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八八舰队始末[转帖] 八·八舰队简史 不久前曾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中国旅游者在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内寻找美国航空母舰的锚地,四处乱转的他遇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日本老人,年轻人立刻迎上去用日语询问老人是否知道航母的停泊之处。老人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又感慨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对军舰感兴趣的真的越来越少了!”,老人的这番话语使得年轻人在没有表露身份的情况下与他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位老人是横须贺海军造船厂的老工程师,曾亲眼目睹过当年日本帝国联合舰队的盛况。分手之后,老人面对着巨大的海港码头喃喃自语:“当年大和号就泊在这里,武藏号就泊在那边,而信浓号,就是从我眼前开出去的……”。年轻的中国人回头望了一眼老人,从对方的眼睛里,他依稀看到了自豪、眷恋和燃烧的火焰! 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国就一直渴望着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甲午战争之后,八八舰队以及组成它的梦幻般的战列舰群仿佛已经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强大的海军的代名词,即使到今日也不断的被日本国民提到并被世界上的人们所熟知。大和民族这种建立强大海军的梦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最终被寄托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那些小小的驱逐舰群上。但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并非是导弹时代的那些舰队,同它的前辈们相比,那种在交战时只需要按几个按钮就决定胜负的海军已经蜕变了。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那些蒸汽时代的伟大丰碑,象征着那个年代科技与工艺的最高成就的战列舰队,重温一下人类在蒸汽时代鼎盛时期曾经有过的一个梦想:一个追求更强、更大、更快速战舰的梦想。 尽管这些梦想所凝聚成的都是些精美绝伦的杀人机器。 八八舰队的起源 近代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时代。1895年日本依靠击败没落了清帝国而成为了亚洲的强国。消化与吸收了“甲午战争”胜利果实的日本,又在十年以后击败了没落的沙俄罗曼诺夫王朝。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被称为“日俄战争”——日本从此挤身于世界列强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强国。 这两场使日本崛起的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规模的海战。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预示了近代海战的发端,海上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十年以后的日俄战争则将海战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至,日本利用甲午赔款完成建设的“六六舰队”[注1]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以一场海战的胜利奠定了最终胜局。这两场战争的事实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对海军的重视达到了颠峰。建造更强大海军更庞大的舰队去称雄世界——这成为了那个刚刚崛起于世界国家的每个国民的迫切愿望。 1905年,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最后战败,日俄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并最终继承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全部特权,但是基于各种压力和原因日本被迫答应以放弃战争赔款来作为对俄国的让步。由于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巨额的战争赔偿,已经被战争重压挤的几乎喘不过气来的日本民众对这个胜利大失所望,他们认为政府软弱无能而美国人则出卖了自己。东京发生了大规模骚乱,群众涌上街头高呼反美口号并向政府机构投掷石块…… 战争尽管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也看到了自身实力的有限。 1906年,历史上最早“八·八舰队”设想被提出,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拥有八艘一流主力战舰和八艘装甲巡洋舰的强大舰队。八艘战列舰的最初两艘:“香取”号和“鹿岛”号是由日本向英国维克斯铁厂以及阿姆斯特朗公司分别订购的,同日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几艘战列舰相比这两舰各加装了四门10英寸二级主炮从而使火力增强不少。这两舰目前已经完成了船体建造进入了舾装的最后阶段,近期即将交货。第三和第四艘战舰“萨摩”和“安艺”号则已经于去年5月15日分别由吴港造船场与横须贺造船场开工建造,这两艘战列舰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排水量高达19800吨,拥有四门12英寸主炮以及十二门10英寸二级主炮,这也是日本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工业力量来建造高性能的主力舰,日本海军计划再兴建4艘同类型的战列舰以使新式战舰总数达到八艘。因此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代八八舰队很可能将最终是以这样的面貌所呈现。但是一切随着一艘前所未见的战舰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1906年10月1日,一艘灰色的战舰驶入了北海的冰冷海水中开始了她的处女航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这艘战舰拥有弹道性能完全一样的十门12英寸主炮,这使她的在拥有空前火力的同时每一门主炮都能共享射击参数从而使得那些装备有二级副炮的前无畏舰复杂且烦琐的射击控制问题得以解决。而真正可怕的倒不是那统一口径的主炮,而是统一口径后安装的全新概念的火控系统,它使得战舰能像一个整体一般进行战斗,而不是过去那样每个炮塔凭借着各自的射控系统各自为战。此外全新概念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实用化使得这艘战舰的航速突破了原先那些使用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战舰的20节瓶颈,同时大大改善了高速航行时的震动以及可靠性问题。这艘战列舰的出现使得以往的所有战舰显得统统过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军新时代开始了!“无畏舰时代”将成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最绚丽岁月的代名词。 “无畏”号的出现无可避免的冲击了世界上所有列强的神经,最最直接的后果是使美国海军当时正在环球航行、起航时尚雄壮威武并使得出访的列国倾慕不以的“大白舰队”转瞬之间就显得老旧过时,而新兴的日本更是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和自身力量的不足。日本海军紧急修订了原来的计划,将另外四艘尚未开工的战列舰从新进行定位,彻底放弃了原本的建造思路而转为寻求获得“无畏型”战列舰。 