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军事无关话题,时事话题一般也在这里,纯净水和敏感话题随时会被删掉
战争研究论坛休闲区[闲聊灌水] → 《银行家》:索罗斯--美国的世界角色是什么?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1360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银行家》:索罗斯--美国的世界角色是什么?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银行家》:索罗斯--美国的世界角色是什么?
索罗斯授权《银行家》杂志在中国大陆独家发表,译者:刘林) 

我绝对赞成推翻萨达姆政权,我个人认为萨达姆是比米洛舍维奇更危险的独裁者,因为他手中握有生化武器。我也乐意在其他许多类似的地方看到政权的更迭。

然而,我强烈反对布什政府的政策,而且不仅仅是在伊拉克问题上。我对布什政府的 意见要比对克林顿政府大得多,我坚信布什政府正在把美国和世界引向歧途。过去,我的捐助主要致力于帮助前苏联国家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现在,恕我直言,即使在美国,人们也需要为建立全球开放社会而斗争。

所以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阐明我的立场并尽量使大家相信:美国应在世界上扮演一个与他今日所作所为大不相同的角色。

因为开放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在阐述这一概念时,将从抽象和笼统开始然后在逐步具体化和细节化。“开放社会”的概念是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1944年出版的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集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例如法西斯主义——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因为这些意识形态都声称自己找到了最终的解决途径。但是终极真理是超出人们的能力的,声称拥有终极真理的人只是在说谎,他们只能通过高压政治和压迫来强制推行他们所谓的真理。所以,波普尔基于人类认知的可证伪性来阐述自由和民主的原则——也是布什总统在上周对伊拉克问题的讲话中声称要捍卫的原则。

这将我们带到了问题的核心。布什总统决不容许“可证伪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他也不能容忍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你不同意我们那就是同我们作对”。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斥责在伊拉克问题上与他有分歧的欧洲盟友,并对国际合作有着本能的反感,不管是和北约还是和联合国在阿富汗的维和人员,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则谴责《爱国者法案》的反对者是在给敌人以援助和安慰。这些都是极端主义者的看法,开放社会的赞同者不会这样。也许是由于我的背景的缘故,我对所有这一切都觉得不太舒服。令我感到惊讶和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公众对此都没有什么反应。当然,这跟“9.11”事件有很大关系。

但是问题正在变得更为严重。这不仅仅是布什政府的政策或许错了,而是他们确实错了——我进一步说,他们注定是错的,因为他们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观念上。布什政府中的主导派们认为国际关系即权力之间的关系,既然我们是毋庸置疑的最强有力者,那么理所当然地我们就具有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他国的权力。这种态度蕴藏在布什主义之中,最先体现在2002年7月西点军校的总统演讲中,然后在2002年9月被注入国家安全战略。

布什主义建立在两个支柱上:第一,美国将会动用一切力量来保证其自身的军事霸权;第二,美国拥有采取行动的先发制人权力。这两大支柱结合到一块将支持两类统治权:美国凌驾于国际条约和责任之上的统治权;对臣服于布什主义的国家的统治权。这就像是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所描述的: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为平等。

当然,布什主义没说得这么露骨,它的主旨隐藏在奥威尔式的欺人之谈中。做欺人之谈是必要的,因为布什政府自由、民主的概念和开放社会的原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开放社会中,人们对自由和民主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是布什政府却声称我们已经找到了终极真理。最近的国家安全战略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20世纪自由与集权主义的伟大斗争以自由力量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并向人们显示了一个国家成功的惟一可延续的模式:自由、民主与自由企业。”这段话有两个错误之处。首先,并不存在着国家成功的惟一的可延续的模式;第二,我们成功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他国,因为我们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于我们在国际资本体系中的支配性地位,而其他国家并不具备这种地位。

据现在主导着布什政府的极右派理论家们的看法,美国模式的成功来源于经济上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国际关系中对军事霸权的追求这两者的结合。这两个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融于一个一致的观念中——这一观念的内部一致却与现实或开放社会的原则不甚协调。这是一种原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者基于竞争求得生存而不是基于合作。在经济上,这种竞争存在于公司之间;在国际关系上,这种竞争存在于国家之间。合作则显得没有必要,因为假设中的那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社会的共同利益也达到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即使只局限于经济层面也是如此。我很遗憾地指出,金融市场若只靠自身机制运转,并不会实现资源最优分配的均衡,有效市场和理性预期的理论是经不起严格检验的。但是现在这些理论存在并被广泛接受。

没有相似的理论可以被用来合理解释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地缘政治学认为国家只有利益而没有原则,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超越国家利益的共同利益的存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控制自然的力量有了飞跃的增长。我们必须明智地使用这种力量,否则将面临环境与文明俱焚的危险境地。这并不是空话,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蔓延,预示着我们面前潜伏的危险。人们对一个更合理的世界秩序的诉求在“9.11”事件之前就已存在,现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使国际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了。

而布什政府却不是这样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视角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却只强调了现实的某一个方面而置其它方面于不顾。他们所强调的只是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但是军事力量并不是惟一的力量;没有一个帝国能够只靠军事力量而实现统一。约瑟夫·奈在他最近的书中提到了“软权力”这一概念,并将其引入了国内的讨论。[注]

请容我作进一步说明,将力量的概念引入人类事务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在物理学领域,力控制着物体的运动;而对人类事务来说这却是两回事。人们有自己的意志,他们或许会被军事力量或其他压迫力量吓倒,但这决不能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合理的原则。力量并不意味着真理。

然而“力量即真理”却是指引布什政府行动的向导。以色列总理沙龙显然也持有这种信仰,看看那儿的情况吧。“力量即真理”是与开放社会的理念不相容的,所以才有了奥威尔式的欺人之谈。

解除萨达姆的武装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是我不能苟同美国政府采取的方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反对的声音如此之多以及在国内与日俱增的反战倾向。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做法,即使这样能够成功地如我所愿地解除萨达姆的武装。

我想基于开放社会的概念提出一个关于美国在世界上应扮演的角色的设想。

我认为当今的世界秩序是国际开放社会一个扭曲的形式。之所以是一种扭曲的形式,是因为我们有全球市场却没有全球政治机构。结果,我们在提供私人物品方面比在照料诸如维护和平、保护环境、确保经济稳定、进步和社会公正等所有公共方面更富有效率。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全球化——我所指的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一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工程,而美国则是这项工程的总建筑师。我们也是主要的受益者,我们是今日世界毫无疑问的主导力量。我们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和金融上,也体现在军事和科技上,没有哪个国家堪与我们匹敌。

