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本站站务管理区,拒绝一切灌水
战争研究论坛站务区[站务管理] →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5869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4am 编辑]

有关事宜见
http://warstudy.com/bbs/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118&show=0
————————————————————
请大家将希望讨论的稿子在此帖后跟贴,提醒大家设置威望限制
当本帖过长之后我会另开一贴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18 20:05:33
 remer 男,离线巨蟹座1975-7-1
  
  
  头衔:将帅区负责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56
  金钱:76
  工作量:200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19
给rem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remer加入好友 查看remer的个人资料 搜索remer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remer  访问remer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4am 编辑]

关于德国在二战期间放弃舰队(航母)而选择潜艇原因以及其战略选择》 

我赶工完成了第一个论题部分,但由于明天出差,没有时间修饰开头和结尾,而且可能有错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哪位帮我修饰一下,找几张图片,顺便填补充实一下内容,做我的合伙人。 


   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德国公海舰队全部被俘虏至斯卡帕湾,等待战胜国的处理。在军官罗伊特的提议下,在1919年6月21日上午10点20分,采取了“彩虹”行动,将军舰自沉于斯卡帕湾,大部分军舰被凿沉,德皇威廉二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公海舰队自此完全覆灭。《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德国海军受到了更大的打击:条约规定德国海军所有在1913年以后造的军舰要全部拆毁,禁止制造和开发潜艇、飞机,仅允许留下少量军舰供自卫使用,这些军舰包括6艘老式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并且只有在这些军舰服役满20年后才能制造新军舰替换。可以说,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不仅沉重的打击了德国海军,而且在很长时间里遏制了他的发展,以至于在二次大战爆发的时候,德国海军如同邓尼茨所说的一样,象一个“肢体不全的残疾人”,根本无力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正面抗衡。 
   一次大战后,德国人开始秘密地开展重建海军地计划,在荷兰建立德国工程公司,由政府投资秘密开展潜艇研究,为未来制造潜艇积累经验。在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人钻《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海军公约》的空子,开始计划建造袖珍战列舰,这是一种奇怪地军舰,它有战列舰地火力,却只有巡洋舰地排水吨位。1928年,雷德尔出任海军总司令,并艰难地取得了国会对建造袖珍战列舰地支持。从开始建造袖珍战列舰起,德国海军就放弃了一战大型舰只编队作战的战术,改而发展小型特遣舰队,用于威胁敌人海上运输线,但此时仍以水面舰艇为主。 
   1931年5月19日,第一艘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下水,海军为此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和总理克吕德都出席该庆典。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积极的扩军计划,海军自然也得到了支持--雷德尔一举从国会得到了一个为期5年德拨款计划,用于建造6艘袖珍战列舰,6艘巡洋舰,16艘潜艇和其他小型水面舰艇。此时,《凡尔赛和约》已经被抛到了脑后。为了稳住不刺激英国人,德国人主动向英国表示愿意签署条约,将德国海军总登记吨位保持在英国皇家海军的35%以内。由于英国人很担心德国人会象在远东疯狂扩军的日本海军一样,自然非常乐意的在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人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对于实力羸弱的德国海军来说更本不算什么,要使德国海军总登记吨位达到英国皇家海军的35%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只要时机合适,随时可以撕毁条约,但是德国海军却可以毫无顾虑、合法地制造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了。同年10月,邓尼茨指挥了拥有12只潜艇的战后第一只潜艇编队进行了水下演习。 
   希特勒好大喜功,好吹牛皮,他对武器的名气和巨大破坏力的追求是执着的。在他的授意下,海军开始建造两艘真正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以及两艘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为此,海军内部展开了德国海军未来发展方向的激烈争论:雷德尔及其参谋长海耶支持以袖珍战列舰和潜艇为主的发展方向,主要战术是避开敌军主力切断敌人海上运输线;而以古泽为首的海军高级将领坚决反对这种战术,要求建造巨型战舰以图从正面击溃敌军。雷德尔把两种计划提交给希特勒,希特勒自然是批准了后一种计划,也就是著名的“Z计划”(请帮我找一下Z计划的详细内容),并向雷德尔许诺--在1946年以前不会和英国人为敌。希特勒的许诺再一次证明是靠不住的,同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德宣战,“Z计划”被搁置一旁,于是潜艇的建造再次取得了优先权。 
   由于德国海军仓促对英国海军宣战,面对自己羸弱的实力,只能选择避开敌军主力切断敌人海上运输线的战术。尽管德国海军官兵表现出极高的战术修养和勇气,但是水面舰艇作战越来越不顺利。希特勒有着极其强的喜功厌败的个性,所以他将“德意志”号改名为“吕措夫”就是因为他害怕“德意志”的沉没会影响士气。“俾斯麦”号的沉没已经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由于其他战线捷报频传,他还能忍住没有发作。1942底,德军在北非和东线连连受挫,特别是第六集团军遭到合围,东线临近崩溃,这些失败使希特勒变得神经紧张易怒,恰在此时,1943年1月传来了德国海军舰队在北海被处于劣势的英国舰队击败消息,这使得希特勒暴跳如雷,当众辱骂德高望重的海军司令雷德尔,声称海军除了潜艇部队一无是处,要把水面舰艇全部拆毁,雷德尔愤而辞职,希特勒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请雷德尔提出海军司令的候选人。雷德尔举荐了北海军区司令罗尔夫.卡尔斯和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希特勒选择了后者。邓尼茨上台后虽然劝说希特勒打消了拆毁水面舰艇的想法,但也让大部分的大型水面舰艇退役或者作为训练舰使用,仅剩下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潜艇战已经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主要攻击手段,随着沙恩霍斯特号和提尔皮茨号的沉没,德国水面舰艇终于退出了一线战场。 
   从德国海军发展来看,德国放弃舰队作战有以下原因: 
1、一战战败的后遗症 
  一战的战败极大的打击了德国海军,说他全军覆没也一点不过分。与其他兵种不同的是,海军的建设周期要长的多,一艘大型军舰的建造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资源和时间。由于一战的彻底战败,而希特勒也急于发动战争,德国海军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的重建,以至于根本就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正面抗衡。相对于大型水面舰艇,潜艇的造价低廉,周期短,产量高,产生的威胁并不亚于大型水面舰艇,于是潜艇逐渐取代了因战损越来越少大型水面舰艇,成为德国海军的主力。 

2、海军领导本身的战略思想 
  德国海军两任司令雷德尔和邓尼茨都十分了解德国海军的现状,也十分了解他们主要的敌人英国人的弱点--海上补给线,所以都不约而同的采取避开英国主力,攻击其补给线的战略方针。雷德尔出身与水面舰艇,曾做过一战德国海军悍将希佩尔的参谋长,参加过日德兰海战,他采取水面舰艇与潜艇并重的方式攻击英国补给航线。刚开始,水面舰艇的战绩辉煌,但随着消耗的日益增大,底子薄的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开始撑不住了。邓尼茨接任海军司令的时候,大型水面舰艇损失惨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艘可以供其使用,这使得出身潜艇部队的邓尼茨只能打潜艇这一张牌去威胁英国海上补给线。 

