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德国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3410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德国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德国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这个是美国历史学家柯伟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第七章中的一个小节,加上刚刚买回来的新扫描仪需要测试一下,就录入了以下部分:
————————————————————

  德国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德在中国军事现代化领域内的合作反映了
两国在工业建设上的努力。在生产军火和武器的同时,武器的购买
和整编新的师团在资委会工业计划之前便已开始,且在1936至1938
年间,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同样地,其潜力在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前的几年中便被扼杀。
  1934年以后,在俞大维的领导下,中央政府的兵工厂有了较大增
长,但在此之前,德国公司已参与了好几个省的兵工厂现代化的工
作,包括沈阳(1931年前)、太原、济南、昆明、重庆和南宁——当然还
有汉斯·克兰在广东兴建的潖江口兵工厂。后四个兵工厂到1936年
中期为南京政府兵工署所控制。
    1934年,由于塞克特来华以及俞大维就任兵工署长之职,德国在
扩建长江流域兵工厂、创建新的兵工厂、弹药厂和研究军队装备的发
展等方面,均逐渐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尽管不是所有的弹药和枪炮
厂(塞克特在其1934年拟订的“创建一个适应18个机械化师所需的
军事工业”计划中所设计的)都在战争爆发前建立起来,但就国内军
工企业现代化来说,主要的工作都已进行。
    汉阳兵工厂所属化学厂的建设在三年计划中已提到过。1935年
初,该厂生产出“中正式”步枪,该枪设计同“毛瑟”(Mauser)98型步枪
“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它们可以互换枪机”。南京兵工厂前身是19世
纪中叶建立的旧江南兵工厂,到1934年时已残破不堪,1935—1936
年它得到重建,并开始生产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沁机关枪。巩县兵工
厂也被扩建,并能生产一种德国人设计的迫击炮;在德国顾问团的一
位军械专家指导下,那儿还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厂。很可能该厂
还有一项建造芥子气厂的计划。
    一座由全套德国设备组成的全新的兵工厂建立在“新经济区”湖
南株洲,主要生产20毫米、37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大炮以及相应
口径的炮弹。该厂于1938年5月开始生产,同年秋迁往重庆。另一
座新设施是南京附近的军用光学设备制造厂,该厂的设计方案于
1936年秋由3名留学德国的军械专家负责,并得到蔡斯(Zeiss)光学
公司的帮助。1937年7月建设开工,但该项计划没能完成,并于1938
年3月迁往昆明。
    在1935至1937年间兵工署建立几个研究机构的过程中,德国技
术顾问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是黑色火药专家,法本化学公司的布卢梅
(Blume)博士领导的理化研究所;在克兰茨(O.Cranz)教授和沙定
(H.Schardin)博士指导下的弹道研究所;以及杜尔豪泽尔(S.Dull-
hauser)领导下的防毒处和化学品组。德国顾问也参与了材料研究所
和南京城外的白水桥精密研究所的工作。
    在俞大维的领导下,留德的工程师和军火专家在兵工署的高层
干部中占据优势。总务处处长是李祖冰(柏林工业大学);兵工技术
司司长是江杓(慕尼黑和柏林大学);兵工署副署长是杨继曾(柏林工
业大学),他于1944年接任俞大维的署长职务。此外,戴季陶之子戴
安国(柏林大学)抗战时曾任总工程师。另外,兵工署官员和年轻的
受训者被派往德国的化学和弹道工业部门接受各种培训。兵工署的
各种图表一律使用中德两种文字,并以德国工业规范为标准。

    向德国购买武器

    恰恰是在兵工生产扩大的同时,由于南京政府训练的精锐部队
大量增加,武器的进口量也随之增长。除了少量武器用外汇购买外,
武器进口主要经由合步楼来进行。该机构同俞大维和德国军事顾问
团团长法肯豪森的合作并不容易,但逐步改善了关系。合步楼的技
术人员一般系来自克虏伯、亨舍尔(Henschel)、蔡斯和莱茵金属
(Rheinmetall)等公司的休假人员,他们为使用这些装备提供指导。
这些装备不是少量的零碎部件,而是整批地供给某支特定的部队。
正如《民族观察》(Volkische Beobachter)驻远东记者所写的那样:“整
师整师的(中国军队),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
使用过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这就是合步楼的工作。”

表4 德国对主要客户的武器和弹药出口量德国政府统计数字(1935-1936)

国家   出口额    占全部出口的百分比
1935年
英国   1089       10.5
中国   841         8.1
智利   825         8.0
荷兰   760         7.4
日本   120         1.2

1936年

中国   6405       28
智利   1326       6
英国   1251       5.6
匈牙利1206       5.4
日本   171         0.8

    资料来源:贝弗莉·考西,《1918—1941年德国对华政策》(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42年),
第276页。
    表4所提供的是1935至1936年间德国向其主要客户出口武器
和弹药的官方统计数字,从中反映出合步楼关于对华军事输出条约
的作用。不过,这些官方数字尽管精确描绘了贸易趋势,但对出口的
实际数目却低估了十倍。例如,根据官方统计数字,1936年共向中国
运送了价值640.5万马克的武器和弹药;实际上,交付给中国的这些
货物应为6 458.10万马克。第二年按合同应运送的货物总数应为
6098.35万马克。由于一大部分应于1936年交货的器材直到1937
年才运抵中国,所以德国在1936年实际交付给中国的军火总额应为
2374.8万马克,而1937年则为8 278.86万马克。
    到了1937年7月,南京城防配备了德制88毫米高射炮和德制防
空警报系统;在南京街道上,可以看到75毫米克虏伯大炮和亨舍尔及
M.A.N.型坦克;梅塞施米特(Messerschmitt)和斯图加(stuka)型战
斗机即将被进口以补充在国内装配的容克斯飞机。中国海军已向德
国订购了12艘潜水艇和几艘战舰。经过“整编”的师共30万人,其中
8万人是精锐的突击部队的一部分,他们大多是用德制武器装备起
来的。

