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袁崇焕和杨.杰斯卡 约在袁崇焕前一百年,中欧爆发胡司战争,捷克人奋起反抗神圣罗马 帝国的宗主权。神圣罗马帝国进攻捷克的主力部队是来自日耳曼诸国的骑士, 这些骑士马术娴熟,兵利甲坚,当时在亚洲各国大显神威的火绳枪对他们威 胁不大。传统的捷克步兵虽击败过蒙古人,但无力抵挡日耳曼铁甲骑兵的冲 杀。 后来步兵出身的捷克将军杰斯卡发明了一种对付敌人的有效战术,杰斯 卡战术的核心是充分发挥火炮对重骑兵的杀伤力和射程优势。捷克人将火炮 装上马车,马车护板钉上铁皮,马车周围由持长戟的步兵护卫。当遭遇敌军 时,以缓缓推进的车载火炮大量杀伤敌人,冲到近前的少量敌骑由数量占绝 对优势的长步兵负责消灭。这恐怕是后来坦克步兵协同战术的先驱,日耳曼 骑士的铠甲虽然精良,却无法抵挡火炮的攻击。而且骑士数量太少了,过去 以质取胜,现在质的优势没了,自然无力和捷克军队抗衡。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半个多世纪以后,中国的军事天才戚继光为 了对抗土默特蒙古人,也发展出一套相似的装甲炮车战术。当然具体情况不 同,戚继光的战术和杰斯卡战术相比也有些差异。因为在平坦的大草原,所 以戚继光用于配合炮车的全是骑兵。不过戚继光比较务实,知道中国的骑兵 不可能在草原上以速度和冲击力与蒙古骑兵争雄。他所训练出来的骑兵,本 质上是骑马的步兵,他们的任务也和捷克步兵相同,主要是保护炮兵和歼灭 零星的敌人。 戚继光的明军和捷克军队的另一区别是明军装备的火炮比较落后。中国 军队当时使用的火炮多为仿制的弗朗机炮,口径很小,做工粗糙,仅能发射 石头弹丸,在欧洲人看来只能算大型火枪。所幸蒙古骑兵也不是欧洲骑士, 他们大多只穿皮甲,用弗朗机炮收拾他们绰绰有余。大草原上速度第一,蒙 古军与中国军的机动性当胜过日耳曼骑兵和捷克步兵。 几十年后的袁崇焕至少在战术装备和财政上远比戚继光更有优势。崇帧 皇帝为了解决辽东问题,给了袁崇焕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尽可能的财政支持。 除辽东以外,明帝国所有军区和清剿李自成的军队都得不到充足的资金。因 为有充裕的财政来源,袁崇焕从外国购进了大量大小火炮。这些火炮都是当 时最先进的,大口径火炮发射的是开花弹,中国要到十九世纪末才能造出类 似的产品。袁崇焕大概因为在击伤努尔哈赤的战役中尝到甜头,把所有火炮 都分散部署在各城市要塞的城楼上。我们不指望袁崇焕有戚继光的天才,能 想出机动火炮战术,但有戚继光成熟的先例,袁崇焕却视而不见,我只能说 袁崇焕是不折不扣的庸才。 袁崇焕的另一毛病是爱吹牛,上任前对皇帝夸下海口,说自己能短期内 消灭满人,崇帧皇帝相信了他才会采取近乎杀鸡取卵的财政政策为辽东战事 措资金。袁崇焕为了给自己圆谎,不断给朝廷送去“捷报”。其实袁崇焕的 火炮坚垒固然使满人难以进犯,但这种僵化保守的战术也使得擅长机动的满 军丝毫不必担心明军的进犯。袁崇焕忙于内讧,杀死了异己毛文龙,算是帮 助满人除掉了后方的心腹大患。接二连三的“捷报”自然使朝廷疏于其他战 区的防卫,结果当满军主力突破山西战区长驱直入包围北京是时,袁崇焕的 谎言终于被彻底戳穿,此时袁的被杀已不可避免。 为袁崇焕杀毛文龙辩护的网友有一种可怕的逻辑:毛文龙享过几年福而 袁崇焕没有,所以袁比毛正义,这完全是王八蛋逻辑。毛文龙开始并非军人, 国难当头他散尽家财,组织一帮乌合之众占据朝鲜的岛屿袭扰满人后方。后 来他们的作用受到朝廷的重视,朝廷才指示袁崇焕为毛的部队提供军饷,想 不到这竟为毛文龙招来杀身之祸。袁崇焕为毛文龙罗织的罪状大多明显是捏 造,其他可能的罪行,如“享乐”等,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成为杀人的理由。 崇帧明知袁崇焕在刈除异己,为了大局,事后只好予以承认,可杀袁之心已 经萌生。 毛文龙被杀的主要罪名是“通敌谋反”,这是历代奸佞小人屡试不爽的 手法,仅这罪名便可看出袁崇焕人格的卑劣。毛文龙这位以天下兴亡为匹夫 之责的老游击队长,没有死在敌人之手,却死于自己战友的刀剑之下,让人 至今想来也不胜唏嘘。遗憾的是,以后的中国还会有无数的毛文龙,也会有 无数的袁崇焕。当我读到长征期间红三军的种种内幕是,我总会想到毛文龙 和袁崇焕。 明帝国灭亡的原因十分复杂,让几个皇帝将军承担亡国的罪责是十足的 浅薄。明帝国的灭亡无疑是我们民族一个巨大的悲剧,其中的人物从帝王到 将校无一例外都是失败者。可有些国人为了弥补沉重的自卑,偏要从失败者 中挑几个“高大全”加以膜拜和感叹。对此我只能说:历史上不乏失败的英 雄,但失败者并非都是英雄,袁崇焕尤其不是,他的所谓“人格魅力”多半 是爱国者们意淫的产物。 明代确有军事天才,但袁崇焕不在其中。明朝最杰出的军事家是戚继光, 他是古代中国当之无愧的战术大师,他针对不同敌人设计的种种战术均切实 可行且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戚继光的品格和私生活上确有不少污点,但 较之袁崇焕,戚继光的人品和才干都胜过百倍。 