这也将我们推到了具有特殊责任的地位上。其他国家需要响应美国的政策,而美国则处在挑选这些政策的地位上,我们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决定采取哪些将会改变世界面貌的措施。因此,美国仅保持对其他国家的统治权是不够的,它必须在考虑自身利害得失的同时考量整个世界的良性发展。早在“9·11”事件之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就存在严重的紧张局势,从那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努力消除这种紧张局势,保持这种体系的稳定和公正,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保持我们的领导地位。

这是我们尚未承担起来的责任,更糟的是,布什政府甚至不承认我们担负着这样的责任,他把我们的支配地位归因于美国模式在同其他国家进行公平竞争时取得的成功,但这是自欺欺人。

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条相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并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游戏场所,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区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至于军事方面,由于欧盟(不同于其成员国)甚至不谋求成为一个军事存在,世界其他地区和美国也不处在同一个量级上。不平等充斥着我们的世界,而我们缺少减弱这种不平等的机制。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国际政治机构以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市场。只有美国才能领导这一事业,因为缺少美国的参与,国际合作是不会有多大建树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有着全球化的市场,而我们的政治机构却是建立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当世界变得日益相互依赖时,建立在一国主权之上的世界秩序就不利于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那些恶劣的政府——压迫、腐败的政权和失败的国家,是当今世界贫穷和悲剧的主要来源。而在国际事务中干预这些国家的事务是困难的,因为有主权原则做他们的挡箭牌。

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是为其提供积极诱导,使这些国家转变为开放社会,这也正是当今世界秩序所缺乏的因素。我们有着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贸易制裁到军事干预等一系列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对良好的行为却缺乏足够的激励因素和增强措施。全球开放社会可以通过提供援助来帮助人们达到其标准,而那些违反了标准的人则将受到被驱逐出开放社会的惩罚——奖励和惩罚之间将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平衡的机制。在全球开放社会下,每一个国家都将因为置身其中而受益,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WTO更好地与市场接轨;边缘国家,例如巴西,只要他们采取合理的政策就能从IMF得到足够的信贷。这个世界也将真正朝着联合国的千禧年目标前进。

仅仅提供诱导并不足以创造全球开放社会。不是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喜欢开放社会,萨达姆之类的流氓政权的存在对世界构成了威胁,全球开放社会必须有能力捍卫自身。但是不到最后一步,就不要诉诸武力。美国不能只靠自身就建立起全球开放社会,没有一个国家能充当起世界警察或全球恩人的角色。但是,世界也离不开美国的领导,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加入到世界合作中。它必须愿意遵守自己想要其他国家遵守的规则,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负担,更重要的,是接纳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国家,接受其他国家的自我利益捍卫权。这是开放社会的原则所要求的,也不会构成对美国主权的侵害,尤其是当美国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和重要性总会拥有否决权时。

这是对美国在世界上应扮演的角色的另一种设想,它设想着美国把世界引向开放社会。这种设想之所以极其必要,因为我们当前没有其它路可走。在“9.11”事件之后布什总统已经试图向我们这个国家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不同意他的看法就是不爱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设想——美国霸权和美国作为开放社会的领导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事实上,它们之间联系如此紧密,以致于我担心一旦美国谋求霸权失败(这也是注定会失败的),追求国际开放社会的努力也会被放弃。所以明确区分两者至关重要。

这两种设想都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两者都同意美国应在国际事务中起积极的领导作用,两者都支持先发制人的行动。那么,两者的区别之处在哪里呢?在于美国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先发制人行动。全球开放社会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正面的行动,而布什的方式却局限于惩罚性的行动。在开放社会的设想中,人们无法作到对危机的足够早的防范,也无法预测哪儿的不满和抱怨情绪会最终发展成流血事件——当我们知道时为时已晚,所以避免冲突的最好的方法是培育建立开放社会。

布什政府声称进攻伊拉克也是出于培育民主的需要,但是民主是不能从外部强加的。我知道我现在在说些什么,因为通过我的基金会我已致力于在不少国家建立开放社会。就我的经验而言,我决不会选择伊拉克来建设开放社会。

军事占领本身并不费劲,随后而来的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仍能像在阿富汗一样被作为解放者而受到欢迎,但是伊拉克内部的紧张局势和与其邻国土耳其、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会使得在那里建立一个民主政权极其困难,而建立一个类似麦克阿瑟将军当年在日本的军事政权则将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阿富汗取得胜利无疑要容易得多,因为无论是塔利班还是基地组织都是这个国家外来的压迫者。而在军事上取得了彻底胜利之后,我们依旧没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建立。拉姆斯菲尔德部长反对联合国在喀布尔以外的地区进行维和,结果在首都之外,法律和秩序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卡尔扎伊总统仍需要美国保镖,他的政府推进缓慢,而借解放的动力重建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伊拉克作战,对于在其他国家建立开放社会也没有什么帮助。在我们忙于拉拢盟友和在联合国拉投票之际,我们却忽略了那些国家的内部情况。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所有中亚的那些共和国情况都差不多,更不用提非洲的安哥拉和喀麦隆。声称我们进攻伊拉克是为了民主只是一个幌子,世界上其他人也看到这一点了。我们的北大西洋盟友在严重分裂,北约和欧盟也处于涣散之中。

解除伊拉克的武装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提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并不是今日的头号敌人。相形之下,朝鲜显得更为危险,而且可以这样说,正是布什总统加剧了当前的危机。在此之前,朝鲜的核计划或多或少还是控制在1994年克林顿政府达成的“框架协议”的范围之内。同时,韩国总统金大中推行的“阳光政策”已经开始有所成效。两国在扫除边境地雷方面取得不少进展,同时南北铁路直通也在实现之际。朝鲜的领导者们看来他已日益意识到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韩国总统来到华盛顿——他也是第一位会见布什总统的外国首脑——以谋取布什总统对“阳光政策”的支持。他获得了科林·鲍威尔的支持,而布什总统却以相当粗暴和公开的方式驳斥了他。布什认为“阳光政策”只是对朝鲜的绥靖,他急于在政策制定上显示出他与克林顿政府的不同。同时他也需要通过冻结朝鲜来为其实现美国霸权战略中关键的一步——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第一阶段找到理由,之后就有了“邪恶轴心”一说。然后当朝鲜出人意料地承认了正在进行铀浓缩项目时(严格的说,这并未违反“框架协议”,协议中只对钚做出了限定),布什总统切断了对朝鲜的燃油供应,朝鲜对此报之以各种各样的挑衅行为。

