。他们顾用农业工人全都支付了工资,那是一种等价交换,而不是剥削。
  三、殖民掠夺的商业资本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用东印度公司的事实,来说明商业资本在殖民掠夺过程中的种种罪恶。那么,被马克思说的神神秘密的东印度公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那时,英国还处于封建社会。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从印度购买粮食和工业原料,再运回英国出售,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我们应当承认,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制度确实存在着他的不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第一,殖民制度是一种国家行为,殖民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而不是由资本家们所能左右的事情。在殖民贸易过程中,殖民垄断公司与国内资本家的关系也是一种买卖关系,而不是合伙抢夺、盗窃,然后进行分赃的关系,所以国内资本家不应当承担这种殖民掠夺的罪名。
  第二、在通常的情况下,殖民垄断公司在殖民地的经济活动也是通过买卖关系来实现的,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发生抢劫和掠夺的事情。这些抢劫和掠夺的财富都已经落入了当事者的腰包,也不会形成国内资本家们的原始积累。
  第三,殖民公司与其宗主国的关系,是由殖民公司向其宗主国交纳税收的关系。政府是将这些财富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来使用的。大家知道,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就是因为查理一世执政期间所遇到的巨大的财政困难所引起的。如果真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殖民国家可以“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的话,那么查理一世就不会遇到那么大的财政困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殖民国家就不可能把这些收入无偿地分配给国内的资本家们。所以国内的资本家们也不应当承担这种殖民掠夺的罪名。
  第四,像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垄断公司都已经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赔了本,破产倒闭了,所以也不会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五,就是从宏观上的笼统的意义上来看,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殖民掠夺来实现的这种说法也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实。就是当时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家,而如今他们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反地,美国是一个被奴役的殖民地国家,而他却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如我们中国的香港,他作为殖民地,倒是比我们大陆这个主权国家还富有。这就更充分地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依靠了殖民掠夺才实现的,而在于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
  四、公共信用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关于公共信用制度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这样论述的:“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国债,即国家的让渡,不论是在专制国家,立宪国家,还是共和国家,总是给资本主义时代打下自己的烙印。在所谓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国债。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这一现代理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公共信用成了资本的信条。随着国债的产生,不可饶恕的罪恶,已不再是亵渎圣灵,而是破坏国债的信用了。
    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投资于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国家债权人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公债券,这些公债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产生的有闲的食利者阶级,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就大发横财,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就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落入包税者、商人和私营工厂主的手中,——撇开这些不说,国债还使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证券投机,总之,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的银行统治兴盛起来。”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即是笼统的,杂乱无章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事实上,被马克思说的一无是处的这种“公共信用制度”就是现在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马克思的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与此同时,他在论述过程中,也是漏洞百出。
  第一、按照马克思的本意,他在这里所指的这种“国债”,是指由国家对资本家发放的一种贷款,是国家的一种债权,而不是债务,那么,如果认为这是“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 的话,也只能是人民的债权,而不是负债,怎么会出来:“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 这样一个概念呢? 
  第二、在谈到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时,马克思一口咬定资本家是不劳动的剥削者。而在这里,马克思又说:资本家“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投资于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那么这种“劳苦和风险”不就是资本家的一种脑力劳动和心理劳动吗?这不就是马克思自己否定了自己吗?
  第三、按照马克思的本意,他在这里所指的这种“公债券” ,是国家采取的一种筹资方式。在当时金本位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使用的货币都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就必然是先筹资,后发放,那就应当是由“公债券”变成了“国债”,而不可能是“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公债券”。
  第四、从国家这种筹资和贷放的过程来看,国家所贷放的对象只能是资本家,因为如果他贷放的不是资本家,而是工人用于生活消费,这就不属于资本的范畴,另一方面,国家在筹资过程中所筹集的零散的资金中,是否包括工人的储蓄呢?如果包括,那么这是工人的债权,工人就成了食利者,或者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剥削者,这也不符合“工人穷的只剩下了劳动力可以出买”的这种说法;如果不包括工人的储蓄,那么,这种资金的调济就只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事情,与工人没有关系,也就不存在对工人进行剥削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原始的资本积累并不是由剥削来产生的。
  第五,如果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利息差的收益,也只能是接受贷款的资本家支付给国家的利息大于国家在筹集资金时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在这个差额中,工人只可能是食利者,而不可能是受剥削者,所以国家得到的这个利差也不是对工人的剥削。 
  第六、马克思认为: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是一个“有闲的食利者阶级”,而且“大发横财” 那么,在他倡导的“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就不应当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阶级,而我们的现实却不是这样,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在我们现行的这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里,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证券投机,总之,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的银行制度不是依然存在吗?所以,关于马克思对当时的银行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信用制度的一切的毁谤,已经无需进行更多的争论了。
  五、关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在武断地做出了:资本家从原始的资本积累就是在对工人进行血淋淋的剥削,并伴随着惨无人道的掠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结论之后,又给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幸福天堂的阳光大道。
  然而,我们的实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世界上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国——中国。人们兴高采烈,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剥夺者”的剥夺,紧跟着就发生了一九五七年的所谓反右派的政治斗争,实质上又是一次剥夺,就是要对人民大众的言论自由进行剥夺,以便为统治者的愚民统治铺平道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总路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疯狂幻想的试验,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发生了从1960年到1962年的大饥荒,统治者把它归罪于天灾,其实是完全的人祸,是因为人破坏了自然环境,才招来了天灾。结果全国饿死的人口达五、六千万之多。而之后出现的所谓[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案件、文化大革命运动,更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走向了彻底的崩溃。剥夺者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而是更加悲惨。
  一个“理想”的美梦醒来之后,人们才知道,为了这个“梦”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巨大而又惨痛。人们在思索中开始寄希望于社会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依然是充满着艰辛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真实地讲述了一些“人民”的干部,“人民”的警察对人民进行无情的掠夺和残酷的暴力的事件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中国这个没有资本家剥削的农村,是多么的贫穷和落后。在这里,人们看到了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大量的事实说明,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来看,就能更清楚地说明,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劳动过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原始的农业资本家本来就是向地主交租的劳动者,所以他们的原始积累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剥削成果。从手工业者发展起来的工业资本家最初的时候,也是一个纯粹的劳动者,即使他们后来雇用了工人,也是依靠他们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承担投资风险压力的心理劳动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工人和资本家在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都是受益者,根本就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以国家信用为媒介的信贷资本,只是社会原有资本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转移,是将社会上零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资本,以便使社会再生产在更加扩大的基础上更加有组织地进行,并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这种信贷资本也不存在剥削的问题;所以我们再一次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劳动过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究竟是在哪里发生了暴力、抢劫和掠夺。所以我们不应当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全都归罪于私有制的罪恶,归罪于资本家的罪恶。人类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说四百多年以前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确实使一部分农民遭受了一些苦难的话,那是资本主义农牧业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但是农业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这个事物本身绝对不是坏事,而是孕含着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和进步的希望和曙光,所以它一定能给人们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而以后的事态发展也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观点,那么人们用当时的那种苦难所换来的必定是今天的国家富强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可是我们中国农民现在所经受的这些苦难,却是由于人们违反客观规律而造成的一种恶果,由于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农民们的劳动积极性,所以社会生产力不能很好的发展,所以经济落后。那么我们中国农民现在所经受的这种苦难就不可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任何的益处,相反地,只能使他们的困难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农民的这种苦难,是在没有资本家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就连资本主义思想也不容许存在,那么这种苦难的罪责就绝对不能算在资本家的头上。那么这种苦难的罪责应当算在谁的头上呢?
  
  于2006年2月23日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39:23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财富的增殖与分配(微宿版)
  ——三论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剥削
  作者:李鹄
  
  现在,大家都承认,资本家不能白白地预付资本,白白地进行那些脑力劳动。但是大家还有一点想不通,他们认为,资本家得到一些回报是可以的,但是资本家为什么得的那么多?工人又得的那么少呢?下面,我们着重讨论这些问题。
  一、劳动能力的差别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财富不平等分配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要求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的所谓社会平等,就是片面地强调在分配上的平等,强调要避免贫富差距,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思想认识。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财富方面的不平等分配,即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人的劳动能力在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社会物质财富存在着不平等分配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然差别会永远地存在下去,所以人类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也会永远地存在下去。那种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疯狂的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我们强调人的劳动能力的自然属性,同时也不否认由于每个劳动者在自身修养和劳动锻炼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劳动能力的差异。
  第三、人的劳动能力,必须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来,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这就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就必须对社会物质财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不平等的分配。是因为只有存在着这种不平等,人们才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水没有落差,就不会流动;如果导体中没有电压(实际就是电位差),就不会产生电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人与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方面存在着高低差别,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往高处走,才会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水流的落差越大,替藏的能量也就越大;导体的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强;按劳取酬的差别越大,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也就越大。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总是片面地强调社会平等,害怕贫富差距,过去我们在劳动成果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非常严重,这就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新认识,无论这种认识还是多么的浮浅,但我们从中的受益却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最近修改以后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在劳动成果分配方面提出了“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的一个十分巨大的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非常郑重的向人们说明:我们这里所肯定的这种社会物质财富的不平等分配,是基于在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条件下的公平合理的不平等。而绝对不是指的那些在独断专权的社会环境中使某些人利用手中的特权所获得的不平等,也不是指那些在名义上是按劳分配,而实际上是按人头分配的不平等分配。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实际生活中,这些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却仍然非常严重。人们所痛恨的,并不是贫富差距,而是产生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不合理的,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不满。
  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的具体说明
  从根本上说,资本家与工人的这种不平等分配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劳动的差别决定分配的差别
  资本家的劳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资本家所预付的生产资料的资本,实质上是资本家和工人以前的劳动成果,是一种物化的劳动。在这个物化的劳动中,属于资本家以前劳动的那一部分成果,应当属于资本家所有,这是没有争议的;属于工人以前劳动的那一部分成果,因为资本家已经对工人支付了工资,所以这一部分劳动成果也理所当然地应当属于资本家所有,这是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事实。
  所以,资本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它作为一种归资本家所有的物化劳动,要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必然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收益。
  2、资本家的投资决策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
  3、资本家在生产组织过程和产品销售过程中也要付出管理劳动。
  4、资本家在投资过程中,也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也会造成资本家的心理耗费和精神耗费,其本质也是一种劳动过程。
  再来看工人的劳动,主要的就是使用资本家所提供的劳动工具和其他劳动条件,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还有一些普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他们是依靠出卖自己的技能为生的劳动者。在资本家那里能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智力劳动,也获得较好的就业条件和较高的工资收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果在分配上的差别,并不是按资本家阶级还是工人阶级来划分的,而是按劳动的重要程度来划分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在先进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关于资本家与工人的这种劳动的差别,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个例子,就是瓦特是如何由一个穷工人变成一个大富翁的。
  瓦特的父亲是一个木匠,祖父和叔父都是机械工匠,就说明从瓦特的家庭是属于工人的出身。少年时代的瓦特,家境贫苦、体弱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1753年到格拉斯哥当徒工。1765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虽然瓦特在机器研究方面很有特长,但是他没有很好的经商头脑,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履履失败。
  后来他认识了大资本家罗巴克。罗巴克赞助瓦特继续进行新式蒸汽机的试制。但是瓦特的经营过程再一次发生了困难,甚至连罗巴克也濒于破产。
  1775年,瓦特与布尔顿合股成立了瓦特—布尔顿公司。瓦特又在布尔顿的大力支持下继续研究,与此同时,布尔顿也充分地运用了他的商业智慧:先赊销给买主,只按照比纽考门蒸汽机节约的煤价钱的一定比例付钱,这使得人们乐于购买他们的机器。在推销这种新机器时,布尔顿用了这样的广告词:“先生,我在此卖全世界都想拥有的东西——力量。” 这才使他们的新机器逐步地打开了销路,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迅速的好转。两个股东也都成了富翁。瓦特更以优厚的专利收入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资本家。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应当懂得这样几个道理:
  第一,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劳动,是一门独特的社会科学劳动,它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劳动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甚至就像瓦特这样在机器研究方面非常出色的人物,而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工人就不可以具有这样的能力,而是说,如果哪一个工人具有这样的能力,他就有可能从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成为资本家。
  第二,劳动能力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不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是对人类的进步有益的,就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三,工人之间也存在着劳动能力的差别,这种差别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工人就会变成资本家。瓦特就是由工人变成了资本家,他的贡献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在专利期满之后,人们就开始无偿地使用他的这种研究成果,其实就是全人类都在对瓦特这个资本家进行剥削。工人在制造机器的时候,只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劳动,所以认为资本家所拥有的那些劳动工具,全部都是工人的劳动成果,这种说法是根本没有道理的。
  第四,在瓦特研究和试验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许多资本家对他的大力支持。如罗巴克、布尔顿等等,而对他进行支持的资本家们,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所以后人对瓦特的剥削,也包含着对这些资本家们的剥削。
  (二)社会职能的不同要求分配差别的存在
  资本家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而工人的社会职能则是社会再生产的参与者。所以工人的工资收入只是用来进行生活资料的消费,而资本家的收入即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消费。
  所以,我们在对资本家与工人的收入进行比较时,只能将资本家用在个人生活资料上的那部分收入与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比较,才是合理的。
  (三)客观规律是分配调节的决定因素
  1、客观规律是分配调节的决定因素
  资本家与工人在劳动收入上应当如何进行分配,资本家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上如何对自己的收入进行分配?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从理论上说,就是要看资本家的劳动与工人的劳动究竟各是多少?但是在客观实际中,要人为地进行这种操作,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工资是“由雇主、工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决定,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及工资支付方法,仲裁、协调和调解工资争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工会本身就是工人的自治组织,所以必然要倾向于工人的利益;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都是民主选举的结果,而工人的选票所占比重很大,显然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如果国家权力部门在制定工资政策时偏袒了资本家,就得罪了工人,就会在选举中失败,所以国家也不会偏袒资本家。这样一来,资本家在工人工资的决定权方面就成了弱势。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是在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制衡中产生的。所以能够保证这种工资制度是基本合理的。
  在工人的工资确定之后,资本家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谁来制约资本家呢?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竞争机制。
  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下,如果资本家胆敢过多地把自己的收入用于生活资料的消费,他就会在竞争中被其他的资本家所淘汰。所以工人们根本不用去担心资本家会怎样的去使用自己的收入,资本家自己就会制约自己。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阶级差别的假象掩盖了劳动能力差别的实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资本家阶级这些少数人所占有的社会财富为什么要比工人阶级这个多数人占有的社会财富还要多?
  第一,因为资本家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所以属于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财富虽然归他们占有,但是不能用于个人消费,所以看起来非常庞大,但是真正属于他们生活享受的部分并不是很多。
  第二,作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按劳分配的原则基础上,如果工人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他就应当分配到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当他分配到了很多的社会财富以后,他就会由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转变为资本家的一分子;而如果资本家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小,他就应当分配到更少的社会财富,如果这种现象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就会破产倒闭,就会由资本家阶级的一分子转变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假象,好像社会财富不是按劳分配的,而是按阶级分配的。
  但是如果我们做这样一个假想,把原本属于工人而后来变成了资本家的那一部分人例如瓦特等等,连同他们后来具有的资产还是算在工人阶级这一边,同时又把那些原本属于资本家而后来变成了工人的那一部分人还是算在资本家一边。我敢肯定这两个阶级的总资产之间的差别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出现持平或者倒挂的现象。
  三、财富增殖的新概念——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转换和应用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那么资本家的那些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回答是:利用科学和自然的力量创造出来的。
  资本家和工人都是劳动力,劳动力与自然力和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力,生产力作用于作为生产对象的自然资源,就形成了生产过程。有效的生产过程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物质财富。
  由此可见,作为劳动力的劳动,并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因素,而是与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劳动价值也不等于社会财富,而只是整个社会财富中一个比例很小的组成部分,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财富是自然力、科学技术这些生产力创造的成果。与此同时,作为原始自然资源的存在,也是与劳动没有关系的。而且作为工人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的全部,资本家与工人的有机结合,才是劳动力的整体。
  我们这里所说的这种自然力,是区别于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那种直接的自然力。例如水力、风力、重力、万有引力、惯性力等等。这些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可以不耗费任何人的劳动,却能够代替劳动力进行生产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充分地利用自然力,就会大量地节省劳动力,是资本获得利润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利用自然力获得利润,并没有对工人进行剥削,相反地也会对工人有利。
  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是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组织的完善和劳动工具的改进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劳动力和其他自然力的效力大规模的提高,也会使原本不属于生产力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工具的制造,是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工具的制造和改进。所以工具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还能使许多不属于生产力的自然资源转换成为生产力。
  煤和水本来只是一些普通的自然资源,不是生产力。但是蒸汽机这门科学技术就使煤和水变成了机械动力;内燃机这门科学技术,又使石油转化成的汽油、柴油等等变成了机械力。科学技术还利用化学的方法,使有些物质产生核裂变,产生核动力。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再从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来分析,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劳动的因素,一个因素是这些科学技术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耗费的人类脑力劳动;另一个因素是制造这些机器设备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机器运转过程中所消耗的经过劳动过滤的自然资源和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劳动。
  先来看第一个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虽然也要耗费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是一次性投入,终身受益。从受益面上来看,他会使整个人类都得到好处,从受益时限来说,他会使之后的千秋万代的人类都得到益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用在发明创造上的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是有限的,而他的受益对象是无限的。
  这就是说,人们用在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上的脑力劳动与他们的受益对象相比,就会小到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者的劳动,是由专利人在专利期间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所获得的各种收入来进行社会补偿的,在专利期满之后,专利人的这种脑力劳动,就变成了一种对社会的无偿服务。但是这种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力量却是永恒不变的。
  再来看第二个因素。 
  在利用这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这些劳动,相对于这些被利用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生产力来说,肯定要少的多。从总量来说,那些利用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对劳动力的耗费,要比那些没有利用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对劳动力的耗费要少的多。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就会大量地节省劳动力,是资本获得利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资本利用科学技术这种自然力获得利润,并没有对工人进行剥削,相反地也会对工人有利。
  在经过了这样的认真分析之后,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力、自然力、科学技术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了劳动力只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作为工人阶级的劳动力也只是社会劳动力的一部分。
  所以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这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财富的分配方面,资本家可以把工人作为劳动力创造的那一部分价值财富全部支付给工人,从而不会留下任何的剥削的痕迹。不仅如此,资本家还可以把理应归于自己所有的一部分收入多支付给工人,以增强工人与资本家的凝聚力,这实际上就是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尽管如此,资本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一部分财富,这些财富,一部分是资本家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应当归资本家所有的由自然力、科学技术所创造的财富,而绝对不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是根本说不通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剥削,而是互惠互利,共谋双赢,共同创造人类最美好的未来。
  
