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美国电子战史 3》  第6,7,8,10,11章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17363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美国电子战史 3》  第6,7,8,10,11章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sniper 男,离线
  
  
  头衔:第一军需总监
  等级:上士
  文章:90
  金钱:1037
  工作量:10 points
  注册:2003-9-16
给snip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sniper加入好友 查看sniper的个人资料 搜索snip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snipe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美国电子战史 3》  第6,7,8,10,11章
第六章措施与反措施

(1966.12 ~ 1967.10)


    “战斗态势日趋严重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枉自
烦恼,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敌方必定已处于崩溃的
边缘。”
                      英国陆军元帅洛德·弗尔


第一节

    到1966年底,在北越上空展开的艰苦卓绝的电子战斗达到了
顶峰。一方是防空高炮和导弹连及为它们提供引导的监视雷达,米
格战斗机也投人了战斗;而另一方则是与他们相对峙的空袭飞机
及其支援飞机所携带的各种电子对抗系统。

    除“野鼬鼠”飞机外,那时美国空军使用的所有战斗攻击机都
装备了雷达干扰吊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攻击机则安装了
ALQ-51A欺骗系统,大部分得到加强的战斗攻击机还装备了雷
达告警接收机。空军的“野鼬鼠”飞机小队或海军的“铁腕”(Iron
Hand)飞机小队力图摧毁敌人的导弹控制雷达,或者,最低限度也
要迫使其中断发射。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EB- 66B和EB- 66C
远距离干扰飞机为空袭部队提供支援,但是,由于这种易受攻击的
飞机需要远离威胁空域,因而降低了它们的支援效能。


    1966年全年,构筑SA-2新阵地的活动从未间断过。到1966
年底,美国侦察飞机已经标出了150多个新阵地,大约有30个作
战火力单元不定期地往来于这些阵地之间,每次移动6英里到30
英里,非常灵活地运用他们的“炮击战法”。

    尽管主要的电子对抗措施是针对地对空导弹连的,但是高射炮
仍然造成了大量飞机的损失。在1967年的前3个月里,地对空导弹
连击落了7架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喷气式飞机,而在同一
时期,北越的高射炮却击落了29架,相当于高射炮每击落4架导弹
才击落1架。当攻击机从中空实施俯冲轰炸时,它们易于遭到光
学瞄准炮火的攻击,而且电子干扰也对其无能为力。随着目标经常
成群结队地飞越他们的阵地上空以及好象用之不尽的弹药供应,北
越的高炮手抓住了每一次战机,掌握了击落飞机的熟练技术。

    在此时期中,美国空军在这一战区的最现代化的“鬼怪”式空
中优势战斗机F-4C,既没有携带干扰吊舱,也没有携带告警接收
机。在1966年的最后4个月时间里,这种飞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
了5架。这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高性能飞机,在缺少对抗措施保护
时,也容易遭到攻击。最近装备部队的F- 4D飞机携带本迪克斯
公司生产的APS-107雷达告警接收机,并将之作为其基本装备,
但是,早期的飞机都没有安装这种设备。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启动了一项改进计划,为老型号的F-4飞机加装APR - 25和
APR-26告警接收机。在改进计划完成之前,第7空军联队司令
官威廉姆·莫迈耶将军一直禁止没有配备这些接收机的F-4飞
机进人导弹防空空域。

第二节

    北越的雷达操作人员很快就获悉了“铁腕”飞机作战方式的变
化情况,并开始想办法来降低其作战效能。为了使“百舌鸟”导弹达
到最大射程,必须采取明显的“爬高”攻击机动,这样就很容易被雷
达识别出来。另外,在发射“百舌鸟”导弹时,火箭排气口喷出气体
中的金属粒子会在“扇歌”雷达显示器上形成明显而散乱的雷达回
波,所以雷达操作人员可清楚地看到正在飞行中的导弹。如果“扇
歌”雷达在这个时候中断发射,就会使“百舌鸟”导弹失去引导信号
而“瞎飞乱撞”。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扇歌”雷达中断发射,雷达操作人员当然
也无法控制他们自己的正在飞行中的“导线”导弹。如果使用1枚
或多枚“百舌鸟”导弹实施攻击,跟在后面的空袭部队就能通过战
区而不会受到导弹的攻击,这就意味着即使没有打中雷达,攻击机
也赢得了胜利。

    为了进一步降低遭受攻击时的易损性,“扇歌”雷达操作人员
尽可能缩短其雷达发射的时间。在战争的初期阶段,这些雷达有时
会在控制导弹发射之前用5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对空搜索”,使
雷达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来捕获和跟踪目标。一旦“铁腕”飞机
真正开始作战行动时,雷达的这种过分使用便立即中止。

    那时,在缩短雷达预热方面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在正规作战行
动中,“扇歌”雷达从准备状态转换到发射,大约要用一分钟的时间
才能使方位角和仰角波束发射机达到600千瓦的峰值功率。如果
“铁腕”飞机这时正在这个空域中徘徊的话,这样长的等待时间显
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减少这种时间延迟,北越的操作人员使用了
他们的“假负载”。每一部“扇歌”雷达都配备有这种“假负载”设备,
作为其维修设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时将它插入发射机中,将天
线旁路并吸收发射功率,然后变为热量散发出去,这与微波炉的工
作原理非常相象。插人假负载后,雷达就能满功率运行,而且辐射
的能量却很小,这样就可以进行调整。目前,这种设备已经成为成
熟的电子对抗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地空导弹连处于准备状态,
等待实施攻击时,其“扇歌”雷达就可以将其全部输出功率馈至假
负载上。当目标飞机进人其攻击距离之内时,就将雷达的全部输出
功率切换到天线上。雷达使用这种方法就能以最少的时间延迟达到满功率发射。

    “扇歌”雷达的操作人员还想对飞机上的APR-26接收机产
生迷惑显示。有时,他们发射导弹,但是尽可能长时间地推迟发射
制导信号;另一些时候,他们发射导弹的制导信号,但并不准备发
射导弹。

    在后来的发展中,攻击飞机的生存就更加困难了,“扇歌”雷达
有时会通过地面目标指示雷达或测高雷达获得对美国飞机的精确
跟踪信息,这就使其操作员能够在切换到真正发射之前预先将天
线瞄准目标飞机。因此,只要雷达一开机,就能快速地实现火力控
制。通过综合使用这种战术以及上述的假负载技术,有经验的“扇
歌”雷达操作员在他们的导弹控制雷达仅发射30秒后,就能实施
导弹攻击。

    对于57.85和100毫米高射炮配用的“雪茄”和“火罐”火控雷
达,情况也大致相同。在战争初期,当美国飞机进人作战空域时,这
些雷达的发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在出现了“百舌鸟”导弹以后,它
们的发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有时还使用人工跟踪方法使雷达
瞄准目标,即使用“聚光灯”(非扫描)工作方式向炮火提供所需的
距离信息。在这种条件下,APR-25告警接收机无法向操作员提
供火控雷达活动情况的任何信息,ALQ -51A欺骗干扰系统也不
能对付这些威胁。

    在电子战界,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就是: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
就是最有效的电子反干扰措施。通过一天一天地观察干扰,北越的
雷达操作人员成为在这种环境中操纵设备的世界级高手。

第三节

    当“扇歌”雷达信号馈送到假负载之后,辐射出去的功率就大
大降低了,然而,仍然会有一小部分功率泄漏出去。查克·克里斯
特曼开始对安装在海军VQ-1侦察中队(参见第一章)的EC -121电子情
报飞机上的“宏观”电子系统进行改进。他装配了一个
装置,借此将飞机上的APS- 20高增益雷达天线接收的信号送人
一个行波管放大器,由此而组成一部高灵敏接收机。它的灵敏度非
常高,完全能够检测到“扇歌”雷达假负载产生的微弱辐射,而且能
够在美国飞机接近北越而被探测时窃听雷达正在进行的预先调试
动作。查克·克里斯特曼描述了“宏观”系统提供的“扇歌”雷达在
准备和开机工作阶段的详细情况:

        “‘扇歌’雷达操作人员总是将雷达接到两个波束的假
    负载上,并且运行15-20秒钟。无论‘扇歌’雷达天线指向
    哪个方向,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它在采用假负载时的工作情
    况。后来,两个波束消失,导弹制导信号接入假负载。‘宏
    观’系统能够探测到这一切,我们会知道它是调试信号还是
    导弹正在飞行中的比例制导信号。我们能够听到发送给导
    弹的瞄准指令信号,还能听到自毁指令信号。

        “‘扇歌’雷达每个信道的脉冲重复频率之差是12赫
    兹,从来没有出现过多部“扇歌”雷达使用同一个脉冲重复
    频率信道的情况。使用我们的设备能在一个脉冲周期内测
    出脉冲重复频率。操作人员可很快获得脉冲重复频率数据,
    并得到一条方位线,然后报告说‘对,这个站正在第7信道
    工作……,

        “必要时,我们用‘宏观’系统进行观察,可了解‘火罐’
    火控雷达的活动情况,并据此确定美国飞机实施攻击的飞
    行航线。

    在这些作战行动中,VQ-1侦察中队通常保持2架EC-121
    飞机值勤,在相互间隔90度左右的跑道式航线上飞行。这样,这2
    架飞机就能对准备进人发射状态的地空导弹连进行三角定位,并
    通过监视无线电信道发出告警信息。“,

    此时,在海军VQ-1侦察中队服役的一位电子战军官里奇·
哈佛上尉叙述了这种改进型“宏观”飞机的价值:

      “查克·克里斯特曼又完成了另外一项真正开创性的
    工作,他将沃特金斯·约翰逊公司生产的行波管和晶体视
    频接收机安装在APS-20雷达天线的馈电线路上,这样就
    可将信号直接送至由人工调整的‘宏观’系统值班人员的耳
    机中。利用天线的方向性,他就能报告哪里有‘火罐’雷达在
    活动,哪里配置了‘扇歌’雷达和4部地面目标指示雷达没
    在哪里。不需使用调谐器他就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知道
    ‘扇歌’雷达的信号听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不必了解雷达是
    在2965兆赫还是在其他频率工作。所有雷达的信号听起来
    都不一样,所以,他能够将他所听到的信号转换成他所需要
    了解的信息。“

    “宏观”系统的实质是综合利用EC-121飞机上的所有系统,
    实时收集北越实施的每一个行动的情况。北越使用的主要监视雷
    达有3种,即“匙架”、“平面”和“门锁”雷达。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雷
    达通常对“强盗”系统的工作有所帮助。

    毫无疑问,查克.克里斯特曼对美国海军VQ侦察中队的作
战效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它研究出能检测和定位以假负载
运行和准备发射的“扇歌”雷达的方法,他就挽救了在北越上空飞
行的许多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的生命,而这仅仅是他很多创造发
明中的一项。

    由于认识到他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查克·克里斯特曼后来从
海军部长手中接受了海军优秀公共服务奖章,这是海军的最高奖
赏,海军只颁发给文职人员,而他是迄今为止第37位获此殊荣的
人员。

第四节

    虽然在北越作战的战斗攻击机部队表现出了接受于扰吊舱和
特殊编队的热情,但是,为了获得他们的普遍认同,从没停止过与
他们的争论。他们从泰国的前线基地起飞,到渗透到北越上空,需
要花费不少对他们十分宝贵的时间。空军上尉约翰·柯德驾驶的
是F-4D飞机,隶属于埃格林空军基地的第33战术战斗机联队。
他回忆道:

        “战术空军司令部的高级人员听到越南战场上的飞机
    被导弹击落的消息后情绪都非常沮丧。但是,在美国后方,
    一般的战斗机驾驶员不可能知道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根
    据传达的命令,我们都必须学会使用干扰吊舱编队飞行。我
    们的部队中有几千小时飞行经验的驾驶员,当他们被告知
    要出去学习使用干扰吊舱的新编队时,他们认为这是开玩
    笑,而且都不想去学习。他们希望去训练战斗机对战斗机的
    格斗,认为那是最重要的事。他们接受了关于需要这种新编
    队的专门训令,但他们还是不太相信它。实际上,他们还是
    认为要用炮弹来说话。我曾经在战略空军司令部飞过B-
    52轰炸机,在那里我们接受了如何渗透到俄罗斯纵深去的
    训练。我认为我了解这些苏制导弹系统的工作性能,但是,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斗机飞行训练,我怎么能知道我
   该怎么做?"

    1967年5月,约翰·柯德的飞行中队部署在泰国的乌汉空军
基地。在这支部队参加对北越的作战行动后不久,其驾驶员们才改
变了当时那种放肆的态度:

        “我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在北越作战。让我来告诉你这
    样的情况,一个小伙子第一次遭到地对空导弹攻击时,他害
    怕得只能乞求上帝保佑。在我们的飞行中队里,还从来没有
    发生过比这更大的震动,我们事先没有想到如此可怕。从此
    以后,这些小伙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如何使用吊舱编
    队飞行了!人们在完成任务返航的路上就使用吊舱编队飞
    行,他们甚至积极争取额外的油料进行训练。“


第五节

    1967年初,不再使用EB----- 66B飞机来对付高射炮和导弹控
制雷达,因为它们对这些雷达的干扰效果一直受到怀疑。自那
时起,这些飞机就将其干扰能力集中对付远距离监视雷达、地面目
标指示雷达和测高雷达。对这些雷达实施有效干扰,就会迫使
导弹控制雷达延长对空搜索时间才能捕捉到目标,从而也就使它
们更容易遭受“铁腕”飞机的攻击。

    1967年8月,第一批EB- 66E飞机抵达战区,替换了EB-
66B。改装后的飞机配有3名机组人员,弹仓内安装了6套共34
部干扰发射机,其中大部分是ALT-6B。这些飞机还配备了1部
ALR-20全景接收机,用来帮助干扰发射机调谐到目标雷达的工
作频率上。但是,这种飞机的电子战装备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如果
电子战军官打开一部干扰发射机,它就会把ALR-20接收机的5
条扫描线全部消除掉。因此,通常要把接收机关掉,干扰机采用预
置频率方式工作。到1967年底,战区中已经有14架EB-66E
飞机。尽管存在上述困难,新型飞机在支援干扰能力方面确实比其
前身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证据说明,某些警戒雷达,特别是A
波段的“刀架”、“匙架”和C波段的“平面”雷达,都受到这种干扰
飞机的严重干扰。E波段的“硬饼”测高雷达及“门锁”多波束对空
监视雷达受干扰的程度稍微轻一些。

第六节

    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装备了有源干扰系统,被导弹
和高射炮击落的数量逐步下降。然而,战事并未停滞不前。现在北
越战斗机部队对战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开始时,北越只有一些
过时的米格一17战斗机参战,但是,到了1966年春天,就有超音
速米格一21战斗机参战了。最初,这些新型战斗机只是用来威慑
美国的攻击机,迫使它们赶紧投弃炸弹。后来,到了1966年底,更
新颖的米格战斗机逐渐地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并使用“环礁”红外
制导导弹实施攻击。

    1966年12月,数架攻击机受到敌方战斗机的威胁,并被迫丢
弃炸弹逃走。同月,米格战斗机击落2架F-105飞机。

    军事战术通常都是这样一种办法,可有效对付敌人一种武器
系统的措施往往会使飞机更容易遭到其他武器的攻击。对此,一个
典型的例子就是干扰吊舱编队,尽管它们在对付SA- 2地空导弹
时可为飞机提供有效支援,但是,使用这种编队飞行的飞机在遭到
米格飞机的攻击时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F-105飞机驾驶员评述
道:
        “在同米格战斗机作战的环境中,干扰吊舱编队看来并
    不是一种合适的编队方式,它是一种最不利的编队方式。使
    你的观察能力和机动性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如果你被米格
    战斗机咬住并瞄准的话,要从干扰吊舱编队中强行逃脱(作
    防御性转弯)是很危险的(因为其他飞机靠得太近)。它也不
    适用于相互支援。”

    为了降低米格战斗机的作战效能,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之
一就是在1966年中旬,美国海军在北部湾建立了有效识别雷达报
知咨询区(PIRAZ)。在离海岸25英里的地方部署了一艘叫作“红
冠”(Red Crown)的巡洋舰,使用其监视雷达始终监视着这一区域
的空中活动。另外有2艘雷达哨舰与它协同工作,一艘监视北方,
另一艘监视南方。这3艘舰船对北越的整个海岸线以及内陆很大
的一片地区进行连续不断的雷达监视。除此之外,它们还配备
有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直升飞机,以便救援因飞机被击落而跳到
海里的驾驶员。

    米格战斗机的驾驶员知道,当他们保持低空飞行时,他们就不
会被这些舰上的雷达或EC-121D飞机发现。因此,只要是出现这
种情况,在北越上空飞行的美国飞机就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
下遭到突如其来的攻击。

    另外还有许多出版物刊载过双方战斗机在北越上空交战情况
的报道,但是这些报道很少涉及与电子战历史有关的作战行动。
    在战术电子情报飞机的支援下,担负护航任务的F-4战斗
机竭尽全力投人对米格飞机的战斗。但是,由地面目标指示雷达引
导的北越战斗机放出了虚假的目标。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在战争的
这一阶段,美国飞机不允许攻击敌人的飞机场,这样一来就把战术
上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米格战斗机的地面控制人员,他可以决定
是否进行空中交战及交战的时间和地点。

    罗宾·奥尔兹上校指挥的驻在泰国乌汝基地的第8战术战斗
机联队装备的是F-4C战斗机,其主要任务是为奔袭目标和撤出
战斗任务的F-105攻击机护航,阻止防御方米格飞机的任何干
扰。由于禁止攻击敌人的飞机场,奥尔兹决定找机会“教训一下米
格飞机的驾驶员”。

    奥尔兹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组织了多架装备有干扰吊舱的
“鬼怪”战斗机,使它们从雷达屏幕上观察时就象是一支F- 105
入侵部队。他从F-105战斗机部队借来了一些QRC-106A-1
吊舱,并将它们安装在他的“鬼怪”式飞机上。F-4C飞机以干扰
吊舱编队飞行,其飞行速度和高度与F-105飞机的相同,同时发
射与F-105飞机一样的干扰和敌我识别信号,而且还使用它们
的无线电通信工作程序和呼号。完全作好了空中格斗准备的“鬼
怪”式飞机,沿着F-105飞机通常使用的人侵航线飞行。如果米
格飞机起飞并对编队实施攻击,就要给予狠狠的打击。

    在两个下级军官的帮助下,奥尔兹制定了代号为“波洛”
(Bolo)的详细作战计划:

        “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每个人轮流扮作北越的防空指
    挥员,选择他从接收到雷达图像报告后可能作出反应的时
    机,估计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及其武器系统响应作战命令需
    要延迟多长时间。‘波洛’部队选择的时机和航线就是根
    据这样的军事演练作出的。“

    1967年1月2日,圣诞节暂停轰炸结束。奥尔兹开始了他的
作战行动,主力是14架F-4C“鬼怪”式飞机,支援它们
的是大型“铁腕”作战部队,其中包括6个F-105D和F-105E飞
机小队。EB-66C远距离干扰飞机和EC-121“大眼”雷达监视飞
机担任掩护和警戒。

    “鬼怪”式战斗机分成两个小队,东部小队是第366战术战斗
机联队的7架F-4C飞机,准备前往河内东边的盖和吉
碑(海防)机场。但是,他们在飞行途中遇到了浓厚的云层,迫使他
们放弃了这次行动。“西部小队”由奥尔兹上校所在联队的7架F
一4C飞机扮演F一105机群,他们单独前往。

    那一天,“西部小队”的“鬼怪”式飞机根据“福特”、“雷姆布
勒”、“普利茅斯”、“林肯”和“奥尔兹”等汽车生产公司的名字规定
了各自的无线电呼号。奥尔兹则选择了最后一个名称作为自己飞
机的呼号。毫无疑问,这种规定与保密原则完全背道而驰,但这支
部队获得了特许。没有证据证明这种作法影响了作战行动。

    当奥尔兹的飞机率领“鬼怪”式战斗机小队飞过已知的米格战
斗机基地福安((Phuc Yen)机场时,云层遮蔽了这个地区,但在一
万英尺高空,天气却十分晴朗。云层对地对空导弹连攻击我们造成
困难的同时,还意味着地面的观测人员无法弄清编队的真实组成。

    北越的档案表明,有8架米格一21和22架米格一17战斗机
紧急起飞与这支“空袭部队”交战。起飞之后,米格一17战斗机就
飞临指定的巡逻空域,并在云层下面作盘旋飞行,时刻准备着在想
象的F-105飞机俯冲穿过云层攻击目标时猛扑上去。