依现在的形势,朝鲜将会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开始制造核弹。他们急于同美国进行双边谈判,而美国则拒绝在核威胁前做出让步。更糟的是,现在韩国同美国之间的关系有了裂痕,他们把美国看成是和朝鲜一样的侵略者,这使我们的处境尤为艰难。

我们可以看出布什政府的政策带了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不利后果。确实,在过去两三年间,政治、经济状况恶化的速度历史上鲜有。

但是游戏尚未结束。一场在伊拉克的没有多少人员伤亡的快速胜利,将给整个局势带来剧烈的转变。油价可能下跌,股市会受到激励,消费者克服了他们对未来的焦虑,消费会随之增长,商业也会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活跃起来。美国可以不再依赖沙特阿拉伯,巴以和谈也会变得不那么棘手,在不是非常丢面子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始同朝鲜的谈判。这些就是布什政府的如意算盘。

但是无论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如何,我敢预言布什的方式最终会失败,因为他们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的。而我的预言,则是建立在我的反射理论和我对金融市场的盛衰过程或者说是泡沫的研究之上的。

泡沫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它们扎根于现实,但是现实常常会被人们判断出现偏差所扭曲。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美国的支配地位是现实,对美国霸权的追逐则是判断的偏差。在一段时间之内,判断的偏差可能反被现实加强,但最终必走向破灭。在自我加强的阶段,这种偏差似乎是无法抗拒的,但是除非它能被尽早更正,否则,剧烈的逆转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逆转发生的越晚,带来的后果越严重。事件的进程看来具有不可动摇的规律,当然,盛衰的过程在任何一个阶段也都有可能中断。许多股票市场的繁荣在牛市远未达到顶点之时就已中断了,其实这情形发生得越早越好。我对布什主义就是这样看的。

我始终坚信布什总统正将美国和世界领入歧途。恐怖分子的袭击使得这个国家毫不怀疑地追随着他们的总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剧。布什政府的执政方针是建立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美国霸权相结合的无根据和最终无法延续的意识形态之上的。在“9.11”事件之前,因为缺乏一个清晰的指令和明确定义的敌人,这种思想不会有什么市场。“9.11”事件改变了这一切,恐怖主义的袭击给这一思想扫清了道路。

将恐怖主义视为敌人的理想之处在于它是无形的,所以永远不会消失。树立一个能造成实实在在的和被广泛感受到威胁的敌人形象,是有利于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的。当主流意识建立在恬不知耻的追求自利的基础上时,这一方法尤其奏效。通过对恐怖主义宣战,布什总统获得了他原本正缺乏的用于实现其目标的授权。布什政府在刻意地制造恐慌,因为这将使整个国家都紧紧地追随在总统身后。罗斯福总统曾说过“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显然现在我们已经走过头了。

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包括对伊战争——不能作为我们外交政策的引导原则。如果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决定了世界日程的那个国家——只着眼于自我保护的话,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如果人类要取得进步,美国就必须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作为全球开放社会的领导者并不能保护美国免受恐怖主义的袭击。但是承担起一个建设性的角色将会使我们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支持,这将使打击恐怖主义的任务变得简单。

布什关于美国霸权的设想不仅是无根据和难于存续的,而且也是同美国的价值观相抵触的。我们是开放社会,开放社会的原则体现在独立宣言之中。我们的民主机构受到宪法的保护。我们的行政部门中存在着极右思想的事实并不会将我们转变成集权主义的独裁国家。我们的制度中存在着各种约束和均衡机制,总统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我寄希望于我们的人民。但是最后必须指出,开放社会的存续有赖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坚信开放社会的理念。

(本文是索罗斯先生2003年3月7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奈兹高等国际研究学院所做的演讲。作者授权本刊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发表。)

译者注:约瑟夫·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曾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即“罗致行为能力”,是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变化了的特性》一书中提出的。

——————————————————————————
索罗斯是波普尔的学生,他的《开放社会》还是写得不错的说 :09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5-11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闲聊灌水]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银行家》:索罗斯--美国的世界角色是什么?
自由的代价

--------------------------------------------------------------------------------


  索罗斯决定他将运用他的财富来促进社会开放,促成民族自决,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第一节 慈善观与民主狂想 

  对于乔治·索罗斯来说,在他的早期商业生涯中,慈善事业是件很遥远的事,一想起“慈善”这个字限,他就觉得讨厌。1993年,他曾对记者说:“在我们这样上个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文明中,慈善事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这个文明绝非是建立在关心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所以,索罗斯身边的人记得,他从来没有谈论过安置穷人的重要性。他倒是愿意捐献大笔钱的,但不想捐给私人。他希望自己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将钱捐给社团,甚至社会,而且是大张旗鼓地捐赠。 

  伦敦的犹太人保护委员会对待他的态度,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它改变了他对慈眷事业的看法。他对记者说:“你应该知道,我实际上是反对慈眷基金的。我认为,弄清建立基金会的目的,即要完成什么事,比基金会本身的运转要重要得多,而基金会也仅可能因此而存在。他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包括他自己的,必然会“发生质变和腐败”,因为机构里的人会追逐财富、权力和安逸。 

  他一直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有关他以前所组织的基金会的憎况,这个基金会叫“中央公园社会基金会”。它的宗旨是重建纽约的中央公园。恰巧,另一个机构“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拥有同样的使命。当索罗斯的基金会恶意攻击这个组织的时候,索罗斯感到震惊,他不仅制止了这种不良行径,而且“枪毙”了这个社会基金会。他事后说,他解散这个基金会比当初建立它更觉自豪。 

  但是,若他继续想做好事的话,这些情况都是难免的。他无可选择,他还得建立基金会,他只能尽力设法让这些基金会运作得当。 

  问题是,他该怎样去捐款?既然他是犹太人,那么他捐助他的犹大同胞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索罗斯从不否认他信仰犹太教,他只是把它放在了一边罢了。他以前一直故意不捐钱给以色列,直至1986年,当他结交了以色列的公共事务评论员丹尼尔·杜荣之后,他才捐了一小笔资金给杜荣在耶露撤冷的智囊团。后来,那路撒冷的希怕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古尔·欧菲尔,努力接近索罗斯,希望他建立一个基金,来收容安置前两年从苏联涌人以色列的50万犹太人,但索罗斯坚持决反对,并中断了这次谈话。 

  为什么索罗斯如此反对捐助以色列入?臭福尔后来回忆说:“这是因为,他认为以色列大‘左’了,除非以色列改变自己,否则,支援它便毫无意义。在他的思想中,有非犹太复国主义甚至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成分,他认为,犹大人应该在他今天生活的社会中安然生活。 

  当索罗斯寻找一片能够使他成为“成功人士”的天地时,他觉得,他生命中的分水岭便是从他的出生地匈牙利的“封闭社会”中逃离出来并且离开匈牙利以后,他才尝到了什么叫自由,首先是在英国,然后是在美国,为什么不给东欧和苏联的那些人同样的机会来尝试自由? 

