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放下骑兵史,来谈谈骑兵的现代编制和战术。每个国家骑兵兵员的补充方法总的说来同该国其他兵种的补充方法一样。不过,某些国家是规定一定地区的人来充当骑兵的,例如;在俄国是小俄罗斯人(在小俄罗斯出生的人),在普鲁士是波兰人。在奥地利,重骑兵在德意志各省和波希米亚补充,轻骑兵仅限于在匈牙利补充,枪骑兵主要在波兰各地方补充。马匹的补充方法值得专门提—下。在英国,战争时期全部骑兵所需的马不到l万匹。政府采购并不困难,但为了保证军队优先使用约在五龄以下、未曾参加过劳役的马匹,政府采购三龄的牡马,其中大部分为约克郡种马,在马匹适于服役以前,由政府出资在马场饲养。英国盛产好马,并以每匹20一25英磅的价格征购牡马,这就保证不列颠骑兵配备了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马匹。俄国同样盛产马匹,不过质量低于英国。军马采购官在帝国的南部和西部各省大都向犹太商人成批采购;然后把不适用的马转卖,剩下的按毛色分发给各团(在俄国军队中,一个团要选用毛色相同的马)。团长被当做本团全部马匹的所有者,他应当用拨给他的大批经费妥善饲养本团的马匹。马的服役期限规定为8年。起初马匹由沃仑和乌克兰的各个大养马场供应,但这些马野性未改,调教非常困难,因此只得放弃了这种做法。在奥地利,一部分马匹是买来的,但近来大部分马匹是由国家养马场供应的,养马场每年可提供五龄的军马5000匹以上。像奥地利这样盛产马匹的国家,在极需马匹的时候,可以依靠国内市场。在60年前,普鲁士所需的马匹几乎全部从国外购买,然而目前国内出产的马匹已能供应全部骑兵,包括常备军和后备军的骑兵。常备军骑兵的马匹在三龄时就由采购官买来,送到马场豢养到服役年岁;每年需要3500匹。在动员后备军骑兵兵时,国内的所有马匹像有服兵役义务的人一样,都必须应征;但每征一匹马,都偿付相当于60到70美元的代金。在普鲁士适于服役的马比所需的多两倍。法国的产马量比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少。法国的马用来挽车往往不错,甚至很出色,但一般不适于乘骑。国家养马场(haras)虽早已建立,但没有取得其他国家那样的成就。在1838,这些养马场以及同它有关的军马供应处甚至不能为军队提供1000匹由政府采购来的或饲养大的马。拉罗什—艾蒙将军认为,全法国甚至找不到3万匹四龄到七龄的适于骑兵勤务的马。[297]虽然军马供应处和养马场近来已有很大改进,但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军队的需要。阿尔及利亚提供一种出色的军马,法军的精锐骑兵团——非洲猎兵团——全都配备这种马,但其余的团几乎一匹也得不到。因此,在动员时,法国人只好从国外——有时从英国,但大都从北德意志——购买马匹。从北德意志购买的马,虽然每匹要花费约100美元,但是还都不是最好的马。许多被德国骑兵团淘汰的马都出现在法军的队伍里,所以,除了非洲猎兵团外,法国骑兵一般都配备着欧洲最坏的马。 骑兵分为两大类:重骑兵和轻骑兵。它们的实际区别在于马匹不同。体壮力大的马和矮小灵活的快马不可能协调一致地行动。前者在冲锋时动作较慢,但冲击力较大;轻巧的马跑得较快,冲得猛,尤其适于单骑作战和成散开队形作战,而笨重的或高大的马在这方面就既不够灵活,也不够机敏。正因为如此,骑兵的这种分类的确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学时髦、凭想像以及模仿一定的民族服装,骑兵又有了各种各样的区别。这些区别就没有详细叙述的必要了。大多数国家的重骑兵,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是披戴胸甲的,不过这种胸甲远不是枪弹穿不透的;在撒丁王国,第一列重骑兵装备着长矛。轻骑兵一部分装备马刀和马枪,一部分装备长矛。马枪有滑膛的和线膛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骑兵还佩带手枪;唯独合众国骑兵配备着左轮枪。马刀有直的,有不同程度弯曲的,前一种宜于刺,后一种利于劈。矛是否比马刀优越,还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马刀无疑更适于白刃格斗,矛太长、太重,用来冲锋未必适宜,但在追击溃逃的骑兵时,它成了极有效的武器。几乎所有善骑的民族都指靠马刀;甚至哥萨克同善于使用马刀的切尔克斯人作战时,也不用长矛。