    前面4架米格一21战斗机继续爬高,穿过云层,在云层之上
的晴空中展开战斗队形。领头的苏制战斗机从“福特”飞机的前方
位置上冒了出来,他警告“奥尔兹”,“你在敌人飞机的正前方”。这
时,罗宾·奥尔兹开始左转弯,以迎击威胁。随后,2架米格一21战
斗机从他的前方大约1. 5英里的地方突然冒了出来。奥尔兹的武
器系统军官查尔斯·克里夫中尉锁定了他的雷达,驾驶员则发射
了2枚“麻雀”导弹。然而,由于那时米格战斗机已经接近于“麻
雀”导弹的最小交战距离,因此,这2枚导弹都打空了。而后,奥尔
兹对米格战斗机又发射了2枚“响尾蛇”导弹,但是它们又迅速钻
到云层里去了。这一天这位米格驾驶员真幸运—一向他发射了4
枚导弹却全都落空了。但是,他的同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正如奥
尔兹说的那样:

        “当我瞄准第一架米格战斗机开火并将之击落后,我猛
    地踩下了加力燃烧室的油门,将我的飞机艰难地拉升到对
    第二架米格战斗机有利的位置上。我将机头拉高至45度左
    右,落在他的盘旋航线范围之内。这里要提醒的是:他正在
    转向左方,所以我将机头拉高,并向右边横滚,这种动作叫
    作凯旋式横滚。我占据了他头顶的位置,而且机头半朝下,
    就这样悬挂在那儿,看着他一圈一圈地盘旋飞行,等待着选
    择时机,以便我继续跟在他后面作下滚飞行时,能保持20
    度左右的夹角,并在他后面保持大约4500-5000英尺的距
    离。这样,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坦率地说,我
    不敢保证他一定没有看见我。当我降低高度跟在他后面时,
    在明亮的兰色天幕下,他的飞机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晰可辨。
    我向他发射了2枚‘响尾蛇’导弹,有一枚击中了他,将他的
    右机翼打掉了”。

    在此后的几分钟时间里,奥尔兹飞行小队的其他“鬼怪”式飞
机以及在“福特”和“雷姆布勒”小队中的飞机全部投人了激烈的战
斗,连续殊死的激烈交锋大约持续了13分钟,F-4C飞行联队声
称他们击毁了6架米格一21战斗机,而他们是毫无损伤地撤出了
战斗。

    北越的档案披露了领队小队的4架米格一21战斗机全部被
击落。在与“鬼怪”式飞机的争斗中,米格一21战斗机第二飞行小
队长机也被击落,但是其他3架飞机却夺路逃逸并安全降落。由于
米格一17战斗机是隐蔽在云层下面的安全空域,远离作战区域,
它们在“鬼怪”式飞机返航之前一直呆在了原来的位置上。交战中
有5架米格一21飞机被击毁,5个驾驶员全都跳伞并安全着陆。在
这次作战行动中被击落的驾驶员中有一个叫阮文谷的,由于他在
后来的战斗中赢得了9次胜利,成了具有最高获胜记录的北越战
斗机王牌驾驶员。

    四天之后,即在1月6日,又进行了一次引诱米格战斗机的作
战行动。这一次,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派出了F-4C飞机沿着没
有火力装备的RF-4C飞机有时使用的航线飞行。在人侵飞行期
间,“鬼怪”式飞机以非常密集的队形飞行,在雷达上看起来就象是
一架飞机一样。4架米格战斗机把诱饵当成了真正的目标,企图在
河内的西北方向攻击这架“侦察飞机”。当布下的这个陷阱揭开时,
他们又损失了2架飞机。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米格一21战斗机连续损失了7
架,这对北越空军是一个沉重打击。损失的数量接近其最先进战斗
机总数的一半。在“波洛”行动之后,米格一21战斗机部队有好
几个星期没有参加战斗,目的是对驾驶员进一步进行空中格斗训
练。


第七节

    1967年3月,迈克·吉尔罗伊空军上尉已累计遂行80次“野
鼬鼠”飞机作战任务,成了第355战术战斗机联队中最有经验的电
子战军官之一。损失的“野鼬鼠"F-105E飞机已经得到补充,在那
一年的头两个月里被击落了2架“野鼬鼠”飞机。

    下面是3月10日的情况。当时,“林肯”小队从泰国色软基地
起飞,支援第355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05飞机,攻击位于河内
东北方向的重要目标太原钢铁厂的作战行动。“林肯”小队的长机
是一架F-105E飞机,“林肯”小队的2号机是一架单座F--105D
飞机。吉洛里和他的驾驶员默利恩(莫尔)·德斯勒夫森空军上尉
驾驶“林肯”小队3号机,而肯·贝尔少校则驾驶4号机,这是一架
F-105D飞机。每架F-105E飞机都携带2枚“百舌鸟”导弹和2
颗CBU- 24集束炸弹,而每架D型机则携带2枚“百舌鸟”导弹
和6颗500磅炸弹。作战行动一开始就不太顺利,正如迈克·吉尔
罗伊所述:

        “有两个地对空导弹阵地保护着这座钢铁厂,我们必须
    将它们清除掉。当我们接近目标时,长机正在下降高度,此
    时我们在5000英尺高空,也跟着下降高度。天气晴好。后
    来,我们突然听到了该死的导弹遥控员的声音,“林肯”小队
    的长机被高射炮火击中,两个驾驶员都跳伞了。然后,2号
    机呼叫,说他也被击中了,伤势严重。因此,莫尔命令他返
    航。德斯勒夫森担负起长机的职责,带领着存留在该空域的F-
    105E飞机,4号机紧跟在他的后边,就在吉尔罗伊再次搜索到新
    的雷达信号时,他将飞机拉升爬高,避开地面高射炮火的最佳射击
    距离。“

        “当我们的飞机爬高时,我们在屏幕上抓到了一个雷达
    信号,莫尔抓住机会向着它发射了1枚‘百舌鸟’导弹,4号
    机也发射了1枚。但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雷达信号仍然
    存在,说明我们没有击中这部雷达。我们朝北方飞去,然后
    再转回来,朝着它发射了另外一枚‘百舌鸟’导弹。这次同上
    次一样,4号机也发射了1枚,而且又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
    生,这部雷达还在那儿。”

    这两架飞机携带的4枚“百舌鸟”导弹都用光了,但毫无作用。
这一次是吃了败仗,因为吉尔罗伊确信他们是在射程范围内发射
的。每次发射导弹之后不久,当他的飞机直接越过发射机上空时,
他都会看到雷达信号减弱的现象。当这两架飞机实施第二轮攻击
后离开目标的时,有两架米格战斗机企图攻击这两架F-105E“雷
公”战斗机。德斯勒夫森采用返回高射炮弹爆炸区的办法来躲避。
躲避的动作是成功的,但是,当他从爆炸区的另一边钻出来时,他
发现另外两架米格战斗机正等在那里。这样,驾驶员只好又返回高
射炮火的旋涡中。

    那时,最后一支攻击部队正准备撤离目标区域,但是,莫尔·
德斯勒夫森感到他没有完成任务。迈克·吉尔罗伊继续道:

        “莫尔是一个精明而讲实际的荷兰人,只要他认定的东
    西,他就不想放弃。我们去那里并不是压制敌方的防空力
    量,而是要消灭他们。高射炮火是令人恐惧的,我从未见到
    过,大部分是37和57毫米的。我们的飞机被一些碎片击
    中,但没有什么大事。地对空导弹阵地没有对我们开火,然
    而却一直跟踪着我们。我们对准该阵地,但这一次距离太
    近,我们只得离开。大约到了10英里开外,我们又飞了回
    来,我们再次对准该阵地。我们以每小时450海里的速度编
    队穿过该阵地。当雷达信号上下跳动时,我告诉莫尔:‘晦,
    就是它!’他向下看了看,看到了导弹阵地,并说:‘我看到它
    了’。他点燃了加力燃烧室,飞机爬高至8000英尺,然后以
    45度角俯冲下来,投下了集束炸弹。驾驶F-105D型飞机
    的肯·贝尔一直跟在我们后面,也投下了炸弹。然后,我们
    双双掉过头来扫射这个阵地。毫无疑问,我们命中了目标,
    它被炸得飞上了天,我们能够看到地面上被集束炸弹和
    500磅炸弹轰炸的地方是一片火海。“

    这两架F-105“雷公”飞机疲惫不堪地返回了乌汝基地,着陆
时几乎没有油料了。F-105E飞机被导弹碎片击中137处,F-105D型
飞机被击中的地方几乎一样多。

    另一架受伤的飞机是2号机,它在返航时,一个机翼被打了一
个大洞。“林肯”小队长机的驾驶员被俘,一直被监禁到战争结束。

    由于他在那天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莫尔·德斯勒夫森后来
被李顿·约翰逊总统授予“荣誉勋章”,而迈克·吉尔罗伊则被授
予空军“十字勋章”。


第八节

    1967年初,空军的EC-121“大眼”雷达警戒部队被重新命名
为“学院眼”(College Eye)。当年5月,飞机上安装了一种新设备
QRC- 248,这种设备对后来几个月进行的空中作战具有深远的
影响。QRC-248可利用米格战斗机上的SRO-2敌我识别应答
器信号。当它以有源方式工作时,QRC-248辐射脉冲信号,询问
敌人的敌我识别装置;敌人的敌我识别装置会以清晰的一串脉冲
作出回答,然后,再使用雷达常用的方法标绘出米格战斗机的距离
和方位。另外,QRC-248还能以无源方式工作,转发敌人地面站
的信号,以触发米格战斗机的应答器。但在这种情况下,可用的信
息就只有米格战斗机的方位信息,尽管有时可将这些方位信息与
EC-121监视雷达的回波信号相关来确定敌人战斗机的位置。由
于只有米格战斗机配备辐射这种独特脉冲串的SRO-2应答器,
所以QRC - 248能清晰而无模糊地显示出敌人飞机所处的位
置。

    一小批QRC- 248设备运抵泰国,到1967年5月底,每一架
要出境参战的EC-121D飞机都装上了这种设备。很显然,这种系
统在有源工作方式时最为有效,但是,为了防止敌人获悉这种新设
备的情报,起初QRC-248都是以无源方式工作。这就意味着该
系统无法对敌人战斗机的运动提供连续不断的监视,而只能够给
出其行踪的一般预报。

    从7月中旬起,EC-121D飞机的机组人员接到了命令,允许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该系统的有源工作方式。这样,QRC -
248就可对米格战斗机的活动进行精确、可靠的监视。“学院眼”特
遣部队副司令乔治·安德森中校说:

        “有了QRC-248,我们就能探测以前一直看不到的飞
    机,有点令人吃惊的是,我们了解到过去我们看不到的飞机
    竟有这么多!“

    QRC - 248除了装备EC -121外,还装备了海军的EP-3
“猎户座”飞机。这种飞机的基地设在北越海岸线之外执行侦察监
视任务的3艘战舰上。

    1967年夏天,部署在东南亚的EC-121部队接收了一架功能
更强但尚处于试验状态的K型飞机,取名为“车头铆钉”。这架飞
机上的装备除普通雷达和QRC- 248设备外,还装备了能询问米
格战斗机上SRO-1和SOD-57应答器的专用设备。与F-105D
型机的座舱相比,“车头铆钉”飞机的工作舱可容纳10名
机组人员,后增加的人员中包括一个由4人组成的信号情报小组,
负责监听米格战斗机与地面目标指示雷达站之间的通信。电子情
报和信号情报系统的组合,使机组人员能够实时地确定米格战斗
机的位置和运动,而且还常常发现他们的意图。

    1967年10月,第7空军司令部解除了使用QRC- 248的一
切限制。这时,“学院眼”和“车头铆钉”飞机便可对F-4飞机提供
严密的控制,帮助他们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与此同时,还能使战
斗机指挥官与“学院眼”部队之间进行更密切的联系。

    10月24日,威廉·柯克少校指挥“战斗空中巡逻”作战行动,
掩护对福安实施攻击。EC-121飞机使用QRC一248监视着这个
空域,确定正在接近的米格战斗机的位置,并提醒攻击机上的柯
克,要从后上方接近它。后来,F-4飞机的驾驶员报告说:

        “为了防止被弹片损伤,我们占据了有利位置,跟在F
    -105飞机编队后面,在其左上方与之并列飞行。当我们进
    入北越后,就听到了米格战斗机的呼叫,证明情况是绝对准
    确的。当米格战斗机的呼叫表明它是处在我们的正后方8
    英里处的位置时,我就将飞机调过头来进行攻击。当我作了
    一个180度改出转弯动作时,我后座土的邦加茨上尉用搜
    索雷达锁定了位于右方30度4英里处的一个目标。我立即
    观察这一位置,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架米格一21战斗机。“

    经过艰苦的机动飞行之后,柯克向敌方战斗机发射2枚AIM
一7导弹,但没有打中。最后,他的飞机已距该机大约只有500英
尺时,用机关炮瞄准射击,击毁了这架米格战斗机。
    最初,只打算在这个战区组建一支120天的“车头铆钉”临时
分遣队,目的是检验其有效性。但是,它对战斗机作战行动所起的
作用实在太大了,因此这支分遣队一直保留到了第二年。

    尽管“车头铆钉”飞机上的信号情报收集人员提供了许多有关
敌人行动的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他们提供的情况并不完整。举例来
说,从侦听无线电通话中,常常会明显感到敌方正在引导米格战斗
机去攻击部分空袭机群,而这部分美国部队往往对这种威胁毫无
察觉。另一个问题是保密问题。当时北越的无线电通话并没有采
取任何保密措施时,而美国的监听人员在窃听他们通话的事实却
是高度保密的。部队的高级军官强烈要求应允许使用这些信息,但
是对大多数前线作战部队来说,还是不允许利用这些信息。

第九节

    1967年5月19日至6月5日,实施了一系列艰难的空中作
战行动,美国空军和海军的战斗机声称击落了17架北越战斗机,
而他们自己只损失了1架。虽然无法获得米格战斗机被击落的实
际数字,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这些交战中有10个北越驾驶员阵亡
了。本来就弱小的北越战斗机部队再一次严重减员到危险的程
度。因此,北越命令这些部队,减少战斗架次,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训
练驾驶员。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极少看到米格战斗机有什么行
动。这时,他们的大部分作战任务主要是针对EB-66飞机。鉴于
EB- 66飞机没有配备火力,速度又较慢,而且总是处在离主攻编
队一定距离的地方,北越人就把这些飞机当作风险较低的目标。经
过几次徒劳无益的努力之后,在1968年1月4日,2架米格一21
战斗机截住第41战术电子战中队的一架EB- 66C,并用“环礁”
空空导弹将之击落。

    到战争的这个阶段,美国飞机授权攻击北越的主要战斗机基
地,他们频繁出动遂行这种攻击任务。为了减少地面飞机的损失,
北越为这些飞机构筑了一个伪装隐蔽区,将他们停放在离每个机
场几英里之外的树林里或山洞里。在这些隐蔽区里设有维修、加油
和补给弹药的设施。当需要这些战斗机参战时,米一6“吊钩”重型
直升机就会将准备就绪的米格一17或米格一21战斗机悬吊载运
到附近的机场。在米格战斗机结束战斗返航着陆之后,又将这些战
斗机运回它们的隐蔽地。这是一种对现有资源极富想像力的使用
方法,而且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挽救了许多米格战斗机被摧毁的命
运。

第十节

    到1965年底,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15架A-12高速侦察飞
机已经全部交付中央情报局,然而在试飞过程中损失了2架。如果
这些先进飞机中有一架被击落,必将成为共产党宣传机器的一大
话题。由于这个原因,A-12侦察机不再担负作战飞行任务,除非
确实有只有它才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这支部队经过了漫长的
试飞和驾驶员训练时期。

    最后,到了1967年5月,经总统批准,A-12部队开始了在北
越上空实施侦察飞行任务。情报报告表明:河内政府可能接收到了
一批地对地弹道导弹。如果这个报告属实,这一新动向就表明战争
有可能要严重升级。3架A-12侦察机奉命飞抵日本冲绳嘉手纳
空军基地,开始了搜集证据的行动。

    1967年5月31日,A-12首次遂行此种战斗任务,中央情报
局驾驶员梅勒·沃伊沃迪赫从嘉手纳机场起一飞,在南中国海上空
由KC-135加油机为其加油。当飞近北越海岸线时,他将飞行速
度增大到3.1马赫,并将飞机拉升至80,000英尺的渗透高度。
他打开了飞机上的照相设备,并启动机上的电子情报收集系统。A
一12飞机掠过海防市,直奔河内。雷达告警接收机显示飞机已被
数部“扇歌”雷达跟踪,而且有数枚“导线”导弹正在飞过来。沃伊沃
迪赫观察到这些导弹正在向他所在的空域飞来,但没有一枚能接
近他的飞机,扰乱他的飞行。

    A-12以接近每分钟35英里的速度飞行,只用了大约6分钟
就横穿北越领空。随后,驾驶员将飞行速度降至亚音速,同时将飞
行高度降低至中等高度,在那里与第二架KC-135加油机会合。
A-12飞机经再次加油后,又恢复到作战飞行速度和高度,开始进
行对北越的第二轮照相侦察。沃伊沃迪赫从起飞到返回嘉手纳机
场,共飞行了3小时40分钟。

    1967年间,A-12飞机在北越上空又飞行了21架次,证明了
超高速和超高空飞行相结合是对导弹实施防御的一种有效战术,
最近一次防御成功发生在10月30日。那一次,有8枚“导线”导弹
在中央情报局驾驶员丹尼·沙利文的飞机附近爆炸,但没有一枚
能真正接近他的飞机。然而,飞行结束后,在嘉手纳机场进行检查
时却发现部分导弹引爆系统射人一个机翼中。这是A一12飞
机,或者说实在的,包括其后继型SR-71,仅有的一次被击中的记
录。在这些侦察飞行中所拍摄的照片最明显不过地证明了苏制地
对地弹道导弹确已运抵北越。

第十一节

    在北越执行作战任务期间,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驾驶员们发
现,使用ALQ-51A欺骗式干扰转发器并不能阻止地对空导弹或
高射炮攻击他们的飞机。多次试验表明,欺骗信号还是降低了敌人
系统的响应能力,而且更容易避开来袭导弹或高射炮火的攻击。但
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很多驾驶员从开始就不相信ALQ-51A
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相信只要高速飞行并及时采取转弯动作,就
能使导弹和高射炮弹无法打中他们。

    根据电子情报飞机的观测数据似乎证实了这种观点。观测结
果表明,在北越上空遇到的雷达信号密度远远超过了ALQ-51A
的处理能力。这样,ALQ- 51A究竟还有什么用处呢?甚至还有人
提议要把它从A一4飞机上拆下来,重新装上20毫米机关炮,全
部恢复飞机的携行弹药。

    那时,乔治·斯蒂格担任桑德斯公司的电子干扰研究和评估
组(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纳舒尔)组长。他回忆道:

        “核心问题是脉冲密度。一方面,海军的海上侦察声称,
    他们对威胁的测量证明,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即ALQ -
    51A的处理能力应该达到10万个脉冲/秒以上;另一方面,
    研制方坚持这种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的处理能力只能达到
    约2万个脉冲/秒,也就是说,其处理能力还不及北越威胁
    环境信号密度的一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桑德斯公司以快速反应能力方式生产了
一种叫作“横鞍,"(Sidesaddle)的设备,对ALQ - 51A进行了改
进。1967年夏,向海军交付了6套“横鞍”设备接口盒和低失真度
磁带记录器,这些设备都安装在飞机上,并在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
战任务中参与了空中行动。当ALQ -51A检测到敌人导弹或火控
雷达的信号时,就用“横鞍”设备将它们记录下来;而当ALQ -
51A进人“转发”工作方式时,就干扰它们。乔治·斯蒂迪格继
续道:
        “在任何一个飞行架次中,由‘横鞍’设备观察到的最高
    脉冲密度都在8千个脉冲/秒以下,其平均密度大约只有这
    个数字的一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海军侦察飞
    机比战斗机飞得高,他们能看到很高的脉冲密度,因为他们
    的接收机灵敏度设计得极高,而且还使用高增益天线;而战
    斗机飞得较低,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的灵敏度只能响应火
    控距离之内的雷达信号,而且使用的天线是低增益天线,只
    能提供飞机防御所需的最佳覆盖。‘横鞍’设备证实了欺骗
    式电子干扰系统的性能,从而决定不但A-4E飞机继续使
    用这种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而且海军的其他攻击机及F
    -4,F-8战斗机也要装备这种设备。“

    斯蒂格相信,北越的雷达操作人员显然对使用欺骗于扰的海
军和海军陆战队飞机与使用噪声干扰的空军飞机正在采用区别对
待的战术。按照他的观点,由于“横鞍”设备能获得更重要的情报,
所以才没有被从飞机上过早地拆下来:

        “解决了脉冲密度问题之后,‘横鞍’设备即停止使用,
    以免北越的高射炮部队普遍利用鉴别原则,区别对待使用
    欺骗性电子干扰与非欺骗性电子干扰的飞机。结果,海军失
    去了一个使用‘横鞍’设备来获取有关SA-2作战原则、雷
    达工作能力、战术性能及欺骗电子干扰的对抗效果等有价
    值的情报信息的机会。