  2005年2月23日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43:14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从公共信用制度的本质和作用看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剥削
  
  作者:李鹄
  
  马克思关于公共信用制度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这样论述的:“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国债,即国家的让渡,不论是在专制国家,立宪国家,还是共和国家,总是给资本主义时代打下自己的烙印。在所谓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国债。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这一现代理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公共信用成了资本的信条。随着国债的产生,不可饶恕的罪恶,已不再是亵渎圣灵,而是破坏国债的信用了。
    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投资于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国家债权人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公债券,这些公债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产生的有闲的食利者阶级,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就大发横财,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就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落入包税者、商人和私营工厂主的手中,——撇开这些不说,国债还使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证券投机,总之,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的银行统治兴盛起来。”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即是笼统的,杂乱无章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事实上,被马克思说的一无是处的这种“公共信用制度”就是现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还都在实行的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马克思的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与此同时,他在论述过程中,也是漏洞百出。
  第一、按照马克思的本意,他在这里所指的这种“国债”,是指由国家对资本家发放的一种贷款,是国家的一种债权,而不是债务,那么,如果认为这是“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 的话,也只能是人民的债权,而不是负债,怎么会出来:“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 这样一个概念呢? 
  第二、在谈到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理论时,马克思一口咬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增值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全部都是工人劳动的成果,而资本家只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而在这里,马克思又说:公债作为原始积累的资本,“用不着承担投资于工业,甚至投资于高利贷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那么这种“劳苦和风险”不就是资本家的一种脑力劳动和心理劳动吗?这不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马克思关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增值价值全部都是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吗?
  第三、按照马克思的本意,他在这里所指的这种“公债券” ,是国家为对资本家发放贷款而采用的一种筹资方式。在当时金本位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使用的货币都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就必然是先筹资,后发放,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说应当是由“公债券”变成了“国债”,而不可能是“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公债券”。
  第四、从国家这种筹资和贷放的过程来看,国家所贷放的对象只能是资本家,因为如果他贷放的不是资本家,而是工人用于生活消费,这就不属于资本的范畴,另一方面,国家在筹资过程中所筹集的零散的资金中,是否包括工人的储蓄呢?如果包括,那么这是工人的债权,工人就成了食利者,或者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剥削者,这也不符合“工人穷的只剩下了劳动力可以出买”的这种说法;如果不包括工人的储蓄,那么,这种资金的调济就只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事情,与工人没有关系,也就不存在对工人进行剥削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原始的资本积累并不是由剥削来产生的。
  第五,如果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利息差的收益,也只能是接受贷款的资本家支付给国家的利息大于国家在筹集资金时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在这个差额中,工人只可能是食利者,而不可能是受剥削者,所以国家得到的这个利差也不是对工人的剥削。 
  第六、马克思认为:充当政府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是一个“有闲的食利者阶级”,而且“大发横财” 那么,在他倡导的“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就不应当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阶级,而我们的现实却不是这样,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在我们现行的这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里,股份公司、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证券投机,总之,使交易所投机和现代的银行制度不是依然存在吗?所以,关于马克思对当时的银行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信用制度的一切的毁谤,已经无需进行更多的争论了。
  所以我们从公共信用制度的本质和作用,也可以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剥削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44:03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从英国圈地运动的真相和实质看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剥削
  
   作者:李鹄
  
  被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包括疯狂的幻想家托马斯·莫尔)说成是“万恶”的“羊吃人”的英国“圈地运动”。是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的一个重要证据,并由此而得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样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他们自认为已经牢牢地抓住了资本家们吃人的把柄,其实是违背历史,隐瞒真相,愚弄人民。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圈地运动的真实情况吧。
  