3、受到第三帝国上层的制约 
  尽管希特勒自大狂妄,喜欢指手画脚,但是由于他对海军一窍不通,所以海军的发展和作战基本还是掌握在自己的高级指挥官手中。也正因为这样,每当资源紧张的时候,海军总是最后考虑的对象。最高统帅部总是会优先考虑发展陆军和空军,加上德国本身资源的匮乏,以至于战争爆发以来,海军基本上没有新建过大型水面舰艇,就连“Z计划”中已经开始建造的甚至接近完成的也被迫停工。而德国海军航空兵也由于戈林的权力欲而始终无法成立。戈林曾声称只要是会飞的都要在他的掌握之下,他是无法忍受一只航空兵部队存在于他的控制以外,于是海军经常得不到航空兵的支持,为此雷德尔还跑到希特勒那里状告戈林。这也是德国第一艘航母“齐柏林”号在接近完工时却停工的原因之一。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28 13:32:57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5am 编辑]

战列舰的演变

    战列舰的发展和演化是技术改进和战术需求相互影响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战舰的装备,增强了战舰的性能;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海战的战术发生变化;新的战术又在技术上提出新的需求。这样的过程在五个世纪中不断循环,组成了战列舰的发展史。

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出现了装备许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船的艏艉因为狭窄,一般只能安装一两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海战战术:侧面对着敌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比较利于一支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较小的军舰从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整个链条的力量就不会太强。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
    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那几年,纳尔逊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在战列舰队作战中集中兵力。实际上纳尔逊的计划很简单,典型的做法是从上风位置进攻下风位置的敌舰队,集中打击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上风位置的那一部分,这时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下风位置的那一部分由于风向的牵制不能很快转向。要完成这样的战术机动至少要两个条件:一、攻击前抢占上风位置;二、被牵制的敌舰掉头增援之前,利用数量上的优势消灭敌舰队的一部分。纳尔逊凭借英国海军优秀的航海技术和炮术训练,不止一次的成功的完成了这样的战术动作——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中,攻击顶风锚泊的布吕埃斯舰队前部;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战役中,攻击下风行驶的维尔纳夫舰队后部——取得的辉煌胜利前所未见。
    在帆船时代,除了另一艘战列舰,没有什么能威胁到一艘战列舰的安全,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王,最大的那些可以装载100门以上的火炮,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建造的“宾夕法尼亚”号装载120门火炮,最后,人们设法给一些巨型战舰装上140门火炮。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战斗中击败其他战列舰,如果在海上遇到其他种类的敌舰,对方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抛掉火炮在内的所有负重全速逃跑,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特别敏捷的狭长快速帆船有机会逃掉。
    战列舰同时也很昂贵,只有几个最强大富有,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的国家才能负担得起一支战列舰队,也只有它们才需要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保卫自己的海外利益。
    一支战列舰队不论是在海上交火中击沉或俘获敌方的战列舰队,还是敌舰队由于害怕被它消灭而龟缩在港口里不敢出航,达到的效果都是相同的,胜利的一方控制了海洋,轻型舰只得以自由行动,可以封锁对方的航运、自由的选择地点登陆攻击,同时自己的海岸线和航运都得到保障。控制海洋本身并不能赢得战争,但是掌握控制权的一方往往能从中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奠定胜利的基础。
    英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战列舰队不仅可以保卫不列颠群岛免遭入侵,而且使英国在与欧洲大陆诸强国的冲突中能有效的抑制对手的力量,采用的手段就是利用制海权扼杀敌方航运、占领敌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骚扰敌人的海岸线。七年战争(1756-1763)时期,威廉·皮特的大战略正是以制海权为核心,以达到建立和巩固一个全球性帝国的宏伟目标。以后的英国战时领袖无不从老皮特的思想和战略中寻找胜利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海洋成了英国民众和每一任政府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对制海权的信仰成为不列颠民族性的一部分。

2. 现代战列舰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1862年下水的英国的“勇士”号是第一艘铁壳军舰,这艘舰至今还在浮动,它是每一艘铁壳战列舰的先驱。
    战舰的行动摆脱了风力的限制,燃料补给成为舰队指挥官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国的海军建设者们现在除了要建造一支采用最新技术的装甲舰队,还要给它准备一系列的加煤站。对于英国、法国这样的世界性殖民帝国来说,只需要沿着它们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设立补给基地;对日本、德国、美国这些新兴的工业强国来说,夺取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似乎是避免正在建造的战列舰队成为“短腿”舰队的唯一途径,随之引发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不可避免的是不断的摩擦,积累起来的敌意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海军的理论也在同一时期飞速发展,历史学者和海军战略家马汉考察了几个世纪的海军历史,特别是追溯了英国使用海上霸权建立世界贸易和殖民帝国的历史,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制海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因素重新阐述,进而鼓吹美国应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主力舰舰队掌握海上霸权。马汉的著作在海外——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日本——得到一致的赞扬,马汉为他们正从事的规模空前的建造主力舰竞争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美国,马汉最早的追随者中有许多负责决策的政府高层官员,包括后来成为总统的海军部长助理西奥多·罗斯福。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火炮、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战略机动能力;火炮射击指挥仪的发明使人们对大口径火炮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水线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勇士”号下水之后不到50年,这些新技术成果集中在一艘战舰上,成为海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就是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鱼雷艇的小口径速射炮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
    1907年,英国皇家海军向公众展示了最新服役的“无畏”号战列舰,英国人的确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无畏舰”的称呼(以前建造的则称为“前无畏舰”)。战列舰这一古老的舰种,就带着这个名字,走向它最后也是最辉煌的旅程。
    现代战列舰的尺寸和所需的费用在飞速膨胀,以美国为例:1903年一艘一级战列舰(前无畏舰)耗资538.2万美元;而1907年建造的“特拉华”号和“北达科他”号(无畏舰)的标准排水量是2万吨,每艘耗资822.5万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每艘战列舰的造价猛增至1500-2000万美元。本世纪初一艘典型的一级战列舰的长度不足400英尺,排水量为1.5万吨。到1914年,美国已开始建造排水量为3.2万吨的战列舰了。
    现代战列舰的航行不再受风向的影响,战场机动能力比帆船时代有很大进步,“战列”的战术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舰队指挥官尽力使自己的舰队在交火时排成一列纵队,并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航行,这样就可以集中全部的侧舷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用全部炮火回击。这种战术被称为抢占T字横头的战术机动。
    技术的进步给古老的战舰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其航速更快、火力更准、破坏力更强的同时,也给它带来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水雷、鱼雷、潜艇和飞机。水雷在南北战争(1861-1865)中已经广泛用于封锁和反封锁了。鱼雷在稍晚(1866年)出现,马上就被看成可怕的武器,因为由廉价的小船发射的鱼雷就有可能击沉昂贵的战列舰。潜艇和飞机进入海军的时间几乎与无畏舰同时: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做了重航空器飞行,1910年美国海军开始做一系列在军舰上搭载飞机的试验;潜艇出现较早,但是20世纪前一直未达到实用阶段,1900年美国海军购买了第一艘潜艇“霍兰”号,德国人1906年才采用这一新式武器。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看清这两种武器的潜力,飞机仅被作为战列舰更快更远的观察哨,潜艇则被作为攻击敌方战列舰队的武器,和己方舰队一起行动,以期骚扰和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
    20世纪初,人们赋予战列舰的任务与四个世纪前毫无差别。在更大、更复杂的舰队中,战列舰仍然是海上的终极武器,战略和战术的中心,一切重大的计划和行动都围绕着战列舰。尽管鱼雷的出现立即就被认为在战术和战略两方面对战列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纵观历史,实际上鱼雷不但没有降低战列舰的地位,反而增强了人们把战列舰看作海战主力的观念。围绕发射鱼雷攻击主力舰和保卫主力舰免遭鱼雷攻击,发展了一系列舰种:快速的鱼雷艇用于实施鱼雷攻击;驱逐舰用于打击鱼雷艇,自己除了装备速射火炮也携带鱼雷,因为吨位较大适于远航,不久就成为舰队中发射鱼雷的主要舰种;发展了吨位和火力不同的两种巡洋舰用于打击驱逐舰使主力舰免受鱼雷攻击,起先称为轻型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后来改称轻型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在费希尔的领导下,英国海军开始建造一种新型的巡洋舰,吨位和火力都与战列舰相同,但是装甲很薄以换取高达26节的航速,这种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新舰种专门用于对付前面两种巡洋舰,很快,眼睛一直紧盯着英国的德国人也开始建造战列巡洋舰。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些军舰都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中的辅助舰只。人们期待的下一次大海战和特拉法尔加的交战模式并无很大差别,得到战列巡洋舰加强的巡洋舰侦察部队配合水上飞机在前方搜索,并与敌方的侦察部队交战,发现敌战列舰队后引导己方的战列舰队驶向交战水域,巡洋舰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自己的驱逐舰队试图用鱼雷袭击敌主力舰的同时保护自己的主力舰免遭敌方驱逐舰的骚扰,然而最终的决战还是发生在双方的战列舰队之间的大口径炮战,战胜的一方将赢得制海权。