        “之所以停止使用‘横鞍’设备,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没
    有计划的活动,海军作战部队没有与其计划、录制和分析相
    关的基础设施,而海军侦察部队则忙于应付海上行动和分
    析而无暇顾及。

第十二节

    在本章回顾的这一时期内,我们已经看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所发生的电子干扰与反于扰之间的坚苦卓绝的争斗。美国
的电子战活动都集中在东南亚战争,但在其他地方的发展也值得
我们注意,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地加以叙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9 15:21:19编辑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3-28 22:15:05
 sniper 男,离线
  
  
  头衔:第一军需总监
  等级:上士
  文章:90
  金钱:1037
  工作量:10 points
  注册:2003-9-16
给snip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sniper加入好友 查看sniper的个人资料 搜索snip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snipe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第八章   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1967.11 - 1969.7)


    “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能比遭到枪击而安然
无恙更令人高兴了。”
                              温斯顿·丘吉尔


第一节

    到1967年晚秋,美国根据直觉反应,认为北越可能会获得更
为先进的地对空导弹系统和超音速战斗机等防空武器,并开始考
虑采取更多的响应措施。各种电子对抗系统、各种干扰机、“野鼬
鼠”飞机、护航干扰飞机、电子情报飞机和信号情报飞机等电子战
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就像在前两年中北越突然出
现的令人沮丧和震惊事件一样,很少有人怀疑这些先进武器在未
来战斗中的能力。

    空军和海军情报官员们一直最担心的是苏联可能向北越提供
更新的防空导弹系统。SA-2E和SA-3完全能够战胜干扰吊舱
编队,而且已在苏联和东欧大量部署。由此看来,这些导弹系统抵
达北越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必须从蛛丝马迹始终密切关注它们的
出现。

第二节

    1967年11月,这些担心看来已变成事实。在11月17 -- 19日
这灾难性的3天时间里,美国空军的飞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了8
架,而在前4个月里,即从7月份到10月份,美国空军在北越上
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的飞机,平均每月才有2架。

    由于这样的事是在临近“感恩节”时发生的,由此,太平洋空军
司令部从11月22 - 30日,匆匆忙忙地召集了一个代号为“食用火
鸡,(Have Turkey)的调查分析会议。在这3天中损失的飞机包
括1架用来执行“野鼬鼠”任务的F-105E飞机,2架用于侦察任
务的RF-4C飞机和5架F-105D战斗机。与此相对照,海军和
海军陆战队在那个月却没有因导弹攻击而损失一架飞机。“野鼬
鼠”一105E飞机和RF - 4C侦察飞机总是易于受到地对空导弹
的攻击,由于它们的作战方式而不能采取干扰吊舱编队。对于他们
这种情况,这样大的飞机战损率就不是正常的了。

    关于F-105D飞机,17日攻击河内附近的白梅(Bac Mai)机
场时损失了1架,18日攻击福安机场时损失了2架,另外2架是
在19日攻击水丰(Thuy Phoung)驳船厂时损失的。每次攻击都
是在“突击队员俱乐部空中定位”(Commando Club Skyspot)轰炸
系统的引导下进行的,这种轰炸系统使用的是一部配置在老挝北
部帕柿11.1区(Phou Pha Thi)某高地上的一部TSQ-81地面雷达。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定位精度,在开始
投掷炸弹时,驾驶员们都会根据命令,收缩编队队形。由于舍弃了
干扰吊舱编队的安全性,就会使飞机自我暴露,以致遭到地对空导
弹的有效攻击。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在设防的地域上空就
不再执行收缩编队的习惯做法了。

    这样改变后,飞机的战损率恢复到了原先的状态。在1967年
12月,空军的飞机再没有被地对空导弹击落过一架,但是,海军却
损失了3架。

第三节

    1967年秋,马蒂·塞尔曼诺维茨上校被任命为第7航空队司
令部的电子战指挥官助理。在到任几个星期后,他收到了赖特一帕
特森空军基地外国技术部发来的一条消息,内容是有关SA- 2导
弹系统的新情报。塞尔曼诺维茨从中得知“扇歌”雷达车上安装了
信标接收机,用来接收“导线”导弹应答器信标发出的回答信号,其
带宽只有20兆赫。而且所有信标接收机都工作于同一频带。塞尔
曼诺维茨认为,有可能利用这个信标信道作为一条途径,将干扰注
入这个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

    这条新情报消息是在给东南亚战区生产的大批干扰吊舱交付
结束时获得的。1967年,大约有400个ALQ一71和QRC-160-
8吊舱运抵战区,同时还有大约50个重新改装的QRC-160A-1
吊舱。这时的吊舱数量完全能够满足作战使用要求,驻泰国基地
的战斗机几乎每一架都可携带2个吊舱。起初,这两种干扰机都设
置在同一工作频段,覆盖“扇歌”和“火罐”雷达工作频率。然而,在
新情报消息的启发之下,塞尔曼诺维茨建议用第二个吊舱来攻击
信标信道。如果他的设想实现的话,这两种形式的干扰就能以
“钳”形运动的电子等效方式攻击SA-2导弹的制导系统。

    附录C中详细介绍了SA-2导弹的制导系统。“扇歌”雷达车
上的发射机触发“导线”导弹上的应答器信标,该信标用一个编码
的回答信号作出响应。信标的回答信号也叫作下行信号,它能使
“扇歌”雷达的计算机跟踪飞行中的导弹。这台制导计算机计算出
正确的拦截路线,从而控制导弹从其当前的位置朝计算出来的在
目标前面的撞击点飞去。很显然,如果能有效地干扰这些下行信
号,“扇歌”雷达的计算机就无法跟踪飞行中的导弹,而导弹也就接
收不到任何矫正其弹道的引导信息了。

    但是,干扰下行链路在技术上十分困难。像干扰北越战斗机的
敌我识别系统一样,对付这样的单向无线传输需要有非常大的干
扰功率密度(以每兆赫多少瓦计),这比千扰雷达回波信号所需要
的干扰功率密度大得多。另一方面,在交战后期,飞机和导弹所处
的相对几何位置对干扰机有利。导弹越靠近飞机,它就一定离“扇
歌”信标发射机越远,所以干扰就会更有效。此外,如果导弹正朝着
一架飞机飞过去,而这个区域中的其他飞机也会干扰这个信标频
率,那么,它们的累积效应也会增强其干扰效果。
    如果有可能对信标信道实施干扰,毫无疑问,一定会降低因地
对空导弹攻击而造成的损失。即使是一架飞机单独飞越导弹防御
空域,它也能得到干扰的保护。然而,要达到所期望的结果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情。马蒂·塞尔曼诺维茨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
归纳:

        “我们得把干扰引入信标接收机,这是SA-2导弹系
    统的一个弱点所在,但是,我们配备的吊舱是否有足够大的
    干扰功率来干扰它?我们是否能提供专用于此种目的的吊
    舱设备?编队中的其他成员应该怎么做?我们召集了一些
    真正熟悉干扰吊舱工作情况的人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走
    访了系统司令部、空军参谋部,他们都说功率密度是一个问
    题。所有的信标都工作于20兆赫这一宽频段内,所以,我们
    能使用窄带干扰来对付这个特定频段中的各个频率。于是,
    我们将每一架飞机的一个吊舱设置在信标频率上,它的四
    个反波管振荡器全部工作于同一中心频率。我们将其他干
    扰吊舱调谐到‘扇歌’和‘火罐’雷达的工作频率上,因为我
    们还不能确信信标干扰一定能起作用。“

    无论信标干扰是否有效,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它不
会因试验这种方案对作战行动造成伤害。因为,每架飞机还有一个
干扰吊舱调谐到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上。

      占在埃格林空军基地SADS-1苏联防空模拟器的立场,杰
里·索厄尔亲眼目睹了关于信标干扰是否有用,有时非常激烈的
争论:

        “我们从马蒂·塞尔曼诺维茨向我们询问是否认为信
    标干扰有效的提问中获得了一条信息。国会的观点是‘它没
    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浪费,别再这么干!’他没有去理会这
    些意见,继续进行试验。后来我们发现:如果你同时干扰了
    雷达和导弹的跟踪装置,即使不能使导弹跟踪装置失效,也
    能获得最佳协同效果。有时,单独的雷达干扰不能真正奏
    效,单独的信标干扰也不起作用,但是,如果你注意一下这
    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同时实施这两种干扰的话,或许就
    能够压制住这个系统。马蒂利用他的职权继续进行信标干
    扰的试验,否则的话,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有信标干扰!“

    1967年12月初,塞尔曼诺维茨带领一个小组来到泰国的色
软空军基地,试图向第355战斗机联队的驾驶员们兜售他的信标
干扰理论。他发现,他正在推开一座大门:

        “我将本行业的15个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了简单的情
    况介绍。这15人中有一个少校战斗机驾驶员,他的名字叫
    博特·克里梅克。我请他作简要情况介绍,因为战斗机驾驶
    员们都要使用这种干扰。大部分人都认识克里梅克少校,他
    在战术空军司令部的口碑很好。他向这些人简要地介绍了
    干扰理论知识,讲述了地对空导弹的工作原理以及干扰公
    式。我们听得很仔细。然后,有一些驾驶员走到黑板前,拿
    出计算尺自己计算这些公式。这真是一种好现象!我真的
    非常高兴。他们最后说‘晦!这是个极好的想法。“

    自1967年12月中旬开始,大部分战斗攻击机都携带了两个
干扰吊舱,一个用于干扰“扇歌”雷达和高射炮控制雷达,另一个叫
作“专用吊舱”,用于干扰“导线”导弹的信标信道。在做了这种改变
之后,飞机被导弹击落的战损率明显降低。在1967年一年里,每发
射50枚导弹就能击落一架飞机,而据报告,自1967年12月14日
至1968年3月31日这4个月时间里,共发射了495枚导弹,只击
落3架空军的飞机,而且其中有一架是没有安装信标专用于扰吊
舱的F-105E"野鼬鼠”飞机。也就是说,到这一阶段后期,每发射
247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使用信标干扰吊舱的作战飞机。

    但是,在这里也应注意,其他因素对降低战损率也作出了贡
献:在召开“食用火鸡”调查分析会议之后,驾驶员们在使用干扰吊
舱编队飞行时就更加小心地遵守保持适当间距的要求了;在这个
战区中可以投入使用的干扰吊舱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由
于有了更好的维护保养,它们的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
提高。此外,还有比以前更多的干扰支援和“铁腕”飞机投人了作战
行动。

    到1968年3月,由泰国和南越不同基地起飞的F-105和F
-4飞机上使用的干扰吊舱的组成,时而没有多少变化,时而变化
又非常大。关于这些不同组成的干扰吊舱的详细情况参见附录


第四节

    从1967年11月到1968年2月,北越的战斗机恢复了活动。
美国的战斗机声称击落了14架米格战斗机,但是北越却在那段时
间里击落了18架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喷气式战斗
机。

    为了削弱敌人战斗机部队的战斗能力,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制
定了一个“马丁战斗”(Combat Martin)计划,目的是建立对北越
战斗机甚高频通信信道的干扰能力。有几架F -105E飞机在后座
舱的弹射座椅位置上安装了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生产的ALQ-59
型通信干扰机。这种干扰机可自动工作。这些飞机还要携带炸弹,
并作为正规攻击部队的一员随队飞行。

    正如我们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一样,有效干扰象敌我识别器
或导弹下行信道一类的“单向”信息传输,所需要的干扰功率密度
要比于扰雷达回波信号大得多。对话音通信的干扰也是这样。具
有现代技术水平的ALQ-59干扰系统采用信道化接收机,用行
波管作功率源,可同时干扰6个甚高频信道。ALQ-59干扰系统
能否实施有效干扰,关键在于它能否接收到敌人的消息,然后经极
短的时间延迟后重新将之发送出去。这种重发信号重迭在原始
信号上面,产生一种回波效应,听起来就好象是稍稍调偏了的收音
机一样。试验表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话音通信干扰方法,它
能使话音通信双方都极难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

    “马丁战斗”的详细计划呈交给了第7航空队司令部的马蒂·
塞尔曼诺维茨上校,他马上到他的上司那儿,弄清楚他们是否了解
这个计划将面对一个比北越人更难以克服的障碍:

        “我告诉他们,‘你们应该到国家保密局去,将他们的想
    法了解得清楚一些,否则的话,他们是不会让你们使用它
    的’。可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弄清楚这些情况。按照我个人
    的想法,我们认为应该使用它,它完全能战胜米格战斗机,
    因为米格战斗机没有地面控制就无法作战。

    当按照“马丁战斗”计划装备起来的的F-105飞机抵达战区
后,它们只有一次被当作通信干扰飞机来使用。后来,国家保密局
使用了惯常采用的否决权。如同过去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他们认
为,从侦听北越的通信业务中获得情报,比使用通信干扰来破坏其
通信更有价值。

第五节

    然而,空军的另一种通信干扰系统的情况要好一些。1968年,
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EC-121“华丽独奏”(Coronet Solo)飞机抵
达泰国,开始在东南亚战区执行任务。这种飞机的基本功能就是干
扰敌人的地对地通信。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它还可用作机载广播
站。这种飞机的机舱中装备了一部现成的柯林斯公司生产的广播
发射机,使用一台燃气涡轮发电机提供必需的补充电源。在干扰高
频无线电通信时,系统中还配有一种拖曳式天线,其长度大约为
5000英尺,缠绕在一个大型卷筒上。天线的末端是一个重35磅、
外形象足球的球体。这种飞机总共改装了3架,全部装备宾夕法尼
亚州米德尔顿空军基地空军国民警卫队的第193战术电子战大
队。当时在弗吉尼亚州兰利战术空军司令部服役的托尼。布里
斯少校回忆道:

        “我们驾驶EC-121飞机飞抵泰国呵叻空军基地,多
    次执行干扰敌人高频战术通信的任务。机舱的五分之四都
    安装了这种设备,其中包括电缆卷筒和电源单元。这种飞机
    非常重,特别是装满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所需的燃油时更
    重。它要跑完呵叻基地机场的整个跑道才能起飞。“

    可以相信,“华丽独奏”飞机是战争期间美国唯一能在常规机
场跑道上起飞执行通信干扰任务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保密
局欣然撤消了对这种行动的限制。

    在整个东南亚战区,“华丽独奏”飞机只用于执行通信干扰任
务。但是,如前所属,这种飞机也可作为机载无线电或电视发射台
使用。广播节目可以在飞机上制作,对于无线电广播还可使用预先
录制的磁带。因此,EC-121“华丽独奏”飞机对为这段历史具有另
外一个重要意义,被认为是第一架能够执行我们现在称之为“信息
战”任务的飞机。在本卷的后部,我们还会再回过头来叙述这个问
题。


第六节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亚战区活动的EC-121飞机的
另一种改装型号,即EC-121R侦察型飞机。1968年,根据“白色
小屋”计划,陆军和空军的飞机在敌军部队运送或
其补给车辆活动的区域内,投放了成百上千个音响、地震或其他类
型的传感器。这种长期工作的传感器的主要目标是探测穿越老挝、
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的活动情况,这是北越向在南越作战的越
共游击队提供给养的运输线。这些传感器落在地面上,自身埋人地
下,只有折叠式天线暴露在外,由它们将部队或车队经过时产生的
声音或地面振动产生的信号发送出去。

    为了监听这些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第553侦察联队的EC-
121R型“蝙蝠猫”飞机由呵叻空军基地起飞,执行12小时的侦察
飞行任务。每架飞机的后机舱配备有8个侦听席位。当机组人员
检测到敌方活动的信号时,他们便将这些信息通过数据链路发送
到泰国那空帕侬空军基地的“白色小屋”地面站,然后,该地面站的
控制人员引导攻击机进人攻击敌军的位置。

    “蝙蝠猫”飞机的航线比任何其他型号的EC-121飞机更靠
近危险的地方,这就使得它们更容易遭受到导弹或战斗机的攻击。
因此,为了保护这些飞机,为它们配备了一套电子战设备,并由一
位电子战军官来操纵。以前在B-52轰炸机上工作的托菲·欧文
上尉就是这些电子战军官中的一位,他回忆道:

        "EC -121飞机上的电子战设备与B-52飞机上的差
    不多,其中完全相同的是:APR - 25 , ALR - 20接收机和
    ALT - 28, ALT - 32干扰机。通常情况下,我们捕捉敌人
    地对空导弹和警戒雷达发出的信号,过一会儿我再打开干
    扰机。"

        “尽管存在地对空导弹的威胁,但是我们更为担心的是
    米格战斗机。那时,我们的大型螺旋桨飞机在15000英尺的
    高空飞过敌占区上空,几个小时内始终飞行相同的航线。我
    们的地面雷达和EC-121‘学院眼’雷达监视飞机一直监视
    着我们附近的威胁。有几次,我们收到了米格战斗机出动的
    告警信号,但是幸运的是它们没有发动攻击。"

    在东南亚战争中,美国部队后来一直在执行“白色小屋”行动。

    参加过“铁腕”行动的机组人员,长期以来都了解用“百舌鸟”
反辐射导弹作为对抗SA-2导弹的手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射
程近,无法在地对空导弹的防区外攻击导弹系统的控制雷达;二是
如果目标雷达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飞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发射,
“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就会迷失方向。

    1968年3月,一种新型的反辐射导弹,即AGM-78“标准”反
辐射导弹投人作战行动。这种导弹在“百舌鸟”导弹的基础上进行
了很大的改进,它的最大射程达70英里左右,而且配备了杀伤力
更大的219磅弹头。此外,更重要的是,导弹上还配有一个存储器,
使其能在雷达停止发射后继续跟踪雷达一段时间。然而,这些改进
的代价却是使导弹的体积更大,价格更昂贵。“标准”反辐射导弹的
长度只有“百舌鸟”导弹的一半,但其重量却是它的三倍多,而且价
格也要贵得多。尽管如此,在后来的战争中,防空压制飞机仍在
大量使用这种反辐射导弹。

第八节

    1968年春,美国海军的“美国”号航空母舰抵达杨基站。该舰
上的A-7A“海盗”攻击机和F - 4J“鬼怪”式战斗机都装备有最新
型的海军干扰系统。桑德斯公司生产的ALQ -100欺骗干扰系统
兼有早期的ALQ-49(G/H波段)和ALQ--51A(D-F波段)两
种干扰机的干扰能力,但体积并没有增大,仍为2. 3立方英尺,只
相当于其中的一部。为了将这么多的附加能力都纳入相同的空间
内,桑德斯公司的工程师们不得不求助于几种最新技术。人们担
心,如果ALQ-100干扰系统原封不动地落人敌人之手,这些重
要的技术秘密就会泄露出去。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这种设备
中安装了一种引爆装置,必要时炸毁系统的关键部件。如果飞机坠
毁或是飞机的座椅被弹射出去,这种引爆装置就会自动点火引
爆。

    这样的设想在理论上是完美无缺的,但在使用中,这种引爆装
置的触发机理过于灵敏,根本无法区分究竟是真正的坠毁呢还是
飞机在甲板上着陆时比平常稍稍重了一点。在这种自毁系统被拆
除之前,当飞机在甲板上着陆时,这种引爆装置曾多次发生爆炸,
至少使74套的ALQ-100欺骗干扰系统受到损坏。


第九节

    在战争进展到这个阶段时,在东南亚战区,有几架海军和海军
陆战队的战术飞机装备了特拉科公司生产的ALE-29自卫箔条
投放器。这是使用爆炸方法布撒玻璃纤维箔条的最早投人一作战
行动的系统。


第十节

    1968年,经常参与海军航空兵攻击部队作战行动的是道格拉
斯公司生产的EKA-3B”加油与干扰”飞机。在执行同一作战任务
期间,这种经过改装的攻击型轰炸机能在空中为其他飞机加油,也
可为航空母舰上的攻击部队提供随队支援干扰。飞机上的干扰设
备包括2部利顿公司生产的ALT-27 D/E波段噪声干扰机,每
部干扰机都与一高增益方向可调天线相连接;1部干扰米波警戒
雷达的ALQ- 92干扰机。飞机的自卫设备使用的是桑德斯公
司生产的几部转发式干扰机、1部告警接收机和1部箔条投放
器。

    在舰载航空兵大队遂行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中,总会有1架或
2架EKA一3B飞机参战。EKA一3B飞机总是首先起飞,它们爬
升到一定高度后便在航空母舰上空盘旋飞行。在缺少燃油的战斗
机结束加油之后,航空兵大队中的其他飞机就在加油机后面编队。
一旦航空兵大队飞向目标,EKA-3飞机就改为跟在编队后面飞
行。当航空兵大队到达敌方的海岸线时,EKA-3飞机就在指定空
域以环形航线飞行,为编队提供干扰保护。

    海军少校希恩曾驾驶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导弹巡洋
舰上VAQ-130直属电子战中队的EKA-3B飞机执行作战飞行
任务,他解释道:

        “我们在地对空导弹的射程范围内难以生存,我们总是
    远离海岸线实施远距离干扰。我们的巡航高度一般为
    20000英尺,对SA-2导弹系统的雷达实施阻塞式干扰。
    我们很少去捕获雷达信号。干扰设备的操作人员配有一部
    带测向示波器的ALR - 28接收机,可帮助他将干扰天线
    调整到敌人雷达的方向。所有这些操作都是用人工来完成
    的。“

    许多驾驶员在作战行动之后都十分感谢EKA-3B飞机在远
离海岸线的航线上实施的干扰支援。现在,这种飞机又回复了它的
加油机功能,准备向任何需要加油的飞机提供援助。大多数情况
下,它的“用户”都是那些与米格战斗机空中格斗后耗尽了燃油的
战斗机。但是,它还不只一次地为在战斗中油箱破损的战斗攻击机
进行全程加油,使其能在燃油大量流失的情况下,接收到足以保证
发动机持续运行的油料而顺利返回航空母舰。将加油与远距离干
扰功能组合在一起,这样的飞机只能算是一种应急的临时措施,但
这也可证明,这样的组合对舰载航空兵大队确实非常有用。


第十一节

    EKA - 3B加油与干扰飞机是一种应急装备,这种应急装备
一直沿用到格鲁曼公司的四座EA-6B飞机投人使用。但是这种
新飞机及其装备经过了很长的研制周期。首架两座EA-6A随队
掩护干扰飞机于1966年11月抵达,取代了海军陆战队航空
兵VMCJ-1混合侦察机中队老式的、由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EF
一lOB飞机。EA - 6A原计划装备道格拉斯一雷声公司生产的
ALQ- 76大功率干扰吊舱,但由于生产拖延了时间而无法使用。
因此,首次投人作战行动的EA-6A飞机所携带的设备还是叫做
的ALQ- 76“超群”(U-Pack))干扰机,实际上是用ALQ一76的
机箱装上老式的ALT-6B噪声干扰机。因此,装备这种设备的
EA-6A飞机在结构上实际上比它所替换的EF-l0B飞机没有
没有多大改动。

    1968年,ALQ -76干扰吊舱终于达到了所有性能指标要求。
每个吊舱中都装有4部雷声公司生产的400瓦发射机,电源采用
冲压空气涡轮发电机。每架EA-6A飞机携带3个这样的干扰吊
舱,通常情况下包括10部D/E波段和2部C波段发射机。干扰机
的输出送至高增益方向可调天线,这些天线都安装在吊舱下边的
流线型整流罩内。为了引导干扰机的工作频率,EA-6A飞机还携
带了1部ALQ-86接收机,其接收天线安装在垂直安定面顶部
的锥形整流罩内。EA-6A飞机的自卫设备包括1部ALQ-49, 2
部ALQ一51欺骗干扰机、1部ALE一18箔条投放器和1部ALE
一32箱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

    装备了新的干扰吊舱之后,EA-6A飞机终于能充分发挥其
潜力了。EA-6A电子战飞机与A-6A和F-4B战斗机相结合,
组成夜间和全天候攻击小分队,对北越南部的目标实施攻击。

第十二节

    1966年中,国防部向空军询问电子战计划在东南亚战区的执
行情况如何时空军回答说,这个计划确实进行得非常成功。在后来
的进一步调查中,国防部问到有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说法,感
到困窘的空军高级官员们才不得不承认没有现成的过硬证据。

    其实,并不缺乏足以证明电子战系统效能的趣闻轶事。驾驶员
们对电子战系统非常热情,他们相信这些电子战系统的作用,相信
电子战系统挽救了许多飞机和人员的生命。可是,驾驶员在生死搏
斗中的观察难免会产生差错或误解,而且也没有任何方法单独量
度各种电子战系统和战术的效果。

    为了寻求更为可靠的信息,空军特种通信中心(后来改称空军
电子战中心)对这个战区中的电子战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评估。
这些分析研究工作获准访问最敏感的信息源。从1967年3月开
始,空军保密局开始向作战部队发布了绰号为“舒适外套”(Comfy
Coat)的“紧急反应报告”,并将之定为机密级。到4月份,该军种派
出54人到战区执行这项计划;到同年8月,派出的人数已超过
100人。

    东南亚战区的空军特种通信中心小组提出了几份关于电子战
系统和战术的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有一份报告评价了对米格战
斗机的敌我识别系统实施干扰的价值,后补的结论这样写道:

        “由于现有的敌我识别干扰的功率电平及EB-66飞
    机至地面目标指示雷达的距离,几乎无法有效地削弱北越
    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能力。“

    根据这份报告的结论,第7航空队司令部下达了停止使用敌
我识别干扰的命令,曾经用于这一任务的干扰机可以更好地用来
干扰警戒雷达。

    另外一份报告则调查了自1967年3月1日至1968年3月31
  日这一段时间中,“野鼬鼠”飞机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效果
(详细的调查分析参见附录H).

      这份报告指出:敌方的“扇歌”雷达操作人员发现发射“百舌
鸟”导弹后,通常都会停止发射,以此来中断导弹的制导信号。因
此,这份报告强调指出,雷达信号的中断并不能认为这部雷达被击
  中了。评估人员发现:要评估敌方雷达由于“百舌鸟”导弹的攻击而
损伤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他们确实找到了证据,证明有很
多导弹是在最佳作战距离之外的位置发射的。总之,调查人员得出
了这样的结论,即“百舌鸟”导弹对敌方雷达的杀伤概率在5%范
围内。尽管只有极少数的“百舌鸟”导弹真正摧毁了敌方的雷达,但
是,它们确实能够迫使这些雷达经常停止发射,从而挽救了许多飞
机,而且还能使其他飞机顺利地完成其作战任务而不会遭受攻
击。

    有时,那些已经用光了“百舌鸟”导弹的“野鼬鼠”飞机机组人
员还会实施佯动攻击,他们作出向上拉起作发射机动动作,力图迫
使威胁导弹连立即关闭雷达。经过对美国的“扇歌”雷达模拟器进
行的试验表明:在“百舌鸟”导弹飞离飞机时,雷达对火箭排出的气
体有明显的反应。警戒雷达的操作人员希望看到这样的过程。评
估人员认为,敌方雷达的操作人员如果看不到火箭排出的这种
烟,就不可能被愚弄而照习惯关闭雷达。

    如果“百舌鸟”导弹是在其作用距离之内朝着一直在工作的雷
达发射的话,评估人员就认为导弹摧毁该雷达的概率超过40%
因此,任何一个雷达操作人员,只要他长期忽视“百舌鸟”导弹的威
胁,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不可能逃脱被击中的命运。

    回顾“铁腕”飞机对SA-2系统的雷达所实施的931次攻击
行动中发射的1146枚“百舌鸟”导弹,其中370次攻击击中了直接
威胁攻击部队的导弹阵地。这些作战行动统称为“防空压制任务”。
根据已有的证据,评估人员计算出这370次导弹攻击可能摧毁或
重创了18部“扇歌”雷达。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交战过程中,
2架“野鼬鼠”飞机被击落。

    在同一时期,“野鼬鼠”部队对并不直接威胁攻击部队的地对
空导弹阵地实施了561次攻击,这些攻击行动叫作“猎手/杀手攻
击”。收集到的证据表明:它们摧毁或者重创了40多部雷达。“猎
手/杀手攻击”作战行动付出的代价比“防空压制任务”更高,共损
失了13架飞机。

    经过评估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有三个结论可能是读者特别
关心的。第一,实施多轮次的“百舌鸟”导弹攻击并不会明显提高
“摧毁”一部特定“扇歌”雷达的概率;第二,针对处于待命状态的进
攻性导弹阵地实施的长时间而又大胆的作战行动不一定会成功地
摧毁这部雷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依据是,不可能想象这种导弹
的操作人员没有看到导弹发射,而且总是在“百舌鸟”导弹到达之
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停止发射雷达信号;第三是“野鼬鼠”和“铁腕”
飞机作战行动的“底线”是,在这些飞机参战时,可使地对空导弹的
发射率降低90%之多。

    在调查雷达告警接收机的使用价值过程中,空军特别通信中
心的分析人员认为,APR-107,APR-25和APR-26雷达告警
接收机对渗透所提供的帮助是有效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的使用显
著降低了敌方雷达控制的防御系统,特别是SA-2系统的效率,
这是因为这些接收机能够使驾驶员们及时地启动自卫干扰设备或
者采取规避动作,或者两种措施同时实施。


第十三节
    在第二卷中,我们叙述了最初在南越使用的、装备有高频测向
设备的轻型飞机支援陆军作战行动的情况。从这些小型飞机起
步,特种电子任务飞机部队在战争期间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到60
年代末期,由陆军第224航空营(无线电搜索)在战区执行这项任
务,使用了上百架单引擎RU-6A“海狸”和双引擎RU - 8D“塞米
诺尔人”飞机。第224航空营隶属于部署在南越的陆军保密局部队
第509无线电搜索群。

    那时,这些飞机的任务是截获和识别敌人的无线电发射机。另
外,它们还力求确定发射源的位置,以便于地面或航空部队随后采
取行动。

    1967年,装备6架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AP-2E“海王星”飞
机的第1航空连抵达后,这个航空营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这些老式的海军巡逻飞机根据陆军的要求进行了特别改装。驻
扎在金兰湾的这支分遣队的绰号叫做“疯猫”(Crazy Cat),又叫做
“西弗利恩·利恩,"(Ceflien Lien)。第224航空营的执行官比尔·
加德纳少校是这样来描述这些飞机及其任务的:

        “这6架‘海王星’飞机中,有3架装备了几部通信情报
    接收机和记录设备,及1部强功率干扰机;2架只装备了通
    信情报接收机和记录设备,而没有装干扰机;另一架只用于
    驾驶员训练,没有携带任何任务设备。具有干扰能力的3架
    ‘海王星’飞机一直不允许使用,因为国家保密局觉得侦听
    信号要比对其实施干扰更有价值。这5架装备有任务设备
    的飞机仅限于执行通信情报收集任务,将侦收到的信号记
    录下来,以备飞机着陆之后利用。“

        “这些‘海王星’飞机沿着非军事区飞行10-12小时,
    收集通信情报。这些飞机主要在夜间飞行,飞行高度一般在
    地面之上5000-8000英尺。每架‘海王星’飞机配有3个驾
    驶员,后机舱有5-7个操作人员。尽管我们还使用地面侦
    听站执行相同的任务,但是丘陵山区的不规则地形降低了
    它们的情报收集能力。毫无疑问,在空中侦收检测通信情报
    信号更为容易,侦收的距离也更远。“

    1969年,这个航空营的人数增加到了大约1100人。第144航
空连(无线电搜索)大约有25架U-8和RU-21飞机,驻扎在芽
庄;第138航空连配备数量相似的RU-8和RU-21飞机,驻扎
在岘港;第156航空连配备的是RU一6飞机,基地设在湄公河三
角洲地区的芹直。营司令部以及第146航空连起初配置在西贡附
近的东松山(Ton Son Nhut),后来则搬至北隆盛,该连装备RU-
8和RU一21型飞机。

    同年,几架双涡轮螺旋桨RU-21飞机抵达战区,这
种飞机装备了改进型通信情报截收系统,后来的改进型装备的是
“小音点”扫描系统,它能对在机头和机尾12度扇区范围内出现
的信号进行测向,作战效能比早期那些只限于收集情报的系统有
了很大的提高。

    比尔·加德纳给我们讲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驾驶员喜欢上
了在西贡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执行典型测向和定位任务的RU-6
“海狸”飞机的:

        “‘海狸’飞机在地面之上1000英尺高度飞行,严格来
    说,是用目视来进行侦察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
    所以我们不需要过多地改变飞行高度。副驾驶员查看地图,
    记录飞行数据。我们得飞出去搜索敌人的信号,我们飞行了
    很多天,但根本检测不到任何有用的信号。“

        “如果在机舱后部的无线电操作人员从安装在机翼上
    的偶极子天线上检测到敌人的一组高频莫尔斯信号,驾驶
    员就将天线转到信号源方向,直至信号强度为零,即测出第
    一条方位线,然后,飞机作90度的转弯,飞行一分钟,再测
    出这部发射机的第二条方位线。如果这两条方位线的交角
    很小,就表明这部发射机离我们很远;如果这个交角很大,
    就表明这部发射机就在附近。副驾驶员标出这些方位线,在
    至少测出3条方位线后,就可标出其交汇点。通常,我们标
    出的位置精度大约在250米范围之内,这是我们所能达到
    的最好精度。当无线电操作人员获得了一个零读数时,就表
    明飞机的方向与信号源在同一条直线上,他就说‘标上’。然
    后,驾驶员就会侧转‘海狸’飞机的机翼,副驾驶员向下查
    看,并将这个位置标注在地图上。“

        “如果在我们第一次检测到信号时距这部发射机的距
    离很近,测定它的位置就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很显然,在我
    们开始测向时离发射机越远,测得三条满足要求的方位线
    所花的时间就越长。问题是,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必需有
    3-5分钟的连续发射,这种要求只有在敌方的无线电台操
    作人员不合格或未受过训练时才能满足。通常,在我们转弯
    时,无线电发射就会终止,因此我们仅能测得一条方位线。
    此后,我们就报告说,这就是我们测到的东西。有一次,我们
    的‘海狸’飞机遭到几次攻击,但从来未被地面炮火击落
    过。“

    在这个多丘陵的国家靠近非军事区执行这种作战任务的RU
-8部队所面临的是一种更棘手的任务。比尔·加德纳继续说:

      “第138航空连靠近非军事区飞行,驾驶员们必须非常
  小心,以防越过边界。执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RU-6飞
  机所采用的方式相同。但是,RU-8飞机携带有一个多普
  勒导航系统,这种系统需要定期地对地形特征进行更新,一
  般情况下每隔30分钟就要更新一次。如果飞机下方有云层
  的话(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驾驶员就要飞到海岸线处
  进行多普勒修正。正常情况下,覆盖的云层会在海岸线处消
  失,所以他们能够在那儿将某些东西作为固定参考物。有的
  时候,恶劣的天气迫使这些飞机爬高到12000英尺,甚至要
  到14000英尺。由于RU-8飞机没有供氧系统,这样的飞
  行工作效率很低,你会因剧烈的头疼而被迫返航,两天之后
  才能恢复过来。“

      “回过头来看看,RU-6飞机和RU-8飞机所携带的
  系统都是陈旧过时的。在执行测向任务时,驾驶员不得不小
  心平稳地转弯。这些系统完全是人工操作的,记录的信号极
  少,而且我们只进行测向。有了性能更好的设备之后,我们
  就能执行多项任务了。这个系统只能在高频工作。我们还
  没有监视甚高频和特高频频段的设备。“

      “在双涡轮螺旋桨RU-21飞机上的‘莱丰鹰’系统稍
  微为先进一些,工作频率范围也较宽。起初,这个系统仅仅
  用于通信情报的侦收,但是第224航空连后来装备的RU
  -21飞机就具有了一定的“小音点”扫描测向能力。“

第十四节

    现在,我们暂时离开电子战话题,叙述美国和东南亚在政治和
军事方面发生的某些重要变化。从1968年开始,经过前几年的持
续发展,美国在越南部署的兵力达到了50万人,加上部署在泰国
的空军人员和停泊在海上的海军舰船上的作战人员,美国在这个
战区投人战斗的总兵力最多达到了6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南
越的正规作战部队约20万人。据估计,北越和越共的总兵力大约
为50万人。

    1968年1月30日,越共部队对南越发动了强有力的进攻作
战行动,以迎接越南春节的到来。在协同进攻作战中,他们夺取了
几个重要城市,一支由19人组成的自杀性小分队甚至想攻进美国
驻西贡大使馆,进攻持续了6个小时,最后由部队控制了这种混乱
的局势。南方的激烈战斗持续了10天,直至这些暴动者由于遭到
重大伤亡而撤出这个地区。

    从纯军事意义上来说,春节攻势对越共来说是失败的,有许多
重要的游击队实际上被消灭了;但是,就政治意义而言,春节攻势
却是美国事业的一场灾难。在军方确信完全控制了南越局势后,越
共发起攻击的力量和决心确实引起了震动。在美国,这些攻击更为
强烈地扩大了战争不可能打赢的思想,使反战情绪更为高涨。由于
民众的反战情绪的影响,约翰逊总统发表了将尽快与河内政府谈
判结束战争的谈话。为了兑现这些讲话精神,他在1968年3月31
日发布命令,单方面停止轰炸北越,除了这个国家最南端的一小块
地区之外。与此同时,总统还声明不再增加部署在东南亚的美国部
队。10月31日,总统又将停止轰炸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北越,
尽管他还允许继续对这个国家进行侦察飞行。

    约翰逊总统的声明限制了美军在东南亚的部署,同时也限制
了空中作战的规模。1969年,他的接班人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了
一个新政策声明,进一步采取了使战争降级的几个步骤。他声明,
尽管美国会继续提供援助,但是从现在起,亚洲的非共产主义国家
都要承担起保卫他们自己国家安全的大部分责任,这一政策也适
用于南越,这就意味着南越军队必须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地面作战
任务。对美军来说,他们准备开始分阶段撤离这个国家,对那些仍
然留守的部队,要逐渐减少地面作战。到1969年底,美军已撤出了
10万部队。

    国家政策的这些变化对电子战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应用产生了
深远而又直接的影响。那时,空战的重心已转移到与南越的叛军作
战以及封锁老挝的胡志明小道的作战任务。

    随着将攻击目标转移到那些缺少防御力量的地区,美军飞机
极少遭遇到敌方战斗机或雷达制导导弹的拦截。所以,在后面这三
年左右的时间里,对高速飞机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光学瞄准的高射
炮。因此,在这个战区中再也没有任何电子战系统能影响其工作。

第十五节

    电子战系统和设备的发展依赖于获得苏联最新电子系统的准
确情报信息。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返回这场长期进行的战争,并对
某些成功经验进行评述。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3-29 12:57:07
 sniper 男,离线
  
  
  头衔:第一军需总监
  等级:上士
  文章:90
  金钱:1037
  工作量:10 points
  注册:2003-9-16
给snip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sniper加入好友 查看sniper的个人资料 搜索snip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snipe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第十章实力检验

(1969.7 - 1972.11)

    "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取决于人数的多少或勇
敢的程度,只有技能和纪律才是真正的保证。"

   —弗拉维乌斯·韦杰蒂乌斯

第一节

    如第八章所述,1969年夏天,尼克松总统决定逐步减少美国在南越部署的地面部队

。在逐步撤军的过程中,需要南越部队逐步承担更多的战斗任务。到1971年初,美军从

越南撤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美军参与的进攻性地面作战行动就仅限于提供空中和海上

支援了。


第二节

    在停止轰炸攻击之后,美国派遣到北越领空的飞机就只有侦察飞机及为其护航的战

斗机了。在此期间,由洛克希德公司生产、隶属于冲绳空军基地第9战略联队的SR-71"黑

鸟"飞机,担负了大部分侦察任务。这些飞机的飞行速度为3马赫,在目标上空约80000英

尺高度飞行。在这样的高度上,实际上不会遭受战斗机或导弹的攻击。

    无人机提供了另外一种侦察手段。"瑞安"无人机要比SR-71飞机飞得低得多、慢得多

。由于这些无人机太小,以致无法携带电子干扰保护系统和照相机,它们的生存能力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EB-66C的远距离干扰支援。罗伊·费尔少校是驻泰国色软空军基地第

41战术电子战中队的一名电子战军官,他回忆道:

    "那时,我们对无人机实施的全部支援任务都是在北部湾上空飞行。我们按照预先命

令来确定无人机的发射位置、时间、航线和周期,我们将这些信息比照着航线描绘在地

图上。因此,我们能够尽可能循着航线直飞和水平飞行,通过使用方向可控天线,获得

对地空导弹和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最佳干扰效果。DC-130母机发射无人机,并通过特高频

通信链路将发射时间告知我们。如果地对空导弹或高射炮阵地能够同无人机展开针锋相

对的斗争,这是它们经常这样做的,我们就将多部ALT-6B馈入方向可控天线来干扰它们

。如果作战任务计划、实施得好,干扰就一定有效。我支持这一观点,即大约每执行15

-20次任务,才会损失一架无人机,而且只有在失去DC-130母机时无线电控制而偏离了航

线时,才会被击落。虽然这些结果是情报部门根据电子战支援任务的有效性反馈来的,

但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通常,我们还会通过另外一些手段查清楚。"

    可以认为,这是最初阶段无人机需要接受有人驾驶干扰飞机提供任务支援的情况。


第三节

    1971年2月,地面战争"越南化"政策面临了第一次重大考验。当时,南越陆军的3个

师发动了人侵老挝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此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兰山719"(Lam Son 719)