  索罗斯决定运用他的财富来促进社会开放,促成民族自决,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井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为破坏社会主义,索罗斯一直在提供资金,资助东欧和苏联的叛乱。革命并非是引向防御工事,并非是在街道,而是在平民的思想里,这种革命是和平的、缓慢的、渐进的,但从不间断,并且到最后,它终将会导致在这些国家中民主的诞生。 

  索罗斯计划要做的事情,阻力是巨大的,共产党人的政府不会自动投入他的怀抱;他也知道,他不能粗暴地对待这些国家,有些努力可能成功,有些努力也可能会失败,他知道他自己能力有限。因而,选择何种角度使他和他的慈善事业产生最大影响才是最重要的,他打算运用他的财富重新修改欧洲的政治版图,就像罗斯查尔德一样。 

  刚开始,当共产党尚统治这些地区时,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倒是容易的,但在后来,当共产党不执政后,就不那么容易了。索罗斯对此说:“当你提出一个变革方案时,它马上会被粉碎,因为,一旦将之与其他同类方案相比,它就会变得似乎虚假了。” 

  但索罗斯深知,光凭他口袋里的钱,是不能将东欧和前苏联弄垮的,除了用钱之外,他还得向东欧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毕竟,只有在西方才是开放社会的观念流行的地方。 

  索罗斯对那些不喜别人到处随便花钱的人很反感,哈佛大学的国际贸易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他也是波兰、俄罗斯、爱沙尼亚等一些国家的经济顾问,他曾说:“人们从各种不同的多棱镜来观察,乔治·索罗斯在政府领导人当中,人们对他的反应是积极的,比那些反犹大团体、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其他排外团体积极得多,对后者则是持否定态度。” 

  实际上,索罗斯在这些东欧国家建立起滩头阵地是相当不易的,罗马尼亚人厌恶他,是因为他是匈牙利人;匈牙利人厌恶他,因为他是犹太人;在斯洛伐克,因他既是匈牙利人,又是犹大人,所以他简直被双重否定。 

  在西方,索罗斯也不是没有给自己树敌,他被人指责是“现代罗宾汉”,从富裕的西方抽取财富给贫穷的东方。1992年9月,人们愤怒地发现,把索罗斯的全部对东方的支援算起来,等于从每个英国公民身上平均“窃取”了12.5英磅来支援东方。对这一攻击,索罗斯极为幽默他说:“我想西方非常应该为东方做些事,所以我很高兴我能够代表西方人来做。 

  当然,并非每个不列颠公民都为索罗斯的慷慨行为所叨扰。当内尔,麦克金嫩被问及,他对索罗斯被指控从每个不列颠公民身上搜刮了12.5英镑并把它们送给东欧的事有何想法时,这位伦敦西提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答道:“为了自由,这实属廉价。” 

  索罗斯投身于慈善事业,实始于1979年,那时他在南非。他认定开普敦大学似是风气开明之地,于是向黑人学生提供奖学金。然而事与愿违:索罗斯发现他的钱多半被用于已注册的学生,仅少许拨给小部分新生。他撤回了对学校的资助。“南非是泪水的渊源,”他后来解释说,“倘若不用与那种体制相容的法子,办什么事都是举步维艰。’当然,在东欧,他感到自己拥有对抗该体制的筹码:“这是激动人心的英雄事业,回报丰厚,极有趣味。我们在做一桩损毁该体制的事业。我们愿意资助任何事。我们资助众多的项目,但都只提供小额资金,因为任何自治行为都将损害极权主义的教条。 

  索罗斯一旦专注于东欧,他就感到需要一个样板。他选中了家乡匈牙利。恰巧倒霉的贾诺斯·卡达政府中的一些改革派分子也注意到了索罗斯。他们亟需为窘迫的政府筹集外国资金。 

  弗伦奇。巴沙,当时是政府经济联系的负责人之一。巴沙和索罗斯于1984年会见之时,索罗斯解释说,他对建立一个慈善机构感兴趣。谈判开始了。代表政府督导他们的是乔治·阿克泽,匈牙利政治局委员中唯一的犹太人,他也是匈牙利非官方的“文化沙皇”,首相卡达的挚友。 

  索罗斯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匈牙利持不同政见者密科罗斯·瓦萨赫尼依作他的私人代表。1983年瓦萨赫尼伊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变迁研究所工作时,与索罗斯首次见面,在1956年事变时,瓦萨赫列伊是匈牙利首相伊戳·纳吉的发言人,亦是圈内成员。苏联人镇压了反抗,纳吉被绞死,瓦萨赫尼依被开除出共产党并判人狱五年。 

  瓦萨赫尼依猜想,建立这样一个机构的机会不会超过一半。对索罗斯有利的一面是,匈牙利政府想改变自己在国外的形像,以获得西方贷款和硬通货。不利的一面却在于,索罗斯面对的是一个共产党国家,这个国家没有以回外人管理慈善基金会的经验,没有放任回外人努力鼓励一个“开放社会”的经验。 

  即使匈牙利政府同意索罗斯建立一个基金会的计划,它也不打算给予他自由行事的权利。从他那方面出发,索罗斯坚持独立行事。“我将来到匈牙利,把钱交给我认为值得信任的人。”他不服他说。政府官员们口应道:“索罗斯先生,把你的钱拿到这里来,我们会为你分配它。 

  谈判拖了一年之久。索罗斯只肯捐资二三百万美元,但这个数字对政治家们来说实在大小了。政府愿意援助科学研究,索罗斯却宁愿拔给基金会负责人中那些想要旅行、写作或是从事艺术的个人。政府想让基金会资助机器设备,索罗斯却想资助人民。 