作者:小渡 回复日期:2002-1-27 19:32:19 有见地 作者:水长东 回复日期:2002-1-27 19:35:47 虽然有见地也有几分道理可是历史不是这样的! 作者:小渡 回复日期:2002-1-27 19:38:58 所谓以供讨论的历史不过是个别人对个别事的看法而已, 我自有我的成见,但我从不拒绝新意。 作者:pumpkin 回复日期:2002-1-27 20:17:59 写得仓促,错别字很多,请大家原谅。 作者:东门观海 回复日期:2002-1-27 21:38:29 恩,我不发表看法。 因为不知道论者是否确实有依据。 作者:zhhkcy1 回复日期:2002-1-27 22:05:32 关于明清之际的红衣大炮,台湾的黄一农先生有专门研究,建议楼顶的去读一读<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作者:徐风子 回复日期:2002-1-27 22:20:21 厉害 作者:xuxudong_ca 回复日期:2002-1-28 0:12:03 戚少保,故然是天才。但等到崇桢连一袁崇焕都不能容时。明不亡,天不容 作者:xzer 回复日期:2002-1-28 4:16:26 天不容个屁!索虏不灭尽才天不容!!! 作者:xzer 回复日期:2002-1-28 4:29:21 不知羞耻的满清三遗分子 作者:红云乱 回复日期:2002-1-28 12:02:28 搞笑。 作者:sitnam 回复日期:2002-1-28 20:22:03 本来庸才与否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并不强求一致;不过顶楼的逻辑也有问题;只因为袁崇焕没有象戚继光一样采 用装甲炮车战术,便认定他是一个庸才,真是荒唐;也许顶楼的是个军事天才,倘若身逢乱世,可以凭一套当时不为人 知的机动炮车战术纵横天下,四海称雄;可惜明末实在是中华民族最为气短的一个时期,皇帝昏庸,阉臣当道,内忧外 患,民不聊生,竟没有一个英雄能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战术,解民于倒悬之中;只有那个书生袁崇焕,在清兵铁骑压境 之际,不好好当他的主事;却孤身单骑到山海关外,发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狂言;在儒弱的明朝下令弃 守关外,各处守军丢盔卸甲之时,又必死不去,刺血为书,以一万死士困守宁远,对抗满清十三万虎狼兵,居然连战皆捷, 重伤努尔哈赤致死;令清人哀叹"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这 样的一个人,被顶楼的称为"庸才",我不敢想象其人的才智. 其实袁崇焕非无远虑,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里说的很详细,摘录如下: 袁崇焕辞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关辽 军务基本战略的三个原则: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有事, 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部队来自四面 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首先 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 短时期,便遣回家乡,另 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 候。 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 来替换。他主张 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斗力不及习于骑射的清兵,这是 先天的限制,不 易短期内扭转过来,但大炮的威力却非清兵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 所长,守坚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 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敌不意之时,才和清兵 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强城防,有时还须 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这是 辅助性的战略。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功近利 ,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 慢的推进。