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投稿的讨论贴(1)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修比在 2002/09/06 09:46am 编辑] 今天埋头写了6个小时,终于写完了,好久没有动笔了,一开始都找不到感觉呢:018: ——————————————————————————————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航母战略与其失败的关系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二战的失败首先是由于其国家战略的选择失误所造成的,但是其海军战略的一些缺陷也要负一定责任。日本二战期间的海军战略实际上是通过组建以航空母舰和飞机为重要因素的机动舰队,并实现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以夺取制海权的战略。这种战略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先进性,但是其内含的不少缺陷也使日本离失败深渊更近了一步。 第一个重要缺陷:航空母舰的地位 日本海军在二战中以其对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使用获得了辉煌的初期胜利,至珊瑚海海战前,日军海军损失总吨位不到25000吨,被击沉的最大军舰是一艘驱逐舰。而此时日本已经夺取了整个东南亚、南亚和大半个太平洋中部的制海权。之所以能取得这种辉煌的战果,和日本强调海上制空权的海军战略适应了作战形式的变化和具体的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舰载飞机比任何舰载火炮的射程都要远,其机动性也要优胜许多,这意味着海上制空权直接决定了制海权,也意味着以战列舰海上决战决定胜负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海军航空兵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此外,太平洋有着利于航空母舰作战的环境:大洋广阔,气候利于空战。相比于欧洲战场上航空母舰只在塔兰托等寥寥数役中扮演主角,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几乎不需要与战列舰分享主力战舰的殊荣,而可以追求在作战中的核心地位。 但是日本的海军战略中,航空母舰只不过居于作战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核心地位,这种对航母重要地位的认识不够直接导致许多不利。 1、海军内部“舰队派”和“航空派”的斗争直接影响到海军航空兵力的发展。 “舰队派”在海军界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而“航空派”作为新生事物实力就要薄弱得多。在着手建造“大和”、“武藏”等巨型战舰的1934年10月,“舰队派”代表人物是海军军政部长中村良三大将和末次信政大将,而“航空派”的代表人物山本五十六时任航空本部部长,军衔不过是中将。所以尽管山本一再坚决地据理力争,其反对意见依然无效。最后在航空方面的经费预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投巨资建造这两艘巨舰。 1941年1月,时任航空本部部长的井上成美中将提出的“新军备计划”指出:要想去的同美国交战的胜利,就必须大力加强航空部队的力量,否则不仅无法战胜美国而且还有亡国的危险。然而这份报告的直接后果就是其被贬职为第4舰队司令长官。 仅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内部这种对航母重要地位的认识的不够对日本海军航空兵力发展的恶劣影响。 2、对航母的使用没有充分体现其重要地位。 如上面指出,在太平洋战场上航母是绝对的主力战舰。但是在日本海军界,即使是山本这样的“航空派”对这一点也认识不够,他在中途岛战役中的指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山本计划先用航母诱敌并削弱美军实力,然后再以占优势地位的大炮巨舰解决战斗,结果航母一遭挫折他就已经失去这场战役。在他的计划中,南云机动舰队承担了过多的任务——攻击中途岛、诱敌、支援登陆、歼灭美舰队,并最后闹得手忙脚乱。如果他深刻理会了自己提出的“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的战略思想的话,他应当把航母小心地保管起来作为决战的战力,而不是把它们浪费在一些次要的任务上。 也许是这样,美军在珍珠港奇袭中损失了过多的战列舰,从而在舰炮火力上居于劣势。所以美军能够专心一致的发展航母战略,而日军由于在战列舰方面居于优势,反而有所忽略航母的核心作用,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而已。 3、结论 山本提出的海军战略是“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但是日军并没有成功的做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上述的两个原因:海军航空兵实力不足、将领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作者将日本二战中的海军战略定位在:“通过组建以航空母舰和飞机为重要因素的机动舰队,并实现机动舰队海上决战以夺取制海权”。 相比日本而言,美军对航空母舰的定位要好的多,可以说真正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来进行海上作战的。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杜黑齐名的威廉·米切尔,他提出的《空中国防论》不但促使了美陆军航空兵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飞跃发展。 第二个重要缺陷:直接战略和制海权 即使就“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这一战略而言,本身也不是没有毛病可寻。其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因袭了过去有关“海上决战”的概念。