手枪除了用来发信号外,别无用处;马枪即使是线膛的,效用也不很大,如果不是后装的,那永远不会带来很大的实际好处;左轮枪在好射手的手里,是厉害的近战武器;然而锋利适用的精制马刀仍然是骑兵武器之王。 骑兵的马除负载鞍具和武装的骑手外,还要驮载备用服装、野营用具和饲马用具,战时还要驮载粮秣。在各国军队和各类骑兵中,马匹在行军时的总载重量在950一300磅之间;这个重量比民用马匹的载重量大得多。马匹这种过重的负荷是—切骑兵的最大弱点。在这方面到处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骑手和行军装具的重量都可能而且应当减轻,但只要目前的这套规定存在,在判断骑兵的战斗力和耐力时,总是必须注意马匹的负重量。由身体强健、但体重尽量轻的骑手和健壮的马匹组成的重骑兵,主要应作为以密集队形进行集中攻击的力量。为此,就需要有体力、耐力和一定重量的负荷,虽然也不能太重而使骑兵行动不便。骑兵的行动应当迅速,但必须以保持最严整的队形为限度。列阵冲锋时,骑兵应勇往直前,扫荡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重骑兵的骑手虽然单个可能不会都像轻骑兵那样善骑,但应当有把握地控制自己的坐骑,并学会紧密集拢,严格地照直前进。因此,他们的马对骑者小腿动作的反应不能过敏,也不能举蹄过急,但要善于快步行进,并学会在长时间轻跑步时严格保持队形。轻骑兵则相反,它的骑手较灵活,马匹也较快,因此行动迅速,并能到处奔驰。它重量轻的缺点,应以迅速和积极行动来弥补。它极勇猛地冲锋,但当时机有利时,可故作逃跑姿态,以便随后突然变换正面,攻击敌军的翼侧。轻骑兵速度极快,又便于单骑作战,因而特别适于追击。轻骑兵指挥官必须具有比重骑兵指挥官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清醒的头脑。轻骑兵的每个骑手都应当精于骑术,熟练地掌握自己的坐骑,善于从停止间转为快跑,在急驰中停住,迅速转弯和灵活地超越障碍。轻骑兵的马匹要勇猛迅速,对缰绳和骑者小腿动作的反应敏捷,转弯灵巧,受过专门的轻跑调教,而且步伐矫健。轻骑兵除用于向翼侧和后方勇猛攻击、伏击和追击外,还应担任整个军队的大部分警戒和巡逻勤务,因此,擅长单骑战斗(纯熟的骑术是单骑战斗的基础)是对轻骑兵的主要要求之一。轻骑兵成横队行进时,队形不应密集,这样就能够随时变换正面和进行其他的机动。 英国在名义上有13个轻骑兵团和13个重骑兵团(龙骑兵,骠骑兵,枪骑兵;胸甲骑兵只组成两团禁卫军骑兵),但在实际上,从编成和训练来看,英国的全部骑兵都是重骑兵;骑兵的身材和马匹的大小差别都很少。真正的轻骑兵勤务英国一向是利用外籍部队担任的:在欧洲利用德国人,在印度利用土著非正规部队。法国有三类骑兵:轻骑兵(骠骑兵和猎骑兵)共174个连;主力骑兵(枪骑兵和 龙骑兵)120个连,预备队骑兵(胸甲骑兵和马枪骑兵)78个连。奥地利有重骑兵(龙骑兵和胸甲骑兵)96个连和轻骑兵(骠骑兵和枪骑兵)193个连。普鲁士的常备军内有重骑兵(胸甲骑兵和枪骑兵)80个连,轻骑兵(龙骑兵和骠骑兵)72个连;战时可能增加第一类后备军的枪骑兵136个连;第二类后备军的骑兵未必在任何时候都编成独 立的单位。俄国骑兵由重骑兵(胸甲骑兵和龙骑兵)160个连和轻骑兵(骠骑兵和枪骑兵)304个连组成。作为步骑两用兵的龙骑兵部队现在不再编组了,龙骑兵已编入重骑兵。然而俄国真正的轻骑兵是哥萨克,其数量足够在俄国各个部队中担任各种警戒、侦察和非正规骑兵的勤务。合众国军队中编有3个龙骑兵团,1个猎骑兵团和3个名义上叫做骑兵的团;—般把所有这些团都叫做骑兵团。实际上,合众国的骑兵只是一种骑马的步兵。 骑兵的战术单位是连,其人数以连长在变换队形时能用口令和动作直接指挥全连为限。一个连的人数在100名(英国)到200名(法国)之间;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人数也不超过这—范围。4个、6个、8个或10个骑兵连组成—个团。人数最少的是英国骑兵团(400到480人),人数最多的是奥地利轻骑兵团(1600人)。全团的人数过多,则行动不便;人数过少,则兵力在战争期间会很快耗尽。例如,英国1个轻骑兵旅在战局开始后还不到两个月就进行的巴拉克拉瓦会战(著名的轻骑旅冲锋即发生于此——录入者注)时只有5个两连制的骑兵团,勉强达700人,即相当于俄国1个骠骑兵团战时编制人数的一半。特殊的编制有英国的连即半连,奥地利的营即双连,这些都只是为了使团长能够在骑兵团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进行指挥而设立的中间组织。 弗里德里希大帝以前,所有的骑兵都排成纵深不少于三列的队形。