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缅采夫元帅(以前写的,不太严肃) http://www.no1190.com/non-cgi/usr/23/23_281.jpg 彼得.鲁缅采夫于1725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从 事军事行政和外交工作,是彼得一世的亲信之一。鲁缅采夫5 岁时即登记为近卫军列兵,15岁参加对瑞典的战争。18岁当上 步兵团长。30岁晋升为少将。七年战争期间担任旅长,师长等 职务。叶卡特琳娜大妈掌权时,担任乌克兰总督。1768-1774 年俄土战争期间,担任集团军司令,获得元帅军衔。战后任俄 军重骑兵司令。1789年失宠,后在1794年的第三次瓜分波兰战 争中接替莱普宁出任侵波俄军司令。与苏沃洛夫共同镇压了波 兰人民的起义。1796年去世。 鲁缅采夫的军事著作以《勤务守则》和《想法》两篇比较 有名,前者是1770年为他所指挥的集团军起草的条令。后者是 1777年呈报给叶大妈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意见书。 七年战争中的鲁缅采夫 耶格尔斯多夫会战中崭露头角 1757年8月30日,由莱瓦尔德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在东普鲁士 的耶格尔斯多夫村对驻扎在该地的沙俄军队实施奇袭。普俄双 方军力对比为2万5千对7万,沙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面 对普军的突然袭击,俄军总指挥阿普拉克辛竟然吓的惊慌失措 ,放弃了指挥。俄军防线的中央地段被普军轻易突破,一时间 溃不成军。危机时刻,鲁缅采夫率领的一个旅赶到了战场附近 。形势逼人,他没有等待总指挥阿普拉克辛的命令,也没有向 主力部队靠拢,而是立即指挥部队攻击普军的侧后方。正杀的 起性的普鲁士军队突然被人从背后暗算,登时陷入被动。俄军 逐渐扭转了战局,原本已经开始逃跑的俄军也乘势转入反攻。 最后,普鲁士部队被俄军全歼。 攻克科尔堡 1761年,鲁缅采夫接到了进攻科尔堡的命令。其实早在 1758年,他就曾进攻过科尔堡,但无功而返。现在,他又有了 一个卷土重来的机会。 驻科尔堡的普军共有6个步兵营,45个骑兵连,200门火炮 。而鲁缅采夫手中的俄军包括8个步兵营,10个骑兵营,3个哥 萨克团,28门火炮。俄军无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处于劣势。 而且,鲁缅采夫的部队中大都是新兵,战斗力很差。为此鲁缅 采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边训练新兵,一边做进攻准备。但 这样一来,也给了科尔堡守军加强防御的时间。 8月,鲁缅采夫在海军的配合下开始发动攻势。海军首先 炮击了外围的工事,此后又派出2000人从海上登陆发动奇袭, 但没能成功。后来普鲁士方面派出了12000人增援科尔堡守军 。正巧同沙俄方面的一只援军在兰德斯堡地区相遇。普军遭到 重创,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冲进了科尔堡。科尔堡的守军增加 了近一倍。鲁缅采夫进攻的难度更大了。 到了秋末,由于久攻不下,俄军上级已经决定放弃科尔堡 ,命令鲁缅采夫撤回部队。但鲁缅采夫不死心,拒绝撤退。因 为城内的守军虽然增加了一倍,但吃饭的嘴也增加了一倍。他 估计被围困许久的科尔堡城内快要断粮了。 科尔堡是一个港口城市,俄军攻占它是为了能够从海上进 行补给。也就是说,这次作战行动的目的是占领这个城市,而 不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所以鲁缅采夫就..... 他把大部分部队转移到了外围,对外声称是要过冬后再发 起进攻。这时城内的情况果然不出鲁缅采夫所料,粮食快吃完 了,很难再坚持。普军指挥服腾堡亲王决定乘俄军主力移至外 围准备冬营的机会率军突围,城内只留下3000人把守。这样一 来正重鲁缅采夫下怀,俄军获得了兵力上的优势,再次加紧围 攻。12月16日科尔堡守军断粮,被迫投降。俄军终于获得了这 个重要的战略补给基地,可惜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了。 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的鲁缅采夫 扬威巴尔干 1769年秋,鲁缅采夫来到了德涅斯特河畔的霍廷。如今的 鲁缅采夫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旅长了,他现在是来接替战绩 不佳戈利琴担任巴尔干战场俄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 1769年冬,鲁缅采夫在霍廷冬营,进行休整,准备来年再 战。期间又以少量部队占领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 作为他的补给基地。1770年春,俄军统帅部制定的该年度作战 计划送到了鲁缅采夫手中。统帅部计划,由第二集团军占领宾 杰拉,而鲁缅采夫的第一集团军仅仅是为第二集团军提供掩护 。