  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度不合理,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出于西方,特别是英国人对衣着原料的不同偏爱。就像我们中国人喜欢用蚕丝和棉花作为衣着的原料,而英国人却更喜欢用毛皮(特别是羊毛)和亚麻作为衣着的原料,英国人的这种爱好甚至可以追逆到他们的史前时代。需要羊毛就必须养羊,需要大量的养羊,并提高劳动效率,就需要扩大养殖面积和改进养殖技术。但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度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生革命。
   圈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了,十三到十五世纪时得到缓慢的发展,但是圈地作为一种运动则是在十五世纪末期以后的事情。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自古就以羊毛的使用与输出为主要产业的英国,从十五世纪起,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由羊毛输出国变成呢绒输出国,呢绒运销欧洲各地。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兴盛,养羊成为当时很有利可图的事,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兴盛。这个运动也绝不仅仅局限在英国,它已经波及到欧洲大陆及北美等许多地区。
   因此,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革命和农牧业技术革命。
  1、农作制度的发展
  在早期,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来实现的。而西方耕作制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田草农业的出现。圈地养羊以前,大部分的耕地仍然沿袭了古代冬谷、春谷和休闲的轮作方法。牲畜在废弃的草地,林地的边缘,休闲地,或者在收后留着残茬的地上放牧,过冬的饲料很少。畜牧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又主要来自畜肥,因此,饲料的缺乏,又影响到肥料的缺乏,最终又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所以,尽管圈地运动是因为羊毛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圈地都用来养羊,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农民来说,他们更懂得植谷和畜牧的好处,特别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使面包、肉类和其它食物的需求增加。这就迫使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也开始将一部分圈占过来的土地用于谷物生产。实际上许多的圈地都被用来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田草轮作就是在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在田草农业里,各种土地(耕地、牧场、割刍地、荒地)都合在一起进行谷物和田草的轮作,无论是豆科,还是非豆科作物,都用来饲养动物,这就打破了耕地与非耕地的界限。现在不必减少谷物的出产就能够提供充足的过冬饲料,饲养羊群从前是与耕作不相容的,现在成了农业正常过程中有价值的副业。饲料的丰富,使牛不再在休闲地上随便放牧,而在棚里饲养。而新的动物饲养方法,反过来又影响了谷物的栽培。由于把羊依次圈在有牧草和块根作物的地里饲养,又由于牛和猪是在农家庭院里大量的舍饲,所以农作物初次有了丰富的肥料供应。这样,农业一个部门的进步,造成了其他部门的更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改变了过去把谷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分别经营,农田和牧场分开的历史,真正地将农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欧洲农牧业历史上的技术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作物的引进。
  2,作物的引进
   圈地养羊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养羊,而为了养羊就必须发展饲料生产。田草农业的实施就是要增加冬季动物饲料的供应,以提高畜牧生产和谷物生产的产量。于是在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一些被圈占了的土地就开始种上了芜菁和三叶草等饲料作物。这两种作物的引进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饲料,提高了土地的载畜能力。
   芜菁和三叶草开始是作为饲料而引进的,但是在种植这些作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种过三叶草的地方小麦生长得更好,认为三叶草以某种方式给小麦准备好了土壤,同样的经验也使他们相信小麦为芜菁,芜菁为大麦,大麦为三叶草准备了土壤。这样便导致了被称为“诺福克轮作制”的小麦、芜菁、大麦和三叶草的四圃农作制的出现。这种农作制度,使休闲的频率降低,因为三叶草加速了硝化过程,而三叶草的栽培又清除了地上的杂草,加速了土地利用的周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芜菁和三叶草的引进不仅增加了动物的饲料,提高了土地的载畜能力和利用率,改变了英国的农作制度,而且对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英格兰南部的灰质沙丘和部分地区,就是在芜菁和三叶草引进之后,第一次被用于耕种。芜菁和三叶草的引种增加了载畜量,同时也就增加了肥料的供应。畜肥是当时主要的肥料,畜肥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谷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芜菁和三叶草还直接地作用于土壤,芜菁和中耕结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抑草作物的作用,三叶草作为一种固氮的豆科作物,增加了粮食作物所必需的营养供应,对于提高谷物的产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农具的改进
   饲料作物的引进还带来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因为新作物需要新的农具,并且产生了对播种机和畜力中耕机的需要。十六世纪以前,欧洲所普遍采用的犁是笨重的双轮犁,这种犁每架都需要六到八头牛的一支牛队。十六世纪时,荷兰发明了一种较轻的犁,这种犁,用两匹马就能拉动。这种犁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时就从荷兰引入到了英国,而最早使用这种犁的就是圈地运动的发源地诺福克和萨福克等地。在播种农具方面,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唯一的播种方式是撒播,这种方式浪费种子,产量却很低。1701年Jethro Tull发明了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Jethro Tull还发明了马拉中耕锄。与此同时,人们还对其他农具进行了改进和发明。所有这些发明和改进都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提高了,需要使用的劳动力就要减少,这就需要一部分劳动力从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就会形成所谓“羊吃人”的现象。
  4,农牧业的技术进步与圈地的关系
   圈地发生以前,英国实行的是敞田制,敞田制是由一块一块的“长条地”组成的“公有地农业制度”。在这种耕作制度下,土地被划分成小块条田彼此交错,每年依据作物的种类和农事时间强制划一耕种。这是一种落后的土地管理及其利用的制度,正如十六世纪后半叶英国诗人托马斯·塔瑟所认为的那样,从这一长条地移往那一长条地进行耕种,这种过时的耕作方法是浪费时间的,而且不可能产生出适量的粮食。而圈地运动把敞田和公田重做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农牧业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
   事实也是如此,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农牧业改良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最初为了养羊而圈地,在圈地上播种新引进的饲料作物,用以养羊。圈地和引种新作物具有相同的目的。而新引进的作物也只能种植在圈地上,因为敞田制是不能随意更改作物的。新作物的引进又导致了四圃轮作制的出现,而四圃轮作制最初出现是在诺福克,所以被称为诺福克农作制。而诺福克又是圈地运动发生最早的地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圈地运动对于农作制度改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还应该指出,农牧业的改良也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的经济问题。在小农经济的情况下是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良的。而只有通过圈地所建立起来的大土地私有制,才能为技术进步提供经济保障,因为农牧业改良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做到,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那些非常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的参与。而那些原来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最终变为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也正是由于他们在“圈地运动”这个特殊的土地租用过程中发了大财,在哈里逊的《英国概述》中说:“过去交出4镑都很困难的租地农场主,现在要交40、50镑、100镑,但是他们在租约期满时,如果手里没有积存6——7年租金的话,就认为是做了一次不好的生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圈地运动就没有这些非常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的存在,也就没有英国农牧业的技术革命。
   圈地运动还为改良农具提供了用武之地。因为大型农业机械必须在广阔而又平坦的土地上才能正常运转,这就必须改造土地原有的高低不平等等的自然属性,消除各种人为的障碍。在高低不平且条块分割的土地上是难以使用机械作业的,只有将土地填平,才能为农业机械化铺平道路。而土地填平也有赖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和大量资本的投入,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在圈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由此不难看出,近代英国的农牧业技术革命都是由那些原本是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在转变成了富裕的农业资本家以后在自己的租用土地的大农场上进行的。英国的农业结构自古以来主要是以农牧结合为主,但这主要是从土地占用的情况来看,从劳动力占用情况来看,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种植谷物要少得多,据估计,饲养羊群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谷物要少80%,特别是绵羊的饲养,一年中大部份时间都是无须多人看管,十五世纪中期,英国只要一个男劳动力就可以管理500英亩的牧羊场。而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其结果必然是农村劳动人口的下降,于是“曾经是200人工作并依靠他们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二个牧人。”这就是托马斯·莫尔所谓的“羊吃人”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羊吃人的结果使得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农场的数目急剧减少,而一些农场的面积却不断扩大,这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条必由之路。本来是好事,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坏事。
  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了土地,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扩大,又刺激了农业技术改进的广泛采纳,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价值,所以一些富有的农场主在建立起大农场之后,也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在农场上实行规模经济,进行商品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促使他们进行合理化管理,以提高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如,用畜力工具取代人力,以马耕代替牛耕。圈地运动并不是简单地将耕地变成牧地,而后又变成耕地,而是将农夫的小规模耕种,变成大规模的放牧和大规模的耕种,即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变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小土地所有者来说,这个圈地运动确实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认识历史,必须从整体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绝对不能从局部的利益、用狭隘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而一贯标榜以“科学”理论自居的马克思却显得一点都不科学了。
   5,圈地运动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英国圈地运动的初期,圈地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但是圈地给当时英国的农业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到十六世纪末,英国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不及。首先促进了养羊业的稳步增长,到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初达到了养羊业的高峰,而与此同时,谷物并没有因圈地而减产,反而是有所增加了。虽然亨利八世曾禁止粮食出口,但有特许证者除外,大体说来“整个这一世纪,英国都倾向于出口粮食和肉类。”这与圈地是分不开的。正如塔瑟在诗中所说的那样:
       走尽天涯海角
  任凭你寻找
       有哪里能比圈地更美好
       生产更多的牛羊肉
       最好的谷物、奶油和干酪?
  圈地之所以能够产生出比先前更多更好的食物,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圈地运动促进了农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圈地运动所导致的农牧业发展最终也给所有的英国人带来了实惠。这种实惠在十七世纪英国人的食物中得到了反映。当时英国的农民及劳工平时都可以吃到肥腊肉、肥咸肉、干奶酪以及粗面包等等,以致当时有人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其低层阶级的人能比英格兰有更好的食品”这就是圈地养羊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但是圈地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当时英国的科技与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了英国的圈地运动的真实情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原始资本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的定性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从历史的角度看,尽管圈地运动没有能使所有的英国人满意,尽管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对圈地运动进行了完全的诋毁。但是,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进步,仍至对整个人类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可否认的。
  第二,我们也应当看到,原始的农业资本家本来就是由那些原本是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转变而来的。所以,最初的时候,他们本身就是向地主交租的劳动者,所以他们的原始积累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绝对不是剥削成果。如果一定要说这里有什么剥削的话,也只能说他们是受地主的剥削,所以他们是被剥削者,而不是相反。即使他们后来也顾用了农业工人,但是他们已经对农业工人支付了工资,那是一种等价交换,而不是剥削。这就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那是资本家依靠他们的体力劳动和组织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以及承担投资风险压力的心理劳动来发财治富的,而不是什么剥削;这部分原本是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在转变为农业资本家的关键时刻,他们是用了他们的知识和智慧的劳动,也冒着一定的风险,才在这个圈地运动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的资本积累。
  我们理解劳动,不能只认为那些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才是劳动,而否认其他形式的劳动。现代科学表明,知识的力量是劳动者应当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劳动能力,因此,资本家在创业时期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预期也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承受巨大风险压力的心理劳动,他们敢于冒着巨大的风险,与大地主们签订时间长达99年的租地合同,而其他的人却不敢这样做,那些大地主们也完全可以不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那些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而是自己组织农业生产,那么那些公簿持有农在租地并使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这种收益,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呢?与此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他们也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所有这些,都已经充分地说明,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44:37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论资本家也是劳动者
  