,其目的有二:第一,夺取北越在老挝车邦附近的重要补给弹药库;第二,切断胡志明小

道,这是越南南方越共游击队的供应线。尽管进攻本身极少直接使用电子战手段,但是

它确实是美国陆军在这个地区早就想实现的目标。

    有700多架美国直升飞机支援这次作战行动,其中大部分都是第101空降师第101航空

大队和第17骑兵师第2中队的UH一1"休伊"和CH-47"支奴干"直升机。在这些直升机后面,

是海军陆战队中程空运中队的CH-53D直升机。

    进攻于2月8日开始,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实施了一连串的直升机空降突击之后

,部队占领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高地,并建立了炮兵阵地。与此相应,北越正规部

队连同成编制的防空部队也向这个地区运动。由于遇到了顽强抵抗,南越部队的推进严

重受阻,最后不得不停止进攻。

    约翰·布莱克上尉是驻克慎(Khe Sahn)的一位情报军官,随第101空降师的空降兵中

队一起行动,他一直注视着这次作战行动的发动、发展,直至严重受挫:

    "由于需要更多的成建制的空运能力,我们中队与另外两个空降中队及一些独立部队

一起被编为一个加强旅。出乎意料的是,突然间我们所能控制的这支部队变成了大杂烩

,大部分新来的人都来自南越,在那里,他们是在完全不
同的环境中执行飞行任务的。在越南南方,地形非常平坦,他们的飞行高度在6000英尺

左右,只要能保持在小型炮火的射程之外即可。一般情况下,天气晴朗,你能看得很远

。"

    "在高原地区,环境完全不同。大多数早晨都是大雾弥漫,低低的云层笼罩着机场。

西北部是我们的后方基地,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环境条件。我们的直升机沿高低起伏

的地面超低空飞行,很低很低,跟着地形飞。我们简要地向这些新来的伙伴介绍了与南

方不同的飞行环境,而且要求他们要象我们一样飞。但是他们不听。"

    "当战斗打响以后,头一两天天气相当不错。这些新伙雷达控制的57毫米高射炮的好

靶子。此外,北越部队还发射了一些SA-7‘杯盘’红外制导导弹。新来的伙伴遭到严重

损失,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战术。 "

    后来,天气变得很坏,有好几天直升机只能停在地面上。即使在云层稍稍升高一些

时,它仍然覆盖着小山的山顶。这样的天气迫使直升机只得沿着山谷,在低空沿着预定

的航线飞行。许多直升机被小型炮火击中坠落,另一些则在着陆时在地面上被迫击炮和

炮兵部队的炮火摧毁。约翰·布莱克继续说道:

    "南越部队严重依赖于固定翼飞机来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这时,他们无法获得这样的

支援。部队被包围了,弹药也消耗光了。在天气晴朗时,我们的直升机才能将他们送入

或撤出,而且我们只能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尽管到处是绝望的呼救声,但是,我们能

向他们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

    当3月25日,"兰山719"作战行动结束时,美国陆军已损失了107架直升机。此外,在

600多架幸存的直升机中,大部分都受到战斗损伤。机组人员死55人,伤178人,另有34

人失踪。这样大的史无前例的损失对陆军航空兵来说确实是一个严重打击。约翰·布莱

克是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的:

    "到作战行动结束时,我所在部队的直升机大约损失了三分之一。同某些其他部队相

比,我们的损失还算少的,有些与我们一起参战的飞行部队只剩下了一两架可飞行的直

升机。他们是战斗的失败者,士气低落。在有些同我们一起作战的部队中,已经存在着

强烈的厌战情绪,驾驶员拒绝飞行。以前我从未见过象现在这种情况。"

    越南战争表明,战场上的直升机支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兰山719"作战行动却证

实了陆军战斗直升机固有的局限性,指出了在面临正规部队及其成编制的防空部队时,

装备什么样的直升机才能发挥作用。此外,肩射式SA-7红外制导导弹的公开亮相,显然

会使未来的直升机和慢速固定翼飞机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威胁。

    在"兰山719"作战行动之后,陆军在战斗中使用直升机变得更为慎重了。读者可能已

注意到,当时陆军航空兵所面临的形势同空军战术战斗机部队在5年前遇到的情况大致相

同,何况那时的直升机还没有与QRC-160干扰吊舱相类似的电子战装备,不可能迅速而有

效地解决这个一问题。

    作为对付肩射式SA-7红外制导导弹的一种权宜措施,陆军航空兵的工程师们开发了

一种金属漫射器,安装在直升机发动机排气管的四周。这种金属漫射器能将热气反射到

螺旋桨产生的下冲冷气流中,使其与空气快速地混合在一起,从而降低直升飞机的红外

特征。根据金属漫射器的特殊形状,人们立即给它取了个绰号,叫作"抽水马桶"。虽然

直升机的飞行性能有所降低,但这样的改进降低了第一代肩射式红外制导导弹的效能,

减少了直升机的损失。

    为了提高战斗直升机在未来作战区域中的生存能力,很显然,必须有电子战装备和

其他形式的措施,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设计有效对抗雷达控制的机动高射炮

、导弹系统以及对付战场红外制导导弹的更为有效的系统。在下一章中,我们将阐述这

一工作最初阶段的情况。

第四节

    人们一定记得,"兰山719"作战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切断穿越老挝的胡志明小道

,这条小道是越南南方越共游击队的供给运输线。胡志明小道遭到了频繁的空中攻击。

为了躲避空袭,运输车辆通常是在夜间或阴云笼罩的日子里行驶。在天气晴朗时,这些

运输车辆就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地区中指定的停车位置,并用伪装网覆盖起来。

    为了对在黑暗中沿着胡志明小道行驶的运输车辆造成致命的威胁,多架洛克希德公

司生产的AC-130"幽灵"武装运输机飞抵战区,这种飞机装备有一系列用于确定目标位置

的夜视系统。当机组人员确定了敌方车辆的位置时,驾驶员就会驾驶飞机飞到目标上方

的一个侧面,然后将飞机拉升,围绕着目标车辆作急转弯,并使用红外瞄准具瞄准,用

侧向射击武器实施攻击。在飞机的货舱中,有一小队射手,他们配备有20,37毫米机关炮

,后来甚至还配备了105毫米的加农炮等武器。实践证明,AC-130武装运输机用来攻击夜

间独立行驶的运输车辆是非常有效的。后来,有好几架仙童公司生产的C-119"飞行车厢"

运输机也改装成执行这种任务的飞机。

    起初,武装运输机还能在近乎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追击敌方的运输车辆,因为沿着穿

越老挝的胡志明小道很少部署防空武器。后来,当武装运输机在夜间造成的破坏更为严

重时,他们的抗攻击能力突然化为乌有。

    1971年3月,一架AC-130武装运输机遭到进人老挝保护部分胡志明小道的一支SA-2导

弹部队的攻击。3月份被攻击两次,4月份被攻击的次数在2次以上,但是都没有造成任何

损失。然而,无论如何这种情况对未来的作战行动敲起了警钟。因此,第7航空队司令部

提出了为AC-130飞机安装自卫电子干扰系统的紧急需求。太平洋空军大力支持这一请求

。如果要求这种又慢又笨的"大力士"运输机按照常规进人这样的危险地带,就必须有良

好的保护装备。从此,AC-130飞机就开始携带4个ALQ-87干扰吊舱,每个机翼下方各挂两

个。同时,这种飞机还装备了LAU一74箔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

第五节

    1972年12月,北越上空的空中交战有了明显的发展,8架F-4D"鬼怪"式战斗机飞抵泰

国乌隆机场。这种飞机装备有APX-80"战斗树"(Combat Tree)敌我识别器识别设备和机载

截击雷达。"战斗树"接收和显示米格战斗机敌我识别器发出的信号,其工作方式与EC-

121"学院眼"飞机装载的QRC-248系统相似。只要提供雷达监视的飞机能确定前方空域没

有己方的飞机,装备"战斗树"的"鬼怪"式飞机就能向发射苏式敌我识别信号的任何飞机

发射远程"麻雀"导弹,而无需首先用视觉识别这个信号。

    然而,这是空战中的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美军在北越只有零星的活动。到1972年2

月为止,装备"战斗树"的F-4D飞机只有几次与敌人战斗机交战的机会。这种设备在2月21

日的战斗行动中第一次派上了用场。当时,第432战术战斗机联队的罗伯特·洛奇少校带

领2架F-4D飞机在老挝东北部与米格战斗空中巡逻机遭遇。据北部湾的雷达监视舰报告,

说有一支米格战斗机部队正在靠近他的空域,因而,洛奇少校转过头来去迎击敌人的战

斗机。不久之后,坐在后座的罗杰·洛克尔中尉就在雷达屏幕上发现了目标,并使用"战

斗树"确定了所发现的目标是敌机,随后,洛克尔报告说:

    "目标在零方位角,正在接近,双方飞机的合成速度超过了每小时900海里。我发射

了3枚AIM-7E导弹,第一枚导弹好像是引导和跟踪,爆炸声音很小;第二枚导弹以相类似

的方式引导,爆炸声音也很小;但是,紧接着在同一空域传来巨大爆炸声。后来发生的这

次爆炸与前2枚导弹的爆炸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火球,就象大型‘北极星’导弹

的爆炸。"


    洛奇没有看见他发射的第三枚导弹的爆炸,但这已经无关紧要。到那时,米格战斗

机已从天空中跌落下去。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战斗树"设备也帮助其他美国驾驶员赢

得了胜利。


第六节

    在这段时期,北越人在一些"扇歌B"雷达上安装了一个光学跟踪系统。这是一种极富

创造力的反干扰措施。经过改进的雷达北约称为"扇歌F",但是部署的数量较少。雷达方

位扫描天线的顶部安装了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一台带有高倍望远镜的光学跟踪控制器。

借助于伺服系统,操纵人员能够将导弹制导雷达精确地瞄准目标飞机而无需发射任何信

号,这样就不会使驾驶员对即将来临的攻击有任何警觉,也不会招致"野鼬鼠"飞机的攻

击。尽管光学跟踪系统在夜间或者阴云笼罩的气象条件下无法工作,而且也不能提供精

确的距离信息,但是业已证实,这种系统确实非常有用。当然,只要导弹在空中飞行,

通常使用的上行、下行链路和导弹制导信号的传输都要产生辐射。


第七节

    在此时期,陆军航空兵部队一直忙于执行通信情报收集和对敌方发射机定位的任务

。这项工作成为双引擎JU-21A飞机的一项重要的、绰号叫做"左刺"的附带任务。"左刺"

是越南战争期间陆军装备的最先进的机载测向系统。在装备该系统的飞机中,有3架与配

置在南越芙拜空军基地的第138航空连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在飞机流线型吊舱内装有一副

分集式环形天线,吊舱能用伸缩杆将天线送至机身下面6英尺左右的地方。在那儿,天线

能对从任何方向入射的信号测取方位,并使机身或螺旋桨转动产生的反射干扰影响最小

。"左刺"系统的另一项创新是使用了数字式计算机,计算机中存有校准信息,并采用矫

正技术自动校准测量的方位,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与飞机内部导航系统的位置信息相融合

。定位系统的输出打印成硬拷贝文件,给出目标识别符、工作频率以及以发射
机为中心的椭圆的原点、长轴和短轴。


第八节

    1972年3月底,北越正规部队向南越发动了全面进攻,与此同时,遍及整个越南南方

的游击队活动也进人了一个新的高潮。猛烈的攻击令人吃惊,许多南越部队瓦解、溃逃

了。

    这时,美国地面部队基本完成了从南越的撤军行动,而且命令尚留在南越的美国部

队,除非他们直接受到了攻击,不准主动实施作战。但是,这些规定不适用于空军和海

军部队。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执行了大量的作战飞行任务,以延缓敌人的推

进速度,坚定防守部队的信心。后来,当北越部队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威胁更为严重

时,对北越目标实施空中攻击行动的禁令被分阶段撤消了。

    北越正规陆军师将其编成内的防空部队带到了南方,他们装备了中型和重型高射炮

,其中有些是用雷达控制的,同时还装备有SA-2和SA-7防空导弹系统。3月29日,一架

AC-130武装运输机在老挝上空被SA-2导弹击落;5月5日夜间,另一架AC-130运输机在安禄

附近遭到了至少5枚SA-7导弹的攻击,其中一枚击中了机尾,使其严重损坏,但是,这架

"幽灵"飞机仍然返回基地并安全着陆。

    作为一种权宜措施,在高威胁地区飞行的AC-130飞机使用半敞开式的装卸跳板,有

一个机组人员躺在跳板上,手里拿着一把"维利"式航空信号枪搜寻飞机下方,力图及时

发现来袭导弹。如果他看到SA-7导弹正在朝着他飞来,他就马上打出几发闪光弹。有趣

的是,事实证明,这种临时对抗措施在很多情况下是卓有成效的。后来,AC-130飞机在

发动机喷气口安装了一个轻质合金屏蔽罩,将其辐射屏蔽起来,进一步降低了被红外制

导导弹攻中击的可能性。


第九节

    4月6日,战斗进一步升级。当时,一支B-52轰炸机部队攻击了荣市的燃油储存区。

这是首次使用这种重型轰炸机攻击北越的目标。

    三天之后,这些重型轰炸机攻击了荣市附近的拜上机场;过了一个星期,亦即在4月

19日,17架B-52轰炸机攻击并击中了海防附近的燃料、油料储存区。尽管后一个目标处

在重兵保护地区,但是,无论是在此次攻击期间或者后来实施的其他攻击行动中,这种

重型轰炸机再也没有损失过。

第十节

    北越正规军进人南越之后,作为美国对北越施加压力的一部分,海军也派遣其水面

作战群,靠近海岸线炮击相应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行动会引发激烈的交火。4月

16日发生了一场剧烈的战斗,动用了飞机和舰艇。"布坎南"号导弹驱逐舰被岸炮击中,

造成严重损伤,也有人员伤亡。

    第二天,发生了据说是从未有过的"反辐射自相残杀"事件。美国海军的7800吨级"沃

登"号导弹驱逐舰正在北越海岸线之外的海域行驶,突然被一枚空中发射的"百舌鸟"导弹

当作攻击目标。这枚导弹瞄准这艘战舰,在战舰上空大约100英尺高的地方,近炸引信触

发了弹头,烧红的碎片象雨点般地射向"沃登"号驱逐舰的甲板,割断了电线、微波馈线

和天线系统,1名船员死亡,9名受伤,舰桥和战斗信息中心多处损坏,使舰上很多地方

不能供电,也无法照明,几种电子系统停止了工作。

    "沃登"号驱逐舰的水密完整性未遭破坏,推进系统仍然能够工作。此后的半个小时

内,该驱逐舰几乎陷于绝境,直至舰艇损害控制组修复了基本系统才有了生机。即使在

那时,原有的战斗力也经降低了一大半。"沃登"号驱逐舰必须进人船坞,进行长时间的

修理,才能恢复其全部作战能力。

    "沃登"号驱逐舰事件得出了两条重要教训:第一,现代化战舰的电子系统即使受到较

轻的损伤也是致命的;第二,在有己方部队作战的区域发射自动寻的武器,具有极大的危

险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百舌鸟"导弹通常是朝着敌人雷达的方向发射的,只是

在雷达突然停止发射时才会任其寻的装置自我寻的。在这种情况下,"百舌鸟"导弹就会

成为一种"同等概率的危害",对己方或敌方构成同等程度的威胁。


第十一节

    1972年,第一部具有可重编程软件的ALR-46雷达告警接收机已装备空军的战斗攻击

机,正式投入越南战场使用。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上,相类似的可重编程雷达告

警接收机是ALR-45。1972年春,ALR-45及与其配套的ALR-50导弹逼近告警接收机已装在

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飞机上。

    自动识别敌方威胁信号的任何系统都易于产生虚警,ALR-45和ALR-50的组合系统在其

战斗经历中成为这种不利因素的开端。

    1972年5月,"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的航空联队加人了越南战争的行列,开始时只是

攻击南越的一些目标。在对越南北方重兵防守的目标遂行作战行动之前,"萨拉托加"号

航空母舰上的航空联队司令德凯·波尔多纳希望在战斗中试用新的ALR-45/50组合系统。

因此,波尔多纳与其轰炸员兼导航员格雷迪·杰克逊海军上尉一起,驾驶着了A-6A"入侵

者者飞机,飞至美国海军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空,准备参加第二轮大规模空中攻击

行动。在攻击集结空域与"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的30多架作战飞机会合时,新的告警接

收机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格雷迪·杰克逊回忆道:

    "在我们离开‘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后不久,还在为执行攻击任务集结过程中,我们

的ALR-45/50系统就突然发起狂来。我们收到了各种虚假的显示和告警信息,其中包括表

示我们正遭到地对空导弹攻击的音频告警。这种声音令人惶恐不安。由于这些告警信号

会使人精神分散,我们不得不关掉ALR-45/50系统。幸运的是,在这些设备被关掉时,因

天气原因,攻击的对象转为防御力量较为薄弱的第二目标地区。"

    在返回"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途中,波尔多纳向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发了一份加急电

报。他说,在彻底解决影响ALR-45/50系统工作的干扰问题之前,他的航空联队的装备不

适合在北越上空执行作战任务。

    航空联队司令波尔多纳的这种求助式呐喊传到了海军指挥体系的最高层,这种呐喊

好像使地球的转速加快了。这个问题使一位在华盛顿海军航空兵司令部中工作、身为联

邦政府职员15级(相当于海军上校)的文职军官杰拉尔德·格林整夜不能入睡:

    "一切全乱套了。凌晨2点钟,电话里叫我立即到海军部去。到那儿后,我被告知,

在北部湾,新型ALR-45和ALR-50接收机并不象所宣扬的那样有效地工作,实际上它们根

本不能使用。有那么多的虚警,设备到处亮着灯,就好象一棵圣诞树。人们不知道是什

么东西出了问题。"

    在航空联队司令波尔多纳发出电报后的几天里,太平洋舰队的电子战军官鲍勃·阿

什福特上校访问了"萨拉托加"号航母和存在类似问题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同他一起去

的是两家生产公司(应用技术公司和马格纳沃克斯公司)的工程师和技术代表小组。

    他们回到圣地亚哥后,杰拉尔德·格林召见了代表团成员。他们既证实了"己方"的

雷达信号是造成虚警的原因,也发现了许多设备未能正确安装的问题。非常重要的是,

他们发现了用于滤除己方雷达信号的消隐单元要么根本没有接上,要么接得不好等几个

问题,这些问题的合成造成了上述问题。当飞机正在安装新的接收机时,东南亚爆发了

新一轮危机。两艘航空母舰的出发日期提前了,不太熟悉新系统的安装工程师们被告知

完成此项工作的最后期限,虽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完成,在舰船离开港口之前

甚至没有时间进行安装后的试飞。

    同时,在合同公司代表的的帮助下,杰拉尔德·格林自已使用APR-45和APR-50系统

进行了试验。首先,他在地面上仔细地检查了安装情况,看看是否全都正常;然后,他驾

着飞机飞过中国湖和莫古角海军航空站的海军试验设施,穿过各种威胁雷达仿制品的照

射空域。尽管这个系统工作得相当好,但是他还是发现了威胁信号处理器的窗口实在太

宽。将这些威胁窗口压缩以后,虚警率才降低到了适当的程度。

    之后,实施了代号为"格林机组"的作战行动。在北部湾地区,安装APR-45和APR-50

接收机的每一架飞机都被采用杰拉尔德·格林革新成果并在莫古角和中国湖靶场经过检

验的飞机所代替。由于这项工作是在承受巨大压力和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

后来杰拉尔德·格林受到海军的嘉奖。


第十二节

    南越战事的迅速发展导致总统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应急计划,以应付可能发

生的事件。被命名为"后卫"(Linebacker)行动的目的是,通过攻击运输目标和补给仓库

,并在港口布设水雷,封锁补给和装备运输线,遏制南方的战争。

    5月9日,尼克松总统发布命令,开始实施"后卫"行动。那天夜里,海军的飞机在北

越的主要港口都布设了水雷。

    第二天,即5月10日,空军和海军的飞机攻击了北越的运输目标。空军的主要作战企

图是对靠近河内的保罗·杜梅(Paul Doumer)桥和安园铁路调车场实施精心策划的合成攻

击。由于这次行动为这种规模的战争提供了运用电子战斗技术的极好战例,下面将介绍

其中的一些详细情况。

    在河内当地时间凌晨4点左右,第一架飞机起飞,遂行支援任务。这是一架RC-135M

信号情报飞机,隶属于驻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第376战略联队。及早起飞是必要的,因