追根溯源的话,“海上决战”的概念源于马汉,而追溯得更远一点的话,源于陆战经验,尤其是约米尼整理的拿破仑战争的经验。这种“海上决战”决战的指导方针,演化出一系列战列舰决战的经典战役:特拉法尔加海战、日德兰海战、黄海海战、对马海战等等。但是随着航空母舰、潜艇、鱼雷乃至核潜艇、导弹等一系列武器装备的出现,不但战列舰决战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整个海战的形式都在不断的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战中,机动舰队主力决战依然是海战中的重头戏,但是日本人过于看重主力决战而忽略很多其他的因素。 1、过于重视实战部队而忽视辅助设施 这方面日军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珍珠港的空袭。在两次攻击重创美军舰队和机场之后,却没有继续轰炸美军的油库、修理设置等后勤补给设施,导致太平洋舰队得以迅速的恢复元气。金梅尔后来回忆说:“……如果他们当时炸毁地面上的全部燃油……这将迫使舰队撤回海岸,因为其他地方没有用来维持舰队行动的燃油”。这样的话,美军无论是水面舰只还是潜艇的出击距离大大增加,战局将对日军非常有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日军还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攻击敌人的商船、登陆船等船只。这方面的一个明显例子是莱特湾战役。由于美军的指挥失误,当栗田舰队付出惨重损失最终抵达莱特湾之后,他面前已经没有任何美军部队可以阻止他重创本次战役的目标——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了。但是栗田此时却扭头向北而去,攻击在北方100海里的美航母舰队——这是一个误报。如果栗田能突入莱特湾重创还在美军登陆舰队的话,他完全可能挫败美国的这次登陆,给美军以沉重打击。最后莱特湾战役的结果是美军的全面胜利和联合舰队作战能力的基本丧失。栗田本来是可以给美国的这个光辉胜利上抹点黑,然而这种日军常见的对实战部队交战的过于重视和轻视对补给部队的攻击,使得栗田错过了这个机会。 2、过于重视水面舰只而忽视潜艇 二战中德国潜艇的作战是非常的著名,这常常使人们忽略美军潜艇作战也是同样的成功,甚至尤有过之。和英国一样,日本是个岛国,本身极其依赖外部的资源,从而其海上交通线也具有国家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但是和英国不同的是,日本在潜艇作战和反潜作战方面几乎乏善可陈。据统计,日本潜艇部队共击沉船只179艘,902152吨,但是己方潜艇损失就有127艘之多。 哈尔西后来写道:“潜艇战是导致日本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尼米兹在卸下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职务的时候也特意把卸任仪式放在一艘潜艇上。我不用列举数据和战例来说明美军潜艇的辉煌战绩,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仅从这两位美国太平洋海军主将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其重要作用。 对比美军对潜艇作战的重视,日本对反潜作战却是十分的不用心,也没有任何成就。莱特湾战役中出击的栗田舰队受到的第一击就是来自美海军的鲦鱼号和飞鱼号两艘潜艇,栗田一口气损失了包括其旗舰爱宕号在内的三艘重巡洋舰。要知道这可是满编出击的日本主力舰队,却对区区两艘潜艇的偷袭束手无策,由此可见日军的反潜能力是多么低下了。相比于英国通过不断加强反潜力量最后挫败了德军的“狼群”,日本人对反潜的忽视到了何等程度? 此外,对于潜艇的使用,日本人的战果也寥寥无几。比较成功只有中途岛战役中击沉美国受伤的约克城航母和瓜岛作战中用作运输工具。在日本的海军战略中,潜艇只是一种不起眼的辅助性武器,用途主要在于侦察和补给这样一些辅助性工作,这比起美国用潜艇来切断日本海上生命线的使用方式,实在是天差地远啊!要知道虽然美国并不依赖国外的资源维持作战,但是美军是在远离本土的区域作战,补给线是否顺畅对于美军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日本能像德国一样对美军横跨太平洋的作战生命线施加压力,想必日本也不会失败得这么迅速。比较以下双方在潜艇使用上的天壤之别,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差异有着更本质的原因——海军战略。对此问题,坂本正美做了如下评论: “日本海军不肯放弃舰队决战思想,因此未能改变根据舰队决战思想所制定的潜艇作战方法。……美国也需要大量的补给,日本潜艇如果能够主动地对美国海上补给线进行攻击,就会实施最有效的潜艇战,特别在1943年中期后,美国地反潜能力有了飞跃的提高,从日本潜艇作战的能力考虑,应该着重破坏敌人的后方交通线。为此也就应该改变更具舰队决战思想制定的潜艇作战方法。日本潜艇作战失败的原因,……但总括起来看,主要是没有改变上述的作战思想。” 3、结论: 上述的两个侧重和忽略,不但没有强化航母这样的实战部队的战斗力,反而削弱了“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海上决战”这一战略的威力。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呢?答案的关键在于对制海权的狭隘理解和对直接路线战略的固执。 马汉在100多年前提出了海权的概念,他将国内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这三者归结为海权的三大重要环节,提出海上力量(海军、商船队)、殖民地与海上基地、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权的构成要素。考察一下这一海权概念和日本二战中的海军战略,我们从以上的两点分析不难发现,日军对于海权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日军只重视海上力量中的海军,具体就是“以航母为核心以飞机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机动舰队”,而忽视了商船队和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结果日军常常不能获得真正充分的制海权,而且即使掌握着制海权而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充分利用它。