  最后,索罗斯和巴沙似乎克服了分歧。匈牙利人签署了相关文件。其中一人说道:“太好了!你们的秘书处可告诉我们的对外文化部门,它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换句话说,匈牙利政府至此仍坚持新的索罗斯基金会要受到文化部的控制。使匈方谈判者震惊的是,索罗斯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向房门。他不愿签署这些文件。 

  “很遗憾,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事元成,”他说。他是个老练的谈判者,说完这句话,他站起来,向房门走去。就在他的手搭到门把上时,匈牙利官员们立即松口了,他们同意给索罗斯基金会以更大的行动自由。 

  有了这个让步,索罗斯签署了文件。他许诺,在可见的将来每年为基金会的运转出资l00万美元。199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每年900万美元。 

  卡达政府的算盆显然是希望通过促进科学研究,索罗斯的基金会或多或少能堵住这个国家科学精英们的嘴。事情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通过索罗斯基金会的奖学金被派出国留学的学者们,回国时已被市场经济和民主等新奇的西方思想武装起来。 

  匈牙利的索罗斯基金会的突破性进展,应归功于那次影印机插曲。那一次它赢得了咄咄逼人的改革力量的名声。在这之前,匈牙利当局严密地控制所有可能彼用于地下印刷和颠覆目的的机器。那时匈牙利还极少有人见过影印机。索罗斯决定提供4oo部影印机给匈牙利的自由团体、大学、科研机构,条件是政府必须同意不监控它们的使用。总之他得到了政府的同意和允准,也许这是因为政府需要硬通货。 

  索罗斯和他的基金会一直面对着政府方面的不信任。在头四年(1984--1988),基金会被禁止在大多数匈牙利媒体上宣传它的工作计划。多数媒体上也不能出现乔治·索罗斯的名字和“索罗斯基金会”这个词,偶而出现过几次,政府便认为这太过份。矛盾在1987年达到了高峰。 

  基金会给了一个年轻人一笔钱。此·人想写一部匈牙利50年代早期的一位首相马帚亚斯·拉科茨伊的传记。一个关于这部将要写成的传记的题目在《世界经济》杂志上登出了。这是唯一一家获准刊登基金会广告的匈牙利刊物。现任首相贾诺斯·卡达见了,心想:“这不行。明天索罗斯就会给人奖金,让他们写我的传记了。卡达将对媒体的禁令扩及到《世界经济》。 

  索罗斯被激怒了,他作势要关闭索罗斯基金会。“此后两三周内,局势很紧张,”密科罗斯·瓦萨赫尼依写道,“最终事态平静下来了。”《世界经济》杂志又获准为索罗斯及其基金会开了方便之门。拉科茨伊的传记终于出版了,风波就此平息。 

  1988年,卡达和几乎所有党的领导人都下了台。新领导人上台不久,索罗斯被邀会见新任的党的总书记卡罗利,格罗斯。这个迹象表明,基金会已得到政府的特别的垂青,因为他此前还从未被允许和一位领导人会见。 

  这增进了的关系是短命的,仅持续到1989年。那时,政府的反门族情绪已经明显,基金会在匈牙利的地位日趋下降。东欧没有一个地方对索罗斯的右翼批评比在匈牙利更为尖锐。一篇长达八页的文章于1992年9月刊登出来,题为:“白蚊在吞噬我国——对索罗斯‘政权’和索罗斯帝国的反思。索罗斯明确表示,他不会被民族主义者吓倒。“这些人实际上试图建立一个以种族身份为基础的封闭社会。因此我明确反对它们,乐于以他们为敌。 

  至1994年,布达佩斯的索罗斯基金会己成立10周年,开展了40个项目:资助自由团体和伊朗教育;提供奖学金;国外旅行优先。这些是青年项目。索罗斯基金会甚至还有一个资助校内辩论的项日。“这里辩论的观念不普及,”基金会里一个深色胡子的管理员拉茨罗·卡绎说道,“这里的氛围是让你接收命令而不是辩论。 

  不过,尽管比较成功,基金会的管理者们感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匈牙利仍然不是个开放社会,”卡绎说,“我们不得不去改变大量的制度和观念。你可建立一个政党,参加国会,参加自由选举。这些事在匈牙利己经出现,但是这还不能造就一个开放社会,这仅是一个开端。 

  索罗斯对他通过基金会的赞助希望实现的目标,是直言不讳的。“我们不是直接地达到国标,而是要通过反对政府的政治行动,间接地削弱教条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就是民主的材料。 

  第二节 决斗罗马尼亚 

  19时年在匈牙利建立起基金会以后,索罗斯决定扩展他的慈替事业。由于被那种在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建立基金会的思想所迷惑,1986年他进入中国。他的投资很少,仅仅几百万美元,并且,他想用三年时间洞察“深不可测的”东方。但他惨遭失败。他制造各种借口,指责中国的秘密政策劫持了他的地方组织。他在中国文化上也遇到了麻烦。“这是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犹太基督教伦理。如果你给人一些帮助,他会对你十分感激,他会一辈子喜欢你照顾你,并对你忠诚。那是与一个开放的社会完全对立的。”虽然索罗斯在中国受到了挫折,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前往东欧和前苏联。 

  1987年,他开始在苏联作努力;1988年,他进入波兰,1989年,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不过,他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对象是罗马尼亚。 80年代的罗马尼亚,人们的月平均工资只有50美元。甚至到了叨年代初,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站在显得死气沉沉的商店外面,用救济金去购买廉价的牛奶。这些商店从西方进口了一些数量极为有限的产品。早几年,通货膨胀高达400% ,购买力几乎丧失。许多年轻人想方设法寻求各种途径出国。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了革命。索罗斯在纽约和人权观察组织的官员谈话时,坚持认为:“我们必须做一些工作。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那些人看来要自杀。” 

  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是,索罗斯感觉到战火即将燃起。他的预料是正确的。1989年12月16日,罗马尼亚安全部队向特米斯洛尼亚地区的示威者开枪,造成大量伤亡。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紧急戒严,因为这种抗议和不满已蔓延到其他城市。 

  5天以后,即12月21日,人们在安全部队向示威者开枪的布加勒斯特举行抗议,第二天,武装部队加入了反叛者的行列。这支部队自称为“救国会”,宣布他们已经推翻了政府。 

  齐臭塞斯库逃跑了,但是,新的战斗打响了,因为军队现在掌握在新政府手中,他们试图消除武装部队对齐奥塞斯库的忠诚。12月23日.齐奥塞西库被抓获,两天以后,经过一次快速的审判,认定齐奥塞斯库夫妇犯有种族灭绝罪,齐臭塞斯库夫妇被处死。 