为需要飞3个小时才能到达北部湾上空的指定作战空域。

    第二架飞机刚好晚一小时起飞,这是一架洛克希德公司的U-2高空侦察飞机,隶属于

驻泰国乌塔保空军基地基地的第99战略侦察中队。这种纺锤型喷气式飞机快速地爬升到

大约70000英尺的巡航高度,直接朝北越飞去。在即将到来的作战行动中,它将作为一个

通信中继平台使用,截收敌方的无线电通信信息,并将其转发到位于泰国的地面中心站

    第三架飞机是一架EC-121"学院眼"雷达警戒飞机,它将与美国海军在北部湾游弋的"

芝加哥"号巡洋舰及另外两艘战舰一起,担负对北越上空的电子监视任务。EC-121和3艘

战舰都装备有QRC - 248信号识别设备,通过检测敌方战斗机上的敌我识别应答器发出的

信号来跟踪它们。此外,EC-121飞机还配有一个
信号情报收集小组,其中有4名通晓越语的人。上午8点过后不久,派往突袭部队的飞机

开始从其泰国基地起飞,护航部队由6个飞行小队组成,每个小队编4架F-4"鬼怪"式战斗

机,来自驻泰国乌隆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战斗机联队;由驻泰国呵叻空军基地的第388战

术战斗机联队派出4架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EB-66E电子战飞机,及3个小队F一105G"野臭

鼠"防空压制飞机,每小队4架。最后,又从驻泰国乌汶空军基地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派出

10个小队,共40架F - 4D"鬼怪"式战斗机,担任主攻任务。

    在乌汶起飞的领航小队由8架F-4飞机组成,每架飞机各携带9枚M-129箔条弹。这些

飞机沿着飞往目标的航线每隔一定时间投放一些箔条弹,产生一连串偶极子云,目的是

遮蔽满载炸弹的攻击飞机。攻击飞机跟在这些飞机后面,沿同一航线飞行。

    跟在投放箔条的飞机后面的是由4架"鬼怪"式战斗机和另外12架飞机组成的编队,目

标是攻击保罗·杜梅桥。每架"鬼怪"式飞机携带2枚2000磅光电制导炸弹,其他飞机则各

携带2枚2000磅激光制导炸弹。这是这些先进武器首次用于对付重兵防守的北越目标。还

有16架F-4飞机携带500磅自由落体炸弹,打算跟在炸桥部队后面穿越河内的防空区,飞

往东北方向攻击安园铁路车场。

    参加作战行动的每架"鬼怪"战斗机都挂装了一个覆盖"扇歌"雷达和高炮火控雷达工

作频率的ALQ-71干扰吊舱和一个覆盖SA-2的信标工作频率的ALQ-87专用干扰吊舱。自从

停止轰炸北越以来,经过长时间准备,防御方的SA-2"导线"导弹已经换装了功能更强的

应答机信标。尽管这会使对信标信号的干扰更
为困难,但是,他们仍然认为它是一个值得干扰的目标。

    由奥伊斯特和巴尔特两个F-4"鬼怪"战斗机护航小队担任先头部队,飞在主攻部队的

前面,搜索米格战斗机。鲍勃·洛奇少校在一年前曾经带领着奥伊斯特飞行小队,在"战

斗树"设备的帮助下赢得过首次胜利。这两个各由4架飞机组成的飞行小队准备在河内的

西北方向实施拦阻性巡逻。奥伊斯特飞行小队在2000英尺(原文如此)高度巡航,而巴尔

特飞行小队则在其后方一定距离
处,以22000英尺高度巡航。任何企图攻击巴尔特飞行小队或者与主攻击部队交战的米格

战斗机都必须通过奥伊斯特飞行小队设置。

    9点42分,"芝加哥"号导弹巡洋舰上的战斗机引导员通知洛奇,敌人的战斗机正在从

西北方向飞过来,接近速度很快。这一及时的告警信息使洛奇能够调整奥伊斯特飞行小

队的飞行方向,迎击他前方的米格战斗机。F-4"鬼怪"式飞机的驾驶员紧急抛掉副油箱,

接通加力燃烧室,将战斗机加速到空战的速度。

    北越从内牌机场起飞的第921战斗机联队的2架米格战斗机,在15000英尺高度上,以

每小时900海里的合成速度迂回接近其对手。距离到达15英里时,敌人的飞机出现在"鬼

怪"式飞机的雷达屏幕上。奥伊斯特飞行小队3号飞机上的武器系统军官查克·德贝尔维

尔上尉激动地告知他的驾驶员,他已经用飞机上的"战斗树"设备识别出前方的飞机正是

敌机:

    "他尖叫着‘米格!’……他尖叫着‘米格!’……准备射击!"

    他们的"鬼怪"式飞机朝敌人的战斗机发射了5枚AIM-7"麻雀"导弹,其中3枚导弹是哑

弹,在天空中相继坠落;另2枚"麻雀"导弹拖着尾烟,继续向前飞行。突然,在"鬼怪"式

飞机前面的1架米格战斗机爆炸起火,霎时成为碎片,散落下去。

    我们已经看到巴尔特飞行小队的飞机一直在引诱敌方的战斗机穿过奥伊斯特飞行小

队"鬼怪"飞机设置的拦阻区,但是,双方都在玩弄诱骗游戏。从北越人采取的行动来看

,很明显,在奥伊斯特飞行小队前面的2架米格一21战斗机也是诱饵,他们的意图是将"

鬼怪"式飞机引诱到某一位置,再由4架米格一19战斗机的实施攻击。这4架米格一19战斗

机隶属于第925战斗机联队,它们在低空飞行,然后加速到最高速度。此时,米格一19正

在作急跃升爬高,想从下方给予奥伊斯特飞行小队以出其不意的攻击。鲍勃·洛奇的"鬼

怪"式飞机被米格一19战斗机的机关炮击中起火,只有坐在后座的罗杰·洛克幸免于难。

在后来的混战中,奥伊斯特飞行小队在击落1架米格一19战斗机,击伤1架米格一21战斗

机之后,撤出战斗并加速返回基地。

    与此同时,主攻部队正在迅速地接近河内。9点45分,4架EB-66E飞机在30000英尺高

度飞到达河内地对空导弹防区西部边界之外指定的巡航位置,并立即对敌方的防空和导

弹目标指示雷达实施干扰。

    与此同时,4架F-105G"野鼬鼠"飞机从低空潜入防区,并开始有组织地搜索SA-2导弹

阵地。每架飞机都携带3枚反雷达导弹,其中2枚是"百舌鸟"导弹,1枚是"标准"导弹。唐

·基尔古斯少校叙述了在此阶段作战中"野鼬鼠"飞机采用的攻击方法:

    "由4架‘野鼬鼠’飞机组成的飞行小队通常分成两组,每组2架,作为基本作战单位

,分别搜索一部分目标区。我们每天使用的战术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低

空飞行,希望能够捕捉到正在对空搜索的雷达。如果敌方的雷达正在跟踪其他飞机,它

就不会看到我们,那就太好了,这是我们成功的的最好机会。

    如果F-105G飞机发现了某个正在工作的SA-2导弹系统,驾驶员就会接通加力燃烧室

,将速度从每小时450海里提高到每小时520海里,这样的超高速能使它获得更大的机动

能力,因为当驾驶员拉升持续过载时,战斗机的速度会迅速地降下来。唐·基尔古斯继

续说道:

    "F-105‘雷公’喷气式战斗机是世界上一种极好的飞机,但是它不能作急转弯。因

此,如果你想做剧烈的机动动作,你必须提前计划好。所以,我们就要接通加力燃烧室

,将飞机拉升起来,同时进行转弯,以便确定导弹的发射参数。……如果必须实施上仰

攻击,以达到最大射程,我们就得从15000英尺高度并上仰30度角发射;或者,如果我们

已靠近导弹阵地,我们就要按程序转弯,使导弹朝它的咽喉部位俯冲下去。"

    当F- 105战斗机同地对空导弹连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开始了

    9点47分,8架布撒箔条云的"鬼怪"式飞机,分成两批,每批4架,按干扰吊舱编队,

在23000英尺高空飞向河内地对空导弹防区的正北方。詹姆斯·邓恩中尉是第一次到北越

执行作战任务,他回忆了这次战斗经过:

    "在我转弯飞向北方航线之前不久,雷达告警设备开始出现许多脉冲,我第一次真正

听到告警设备发出的声音。它发出许多噪声,而这些噪声令人心烦!后来,我才知道这些

噪声是重要的,但在那时却稀里糊涂。我并不害怕,因为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要攻

击我!"

    按照长机的要求,8架"鬼怪"式飞机都投放了一枚箔条炸弹。下落一会儿后,炸弹的

外壳爆开,放出许多金属条。这一过程每隔15秒钟重复一次,在2分钟时间里,"鬼怪"式

飞机朝河内方向飞了18英里。

    拉里·霍尼卡特上尉驾驶的F-4飞机上的磁带录音机录下了此次行动期间内部电话中

关于这一连串事件的谈话。这些省略语的背景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发出的刺耳的尖叫声和

喀啦声,及如同有人在急迫地大口吸氧时的粗重呼吸声:

    "好,又有一盏发射灯亮了……"(发射了1枚地对空导弹)
    "导弹从右方飞来,我们必须注意这个方向。"
    "这是机场,是河内!希望看得更清楚一些……"
    "它们正从右方的某个地方飞过来……"
    "看,三管高射炮!"
    "又一枚地对空导弹……上帝,射击!"
    "睁大你的眼睛,注意右方!"
    "注意,它要爆炸了!"

    每架"鬼怪"是飞机都投完最后一枚箔条炸弹后,它们的驾驶员们便调头向西,接通

加力燃烧室,以最高速度脱离这一空域。尽管交战残酷激烈,我们只有1架飞机被导弹的

碎片击中,受了轻伤。

    紧跟在箔条投放飞机后面的是攻击保罗·杜梅桥的部队,戈蒂、纳普金、比洛克斯

和英莱尔飞行小队以每小时540海里的速度在13000英尺高空飞行,他们一个小队紧接着

一个小队,依次保持2英里的间距,先后进入防空区。在前几分钟布撒的箔条云清楚地显

示在飞机的雷达屏幕上。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指挥员卡尔·米勒上校率领戈蒂小队,毫无

困难地沿着这条临时航线飞临目标上
空。
    与此同时,在很低很低的低空,数对F-105G"野触鼠"飞机搜寻着正在工作的导弹阵

地。但是,不管多么危险,防御方仍然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卡尔·米勒后来说:

    "能见度很好,你能看到数英里外的地对空导弹。关于这次任务,我记得的主要事情

是有无数的地对空导弹在我们的上方、下方、前方和后面飞过。这些导弹清晰可见。如

果有一枚导弹非常靠近你的飞机飞过,定会使你非常激动。"

    在后面2英里处跟随米勒的纳普金小队的密尔特·德里热斯
少校,在捕捉到保罗·杜梅桥的黑灰色轮廓时也有类似的感受:

    "在我减小坡度之后约30秒,我看到了第一枚地对空导弹。有人告诉我在左前方60度

方向有一枚导弹。我朝飞机外面看去,心里想‘不好,我厄运难逃了,它们看来真会击

中我。’正在飞过来的导弹看起来像一支大雪茄,大约在一英里开外的地方;它正在朝我

们飞来,但是我没有忧虑,因为我能看到它的侧面。"

    跟在纳普金小队的后面是林恩·海伊上尉率领的比洛克斯小队,他也是第一次在北

越上空执行战斗任务。他发现在受到导弹攻击时,必须采用干扰吊舱编队水平直飞,这

是一次极为狼狈不堪的经历:

    "当地对空导弹呼啸而过时,我们不得不咬紧牙关保持队形。你应勇敢地注视着朝着

你飞来的地对空导弹,即使明知道这枚导弹根本就不可能打到你也应如此,因为它有可

能会提前或延迟爆炸。我看到有6枚地对空导弹就是这样的情况。"

    迈克·范·瓦根纳上尉率领的英莱尔小队是编队的后卫部队,他记得在地对空导弹

连准备攻击时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显示情况:

    "雷达告警接收机的荧光屏上显示的脉冲长度告诉我们你的飞机靠近导弹雷达的程度

,你不必过多地注意一次振铃或两次振铃。但是,三次振铃是一种最长也是最强的信号

,这样的信号是说‘晦!它正在跟踪你,最好马上注意外面


    当第一枚导弹从左前方60度方向接近英莱尔小队时,小队队长里克·希尔顿上校平

静地命令他的小队下降2000英尺,避开导弹的攻击。范·瓦根纳继续说:

    "在我们拉开距离之后,你能分辩出哪架飞机已被地对空导弹跟踪,而这次被导弹跟

踪的是里克·希尔顿。起初,当我们下降飞行高度时,导弹也随我们下降。它朝着下方

飞行了几秒钟,看起来就象在跟踪一样,然后它就按弹道飞走了(失去了制导)。可能是

我们的电子干扰使其失去控制。"

    导弹呼啸着越过"鬼怪"式飞机,继续下落了1英里后爆炸。只要SA-2"导线"导弹已经

过去,就没人再关心它,机组人员随即将其注意力转向下一枚导弹。

    与此同时,领头的小队已开始攻击俯冲,其他飞机间隔一定距离跟在后面。迈克·

范·瓦根纳是攻击这座桥梁的最后一架飞机:

    "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那么多事情,以致于你不可能了解每一件事。人的头脑装不下那

么多的信息,所以有很多事不可能都记得。当我将瞄准具的中心光点瞄准杜梅桥时,无

线电台似乎静默了,雷达告警设备也毫无声息,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平静。我们刚好

静下心来想着我们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我后座上的副手报着飞行高度,瞄准器正瞄准

那座桥,我得到了所有的参数,就好象我能够看到它们一样,而后便投了两颖炸弹。

    炸弹投放完毕,"鬼怪"式飞机的驾驶员拉动操纵杆,重力和惯性将他推进他的座位:

    "当我们离开目标时,就象收听立体音乐—人们的感觉又缓慢地复原了,听到了雷达

告警设备、无线电台发射的信号以及其他任何声音。计算机又开始工作起来。我艰难地

左右摆动,躲避高射炮火的攻击,找到了迈克(迈克·梅塞特上尉是小队的长机),与其

汇合。然后,我绕到右边,观察我投放的炸弹的去向。迈克和我投放的4颗炸弹似乎全都

命中了河东边的第一个桥孔。

    这座桥遭到了数次直接攻击,尽管所有的桥孔都还存在,但是轮式运输车辆再也无

法通过了。当攻击机离开时,16架轰炸安园铁路车场的F-4飞机飞过这一地区。这些飞机

也实施了成功的攻击,然后高速撤离了攻击目标。当他们在那天实施第二次攻击时,数

架米格一19战斗机从低空对护航的"鬼怪"飞机小队发动了致命的跃升式爬高攻击,1架F

-4飞机被击落。

    在5月10日的攻击行动中,各种电子战系统工作得极好。与北部湾海面上的战舰一道

工作的电子侦察部队的RC-135M信号情报飞机和EC-121飞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有关敌人战

斗机活动情况的告警信息;用于探测敌人敌我识别信号的"战斗树"设备为奥伊斯特飞行小

队的F-4飞机准确地识别出与其交战的米格战斗机。由于有了这些情报支援,使"鬼怪"式

飞机能以超视距方式发射远程"麻雀"导弹,不用担心会打到己方的飞机。

1972年5月10日,美国空军参加攻击河内的作战飞机

气象侦察

1架RF-4C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乌隆基地


在目标区实施攻击前的支援飞机,时间:9点45分

4架F-4D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乌隆基地,奥伊斯特小队,实施战斗空中巡逻。

4架F--4D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乌隆基地,巴尔特飞行小队,实施战斗空中巡逻。

4架EB-66E第42战术电子战中队,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呵叻基地,考西普和瓦朗小队

,提供远距离干扰支援。

4架F-1056第17战术战斗机中队("野鼬鼠"),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呵叻基地,弗莱希

小队,实施"铁腕"防空压制。

4架F-4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乌汶基地,丁古斯小队,在目标区布撒箔条云走廊。

4架F-4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乌汶基地,希泰斯特小队,在目标区布撒箔条云走廊。

攻击保罗·杜梅桥的部队,时间:10点整

4架F-4D/E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乌汶基地,戈蒂小队,使用2000磅光电制导炸弹攻击。

4架F-4D/E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乌汶地,英莱尔、比洛克斯和纳普金小队,使用2000磅

激光制导炸弹攻击。

4架F-4E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乌隆基地,哈洛小队,攻击掩护

4架F一1056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第17战术战斗机中队,呵叻基地,加洛利小队,执行

"铁腕"任务。

攻击安园铁路车场的部队,时间10点05分

16架F-4E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伯莎、吉戈洛、艾斯巴格和戈弗小队,使用Mk 82(500磅)

炸弹攻击。

4架F--4E第432战术战斗机联队,乌隆基地,阿罗约小队,为伯莎和吉戈洛小队护航。

4架F - 4E第432战术战斗机联队,乌隆基地,鲍莱格小队,为艾斯巴格和戈弗小队护航

4架F-105E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第561战术战斗机中队,呵叻基地,卡尔贡小队,执行

"铁腕"任务。

攻击后观察,时间:10点10分

2架RF-4C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乌隆基地,库赞小队


    在河内上空展开的作战行动中,实施防御的SA-2导弹连发射了大量的导弹,但没有

打下一架美国飞机,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鬼怪"式飞机对敌方雷达和导弹下行链路的干扰

、训练有素的干扰吊舱编队飞行、箔条云走廊,EB-66飞机的远距离干扰以及"野
鼬鼠"F-105G飞机的参战等诸方面强有力的协同作战。在这次作战行动期间,有2架F-4被

米格一19战斗机用光学瞄准机炮击落,没有任何可用的电子干扰装备能阻止这种攻击。

    在随后的几个月中,5月10日攻击河内时所采用的电子战战术,均被作为遂行攻击作

战行动的样板。如前所述,所使用的有源干扰设备与1968年春天暂停轰炸之前所使用的

设备基本相同;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上的电子战系统则完全相同,遂行作战任务的方

式也相似。防御方使用的大多数电子系统也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以前建立的技术平衡

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第十四节
  1972年6月,在战区中看到了两种更重要的电子战装备。第一是美国海军"美国"号航空

母舰上携载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这些飞机由格鲁曼飞机公司生产,隶属于VAQ

-132舰载机电子战中队。这种新型电子战飞机于7月11日首次执行战斗支援任务。从干扰

效果来说,EA - 6B飞机比它所取代的EKA-3B有了重大的改进。"徘徊者"装备ALQ-99战术

于扰系统。该系统由大功率干扰发射机和定向天线组成,装在5个吊舱内,挂装在机翼和

机身下方。EA-6B原型机配有4名机组成员,其中包括1名驾驶员、2名操作雷达干扰机的

电子干扰军官(1号电子干扰军官在前部右座上,2号电子干扰军官在后部右座上),另1名

是3号电子干扰军官,负责操纵ALQ-92通信干扰机,坐在后部左座上。在某些情况下使用

这种干扰时,国家保密局会按惯例阻止这种干扰活动。

    这一时期的第二种重要电子战装备是ALE-38大容量箔条投放器,这是由MB联合公司

为空军生产的。在F-4战斗机机翼下挂装了2个投放器,每个投放器都装有300磅偶极子,

分两层放置,隔层为塑料薄膜。ALE-38可用连续式或间歇式布撒方法投放箔条。投放器

与早先使用的箔条炸弹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每架飞机携带2个ALE一38投放器,8

架飞机能够布撒长达105英里连续不断的箔条走廊。


第十五节

    装备有QRC-248设备的雷达监视飞机和舰船能够跟踪北越大部分地区米格战斗机的敌

我识别信号。那时,即使将它们获得的信息与EC-121"车头铆钉"飞机上的通信情报操作

员得到的信息合在一起,向美国战斗机提供的信息也不能满足要求;即使获得了需要的信

息,在其"失去时效性"之前,也难以送达预定的使用者。

    1972年7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军在泰国的那空帕侬空军基地建立了一个"全源"

情报综合和控制中心,其代号为"茶球"(Teaball )。该中心接收、处理和核对所有信息

源获得的信息。有一架代号为"吕宋"的专用KC-135无线电中继飞机为"茶球"与系统的其

他各组成部分之间提供保密通信链路。一架EC-121飞机通常在老挝上空巡航飞行,将信

息中继传送给正在巡逻的战斗机。"茶球"系统于7月底投入使用,但并没有使米格战斗机

的战损率有所增加。互相连接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无线电中继飞机的保密通信链路。

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这些问题继续困扰着这个系统。

    但是,与此同时,少部分装备有"战斗树"设备的战斗机继续赢得胜利。9月份,第

432战术侦察联队的电子战参谋回顾了部队使用这种设备所取得的成就:

        "在我们过去击落的20架米格战斗机中,大约有17架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被使用‘

战斗树’设备的飞机击落的。我们深信,北越人觉察到了我们的能力……这可以从他们

的战术变化反映出来。他们从连续不断地发射敌我识别信号……到仅在地面控制下,进

行截击和回撤的关键阶段才使用敌我识别器。

第十六节

    1972年夏天,据情报报告,SA-3导弹系统已经抵达或将要抵达北越,长期以来所担

心的这种装备再一次威胁着战斗力的平衡,使其朝着有利于防御方的方向倾斜。作为对

抗这种新威胁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屋公司生产的许多ALQ-119干扰吊舱从驻欧美国空军作

战部队紧急调往泰国。在乌隆基地制定的计划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潭之前,每件事情进行

得都很顺利。吉尼·西蒙斯上尉是第七航空队司令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国外技术部的

联络官,他叙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

      "我们制定了一个叫‘步测者花岗岩' (Pacer Granite)的快速反应计划,要将具

有对付SA-3导弹能力的ALQ-119干扰吊舱及其相应的备件集中起来,将它们尽可能早地装

船运往战区。这些备件中大部分是发射机用的发射管,要送到驻乌隆基地第432战术侦察

联队,该联队装备可投放箔条的F-4飞机。与其他任何设备相比,这些都是对抗SA-3导弹

系统,保护飞机安全更迫切需要的备件。

    "不幸的是,在大约50个干扰吊舱中,只有一个吊舱可以使用,其余所有的吊舱都得

安装I波段发射管。我们从西贡赶到乌隆,告诉联队的电子战军官乔治·努涅斯上校,他
听到后非常气愤。这些吊舱到达基地已经好几天,吊舱修理间的人得不到必需的部件,

甚至在将‘步测者花岗岩’计划作为最高优先级也无济于事。吊舱修理间主任和我两个

人,使用正规的高优先级申请表,向他的补给总站提交了一份部件需求申请书。

    "回答是‘没有’,但是我非常明白其中的原委。我与吊舱修理间主任的下一站是补

给中队。在那里,我们会见了负责补给工作的两位上尉军官。他们承认收到了我们的部

件申请报告以及以前的几份申请报告,但是他们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些部件是为‘步测

者花岗岩’计划准备的!