看完计划后,原本想大干一翻的鲁缅采夫对统帅部给他的这 个跑龙套的角色极为恼火。但是他又发现计划中并没有明确指 定第一集团军的行动,所以他决定利用这个空子主动寻求土耳 其主力部队决战。 当时土耳其方面也准备对俄军实施反扑,他们计划用15万 人在依萨克恰地区渡过多瑙河,然后向北进军。又命令8万克 里木军在基十尼奥夫方向策应,共同将俄军逐出摩尔多瓦。 1770年6月28日,沿普鲁特河南下的鲁缅采夫部队在里阿 巴亚-莫吉拉遭遇土耳其前锋部队。俄军获胜,继续南下。但 这时第二集团军却出了问题,他们的推进速度非常缓慢。这样 一来,鲁缅采夫的部队就处于一个过于突出的位置。而且前方 传来消息,土军主力正准备渡河,克里木的军队也从侧后方快 速接近。冒进的第一集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鲁缅采夫当机立 断趁土军主力没过河之前,先对战斗力较弱的克里木军队发起 攻击,将其击溃,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再扭回头同土耳其决战 。 7月18日,鲁缅采夫的部队在普鲁特河支流拉尔加河口地 区同克里木军队发生激战。当时鲁缅采夫手中有3万7千人,而 面对的克里木军有8万人,俄军处于劣势,硬拼是不行的。鲁 缅采夫以五分之一的部队在正面佯攻,吸引了克里木军队的注 意力。而五分之四的主力部队在当日凌晨两点的时候就已经出 发向克军右翼迂回。为了迷惑敌人,出发后仍然让营地上的篝 火继续保持燃烧,所以克军并没有发现俄军的行动。还误以为 正面的俄军就是主力。拂晓,处于克军右翼的俄军主力发起了 突然袭击。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防御薄弱的侧翼被俄军迅速 突破。克军遭到了沉重打击,仓皇逃窜到亚尔土赫湖附近。就 这样,鲁缅采夫部队侧后方的危险被解除了。 现在鲁缅采夫就要收拾土耳其人了,不过他的对手是一个 拥有15万人的庞大集团军。其统帅哈利利也正盘算着利用绝对 的兵力有时消灭鲁缅采夫。另外,克里木军队虽然退却了很远 ,不会从侧翼包围自己。但是却时时威胁着俄军补给线的安全 。 在此困难的情况下,鲁缅采夫还是决定把赌注压在进攻上 。他以1万人保卫交通线,以剩下的2万7千人去和土耳其人决 战。这时俄土的兵力对比是1:5! 经过侦察后他发现,土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总指挥哈利利 却是个大草包。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过然不 假。哈利利的土军大营,居然设在一个叫特拉场壁障的古罗马 遗址旁。这里西边是卡古尔河,东边是深谷。最窄地段只有1 公里。15万大军杂乱的拥挤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根本无法进 行机动。哈利利将为他的愚蠢付出巨大的代价。 哈利利预定8月1日向俄军发动进攻。早有细作报至鲁元帅 帐前,鲁缅采夫决定先发制人。俄军7月31日夜出动,8月1日 凌晨5点翻越特拉场壁障,对土军发动突然袭击。还在梦中的 哈利利被隆隆的炮声惊醒,急忙指挥土军反击。但是在如此狭 小的空间内庞大的土耳其军队根本无法展开。密集的人群在俄 军猛烈的炮火下伤亡惨重。占据天时地理的俄军则一开战就掌 握了主动权,越战越勇。到了上午10点,土军再也无法支撑, 放弃阵地溃逃。战后俄军清理战场,统计土军被击毙者超过2 万人,同时缴获大批火炮和辎重。而俄军自己仅损失1千多人 。此后鲁缅采夫又继续挺进,扩张战果。先后占领了伊滋梅尔 ,基里亚,布勒拉伊等城市。 1774年春,为迫使土耳其接受沙俄苛刻的和谈条件,鲁缅 采夫再次率军发起攻势。他以5万5千人,向鲁十楚克,西利斯 特拉,舒木拉发起进攻。面对的土军有10万人,但这时的土军 精锐早已耗尽。剩下的只是些七拼八楱的杂牌部队,根本不是 俄军对手,一触即溃。在舒木拉外围的克滋路扎。一个个有 8000人的俄国师,竟然打败了4万土军。俄军前锋继续南下, 君士坦丁堡危在旦夕。土耳其被迫同沙俄方面和谈,并于1774 年7月21日签署了《库楚克-凯那尔和约》。就这样,在鲁缅采 夫等众将士的浴血奋战,不懈努力下。叶卡特琳娜大妈终于心 满意足的拿到了土耳其签署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鲁缅采夫的军事思想主要继承自彼得大帝的“进攻战略” ,这也是以后俄军名将所普遍推崇的。他们认为,积极主动的 进攻是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即使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也强调进攻作战,以寡胜众。鲁缅采夫的这种思想在7年战争 和俄土战争中都表现的相当明显。他还勇于接受新战术,打破 陈规。被认为是在俄军中率先突破线式战术的束缚,采用纵队 ,散兵线的军事家。 后来,鲁缅采夫还作为乌克兰集团军司令参加了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但影响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