3. 一战中的战列舰
    为了预想中的战列舰决战,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都发狂似的建造更多的无畏舰,尤其是在北海对峙的英国和德国。到一战爆发时,英国拥有20艘无畏舰对德国的13艘,英国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从战争一开始,英国的海军高级将领们就急切的想和德国“公海舰队”来一场决战,所有人都坚信,即使德国海军有第一流的战术水平,英国皇家海军凭着数量上的优势和四个半世纪以来的海军传统,可以在一场决战中彻底打垮德国人。然而德国舰队指挥官也认为英国海军有压倒优势,于是战列舰队缩在亚德湾里不出来,加上德国人在几次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交战中屡屡受挫,行动更加谨慎了。
    当时英国海军中流行一种奇怪的看法:只要在海上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就能使英国取得制海权。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即英国海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制海权。英国的战列舰队未经交战就压制了德国舰队,从开战那一刻起就封锁了几乎所有德国船只的活动,协约国通过海路向战场调集兵力的行动从未受到干扰,商船的航运只受到潜艇的袭击,战争后期组成的护航队仅由轻型舰艇甚至巡逻艇护航即可。这些迹象都表明英国从一开始就控制了洋面,而且已经有效的利用了手中的控制权。这时再追求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以夺取制海权,就像是“骑驴找驴”。
    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舰队被封锁在港口里的时候“饥饿封锁”的铰链正一点点收紧。如果冒险出击,取胜的话就可以打破英国的封锁,即使失利,也不会比当前的情况更糟糕。1916年1月接任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的舍尔海军上将决心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但是他的舰队只有16艘无畏舰和6艘前无畏舰,数量上处于劣势,于是他计划使用伏击的办法,把英国舰队的力量削弱到与自己的舰队相等的程度。
    英国舰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杰利科爵士对自己的24艘无畏舰组成的战列舰队很有信心,相信一天的炮战就可以全歼敌人,但是他很担心德国的水雷和潜艇的伏击,自从开战以来英国舰队已经几次被这些神出鬼没的武器偷袭,损失不小。因此他决定一旦发生交战,要把预防敌人潜艇的伏击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向海军部总结自己的战术观点时,杰利科说:“德国人已经表明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潜艇、水雷和鱼雷,毫无疑问,在舰队行动中他们也还会努力最充分地利用这些武器,尤其是在这些特定的方面他们实际上要优于我们。因此有必要联系这些攻击方式考虑我们的战术……例如,敌舰队在追来的舰队前面突然转向,我就应该认为它的目的是把我们引向水雷区和潜艇区,因此就不应被它牵着鼻子走。”
    1916年5月31日,两支舰队几乎同时出现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的挪威外海,都想寻找伏击对方的机会。通过监听无线电通讯,双方都模模糊糊的知道一点对方的动向,但是都以为对方只出动了一部分,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主力对主力的战斗。下午2点刚过,在两支舰队前方担任侦察任务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互相发现了,较小的德国分舰队迅速转向后退,在随后的炮战中,力量较大的英国舰队却损失较重。一边交火一边向南疾驶的两支侦察部队很快来到舍尔的公海舰队面前,这次轮到英国人掉头逃向自己的主力舰队。整个公海舰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完全不知道前面危险的陷阱,就这样一头撞到刚好展开战斗队形的英国“大舰队”的炮口下。直到地平线变成一片银白色和桔黄色的闪光,继之以一阵冰雹般的巨大炮弹时,舍尔才意识到自己正和英国主力舰队交战,而且英国战列舰队已经完成了抢占T字横头的战术机动。皇家海军是在有利条件下射击的,除炮口发出的闪光外,杰利科的舰只被东方天空的阴暗和德舰烟囱里吹向东方的浓密煤烟所遮蔽。舍尔毫不犹豫掉头逃走。这时杰利科因为担心潜艇和水雷的伏击,不敢乘胜追击,而是转向脱离接触,然后带着舰队向南展开,拦在舍尔的舰队和基地之间。傍晚7点左右,舍尔转向东,希望冲过英国舰队的薄弱环节逃回基地,但是他又一次撞到大舰队的中央,杰利科第二次抢占了T字横头。条件对杰利科的舰队更有利了,舍尔的舰队在西方仍然光亮的天色下现出轮廓,而在德国人看来,英国舰队却只有模糊的形状。舍尔在驱逐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掩护下好不容易再次掉头逃走,杰利科又是因为担心鱼雷攻击而没有追赶。夜幕降临后,战斗平息下来了,舍尔意识到他的处境十分危险,杰利科正横在德国舰队和基地之间,如果天亮之前还不能逃走,英国人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想出办法利用优势火力歼灭公海舰队。于是舍尔决定冒险在夜里冲过英国舰队,双方在黑暗中发生了混乱的碰撞和交火,到凌晨2点左右,舍尔终于冲出了包围,幸运的只损失了一艘前无畏舰和少数轻型舰艇。
    日德兰海战是蒸汽战舰之间最大的一场海战,151艘英国军舰和99艘德国军舰参战,英国人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德国人损失了1艘老式“前无畏”级战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从损失数字上看德国占了上风,但是德国在战略上没有获得任何好处,英国舰队仍然控制着北海,公海舰队还是不敢出动。战略形势毫无变化,英国人继续牢牢掌握着制海权。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舰队主力——无畏舰都没有损失,沉没全都是辅助舰只,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日德兰海战也不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还负担了一些辅助性任务:主要由英国的前无畏舰和一些轻型舰艇组成了海峡舰队,负责保障向法国运兵的运输船的安全;英国和法国的战列舰参加了试图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的战斗,因为计划不周和缺乏决心,结果没有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尽管受到了潜艇和鱼雷、水雷的威胁,仍然是海上的终极武器,其作为舰队主力和核心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拥有较强大的战列舰队就意味着掌握制海权,战列舰队在数量上的优势使英国未经交战就已经压制了德国舰队。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大舰队”在战术行动上虽占据优势,却因为担心鱼雷和水雷攻击,而没有乘胜歼灭德国“公海舰队”。尽管最后没有打出决定性的结果,英国还是继续掌握着制海权,确保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4. 两次大战之间
    一战结束的时候,海军和公众对战列舰仍抱有坚定的信心,在停战协定上,英国坚持扣留德国的战列舰,但是德国的多数战舰都被他们自己的舰员凿沉了。
    德国战列舰队瓦解了,法国和意大利经过长期的战争,已无力再参加造舰竞争,而几乎未受影响的日本和美国的舰队却比战前更强大,不仅如此,膨胀的野心使他们投入了更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打算在几年之内超过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对于英国人来说,海军的优势是大英帝国及其实力的根基,这一信念已经植根几个世纪了,面对不久前的盟国日本和美国的挑战,英国官方和民众的反应是愤怒的再次投入到造舰竞争中。然而,即使是战胜国也都对长期消耗战争之后的军备竞赛感到力不从心,终于在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对各海军舰队的规模以及军舰的吨位都作了规定,停止建造新的战列舰,除非是用来替换20年以上的退役舰,美国、英国和日本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的比例为5:5:3。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有效的抑制了海军军备竞赛十多年,直到1933年罗斯福和希特勒上台。
    一战以后,大炮仍然是军舰的主要武器,战列舰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的武器系统,其战术单位仍然是战列舰队。那些强国的海军,都是围绕着大炮巨舰来建设的,战列舰和战列舰队仍然是海军的核心,而那时的潜艇和飞机——尽管正在飞速发展并显示出巨大潜力——仍被认为是辅助性的武器。从本世纪20年代起,为了对付敌人的飞机,越来越多的有高俯仰角的小口径火炮在战列舰上安装起来。为了对付那些低空飞行的飞机以及接近垂直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在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中,都广泛地使用了重机枪和高射炮。
    一战前夕英国开始建造用石油为燃料的快速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航速达到25节,无需牺牲防护力就达到了接近战列巡洋舰的航速。以后的各型舰只都改用燃油的蒸汽涡轮机为动力,快速战列舰成为建造新式战列舰的标准,继续服役的老战列舰也都改装成燃油动力。防护薄弱、生存力低的战列巡洋舰大部分退出了战场,许多战列巡洋舰改装成航空母舰,有些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防护性更好的快速战列舰。1937年《华盛顿条约》废除,新的一代战列舰,即第三代无畏舰,在世界各大国海军中相继建造出来。这是最后一批无畏舰,这一代战列舰与以前的主要区别是改进而不是创新,尽管如此,它们的航速更快,装甲更坚固,防空火力大大加强,而且还有相当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所有这些新建造的战列舰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造船设计家们终于使战列舰日臻完善的时候,这种机动性好、重装甲防护、大口径火炮的战舰却过时了。