  这似乎是索罗斯参与进去的理想时机。 

  赫尔辛基观察组织在元月一口向罗马尼亚派遣了一个调查团。桑觉·普拉朗是该团的向导和翻译,她出生于罗马尼亚。1974年,也就是她15岁时,她到了瑞典,尔后,进入在波士顿的塔夫兹大学弗莱彻外交学院学习,后来成为纽约“人权观察”组织的助理。正当她准备离开美国时,她接到了乔治·索罗斯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准备资助一个叫做“兄弟们的兄弟”的慈善机构,这个机构正在向罗马尼亚运送医药和其他物质。“我想用船给他们装运医药用品,但是,我不想让这些东西落人他人之手。”索罗斯问她能否去看看,这些医药用品是否已经通过官方渠道,直接分发给那些急需者。普拉朗答应尽力而为。 

  那时,索罗斯想在1月份去访问罗马尼亚,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基金会。至于基金会的管理,他想到了这个国家领导层中的一个持不同政见的人,这个人名叫阿林·泰尔多瑞斯科,39岁,曾是一个持不同政见的组织“社会对话组织”的领袖。1989年12月22日那天,反叛者开始上台执政,泰尔多瑞斯科发现,在他的房子外面,停着五辆满载便衣警察的汽车,他的电话线被掐断,他被禁止出门,成了一名真正的囚犯。 

  泰尔多瑞斯科从没听说过乔治·索罗斯这个人——他根本不知道基金会为何物,也不知道应该去做些什么,这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1900年1月6日,他和索罗斯首次会晤,颇费了一番周折,索罗斯事先并没有约定,就在密科罗斯·瓦萨赫尼依——这位索罗斯基金会在匈牙利的私人代理——的陪同下,出现在泰尔多瑞斯科的台阶上。 

  泰尔多瑞斯科正忙于一个接一个的会务活动,一个同事告诉他:“有两个美国人在外面等你,其中一个说他是亿万富翁。”泰尔多瑞斯科没有动身,“哦,得啦。不管他们。”他很不礼貌他说。革命发生之后,美国人来了很多,他们告诉泰尔多瑞斯科和其他持不同政见者,他们有钱想提供一些帮助。所以,他让索罗斯等了2个小时。最后,一位秘书敲开泰尔多瑞斯科的办公室,让他知道这两个人还在这儿。 

  “让他们进来。” 

  这位亿万富翁和他的助理走了进来。 

  “晦,我叫乔治·索罗斯。”, 

  “好的。”泰尔多瑞斯科说,丝毫不为所动。 

  然后,索罗斯引荐了瓦萨赫尼依。 

  泰尔多瑞斯科听说过瓦萨赫尼依,他本身也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曾经蹲过监狱,对于许多东欧人来说,还把他当作一个英雄。瓦萨赫尼依的出现使泰尔多瑞斯科想给索罗斯一些时间。许多亿万富翁都没有打动这位罗马尼亚的持不同政见者,索罗斯不同于其他持不同政见者。 

  第二天,在希加勒斯特的洲际宾馆,三人共进早餐。开始半个小时,这位罗马尼亚人和两位匈牙利人在聊天。 

  终于,乔治·索罗斯切人了话题。 

  “我是一位亿万富翁。”他开口说。 

  “嗯,”这是泰尔多瑞斯科惯有的反应方式。 

  “我非常想在罗马尼亚建立一个基金会。 

  “基金会是什么?”泰尔多瑞斯科很有诚意地问。 

  索罗斯耐心地解释。“你从我这里取钱。你有一个董事会。你做广告说你有钱,人们可以来申请。然后你把钱给出去。 

  索罗斯说他想让泰尔多瑞斯科牵头来建立基金会,并且可以为他的提议提供100万美元。泰尔多瑞斯科感到,把一个海外的基金会引人本国,这种提议很奇怪也很困难。一个月以后,索罗斯再返罗马尼亚,他急切地想知道,泰尔多瑞斯科为什么对接受这个职位感到犹豫。 

  索罗斯:“建立这个基金会,你需要帮助吗? 

  “不错,”这位以前的不同政见者说:“我需要帮助,我不懂得怎样去建立基金会。 

  索罗斯心里有一个很合适做这件事的人选,桑觉。普拉朗。“你必须见见她,她是我见过的人中最有创见的,虽然有点神经质。” 

  口到纽约,索罗斯打电话给桑觉·普拉朗。 

  “你对我的基金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基金会?”她很困惑地间道。她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没有开始运作呢。 

  “你是否愿意去罗马尼亚把它建立起来? 

  索罗斯似乎在给她提供一份工作,桑觉·普拉朗变得很兴奋。最后,他让她正式出任基金会的首任执行经理,她表示同意。190o年4月,索罗斯再次会晤泰尔多瑞斯科,他们达成协议,泰尔多瑞斯科成为基金会首任总经理。 

  既然两个最主要工作的领导已经调配,那么基金会的建立就会水到渠成。 

  1990年6月,基金会开始运作。它被命名为开放社会基金会。9月,桑觉·普拉朗抵达罗马尼亚开始从事她新的工作。 

  对于阿林·泰尔多瑞斯科来说,和索罗斯打交道并非易事,因为索罗斯极无耐心。他想把钱花掉,转入另一个国家,从事新的项目。而泰尔多瑞斯科习惯于对话。“我第一次遇见他,他就像个老板。”泰尔多瑞斯利回忆说。他带贬义地使用“老板”一词,其中含义是:有这样一个人,不给他的职员过多的训示,也不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却要求他的职员正常地操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泰尔多瑞斯科对这位投资家变得非常敬畏。他对索罗斯提出了一套理论:在道义上,他比大多数人站得更高。他认为理解索罗斯的关键在于把他和他本人从纵向上未考察,而不是拿他和其他人相比从横向上来考察。这一思想是泰尔多瑞斯科从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那里抽取出来的。 

  经过磕磕碰碰建立起基金会,这确非易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基金会职员是第一步,招聘第一批学者也是如此。当第一批60个索罗斯招集的学者在1991年1月3日抵达布加勒斯特火车站,向爱丁堡大学开迸的时候,一个人哭了起来。她承认,当她从报纸看到这则广告的时候,她想到了这是一个骗局。基金会里,唯一出过国的罗马尼亚人,现在已地处高位,而她却明显地没有。这就是她哭的原因。 