就这样,第一代的所谓“八·八舰队计划”的最终形态呈现了出来。整个计划的核心是建造四艘新式无畏型战列舰,这些军舰的船体将由日本国内制造,而主炮则只能向日本当时的盟友英国订购,第一批两艘军舰分别被命名为“河内”号和“摄津”号。至于日本国内则继续完成“萨摩”以及“安艺”号前无畏舰。至于计划所规定的八艘装甲巡洋舰则都是日俄战争时的老将。不过日本人很快就发现即使这样也依旧免不得落后落人于后。 背景资料一 “河内”号和“摄津”号的一些事 在第一代“八八舰队计划”中订造的两艘无畏型战列舰是在1912年先后交付,但是遗憾的是这两舰硬是被建造成了不伦不类的“半无畏舰”。 日本海军原本计划给这些船统统装备英国人最新开发出 50倍径12英寸Marks XI型 主炮(当时日本尚未真正掌握大型舰炮的制造技术),这种新式主炮其实就是“无畏”号上装备的 45倍径12英寸Mark X 型 主炮的长身管型,具有比Mark X更远的射程和穿透力。不过新式玩意的价格自然也要高出许多,这对当时财力极其有限的日本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当时作为海军军令部长的东乡平八郎元帅却对这种最新玩意不感冒。在赴英考察中日本海军代表团也发现了该炮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缺陷,根据以前的实际经验,日本海军主力舰的交战大都发生在8000到9000码以内,(日本直到1912年才从英国获得了完整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这样的交战距离中Mark X和Mark XI差别并不大,再加上后者的价格比前者要高上许多。鉴于此,东乡要求海军将船体两侧的四座炮塔合计八门Mark XI换成可靠而且实惠的Mark X,仅保留艏艉部采用射程较远的Mark XI。 这样作虽然造成了主炮弹道性能的不统一,背离“无畏舰”的设计宗旨,但是由于Mark XI直接发展于Mark X因此在适当降低前者装药的情况下两种主炮的弹道性能还是大体接近的,实际应用中差异并不明显。 事实上日本海军后来对Mark XI的实际评价也不高。作为初代的长身管火炮这种主炮缺陷明显,由于比Mark X的炮弹需要更强的发射药因此造成身管寿命缩短许多,而且基于铸造技术本身的缺陷炮身容易弯曲变形从而使炮击精度下降明显等等。 赶超时代潮流的努力——第二个八·八舰队 无畏舰时代海军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在突破了一个传统模式后随之带来的变革也是巨大的。 由于Mark XI上的实际缺陷,日本海军打算委托维克斯公司为日本研制一种新式的长身管12英寸主炮,维克斯公司接下了这个定单,并给新炮冠名为“12英寸维克斯Mark J”。但是一切到了1909年又生了波折。这一年的9月和11月,皇家海军最新式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开始动工建造,这些最新锐战舰将安装有皇家海军军工技术的最新成果——13.5英寸45倍径Mark XII型舰炮,其威力远远凌驾于“无畏”号之上。世界舆论在赞叹的同时将其称之为“超无畏舰”。这一变革再次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经,他们意识到到原本那种跟随时代潮流的做法可能将永远无法得到一支世界一流的舰队。日本方面紧急同维克斯公司商议修改原本的主炮研制合同。修改后的合同要求“秘密的”为日本研制一种14英寸口径的主炮,但是为了保密起见新式主炮将依然沿用“12英寸维克斯Mark J”的名称。就在不久之后,最新的“八·八舰队”方案正式出台,这一方案的出现可被视作日本向一流海军强国迈进的开始。但是还是由于资金问题和1913年底发生的西门子事件,引起了国民对海军的极度不信任,日本决定将计划分为三步来实施以便于缓解压力。第一步是实象以八艘战列舰和四艘战列巡洋舰为重的“八·四”计划,待国力加强后一步一步的使之成为“八·六”进而完成整个“八·八舰队”。 新的舰队计划将目标定的很高。初代八·八舰队计划中的八艘装甲巡洋舰被八艘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所替代,这级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金刚”级将由日本当时的友好盟邦英国帮助建造,具体是由英国设计师 G·R·瑟斯顿爵士的领导下参考了皇家海军新锐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改进而来。新的战列巡洋舰将配备上八门日本海军秘密委托维克斯公司研制的14英寸的主炮,而且将“狮级”位于船体中部的炮塔挪到了船尾,因此大大改善了这个炮塔的射界同时减小了炮口暴风对上层建筑物的损害,不仅如此该舰的航速也将超过世界上以往任何一艘同级别舰,设计为27.5节。 计划建造的八艘战列舰则被称为“扶桑”级,依照英国方面设计的“金刚级”的蓝图由日本设计师自行加以战列舰化改进而来,是一种排水量超过三万吨的庞然大物,其吨位就当时而言可谓世界之最,这些战舰同样装备研制中的14英寸巨炮但总数将达到十二门之多在火力上也是独步全球的,这些战列舰同时将拥有足够好的防护能力以抵御同级别火力的打击。 1910年早些时候,日本国会开始就八八舰队的各建造预案开始进行表决,最早审议通过的是第一批建造两艘战列舰的预算拨款,然后又在次年初通过议案批准建造新型战列巡洋舰四艘。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安排海军决定先开工建造战列巡洋舰。 由于没有建造同类型超级战舰的经验,也同样对己方建造如此先进的军舰的相关技术缺乏信心,金刚级的首舰“金刚”号决定交由英国船厂制造。1911年1月17日,“金刚”号在维克斯船厂安放下第一根龙骨,而来自于日本各个船厂的技术骨干力量将睁大眼睛观摩整个建造工程,并将建造大型军舰的完善技术带回日本…… 继“金刚”号之后,11月7日二号舰“比睿”号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维克斯公司的技术人员为建造工作提供了全程技术指导。次年3月11日,经过周密的准备“扶桑级”战列舰的首舰在吴港海军工厂的船台上安置下了龙骨。到了1913年3月16日,“金刚级”的三号舰“榛名”在川崎造船厂铺设龙骨,次日三菱造船厂内四号舰“雾岛”也正式开工建造。而早就通过预算的扶桑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山城”号,则一直拖到1913年11月才在横须贺造船厂动工。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尽管从明治维新起就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尽管进步巨大,但是比起英、美这种老牌的工业强国来说依旧差距巨大。在“金刚级”的四舰中,在英国船厂建造的首舰“金刚”号的质量明显好于日本在本土船厂自行建造的另外三艘,即使有英方的技术人员指导也是如此。同首舰相比,比睿、榛名、雾岛三舰的结构强度要差不少,船体寿命比“金刚”号低约20%左右,而且其水密性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至于日本依照获得的“狮级”战列巡洋舰蓝图自行加以战列舰化的号称“本国造”的“扶桑级”战列舰问题就更多了。首先由于这是全世界第一艘派水量超过三万吨的船舶,加之日本方面建造技术和经验不足,因此水密性能堪忧;其次全舰主炮安置数量过密,齐射时炮口暴风会横扫全舰;第三点,也是最叫人吐血的是当船体中部两个炮塔以一定角度射击时,炮口上并发出的暴风会立刻扫掉另一炮塔上方的六米基线测距仪…… 总之“扶桑级”问题多多,充分说明了在大型船舶制造技术上盲目跃进会遇到数不清麻烦和问题. 当1915年上半年第一批开工的四艘战列巡洋舰全部建成的时候,全世界都为日本的海军实力骤增而侧目。金刚级四舰的完成使得日本海军一下子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队,这一点甚至让英国皇家海军都羡慕不已,在同德国公海舰队对峙的紧张时期,英国曾经提出过要租借这四舰,但是被日本政府断然拒绝。差不多就在同一时候,八艘战列舰中的第二批两艘的建造也获得了日本国会的批准,不过日本人也意识到了“扶桑级”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对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最明显的改动是船体中部的两座炮塔被改为了“背负式”布置,从而大大改善了这两座炮塔开火时产生的炮口暴风对上层建筑物的影响,同时船身水密性的问题也得到了改进,主机改进后航速也略有提高。 