5. 二战中的战列舰——大西洋战场
    德国的造舰计划开始得很晚,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几艘重型军舰,其中包括快速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及三艘在条约时期建造的袖珍战列舰,巨大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还在建造。而皇家海军共有12艘战列舰,同时有6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新战列舰正在建造之中(最后完成5艘)。开战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在大西洋战场上遇到的情况和以前很不相同,德国为数很少的几艘重型军舰不再试图与英国舰队正面交战,而通常以单舰或双舰部署,作为商船袭击舰使用。英国海军部不得不把主力舰队分散配置到护航队担任护航任务,因为一般的护航舰只敌不过战列舰的火力,只有用战列舰才能对付它们。这种变化尽管使英国战列舰队分散开,并使英国海军指挥官们感到战列舰的力量捉襟见肘,不得不让战舰不间断的长时间在海上活动,但是从战略角度来说,德国海军完全放弃了与英国在大西洋上争夺制海权的努力,转而利用无法封锁的绵长海岸线实施航运袭击战。正如马汉早已阐明的,航运袭击战是弱小的海军不得不使用的骚扰行动,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水面袭击舰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不时引起盟军的焦虑和担忧,但是从没有真正妨碍过盟国的海上交通。
    德国使用重型军舰作为水面袭击舰的行动在战争的初期就受到重大挫折,击沉了5万吨商船的袖珍战列舰“施佩”号,在南美洲普拉特河口被海军准将哈伍德爵士的巡洋舰编队捕捉到,“施佩”号被3艘级别轻得多的巡洋舰击败了,自沉在乌拉圭海岸。
    1940年4月,希特勒入侵挪威和丹麦,措手不及的英国没能把舰队集结起来阻拦这次跨海进攻,只投入了部分战舰与掩护登陆部队的德国水面舰艇交战。“厌战”号战列舰投入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的轻型舰艇之间的激烈战斗,全歼德国的驱逐舰分队。一个半月之后,德国的两艘快速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在邻近水域突袭了英国“光荣”号航空母舰,击沉了它和两艘护航驱逐舰。
    1940年10月,德国海军再次派出重型水面军舰袭击大西洋上的护航队,袖珍战列舰“舍尔”号进行了它在大西洋海域的首次航行,击沉了11艘(总计近10万吨)船只后,于1941年4月安然返回德国。紧接着,“沙恩霍斯特”号、“格奈瑟瑙”号和重巡洋舰“希佩尔”号进行了一次2个月的袭击,击沉船只14万吨。
    受到袭击战成功的鼓舞,1941年5月,强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伴随下闯进大西洋,英国已经在所有水道部署了侦察舰只,等在冰岛北部丹麦海峡的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发现了“俾斯麦”号并一路跟踪。最先赶到的是霍兰德中将率领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担心“俾斯麦”号利用恶劣天气摆脱追捕,霍兰德急切的迎头拦截,这样“胡德”号就只能使用其前主炮对准敌人,但是敌人却能采用“T”字型战术,使用其一舷的全部火力对付“胡德”号。8分钟以后,“胡德”号中弹爆炸,舰有1400多人仅有3人幸存。“威尔士亲王”号也受到重创撤离战场。“俾斯麦”号则因燃料柜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缓慢漏油,只好撤离战斗。夜里,“俾斯麦”号设法摆脱了追击者朝法国航行。英国海军部得悉“胡德”号被击沉,震惊之余决心不惜代价击沉“俾斯麦”号,整个北大西洋上的的英国军舰都赶来参加追捕,本土舰队的战列舰纷纷停止护航加入追歼行列,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的H舰队也从直布罗陀赶驶来。经过海上和空中的长途追击,英国舰队逐渐包围了“俾斯麦”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的舰载机投放的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的舵机舱,使它失去了控制,然后,“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的炮火使它失去了战斗力,英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最终击沉了它。
    “俾斯麦”号的沉没暂时结束了德国主要水面战斗舰艇袭击远洋商船的行动。1942年初,希特勒认为盟国要进攻挪威,于是将他的海军力量北移,“蒂尔皮茨”号、“舍尔”号、“希佩尔”号、“吕措夫”号、“沙恩霍斯特”号、“格奈瑟瑙”号和“欧根亲王”号,所有现存的主要水面舰艇都转移到挪威和邻近的基地。这些重型舰只的集结给北极航线的护航队带来沉重压力,然而护航队损失的大部分船只是被德国飞机和潜艇击沉的,水面舰艇的表现不佳。1943年1月,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和重型巡洋舰“希珀”号被两艘英国轻巡洋舰击败,这次惨败引起希特勒的愤怒并直接导致了海军上将雷德尔的辞职。
    进入1943年,德国重型水面舰艇就几乎不再出动了。“蒂尔皮茨”号被穿越穿越阿尔滕峡湾的英国袖珍潜艇击中,失去作战能力。“沙恩霍斯特”号在1943年圣诞夜的最后一次出击中,被3艘英国巡洋舰拦截,它们击毁了“沙恩霍斯特”号上的雷达。惊慌失措逃跑的“沙恩霍斯特”号撞上了包括“约克亲王”号战列舰在内的另一支英国舰队,“沙恩霍斯特”号拼命向东逃窜,结果被追击它的英舰用炮火和鱼雷击沉。英国人想尽办法不断用潜艇、舰载机和陆基飞机袭击“蒂尔皮茨”号,最后皇家空军的远程兰加斯特式轰炸机终于在1944年11月12日击沉了它。至此彻底消除了德国战列舰对护航队的威胁。
    二战中大西洋战场的战列舰行动基本上不涉及争夺制海权的问题:德国人从未梦想他们的少数几艘重型舰艇能对英国手中的制海权产生任何威胁。德国海军采用了弱小的海军历来采用的权宜之策——商船袭击战。他们投入所有的重型军舰袭击盟国商船,尽管这些军舰性能优良,但是取得的战果却远远不如潜艇和飞机。为了对付这些重型袭击舰,英国主力舰队的战列舰负担起为商船护航的任务,在一系列海上对抗中逐步消灭了德国主要的水面战斗舰艇。在这一战场上,战列舰通常与航空母舰密切的协同作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德国人在陆上的胜利使他们控制了从北角到比利牛斯的大西洋沿岸,这样绵长的海岸线是不可能严密封锁的,这就给德国的商船袭击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反过来说,盟国控制了海洋,使希特勒不得不在整个大西洋沿岸驻扎大量部队保卫海岸线,决定性的削弱了他在东线战场的力量。