  作者:李鹄
  
  我的《论工人是怎样剥削资本家的?》一文在网上发表以后,一笑英雄在跟我进行辩论的时候,先是说:“资本家的劳动是监工劳动,但这绝不是领比工人高十倍二十倍甚至上百倍工资的理由!”但是他一翻脸就不认帐了,就在下文说:“而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见资本家在劳动。”其理由简要概述如下:
   1、剩余价值是一个数学模型,马克思没有必要考虑资本家的劳动,他的理论实质是资本的增值问题,资本就是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实现增值的。
  2、资本家的所谓劳动不可能使资本增值。资本家的采购行为不属于劳动。
  3、管理企业,制定市场战略等劳动是那些白领工人的劳动,而不是资本家的劳动。
  4、资本运营的那些资本家,他们的资本表面上是通过自己的手增值了,但实质上还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
  5、资本家亲自管理企业的劳动成果是他自己完全占有了,就像是个体户,个体手工业者,对他们还谈什么剥削其不可笑吗。
  可以说,一笑英雄的这些思想是他“刻苦钻研”的结果,基本上代表了马克思的本意,也是这些本本主义者们共同的意向。那么这些思想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先让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再做结论吧。
  一、表述自身的矛盾分析
   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前,就可以发现一笑英雄的表述是自相矛盾的。
  首先他自己已经承认了“资本家的劳动是监工劳动”而且马克思也承认:“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431页)。 尽管这种认可是很不全面的,但毕竟是有些认可了。可是怎么又转眼就不认账了,说:“而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见资本家在劳动。” 这种自我否定,前后矛盾,难道是符合一笑英雄的哲学原理的吗?
  第二、关于资本家的收入要“比工人高十倍二十倍甚至上百倍工资的理由!”,我在文章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一是劳动的差别决定分配的差别;二是社会职能的不同要求分配差别的存在;三是客观规律是分配调节的决定因素(详论见原文)。
  第三、既然剩余价值是一个数学模型,就应当注重这个模型的严密性。在以下的论述中将要说明,资本家的劳动是构成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可是一笑英雄怎么说没有必要考虑资本家的劳动呢?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工人的劳动是资本增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不能否认资本家的劳动也是资本增值的重要因素。
  第四,资本家的采购行为真的不属于劳动吗?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略有一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资本循环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购买,不仅要购买原材料,而且要购买劳动力。我们在学习企业管理时学过了原材料的储备是一门很了不起的学问,从购买时的质量认定,价格协商,到储备时的节约计划,包括用量、进量和存量等,都需要有充分的商业智慧和科学的方法,还要使用运输工具等等。这些事实,能够说明资本家的采购行为不属于劳动吗?
  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就已经表明一笑英雄对资本家的劳动,或者是认识不清,或者是别有用心的故意歪曲。下面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二、从创业时期的劳动,看资本家就是劳动者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先来看两个实例。
  实例一:八十年代后期,我有幸认识了一位个体经营者,他叫王玉锁,那时他的经济能力还很差,三次高考落榜,使他有些心灰。求学不成,就开始做些小生意。他卖过葵花子、卖过啤酒,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还做过一家塑料厂的业务员,但都没有赚到什么钱。1986年春节,生意失败的王玉锁拿着100块钱,准备去租车跑运输,没想到政策有变,又不许租车了。在茫然之际,他认真思考着,终于想到了一条出路——经销液化气。于是他骑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来到任丘。经一位熟人帮忙赊到一罐液化气,做起了经销液化气的生意。他很快就净赚了一千多元。就是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智慧,王玉销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不仅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他积累了“无形财富”——包括人缘、对行业的市场敏感和对未来市场的思考。1989年,王玉锁用经销液化气挣的这些钱买了几辆出租车,成立了夏利出租车公司,开始了他从谋生到创业的最初历程。
  9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允许国有零散气井与外界合作开发。王玉锁得知消息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是自己施展才华的一个重大机遇,就壮着胆子在华北油田包了几口气井,正式进入天然气行业。资金不足,他也不用政府投资,而是运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筹措,解决了政府多年以来想办而办不成(资金困难)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1992年,王玉锁成立新奥燃气有限公司,1994年,王玉锁延伸优势,把管道输送燃气项目引入廊坊市区,使廊坊市成为河北省第一个用上管道天然气的城市。 1996年,我的家里也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每月的燃汽费用由原来罐装费用的50多元,降低到了不足19元,而且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还省去了经常要去汽站罐汽的许多麻烦。铁的事实说明,王玉锁就是用他辛勤的劳动,使他创办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家以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产业,综合房地产经营、市政工程建设、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拥有8000多名职工,总资产近70亿元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集团。王玉锁发财了,可是人们并没有感受到他的剥削,而是种种好处,不仅市民用汽方便,而且为80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些就业工人的工资,往往都比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高出了许多。与此同时,王玉锁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直接用于捐助和支援教育事业、灾区建设、公共设施、体育事业、失业安置、贫困地区建设以及其它公益事业的费用就高达1·2亿元。
  由于他对社会做出了非常特殊的贡献,得到了从民众到官员的一致认同,所以他自己也得到了社会应有的回报。成为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工商联副会长。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国光彩事业奖章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当然,我不是说王玉锁就是一个资本家,而是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与外国的资本家在创业和发展方面是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可以用来说明资本家也是劳动者的,我之所以要举这样一个例子,是因为这是我的亲眼所见和切身体会,觉得更能说明问题。如果你实在不理解,那么请看:
  实例二:世界名人爱迪生84岁漫长的一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以发明创造这种劳动方式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难以估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爱迪生从小就热爱劳动,他最初的劳动就是对自己家里建造的一座游人参观塔进行管理;后来他又到镇上去卖菜。爱迪生上学念书时,老师认为他弱智,还把他赶出了校门,他就在妈妈的辅导下继续学习。
    10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在自己家的地窖里进行实验。
  11岁时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筹措实验经费,爱迪生就去叫卖新鲜玉米和其他东西。
    12岁时开始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又兼当了报童,还兼营卖菜。晚上还要回到地下室进行实验,甚至请求列车长把火车上一间休息室改为实验室。  
    15岁时便运用他的智慧,抢抓新闻,巧售报纸,一下子赚到一大笔钱。又发行了《先驱报》,并传到国外,使他的生意越办越红火。
  1868年和他的助手造出了投票记录机的原始模型。
    1869年发明的金价指示器使他在华尔街金价指示公司成为一名总工程师。同年10月与富兰克林·波普开办了他们自己的公司,取名为电器工程波普——爱迪生公司。又在纽约设立了两个私人电报局。
  1870年对西方联合公司出售了金价指示器的发明专利,获利4万美元,并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建立了电气机械制造厂。由于订货增多,职工人数由18人增加到150多人。效率很高,每天制造交易所行情电报传送机45台。也使爱迪生成为美国巨大的工业资本家。
  爱迪生干工作没有时间概念。工人也和他一样,对工作很有兴趣。工人们都觉得自己不是“为了”爱迪生而干活,而是和他“一起”干。爱迪生和工人像亲兄弟一般,融洽的友谊使得工人们参与了他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当完成某项重要工作时,他就给工人们增加工资,所以优秀工人都想到爱迪生工厂工作,而且工作很努力。当他们完成一项难度大的工作后,爱迪生还在实验室给工人们开宴会,或者关闭车间,带全体工人出外钓鱼。
    爱迪生总是在工厂拼命干活。有一次,爱迪生接了近3万元的通信机订单。但是机器有毛病,不工作。爱迪生对全体职工说:“不把这宗货品完成,谁也不能回去。”他们连续工作40小时,爱迪生和职工们几乎都没有睡觉,一直啃着面包在工作。但是没有一个工人对爱迪生有怨气。
    机械完成之后,爱迪生对大家说:“回去好好睡一觉,睡醒后如果觉得在这儿工作不好,就不必回来了。”可是,还不到24小时,全部职工又回到工厂来了。职工们看到爱迪生对机械的优秀才能和本身率先做职工们两、三倍的工作,打心底里佩服他。
    1872年,他取得了38项发明专利权;1873年又新增加了25项。这期间他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
    1876年创建“门罗研究所”,后人称为发明工厂。这是美国第一个有组织的工业科学研究机构,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发明工厂每10天就有一个较小的发明,每6个月就有一个大的发明。这个研究所,后来成了美国许多大型工业研究机构的前驱,对美国重视实用科学研究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879年11月1日,爱迪生申请对碳丝灯的专利。
    爱迪生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爱迪生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
  爱迪生根据实际需要搞发明创造,他向人们证明:发明并不是幸运或是精神突然错乱的产物。要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和思考。
  爱迪生这个资本家的劳动,充分地说明了资本家也是劳动者。
  当然,绝不仅仅是这2个实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很多的实例,来说明资本家在创业时期的劳动,确实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直到现在,这种创业时期的中小企业,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国的情况看,职工人数在500 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50.2 %;雇用2 0 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45.4%。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企业所吸纳,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美国同样如此,1997年美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53.7%。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企业。
  三,从发明劳动看资本家也是劳动者
   在文章中,我就举出了瓦特这个资本家的劳动,对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从爱迪生和瓦特这些资本家一生的行为可以看到,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而绝不是不劳而获。他们的劳动不仅对他们自己创办的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当时和永远的未来都会起到无法估算的作用,这难道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吗?但是反对者还是要厚着脸皮说:“科学家、发明家偶尔是资本家,……你以为这几个科学家、发明家的科学理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而不是众多的科学家、普通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专家、普通技术人员世代积累的结果?这些庞大科学技术研究人群,不是‘工人’?” 为了驳斥这种说法,我用网友提名的方法,对30名科学家、发明家进行了抽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姓名 出身 主要成就 成功前职业 成功后职业
  焦尔 酿酒资本家 电热定律 教授 物理学家
  牛顿 农场主、牧师 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教授 教授
  法拉第 铁匠 发电 工人 科学家
  麦克斯韦 律师 电磁场动力学理论 教授 教授
  赫兹 法学家 发现电磁波 教授 教授
  德普勒 铁匠 远距离输送电 教授 物理学家
  卡·本茨 火车司机 汽车发明 资本家 汽车制造资本家
  格·戴姆勒 面包师 汽车改进 工程师 汽车制造资本家
  狄塞尔 富有的皮货商 内燃机发明 工程师 内燃机资本家
  福特 农业资本家 汽车改进 总工程师 汽车制造资本家
  诺贝尔 发明家 炸药 资本家 炸药制造资本家
  莱特兄弟 自行车资本家 飞机发明 资本家 飞机制造资本家
  德布罗意 内阁部长 德布罗意波理论 教授 教授、院士
  莱布尼茨 教授 牛顿微积分创建人 教授 数、理、哲学家
  伽利略 音乐家 日心说、自由落体 教授 天文学家
  哥白尼 富商 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管理、外交 天文学家
  惠特尼 中产阶级 发明轧棉机、标准件 教师 机器制造资本家
  达尔文 医生 进化论 学生、博物学者 生物学家
  爱迪生 工人 发明电灯、电报 工人 电器资本家
  瓦特 工人 改进蒸汽机 工人 机器制造资本家
  居里夫人 中学数理教师 发现钋(Po)和镭(Ra) 学生、科学家 科学家
  冯·诺伊曼 银行家 发明自动机 教授 教授、军工顾问
  贝尔 语言学家 发明电话 教授 电话制造资本家
  吉布斯 教授 热力学 教授 教授
  亥姆霍兹 教师 能量守恒定律 博士、军医 教授
  玻尔兹曼 文职官员 发明原子论 教授 教授
  普朗特 机制资本家 空气动力学之父 博士、教授 教授
  普郎克 药、化资本家 量子力学之父 教授 教授
  爱因斯坦 商人 相对论 教授 科学家
  门捷列夫 中学校长 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大学讲师 科学家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30名科学家、发明家当中,出身原本就是资本家的有11人,占36·67%,其他非工人出身的有9人,占30%,属于工人性质的劳动者有10人,占33·33%。从成功前的职业来看,教授14人及其他学者6人共20人,占66·67%;属于资本家的3人,占10%;工程师3人,占10%;属于工人的4人,占13·33%;从成功后的职业来看,属于教授和科学家的20人,占66·67%;属于资本家的10人,占33·33%;属于工人的为0。
  通过以上数字,当然不能说明什么绝对真理,但是毕竟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道理:第一,“这些庞大科学技术研究人群”,当然是有工人参加的,但只是极少数,这与工人队伍占社会绝大多数这个事实是极不相称的;第二,工人在发明成功之后就会变成了资本家或者科学家,在我们抽查的4个工人中,只有法拉弟1人没有进行产业投资,所以只是一个科学家,而另外3人(包括惠特尼,其实他也不是工人)都进行了产业投资,成为资本家。所以我们在成功以后的发明创造者队伍中,已经看不到工人的踪影。第三,我们看到,在成功以后的发明创造者队伍中,资本家的数量为33·33%,说明这部分资本家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比如瓦特、爱迪生、卡·本茨、格·戴姆勒、狄塞尔、福特、莱特兄弟、惠特尼这些资本家们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根本就是大的无法进行计算的,我们不说其他由于发明创造而成为资本家的劳动,也不说那些普通资本家的劳动,单就这几个资本家的劳动,就肯定不能说资本家的劳动是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说法实在是太无理,太霸道了)的劳动了。第四,我们可以推测,即使这些发明创造者最终不是成为资本家,但是他们的科学技术成果,肯定也是要由资本家来进行决策,确定是否对这些发明创造进行推广和应用的,但是这种推广和应用,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我在文章中已经说过瓦特的发明在最初的试制过程中,就已经使2个资本家罗巴克和布尔顿濒于破产。爱迪生在进行电灯的发明时,也是得到了西方联合公司总裁诺尔文格林、黄金与股票行情电报公司的主要股东特雷西爱迪生以及与摩根合伙经营企业的埃吉斯托法布里的支持。我们由此也可见资本家的决策劳动是多么重要的劳动,而肯定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劳动。
  四、职业经理的性质和资本家的劳动
  如果说资本家在创业时期的劳动,确实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么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至单靠投资资本家的组织劳动,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所以投资资本家就会雇用一些职业经理,来帮助他们一起进行企业管理。这又给马克思找到了口实,他说:“又因为那些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这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职业经理成了资本家的“替身”,而资本家却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就不再是劳动者。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把资本家的劳动局限在“监督和指挥”这样一个非常狭隘的范围之内,他说:“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劳动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离地同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完成的生产职能。”“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所以资本家就成了不劳动者。
  但是这种《替身论》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资本的增值过程,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从投资决策到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对资本的增值产生重要的影响。资本家虽然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也不再从事直接的“监督和指挥” 劳动,但是投资资本家并没有从资本的增值过程中消失,他们还要从事除“监督和指挥”劳动之外的其他许多劳动。
  “替身论”这种说法,本身就已经说明,在没有替身的情况下,在企业的投资者就是该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相统一的情况下。资本家就已经是劳动者。否则,资本家还找替身干什么?所以说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劳动的说法,不仅从逻辑上是混乱的,从实践中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从现实情况看,在西方经济中,以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存在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尤以个人业主制企业为甚。在美国,企业总数的75%为个人业主制企业,一般经营投资额度小,技术工艺简单、经营管理不太复杂的中小工商企业,这么大一部分没有“替身”的资本家,都是劳动者。
  职业经理“替身论”的要害还在于他混淆了投资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似乎职业经理人可以完全代替投资人。但事实是投资人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决策,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的决策,对上层管理人员聘任和调整的决策等,是职业经理人不可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在雇用了职业经理之后,资本家还是需要进行劳动的。
  第一,投资资本家雇用职业经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选人用人的劳动,因为选人用人的劳动很重要,所以各企业都要设置人事管理部门。当然投资资本家雇用职业经理这种劳动不是由人事部门来完成的,而是由投资资本家亲自来完成的。投资资本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要实现自己的资本继续增值的目标,就必然对雇用经理的人选进行认真的考察,并与雇用的职业经理签订雇用合同等等。这种考察和雇用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复杂而且非常重要的劳动。
  第二,投资资本家虽然雇用了职业经理,但是他们仍然以董事长的身份,成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和重大事项的主要决策人,他们要研究和参与创建完善、安全、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对职业经理的控制)。并组织讨论和决定公司的发展规划、经营方针、年度计划及日常经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提名公司总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决定薪酬、待遇以及解聘,审查总经理提出的各项发展计划及执行结果,这也是资本家的劳动。
  第三,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定期审阅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其他重要报表,控制公司的财务状况;签署对外重要经济合同。所有这些劳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劳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就为资本家这些劳动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巴林银行是1763年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的。该银行是世界上首家商业银行,由于巴林银行几代资本家们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所以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因为巴林银行最后一代所有人彼得·巴林这个资本家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出了问题,才导致了破产倒闭的恶果。
  一是因为用人不当。错误地重用尼克·利森为新加坡分行总经理;
  二是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致使“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帐户为尼克·利森提供了制造假帐的机会;
  三是不注重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检查。比如彼得·巴林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处,因而也不愿意在这方面付出他的劳动,他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结果就在一年之后的1995年2月27日,这家世界上最老牌的商业银行就破产了。
   所以不用说资本家不劳动,就是劳动的不精心,都会给他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投资资本家还必须承担对投资方向进行决策的劳动,这些劳动不仅对资本家本身的企业命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制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资本家的劳动是多么重要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
  另一方面,如何认识职业经理的性质,也是确认资本家是否属于劳动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说,职业经理属于“白领工人”,这是不正确的。
  第一,从职能上来说,职业经理是在代行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而不是执行工人的职能,所以职业经理的性质不能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
  第二,职业经理是由投资资本家雇用的,所以当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是代表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工人的利益,所以职业经理的性质不能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
  第三,从个人收入来说,职业经理要比工人高的多,最多的职业经理年薪可达600多万美元,为普通工人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美国《商业周刊》1993年调查了美国365家最大公司的730名经理收入,1992年,总经理的平均收入达384万美元,其中,467名超过100万美元,最高者达1.27亿美元。在提供高收入的同时,美国企业还授予总经理股票买卖特权,可以低于市场较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以期将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收入差异的产生,是由于职业经理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日趋复杂的管理技能。这实际上就是职业经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职业经理就是凭借着这种知识技能资本的所有权才能够取得这样高额的薪酬。所以从本质上讲,职业经理也是资本家。那么他们的劳动,也就是资本家的劳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经理属于“知本家”,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知本”看作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从本质上讲,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这种现象正好说明马克思认为职业经理是“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
  五、股份制企业中资本家的劳动
  股份所有制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共有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股份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次社会革命。这种革命,完全打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相协调的僵局。充分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并不需要用暴力的和消灭私有制的形式来解决,而是可以通过和平的,由私有制自身的发展变化来解决。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实践已经充分地说明,那种基于完全否定人的自私本性,从而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是根本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也就是必然要失败的。
  股份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的投资人,由过去比较集中的独资或合伙投资人转变为非常分散的股份投资人。投资人的身份,即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其本质就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转变成了资产阶级,使原有的阶级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长达十年的股价上涨时期,股民人数占总人口的60%,低潮时也占到40%。这个比例表明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持有股票。可见工人持股的比例也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股东都是互不相干的人,而这些股东,持股变动的机会很大。在投资人资本主义之下,企业已从人治的时代进入到法治的时代。
  第三,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职业经理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职能得到了加强。而投资股权又非常的分散,使职业经理取得了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一般说来,大股东持股比较稳定,不会因公司绩效的暂时下降而立即抛出股票,但因所占股份比例较少,作用有限。因此,要保持企业稳定必须首先满足股东的利润要求,避免因利润下降引致的股东抛售股票所造成的动荡。但这同时又使股东作为所有者与追求企业发展的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对立。
  这种社会变革,使投资人的劳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物化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投资决策劳动。
  第一,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是多么的重要,也就说明了资本家的投资,实际上就是他们过去的物化劳动。这个结论,在股份经济中由工人地位的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马克思曾指出,工人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基本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工人只是由于穷的一无所有,才会被迫去出卖劳动力。但是现在,由于商品价值的大幅度降低而工人工资却大幅度地提高,使工人在基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还有盈余,不仅使他们能够购买大量的金银首饰这些非生活必须品以外,还有盈余来进行投资,从而成为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家。工人这部分非基本生活收入的存在,破坏了马克思那个剥削理论的前提条件,就说明了资本家的收入不是对工人进行的剥削,而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成果,现在成为资本家的一种物化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实现的重要条件,要参与股份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就理所应当的给他们带来经济回报。
  而且工人的那部分超过其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收入,现在也要作为他们的合法收入,来参与股份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也要给工人带来经济回报。而不会计较这种物化劳动是属于资本家的,还是工人自己的。
  第二,一些占股份额比较大的投资人,就有可能成为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从而参与公司间接的经营和管理的劳动。而职业经理人则通过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和智能资本,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劳动。
  第三,无论他们过去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只要对现有的股份公司进行投资,他们就必须要进行投资决策的劳动。这种劳动,就是通过投资人对社会供给与需求形势的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以求通过正确的决策,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经济目标。这种决策劳动,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成员投资决策的总体效果,来达到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
  对于原有的工人来说,他们现在成了资本家,过去他们说资本家是不劳而获,可是现在他们应当体会到这种说法是多么的荒唐而可笑。他们也要像资本家那样进行投资决策的劳动了,才知道这种劳动是多么的复杂而且非常的重要。有效的投资决策劳动,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使他们兴高采烈,也常有无效的投资决策劳动,使他们血本无归,灰心丧气。
  六、商业服务业资本家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劳动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工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因而也不创造剩余价值,而只是实现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从商品的定义来看,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就说明商品是包括生产和交换两个过程的产品,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商品的价值必然包括生产和交换两个过程的劳动,而不应当只包括其中一个过程的劳动。所以商业劳动是商品实现的继续,也是价值增值的继续。
  从生产领域里生产出来的商品,至少包括两级交换,一级交换是产业企业将产品交换给商业企业,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跨入到流通领域;二级交换是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使商品从流通领域跨入到消费领域,这些交换过程,都是通过商业劳动来实现的,也就必然使商品进一步增值,所以商业价值和利润不是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而是商业工人自己创造的。
  有许多服务业的商品,就是直接的服务项目。这种劳动,与生产领域无关,就当然说不上与产业领域的价值分割,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商业工资和利润并不是参与了产业领域的价值分割,而是商业领域自身创造的价值。
  与产业领域相比,商业服务业领域更易于进行分散的经营和劳动。所以在这个领域内,即有大规模经营的资本家,也有大量的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的个体户。这种现象再一次说明,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是因为除了自己的皮以外再也无的可卖,所以只好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在这些领域里,资本家的劳动,主要是经营管理。
  七、金融资本家的劳动
  迄今为止,货币是经济领域里最混乱的一个概念,马克思说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这是很不正确的。商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所谓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而如今纸币和电子货币的票面价值与他的劳动耗费是极不相称的。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对于人的有用性。而货币对人的有用性恰恰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属性。既然这两个因素与商品的两个要素都不一致,怎么能说货币是商品呢?
  事实上,货币根本就不是商品,而是一种表现为物质承担者的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和价值转移手段的价值证明。因而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
  既然货币不是商品,那么金融企业的劳动自然也就不会创造价值,而是对产业和商业领域里价值的分割,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有些说法,还是比较正确的。
  金融企业最初的职能主要是:铸币的兑换和保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放贷业务。
  从铸币的兑换和保管来看,金融企业并不是把货币作为商品来买卖,而是为不同的所有者提供兑换服务和保管服务,所以他们所经营的商品是服务,而不是货币。从放贷业务来看,金融企业所贷放的货币,是他们代保管的货币,他们要收取保管费,而不是相反地用钱买进来的商品。他们的放贷业务,也并不是把货币当商品卖出去,而是把货币的使用权借出去,所以利息的本质,就是这种借用的租赁费用,而不是货币的价格。那么他们所经营的商品是货币的使用权,而不是货币本身。
  在这个时期,金融资本家的劳动,即包括对金融企业的管理,也包括直接的业务操作劳动。
  随着货币形式的不断变化,纸币和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使金融企业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银行成为国家行政机构,自然不是以货币作为商品来经营。其他金融企业的职能主要有:吸收存款及资金清算业务、信贷即货币发行业务、各类中间业务。
  吸收存款是金融企业的负债业务,他与存款人是一种债权债务的关系,而不是商品买卖的关系,所以货币是债权债务的载体,而不是商品。资金清算业务是金融企业为收付双方提供的收付服务,这种劳动所创造的商品是收付媒介服务,而不是货币。
  信贷业务,从表面上看,只是客户存入货币向借款人的转移。从这个角度说,金融企业只是货币所有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的劳动也是提供一种媒介服务,收取利差这种服务费用。金融企业与存款人和借款人都是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商品买卖关系,所以货币不是作为商品来买卖,而是作为媒介服务的载体,实现其使用权的临时性转移。
  与此同时,信贷业务还不仅仅是这样的简单。
  信贷业务是依据一定的存贷差额来发放的。但是在贷款发放以后,也会形成一个派生存款,这个派生存款,如果不提取现金,是与贷款发放额相等的,所以并没有使原来的存贷差额减少。反而使原来的社会货币总量增加了。因此,从本质上看,金融企业的信贷业务,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发行的行为。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发现,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只有中央银行才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是“发行的银行”,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因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只是通货的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是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而存在。当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尚未从发行库向业务库转移的时候,是不构成通货的,只有向业务库转移之后,才构成通货。而这种由发行库向业务库的转移,又是由商业银行业务库存的多少来决定的。
  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现金不足以支付时,就要到中央银行在其存款帐户余额内提取现金,纸币就从发行库转移到业务库,意味着这部分纸币进入流通领域,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现金不足,是由客户提取现金引起的。当商业银行客户提取现金时,货币市场上电子货币数量减少而等额纸币数量增加,货币总量不变;相反地,当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现金收入大于其库存限额时,超出部分由业务库送交发行库,意味着这部分纸币退出流通。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现金收入是由客户存入现金引起的。当商业银行客户存入现金时,货币市场上电子货币数量增加而等额纸币数量减少,货币总量还是不变;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只是通货总量中两种货币形式此增彼减的结构变化,而不会形成社会货币总量的变化。所以中央银行的所谓“货币发行”,实际上只是“纸币的发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而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才是真正的货币发行。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的信贷派生存款还要受到提取现金和中央银行存款准备率等等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只会改变货币乘数即派生存款的量,而不会改变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的性质。
  由此可见,现代金融企业信贷业务的劳动,并不是自身简单的业务劳动,而是具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性质。
  至于其他许多中间业务,就更加明显地体现为一种金融中介的服务劳动,而不是以货币为商品的买卖劳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商业银行并不是以货币为商品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业务,而是为了促进货币的社会性集中、使用和流通。虽然这种劳动不创造价值,但他们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在一个更高级的水平上进行组合和流通的社会必要条件。所以他们要参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价值分割,也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合理的。而作为这种劳动的投资者和组织者的资本家,肯定也是要付出他们的物化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的。从社会整体利益来看,这种劳动也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合理的。
  八、资本家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连那个总是习惯于强词夺理的马克思也不得不承认这一铁的事实。他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象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 (《资本论》第三卷第431页)。
  其实资本家还有很多方面的劳动(在上文已经谈到),正是资本家与工人这种有机结合的劳动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才使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所以资本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一些监督和指挥的劳动。而马克思却连这样一点点的劳动也想抵赖,他说:“诚然,他自己也可以和他的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但这时他就不过成了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成了‘小业主’”。(《资本论》第一卷第342页)。
  明眼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马大师就像变魔术一样,把一个资本家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是参加劳动的“小业主”,另一个是不参加劳动的资本家。真难为了马大师的冥思苦想,却想出了这样一个拙劣而又可笑的理由,也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无赖。
  职业经理的出现,可让马克思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抵赖,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只要这种劳动是由作为社会劳动的劳动的形式引起,由许多人为达到共同结果而形成的结合和协作引起,它就同资本完全无关,就象这个形式本身一旦把资本主义的外壳炸毁,就同资本完全无关一样。” 
  只要略有一点智商的人同样会发现,马克思的这些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这句话就说明在雇用职业经理之前,这种指挥劳动就是由资本家亲自担任的,而且马克思也承认:“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怎么能说资本家是不劳动呢?
  第二,职业经理是由资本所有权的资本家雇用的,必然是要为资本所有权服务的,怎么能说职业经理的这些指挥劳动是“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呢?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相结合的社会劳动形式,就是由许多人为达到共同结果而形成的协作劳动,他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怎么能说“它就同资本完全无关”呢?
  第四,以后那些血淋淋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这个形式本身一旦把资本主义的外壳炸毁”,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东欧的悲剧及其他许多国家目前的灾难,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资本家只是不劳动的剥削者,完全是一派胡言。 
  