    补给申请表简单得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填写应该提供这些发射管的动听词语!只要消除

了误解,这些发射管就会提供并安装到吊舱内的。后来,一直到真正确信北越在作战中

正在使用更新型的苏制导弹系统之后,ALQ-119干扰吊舱才在地面上保持了良好的战备状

态。

    不管说得如何急迫,也提供了与此相反的证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越南战

争期间SA- 3导弹从未投人使用。如前所述,只有证实这种新导弹系统已投入战斗,在越

南作战的美国空军战斗攻击机才会携带对付这种新武器的干扰设备。在这个背景下,假
若SA- 3导弹已用来对付美军飞机,几乎可以肯定,美国的飞机损失必将突然大幅度增加

,这是其他武器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第十七节
    1972年9月,装备48架F-111A可变后掠翼攻击机的第474战术战斗机联队抵达泰国色

软空军基地。第7航空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F-111A飞机装备与自动驾驶仪相连接的地

形跟踪雷达,及能力与‘A-6"人侵者"的装备相类似的先进导航和地形测绘雷达系统。在

这个战区中,这种飞机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夜间单独渗透飞行,执行低空精确打击任务。

为了达成最大的突然性,F-111A飞机通常不需要支援飞机首先进人目标空域。在执行这
种任务中,这些飞机一般都携带有12颗500磅高阻力炸弹,但在攻击加固目标时也携带低

阻力武器。

    对于战术飞机而言,F-111A飞机装备的电子战系统是比较好的。该机的标准电子战

装备是:洛拉尔公司的ALR-41,它与达尔莫·维克托公司的APS-109A系统相连接,组成一

个有效的雷达告警系统;主干扰系统是桑德斯公司的ALQ - 94,这是一种采用多种欺骗技

术(包括逆锥扫在内)的内装系统。ALQ-94的辅助干扰设备是ALQ - 87噪声干扰吊舱,外

挂在机身后部中心线挂架上。为了使装备齐全配套,F-111A飞机还携带了1部ALE-28箔条

/红外诱饵弹投放器和1部AAR-34机尾红外告警系统。

    F-111A能毫无困难地突破北越的防空地域的能力很快得到了证实,有一份官方的分

析报告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它在作战初期所采用的战术:

    "在我透露的‘后卫’有限行动期间,亦即从1972年9月28日至10月22日,F-111A飞

机曾被地对空导弹连的雷达照射并跟踪70次,尽管其中8次遭到16枚地对空导弹的攻击,

但只有1架飞机受伤。F-111A飞机在低空采用的反地空导弹战术包括:在导弹发射时实施

有源电子干扰;在导弹转向时投放箔条;从1000英尺快速爬升到1500英尺(垂直‘闪避’机

动),然后再利用地形跟踪雷达下降到地面之上实际许可的最低高度飞行。对于随后发射

的地对空导弹,还需再作一次垂直闪避机动,并投放箔条弹……高射炮的反应表明,几

乎所有的高射炮都没有充分利用雷达的优点,因此大部分炮弹都在飞机的后面爆炸了。

驾驶员们认为,高射炮射手都是根据飞机的声音开炮的。尽管在实施攻击时米格战斗机

也在空中,但没有发生交战的报告。极低的飞行高度使遭遇敌方截击的风险降至最低限

度。

    在作战行动的头两个月里,损失了2架F--111A飞机。但是,这2架飞机似乎都不是被

敌方击落的。损失的第一架飞机是在9月28日,可以相信,失事的唯一原因是由于天气和

地形对地形跟踪雷达的综合影响,致使飞机撞在地面上;而第二架飞机的损失(10月17日)

原因至今难以确定。


第十八节
    在这一时期,艾尔伯特·哈伯中校是埃格林空军基地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计划主任,

他的任务是执行"巨大打击"(Giant Strike)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研究B-52轰炸机从高

空突破,攻击导弹防御目标的战术。

    在哈伯的指导下,在飞行训练中,B-52轰炸机经常对设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苏联防

空模拟器ADAS-1实施干扰。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轰炸机机身庞大而产生的问题十分突出

。对一架在36000英尺(近7英里高)高空飞行的B-52轰炸机来说,当轰炸机进人13英里斜

距范围时就达到了"扇歌"雷达模拟器的"烧穿"距离。在这一距离范围内,雷达操作人员

能透过干扰跟踪轰炸机的回波。但是,这一"烧穿"距离只适用于装备最新式的第五阶段
电子干扰设备的B-52轰炸机,而且所有的E /F波段干扰机都要以满功率发射。对于那些

只装备早期的第三阶段电子于扰设备的轰炸机,或者是有某些于扰机未使用满功率工作

的情况,"烧穿"距离就会更远。哈伯继续说道:

    "我们对各种干扰调制方式进行试验,但是,当你力图摆脱雷达时,只要你已被‘扇

歌’雷达波束罩住,你就得呆在扇歌’雷达的波束中。这种雷达对付B-52轰炸机本身及
其干扰都是一个极其有效的系统。那时,干扰机使用的反波管振荡器完备得达到令人难

以置信的程度,它们并不总是在选定的频带内平均辐射功率。有时,你能在错误的地方

得到几个干扰盲区。

    采取间距更宽的干扰吊舱编队,正如空军的战斗攻击机在北越战场上采用的那种战

术,也许能为重型轰炸机提供较好的保护。但战略空军司令部的主要要求是准确投放炸

弹,从而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伯特·哈伯解释道:

    "战略空军司令部有一条坚定不移的原则,那就是摧毁目标绝对是其主要目的。战略

空军司令部司令官约瑟夫.纳扎罗将军对我明确表示,首架起飞的轰炸机必须将炸弹精确

地投放到目标上,任何一种新战术都得服从于这个前提条件。

    后来,哈勃小组中的一个人提出一个改变干扰吊舱编队的建议,这个建议或许对重

型轰炸机是有用的:

    "有人建议,将B-52轰炸机编入由3架F-4飞机组成的干扰吊舱编队中。这种设想引人

注目的地方是,如果米格战斗机赶来攻击B-52轰炸机,F-4飞机可飞离编队,然后再重新

编成干扰队形。我们几次对此种战术进行全面试验,但用处不大。B-52轰炸机发射的干

扰实在太强了,它比战斗机干扰吊舱发射的干扰功率要大得多,以致于在地面上完全看

不到战斗机发射的干扰。


    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在高空飞行的B--52轰炸机,穿越导弹防御空域时易于遇受损

失。


第十九节

    1972年10月,在巴黎开始了新一轮和平谈判,战争的结束看来不远了。根据这种认

识,尼克松总统再次强调限制对北越的轰炸。北纬20度以北的目标,包括河内和海防周

围的目标,再次被排除在美国飞机的活动范围之外。"后卫I"行动结束。

    尽管如此,海军飞机和B-52轰炸机继续攻击北越南部的补给基地。在这期间,米格

-21战斗机部队在老挝南部的活动异乎寻常地活跃起来。10月4日,1架米格一21战斗机进

人距3架B-52轰炸机小队10英里范围内,但没有开火就离开了。米格战斗机在这一地区实

施的防空作战行动是在11月11,12和13日三天,但是毫无建树。后来,在11月20日,1架

米格一21战斗机决定攻击B-52轰炸机小队。由于及时得到了敌方战斗机正在逼近的警
告信息,B-52轰炸机调转机头,离开了它们要攻击的目标。这架米格战斗机快速靠近,

并朝着1架重型轰炸机发射了数枚AA-2"环礁"导弹。但是,B-52轰炸机的电子战军官发射

出红外诱饵闪光弹,成功地引诱这些导弹偏离轰炸机。

    在战争初期,北越南部的目标缺乏导弹防空能力,但此时北越北部的目标已不需要

防御,有几个SA-2导弹部队调到南部地区。11月22日夜间,有18架B- 52D轰炸机组成的

编队,在电子干扰全力支援下,攻击了荣市西部的补给仓库。4架F-4飞机在整个目标地

区布撒了箔条走廊,3架EB-66飞机提供远距离干扰支援和电子监视,2架F-105G"野鼬鼠"

飞机实施压制,并有5架F-4飞机担负护航任务。开始阶段,B-52轰炸机便全力对该地
区的导弹阵地实施干扰。但是,当攻击部队接近目标时,引导B-52轰炸机投放炸弹的跟

踪雷达却都受到己方的严重干扰,因此有几架重型轰炸机请求停止干扰。

    就在到达投弹位置前的瞬间,B-52轰炸机的副驾驶员菲利浦·福莱上尉看到飞机前

方有2枚导弹正在朝他飞过来:

    "有一枚导弹一定是从我们的下方飞过去了,因为它从视野中消失了;另一枚导弹则

从右前方30度角方向一直飞过来,飞到了飞机下方。我知道,以后的事情就是导弹爆炸
并撞击我们的飞机了。"

    罗纳德·塞勒斯参谋军士是后机舱的炮手,他看到有数百块高速飞行的导弹弹片从

他的下方飞驰而过。一刹那间,他感觉到这些碎片已切人他的轰炸机并产生了严重后果:

    "2号发动机起火燃烧……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有大量的燃油漫溢到机翼上,机

翼全部被燃油覆盖……我估计左翼尖油箱的燃油已漏掉2. 5英尺;我还注意到水平安定面

被撕开了一个2英尺长的裂缝……随后,右机翼起火燃烧……机翼的整个内表面都在燃烧

,我们听到很多爆炸声……"

    尽管残破的轰炸机正在以每分钟500英尺的速度下滑,但是在诺伯特·澳斯特罗兹尼

上尉的精心操作下,成功地返回了远在泰国的基地。一到那里,他和他的机组人员便安

全地弹出飞机。B-52轰炸机在东南亚战区作战的7年中,这是这些重型轰炸机第一次被敌

方击落。

第二十节

    在"后卫I"行动结束后,美国空军部队重新开始撤离战区。与此同时,海军也在削减

驻北部湾的兵力,航空母舰从5艘削减为3艘。那时,长期以来谋求签订的和平协议虽然

已接近成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在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在达成和平

协议,结束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前,还将进行新一轮激烈战。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3-29 22:59:23
 sniper 男,离线
  
  
  头衔:第一军需总监
  等级:上士
  文章:90
  金钱:1037
  工作量:10 points
  注册:2003-9-16
给snip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sniper加入好友 查看sniper的个人资料 搜索snip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snipe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第十一章 "后卫II"行动

(1972. 12)


    "历史从来不会象你经历过的一样.它看起来
总是杂乱无章,而且总使人感到不舒服."
 
    约翰·卡德纳


第一节

    1972年12月14日,随着另一轮与北越政府和平谈判的失
败,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决定采取断然行动来结束这场在越南的
冲突.因此,他向参联会主席托马斯·摩尔将军发出简短的指令
"打赢这场战争".

    摩尔将军立即命令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发起"后卫II"作战行
动.尽管代号都是"后卫",但"后卫II"行动要比前者更加猛烈.包
括B-52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作战飞机都加入到对河内和海防地
区的打击行动中,预计将会有一系列空前惨烈的攻击.太平洋战区
总司令被告知:

        "请于1972年12月18日12时左右(指格林维治标准
    时间,即北越时间下午7时),使用B- 52与战术飞机对河
    内和海防地区已识别的目标发动为期3天的最猛烈攻击,
    重复一遍,最猛烈攻击……目的是对河内/海防附近的被选
    军事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摧毁.做好一旦有指令3日后继
    续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


第二节

    几天前,在战略空军司令部计划处从事情报评估工作的戴维
·斯约伦德少校收到了一份高优先级需求,其重要性在当时却没
有指明.要求他评估使用常规武器的B-52在河内地区重复执行
高空夜间攻击中的损失率.有许多类似的任务汇集到他面前,因此
这一次并没有引起更多的惊奇或评论.假定在河内附近有20个活
动的SA-2导弹发射阵地,斯约伦德和其助手计算出B-52的损
失率在最好情况下为3%,在最坏情况下为5%.在作战行动开始
前,该评估作为被考虑的因素在指挥链中逐级传递上去.


第三节

    在关岛或泰国执行临时任务的B-52机组人员没有得到任
何有关国际关系的最新变化信息,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
等待着他们.驻泰国乌塔保空军基地第307战略联队的B-52D
电子战军官安迪·维多利亚上尉在享受着作战行动后的5天假
期.12月18日的早晨,他正和同事们在泰国帕塔亚海滩尽情放
松.

        "我们听到的最后一件事是国务卿亨利·墓辛格说在
    和谈中他都能够看到和平的曙光了.我们期待着回家过圣
    诞节.突然,一辆吉普车疾驰到海滩上,通知我们所有B-
    52机组人员回基地报到.我们以为我们将要去执行的任务
    不过是攻击象荣市或其他防御薄弱的目标.

        "当我们都集中到简报室后,他们告诉我们‘先生们,今
    晚的目标是河内!’接着是一片寂静,你可以听到一根针落
地的声音.幻灯片打出目标的位置,是在河内的正当中.我
记得地图上有一个大红圈-一防空导弹区.我想‘啊,天那,
我们要到那里面去?’在荣市只有很小的圈指示为防空导弹
区.但现在这里有一个硕大的不规则的斑点覆盖在包括河
内与海防在内的整个地域上."

第四节
    在空袭前制定计划时,一般认为米格-21对大型轰炸机的威
胁大于防空导弹部队.因此,大多数B-52将按照与往常同样的
路线飞向目标,从而使F-4更容易对其侧翼进行保护.攻击将在
夜间发起,分3批次,每批次间隔4小时.原因是这样做可使生活
在河内及附近地区的居民最大可能地从睡梦中醒来,得以逃生.

  "后卫II"行动约一半B-52G型机装备第三阶段电子对抗装备

传感器
APR-9
APR-14
APS-54
ALR-18

干扰机
5部ALT-6B
2部ALT-13
2部ALT-15H
1部ALT-15L
1部ALT-16

投放器
箔条
8部ALE-24

红外诱饵弹
6部ALE-20

"后卫II"行动约一半B- 52G型机装备第五阶段电子对抗装备

传感器
ALR一20
APR一25
ALR一18


干扰机
4部ALT一6B
6部ALT一28
2部ALT一32H
1部ALT一32L
2部ALT一16

放条器

箔条

8部ALE一24
2部ALE一25

红外诱饵弹
6部ALE一20

参加攻击的有B-52D和G两种机型.D型机虽是两者中较
老的一种,但它所携带的全是经过第五阶段改装的电子对抗设备,
而G型轰炸机只有大约一半进行过这样的改装;其余轰炸机装备
的都是效能较低的第三阶段产品.这两种电子对抗装备之间的
差别在之前已做了概括介绍,但在这里再重复一些具体细节.

    "后卫II"行动很快证明最重要的干扰机是那些能够压制"扇
歌"雷达和导弹E/F波段下行频道的干扰机:ALT- 6B. ALT-
13和ALT-28.经第三阶段改装的飞机携带7部这样的干扰机;
经第五阶段改装的飞机携带10部.在输出功率方面,第五阶段装
备的优势就更加显著,因为新型ALT - 28干扰机较之老型号的
ALT- 6B和ALT-13可发射更大的功率.

    在斜距为13英里时,"扇歌"导弹的控制雷达
可以看到在高度36000英尺飞行的B-52轰炸机.一旦这种重型
轰炸机进入这一范围,雷达操作员就能够透过干扰跟踪其表面反
射回波.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一"烧穿"距离只适用于装有第五
阶段电子对抗设备的B-52轰炸机,同时E/F频段干扰机也要处
于全功率工作状态.对于那些装备早期第三阶段电子对抗装备或
者那些干扰机未能全功率工作的轰炸机,可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就
被跟踪.当受到敌方干扰时,"扇歌"雷达的操作员就将他们功率放
到最大.所以烧穿距离每增加1英里,B- 52的易损性都会有明显
增加.

第五节

    12月18日下午,24架B-52轰炸机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的跑道上轰鸣着冲向天空.数小时之后,21架重型轰炸机紧随其
后从泰国的乌塔保基地起飞.第一波攻击力量起程.在几小时内,
随着这两波次成功攻击之后,又有30架和51架轰炸机的两波次
飞机起飞.俗话说的这支"不可抗拒的力量"现在要与"不可移
动的物体"碰撞了.

    那晚这些轰炸机的目标是位于和乐、白梅和福安的机场,位于
京奴(Kinh No)的车辆修理厂及安园铁路调度场、河内铁路修理
厂和河内广播电台.

    由100多架战斗机和攻击机对该目标区内的B-52实施支
援.14架F-111对包括5个重要的战斗机机场在内的目标周围
地区实施低空攻击.63架F-4"鬼怪"式飞机将担负空中拦截的
任务,对付企图阻挠该任务的任何敌机.17架F-105G"野鼬鼠"
和约12架海军A-6B和A-7攻击机准备在反导弹攻击中充当
主要角色.同时,A-6A在B-52之前到达SA-2阵地上空,
使用"石眼"集束炸弹攻击该目标.

    22架F一4携带ALE一38大容量箔条投放器或M一129箔
条弹,在45000英尺高空穿越防御区,并布撒箔条干扰走廊.其目
的是要建立一宽约3英里,长约50英里的箔条走廊,以保护随后
而至的B-52.F-4以4架为一单位,间隔1500至2000英尺组
成干扰队形.然而,机组人员显然对这一任务很不满意.45000
英尺的箔条投放高度使他们正好处于SA--2控制空域之内,这将
是十分危险的.携带着拖曳式箔条吊舱保持这一高度,这些战机飞
行时一个发动机必须使用加力燃烧室,而另一个发动机必须使用
战斗状态最大功率.如果导弹向它飞来,他们的机动余地是非常小
的.当年第7航空队司令部的电子战主任鲁迪·斯玛特少校回忆
执行箔条播撒任务的机组人员对该命令的反应时说:

        "F-4的机组人员第一次布撒箔条就象是接受一个自
    杀性任务.他们说‘随着箔条向机身后方飘洒,我们看上去
    越来越象一个箭头的顶点.北越人将瞄准这个顶点发射导
    弹.我们只好等死.’但是我们象优秀的司令部人员一样,仅
    仅说道‘执行飞行任务!"

    支援这些重型轰炸机的还有31架专用干扰飞机:9架EB-
66E, 8架EKA-3B, 9架EA-6A和5架EA - 6B.另有6架电子
战支援飞机担负监视电磁频谱的任务,其中包括1架RC-135,2
架EA一3B, 2架EP一3B和1架RA一5C.

    由48架B--52组成的第一波突袭力量,于19时45分开始攻
击.(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时间均为河内当地时间.)这
些重型轰炸机以3架为一小队,几乎成一路纵队飞行,横向间隔较
小,以便使一连串的炸弹散布在目标区.每一小队之间相距约1英
里,后面的飞机小队飞行高度依次比前一小队高500英尺.这种作
战方式,可使小队的联合干扰达到相互支援的目的.当他们进人地
空导弹防御地域时,B-52开始实施目标跟踪雷达(TTR)机动
—小队中的所有3架轰炸机同时作"Z"字形飞行,以扰乱"扇
歌"雷达操作人员.当每一架B-52到达其攻击点时,机组人员将
使飞机进人直线水平飞行,以便实施精确轰炸.攻击同一目标的各
小队的间隔为4分钟.