弗里德里希于1743年首次把自己的骠骑兵排成两列,而在罗斯巴赫会战时,他的重骑兵也排成同样的队形。七年战争以后,这种队形为所有其他各国的军队采用,而且现在还是唯一被采用的队形。为了便于变换队形,连分为4个排;由横队变纵队(各排向纵深疏开)以及反过来由纵队变横队是一切骑兵机动中主要的和基本的动作。其他大多数动作仅用于行军(三路侧敌行军等)或用于特殊场合(成排或连横队的密集纵队)。骑兵在战斗中的行动主要是白刃格斗,射击仅占次要位置,冷兵器(马刀或长矛)是骑兵的主要武器;骑兵的全部力量集中表现在冲锋上。所以冲锋是衡量骑兵是否善于进行各种机动、变换队形和占领阵势的准绳。—切给冲锋造成困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冲锋的威力取决于战士和马匹在冲锋将要结束的时机,即同敌人实际接触的时机,是否共同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以逐渐加快的速度接近敌人,只有当马匹距敌人近时才全速冲进。但是,实现这种冲锋是骑兵必须解决的任务中差不多最难的一项。以逐渐加快的速度前进时,要保持严整的队形和协调一致是十分困难的,在极不平坦的地形上行动时尤其如此。这里就可以看出,严格照直前进是多么困难,又多么重要,因为假如不是每个骑兵都照直前进,在横列中就要出现挤撞现象,这种现象很快就会由中央波及到两翼,又由两翼波及到中央;战马因而紧张不安,马匹的速度和冲力便开始参差不齐,整个队形很快就会乱得不成样子,无法保持整齐的横列,而完全失去唯一能够保障胜利的那种紧密协调性。其次,显然,当逼近敌人时,马匹不愿冲入停立不动或正在移动的敌群,这时骑手就应制止这种现象,否则冲锋必将失利。因此,骑手不仅要有冲入敌阵的坚强决心,而且要能熟练地控制自己的战马。各国军队的操典对冲锋时的骑兵的行动方法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横队尽可能以慢步开始前进,然后转为快步,距敌人300—150码时转为轻跑步,并逐渐加快前进速度,转为快跑,距敌人20一30码时则全速前进。不过,所有这些规定允许有很多例外,实际上,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注意地形的特点、天气、马匹的状况等等。骑兵对骑兵冲锋时,如双方直接相撞(这种情况在骑兵战斗中极为罕见),则在相撞的一瞬间,马刀的作用就不大了。这时依靠惯力,一方就可冲倒和驱散对方。精神因素,勇敢,在这里立即化为物质力量;最勇敢的骑兵连就将极其沉着、坚决、勇猛、协调一致和齐心合力地前进。因此,任何骑兵如不勇猛,就不可能有所建树。但只要一方的队伍被冲散,马刀和个人骑术便开始发挥作用。这时,得胜的骑兵至少有一部分要离开战术队形以便用马刀杀敌取胜。由此可见,成功的冲锋能立即决定战斗的胜负;但是,如果冲锋不继之以追击和单骑白刃格斗,那末战果就不会很大。善于保持战术协调和队形严整的一方必将大大优越于不能做到这一切的另一方,正因为如此,非正规骑兵无论怎样善战,数量怎样众多,也不能击溃正规骑兵。没有疑问,就个人的骑术和刀法来说,从来还没有一支正规骑兵能比得上素来善骑的东方各民族的非正规骑兵,但是,就连欧洲最坏的正规骑兵在平地战斗中也总是战胜这种非正规骑兵。从匈奴人在沙隆战役(651年)以后一直到1857年印度西帕依起义[298]期间,就没有一个例子能说明出色的、但非正规的东方骑兵曾以冲锋打垮过哪怕只是一个团的正规骑兵。非正规骑兵队形散乱,冲锋时互不协调,没有严整的阵列,因此丝毫也不能动摇密集的、勇猛行进的队形。只有当正规骑兵的战术队形陷入混乱和开始单骑战斗时,非正规骑兵的优越性才能显示出来,但是非正规骑兵直接向敌人乱冲并不能造成这种结果。只有当正规骑兵为追击逃敌而放弃横队和展开单骑战斗时,非正规骑兵突然向后转并利用有利时机,才能将前者击败。实际上,从安息人与罗马人战争的时期起,非正规骑兵对正规骑兵作战的全部战术几乎就是使用这种计谋。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拿破仑的龙骑兵在埃及的作战。无疑地,它是当时最坏的正锐骑兵,但总是打败最出色的非正规骑兵——马木留克兵。拿破仑谈到马木留克兵时说,3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299] 能较好地保持自己的战斗队形的骑兵部队,不管在冲锋时占有多么巨大的优势,但仍然很明显的是,甚至于连这样的部队在成功的冲锋后,队形也要相对地受到破坏。