这八艘战舰的陆续建造和服役,标志着日本海军开始走向它的全盛期。但是与同样在拼命扩展和建设的美国海军相比,无论在财力、技术以及环境上都是处于劣势,而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德国(相对日本而言)更是在努力将一艘一艘更强大、先进而且高速的战舰送下船台,更何况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强、最快的新型“高速战舰”——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那么现有的战舰也就无法长久的保持技术和性能上的先进性。有鉴于此,日本人的心思又开始活动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压倒所有一切国家尚在建造乃至设计中新式战列舰的强大战列舰,为了作到这一点新的计划战舰必须装备有前所未有的“40公分”(日本海军就是这么称呼这种炮的,实际达到410毫米也就是16.1英寸)口径的主炮。 于是日本人又像上一次八八舰队计划一样,修改了后续战舰的建造计划转而设计更强大的战列舰。 随着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次修订,搭载新近完成的“40公分三年式”主炮[注2]的战舰也完成了最终设计。这型战列舰被命名为“长门级”,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安装有16英寸级别主炮的战列舰。从外型上看明显有仿照“伊莉莎白女王级”的痕迹,相同的长艏楼船型、一样的上层建筑物布局包括主炮配置和桅杆位置,后来成为日本战列舰最大识别特征的高耸的塔式桅楼也特别的扎眼。 该舰彻底放弃了毫无用处的冲角艏设计,转而采用能大幅提升适航性能的飞剪艏。同英国皇家海军的“伊莉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相比“长门级”更重视航速和火力,26.5节的试航最高速度和410毫米(所谓“40公分炮三年式”的实际口径)口径使她能在建造的哪个年代傲视群雄,但是仅12英寸的侧舷防护虽然对于同级别航速的战列巡洋舰来说属于重装甲,但是相对于日本海军先前建造的那两级战列舰来说毫无改善;水平装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以抵御从越来越远距离上射来的大角度落弹的打击。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长门级”战列舰的在其装甲防护设计上汲取了美国海军最新的“重点防护”概念(All-or-nothing Armor),虽然水平装甲依旧按照传统被铺设到了艏艉,但是艏艉非致命部位的垂直装甲被全部取消了。两艘战舰于1917年8月28日和次年6月1日分别在吴港工厂和横须贺造船厂开工。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呢…… 背景资料二划时代的All-or-nothing Armor概念 著名的All-or-nothing 概念诞生在1912年,当时正在全面扩张中的美国海军拿出了他们最新型战舰的设计图,美国海军计划中的1912年型战列舰“内华达级”。 人们发现,在“内华达级”战列舰上原本像前无畏舰那样覆盖在早期无畏舰艏部和艉部的次厚度装甲被取消了,而是采取细分隔舱、加强水密措施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在新的图纸中这里属于战舰上可以放弃的“非致命部位”。而主装甲带和炮塔、炮座装甲却被明显的加厚了。 这种令人咋舌的新设计区别以往被的就有设计思路,被人们称为“重点防护概念”(All-or-nothing Armor),而传统的装甲防护设计则被相应的称为“全面防护概念”(Incremental Armor)。这一设计的主导思想的实质是为了能将战列舰设计中分配给防护的吨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使战舰上的装甲在抗打击中能更有效率。 那些天才的美国设计师们的思路很简单:既然无畏舰上不再安装次口径的二级主炮甚至取消了副炮,那么传统装甲防护体系中厚度只能用以抵御教小口径火炮攻击、却无法抵御主炮打击的次厚的装甲就显得毫无价值了。既然无法有效抵御大口径主炮的射击,而其所防护的艏艉部位在海战中的损伤又并不致命,那么干脆将其取消而将宝贵的吨位分配给那些真正重要且致命的部位——主装甲带、炮塔炮座、司令塔。 疯狂的年代——最终版本八·八舰队计划出台的背景 1918年是决定德意志第二帝国命运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日本国会批准了将原有的“八·四计划进”行扩充为“八·六计划”的决议,既再建造两艘战列巡洋舰,不过是否要新设计更强大的战舰还有待商议。也就在这一年,另一件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发生了。 同盟国投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厉时四年的流血和牺牲之后于1918年以协约国方面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这结束。 几个主要战胜国的国民尚未从胜利的余韵中恢复过来就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被卷进了一个更庞大的军备竞赛,而这个竞赛将有可能耗尽国家的最后一滴血汗……1918年12月13日,当“乔治·华盛顿”号邮轮载着威尔逊总统在严密护卫下驶抵布雷斯特,一场新的竞争就似乎已经被拉开了序幕。 美国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最终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赢家,从英、法等老牌强国的债务国翻身成为了这些国家的债权国。同时美国在战争最关键时刻加入协约国参战的举动也使得美国成为了胜利者之一得以出席战利品分配与以及对失败者的处置大会。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之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同威尔逊的一番对话,劳合·乔治说:“大不列颠将以它的全部才智保持一支优于美国或任何其他强国的海军。”但是他明白无误地得到了威尔逊总统的回答:“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屈服于大不列颠完全控制海洋的野心,就像不会屈服于德国控制陆地的野心一样。英国越快承认这一事实,对它就越好”。美国真正的强大了起来,它需要开始向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了。 美国人并非是在空口说白话,就在他们谈论这个不怎么令英国人愉快的话题时,美国海军的1916年造舰计划已经被启动,而且紧随齐后的1919年造船法案也已经进入到了审批阶段。反观英国,尽管它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尚有近四十艘第一线主力舰支而且还不断有新舰建成服役,而美国当时仅完成十六艘战列舰。但是随着几乎耗尽了日不落帝国最后实力的大战的结束,英国现在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允许它在保持如此规模的舰队了,这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恨下心来将那些在战争期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战舰送上船台拆毁,到了1921年时已经有超过三十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被解体处分,英国人只留下了最好的一些船。不过美国人的压力也严重的触动并妨碍到了英国人几百年以来养成的完全控制海洋的习惯和尊严。 当时依旧担任海务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如此说道:世界上任何事情,任何你能想到或向往的或者其他人可能告诉你的事情、无论多么貌似有理的论点、无论多么引人的呼吁、都不能使我们放弃我国生命赖以维持的海上优势。显然,对英国来说新的一轮造舰计划将伴随着对于旧有的处分一同展开。 