  即使是基金会的职员也发现了这一点,在基金会的这种“开放的气氛里,运作起来非常艰难。安卡·哈拉森是个身材高大、富有风韵的30岁的女人,1900年10月,她开始是基金会的项目协调人,1993年她接替桑觉·普拉朗任执行经理。她当年的预算竟高达600万美元。 

  哈拉森馒慢地相信,每个活动都要求有一个中心人物来作决定。最初在基金会做事使人精神郁闷,但时常的微笑掩饰了她起初的恐惧。到1994年,她说:“我完全接受了基金会的意识形态,甚至把它运用于我的私人生活。我主管的事情很多。现在我已退居二线。我必须授权给他们。但这委托比主管更难操作。” 

  索罗斯不可能靠他现今的行为洗清他过去在匈牙利的罪名。在罗马尼亚更是如此。罗马尼亚总人口为2310万,其中匈牙利人24O万。一个出生地在匈牙利的亿万富翁来到罗马尼亚,宣扬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和开放社会,对一些罗马尼亚人来说,这简直是以一种伪装的方式,挑唆和煽动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反对政府。 

  基金会建立不久,索罗斯就开始受到攻击。一些报纸指责索罗斯,说他企图将有180万匈牙利人居住的德兰斯维尼亚“卖,,给匈牙利。基金会追求公平,不希望区别对待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居民,优待或歧视他们。这决非易事。在克拉基城,大量的匈牙利居民提出申请,基金会别元选择,只好给他们提供赞助,这就使得资助的数量似乎有些失调。 

  索罗斯忽略了这些攻击。虽然基金会没有从索罗斯那里获得任何指示,基金会办公室还是通过对公众尽可能的公开,来进行回击。在受到攻击之前,基金会从来没有印出奖学金获得者的名单。受到攻击后,他们开始这样做。“这也是一种向其他人说明的方法,我们不仅仅将特兰西瓦尼亚卖给了匈牙利,也做了一些好事。安卡·哈拉森说。 

  即使是基金会本身所采用的名称——开放社会基金会——也使人产生怀疑:是否有些什么东西被有意隐瞒着。毕竟基金会没有用索罗斯的名字。因此,普拉朗要求泰尔多瑞斯科将基金会改名为“索罗斯开放社会基金会”,希望招牌上的“索罗斯”使人们相信,基金会不是一个用匈牙利人的钱来支持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的秘密工具。 

  当然,这里没有招牌。站在布加勒斯特的维多尼亚大广场旁索罗斯基金会所在大厦的外面,人们很快会注意到:没有一块表明着“索罗斯开放社会基金会”的存在的招牌。是否招牌有可能在里面?在基金会办公室外面第三层的走廊里也没有一块招牌。这似乎不是出于疏忽。 

  想在墙壁上搜寻索罗斯的照片,同样是枉费心机。虽然这里由化出钱,这地方的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但使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吹捧他的迹象。没有人私下谈到他;或者,开关于他的玩笑。不过,乔治·索罗斯的影响强烈地存在着,像空气一样四处闭荡。在人们的谈话中,他的名字在每四句到五句话中会被提到一次。“开放社会”体现了索罗斯全部的战略目标和使命,基金会的人员知道:如果做什么能有助于基金会实现它的目标,那么索罗斯会尽力去为基金会做的。 

  虽然布加勒斯特基金会全部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乔治·索罗斯一手包揽,但是,似乎没有谁担心他可能会关阈这个地方,哪怕是由于他的忽发奇想。由于对日元的决策失误,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中,损失了6亿美元。就是在这种时候,人们也不担心他会关闭基金会。这些损失是索罗斯玩的游戏的全部赌注。 

  第三节 渗透苏俄 

  索罗斯于1987年决定在苏联创立一所慈眷机构。在那一年3月,也就是在苏联官方释放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安德烈·萨哈罗夫之后的三个月,索罗斯着手与苏联商量允许他在该国建立一个基金会的事,他的最大愿望在于促进苏联经济改革。 

  那年索罗斯向在美国的苏联政治避难团成员征求意见。亚历克斯·哥德华是一位在莫斯科出生的科学家,在苏联他是一位有根长历史的持不同政见的人物,他在纽约索罗斯的公寓垦第一次见到了索罗斯。哥德华和他的朋友们都怀疑索罗斯的主张,他们说:“我们确实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你这种努力很快会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折腾掉,无论你多么聪明,他们都将盖过你。”但索罗斯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 

  事实上,索罗斯成功了。1990年,他在苏联建立了公开的慈善基金会)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机构。索罗斯通过这些基金会提供商业和管理培训,并向学者、学术团体和英语培训提供赞助。管理培训方案是由索罗斯的老朋友黑塔·赛迪曼制订的。该方案旨在训练从阿尔巴尼亚到苏联的东欧地区的商业管理人才。 

  1992年12月,索罗斯宣布了他的一个大的赞助项目,即捐赠1亿美元资助在前苏联的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这毫捐赠旨在减缓人才外流。当时,已有5万名科学家,放弃了他们的研究工作,离开了前苏联而到利比亚或伊拉克从事待遇丰厚的工作。因此索罗斯此举意义之大可见一斑。 

  自1987年索罗斯创办索罗斯慈善基金会(它遍布欧洲东部)以来,他的花销飞涨,特别是当他在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成立中欧大学之时。中欧大学有来自22个国家的4oo名学生,它的成立实现了索罗斯梦寐以求的愿望。至1994年,索罗斯慈善帝国已大大扩展,分布在26个国家,为此他已在过去两年里抛出5亿美元,而且他已组织发放另外5个亿美元的款项。 

  一些冷眼旁观者认为,索罗斯办慈善的唯一目的,是为获得更好的信息以便进行审慎的投资。一位怀疑者注意到,在索罗斯为他的基金会举办的招待会上,出席的有一些基金会所在国的内阁部长。卢那扎斯卡,他仍然说:“索罗斯通过他的基金会能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当他通过他的基金会开始投入资金后。他就胜券在握了。 

