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火线勾画传奇人生 文/姚燚 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大事件,让全球的聚光灯对准了穆斯林世界。巴基斯坦,因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成为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和令人好奇的一片土地。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一个超脱于官僚、政治和军事体系之上总揽重权的人,自信能引导国家走向真正的民主;一个温和的穆斯林,周旋在西方世界和极端分子之间;一个大权在握,沉着稳健的人,却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恐怖来袭。《在火线上》,穆沙拉夫总统的亲笔回忆录,向我们展现出一段出生入死、惊涛骇浪的传奇人生。 平凡移民的不凡经历 1999年巴基斯坦的政局不稳,时任陆军参谋长的穆沙拉夫和总理谢里夫矛盾重重。谢里夫在地面遥控“劫持”了穆沙拉夫的飞机,期望以此赢得时间逼他辞职。穆沙拉夫清楚,谢里夫的胆量来自于自己缺乏的所谓“根基”。谢里夫并没有料到,这一次,他恰恰低估了对手。 穆沙拉夫四岁的时候随家人迁入巴基斯坦定居。他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家境虽不贫寒却也非大富大贵。即便如此,穆沙拉夫始终接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明智机敏的素质,却也没有抹煞他富于创造的想象力和坚忍不拔的耐力。他一直不是个省事的乖孩子,生活也从未风平浪静。然而,命运一次次垂青这个坚守一定原则而又善于把握局势的人。从圣帕特里克学校的学生到巴基斯坦军方的高级将领,他不时因为活跃直率的个性为自己惹下麻烦,又一次次化险为夷。可以说,军队为穆沙拉夫提供了一片施展手脚的天空。他天资聪颖、身体和心理素质过硬,虽身经无数艰难险恶,却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很快就树立了威信。而同时,深谙首领之道的他能将部下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你必须身先士卒,”他说,“任何要求大家做的事,你都要做得比他们更好(至少比大多数人好),尤其是在需要体力的事情上。同时,领导者应当公正、严格、有同情心,并且体贴士兵,还要搞好他们的福利,甚至帮助解决他们的家庭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可以说,从一名普通的青年军官到巴基斯坦军方的最高长官,穆沙拉夫这个并无军方高层背景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也正因为此,才使他得以建立岿然不动的人气和支持率,于危难时刻助他一臂之力。 风云变幻中的枭雄 巴基斯坦并不是个风平浪静的国度。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目不识丁者,都是这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全国1.6亿人使用数种不同语言;极端主义与温和主义碰撞,西方化与保守的传统文化对阵。从20世纪50年代起,巴基斯坦几经政变,各种军事、政治、宗教力量错综盘杂,政治局势变幻莫测。穆沙拉夫总统在这部回忆录中首次全程分析了几十年以来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斗争。从卡尔吉尔冲突中与谢里夫总理的意见不合到乘坐的飞机被地面劫持,燃料耗尽面临机毁人亡的危险,再到排除异议身兼军政二职,穆沙拉夫总统袒露心声,告白自己如何与反对力量斗志斗勇,最终摆平各方势力,登上权利颠峰。 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与死神打游击 作为世界反恐前沿阵地的指挥者,他被《时代》杂志评论为从事着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他两次与自杀式暗杀近在咫尺,其中一次坐在轮胎只剩下钢圈的汽车里成功逃脱。他指挥的反恐力量捕获了670余名“基地”组织成员,虽然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羽翼分布在巴基斯坦的山区和城市中,包括本·拉登和扎瓦希里。巴基斯坦与核武器国家印度相邻,向来无法高枕无忧。而1998年的核爆炸过后,更是两次与印度剑拔弩张。作为总统的穆沙拉夫必须为国家的安全殚心竭虑。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人生充满激情,也从不回避敏感问题。在这部回忆录里,我们可以从反恐舞台的中心清楚地观察这场战争。穆沙拉夫总统分析了“9·11”时间前后“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渊源以及对巴基斯坦所处国际环境的通盘考虑,详细描述了追捕本·拉登及其高层党羽的“猫捉老鼠”的游戏,线人提供的情报,他们对恐怖分子的包围堵截以及腥风血雨的正面冲突。面对两次暗杀形成的恐慌以及破坏,他是如何利用蛛丝马迹(如修复的人脸、烧毁了一半的身份证和手机SIM卡)顺藤摸瓜发现幕后指使。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巴基斯坦军方在山区清扫“基地”组织的战略部署和战斗行动,并分析了“基地”组织仍在活跃的北部瓦济里斯坦。 反恐战争毕竟只是这部回忆录里惊涛骇浪的一部分。1999年将穆沙拉夫总统推向权利顶峰的整个内幕昭然若揭。穆沙拉夫总统更讲述了毛拉奥马尔的故事,以及巴基斯坦同塔利班周旋谈判直至决裂的全部过程。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有千千万万种,穆沙拉夫却只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家对于一个处在权力顶峰的男人来说,可贵却也难得,而穆沙拉夫做到了。他是个孝子,无论官居何位,总时时守在父母身边。他承认年轻时的自己颇喜好美女,而他的结发妻子,不仅具有美艳的外表,更是一位镇定而坚韧的贤内助。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而他对她的感激也溢于言表:“她对我在生活态度上的影响,特别是对我职业生涯的益处功不可没。她成功地把我从一个随意、傲慢和粗鲁的人改造成一个心态平和、富有责任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