    军队的整编

    法肯豪森顾问团的工作是编练精锐的陆军师,他也试图将原有
的、数量庞大的陆军师加以训练,使之具有适中的作战能力。塞克特
原计划的第一步:整编过的精锐部队人数由平时的10万人增加到战
时的30万人,这一计划到战争爆发时已完成了80%。然而,到1937
年7月时,新编师中有许多没有能够编练完成,这主要是由于时间不
够,但还有一个因素,即“整编”师(主要来自江西战场)的数量似乎超
过了塞克特1934年在牯岭同蒋介石商讨时所达成的协议的数目。
    根据牯岭协议,在新的陆军师编练完成后,原有陆军师将按照新
编师建成的同等速度予以遣散。但军队遣散所面临的老问题即哪些
部队应予以缩减似乎再次出现;而任何文件都没有提到大规模的编
制缩减。按照德国人的观点,原先的中央军(大部分由1924至1927
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指挥)只是比早期军阀部队稍好一些。对于蒋
介石来说,他们的真正价值在于政治上的忠诚,而不是在于作战、后
勤或管理方面的优点。黄埔教员在将官阶层具有压倒的优势,而该
校毕业生在1934至1935年期间多数担任团长或营长职务。
    新编师(蒋介石对其很感兴趣)和原有部队(蒋从中依然受益)之
间的紧张关系到战争爆发时仍旧存在,虽然很难精确估量它对军事
准备工作的影响。最坚决地支持军队向机动化和机械化转变的人似
乎已成为蒋的战略顾问:蒋百里将军(蒋方震)于1935年晚些时候访
问德国,回国后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他同塞克特的会谈记录;参谋
次长杨杰在1933至1934年间也曾赴德作了相似的旅行,他后来在
《国防新论》一书中发表了他当时的看法;德国训练的教导旅旅长桂
永清将军;当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军官被派往德国受训(他们
当中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在日本人进攻之前,蒋和他的德国顾
问们不得不努力避免在各种国内冲突中使用其精锐部队。例如,1936
年10月,军政部长何应钦力催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秘书
长朱家骅利用其对蒋的影响力,劝蒋派出精锐部队去替代当时正在
陕西南部同共产党作战的张学良的东北军。蒋介石拒绝了,并且没
有迹象表明他对自己的这一决定表示后悔——甚至是他在西安被张
学良扣押之后。
    1937年7月以前在军队重新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即使并没
有达到其倡导者所希望的程度)使得南京政府抗击日本的自信力有
所增加。起码有一位中国领导人担心这种情绪加上日本方面的不同
看法有可能会导致灾难。正如宋子文在1937年8月对日本特使西园
寺公一所说的那样:
    日本军人对中国军队仍抱有偏见。他们还是认为如果你们
    一旦打击我们,我们就会投降,按照你们的要求行事。自满洲事
    变以来,中国军队已在努力学习。他们交由德国人训练,为使之
    现代化我们花了很多钱。要知道中国军队更强了,这次有信心
    不再被动挨打了。所以,日本军队低估了中国军队,而中国军队
    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更大的危险所在。
    中国人的这种乐观心态最明显的表现是:1937年7月中旬,蒋介
石决心“将日本人从长江上赶走,没收所有的日本商船和战舰……打
一场非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战争”。从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法肯豪森
发往德国文电中也可清楚地发现这种乐观情绪,不能排除这种乐观
是“中国事变”逐步升级为八年中日战争的重要原因。
    因1937年夏末和秋季的战争而产生的灾难,意味着德国人在军
队整编方面取得的成果迅速丧失,其速度比其他任何领域都快。蒋
介石保卫上海和南京的决心——法肯豪森的战略建议对这一决定的
做出起了很大作用,即使他关于防守南京的战术建议被忽视了——
可能已得到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但从军事方面来考虑,这是一个代价
昂贵和灾难性的错误,蒋丧失了他的新编军队。从1937年8月13日
到1937年12月15日期间,30万之众的中央军至少损失了1/3,有人
估计损失高达60%。精锐的新编师蒙受的损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
低级军官。纵然蒋剩余的“精锐部队”后来对台儿庄“胜利”做出了贡
献,然而由于战争最初6个月内在人员和器材方面的综合损失,致使
大量精锐部队残缺不全,丧失独立作战的能力。
    对蒋介石来说,这是一个双重的灾难。他的这支新编军队已经
营了将近10年,并且是他个人权力的基础。5位德国总顾问进行了
10年的工作,在几个月内就被毁掉。此外,由于“总司令的嫡系”部队
受到损失,蒋被迫更多地依靠原有的大量地方部队,在每一个关键时
刻,这些地方军队的忠诚都要用金钱来购买。从此以后,蒋介石就越
来越不是作为独立的权力实体而越来越以派别集团的操纵者的身份
进行统治了,对此我们不会感到意外。中日战争的历史,尤其是中国
内战史将会证实这种统治方式的局限性。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7-2-4 2:15:43
 mog2005 男,离线
  
  
  等级:中尉
  文章:378
  金钱:332
  门派:欠债者权益保护协会
  注册:2005-10-20
给mog2005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mog2005加入好友 查看mog2005的个人资料 搜索mog2005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mog2005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又买了个扫描仪?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7-2-4 8:40:48

本主题贴数2,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140.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