冲锋不可能在一切地点都取得同样的决定性胜利;许多士兵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单骑格斗或追击;只有此较小的一部分,主要是第二列还能大致保持队形。这是骑兵最危险的时刻,只要有很小的—队生力军向它冲击,便能使它前功尽弃。因此,冲锋后迅速集合是真正优秀的骑兵的标志,而恰恰在这方面,不仅新编部队,而且有时甚至英勇而有经验的老部队也有严重的缺点。骑着烈马的英国骑兵尤其容易失去控制;他们几乎到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在滑铁卢和巴拉克拉瓦)。发出集合信号以后,追击通常由特别指派的或预先规定的几个排或连进行,这时,骑兵的基本兵力重整队形,准备应付任何意外。鉴于冲锋后甚至胜利者都会处于紊乱状态,就迫切需要经常拥有预备队,以便首先在战斗失利时可以使用;因此,骑兵战术的基本规则,总是只把当时拥有的兵力的一部分投入战斗。这种普遍采用的使用预备队的方法,说明大规模骑兵会战中情况变化多端,时而一方居优势,时而另一方占上风,双方互有胜负,直到最后留下的预备队以完整的战斗队形全力向溃乱而惊散的敌群猛冲,并决定战斗的结局时为止。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地形。没有一个兵种像骑兵这样受地形的影响。泥泞松软的土壤会使袭步变为慢跑,单个骑手毫不犹豫便可超越的障碍,却能破坏队形和队列的协调一致;尚未劳累的马匹轻易便可越过的障碍,却能把从清早就奔驰而未吃草料的马匹绊倒。同时,意外的障碍又会阻滞骑兵的前进和迫使它变换正面和队形,从而使整个横队处于敌人的翼侧攻击之下。缪拉在莱比锡会战中所进行的总攻就是骑兵攻击不当的一个例子。他把14000名骑兵排成一个长纵队,去攻击向瓦豪村冲锋而刚被击退的俄军步兵。法军骑兵以快步接近敌人;在距盟军步兵约600-800码处转为轻跑,马匹在松土上很快就疲惫了,等他们到达方队的时候,进攻的锐气已被消失了。结果同盟国军只有少数伤亡严重的步兵营被击溃。大队骑兵绕过其余的方队,穿过步兵的第二线,但并没有给步兵以任何杀伤,最后到达了池塘和沼泽地一线,他们就只得停止前进。这时马匹已筋疲力尽,队形也混乱了,各团都混杂起来并失掉了指挥;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两个团和近卫哥萨克骑兵(总数不到2000人)突然攻击法军骑兵的两翼,迫使法军狼狈逃窜。当时缪拉既没有预备队以应付意外情况,也没有适当注意前进的步度和距离,结果遭到了失败。 冲锋可采用各种队形。战术家把冲锋分为:en muraille[密集队形]冲锋,即冲锋的横队中各连之间根本没有间隙或仅有很小的间隙;间隙队形的冲锋,即连与连之间相隔10-20码;enechelon[梯次队形的]冲锋,即从一翼开始,各连相继冲锋,因此,各连不是同时、而是先后接触敌人,假如将一个连列为疏开纵队,跟在构成第一echelon[梯队]的连的外翼侧的后面前进,那就可使这种冲锋大为加强;最后一种是纵队冲锋,它与前几种冲锋根本不同,因为前几种冲锋只不过是横队冲锋的不同形式。在拿破仑以前,横队是一切骑兵冲锋通用的和基本的形式。在整个十八世纪,仅在一种场合,即在必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时,骑兵才排成纵队冲锋。但是,拿破仑的骑兵都是勇敢而不善乘骑的士兵,所以他不得不采用某种新战法来弥补骑兵骑术上的缺陷。他开始让骑兵成长纵队冲锋,这样就迫使前几列骑兵照直猛奔,同时又向选定的冲锋地点投入比横队冲锋多得多的骑兵。尽量以大纵队作战竟成了拿破仑在1807年战局以后各次会战中的—种癖好。他首创了异常庞大的纵队队形,由于在1809年侥幸成功(埃劳战役——录入者注),在以后的各次战局中他就固执地坚持这种队形,尽管这曾使他在会战中不止一次地遭到失败。他把整师的步兵或骑兵排成纵队,使各营和各团展开,重叠配置。骑兵于1809年在埃克缪尔初次作了这种尝试,当时10个胸甲骑兵团成纵队冲锋,其中第一线展开2个团,其后四线各展开3个团,各线间的距离约60码。步兵在瓦格拉姆也是这样做的,当时以整师编成纵队,同时各营展开,先后跟进。这种战法用来对付当时慢条斯理的奥地利军队还不致造成危险,但在以后的各次战局中,以及同行动较积极的敌人作战时,便招来失败。我们已经看到缪拉在瓦豪采用这种队形总攻时所招致的悲惨后果;戴尔隆在滑铁卢发起的步兵总攻所遭到的致命的失败,也是由于采用这种队形造成的。[300]。骑兵采用大纵队作战尤其错误,因为这样就把最宝贵的兵力变成笨拙不灵的一群人马,一旦投入战斗就再也无法指挥,因此无论在正面取得怎样的胜利,当翼侧受到指挥灵活的小股敌军攻击时,它总是束手无策。