对于英国美国的的目的是夺取原本属于它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地位,英美的争峰不妨被称为是一种意气行为,而对于太平洋对面的日本美国人则是直接涉及到巨大的政治以及军事利益。 日本借着一战的东风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赢家之一,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急速扩张好包含这经济以及政治上的扩张,可以说如果对马海战奠定了日本作为世界强国崛起的开始,那么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系列扩张就成为了它正式崛起的标志。对于美国来说当然不希望太平洋的对面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并着手开始抑制它的进一步崛起和发展。 1920年,美国人战后势力扩张和发展的的第一步计划开始实施——建造四艘装备有八门16英寸主炮、能制衡日本的“长门级”的新式战列舰“科罗拉多级”,这级战列舰坚持美国海军过去一贯的造舰原则——重视火力、防护,不惜以牺牲航速为代价。紧接其后的则是建造六艘各装有十二门16英寸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和六艘各装八门16英寸主炮航速高达33节(修订前计划装十门14英寸主炮,航速34节)的超级战列巡洋舰。 其实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在之前就计划好的,其构思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海军就曾将他们还在设计的舰队定义为“要在太平洋具有压倒性的海上优势,而在大西洋则具有对所有潜在敌人的防御优势”。由于在一战结束后美国人最终对阻止日本获得原属德国的太平洋上系列群岛:马绍尔、马里亚纳、加罗林群岛这一意图的失败使得美国人希望尽快完成两洋舰队的宏伟构想,美国方面决心以压倒性的强大军力来遏止住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崛起。 美国海军的扩张也并不仅以上述两级战舰为止,更快、更新的超级战列舰尚在设计之中而海军的预算也被从1914年的1.36亿美圆急速膨胀到1921年时期的4.33亿,增长幅度之快前所未有。 因为以往一系列胜利而开始飘飘然的日本人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加之美国人在《凡尔塞和约》缔约期间对日本企图长期控制中国山东这一企图的阻挠,导致无数愤愤不平日本的年轻人逐渐被政府的宣传以及野心勃勃的军部所鼓动。加上美国西部地区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起来的歧视日本移民的趋势[注3],更使得自大异常的日本人感到难以容忍。两句后来恶名昭彰的口号“鬼畜英美”和“尊皇攘夷”被流行了起来并成为了日本“年轻一代军国主义份子”(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也可以被称为“愤青”)的口头禅。 但是日本人绝不是光喊不干的民族,东方人特有的“好面子”特点以及勃勃野心使他们甚至不惜以1/3的国家预算去建立一支超级舰队,要不了多久一个“恍若梦幻”的舰队计划就要出现了。 幻之八·八舰队 在1920年中期,日本国会通过了第三个“八·八舰队”方案拨款2.45亿美圆,这几乎占到了日本当时年度预算的三分之一,但是日本似乎决心已定冒哪怕耗尽国家财力的危险都要去完成这个全新的八·八舰队计划。新计划的主体依旧是建造8艘高速战列舰以及8艘战列巡洋舰,但是在对于建造军舰的性能要求上却远远超过了以往那两个计划。而在三年前开工的长门级战列舰同这些后续舰比较起来,都将是小巫见大巫。 “长门级”之后将建造两艘标准排水量39900吨的“加贺级”战列舰,船体设计上加贺级可以被视为是“长门级”的放大。拥有同长门级一致的航速但尾部要多出一座双联装炮塔,所以火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尾部三座炮塔呈品字型布置因此火力发挥有所影响)。不过对于战斗力提升最显著的因素还是在指挥塔上方安装了新型的回旋式指挥仪(1912年从英国引进的“斯格特”式指挥仪的仿制修改版)。“加贺级”的装甲设计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国的传统,垂直装甲被分成了两层安装,舷侧要害部位直接安装的是10到11英寸的装甲板,在船体内轮机舱前另安装有3英寸厚的垂直装甲;船头和船尾被3.5英寸(89毫米)的垂直装甲所包裹。在加贺级的设计上,日本海军开始重视起了水平方向的防护,要害部位有两层水平装甲总厚度达到120毫米,在个别致命部位上更是厚达160毫米。“加贺级”在船体两舷舯部设有鼓出的防鱼雷隔舱而且垂直装甲代水线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船体底部,这一部分的装甲厚度大约3英寸,就鱼雷防护措施来说在同期战舰中也是属于一流水准[注4]。 同“长门级”一样的是加贺级依旧沿用煤、重油混烧方式装有舰本式锅炉12台、四个“Brown-Curtis”式蒸汽涡轮,总输出功率为91000马力,所以“加贺级”战列舰也能达到同长门级一样的的26.5节航速。 “加贺级”的建造方案在日本国会对1918-1919年年度预算的讨论上并不很困难的通过了日本国会的批准。在1920年的7月19日,“加贺”号在神户的川崎造船厂开始船体建造,而加贺级的二号舰“土佐”号其实早在年初的2月16日就开始铺设龙骨。而同被划为1918-1919年预算案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也紧随其后开始建造。 “天城级”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贺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航速由于被安装了更多的锅炉而大为提高,最高航速为30节。火力上“天城级”同先前开工的“加贺级”战列舰是完全相同的,同为五座双联装“40公分”炮塔。两型战列舰的区别在于装甲设计,“天城级”在装甲防护上要明显弱于“加贺级”,不仅没有后者所拥有的主装甲带后直接铺设在轮机舱壁上的3英寸装甲而且水平装甲的最大厚度也仅为4英寸,炮座、炮塔上的防护也比之后者要弱许多。更重要的是在最大厚度装甲带的覆盖面积和装甲总质量上“天城级”也明显逊于“加贺级”,不过日本海军对“天城级”的定位本就是战列巡洋舰,所以这些忽视生存能力的设计也并没有招致太大的非议。1920年12月6日,“天城级”的首舰和二号舰“赤城号”同时在横须贺和吴港海军工厂铺设龙骨;但是三号舰“爱宕”号以及四号舰“高雄”号则拖到次年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才开工建造。 在第一阶段的八艘全部开工后,第二阶段的计划紧随其后展开。作为“加贺级”的后续舰海军拿出了“纪伊级”方案作为八八舰队计划中八艘战列舰的剩余四艘战列舰的蓝图。 “纪伊级”方案比之“加贺级”的在外型上最大不同是船形由平“甲板型”变更为了“长艏楼型”,因此“加贺级”原本尾部呈品字布置,夹在舰桥同较高尾炮塔间的那座炮塔被抬高,原本火力发挥的限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纪伊级”同“加贺级”另一个不同在于对主机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计划安装19台舰本式锅炉因此输出功率高达131200马力理论最大航速可以达到29.75节。由于要增加更多的内部空间以容纳新的锅炉,船体长度被从“加贺级”的231.6米延长到了250米。随着锅炉数量的增加,原本烟囱的排烟能力也显得不足,因此“纪伊级”被设计了一个新的烟囱,而由于延长了船体新烟囱的布置也就并不算什么问题。 至于其他的诸如防护性能以及方面,则并不同“加贺级”有多大的区别,两级战列舰的装甲防护系统设计大同小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船体的延长和内部空间的增加,燃料搭载量也被提高航程有“加贺级”的14节航速下6500海里,提高到了14节航速下8000海里。 “纪伊级”的一二号舰都获得了命名,首舰自不待言,二号舰被命名为“尾张”号。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看,“纪伊级”的第三第四号舰均尚未获得正式命名,留给世人的惟有“十一号舰”以及“十二号舰”这个建造代号。 