6. 二战中的战列舰——地中海战场
    地中海的局势要复杂得多,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在这里拥有可观的海军力量。英国考虑到意大利可能参战,已经逐步加强了它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4艘战列舰和陈旧的航空母舰“鹰”号加入了坎宁安爵士的地中海舰队。
    法国沦陷以后,为了阻止法国军舰加入德、意海军,英国海军袭击了不久前的盟友在北非的舰队,英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混合舰队击溃在奥兰和达喀尔的法国舰队,多数法国主力舰被消灭,只有在亚历山大港,英法舰队司令达成谅解,法国舰队和平缴械。
    意大利参战以后,对抗意大利5艘现代化战列舰组成的强大舰队就成了坎宁安的地中海舰队的主要任务。加拉布利亚附近水域发生的第一次交战中,3艘英国战列舰和2艘意大利战列舰投入战斗,英国人很快就占了上风,战斗初期意大利舰队就掉头逃走,但是坎宁安的老式战舰航速较慢没能追上。10天以后的斯帕达角海战再次证明,意大利人不愿投入力量相近的兵力与英国舰队交手,面对并不占优势的英国巡洋舰,意大利巡洋舰分舰队却转身逃走,在追击中一艘意大利巡洋舰被击沉。
    不久,坎宁安又接收了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卓越”号航空母舰,随即展开更积极的进攻行动。坎宁安找到了一个攻击胆小的意大利舰队的办法,11月11日,“卓越”号航空母舰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卫下,隐避的驶向塔兰托港——意舰队的南方主要基地。在天黑之后,从航空母舰上起飞12架飞机攻击了塔兰托港,先向港内投放照明弹,然后对锚泊的战列舰队发起鱼雷攻击,一小时后,第二波从“卓越”号上起飞的9架飞机采用了同样战术。这次战斗瘫痪了意大利的战列舰队并进一步击垮了意大利海军的士气,此后不久,意大利所剩的主要舰船转移到那不勒斯,塔兰托不再作为一个海军基地,意大利海军也不再被认为是该地区一支有威胁的力量。
    1941年3月,意大利海军派“维托里奥”号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及一些驱逐舰去攻击驶向希腊途中的英国护航舰队,结果引起了马塔潘角海战。这场海战的经过非常像日德兰海战,不同的是英国舰队有舰载机的支援。战斗在3月28日早上打响,意大利舰队发现并攻击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分队,英舰将他们引向自己的主力舰队。坎宁安上将亲自率领的主力舰队包括3艘战列舰“厌战”号、“巴勒姆”号和“勇敢”号,“可畏”号航空母舰和9艘驱逐舰。坎宁安命令“可畏”号对意舰攻击,虽然第一波攻击的飞机没有命中目标,但是意舰队还是放弃战斗,以25节的航速逃向意大利。英国主力舰队在后面紧追不放。为了使逃跑的意舰队的速度慢下来,“可畏”号上的轰炸机和鱼雷机在后来的几小时里反复对其攻击。一枚鱼雷命中了“维托里奥”号并暂时阻止了它,但在一个半小时后,它又以19节的速度航行了。“可畏”号的飞机在另一次攻击中挡住了“波拉”号巡洋舰,意舰主力继续逃向本土。当天晚上,坎宁安的舰队发现意大利有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赶回来保护“波拉”号,英国战列舰开炮击沉所有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
    盟军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击败地中海上敌对的战列舰队,并在与这一地区的轴心国陆基空中力量持续不断的对抗中取胜,才得以掌握制海权。在一系列战斗中,英国舰队数量并不占优,以一战时期建造的老战列舰与敌人新式的第三代无畏舰对抗,却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因素是积极的使用空中力量——舰载机和陆基飞机——配合舰队行动。其中对塔兰托的空中攻击是海军战术的一次重要革新,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无畏舰时代将要终结,战列舰不再是海上的终极武器,航空母舰和它的舰载机被证明是更有效的夺取制海权的工具。
    空中力量已经取代大口径火炮成为制海权的关键,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塔兰托的胜利者坎宁安上将。1941年底,“巴勒姆”号战列舰被德国潜艇击沉,“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战列舰被意大利潜水员炸沉,“厌战”号战列舰被炸弹重创。这时,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连一艘战列舰都没有了,这是几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情况。但是,坎宁安上将没有要求补充新战列舰,而是要求“用适当的、足够的空中打击力量”来代替损失的军舰。