  2006年5月14日
  
  
  附:一笑英雄回复的原文
  
  一笑英雄 回复日期:2006-3-25 15:57:06  
  首先对我的对你的一些误解表示道歉,不过你的题目确实是很刺眼;其次,我不是什么搞这些的专家,我的专业是理工类的,也是小人物,指教谈不上,只是应该有更多的一点理论经验。
  关于你设的题目,我认为有一部分是正确的,那就是资本与工人应该保持协调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然而这个关系不是从天掉下来的,在西方人们能认识到这点,并且让工人持股,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个是工人的斗争结果。所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没有错,他错的只是对斗争结果估计错了,斗争的结果是使矛盾达到一种均衡,而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我国所处的阶段,显然有大部分资本的运行方式没有达到这种劳资的协调,所以要建立真正能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才能实现。
  关于你说的剩余价值问题,在数学上是一种模型,既然是一种模型你就应该遵照它的基本假设;马克思没有必要考虑资本家的劳动,他的理论实质是资本的增值问题,资本就是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实现增值的,资本家的所谓劳动不可能使资本增值,资本家的劳动只是资本本身的价值体现,你要是说资本家拿着钱去市场上买点生产原料也是劳动的话,那我真服了你了;你要是说管理企业,制定市场战略等也是劳动,那我承认,这种劳动也能使资本增值,但这种劳动也不是资本家付出的,而是那些白领工人。所以所有的资本增值的根源还是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伟大的发现。你也可以叫这种过程为剥削,也可以叫别的名字,这都没关系,所以剥削在这里只是个词汇而已,它只是体现了资本增值的本质。另外资本家有什么劳动呢,我想不出来,如果是做资本运营的那些资本家,他们的资本表面上是通过自己的手增值了,但实质上还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当然也有一些资本家自己亲自管理企业,但这些劳动就算使资本增值了,但也是他自己完全占有了,就像是个体户,个体手工业者,对他们还谈什么剥削其不可笑吗。总之,资本的增值的本质是通过资本剥削工人产生的,如果你觉得剥削不好听,你当然可以换一个叫法,但实质是一样的,从没听说过资本的增值是通过工人剥削那些不劳动的资本家产生的,资本的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而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见资本家在劳动,或者有一小部分跟了省钱自己管理一些事务,也是自己充当了工人的角色使资本增值,但这个增值又被他自己完全占有,没有被别人拿走一部分,我们说这不叫剥削,只有资本家把把工人产生的产品价值无偿占有一部分,企业才可能运行,注意这里是无偿占有的,就算是资本家劳动使资本增加的那部分价值(通过产品卖出实现)也不包括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那部分价值,那部分价值是被资本家自己完全占有了。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46:24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劳动工具是怎样创造价值的?
  