上文已经说了,第三次“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建造八艘战列舰:长门、陆奥、加贺、土佐、纪伊、尾张、十一号舰、十二号舰。八艘战列巡洋舰中已经定型并开工的四舰分别为:天城、赤城、高雄、爱宕。那么下文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另外四艘战列巡洋舰的话题,如果先前的那些战舰还只能算强大的话那么计划中最后的四舰装备有46cm主炮、30节航速的战列巡洋舰就只能用“疯狂“一词来形容了。由于都没有获得正式的船名,所以后人只能将这四艘战舰称为“十三号舰”,与其说这是战列巡洋舰不如称之为第一种真真正正的“高速战列舰”。 “十三号舰”拥有凌驾八·八舰队中其他十四艘僚舰的火力与防护,而且要求航速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持平同为30节。因此在“十三号舰”的设计上确实要下一番工夫。 为了能多容纳锅炉以便提高功率输出,船体长度达到了915英尺(合279米),水线长度则为875英尺(合267米),其长度甚至超过了二战中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高速战列舰,成为了战列舰正规设计中空前也是绝后的规模(二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的H44计划实在不能算是头脑正常下的设计,而且几乎不可能建造)。而为了能满足高速要求船体则被设计的非常狭长,水线处最大舷宽仅为101英尺合30.8米长宽比为8.67这几乎就是轻巡洋舰的船型,在按照要求安装上全部设备后标准排水量将达到47500吨。对于一艘战列舰来说这样的狭长设计势必影响到高海况以及全部主炮侧射时的稳定性,但是在锅炉以及轮机性能尚不够发达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也是在努力提高锅炉数量依旧无法满足航速要求后不得已的措施。尽管“十三号舰”的主机输出对于如此庞大的船体和如此高的航速要求来说依旧显得单薄,但是凭借着在庞大锅炉舱内总计安装的22台舰本式锅炉,其总输出达到了150000马力,这在当时属于空前规模的。 由于排水量的增加所能承载的吨位也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十三号舰”能在装甲防护上增强不少。舷侧主垂直装甲带最大厚度达到了330毫米,同样拥有“加贺级”以及“纪依级”位于轮机舱外部的那层3英寸(76毫米)装甲;战舰长长的艏艉部分被5英寸的垂直装甲所保护;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的厚度为5英寸(127毫米),弹药库和前后主炮塔之间则是160毫米。 “十三号舰”对于主炮的选择也是经过了一番的波折,日本海军原本希望“十三号舰”能在火力上彻底压倒所有尚在建造或者设计中的潜在竞争者,为了实现这一意图军方要求给“十三号舰”装备前所未有的19英寸主炮,但是由于后者的样炮在测试中发生了严重问题[注5],最后不得不退后一步去研制一种18.1英寸的主炮。新式主炮初步定名是“四十六公分五年式”,若是一切顺利的话该炮就被用作“十三号舰”的主炮。该炮炮身长度超过20米,弹丸重量达到了3000磅(约1360kg),30度仰角发射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6000码(合32920米)。设计要求“十三号舰”安装前后各两个双联装主炮塔,按照设计要求的主炮最大射速1.5发/每分钟来计算“十三号舰”的次齐射弹药投掷量达到了10.88吨,虽然依旧比不上凭借12门主炮的密集火力每次舷侧齐射能投掷出11.45吨炮弹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但是在单发炮弹的破坏力上重达3000磅的弹丸要远比美舰2100磅的弹丸来得强。 对于这一设计来说,“十三号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谓完全兼顾了火力、航速、防护三点,遗憾的是纵使日本有再杰出的设计人员,在兼顾到前三点之后第四个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钱。事实上日本的所有竞争者都同样面临着钱的问题…… 背景资料三第三次八八舰队计划舰数据介绍 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号、“陆奥”号 尺 寸:全长213.4米、水线长度201.4米、最大舷宽29米、最大吃水9.1米 排 水 量:标准排水量33800吨、,满载排水量38500吨 火 力: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四座、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二十门、80毫米40倍径高射炮四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水上四管、水下四管) 防 护:舷侧主装甲带12英寸、艏艉3.5英寸防护、主水平装甲1.6到3英寸、主炮塔正面14英寸四周8英寸、炮座11.5英寸、指挥塔14英寸 航行能力:主机最大输出80000马力、最大设计航速26.5节、16节航速下航程5500海里 备 注:以上资料均为1936年大改造前 加贺级战列舰 “加贺”号、“土佐”号 尺 寸:全长231.7米、水线长度218米、最大舷宽30.5米、最大吃水9.4米 排 水 量:标准排水量39900吨、,满载排水量44200吨 火 力: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二十门、80毫米40倍径高射炮四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 防 护:舷侧主装甲带11英寸、轮机舱外部装甲3英寸、艏艉3.5英寸防护、主水平装甲6.4到9.3英寸、主炮塔正面11.8英寸四周8英寸、炮座11.8到9英寸英寸、指挥塔14英寸 航行能力:主机最大输出91000马力、最大设计航速26.5节、16节航速下航程5500海里 备 注:作为航空母舰建成的加贺级不具备类似的防护性能 纪伊级战列舰 “纪伊”号、“尾张”号、十一号舰、十二号舰 尺 寸:全长250米、水线长度234米、最大舷宽30.8米、最大吃水9.7米 排 水 量:标准排水量42700吨、,满载排水量45500吨 火 力: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十六门、120毫米45倍径高射炮四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 防 护:舷侧主装甲带11英寸、轮机舱外部装甲3英寸、艏艉3.5英寸防护、主水平装甲6.4到9.3英寸、主炮塔正面11.8英寸四周8英寸、炮座11.8到9英寸英寸、指挥塔14英寸 航行能力:主机最大输出131200马力、最大设计航速29.75节、14节航速下航程8000海里 备 注:以上均为设计或者推测数据,因为全部四艘“纪伊级”战列舰均未开工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 “天城”号、“赤城”号、“高雄”号、“爱宕”号 尺 寸:全长251.8米、水线长度234.7米、最大舷宽30.8米、最大吃水9.4米 排 水 量:标准排水量41250吨、,满载排水量47000吨 火 力: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二十门、80毫米40倍径高射炮四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 防 护:舷侧主装甲带10英寸、艏艉1.85英寸到3英寸英寸、主水平装甲1.3英寸到3.9英寸、主炮塔正面9英寸四周6英寸、炮座11英寸到9英寸、指挥塔14英寸 航行能力:主机最大输出131200马力、最大设计航速30节、14节航速下航程8000海里 备 注:该级战列巡洋舰在下水后发现在排水量上超出预定设计,故数据比较混乱,此处选择了笔者认为最可信的数据 十三号舰型高速战列舰 十三号舰、十四号舰、十五号舰、十六号舰 尺 寸:全长274.4米、水线长度259.1米、最大舷宽30.8米、最大吃水9.8米 排 水 量:标准排水量47500吨、,满载排水量53000吨 火 力:双联装460毫米45倍径主炮四座、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二十门、80毫米40倍径高射炮四门、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 