7. 二战中的战列舰——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场以更戏剧化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海军发展的趋势。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精心策划、周密准备,用6艘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偷袭珍珠港,一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全部8艘战列舰。3天以后,新近派到远东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日本岸基鱼雷机和轰炸机击沉。转瞬之间,盟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就没有能战斗的战列舰了。
    但是战列舰力量的空缺并没有影响战争的进程,反而使美国海军更早的学习使用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主力,并很快适应了这种新的作战方式。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太平洋上发生了许多次激烈的海战,但是主角全是航空母舰。而日本海军尽管向人们展示出空中力量的威力和潜力,自己却仍然不肯放弃已经过时的大舰巨炮思想,然而日本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建造出来的强大战列舰队,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起到主要作用的战斗屈指可数。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国和日本的战列舰在黑暗中交战,日本海军长于夜战,训练有素,但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凭着口径较大的主炮和雷达稍占上风。但是不应忽略的是,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始终掌握着至关重要的机场,决定性的空中力量使得夜间战斗的平局变成整个战役的胜利。
    在太平洋战争中,战列舰只有一次是按照它们自己的战列方式去打仗的。在苏里高海峡的战斗中,美国韦勒少将指挥的战列舰队成功地采用T字战术攻击了日本西村祥治中将的战列舰队。西村祥治的旗舰——威力巨大的“山城”号很快就被打沉了。这是由战列舰打沉的最后一艘战列舰,也是战列舰采用战列战术的最后一次。苏里高海峡的战斗标志着延续三个世纪的战列舰战术队形的结束。
    太平洋上的战幕刚刚拉开,战列舰就已经退场了。多数时间里战列舰变成了航空母舰编队的防空火力舰,因为它巨大的体形可以装备许多重型防空火炮。在登陆作战时,战列舰成为火力支援舰,用它的大口径主炮为登陆部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至此,战列舰成为了一种辅助舰只,尽管还能在许多方面十分有效的发挥作用,然而战列舰已经不再是舰队核心和主力,战列舰控制海洋的时代结束了。

8. 退出历史舞台
    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美国建造的最后4艘战列舰,最新最好的“衣阿华”级,则经过多次改装,断断续续的服役了许多年,它们最后一次参战是在1991年,“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作为火力支援舰和巡航导弹发射平台参加了海湾战争。1992年3月31日,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现役,整修后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亚利桑那”号残骸旁供人参观。
    今天,战列舰已经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经由那些更先进更具毁灭性的舰种接手,然而战列舰的概念却还在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国家的政策,那就是寻求对海洋的控制。

参考文献:
《海上力量》E·B·波特 [美国]
《从战列舰到核潜艇》洛德·希尔-诺顿、约翰·德克尔 [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杰克·雷恩 [英国]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美国]
《美国的利益》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美国]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杜普伊 [美国]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3:56:09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7am 编辑]

蒸汽透平改成蒸汽涡轮机比较符合惯例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0:12:50
 威斯塔朗特 男,离线
  
  
  头衔:曾经的苦力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81
  金钱:1812
  工作量:1091 points
  注册:2002-4-26
给威斯塔朗特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威斯塔朗特加入好友 查看威斯塔朗特的个人资料 搜索威斯塔朗特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威斯塔朗特  访问威斯塔朗特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LBHIDDEN[5]LBHIDDEN
下面引用由投笔从戎在 2002/07/30 03:56am 发表的内容: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火炮、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和周期,等于增加了战舰巡航的时间;...


是不是逻辑上有一点问题,周期应该是增大才对吧?



Strengh through unity.
Unity through faith.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5:03:15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LBHIDDEN[5]LBHIDDEN
下面引用由威斯塔朗特在 2002/07/30 03:03pm 发表的内容:
是不是逻辑上有一点问题,周期应该是增大才对吧?


说的对 :009: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5:07:48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6am 编辑]

下面引用由remer在 2002/07/28 01:32pm 发表的内容:
也就是著名的“Z计划”(请帮我找一下Z计划的详细内容) ...


详细内容一时找不到,只有一些简单的数字,而且似乎不是很可靠的说

“Z”计划,计划规定到1944年德国将拥有8艘大型战列舰、8艘袖珍战列舰、5艘重巡洋舰、44艘轻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249艘潜艇。

另有说法是:
1.五万六千吨级战舰4~6艘
2.四万二千吨级战舰2艘(俾斯麦级)
3.三万二千吨级巡洋战舰2艘(香霍斯特级改装15寸主炮)
4.新型P级袖珍战舰3艘,用以取代原先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舰
5.航空母舰2艘(齐柏林级)
6.重巡洋舰5艘(希普级)
7.轻巡洋舰44艘
8.驱逐舰68艘
9.鱼雷艇90艘
10.U艇249艘

在二战论坛搜了一下,也是差不多的无责任资料 :010: 
可能要找英文资料,但是仓促中也来不及的说 :037: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6:05:00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我记得前面的是初步计划,后面是执行中的变形,反正最后是半途而废了
我记得邓尼茨的《二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好像不错,有不少内容,可以参看,就是不知道网上有没有,是老书,去超星找找看吧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6:57:17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6am 编辑]

今天埋头写了6个小时,终于写完了,好久没有动笔了,一开始都找不到感觉呢:018:
——————————————————————————————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航母战略与其失败的关系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二战的失败首先是由于其国家战略的选择失误所造成的,但是其海军战略的一些缺陷也要负一定责任。日本二战期间的海军战略实际上是通过组建以航空母舰和飞机为重要因素的机动舰队,并实现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以夺取制海权的战略。这种战略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先进性,但是其内含的不少缺陷也使日本离失败深渊更近了一步。

第一个重要缺陷:航空母舰的地位

    日本海军在二战中以其对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使用获得了辉煌的初期胜利,至珊瑚海海战前,日军海军损失总吨位不到25000吨,被击沉的最大军舰是一艘驱逐舰。而此时日本已经夺取了整个东南亚、南亚和大半个太平洋中部的制海权。之所以能取得这种辉煌的战果,和日本强调海上制空权的海军战略适应了作战形式的变化和具体的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舰载飞机比任何舰载火炮的射程都要远,其机动性也要优胜许多,这意味着海上制空权直接决定了制海权,也意味着以战列舰海上决战决定胜负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海军航空兵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此外,太平洋有着利于航空母舰作战的环境:大洋广阔,气候利于空战。相比于欧洲战场上航空母舰只在塔兰托等寥寥数役中扮演主角,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几乎不需要与战列舰分享主力战舰的殊荣,而可以追求在作战中的核心地位。
    但是日本的海军战略中,航空母舰只不过居于作战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核心地位,这种对航母重要地位的认识不够直接导致许多不利。