绝对不可冒险轻进,以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他总结了明清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出来的结论。明军三次大败,都败于野战,以致全 军覆没;宁远两次大捷,都在于守坚城、用大炮。 这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但他担心两件事。一是 皇帝和朝中大臣对他 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对此特别 强调。他声明在先,军队中希奇古怪之事 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知有一 股蛮劲,干事不依常规,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可不行。总而言之:“ 我不顾自己性 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会罢。” (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 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 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 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砲一策" “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 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 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 明与廷臣始终之。)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袁崇焕始终有先见之明,早知功成罪至,但恐怕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那么惨,被他所保护的民众一口一口活 活的咬死;我在读到这一段历史时,情不自禁的泪流满眶;我常想中国如果有自己的靖国神社,袁崇焕应该是被首先供 奉的一位;不为别的,只为了他不是死在战场上,不是死于皇帝的屠刀下;而是死于千百名愚妄者的口舌之间; 作者:半伪君子 回复日期:2002-1-28 21:22:33 机动炮车?明军的火炮如果不架在城上而拉出去打野战的话,只能是送给清军了 作者:牛二 回复日期:2002-1-29 0:43:47 xzer 这条疯狗还没被套走? 作者:jack555 回复日期:2002-1-29 19:33:03 袁崇焕也许不具军事上的突出才能,但他具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慨,把烂到极点的形势收拾得有了转 机,能说“庸才”? 军事上的数量优势而不能战胜清军,这只是明代腐朽军事的延伸,不要忘了倭寇横行的情景。 作者:sitnam 回复日期:2002-2-16 0:41:44 翻 作者:半伪君子 回复日期:2002-2-16 4:54:17 满清主力千里迂回从山西突破是袁崇焕的责任?袁崇焕出关前,明朝只剩一道山海关了,从第一次在宁远的 据城死守到北京城外的野战,明军的战斗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此次的北京保卫战中,除了他的关辽部队 外,别的明军均一战即溃,这也要怪袁崇焕“乱发”捷报? 作者:pumpkin 回复日期:2002-2-16 11:01:44 嘿嘿,国家的钱是说有就有的吗?白银都投往辽东,其他 军区自然废弛。如果袁崇焕据实报告,满人还在壮大,辽 东只可防守,不可进攻,明帝国自会把钱用到别的紧要地 方,比如山西军区和对付李自成。另外如果袁崇焕不帮助 满人除掉毛文龙这一后患,皇太极敢倾巢出动搞大迂回作 战吗? 作者:sitnam 回复日期:2002-2-16 12:48:08 嘿嘿,终于明白了,原来袁崇焕是明朝第一罪人,李自成,张献忠的坐大全都因为袁谎报军情,挥霍粮饷;满清之所 以十年不入山海关,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坐等袁这条蛀虫掏空国库,毁掉大明江山; 哈哈,我真聪明,连这也能想明白;佩服自己ing; 如此看来皇太极也是天字第一号的笨蛋,居然设反间计杀了袁崇焕,真是自折栋梁;嘿嘿,既痴且妄,不可救药; ———————————————————————————————————— 本来的标题是“袁崇焕一庸才耳”,无疑是哗众取宠,也是底下无聊争吵的来源。不过如果只是讨论一下袁当时有没有使用车墙加火炮的可能性,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