  近几年来,劳动工具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所认可,但是也有人说:“机器等生产资料不使用会自然贬值,使得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承认,只有人才是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反倒是国内一些靠马克思吃了几十年饭的人,认为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并认为这个“创造出来的”价值应当为资本家所有。试想,打铁工人用的铁锤,是他过去打制的归资本家占有的劳动成果,如果铁锤也“创造”价值并归资本家所有,那等于说工人过去的劳动成果与他现在的劳动争抢劳动果实,而且抢去的不归他。即使该工人使用的工具是别的工人创造的,那么作为整个工人阶级来说,岂不是该阶级的过去劳动成果与现在的劳动抢夺现在的劳动成果?凭什么工人的产品与自己为敌,而资本家的资本不与资本家为敌?(电子版《资本论》编者按)”
  真的不想再去浪费自己的口舌,因为这种观点实在是太荒谬了,简直不值得批驳,然而鉴于有些人对这么荒谬的观点还是认识不清,那就多说几句吧。
  首先,机器等生产资料不使用会自然贬值,就能说明只有人才是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而机器不是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吗?可是理论者忘了,其实人不使用也会自然贬值的,岂不是说人也不是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吗?更可恶的是这个理论者竟然用“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招牌来招摇撞骗,岂不知西方也会有白痴吗?简直是崇洋迷外的到了极点。
  其次,国内一些靠马克思吃了几十年饭的人,难道就应当“吃人家的嘴短”吗?就应当不顾客观事实的真相,而跟着别人胡说八道吗?
  再次,工人过去打制的劳动成果,是因为资本家已经支付给了工人的工资,而且就连马克思也承认这是一种等价的交换,所以这个劳动成果才会归资本家所有,是一种即受法律保护又合情合理的行为,又有什么需要争论的必要呢? 在我们中国,那些高楼大厦都是建筑工人建起来的,为什么不让建筑工人居住和使用呢(它的全民所有权在失去了使用权的时候也就没有了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这种所有权实际上只是一句骗人的鬼话)?那些汽车都是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制造的,凭什么不是让这些汽车制造者的工人们使用,而是被其他的人使用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不用任何的工具从自然界中捕鱼,比方说一小时只能捕1条,而如果他使用了鱼网这个工具,一个小时就能捕10条,那么这10条鱼的收获不就是人的因素与劳动工具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吗?在这里,这个劳动者所获取的10条鱼的收获,其中有9条是由于劳动者使用了劳动工具才获得的,如果劳动工具会说话,他就会要求人把这个劳动成果进行按比例的分配,9条鱼归劳动工具所有,1条鱼归人所有。或者,我们应当考虑到,因为人在使用劳动工具的情况下与在不使用劳动工具的情况下的劳动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劳动工具也应当做出一些让步,从而使人得到更多一点比如2条鱼、3条鱼或者4条鱼;而劳动工具则得到更少一点的劳动收获。但是无论劳动工具应当获得多少,并不重要,这里讲的是一个道理,就是这个劳动收获不能全部归功于人。但是在现实中,作为劳动者的人却把所有的10条鱼的收获全都独占了,只是因为劳动工具不会说话,没有能力与人抗争,所以会受到人的剥削。
  在这里,我们说的这种鱼,首先是自然界的存在,是一种没有经过劳动过虑的纯粹的自然物,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这种劳动就不会存在。因此,就财富而言,这10条鱼又是自然财富与劳动过程的结合物。在有些情况下,劳动过程只是一个获取过程,而不是创造过程。
  也有人说,鱼网这个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人制造的,也是要耗费劳动的。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这种制造费用必然大大地小于它的劳动所得。在自然界中也存在不经劳动过虑的劳动工具如天然的木棍可以用作杠杆,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可能用来打猎等等。另一方面,这个劳动工具的制造者或所有者可能与使用者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在劳动工具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的情况下,矛盾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劳动工具不会说话,也不会与人抗争。但是在劳动工具不是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的情况下,矛盾就会发生了,虽然劳动工具不会说话,但是他的所有者作为他的监护人,必然要维护他的合法权益。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者与劳动工具逐步地发生了分离,在有些情况下,有一部分劳动者是某一种劳动工具的所有者,他们使用归自己所有的这种劳动工具进行生产,比没有这种劳动工具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而另一部分劳动者则没有这种劳动工具,其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收获就少的多。于是,没有这种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向这种劳动工具的所有者借用一下这种劳动工具,这就会体现出了劳动工具的重要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借用者不能无偿地借用,而是要以租金的形式支付给出借者一定的报酬。
  很明显,作为借用者的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收获,从而使他在支付租金之后,还是比原来获得了更多的收获的情况下,借入者才会实施借入。那么,这部分收获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由于使用了这种劳动工具而增加的,也就是说,是这种劳动工具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增值了;再来看他向这种劳动工具的所有者支付的租金,并不是因为这种劳动工具的所有者参与了这个劳动过程,只是因为他向借用者提供了这种劳动工具。那么这个部分收获的源泉在哪里?还是由于使用了这种劳动工具的借入者在他的那个劳动过程中增值了。
  这种租金,必须大于他在被租用期间的折旧费用,否则,劳动工具的所有者就会发生亏损,这种借用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了。那么这个租金大于折旧费用的部分的收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由于使用了这种劳动工具的借入者在他的那个劳动过程中增值了。这些现象已经明显地说明了劳动工具具有增值的功能。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人们才发现,原来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他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因为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在人类发展史上,活生生的实际情况,一再地说明了由于人在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方面的成就,使这个自然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从简单的房屋建筑,到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从简单的自行车到飞速的汽车、火车和飞机;从地球自身的航海发现,到宇宙飞船的月球和火星的探索,总而言之,整个人类的辉煌,哪一个不是由于人类制造和使用了劳动工具的结果呢?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4 23:47:21
 blagu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10
  金钱:314
  注册:2006-2-23
给blagu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blague加入好友 查看blague的个人资料 搜索blague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blagu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下面是原版“资本论”,LZ把它读明白了再说。

http://oll.libertyfund.org/Home3/HTML.php?recordID=0445.01

http://oll.libertyfund.org/Home3/HTML.php?recordID=0445.02

http://oll.libertyfund.org/Home3/HTML.php?recordID=0445.0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7 9:18:09
 newavatar 男,离线
  
  
  等级:少尉
  文章:324
  金钱:1765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4-3-1
给newavata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newavatar加入好友 查看newavatar的个人资料 搜索newavatar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newavata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按照某些逻辑,如果某人借款两万做小生意,头脑灵活买卖做大,开了公司成了老板,整个过程虽然全部合理合法。他还是万恶的不劳而获的,通过肮脏的原始积累发达起来的资本家,应该被打倒再踩上一万脚,财产全部拿来分了。推而广之,这类人冒一个出来就要打倒一个而且还理直气壮,其实不就是抢劫嘛。。。。。



欢迎大家拜访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26658496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7 11:14:43
 红茶魔术师 男,离线
  
  
  头衔:愤青理论家
  等级:中校
  威望:5
  文章:1192
  金钱:660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2-9-15
给红茶魔术师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红茶魔术师加入好友 查看红茶魔术师的个人资料 搜索红茶魔术师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红茶魔术师  访问红茶魔术师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剥夺者就是应该被剥夺!压迫者就是应该被压迫!就是要分那些万恶的资本家布尔乔亚的浮财!他妹的,革命鸟革命鸟,过七八年就来它一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0:04:45编辑过]



哈苏哈德哈朝鲜的大汉愤青理论家
三不主义木兰飞弹派的制服御姐控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7 12:42:27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blague你是故意的么?竟然要我去看英文版的,难道原版竟然是用英文写的么?
PS:我真的没读过资本论.关与它的概念都是从由小学到大学的那些政治老师说的.马经和马哲倒是都学过.可恶的是竟然都挂过.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7 16:31:10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地主家的牙床不上去滚一滚便对不起自己呀……恩恩……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7 22:34:59
 红茶魔术师 男,离线
  
  
  头衔:愤青理论家
  等级:中校
  威望:5
  文章:1192
  金钱:660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2-9-15
给红茶魔术师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红茶魔术师加入好友 查看红茶魔术师的个人资料 搜索红茶魔术师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红茶魔术师  访问红茶魔术师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以下是引用longyun在2006-7-7 16:31:10的发言:
blague你是故意的么?竟然要我去看英文版的,难道原版竟然是用英文写的么?
 PS:我真的没读过资本论.关与它的概念都是从由小学到大学的那些政治老师说的.马经和马哲倒是都学过.可恶的是竟然都挂过.


那您至少该看看中文版的.



哈苏哈德哈朝鲜的大汉愤青理论家
三不主义木兰飞弹派的制服御姐控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8 10:03:08
 blague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10
  金钱:314
  注册:2006-2-23
给blague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blague加入好友 查看blague的个人资料 搜索blague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blague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十七  马克思、列宁和他们的时代

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于1883年,作为一个律师世家的后代和接受了大学教育、拥有博士学位的学者,马克思本可以很轻松的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享用这一时期上层社会的财富和地位。但马克思却宁愿放弃这种富裕舒适的生活,去做一个叛逆者,一个与正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对的叛逆者。马克思不仅参与了工人国际组织的活动,以行动为击败资本主义贡献力量;还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了资本主义无法回避的根本矛盾。当然,除了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和新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方式也做了重要预言。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了《共产党宣言》,1867年他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这两篇作品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内搅的世界天翻地覆,给共产主义做出了初步规划也深刻的改变了资本主义。考虑到马克思作出这种分析和预言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我们不得不赞叹他是一个天才。

列宁生于1870年,逝于1924年,如果说马克思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那么列宁的伟大则体现于他的行动。列宁也曾在1916年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变化做了详细论述,科学的解释了世界大战的原因。不过,列宁作的最重要的事肯定是在1917年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所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并不是第一个由社会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但它是第一个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让所有敌人最终都不得不承认其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权。经过几年残酷的战斗,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党击败了包括来自世界所有强国正规干涉军在内的数百万敌人,在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国家。这个国家继承的是所有资本主义强权中最弱小的经济基础,但在列宁逝世后它曾挺住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面侵略,然后在一种与主流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同的制度下成为超级大国,将2-3亿人口的生活水平从赤贫提升到世界中上水平,还支援了数十个国家的民族、阶级革命。虽然列宁和他的同志们所建立的政权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理想在这个政权内部消逝的甚至更早,但列宁作为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将永远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中追求理想主义的一个典范。

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再到1917年十月革命和二战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浪潮,社会主义运动构筑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力也在不断的增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飞速发展,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红旗下纷纷独立,渴求面包与尊严的无产阶级时刻准备迎接全球革命到来;而同期的资本主义却陷入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同时被产品过剩和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导致的暴动所困扰,逐步垄断化、军国化,最终以两次自杀性的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自己。在这一时期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此消彼长,源于西欧的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榜样似乎即将成为世界的未来,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时代。

在今天看来,当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很严重的问题和历史局限性,最终间接导致了第一次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确实是对人类社会宏观运动描述最精确,预测最准确的理论,这也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本章下面的部分就将以19世纪与20世纪前期的历史为背景简述这一理论。

在分析以前必须说明一点: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和列宁均已去世,自然不可能再出现绝对“权威”的理论阐述。事实上,一般意义上的马列主义思想甚至未必就是马克思和列宁的本意。不过,对于生活于21世纪,要从理论分析中找到社会发展规律的的作者与读者而言,有意义的是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社会主义运动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中占主流地位,被大多数世人所认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那种意识形态。因此本章暂且忽视那些非主流的马列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思想派别。

传统马列主义认为自身的基础是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历史和社会研究,主张从绝对客观的视角去考察人类社会,这也正是本书前面部分的原则。但是,马列主义不仅是一个对历史和现实做出陈述的理论,马克思自己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19世纪和20世纪,马列主义是革命者理解社会的背景材料,同时也是革命者推翻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重新规划新社会的指导理论。革命者不仅用历史规律去解释新社会的胜利,还宣称新社会是一个更美好,更进步,更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

从其实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唯物主义。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绝对不会以道德为基础给任何历史事件带上“进步”或“美好”的帽子,为历史设定一个目标更是从根本上违反了科学精神,后面几章将会具体谈到这个问题。不过,如果我们把“先进”定义为财富的增长和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扩大,那么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欧社会在工业革命前后的数百年内确实在“进步”,其中的大部分居民都直接或间接从这种“进步”中得益。即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把尽力发展工业经济并让大部分社会成员享用到尽可能多的工业财富做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还是正确的,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是如此。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传统马列主义的核心论点之一。既然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思维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那么就不应该把思想、文化、艺术、信仰等精神运动看做独立的领域,更不应该认为这些精神运动会反过来主导物质世界。(应当注意,这并不是说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作者并不认为一切思维都被外界条件精确的决定,毕竟牛顿时代机械决定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主张人人平等的宗教容易在下层社会得到支持,而主张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宗教则更受上层社会的青睐,这并不是因为两种人的头脑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所在决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

不过,必须指出,这个结论是一个长期统计性的结论,不能用来精确预测每一个人和某个具体时间的社会状况,唯物主义是承认偶然性的。而且传统马列主义也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事实上,革命作为一种以人的智慧来对社会进行规划的行动,本身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进行干涉的体现。从长期和宏观来看,人类的社会存在确实决定社会意识,因此革命最终还是把改变社会结构作为目标和巩固革命本身的手段,绝对不存在只停留于精神生活的革命。

既然“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传统马列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而言,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可以影响生产力的发挥,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生产关系要么在制度竞争中被淘汰,要么被内部产生的新制度更新,所以在长期看来,生产关系因为自己对生产力的作用而服从于生产力水平。道德、文化、宗教、艺术等附属于经济制度的上层建筑也因此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本文前面的部分也反复应用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不过,任何规律都不能无条件成立。具体到这条规律,只有在生产关系能够利用生产力的增长来淘汰或取代旧制度时,生产力的变动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同步变化。前面几章论证了旧大陆农业社会基本符合这个条件,但这条规律在工业时代是否能成立,仍然需要考察。

前面曾指出,工业革命后的军事力量与工业经济规模和水平基本成正比,而且人类从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投放军事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制度之间的外部竞争压力大大加强了。不过,当人类的破坏力足以摧毁全人类以后,继续扩大破坏力并不能增加军事竞争优势。人毕竟不能被屠杀2次,地球环境的破坏也无法通过发达的工业经济来挽救,所以军事竞争压力的增长有一个限度。具体到我们这个世界,军事竞争的极限就是核武器的量产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苏联的核武器才发展到足以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全面破坏,在这以前,特别是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时代,军事竞争依然可以提供足够的外部压力,作为淘汰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的制度的重要方式。

外部竞争压力的有效性还有赖于地球上有足够的竞争者来参与竞争。在农业时代,不需要太大的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为新制度提供运行空间,这一点前面几章已经讨论过了。在早期工业时代,由于技术并不复杂,主要关键资源如煤、铁等分布广泛,因此有多个社会条件合适的国家可以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进入工业时代,参与全球性制度竞争。但随着工业体系越来越庞大,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门槛越来越高,一方面很难从落后地区中产生新的工业国家参与竞争,另外一方面既有的工业经济体不断合并、扩大,最终形成了几个互相依赖的寡头,竞争的有效性下降了。另外,在工业经济体的规模已经足以和地球的大小相比时,由于重点工业资源和市场分布极端不均衡,取得先发优势的经济体,其领先地位很难被后来者撼动,虽然后者可能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现实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这种转变大概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在马克思列宁生活的时代,世界上尚有大小不等的7-8个强国拥有基本独立的工业经济,并基本能做到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自给(来自本土或殖民地)。19世纪80年代日本能从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这说明当时的世界还可以比拟为一个经济制度的竞技场,外部竞争压力促使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生产力发生变化。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从旧制度内部取代它。农业社会取代游猎采集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当一个文明在短期内获得庞大的扩张空间时,如西欧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面临的局面,自由资本主义也可以从传统农业社会内部产生,并在能够开发外部资源的中心地区率先取代原有制度。比如说某个企业可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率先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在拥有无限市场的情况下,通过排挤、并购、以竞争压力促使他人仿效的方式来进行制度扩张。随着新制度的壮大,海外贸易的受益集团与旧秩序中的上层阶级会争夺权力和资源,最终爆发直接冲突,完成新旧制度的更替。不过,这种事实得以发生的前提是新制度能够在小到一个企业的范围内表现它相对旧制度更强大的竞争力。如果某个新制度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表现出它在经济上的优越性,那么它是很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旧制度内部得到发展的,因为这种新制度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前被自发淘汰。