1、海军内部“舰队派”和“航空派”的斗争直接影响到海军航空兵力的发展。
    “舰队派”在海军界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而“航空派”作为新生事物实力就要薄弱得多。在着手建造“大和”、“武藏”等巨型战舰的1934年10月,“舰队派”代表人物是海军军政部长中村良三大将和末次信政大将,而“航空派”的代表人物山本五十六时任航空本部部长,军衔不过是中将。所以尽管山本一再坚决地据理力争,其反对意见依然无效。最后在航空方面的经费预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投巨资建造这两艘巨舰。
    1941年1月,时任航空本部部长的井上成美中将提出的“新军备计划”指出:要想去的同美国交战的胜利,就必须大力加强航空部队的力量,否则不仅无法战胜美国而且还有亡国的危险。然而这份报告的直接后果就是其被贬职为第4舰队司令长官。
    仅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内部这种对航母重要地位的认识的不够对日本海军航空兵力发展的恶劣影响。

2、对航母的使用没有充分体现其重要地位。
    如上面指出,在太平洋战场上航母是绝对的主力战舰。但是在日本海军界,即使是山本这样的“航空派”对这一点也认识不够,他在中途岛战役中的指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山本计划先用航母诱敌并削弱美军实力,然后再以占优势地位的大炮巨舰解决战斗,结果航母一遭挫折他就已经失去这场战役。在他的计划中,南云机动舰队承担了过多的任务——攻击中途岛、诱敌、支援登陆、歼灭美舰队,并最后闹得手忙脚乱。如果他深刻理会了自己提出的“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的战略思想的话,他应当把航母小心地保管起来作为决战的战力,而不是把它们浪费在一些次要的任务上。
    也许是这样,美军在珍珠港奇袭中损失了过多的战列舰,从而在舰炮火力上居于劣势。所以美军能够专心一致的发展航母战略,而日军由于在战列舰方面居于优势,反而有所忽略航母的核心作用,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而已。

3、结论
    山本提出的海军战略是“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但是日军并没有成功的做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上述的两个原因:海军航空兵实力不足、将领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作者将日本二战中的海军战略定位在:“通过组建以航空母舰和飞机为重要因素的机动舰队,并实现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以夺取制海权”。
    相比日本而言,美军对航空母舰的定位要好的多,可以说真正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来进行海上作战的。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杜黑齐名的威廉·米切尔,他提出的《空中国防论》不但促使了美陆军航空兵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飞跃发展。

第二个重要缺陷:直接战略和制海权

    即使就“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这一战略而言,本身也不是没有毛病可寻。其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因袭了过去有关“海上决战”的概念。追根溯源的话,“海上决战”的概念源于马汉,而追溯得更远一点的话,源于陆战经验,尤其是约米尼整理的拿破仑战争的经验。这种“海上决战”决战的指导方针,演化出一系列战列舰决战的经典战役:特拉法尔加海战、日德兰海战、黄海海战、对马海战等等。但是随着航空母舰、潜艇、鱼雷乃至核潜艇、导弹等一系列武器装备的出现,不但战列舰决战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整个海战的形式都在不断的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战中,机动舰队主力决战依然是海战中的重头戏,但是日本人过于看重主力决战而忽略很多其他的因素。

1、过于重视实战部队而忽视辅助设施
    这方面日军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珍珠港的空袭。在两次攻击重创美军舰队和机场之后,却没有继续轰炸美军的油库、修理设置等后勤补给设施,导致太平洋舰队得以迅速的恢复元气。金梅尔后来回忆说:“……如果他们当时炸毁地面上的全部燃油……这将迫使舰队撤回海岸,因为其他地方没有用来维持舰队行动的燃油”。这样的话,美军无论是水面舰只还是潜艇的出击距离大大增加,战局将对日军非常有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日军还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攻击敌人的商船、登陆船等船只。这方面的一个明显例子是莱特湾战役。由于美军的指挥失误,当栗田舰队付出惨重损失最终抵达莱特湾之后,他面前已经没有任何美军部队可以阻止他重创本次战役的目标——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了。但是栗田此时却扭头向北而去,攻击在北方100海里的美航母舰队——这是一个误报。如果栗田能突入莱特湾重创还在美军登陆舰队的话,他完全可能挫败美国的这次登陆,给美军以沉重打击。最后莱特湾战役的结果是美军的全面胜利和联合舰队作战能力的基本丧失。栗田本来是可以给美国的这个光辉胜利上抹点黑,然而这种日军常见的对实战部队交战的过于重视和轻视对补给部队的攻击,使得栗田错过了这个机会。

2、过于重视水面舰只而忽视潜艇
    二战中德国潜艇的作战是非常的著名,这常常使人们忽略美军潜艇作战也是同样的成功,甚至尤有过之。和英国一样,日本是个岛国,本身极其依赖外部的资源,从而其海上交通线也具有国家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但是和英国不同的是,日本在潜艇作战和反潜作战方面几乎乏善可陈。据统计,日本潜艇部队共击沉船只179艘,902152吨,但是己方潜艇损失就有127艘之多。
    哈尔西后来写道:“潜艇战是导致日本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尼米兹在卸下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职务的时候也特意把卸任仪式放在一艘潜艇上。我不用列举数据和战例来说明美军潜艇的辉煌战绩,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仅从这两位美国太平洋海军主将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其重要作用。
    对比美军对潜艇作战的重视,日本对反潜作战却是十分的不用心,也没有任何成就。莱特湾战役中出击的栗田舰队受到的第一击就是来自美海军的鲦鱼号和飞鱼号两艘潜艇,栗田一口气损失了包括其旗舰爱宕号在内的三艘重巡洋舰。要知道这可是满编出击的日本主力舰队,却对区区两艘潜艇的偷袭束手无策,由此可见日军的反潜能力是多么低下了。相比于英国通过不断加强反潜力量最后挫败了德军的“狼群”,日本人对反潜的忽视到了何等程度?
    此外,对于潜艇的使用,日本人的战果也寥寥无几。比较成功只有中途岛战役中击沉美国受伤的约克城航母和瓜岛作战中用作运输工具。在日本的海军战略中,潜艇只是一种不起眼的辅助性武器,用途主要在于侦察和补给这样一些辅助性工作,这比起美国用潜艇来切断日本海上生命线的使用方式,实在是天差地远啊!要知道虽然美国并不依赖国外的资源维持作战,但是美军是在远离本土的区域作战,补给线是否顺畅对于美军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日本能像德国一样对美军横跨太平洋的作战生命线施加压力,想必日本也不会失败得这么迅速。比较以下双方在潜艇使用上的天壤之别,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差异有着更本质的原因——海军战略。对此问题,坂本正美做了如下评论:
    “日本海军不肯放弃舰队决战思想,因此未能改变根据舰队决战思想所制定的潜艇作战方法。……美国也需要大量的补给,日本潜艇如果能够主动地对美国海上补给线进行攻击,就会实施最有效的潜艇战,特别在1943年中期后,美国地反潜能力有了飞跃的提高,从日本潜艇作战的能力考虑,应该着重破坏敌人的后方交通线。为此也就应该改变更具舰队决战思想制定的潜艇作战方法。日本潜艇作战失败的原因,……但总括起来看,主要是没有改变上述的作战思想。”
  