防 护:舷侧主装甲带13英寸、轮机舱外部装甲3英寸、艏艉5英寸防护、主水平装甲1.7到5英寸最厚部位9.3英寸、主炮塔正面14英寸四周5英寸、炮座11.5英寸到9英寸、指挥塔14英寸 航行能力:主机最大输出150000马力、最大设计航速30节、航程未知 备 注:完全是推测数据,这一计划被取消时尚未完全设计完毕 临界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军假日 全世界的几乎所有海军强国都被这种疯狂造舰计划所感染,法国人抛出了安装四座四联装340毫米主炮的“里昂级”战列舰方案,而英国人在一番摇摆后为了保住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和荣誉坚决的拿出了超级战列舰“N3方案”和战列巡洋舰“G3计划”,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 甚至宣称:“大英帝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以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一时间整个世界有开始弥漫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类似的那种紧张气氛,而构建庞大海军的巨额投入(1921年度财政预算决定拨给海军4.33亿美圆)即使连美国这种工业、财政实力雄厚的国家都觉得难以承受。 各国国内的稳健派都不赞同毫无节制的军备竞赛,尤其是在美国国内。从1920年年初开始,美国国会内的原先的反战派(曾经坚决反对美国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次聚集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一次他们要求的是美国政府能出面制止正在上演“势将影响到国际稳定以及来之不易的和平的集体发疯”,并要求美国自己率先作出表率并发出号召。这种斗争在1921年5月26日获得胜利,参议院在当天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由国会议员威廉·E.博 提出的议案——要求政府同英国、日本举行裁军谈判,一个月后此议案同样在众议院以压倒多数通过。 这种倡议一旦发出结果是无庸质疑的,尽管日本乃至其他国家在执行他们最新的造舰计划时看起来是那么的坚决和光荣,但是列国毫无疑问的都为海军大规模扩建所带来的财政困难所困扰。1921年11月12日,各国的政治家和海军将领云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革命女儿会大厦内,参加限制海军军备力量谈判的开幕式,美国国务卿休斯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一番开门见山式的发言“……海军军备竞赛必须停止……”。 “国务卿休斯先生在三十五分钟内击沉的军舰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在几个世纪内击沉的还要多”这是《泰晤士报》资深记者科纳内尔·雷平敦 对对于其所报道的这一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开幕式时作的精妙评价。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无数新锐巨舰的大难临头。 即使在日本政府中也有不少人不赞成“八·八舰队”计划,比如说海相 加藤友三郎,他在参加华盛顿谈判前就表示对于八八舰队的完成前景并不乐观,主张日本乘此机会下台阶反正原本需要耗费巨资尚不能保证作到的平衡美日军力的目的现在能毫不费力的作到。 近三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之后,1922年2月6日一份稳定了今后世界海军均势近十五年的协定被签署,这就是著名的《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又被称为《华盛顿条约》。那些尚在船台上或者刚开始舾装的巨舰的末日到来了。 对于已经被巨大财政压力搞的恶心不已的日本政府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下台阶的机会,不过依照东方民族好面子的传统和日本人心目中自己现在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并不甘心也不情愿让投入巨大心血试图营造的舰队就这样灰飞湮灭,所以日本方面希望能“尽量争取到适合日本国际地位的海军吨位”。那么,一场激烈辩论自然是免不了的。 首要的争论焦点就是日本海军因该拥有多少主力舰建造吨位上,日本代表对美国方面提出的英美日三国主力舰吨位5:5:3的比例表示不能接受,坚持要求至少10:10:7的比例,光为了这个问题就争论良久而且迟迟不能达成妥协。最后由于美方通过破译的日本外交情报得到了日本人的底细:日本政府下令一旦面临重大压力可以放低加码,因此美国代表在得到这一情报后毫不迟疑的就取用威胁的手段逼迫日本代表妥协“若是日本再坚持下去的话,那么日本造一艘船,我们美国就造四艘!”这是一种对于已经被八八舰队巨额财政问题搞的寝食不安的日本方面来说,即使再好“面子”也不得不为之低头的威胁…… 既然已经在吨位问题上让了一大步,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日本开始坚持不拆毁在已经拟订的条约废弃限定时间稍后才完成的“陆奥”号战列舰,坚持宣称国内就连小学生也已为建造该舰而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 在日本代表近乎偏质狂一样的坚持之下,英美代表最后同意了日本保留“陆奥”号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保住了原本要解体的四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另两艘,四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仅有建造进度最低的“华盛顿”号(BB-47)最后被解体废弃;英国人则获得了建造两艘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可装备最大16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权利,这就成了后来著名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由于条约还规定了新舰替换的旧舰必须满二十年船龄,因此在整个条约有效期内恐怕都不会有其他的新型战列舰建成服役,各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被遏制住了,海军假日开始了。 美国和日本都有大量的未成舰需要拆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条约允许美国和日本各将两艘战列巡洋舰的船体改建成航空母舰。美国人将“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中完成度最高的“列克星顿”号以及“萨拉托加”号改建成了航空母舰,日本人选择了“天城级”的“天城”号与“赤城”号。 1923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日本关东地区被一场强度达到8.3级的地震所颤动。正在横须贺港建造中的“天城”号不幸受到牵连,整个被强烈的震动震离了船台滑轨。事后勘察发现龙骨已经在地震中扭曲变形已无修复利用价值。于是其他缔约国方面同意日本将尚被搁置的“加贺”号的船体顶替报废的“天城”号,于是“赤城”号以及“加贺”号这就成了日本海军后来的主力航母舰队的发端。这两舰最后又在二战中著名的中途岛战役中为美国海军的舰载机所击沉。“加贺级”的二号舰“土佐”号则比较倒霉,1924年4月1日该舰的船体被用作了爆炸实验内部结构被接二连三的猛烈爆炸搞的乱七八糟,三天以后被除船籍,尚能漂浮的船体则在次年的2月9日被当作舰队演习的靶船击沉。这一举动不可避免的招致了日本国内愤青们的强烈不满,军方内部的少壮派极端军国主义份子则乘机再次掀起对西方的仇视而丝毫不考虑若是没有军备限制的话那种无节制竞赛将给日本带来什么。一时间“鬼畜英美、尊皇攘夷”等口号再次甚嚣尘上…… 至于“天城级”的三、四号舰则在条约签署的当天就被停工,两舰的建造计划都在1924年4月14日被宣布正式取消,拆解工作则在1925年完成。 