如果比较一下英国在18-19世纪对海权的巧妙运用,日本人就应该无地自容。 换一个角度来看,日本人由于在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中尝到甜头,就死抱着主力会战,以歼灭敌军兵力为作战任务,这种固执正落入了利德尔-哈特所指出的“直接路线”的误区。当然,“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分,但是如果不顾战争的具体情况只强调其中之一,那么就会像日本人一样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薄富尔指出:“间接路线就是小调演奏的总体战争”。从这一角度讲,美国人的认识要好的多,也有很多很好的战例,如珍珠港之后避免主力会战而以后勤战略为主,如瓜岛作战以开始的劣势兵力最终磨垮了日军,更不用说对潜艇的大量使用了。就“小调演奏的总体战争”而言,美军的杜利特尔空袭更是间接路线的杰作,虽然空袭对日本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乎其微,但是却极大的振奋了己方的斗志和打击了日军的士气,迫使日军不得不仓促出击中途岛遭到挫败。 相形之下,日本人除了抄袭塔兰托空袭来了个奇袭珍珠港之外,大部分时间只知道简单地寻求正面的实力交锋,而不知道使用除了正面交战之外的多种手法来夺取胜利,尤其是对潜艇战的忽略是一个明显而重大的失误。 其他缺陷: 除了以上指出的问题,日军还有很多问题也影响到其海军航母战略的制定和顺利实施。 1、陆、海军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日军内部陆、海军的争斗由来已久。从国家战略上,陆军受德国影响严重,着力推动三国同盟,而相反海军则坚决反对联合德国和对美作战。从军事战略上,陆军长期担心北方陆上苏联的威胁,提出“北进论”,而海军由于急切需要获得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坚持“南下论”。 这种矛盾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双方不愿意在对方主导的作战中投入兵力,这一点除了直接影响作战中的两军协同之外,更严重的是会影响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方向的确定。比如说,中途岛之战前,黑岛龟人本来提出向西进攻印度洋、夺取南亚以摧毁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并争取和德军建立直接联系。这一战略将有可能彻底的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并改变世界战局。然而由于这需要陆军出动五个师配合,而陆军由于要在东北囤集重兵而不支持这一计划,这一计划只有中途夭折。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北进”和“南下”的冲突对日海军作战产生的巨大困难。 相比而言,美国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对战场主导权的争夺几乎在莱特湾闯下大祸。但是从总体而言,美国陆、海军之间的协同是相当的顺利,历次登陆作战的顺利实施就是陆海协同的典范之作。这主要应该归功于美军的行政体制比较完善,不像日本陆、海军在内阁中都占据一省,中央难以协调指挥。这个方面可能要算是民主主义的美国对军国主义的日本所占的明显优势了。 2、驾驶员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航空部队的驾驶员。日军早期对美空战占据绝对优势,中途岛之战中以2架损失击落美机40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是到了战争晚期,双方的损失比完全反了过来,甚至零式对P-40的损失比到了51:1的程度,以至于最后出现“马里亚纳猎火鸡”这样的耻辱。这种巨大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驾驶员的素质。这种变化源于两个原因:日军的“精兵主义”和周期极长的驾驶员培养体制。 所谓日本的“精兵主义”就是着力培养一只精锐部队,作战中也是依仗这只部队为主力,其信条就是“宁求质量勿求数量”。这一点和美国开战时几乎没有常备军而主要是靠开战后征集招募来应付战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战争初期初期日本驾驶员备战已久、训练有素,而美军几乎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自然居于劣势。但是这种精兵主义也有明显缺陷,就是战损的问题。当这只精锐部队在中途岛全军覆没之后,日军竟然难以寻找到足够的教练机和长机人员来完成新兵的训练!日海军在战争过程中基本保持相同的规模,而兵力质量每况愈下;相比之下,美军的规模却是增长十倍左右,而人员素质也在战争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从这一点即可以看出,强调质量的日军最后被强调数量的美军所击倒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更不用说日军的驾驶员培养机制十分僵化,成才周期很长,这也加速了日本在空战中最后走向被全面压倒的命运。 参考文献: [日] 阿川弘之:《山本五十六》 [日] 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中途岛海战》 [日] 坂本金美:《日本潜艇史》 [美] 高尔登·普郎格:《我们沉睡在清晨》 [美] 切斯特·尼米兹:《大海战》 [美] 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 [美]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美] 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英] 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法] 安德烈·薄富尔:《战略入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