  第四节 四处出击 

  1992年突袭英镑的行动使索罗斯吸引了许多新闻媒体,后者想了解他的投资方式。他无意泄密,因而他运用一套策略:即让记者与他在东欧虚延岁月从而达到让媒介分散注意力之目的。结果,记者们花在他的援助项目上的时间很多,而用于了解他投资方式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英国一电视台1992年12月3日的电视报导,似乎可详解索罗斯的援助过程,因为电视台人员正在飞往布拉格的飞机上与索罗斯畅谈他正在进行的一小笔投资。“花在投资项目上的精力占了我的百分之八九十,我每天与我的办公室保持联系,但事实上我不作任何决定,有专门的人从事此项工作……我觉得赚钱比花钱容易。 

  说到这儿,乔治·索罗斯不禁露齿大笑。 

  飞机在布拉格机场降落。索罗斯下了飞机,一群捷克电视记者蜂拥而上。有记者问索罗斯是哪一种类型的资本家。“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商人,我投资别人经营的商业,因此我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可称我是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评论家。”镜头摄下了索罗斯哈哈大笑的样子。 

  当索罗斯在布拉格走走看看,视查他的慈善基金会和中欧大学时,他表示相当满意。“我已有了我所需要的钱,因而我想促进我的慈善活动。我正在考虑尽快把2.5亿美元筹划好。” 

  2.5亿美元? 

  几乎没有人能象索罗斯那样不假思索地给出这么多钱。 

  中欧大学的开学典礼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迈卡伟·哈韦尔这个以前的持不同政见者而今已是总统,索罗斯就站在他旁边,手斜插在口袋里,用左手打手势致意。 

  “我五年来每年交付500万美元,总共是2500万美元,给这所大学。我们现在的投入水平将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听众中懂英语的学生立即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索罗斯想避免因自己的援助项目而成为时尚人物,虽然他需要理解与尊重,但他一直坚持不把他的照片挂在他所赞助的学校中。对运用他自己的基金会去传播他的思想这套作法他也不十分感兴趣。即使在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图书馆(该馆以藏书丰富著称),也没有一本索罗斯的书,学院本身名叫中欧大学院而不称为索罗斯大学,“我不愿死后留名,”他曾大声说过,“我只想影响今日之事。” 

  就自身而言,赞助比赚钱幸福得多,他的生命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如果东欧和前苏联的许多人把他看成一个道德崇高的人或圣诞老人,这倒挺适合于他。当评论家们对他赞不绝口时,索罗斯拂袖而去,就当他们是一群在他身边嗡嗡地飞来飞去的无害的苍蝇一样,他是受一种使命感驱使的人,希望成为重要人物,成为行动十分随意、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人,对于他的慈舍基地他曾欣慰他说过:“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满足,这种满足感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广 

  索罗斯帝国的扩展,其速度非常之快,范围非常之广,索罗斯似乎感到他随时应在任何地方出现。他很难固守一个计划。头脑中一个念头可能使他在最后一分钟改变计划,这使原来为他准备飞行的人恼怒不已。1992年底,他原定从阿尔已尼亚的地拉那飞往维也纳,但半他上了飞机后,他突然指着操纵杆说“飞往伦敦”。 

  飞行员做了一个鬼脸,笑了笑,想起为飞往维也纳他已作了两小时准备。 

  “索罗斯先生,”飞行员说,“你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富有挑战性的人物。”对此索罗斯笑了笑。 

  不断地从一个项目进到另一个项目,索罗斯似乎正忙着弥补失去的时光。一些零零碎碎的项目,不管多么重要,都不能像大项目一样吸住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留下印象,而且是马上,“他总想开始薪的项目,”迈克罗丝·韦萨利解释道,“如果某事已人轨运转,他对此并元多大兴趣,他的决定并非总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能够纠正自己,因为如果他看到某事不利时,他就承认它。 

  泰勃·韦木在匈牙利与索罗斯一直有业务上的联系,泰勃追寻索罗斯的援助动因直至索罗斯“证券交易所的大脑”……在谈一句话的时候,他会改变主意。这似乎是一颗宜于证券交易的心,上午9时半你买一些棉纺工业,10分钟后你又卖出所有一切,同时买进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时间地谈论工作效果不明显,他总有点不耐烦。 

  至1994年春天为止,索罗斯已在西部为他的援助项目赚了一大笔贷款,被新闻周刊戏称为“元帅计划”。一般而言,正取得好成绩。但索罗斯明白在东欧及前苏联真正开放之前他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尽管索罗斯与基金会的全体人员公开宣称,赞成西欧政府及非官方公司将最终取代索罗斯基地的种种努力,事情真相却是由其他公司完成他已有的事业,索罗斯对此内心不满。他很少考虑政府援助,认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实例亦不过如此而已,因为这种帮助只会有益于赠与者而不利于受与者。”他在斯特拉斯堡对一位欧洲议会的官员说:“实际上你不能干任何事,你元力改变东欧。 

  索罗斯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即成为一条孤寂的狼,能够自作主张,而不用把他的主张提交给别人去求得赞同。杰斐热。萨奇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波兰和俄国政府经济改革顾问,他说:“乔治·索罗斯……操作方式十分灵活,不存在在无限危机之中现金的反复折腾,因而一小笔钱用处大增,可支付任何人的飞行费。旅行费,世界银行可能要花两年使时间才能使事情运转,而乔治一夜之间就可给飞机票。” 

  由于极为慷慨的赠金,索罗斯的大名已传遍了全东欧和全苏联。一家商业周报载文称他为“从莱茵河到乌拉尔山脉之间最具影响的公民。” 

  但尽管声誉鹊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索罗斯因其援助计划进展缓馒而略显低沉。起初,他希望点燃一根火柴以激起一场革命,“我感到我汲取的泉水的深度比我实际预备的要深一些,正因为如此,泉已趋干涸,人也十分疲惫。” 

--------------------------------------------------------------------------------
摘自Rober Slater《金融杀手》第十五章

错别字实在是太多了一点,勉强拿来给这位同学捧个场^^ :036: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3-5-12 15:16:19

本主题贴数2,分页: [1]
 *快速回复:《银行家》:索罗斯--美国的世界角色是什么?
你的用户名:    还没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 [ 还没注册 ]
  • [ 忘记密码 ]
  • [加入心情图标]
  •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                           
                              
    内容
  • HTML标签: 不可用
  • UBB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可用
  • 多媒体标签:不可用
  • 表情字符转换:可用
  • 上传图片:不可用
  • 最多128KB
  • 邮件回复 显示签名   [Ctrl+Enter直接提交贴子]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0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