第三次“八·八舰队计划”最后被保留下来的惟有“长门级”姐妹舰了,这两舰同美国海军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以及稍后建造的皇家海军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被世人并称为海军假日时期的“世界七大战舰” 如今,八·八舰队所赖以存在的意义已经消失,而当十五年后世界局势再次趋于紧张的时候,航空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一切战争形式都同以往大不一样,战列舰队即将被航空母舰这种新生舰种封印入海军发展史之中…… 背景资料四历届八八舰队计划中所完成舰的简要介绍 第一代八八计划: 战列舰 鹿岛号(Kashima) 英国阿姆斯壮公司(Armstrong)建造,1904.2.29开工、1906.5.23建成、1923.9.20除籍、1924解体 战列舰 香取号(Katori) 英国维克斯铁厂(Vickers)建造,1904.4.27开工、1906.5.20建成、1923.5.20除籍、1924解体 战列舰 萨摩号(Satsuma)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05.5.17开工、1910.3.25建成、1923.9.20除籍、1924.9.2解体 战列舰 安艺号(Aki) 日本吴港海军工厂建造,1905.3.17开工、1911.3.11建成、1923.9.20除籍、1924.9.7解体 战列舰 摂津号(Settsu) 日本吴港海军工厂建造,1909.1.18开工、1912.7.1完成、1923.10.1被改建成靶船、1945.7.24在美国海军航空兵对江田岛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20除籍、1946-1947解体 战列舰 河内号(Kawachi)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09.4.1开工、1912.3.31完成、1918.7.12于德山湾发生大爆炸而损失、1918.9.21除籍 装甲巡洋舰 浅间号(Asama) 英国阿姆斯壮(Armstrong)公司建造、1896.11开工、1899.3.18完成、1945.11.30除籍、1947解体 装甲巡洋舰 常盤号(Tokiwa) 英国阿姆斯壮(Armstrong)公司建造、1898.1开工、1899.5.18完成、1922. 9.30改建成布雷舰、1945.8.9 被美国海军航空兵击沉、1945.11.30除籍 装甲巡洋舰 八雲号(Yakumo) 英国维克斯铁厂(Vulcan)建造、1898.3开工、1900.6.20完成、1945.10. 1除籍、1945.12. 1担任特别运输船负责运回流散海外的日军残兵败将、1946.7.20解体 装甲巡洋舰 吾妻号(Azuma) 英国阿姆斯壮(Armstrong)公司建造、1898.3开工、1900.7.28完成、1944.2.15除籍、1945解体 装甲巡洋舰 出雲号(Izumo) 英国阿姆斯壮(Armstrong)公司建造、1898.5开工、1900.9.25完成、1945.7.24遭到美国海军航空兵袭击坐沉海底、1945.11.20除籍、1947 解体 装甲巡洋舰 磐手(Iwate) 英国阿姆斯壮(Armstrong)公司建造、1898.11开工、1901.3.18完成、1945.7.26美国海军航空兵对吴港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30除籍、1947解体 装甲巡洋舰 春日(Kasuga) 意大利建造、1902.3.10开工、1904.1.7完成、1945.7.18美国海军航空兵对吴港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30除籍、1948解体 装甲巡洋舰 日进(Nisshin) 意大利建造、1902.5开工、1904.1.7完成、1935.4.1除籍、1936作为靶舰毁于舰队演习的炮火 第二代八八计划: 战列舰 扶桑号(Fuso) 日本吴港海军工厂建造,1912.3.11开工、1915.11.8完成、1944.10.25于苏里高海峡毁于美国战列舰队的炮火、1945.8.31除籍 战列舰 山城号(Yamashiro)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13.11.20开工、1917.3.31完成、1944.10.25于苏里高海峡毁于美国战列舰队的炮火、1945.8.31除籍 战列舰 伊势号(Ise) 神户港川崎造船厂建造,1915.5.10开工、1917.12.15完成、1945.7.28美国海军航空兵对吴港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20除籍、1946-1947 解体 战列舰 日向号(Hyuga) 长崎港三菱造船厂建造,1915.5.6开工、1918.4.30完成、1945.7.24美国海军航空兵对吴港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20除籍、1946-1947解体 战列巡洋舰 金刚号(Kongo) 英国维克斯公司(Vickers-Barrow)建造,1911.1.17开工、1913.8.16完成、1931.5.30从新被划分为战列舰、1944.11.21 于台湾海峡遭到美国海军潜艇雷击沉没、1945.1.20除籍 战列巡洋舰 比睿号(Hiei)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11.11.4开工、1914.8.4完成、1931.5.30从新被划分为战列舰、1932.12.1被改造成训练舰,1940.1.31重新被改建回战列舰、1942.11.13于所罗门群岛中萨沃岛一带海域先后遭到美国海空军打击最终沉没、1942.12.20除籍 战列巡洋舰 榛名号(Haruna) 神户港川崎造船厂建造,1912.3.16开工、1915.4.19完成、1931.5.30从新被划分为战列舰、1945.7.28美国海军航空兵对吴港的空袭中坐沉海底、1945.11.20除籍、1946.7.4 解体 战列巡洋舰 雾岛号(Kirishima) 长崎港三菱造船厂建造,1912.3.17开工、1915.4.19完成、1931.5.30从新被划分为战列舰、1942.11.15于所罗门群岛中萨沃岛一带海域遭遇美国海军战列舰队力战沉没、1942.12.20除籍 第三代八八计划: 战列舰 长门号(Nagato) 日本吴港海军工厂建造,1917.8.28开工、1920.11.25完成、成为美国海军的战利品后于1946.7.29被拖拽到比基尼参加核试验最终沉没 战列舰 陆奥号(Mutsu)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18.6.1开工、1921.10.24完成、1943.6.8主炮弹药库突然发生爆炸沉没于锚地、1943.9.1除籍 战列舰 加贺号(Kaga) 神户港川崎造船厂建造,1920.7.19开工、1922-23由于关东大地震的缘故顶替被地震破坏的天城号进行航母改造、1928.3.31以一艘航母的面貌完成、1942.6.5 于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航空兵击沉、1942.8.10除籍 战列舰 土佐号(Tosa) 长崎港三菱造船厂建造,1920.2.16开工、1921.12.18下水、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缘故放弃建造计划,已完成的船体被用作实验,最终于1924.4.1在舰队战演习中被当作靶船击沉 战列巡洋舰 天城号(Amagi)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1920.12.16开工、1921.11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缘故被终止建造、1922.12.15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许可决定以航空母舰的最终面貌被恢复建造、1923.1.8开始航母改建、1923.9.1关东大地震发生船体遭到彻底破坏、1924.4.14经过勘察证实已无修复价值于是被废弃、1924解体 战列巡洋舰 赤城号(Akagi) 日本吴港海军工厂建造,1920.12.6开工、1923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缘故开始改建成航母、1927.3.25以一艘航母的面貌完成、1942.6.6于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航空兵击沉、1942.9.25除籍 一些感慨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标志,历时14年的的整个八八计划,可谓是日本一步一步走向强盛的最好象征。