3、结论:
    上述的两个侧重和忽略,不但没有强化航母这样的实战部队的战斗力,反而削弱了“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这一战略的威力。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呢?答案的关键在于对制海权的狭隘理解和对直接路线战略的固执。
    马汉在100多年前提出了海权的概念,他将国内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这三者归结为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提出海上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权的构成要素。考察一下这一海权概念和日本二战中的海军战略,我们从以上的两点分析不难发现,日军对于海权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日军只重视海上力量中的海军,具体就是“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而忽视了商船队和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结果日军常常不能获得真正充分的制海权,而且即使掌握着制海权而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充分利用它。如果比较一下英国在18-19世纪对海权的巧妙运用,日本人就应该无地自容。
    换一个角度来看,日本人由于在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中尝到甜头,就死抱着主力会战,以歼灭敌军兵力为作战任务,这种固执正落入了利德尔-哈特所指出的“直接路线”的误区。当然,“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分,但是如果不顾战争的具体情况只强调其中之一,那么就会像日本人一样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薄富尔指出:“间接路线就是小调演奏的总体战争”。从这一角度讲,美国人的认识要好的多,也有很多很好的战例,如珍珠港之后避免主力会战而以后勤战略为主,如瓜岛作战以开始的劣势兵力最终磨垮了日军,更不用说对潜艇的大量使用了。就“小调演奏的总体战争”而言,美军的杜利特尔空袭更是间接路线的杰作,虽然空袭对日本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乎其微,但是却极大的振奋了己方的斗志和打击了日军的士气,迫使日军不得不仓促出击中途岛遭到挫败。
    相形之下,日本人除了抄袭塔兰托空袭来了个奇袭珍珠港之外,大部分时间只知道简单地寻求正面的实力交锋,而不知道使用除了正面交战之外的多种手法来夺取胜利,尤其是对潜艇战的忽略是一个明显而重大的失误。

其他缺陷:
    除了以上指出的问题,日军还有很多问题也影响到其海军航母战略的制定和顺利实施。
1、陆、海军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日军内部陆、海军的争斗由来已久。从国家战略上,陆军受德国影响严重,着力推动三国同盟,而相反海军则坚决反对联合德国和对美作战。从军事战略上,陆军长期担心北方陆上苏联的威胁,提出“北进论”,而海军由于急切需要获得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坚持“南下论”。
    这种矛盾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双方不愿意在对方主导的作战中投入兵力,这一点除了直接影响作战中的两军协同之外,更严重的是会影响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方向的确定。比如说,中途岛之战前,黑岛龟人本来提出向西进攻印度洋、夺取南亚以摧毁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并争取和德军建立直接联系。这一战略将有可能彻底的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并改变世界战局。然而由于这需要陆军出动五个师配合,而陆军由于要在东北囤集重兵而不支持这一计划,这一计划只有中途夭折。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北进”和“南下”的冲突对日海军作战产生的巨大困难。
    相比而言,美国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对战场主导权的争夺几乎在莱特湾闯下大祸。但是从总体而言,美国陆、海军之间的协同是相当的顺利,历次登陆作战的顺利实施就是陆海协同的典范之作。这主要应该归功于美军的行政体制比较完善,不像日本陆、海军在内阁中都占据一省,中央难以协调指挥。这个方面可能要算是民主主义的美国对军国主义的日本所占的明显优势了。

2、驾驶员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航空部队的驾驶员。日军早期对美空战占据绝对优势,中途岛之战中以2架损失击落美机40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是到了战争晚期,双方的损失比完全反了过来,甚至零式对P-40的损失比到了51:1的程度,以至于最后出现“马里亚纳猎火鸡”这样的耻辱。这种巨大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驾驶员的素质。这种变化源于两个原因:日军的“精兵主义”和周期极长的驾驶员培养体制。
    所谓日本的“精兵主义”就是着力培养一只精锐部队,作战中也是依仗这只部队为主力,其信条就是“宁求质量勿求数量”。这一点和美国开战时几乎没有常备军而主要是靠开战后征集招募来应付战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战争初期初期日本驾驶员备战已久、训练有素,而美军几乎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自然居于劣势。但是这种精兵主义也有明显缺陷,就是战损的问题。当这只精锐部队在中途岛全军覆没之后,日军竟然难以寻找到足够的教练机和长机人员来完成新兵的训练!日海军在战争过程中基本保持相同的规模,而兵力质量每况愈下;相比之下,美军的规模却是增长十倍左右,而人员素质也在战争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从这一点即可以看出,强调质量的日军最后被强调数量的美军所击倒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更不用说日军的驾驶员培养机制十分僵化,成才周期很长,这也加速了日本在空战中最后走向被全面压倒的命运。

参考文献:
[日] 阿川弘之:《山本五十六》
[日] 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中途岛海战》
[日] 坂本金美:《日本潜艇史》
[美] 高尔登·普郎格:《我们沉睡在清晨》
[美] 切斯特·尼米兹:《大海战》
[美] 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
[美]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美] 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英] 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法] 安德烈·薄富尔:《战略入门》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0 18:10:49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7am 编辑]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07/30 06:10pm 发表的内容:
“舰政派”代表人物是末次信正大将, ...


错别字的说 :056: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1 13:03:10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07/30 04:57pm 发表的内容:
我记得前面的是初步计划,后面是执行中的变形,反正最后是半途而废了
我记得邓尼茨的《二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好像不错,有不少内容,可以参看,就是不知道网上有没有,是老书,去超星找找看吧


哪里都找不到的说 :045: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7-31 13:04:52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么长时间没消息估计是全员落选 :051: 
暂时没有空做成专题,先解密给大家看看提意见好了,等回头上页面的时候要重新好好改改的说 :043: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9-6 9:44:11
 投笔从戎 男,离线
  
  
  头衔:SCJP+SCJD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18
  金钱:10142
  工作量:58745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1-10-29
给投笔从戎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投笔从戎加入好友 查看投笔从戎的个人资料 搜索投笔从戎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投笔从戎 访问投笔从戎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下面引用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4am 发表的内容:
这么长时间没消息估计是全员落选 ……


呼呼,不知是因为和要求的题材不完全一样还是因为水平有限,可能是后者吧 :05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9-6 9:54:34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站务管理]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还有就是准备的时间太仓促,雷默就是几个小时,我也就是1-2天,投笔的时间长一点,但是写得有点偏题了的说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2-9-6 19:56:39

本主题贴数14,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328.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