用编成一个这种纵队的兵力,可以建立第二线和一两支预备队;用他们来冲锋,即使不能立即收到突出的效果,但反复几次冲锋无疑终会以较小的伤亡而获得较大的战果。事实上,大多数军队都已摒弃了这种纵队冲锋的方法,或者只把它当做一种奇特的理论,而在实际的做法上则使大队骑兵列成数线,各线之间留有一个冲锋距离,在长时间格斗时,每一线均可支援和替换另一线。拿破仑还第一次把数个骑兵师编成一个大单位,称为骑兵军。预备队骑兵的这种组织,作为在一支庞大的军队中简化命令传达的一种手段是极端必要的;但在战场上,当这些军作为统一的整体作战时,保留这一级组织则从未带来良好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大纵队队形所以是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的欧洲军队中,骑兵军一般都保留了下来;在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的军队中甚至还规定了这种骑兵军在战场上的标准队形和作战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的基础就是把兵力编为第一线和第二线以及预备队;这些原则也包括配属给骑兵军的骑炮兵应如何配置的规定。 我们在上面所谈到的骑兵的行动,仅限于骑兵对骑兵作战而言。但在会战中使用这一兵种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在当前实际上是主要的目的,是对步兵作战。我们知道,在十八世纪,步兵同骑兵作战时几乎从来没有排成方队。步兵在迎击冲锋时,仍保持横队,如冲锋指向翼侧,几个连就向后折回,排成en potence[拐子形]来迎击敌人的冲锋。弗里德里希大帝曾告诫他的步兵,决不可排成方队,除非孤立的步兵营突然受到骑兵的袭击,如在这一场合排成方队, “方队应直接朝敌人的骑兵前进,击退他们,并不再理睬他们的冲锋,而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 当时,步兵的纵深较小的横队全靠自己有效的火力迎击骑兵的冲锋,并且也确实常常击退了骑兵的冲锋;但这种横队一被突破,则必然被粉碎,霍恩弗里德堡和措尔恩多夫会战的情况就是这样。现在,在很多场合纵队代替了横队,步兵只要有可能,总是以方队来迎击骑兵的冲锋,这已经成了惯例。诚然,在现代各次战争中,有一系列的例子说明,精良的骑兵突然袭击列成横队的步兵而被步兵的火力所击溃,但这种情况总是例外。现在问题在于骑兵是否有充分把握粉碎步兵的方队。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看来公认的论点是;在一般情况下,未被炮火打散的精良的新锐步兵有很大可能抵挡住骑兵,而对于没有经验的、长时间处在敌人炮火下经过一天激战伤亡较大因而筋疲力尽和丧失斗志的步兵,则行动坚决的骑兵占上风。不过也有例外,如德国龙骑兵在加尔西亚—埃尔南德斯会战(1812年)[301]冲锋时,3个骑兵连中就有1个连击溃了法国新锐步兵的1个方队,然而通常骑兵指挥官并不认为用自己的骑兵去攻击这种步兵是明智的。在滑铁卢会战中,内伊元帅以大批法军预备队骑兵向威灵顿军队的中央发动总攻,但未能粉碎英军和德军的方队,因为被攻击的部队隐蔽在丘陵后而很远的距离上,炮火轰击对他们的伤害极小,所以他们几乎完全是新锐的。因此,这种冲锋只能在会战的最后阶段采用,这时步兵因积极的作战或是在密集的炮火下消极的行动而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骑兵冲锋便可取得决定性的效果,特别是当它得到步兵预备队的支援时,就像博罗迪诺和利尼两次会战时的情况那样。 这里,我们不能一一阐述骑兵在执行警戒、巡逻、护送等勤务时所能担任的各项职责。但是,在这里简单叙述一下骑兵战术的一般原则是适宜的。由于步兵日益成为会战的主力,骑兵的战法无疑应当或多或少地服从于步兵的战法。因为现代战术是以三个兵种的配合和相互支援为基础的,所以至少对部分骑兵来说就谈不上独 立行动。根据这种情况,各国军队的骑兵总是分为两类:师属骑兵和预备队骑兵。第一类是编入各步兵师和军并与步兵隶属同一指挥官的骑兵。它在战斗时的使命,是利用—切可能出现的有利时机来取得胜利,或当步兵遭到优势兵力攻击时,协助步兵退出战斗。它的行动自然有局限性,兵力也不足以独 立作战。预备队骑兵是军队骑兵的主力,它对于整个步兵来说同样起着从属性的作用,就像师属骑兵与它所在的步兵师的关系一样。因此,预备队骑兵应随时做好淮备,以待有利时机进行毁灭性的突击,击退敌人步兵或骑兵的总攻,或伺机进行决定性的骑兵冲锋。