日本在建设这样一支庞大舰队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很好的说明了在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将会不可避免的遇见到的各种问题与麻烦。显然,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将对将来的发展有所益助。 纵观全部三个八八舰队计划乃至整个明治维新到《华盛顿条约》签署前的日本海军发展史,很明显的是日本从头到尾都是在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海军军备建设这一吞金巨兽以不停的吃进日本全部国民的血汗钱的方式来急速壮大自己。日本勒紧裤腰带式的军备建设导致国家经济负担严重、国民普遍贫困工资收入微薄。这些都会严重的刺激国内的扩张主义者努力谋求去侵略周边以获取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甚至试图依靠战争拉动内需来促进国家经济振兴。而军备的不断强化又导致了扩张主义势力的底气越来越足,战争取胜的可能也更高,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那些试图依靠对外战争来获得利益和转移国内矛盾的政客和狂热分子的投机心理这几乎成了将一个国家最终导上战争之途的恶性循环。 第三次八·八舰队如果能够最终完成,那么伴随而来的日本帝国经济崩溃也将成为必然的结果。但是经济的崩溃并不会使日本内部的扩张主义者土崩瓦解,相反反而会更加促使日本立即走向战争之路并通过对外侵略来转移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的国家内部矛盾,并借着军事行动所产生的消耗拉动内需并促进国内经济流通,进而通过对占领区市场的压榨廉价劳动力的获取以及本国原本所缺乏资源的虏获来重振本国的经济。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 《华盛顿条约》在拆除了无数寄托这梦想的传奇巨舰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十五年的和平,遗憾的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已经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军备建设的恶性循环系统也已经建立只要有机会就会继续运转,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只能暂时的阻止一下这头狂暴怪兽的觉醒。由于本身的总体经济实力乃至观念上的差异,日本决不可能也根本想不到走美国那样的通过“资本输出”来进行国家扩张的道路,那么对于年轻一代的日本人来说通过武力称雄世界也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渴望。 日本立国于这个地理位置似乎也包含着这种悲剧性的必然,在中国的半环抱中的这个小岛可以说既是大幸也是不幸。所幸者统一的中国似乎在自然扩张中达到了自己的自然边界,并无意向着东海上的这个岛国做什么执著的领土索求,反而成为日本文化的源泉,这个慷慨的邻居让日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字甚至姓氏。 而不幸者,我们可以看到地理位置近似于日本的英伦,由于面对的是群雄并立的欧洲大陆,英国简直成了最值钱的一颗砝码,天然屏障和强大的舰队给他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强大如拿破仑也只能望洋兴叹。可日本没有这种便利,统一的中国虽然经常经历改朝换代,却始终没有能让日本在外交和政治上能够斡旋或者占便宜的地方,也没有说哪个分裂的中国地方政权和日本加强联系来对抗其他的。这个邻居从李唐以降一直沉默而又安稳的把日本通向大陆的任何野心和企图导向了不可能。出于自身资源的匮乏和相对英国的不牢固的根基,希望依靠一次近乎赌博的战争来获得牢靠的大陆基地和资源产地始终是日本对外战争的重点,而掌握一支强有力的舰队也是当时唯一有效的办法。 似乎日本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实现明治以后对扩张的渴望,而这种畸形的渴望创造了八·八舰队构想,也将导致今后日本和中国几十年的血火历史,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注定是一出是悲剧。 撇开那些长远的问题不谈,就海军建设本身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否认八八舰队计划在强化日本军力和国家地位上所起到的作用。海军力量的急速扩张使得日本从一个三流的、被各种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弱国穷国逐渐崛起为亚洲强国进而是世界强国,但是它底子太薄而胃口又太大,加上毫无节制的宣扬极端的爱国主义也使民族性中狂热的一面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进而在军力大幅度强化后政府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而军队内部少壮派极端军国主义份子开始向政府机构内渗透。 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热切期待国家强大的我们将有着无比的借鉴和警世作用。 [注1]1892年为了对抗大清两大“远”而批准建造四艘战列舰,实际因为财力限制在1894向英国订购了“富士”号与“八岛”号,但是就在次年,也就是1895年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可是最宝贵的胜利果实(辽东半岛)却被各自打着自己算盘的三国集团联合干涉最后没有能到手。日本人为此决心大力加强海军建设,首先是利用甲午战争的清国赔款增购四艘新战列舰,这就六六舰队中的六艘战列舰战舰。为了配合这六只战舰作战结果日本国会批准了向英国增订两级共六艘现代化的装甲巡洋舰,其中“浅间级”四艘:浅间、常盤、八雲、吾妻;以及“出雲级”两艘:出雲、磐手,这十二艘军舰一起组成了所谓的六·六舰队,可以被视为后来的八·八舰队的前身。 [注2]日本海军的一切大口径主炮均源自于从维克斯公司获得的“维克斯Mark J”型主炮,甚至于后来计划装备“十三号舰”的“四十六公分五年式”主炮乃至十七年之后用来装备“大和级”的“四十六公分九四式”主炮都可以视作“维克斯Mark J”型主炮的放大发展版本。日本也确实是通过同维克斯公司的这一合同,真正的获得了全套大口径舰用主炮的生产加工技术。 [注3]其标志为1913年5月9日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的针对日侨的有关“不允许那些不够公民资格的人占有土地”的法案,炮制这一法案的加州领导人是极端排外主义者,法案本意也就是要设法羞辱日本侨民。对于热爱“脸面”,并且已经由于自上世纪末开始的一连串扩张运动变的自大异常的日本人来说,其屈辱性更是令他们所不能忍受的。 [注4]无庸质疑的是这一设计思路同后来的日本海军对雷击作战的重视有着直接关联,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种又一种威力强劲的鱼雷被不断的研制出来装备联合舰队的大小雷击舰艇。所以日本在八八舰队计划被取消后所建造的战列舰(其实也就只有“大和”号与“武藏”号以及接近完成但被改建为航母的“信浓”号三艘)都对鱼雷防护份外的重视。 [注5]在日本海军的舰炮实验场的测试中,第一门样炮在试射时发生了身管炸裂的重大事故,之后对第二门样炮的试射虽然对外都宣称通过了测试,但是日本人也自己清楚具体搞了点什么猫腻。据信,第二门样炮试射时将发射药的质量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才保证了没有出现同样的身管炸裂问题,可见日本方面在当时尚未能完全解决主炮身管强度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