上一章曾经指出,在农业-手工业时代相对独立的各个经济部门在工业时代因共同的重工业基础而一体化、标准化。没有哪个企业或部门可以脱离整个工业体系谈“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某个新兴的制度能够促进整个工业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除非这一制度在短期内取得对整个工业经济的控制权,否则的话由于工业经济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新经济制度所控制的少数领域要么改变自身,屈从于旧秩序的压力以保证自身能够依托于工业经济而生存,要么只有灭亡一条路。由于现代大工业体系的不可分割性,新经济制度往往无法从0开始,以渐进的方式取代旧制度,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革命或对外战争等事件。当然,这种规模壁垒毕竟只是一种静态的障碍,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在经济上更优越的新制度总有机会取得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工业革命以后历史进程越来越快,往往等不到“足够长的时间”,技术背景和大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就已经再次变化了,所以,在某些缺乏外部竞争压力的地区,大工业体系的运行特性成了导致经济制度相对滞后于工业发展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大工业时代,英国的许多重工业部门依然盛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不过,直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完全结合成统一体以前,这种滞后现象并不严重。

总而言之,马列主义中常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结论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大体上还是适用的,虽然我们的讨论并不能保证这一结论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依然成立,但对于需要解释历史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指导革命的马列主义而言,这个结论可以说基本正确。

从文明出现到21世纪,旧大陆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部分人类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在名为国家的政治集团内生活。对此事实,马列主义解释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认为阶级矛盾是国家出现的原因,国家是统治阶层的工具。这一论断也要放在19世纪-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拥有有固定疆域、国民、稳定的文化传统、法律体系、以及官僚机构和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关的国家并没有神圣的光环,它的出现和企业、海盗、土匪等团体的出现一样,都是生存竞争在人类社会中延续的产物。前面已经具体解释了制度更替的两种方式——外部竞争和从内部萌生新制度,在制度竞争中,国家这种制度长时间占据主流地位,这是因为它的竞争优势。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在漫长的竞争中,与一味追求暴力的纯军事团体或只强调文化认同的宗教团体、只关心利润的商人团体相比,把金钱、暴力、文化的力量一并结合。既承认上层阶级的特权,也注意不把下层社会逼入绝路的国家制度既能压制内部新制度的挑战,又能在外部竞争中抵挡入侵并进行扩张,因此这种制度占据了大部分农业地区,把大部分人口都纳入自己的控制。

当然,国家的主流地位并不意味着国家垄断了所有土地、人口和力量。海岛上有海盗,商业发达地区有商团,非政教合一的国家有独立教会,深山里有土匪,江湖上有黑社会,远东地区有儒士的学术团体.........这些组织不受或不完全受国家控制,拥有相对独立的暴力、文化或经济权力,它们的存在也是人类社会内部制度竞争的结果。直到今天,虽然相对实力在工业革命以后得到加强的国家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土地和人口的归属,还把许多经济权力结合到国家政权内部,但独立于国家的权力依然存在。权力和资源在各个制度之间的分配取决于竞争环境,没有哪种制度具有天然的必然性。

既然制度竞争包括内部更替和外部竞争两种,那么一种制度的产生肯定要从内外两方面找原因。一方面这种制度必须能抵御其他制度的军事入侵与文化渗透,必要时还要对其他制度的地盘发动入侵,扩大自身的存在范围;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必须保持内部的稳定性,既不能让上层社会聚敛太甚,弄的下层发动革命,又不能让下层保留太多的剩余产品,以至于上层社会缺乏足够的资源以保持其文化特性并与其他制度相对峙。简单点说,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力量自卫和扩张(力量不限于军事,文化、宗教、工商业都可能帮助制度扩张),一方面要保证内部各个阶级和集团的矛盾不激化。国家就是同时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一种制度。

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国家的产生与长期存在自然也要从内外两方面找原因。但传统马列主义的似乎偏重于后者——“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固然,一种无法解决内部阶级冲突的制度是无法稳定存在的,但光是有内部矛盾,还不足以让国家这种形态在历史中占据如此之重要的地位,甚至不会让国家成为真实历史中的样子。传统马列主义之所以强调内部矛盾,必须考虑到这种理论的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和此前的海上霸权使西欧的工商业以远超过农业增长的速度发展,工商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超出了此前和同期的任何地区性文明。大部分工商业部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效率在迅速扩张的年代要远高于小业主的家庭作坊,在工业革命后尤其如此,因此工商业的迅速增长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完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群体。这一群体曾经是农民,在经济的压力或诱惑下放弃了自己在农业社会中的位置,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来说并不比同期的农民更差,不过,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衰退时从工商业中取得最低限度生活保障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同样贫困的农民。无产阶级这一群体因为离开固化的农业社会而增长了见识,知道如何建立新组织、利用组织的力量来为自身谋取利益——这些特性在几千前中一直是由上层社会垄断的,因此无产阶级为自身利益而破坏既有社会秩序的倾向和能力远远超出此前被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农民。随着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维系自身的地位和制度的持续,工业革命前后的西欧上层社会必须安抚或镇压尖锐程度远胜于以往社会的阶级矛盾。

如前所述,海外扩张是工业革命的诱因,同时,海外扩张也使得西欧在工业革命前后都拥有一个不断扩张的经济空间。因此,在工业革命前后,虽然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强弱不断改变,但它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是相似的——与其倾全力在本土向邻国发动战争,不如用更小的代价到海外争夺利益。1870年以前,在盛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西欧,上层社会之间维系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当然,和平不是绝对的,偶尔也会有拿破仑战争这样的事件,但很少有国家之间的战争造成某国的制度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上层社会之间竞争的缓和使得国家机构的作用偏重于对内镇压破坏性力量,直到普法战争后,各大国才把国家机器的中心偏向于为未来的世界大战做准备,但依然时刻警惕着下层的革命。

在一个无产阶级日益增多,经济危机频繁出现,西欧内部相对和平的年代,西欧各国上层阶级建立远超前代的警察、监狱、军队、法庭和庞大的文官体系自然是为了对付无产阶级的威胁。考虑到此前欧洲因中世纪政治体制残余而长期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和政府,“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

在经济上,传统马列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定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换。占有资本的资本家不参与劳动,不创造价值,却占有商品的部分价值(剩余价值),因此这是剥削,是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因为资本家占有大量财富却不具有相应的购买力,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避免生产相对过剩。在过剩产品无法向外倾销的前提下,社会会爆发经济危机,生产和消费螺旋下降,过剩与贫穷并存,直到生产力被降低到一定水准。

马列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理论显然是马列主义从历史到现实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反对者集中火力批判、攻击甚至漫骂的领域。本书在此也将结合19世纪-20世纪前期的历史背景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先说劳动价值论。不考虑少数人占有垄断性自然资源的情况,人类用来消费、交换的物品肯定是劳动成果,里面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如果把主流社会的劳动强度、效率都取一个理论上的平均值,然后以单位时间的平均劳动做计量单位,确实可以算出生产大部分商品所需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来说,人们并非是按照这个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交换商品的,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决定。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们认为,在长期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商品的交换价格会在其真实价值附近上下浮动,平均值接近其价值。

既然价值只有在长期供需平衡的平均价格中才能体现出来,能以劳动价值论准确的描述的社会就应该是那些主要商品、物资供需基本平衡、稳定的社会。否则就得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修正,或是把研究范围限制在某个局部范围。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规模和占有的市场都在不断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劳动力和资源基本来自传统农业社会,但除了工业革命最初的一代人时间,重工业产品——生产扩张的根源所在,却只能来自重工业自身,因此重工业产品和重工业本身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相对稀缺的重要物资,整个社会自然也不能被看做一个主要商品、物资供需基本平衡、稳定的社会。

传统马列主义经济学中的“剥削”概念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必然推导结果。既然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劳动,那么不直接参与劳动的人占有商品显然就不属于“合理”分配。不过,读过开头几章的作者应该知道,本书作者是坚决反对把“合理”这种属性引入唯物主义分析的。唯物主义分析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如果你试图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历史,就不应该用道德标签或感性描述去解释历史。

具体到剥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的工业社会都远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经济体,直到今天,工业生产能力尚且没有满足全人类的生活需求,在马克思列宁生活的时代,工业生产能力甚至没有完全占满传统农业社会留下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的扩张。正如前面对资本主义的讨论——能主导扩张的一方在产品分配中占有优势。在工业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时,资本家占有工厂和重工业产品,而无产阶级只能出卖劳动力。只能来自重工业的重工业物资供应有限,劳动力却可以从传统农业社会无限征集,在工业水平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上限后更是如此,因此占有相对稀缺资源的资本家占有全部利润,无产阶级却只能索取勉强维系生存的工资。这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农业社会中普通人的收入实在太低,低到了只能勉强维系生存的程度。即便工业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但一旦只提供简单劳动的工人可以取得稍高于温饱线也就是高于一般农民的报酬,自然就会有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转移,从而把工资重新拉回温饱线。只要工业还能够从传统社会得到廉价劳动力,简单操作工人的收入就不会超出温饱线太远。

当然,光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还不足以支持工业资本主义持续扩张,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熟悉工业生产,能够维系工厂运转和促进工业进步的工程师、经理、技工是不能从传统农业社会中找出来的,他们本身也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产物。因此,相对不断扩张的工业经济,他们也是非常稀缺的一种“物资”,能够分享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财富增长,获得远高于维持养家糊口所需的报酬。不过,在工业化的早期,由于第一代工业母机和工作机的制造、操作都非常简单,技术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还不象后来这么高,工业经济也不需要多少科学基础研究的支持。所以不仅科研、技术人员占工业劳动力的比例非常低,他们能分享的财富也非常有限。简单的说,由于工业技术简单,扩散快,体力工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熟练技工,或者资本家本身直接承担技术、管理工作,所以科技、管理人员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工业化产生的剩余财富大部分还是被资本家占有。科技-管理阶层要等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革命)才能在工业剩余财富分配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剥削,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早期工业化时代,少数资本家因为他们拥有的工业资本而占有了绝大多数现代工业带来的经济增量,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除此之外,只有少数技术、管理人员拥有稍高于温饱线的收入,大部分工业人口都属于勉强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与农民相差无几。因此,如潮水一般从工厂里涌出的工业品肯定无法在工业社会内部得到足够的购买力,即便考虑到资本家的奢侈消费也是如此。这一点在前面讨论资本主义特性时已有了详细论述。在工业时代,由于现代工业大大提升了效率,工业部门够创造的剩余产品远远超过保持在温饱线上的工资,所以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比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严重的多,必须在资本主义体系以外找到市场。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总有一天这个矛盾的激化将给无产阶级接管世界创造机会。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过后,随着主要工业国家的全部人口基本工业化,同时发达国家加强了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入的限制,工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即便不占有资本和技术,也可以因为竞争的缓和而获得超出温饱线的收入。另外,在内战和革命的威胁下,发达国家建立的福利制度和因为科技进步而产生的生产设备更新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额外的购买力。这些情况在马克思和列宁的意料之外,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但起码缓和了矛盾,推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本书后面几章还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年代,绝大多数人生活未能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张而同步提高,而这种现象带来的购买力不足反过来又限制了工业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同时,资本家和技术精英以垄断选举权、限制候选人资本,以私有媒体和政治捐款干涉选举等方式垄断了政治权利,从而保证没有人可以用合法方式把资本家的财产转化为平民的购买力。结果,在工业科技为经济提供了无限增长可能的年代,生产过剩与贫困并存。传统马列主义把这种问题全部归咎于私有制,认为这种以追求私有财富为唯一目标的社会规则造成了人类的贫困,同时还给规则自身带来了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马列主义认为,有且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条路。

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时代,由于生产资料和财富基本由少数资本家拥有且直接经营,购买力集中于少数人的问题确实直接体现为资本家与劳动阶级的对立,体现为私有制对工业生产方式的禁锢。不过,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简单的废除私有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技术-管理基层急剧扩大,同样会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发展不平衡,某些发达国家垄断了工业资源和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倾销产品、利用廉价劳动力并压制新的工业经济体出现,购买力集中于少数国家,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购买力不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不是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制能解决的,事实上,象苏联这种号称已经消灭了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少数人占有财富和“剥削”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的情况。

传统马列主义指出了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根本危机,也为它的结束做出了美好的预言。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在重工业对农业进行改造后,也包括失去土地的农业工人)将取代资产阶级或是残留的土地贵族、军阀等上层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新社会中,所有人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仅会象过去那样参与生产,而且还会管理生产,占有所有财富。在这种社会里,所有剩余产品都会被分配给它的成员消费,拥有无限扩张可能的工业不再受到购买力的限制,所以,它也是一个富饶的社会。