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预备队骑兵最适用于大会战的最后阶段,这时它能起而且确实常常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赛德利茨率领骑兵取得的那样巨大的胜利现在已经完全不能设想了,但是,骑兵的作用对现代多数大会战的结局仍有很大影响。骑兵在追击时的作用特别大。步兵在炮兵的支援下,只要保持队形,沉着坚定,就没有理内惧怕与骑兵作战;但步兵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队形混乱时,就会成为向它冲来的骑兵的猎物。遇到骑兵时不能逃跑,因为优秀的骑兵甚至在难以通行的地形上也能前进;以骑兵猛追溃敌,在任何时候都是彻底巩固战果的唯一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无论步兵在会战中起多大作用,骑兵仍然是、而且将永远是一个必要的兵种。现在,和过去一样,任何军队如果没有一支能骑善战的骑兵,就不能指望作战胜利。 弗8226;恩格斯写于1858年3月初 6月21日左右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4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注283]意大利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的主要战场。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一支雇佣军队由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北部进军。公元前218年10月,汉尼拔在提契诺河打败了前去迎战的执政官的军队之一的先头部队,同年12月又在特雷比亚河击溃了两支联合军队。汉尼拔突人意大利中部后,于公元前216午8月在阿普里亚的坎奈迎头击溃了罗马军队(恩格斯在下面详尽地叙述了这三次会战。然而,罗马军队在西班牙和西西里的胜利以及它在北非的登陆,迫使迦太基元老院从意大利召回汉尼拔,从而使汉尼拔的胜利化为乌有。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在扎马会战中战败。战争以迦太基接受苛刻条件签订和约而告终。 [注284]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218—201年和149-146年)是古代两个最大的奴隶制国家——罗马和迦太基——为了确立在地中海西部的统治,为了争夺新的土地和奴隶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果,迦太基被迫把对西西里和附近岛屿的统治权让给了罗马。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果,迦太基丧失了舰队和所有非洲以外的领地(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等)并必须向罗马缴付巨额赔款。第三次布匿战争的结果,罗马人粉碎了迦太基人的实力,消灭了迦太基国家;迦太基城被毁灭。 [注285]指554年的卡西里努姆河(在意大利两南部的卡普亚城附近)会战。在这次会战中,拜占庭统帅纳尔塞斯打败了日耳曼部落的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会战一开始,法兰克人便深深地插入拜占庭军队的中央,但后来,纳尔塞斯的骑兵从翼侧迂回并从背后攻击,结果日耳曼人被围歼。纳尔塞斯的军队打退了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侵略,并消灭了东哥特人的意大利王国(493—554年)的残余兵力(其主力早在同法兰克人作战前就已被摧毁),在短时期内在意大利确立了奴隶制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统治。 [注286]德意志国王捕鸟者亨利希一世的军队在梅泽堡会战(933年)中以及他的继位者奥托一世的军队在雷赫河会战(955年)中打败了十世纪侵入德国领土的匈牙利人。这两次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亨利希一世改组了德国骑士队而取得的。 [注287]1241年4月9日在利格尼茨(累格尼察)城附近的瓦尔施塔特会战中,波兰和德国封建主的联军被入侵中欧的蒙古征服者打败(关于这次入侵见注33)。 [注288]在1513年6月6日的诺瓦拉(意大利北部)会战中,为米兰公爵服务的瑞士雇佣军队打败了以骑士为主力的法军,并迫使法军越过阿尔卑斯山退回法国。因此,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于1513年对意大利进行的侵略性征讨就告失败。这次征讨是1494一1559年意大利战争期间外敌对亚平宁半岛多次人侵中的一次(见注36)。 [注28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1644年7月2日的马斯顿荒原(约克郡)会战和1645年6月14日的纳斯比(北安普顿郡)会战中,议会军击溃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反革命军队。在这两次会战中,克伦威尔统帅的骑兵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支骑兵的核心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队伍,,他们有优良的战斗素质,严明的纪律和对革命职责的认识。这两次会战,特别是第二次会战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议会军在1642-1646年第一次内战(见注50)的胜利。 [注290]西里西亚战争是全欧性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见注42)的一部分。它包括从弗里德里希二世侵入西里西亚起到他与奥地利人缔结第一次单独合约为止的普奥战争(1740—1742),即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以及从1764年8月重新爆发战争时起到弗里德里希二世缔结新的单独和构为止的普鲁士与奥地利及其同盟者萨克森之间的战争(1744—1745年),即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这两次战争反映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中欧霸权的斗争,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并控制波兰富饶的西里西亚省。 [注291]恩格斯用自己的话引用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制定的各种守则中的一系列规定,如引自1742年3月17日的《骑兵战斗守则》,1742午3月31日的《骠骑兵团团长和全体军官守则》,1744年7月25日的《骑兵军官与敌人遭遇时的行动守则》,1748年8月14日的《骑兵少将守则》等。 [注292]这里列举的是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时期所发生的几次会战。在这几次会战中,骑兵的行动起了极大的作用。 1745年6月4日在西里西亚的霍恩弗里德堡会战(有时叫施特里高会战)中,普军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统帅下打败了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1745年12月15日在凯塞尔多夫(萨克森)会战中,普军击溃了萨克森军队,使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有可能自奥地利和萨克森在德累斯顿签订和约,结束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见注290)。 1757年11月5日在罗斯巴赫(普鲁士梅泽堡区)会战中,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打败了法国以及同普鲁士为敌的德意志各邦的联军。 关于莱滕会战(1757年12月5日),见注l17。 1758年8月25日(14日)在措尔恩多夫(东普鲁士)附近,弗里德里希二世同俄军作战,结果双方损失惨重,未分胜负。俄军的抵抗,打破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关于各个击破敌人的计划,并为后来俄军的顺利进攻准备了条件。 [注293]法兰西共和国反对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期间,1796年9月3日在维尔茨堡(巴伐利亚)会战中,奥军在卡尔大公的统帅下打败了茹尔当将军的法军,法军被迫退到莱茵河西岸。奥军使用大量骑兵作战对这次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注294]华沙大公国是拿破仑一世在1807年根据提尔西特和约划出早先归并普鲁士的波兰领土的一小部分所建立的附庸国;1809年,奥地利被击溃后,又把奥地利占有的波兰领土的一部分并入华沙大公国。根据1814一1816年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华沙大公国的领土被普、奥、俄三国瓜分。 莱茵联邦——见注198。 [注295]1813年4月5日(3月24日)在萨克森的丹宁科夫(或默克恩)附近同盟国俄普军队在俄国将军彼8226;赫8226;维特根斯坦统率下打败了欧仁的法军。 [注296]W8226;P8226;Napier 《History of the War in the Peninsula and in the South of France from the year 1807 to theyear 1814》 Vol.Ⅲ, London,1831,p.272. [注297]拉罗什—艾蒙《骑兵,或骑兵部队的编成、组织和训练方面的必要改革》1828年巴黎版第1部第140页(La Roche-Aymon.《De la cavalerie,ou des changements nécessaires dans la composition,l'organisation et l'instruction destroupes à cheval》.1-re partie,Paris,1828,p.140) [注298]461年在卡塔洛平原(现在法国的马尔纳的河岸沙隆城附近),阿提拉率领的突厥族游牧掠夺者——匈奴人——与西罗马统帅艾修斯率领的军队展开了激战。艾修斯的军队由日耳曼人、罗马人、高卢人等族的士兵组成;阿提拉的军队中也有被匈奴人征服的欧洲许多部落的战士。匈奴骑兵击溃了艾修斯军队的中央,但后来因翼侧受到攻击,遭到很大伤亡而被迫撤退。艾修斯军队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内部不和而未能把匈奴军队全部歼灭。 西帕依起义是1857—1859年在印度反对英国统治的一次规模极大的人民起义。起义于1857年春天在孟加拉军队中由当地居民编成的所谓西帕伊部队中爆发,并蔓延到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起义的基本动力是农民和城市的贫苦手工业者。本地的封建主所领导的这次起义,内于印度的封建割据、宗教和种姓的区别以及殖民者在军事上和技术上的优势而遭到失败。 [注299]见拿破仑回忆录《对1816年巴黎出版的〈论军事学术〉一书的十七条意见》,第三条意见:骑兵。刊载于《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France,sous Napoléon,écrits à Sainte-Héléna Par les généraux qui ont partagé,sa captivité,et publiés sur les manuscrits entièrementcorrigés de la main de Napoléon》.Tome premier,Paris,1823,p262,见注71。 [注300]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会战(见注54)中,戴尔隆将军所统帅的一个军奉拿破仑的命令以它的4个师(每师编成1个纵队)向威灵顿的同盟国军左翼攻击。纵队中各营前后配置。这种队形在一开始攻击时放就使得该军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注301]比利牛斯半岛战争(1808—1814)期间,1812年7月23日在加尔西亚—埃尔南迪斯会战中,编入威灵顿的英国军队的英王德意志第军团骑兵袭击了在萨拉曼卡会战(见注279)中失败而后退的法军后卫,这支骑兵突破并冲散了步兵的方队,捕获了数百名俘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1 10:46: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