这个预言是颠覆性的,因为自从文明出现以来,由少数人在事实上垄断政治权利和绝大多数社会财富是所有文明社会的共同特征,几千年中从未变过。如今马克思说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要组织起来接管社会,列宁则领导工人赶走了资本家和政府,破坏了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系,旧社会的利益集团和习惯于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对此绝不能接受。大部分批评者认为这个预言是一个谎言,少数理智一些的批评者则认为它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这个预言并非空穴来风,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发展趋势来看,这其实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很自然的一个推导结果。

前面在分析农业社会时,作者曾经指出:从制度竞争的角度看,财富集中于上层社会是因为上层社会承担了制度竞争的压力。在经济比较稳定、无法超越自然上限的前提下,把剩余产品分配于下层会减少这个制度的竞争力,这是农业社会的规律。到了工业社会,由于某个制度的竞争力决定于这个制度所控制的现代工业规模和水平,而工业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不断增长的潜力,所以制度竞争主要体现为比较哪个制度更能促进工业的增长。至于把财富集中于上层社会这种小小的竞争优势,在指数化增长的工业经济面前不值一提。

在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年代,导致工业经济体系不能以理论速度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市场不足。英国因为占有广阔的市场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会因为周期发生的经济危机而破坏宝贵的工业能力。随着传统农业社会所能提供的外部购买力越来越少,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马克思认为在废除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以后,不需要考虑市场限制的公有制工业社会将取得更高的工业发展速度,能够以更强大的物质实力来淘汰现有社会是非常合理的一个结论。旧俄国的工业基础曾是资本主义列强中最弱的,但苏维埃政权根据现代工业的具体结构而不是贫穷的工人的购买力制订基本的经济政策,把一切剩余产品用于分配或投资,从而取得了超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入侵后还是坐到了第二大工业强国的位置,这体现的就是新社会的经济竞争优势。当然,在提升最终消费品的质量和种类上,小型企业和私有企业确实有其优势,公有计划经济确实有缺陷,但在大工业时代,这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后文将会谈到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和列宁的时代,另一个现象是技术-管理精英相对地位的上升。

前面曾指出:在工业化的早期,由于工业技术比较简单,技术相对资本分享利润较少;同时因为企业规模小,资本家能够亲自参与管理;再加上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技术工人和非资方管理人员的收入始终与缺乏稀缺资源(如资本、技术)的纯粹无产阶级拉不开差距。因此,当时工业社会基本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少数资本家为一方,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在内的劳动阶级为另一方。

随着工业技术日趋繁杂、艰深;工业组织越来越庞大、复杂,从简单劳动力到技术-管理人员的门槛越来越高,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业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前面曾指出,技术-管理人员只能由工业经济自身产生,因此也属于稀缺资源。确切的说,稀缺的不是劳动力,而是这些劳动力具有的技术-管理能力。资本家因为他们占有的稀缺工业物资而能够占有剩余产品,技术-管理人员也可以因为他们拥有相对稀缺的工业技术而分享剩余产品,在工业化步步深入,技术-管理人员比例上升的年代,它们在工业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

马克思和列宁敏锐的观察到:虽然工业物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同样是工业经济运行、扩张所必须的稀缺品,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工业物资不必非得属于少数资本家才能起作用,技术能力却不能脱离劳动者而存在。事实上,在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主要工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许多资本家或资本家的后代沦落为剪息票为生的食利阶层、社会寄生虫。所以,消灭资本家,让无产阶级自己来管理生产,看起来是既可行,又能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更有希望在制度竞争中取胜。

从破除市场限制和消灭无用的食利阶层两个角度考虑,马克思认为消灭资本家阶层,让无产阶级接管社会是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马克思这个预言似乎没有应验,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倒是宣称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政权已经灭亡或变质了。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马克思的这个建议,才得以进入战后的繁荣,一直把霸权维系到今天。

从产权角度看,福利制度、高累进税、对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优惠、允许工会的存在、对工作待遇和劳资关系进行限制、限制外国劳动力进入等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常见的社会调控措施其实就是对私有产权的严格限制,同时向无产阶级提供额外的收入以增加购买力、稳定本国底层社会。必要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还会把企业国有化。从政治方面来看,19世纪受到性别、财产、种族、受教育程度严格限制的选举权已经基本扩大为普选权,被选举权也在理论上向所有人开放。这些制度在19世纪的资产阶级和主流知识分子看来,即便不是罪大恶极的共产主义,也算是离经叛道、有违自由主义精神了。

至于说无产阶级接管社会,其实无产阶级中的技术-管理精英阶层早就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部分权利。且不论在中国、苏联、东欧管理社会的精英官僚,即便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主导经济运行的大型企业集团甚至垄断企业也基本成为了股权分散的股份制企业。股权分散的结果是所有者无法具体操控资产的运行,甚至无法控制利润的分配。专业壁垒和个人权力的分散使得监督成本越来越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就是所有者没有管理、维护工业体系的能力,监督自然也无从谈起。股东只能听任公司的经理们通过官僚体制给公司做决策,给自己发高薪,甚至把股权向高级管理人员转移。另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级政府的开支合计在社会总产值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一般要有40%或更多,这也有利于技术官僚的统治。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育,许多公司的股东本身也是由无数分散股东所有的法人,而不是自然人,各种法人互相持股、交错控制是很常见的现象。技术官僚们只要稍有合作就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全部资产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资产阶级根本无法通过复杂的产权网络,和经理、律师、基金管理人、工程师们组成的技术官僚集团相对抗,主张自己微弱的权利。在名义上一切财产为全民所有的中、苏两国,官僚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使自身成为一个特权集团的。象日本这种后发的工业资本主义强国,技术官僚干脆把私有企业这层外壳丢掉,通过数个根本无从寻找所有者的大集团来统治国家,剥削第三世界,安抚下层阶级。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那种产权明确,经营自主,资方占绝对优势的企业如今只能在消费品工业等低利润、低技术附属产业或是第三世界的边缘地区才能找到了。

马克思和列宁预言私有制将被消灭,从后来的发展看,如果把私有制定义为他们生活的年代里的那种不受控制、明确到资本家个人的私有制,那么资本主义至少在其发达的中心地区消灭了这种私有制,因为它并不适合已进入大工业时代的核心地区。他们还预言无产阶级将控制社会,预言也应验了,但取得权利的只是无产阶级中的技术-管理精英,他们先是依附于资产阶级,作为小资产阶级而存在,然后他们和资本家结成联盟,最后他们干脆把资产阶级变成自己的附属品,反过来统治自己曾经的同伴,限制这一进程的继续进行。这是马克思和列宁所没有想到的。

只要有利润,能实现扩张,资本主义不会被任何具体制度所限制,这是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资本家阶层不过是资本在某个发展阶段合适的代理人,如果这个阶层的霸权会阻碍资本的扩张,那么这个阶层自然会在竞争中被削弱或干脆消灭。不过无论资本主义如何改变,它都是一种在制度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制度,既不一定和人类的福利相合,也不具有任何神圣性、必然性。地球的空间、资源和物质刺激能给人类带来的幸福都是有限的,扩张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何况大部分制度修正只是把矛盾转移到将来或边缘地区。在中国和苏联相继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后,失去了外部竞争压力,自身又基本结合为一体的全球资本主义制度势必遇到全面危机。

传统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最重要的预言自然是共产主义。从唯物主义出发,传统马列主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种资本主义指出了灭亡的道路,同时指出,这种资本主义的灭亡将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谓共产主义,似乎“共产”是关键,其实这是中文翻译的一个结果。在共产主义中,共产只是方式,关键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传统马列主义认为人类因为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而不能自由的生活。比如说农业社会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80%以上的人口必须把绝大多数时间用于艰苦、单调的劳动,而无暇顾及艺术、文化,这是物质条件对自由的限制;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本来人们可以自由的相爱,但社会压力促使人们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挑选夫妻,以在集市上买肉的方式进行性交易,这是社会结构对自由的限制,也叫异化。两种限制常常互相结合,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以经济危机的方式限制经济发展,从而妨碍了人类利用工业带来的发展潜能扩大自己的自由。

共产主义所说的自由发展并非是无限自由,至少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绝对不会拥有随意去其他恒星系旅游的自由,也不会拥有随意杀人的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只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在那里人类能够在不侵害其他人的自由的前提下,尽量的利用现有社会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自由的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显然是现代人类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社会。马克思和列宁认为消灭私有制,也就消灭了不平等和经济危机,不仅生产力会迅速发展,平等的人类也可以从中获得天堂。当然,这个天堂是需要劳动的。

从唯物主义出发,传统马列主义认为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社会变化 恰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所以共产主义也是历史的必然发展,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顺应历史潮流,消灭资产阶级,接管社会,为共产主义的到来改造社会。社会主义就是这个改造社会的短暂专政阶段。

传统马列主义预言共产主义革命一旦在某个主要国家出现就会立刻蔓延到全世界。这个时间先是被一些共产主义者放在19世纪末,然后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使大家认为这个时间也许就是19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共产主义浪潮和越南战争也曾经是被共产主义者寄予希望的时刻。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这些事件和时刻都已经成为历史。马克思和列宁的预言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但最重要的预言——共产主义的来临,并没有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依然统治着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马克思和列宁对历史的走向和对未来的规划都有一些偏差,这种有偏差的理论虽然足以让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足以让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进入工业时代,但还不足以指导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具体而言,传统马列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的弹性,没有预想到资本主义会从共产主义思想中借鉴如此之多的内容,从而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传统马列主义也低估了管理、改造社会的难度,没想到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远不足以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另外,传统马列主义也没有想到世界的发展如此不平衡,处于中心位置的发达国家可以剥削、压制落后国家,从而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市场,分出一部分利润去安抚本国的无产阶级。更重要的,唯物主义虽然是科学的考察方式,但已有的大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规律是20世纪以前总结的,19世纪和此前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基本以物质力量进行激烈制度竞争的年代。到了20世纪,制度竞争的规模和方式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原有规律的适用性甚至规律是否存在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讨论。

马克思和列宁生活的年代是自由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到高潮,垄断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建立的时代。他们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根据当时的历史现实,给出了一个最精确的描述和具有最大可能性的预言。不过,他们不是上帝,无法把那些他们逝去以后才出现的客观条件纳入考虑,因此他们的预言显然受到当时的知识水平的限制,具有历史局限性。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整个历史比做一个三维的形体,其中某个延伸方向代表时间,那么,马克思和列宁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平面,平面对历史这个三维形体有一个截面,马克思和列宁就是对这个截面做了足够精确的描述,并预测这个截面将延着时间轴平移,构成未来的历史。作者和读者处于21世纪,距离那个时代已有1个世纪,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维度(三维)来观看这段历史,自然要比从一个截面(二维)去推断未来的传统马列主义看的清楚。对于20世纪历史运行方式的变化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依托,读者将在接下来的几章里读到作者的分析。(未完,预计还有12章左右)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18 4:15:23
 newavatar 男,离线
  
  
  等级:少尉
  文章:324
  金钱:1765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4-3-1
给newavata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newavatar加入好友 查看newavatar的个人资料 搜索newavatar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newavata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5

这种还没开始论证就给论证对象冠以“伟大“字眼的东东。。。。。。

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科学理论,虽然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作为一种用来预测和指导未来的理论,错误就是错误,正确就是正确,不存在什么当时正确,现在具有局限性这种鸵鸟诡辩。对于一个预言和未来指导嘛,要是仅仅当时正确,未来不正确,那还正确个屁。

“一个最精确的描述和具有最大可能性的预言”? 扯淡,什么叫“最大可能性”预言?怎么证明他是“最大可能性”预言?随便那个巫婆神棍预言失败以后都可以说自己的是“最大可能性预言,只是限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在今天看来。。。。”

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之后开始鼓吹暴力革命,基本上就强盗逻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8 10:11:03编辑过]



欢迎大家拜访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26658496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18 10:09:11
 ronin21 男,离线
  
  
  头衔:一干人等拿下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310
  金钱:4167
  工作量:3326 points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2-11-29
给ronin21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onin21加入好友 查看ronin21的个人资料 搜索ronin21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onin21  访问ronin21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6

马克思的著作按学术门类来分的话,个人感觉其价值应该是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其二元世界观对于分析现实问题过于简化了,而诸如无产阶级的无比优越性、大一统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之类归于信仰要好一些 :)



死技青冷笑话之三 @
在诸多灵长类种群中动物园猴群远比公司程序猿高等,他们有:更好的空气、更大的活动空间、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仁慈的管理猿、以及全免费的食物住房和医疗,还在对PPMM这个族群的喜爱度争夺战中大幅领先!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18 11:55:30
 longyun 男,离线处女座1984-9-17
  
  
  头衔:青年无敌龙
  等级:军士长
  文章:192
  金钱:1729
  门派:火星kuso兄弟会
  注册:2004-3-26
给longyu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ongyun加入好友 查看longyun的个人资料 搜索longyun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ongyun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7

所谓拉张虎皮做大旗,学者和政治家肯定不是一路人啊



五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世界; 
三年以前,我以为我将来能改变中国; 
明天,我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巨龙腾空三万尺,俯首曲身吞九州。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6-7-19 11:40:14

本主题贴数17,分页: [1]
 *快速回复:某人的文集  关于资本论
你的用户名:    还没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 [ 还没注册 ]
  • [ 忘记密码 ]
  • [加入心情图标]
  •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                           
                              
    内容
  • HTML标签: 不可用
  • UBB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可用
  • 多媒体标签:不可用
  • 表情字符转换:可用
  • 上传图片:不可用
  • 最多128KB
  • 邮件回复 显示签名   [Ctrl+Enter直接提交贴子]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328.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