    领头的"白雪"小队首先实施攻击,炸弹落在河内附近的和乐
机场.几分钟之后,其余目标也相继受到攻击.安迪.维多利亚的
B- 52D飞机,当晚在攻击队列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无线电通
信中,可以清晰地听到目标上空的主要战斗过程:

        "我们能够听到前面飞机发出的无线电呼叫,象‘红色
    2号,导弹在正右方位置!’或‘红宝石1号,地空导弹上行
    数据链路1’我们知道,几分钟后我们将做同样的事情.大家
    都振作起精神,特别是当我们飞向地空导弹杀伤范围
    时."

    当轰炸机进人防御区时,每位电子战军官都全神贯注地盯着
眼前的ALR- 20接收机屏幕.该屏幕可以将20兆赫到20吉赫的
无线电频谱分行依次显示在7条水平扫描线上.安迪·维多利亚
这样形容接近目标时映人其眼帘的混乱场景:

        "显示E/F波段(覆盖"扇歌"雷达发射频率)的第4条
    扫描线是一个很宽的楔形,它包含了雷达信号和干扰信号.
    功率大到波峰已经达到了上边一条扫描线.
        "我用,手动方式来回扫描2800-3100兆赫,寻找"扇
  歌"雷达信号.当我找到它们时,我就将其放置在我的扩展
  扫描线上并用蜡笔做上标记.然后我将4部E/F频段发射
  机(ALT - 6B和ALT-28)的带宽调窄,将其中2部对准
  "扇歌"雷达的水平波束,另外2部对准垂直波束.之后根据
  指示,我们准备干扰导弹下行链路信号,堵塞其信道.我开
  始估计它们会在什么频率上,并用蜡笔做上标记.然后,我
    开始调整其余的E/F频段发射机,按照该标记设定干扰频
    率.

        "我检测到来自一部‘匙架’目标指示雷达的A频段信
    号,并将一部干扰机(ALT-32L)的频率对准它.干扰机一
    发射,我就一直监视着它们,以便观察雷达是否还能看到我
    们.我始终用眼睛的余光监视着第2条扫描线,以防那里出
  现地对空导弹上行信号(850-875兆赫)."

    在攻击中B-52没有投撒箔条来对付地空导弹,噪声干扰使
"扇歌"雷达的操作员无法获知轰炸机的距离信息.如果轻易投放
箔条会暴露飞机的距离,给敌方提供方便.B-52飞机上的电子战
军官根据指令,只有在遭到来自于战斗机的攻击时才可以使用箔
条.
    北越导弹部队猛烈还击,以2或3枚齐射的方式向袭击者发
射"导线"地空导弹.当B-52进人距导弹斜距为13英里时,"扇
歌"雷达即对B-52处于"烧穿"状态.这意味着单独飞行的轰炸
机在经过一些位置适当的导弹发射阵地时,就会很容易被命中.飞
行在38000英尺的"紫丁香"小队3号B-52D轰炸机,就是在到
达京奴车辆修理所就要投掷炸弹时被击中的.虽然该机受到严重
损伤,但机组人员在向目标投掷完炸弹后仍正常降落在乌塔保基
地.
    11分钟后,飞行在34000英尺高空的"木炭"小队1号B-
52G轰炸机处在相似的环境中.当其正要向安园列车调度场投掷
炸弹时,2枚导弹在其附近爆炸.损坏的轰炸机失去控制,机头向
下坠落,6名机组人员中仅有3人幸免于难.

    第二波袭击部队由30架B-52组成,在午夜实施攻击.这些
飞机攻击了与先前同样的目标.防御者同样进行了还击,同样有一
架轰炸机被击中."桃子"小队2号B-52G型轰炸机,在38500英
尺向京奴投掷完炸弹正准备转向时,1枚导弹在其左后翼爆炸.导
弹炸掉了它的外挂油箱和翼尖,并损坏了2台外侧发动机.燃料从
机翼上的固定油箱涌出,引起大火,火苗沿着机翼燃烧.尽管在这
样的危急情况下,克里夫·阿什雷少校及其副驾驶仍控制着摇摇
欲坠的飞机到达泰国,所有7名机组人员跳伞安全着陆.

    第三波袭击部队由51架B-52轰炸机组成,攻击河内广播
电台大楼及附近的铁路修理场.凌晨4时56分,"玫瑰"小队1号
B-52D轰炸机带领最后一个小队,向广播电台投掷炸弹之后准
备转向返航.此后不久,1枚导弹在其左侧爆炸,弹片纷飞.机身一
侧出现一个大洞,领航员可以从这里看到机翼下空空的炸弹支架.
在大火中,6名机组人员中的4人在飞机坠落到地面之前跳伞成
功.

    "彩虹"小队1号B-52D轰炸机,飞行于34000英尺高空执
行轰炸铁路修理场任务时,1枚导弹在其附近爆炸.尽管损伤严
重,但该轰炸机仍可飞行,机组人员将飞机正常降落在乌塔保基
地.

    在"后卫II"行动的第一个夜间,估计北越发射了164枚"导
线"导弹.显然,分散在3个波次中的17架F-105G "野鼬鼠"、约
12架海军A-6B和A-7执行"铁腕"突击任务的能力也是有限
的.防空压制部队发射了12枚"标准"反辐射导弹和47枚"百舌
鸟"导弹.有22次在尚未听到威胁雷达信号之前就抢先向目标区
发射了"百舌鸟"导弹.当敌雷达跟踪飞机时,成本更高些的"标
准"反辐射导弹一般会留着用于攻击较远距离的目标."标准"和
"百舌鸟"两种反辐射导弹多用来摧毁导弹阵地.防空压制(当反辐
射导弹发射后,目标辐射源停止发射)有19次成功了.然而,如
我们所见,很多时候防空导弹连仍停留在原地,并没有被摧毁.在
129架B-52中,有3架被导弹击落,2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那晚,1架海军的A-7在执行"铁腕"任务中也成了导弹的牺牲
品;另有1架F-111不明原因坠毁.

    好在执行前期任务的箔条布撒飞机F-4E没有受到损伤.鲁
迪.斯马特这样解释:
        "那晚,22架F-4E飞机投放了约6. 5吨箔条.当F
    -4E的人员返回时,他们说有导弹向他们发射,但都打在
    距他们之后约1000英尺的地方.不久,我们发现ALE-38
    吊舱的箔条布撒速度之快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以前的投放
    器无法与之相比.ALE-38简直是在喷洒箔条.在‘扇歌’
    雷达的探测范围内,操作员难以发现投放箔条的飞机,因为
    箔条云形成的回波是如此之亮,它中断了接收机的自动增
    益控制.所以当操作员将导弹瞄准看起来象是‘箭头’的时
    候,实际上,却是飞机之后一千英尺的地方.

    B-52飞机只能在穿越这些密集的箔条云时,箔条才能够起
到掩护作用.当晚,高空的强风很快将箱条吹散,箔条对重型轰炸
机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后来,计算出箔条能够掩护B-52的时间
最多只有8分钟.有证据表明,在箔条云密集的地方,"扇歌"雷达
操作员已经在他们实施攻击之前,就已根据各架轰炸机发射的干
扰对其进行了被动跟踪.

    将B-52分为3组,每隔4小时进行一波攻击,可以达到最大
程度的破坏并避免误伤目标地区熟睡中的居民.这种战术的不足
之处是,在下一轮攻击开始前,为北越导弹部队准备弹药留下了足
够的时间.

第六节

对"后卫II"第一个夜间的行动进行了一些细致描述之后,现
在看一看电子对抗是如何保护这些重型轰炸机的.B-52自身以
及奉命执行远距离掩护任务的EB-66E,EKA-3B,EA-6A和
EA - 6B等飞机,一旦检测到北越导弹目标指示雷达的信号即对
其实施干扰.以3架为一小队互相支援的B-52飞机,使用E/F
波段干扰机对付"扇歌"雷达的水平波束和垂直波束及导弹下行链
路的传输信号.对目标指示雷达和导弹控制雷达的干扰,SA - 2
导弹连若想成功攻击一架重型轰炸机就不得不使其"扇歌"雷达进
行长时间发射.这样就使导弹阵地易于受到空军"野鼬鼠"和海军
执行"铁腕"任务的飞机发射的"百舌鸟"或"标准"反辐射武器的攻
击.F-4E在顶空布设的长箔条走廊还使目标区普遍处于混乱状
态.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即箔条反射信号触发了少数"导线"导
弹的近炸引信,从而引爆导弹,却对轰炸机丝毫无损.

    为了掩护轰炸机,防止遭受战斗机的攻击(虽然在第一个晚上
战斗机的攻击失败了,但轰炸机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威胁),远距离
掩护部队干扰北越的地面警戒/目标指示雷达和测高雷达.还有许
多F-4护航飞机担任空对空掩护任务,他们携带"战斗树"系统
搜寻北越战斗机的敌我识别设备发射的信号.

    在协同作战中,各种措施对北越防空系统形成强大的压力.最
终,北越对袭击者毫无办法.下表列出了支援首次夜间作战行动的
各种飞机的型号,不包括加油机.此表表明,支援飞机数量远大于
轰炸机数量.如再加上加油机的数量,则支援飞机与轰炸机的数量
之比为3:1


第七节
    12月19/20日是"后卫I"作战行动的第二个夜间,93架B
-52轰炸机的攻击目标包括京奴车辆修理场、河内广播电台和前
期已打击过的安园铁路调度场.另外,还有两个新目标,即北江
(Bac Giang)运输站和太原热电厂.同样,B-52轰炸机也分三个
波次进行攻击.此夜,除重型轰炸机外,还有一些支援飞机:28架
F一111A攻击飞机、61架F一4E护航飞机、19架F一105G"野鼬
鼠"飞机和24架F一4E箔条投放飞机.

          参加12月18日"后卫ll"作战行动的部队
第一波次
  重型轰炸机部队          48架B-52
  地空导弹压制部队        5架F-105G
  地空导弹阵地攻击部队    4架F-4
  箔条投放部队            4架F-4
  战斗空中巡逻/护卫部队   20架F-4

第二波次
  重型轰炸机部队          30架B-52
  地空导弹压制部队        8架F-105G 
  箔条投放部队            10架F-4
  战斗空中巡逻/护卫部队   20架F-4

第三波次
  重型轰炸机部队          51架B-52
  箔条投放部队            8架F-4
  战斗空中巡逻/护卫部队   23架F-4

电子干扰飞机

9架EB-66E
8架EKA-3B
9架EA-6A
5架EA-6B

电子战支援飞机

1架RC-135
2架EA-3B
2架EP-3B
1架RA-5C

机场攻击飞机              14架F-111
无线电发射台站攻击飞机    1架F-111
海军的攻击飞机            34架A-6
                          9架A-7
重型轰炸机数量            129
支援飞机数量(加油机除外)  197
参战飞机总数(加油机除外)  326


    第一波次由21架B-52G从20时10分开始执行攻击京奴
车辆修理场的任务.第43战略轰炸机联队司令詹姆斯·麦克卡西
上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们从河内的西北向该城的东南飞行.突然,炮手通
  过内部对讲机报告有2枚地空导弹从右下方向我们飞来.
  接着副驾驶员报告4枚导弹从我们右侧飞来.再加上"百舌
    鸟"反辐射导弹发射时的烟火,引起了我们短时间的关注,
    直到识别出它们为止.那时,大家开心地注视着某些闪亮的
  东西从另一侧划过--我们的小伙们子都有自己的一套鬼
    主意.驾驶员报告2枚导弹从他那边袭来.领航小组正忙
    着对照清单完成投弹任务.其他飞机和"红冠"(位于北部湾
    的雷达和信号情报监视舰)正发出地空导弹告警和高炮开
    火的信息.主电台的频率很快就饱和了."

    在这一晚的行动中,可以从几英里外看到升起的导弹火焰,麦
克卡西接着说:

        "当我们接近河内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地空导弹升
    空.当一枚导弹从地面发射时,喷出的火焰几乎可以照亮整
    个城区,就象是整座城市突然着起了大火.当时,明亮的云
    彩笼翠着河内上空.当导弹穿出云层时,巨大的亮区被银色
    火焰的光圈所代替,大小如同一个篮球.这是导弹发动机排
    出的废气,当导弹接近作战飞机时,变得更为明亮.飞向你
    的导弹火箭的废气,前四分之一处呈亮银色的光圈.一些机
    组人员戏称此为‘死亡光环’.

        "银色光圈保持其形状及与座舱窗口的同一相对位置,
    这正是你最为担心的时候,因为这就意味着导弹正追踪你
    的飞机.3枚地空导弹在我们同一高度爆炸,但这次由于距
    离较远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还有2枚与我们擦身而过,在我
  们上方爆炸."

    尽管向攻击车辆修理场的B-52发射了无数导弹,但他们毫
发无损.

    第二波次由36架B-52组成,自23时50分开始对河内广播
电台和北江运输站进行攻击.在行动初期,B-52D"象牙"小队1
号机单独执行攻击一导弹部队的任务.在35000英尺高空对广播
电台投掷完炸弹后约10秒钟,该重型轰炸机开始做270度的转
弯.由于转弯倾斜度比较大,机上没有人注意到导弹的逼近.弹头
在距机尾75英尺的地方爆炸,一个引擎和右升降舵的控制电缆损
坏.当飞机完成转向,炮手发现了另一枚导弹正在快速逼近.驾驶
员做了一个反向规避转弯,导弹正好在其上方爆炸,没有引起更大
的破坏.受伤的B- 52D在泰国正常降落.

    "榛树"小队由3架B- 52G组成,在"象牙"小队之后攻击同
一目标."棒榛树"小队3号机在投弹前2分钟,正在34500英尺高度
飞行时,一枚导弹在其下方爆炸.该机被弹头碎片击中,但没有影
响它完成任务并正常降落在关岛,这是仅有的一架遭导弹破坏的
B一52G飞机.

    第三波次轰炸由36架B-52执行.9架飞机攻击了安园铁路
调度场.没有报告称发现导弹发射,也没有任何损失.当此次攻击
结束后,其他27架B-52对河内北部的太原发电厂进行了攻击,
机组报告4枚导弹发射,但没造成损失.(然而,在飞行后的检查中
发现一架轰炸机表皮被导弹碎片击穿.) 

    那一晚的防空压制部队较前一晚表现更加积极.空军、海军和
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发射了93枚反辐射导弹,其中有28次机组人
员发射的是"百舌鸟"导弹.3枚导弹(1枚"标准"反辐射导弹和2
枚"百舌鸟"导弹)造成导弹阵地破坏.防空压制被证实有39次成
功.专用电子干扰支援飞机执行了37架次护航任务,较前夜还
多.

    该晚的行动对攻击者来说显然是一个胜利.93架B-52对5
个防御目标实施了攻击而没有损失,只有2架轰炸机受到轻微损
伤.

第八节
    12月20/21日,即作战行动的第三个夜间,共有99架B-52
轰炸机参加行动,且飞行航线和战术与第二个夜间相似.到达目标
上空后,支援轰炸机的部队象往常一样进入顶定位置,包括:12架
F一111A和55架F一4E护航机、18架F一105G"野鼬鼠"飞机、
26架F-4E箔条投放飞机及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飞机分
队.

    在第一波攻击中,33架重型轰炸机攻击了河内铁路修理场.
起初看起来,这一次的攻击好象可以重复前一个夜间的好运.在前
2个小队的轰炸机飞过目标区域时报告说,越方仅仅发射了4枚
导弹,而且没有一架飞机受到损伤.

    随后,最紧要的行动开始了.接下来攻击安园列车调度场和附
近爱谟(Ai Mo)仓库的9个小队的轰炸机,估计遭到了130枚导
弹的攻击.3架B-52G组成的"棉被"小队,首机飞行在35500
英尺高空,开始对安园实施攻击.尽管该小队的轰炸机估计遭到
16枚导弹的攻击,但是他们保持了其完整性,且3架飞机都完成
了各自的轰炸任务,没有一架受到损伤."棉被"小队1号飞机有2
部E/F波段干扰发射机失效,它的电子战军官即用3部干扰机对
"扇歌"雷达进行干扰,用1部干扰机干扰导弹的下行数据链路;2
号飞机的所有干扰机都工作正常,他的电子战军官用它们集中干
扰跟踪轰炸机的"扇歌"雷达;3号飞机装备1套经第五阶段改装
的电子干扰设备,其中2部E/F波段干扰机失效,电子战军官集
中其余干扰机干扰"扇歌"雷达的频率.当该小队轰炸后开始转向
时,1枚导弹在"棉被"小队3号机的旁边爆炸.飞机失去了液压,
随后着火,失去控制后向下坠落,4名机组人员安全跳伞降落.

    驾驶另一架B-52的罗兰·斯科特上尉,看到了被击落轰炸
机的最后时刻:

      "……我们看见一个大的火球,在我们前面的几英里处
  慢慢地向右转,并且往下坠落.我想那是一架B-52,很明
    显它是被正面击中的,恐怕没有人能够死里逃生.不久得知
    我所看到的正是"棉被"小队3号机在火焰中往下坠
    落"

    在"棉被"小队起飞几分钟后,"黄铜"小队随后起飞.该小队的
B-52G轰炸机有1架装备第五阶段改装的电子干扰设备,2架装
备第三阶段改装的电子干扰设备.当它们完成轰炸后转向时相互
分离.其1号机领先于2号机约6英里.不久,后者被一枚"导
线"导弹炸毁了右翼,另一枚导弹在它的尾翼附近爆炸,弹头碎片
使其4部发动机遭到了破坏.剩余的2部发动机也显示有着火的
迹象,驾驶员不得不将它们关闭,仅使用2台尚能工作的发动机.
约翰·埃林格尔上尉和副驾驶员在空中驾驶着受损的轰炸机,直
到它抵达泰国的领土,机组人员在那里获救.

    在"黄铜"小队后边的第3批飞行编队是"橙子"小队,它包括
3架B- 52D.这3架轰炸机进入目标区转弯时,几枚导弹锁定了
他们.其中3号机被击中,在半空盘旋一阵后爆炸了.仅有2名机
组人员死里逃生.

    在第2波次的攻击行动中,包括21架B-52,轰炸的目标为
河内列车调度场、北江运输站和太原发电厂.原先计划共有27架
重型轰炸机,但在起飞后,6架携带第三阶段电子干扰设备的B-
52G受命返回,剩下的21架B-52完成了攻击指定目标的任务而
未受任何损失.

    在第3波攻击中,有39架B-52参加,轰炸的目标为河内列
车调度场和京奴车辆修理场.这一次行动遇到了最坏的情况.当
飞行在35500英尺高空的"麦杆"小队2号B-52D轰炸机投完炸
弹,开始攻击后转向时,一枚"导线"导弹在飞机附近爆炸.导弹炸
毁了2部发动机.幸运的是,飞机安全到达了老挝的领土,机组人
员跳伞.一架直升飞机很快营救了6名机组人员中的5人.雷达
领航员始终没有找到,至今仍被列在军事行动失踪者名单之
中.

    有3架B-52G轰炸机的"橄榄"小队对京奴进行了攻击,但
是在早些时候的规避飞行中,它们已经相互分离.2号和3号飞机
的电子战军官报告,他们在目标区域上空的整段时间内,一直有很
强的"扇歌"雷达和上行链路信号在活动,机组人员估计向他们发
射30枚以上的"导线"导弹.1号机轰炸后开始转向时被击中并遭
到灾难性的破坏.仅有3名机组人员生还.

    在"橄榄"小队出动8分钟之后来到的是"茶色"小队.飞行在
36000英尺高度的3号机遇到了麻烦.它是一架装有第三阶段电
子干扰设备的B-52G轰炸机.首先它的轰炸雷达失效,接着,它
脱离了飞行小队的其他飞机.当一枚"导线"导弹在其附近爆炸时,
它落后于另两架轰炸机6英里.飞机在空中解体,只有炮手跳伞成
功.

    那个夜间最后的轰炸目标是位于嘉上(Gia Thuong)的河内
石油存储区,由"砖块"小队实施最后攻击.其2号B-52D轰炸机
在35000英尺高空对目标进行轰炸后转弯时,一枚导弹在距其右
下方不远的地方爆炸,其右机翼被弹片打出无数洞眼,但该机顺利
返回乌塔保基地,并正常着陆.

    12月20/21日的夜间行动是在整个"后卫I"行动期间付出
代价最沉重的一次.6架B-52被击落,1架严重受伤,此外还损
失了1架对海防实施低空攻击的海军A-6A飞机.后来估计北越
发射了220枚以上的"导线"导弹."野鼬鼠"和执行"铁腕"任务的
飞机发射了61枚"百舌鸟"和"标准"反辐射导弹,但是没有一枚被
确定击中了导弹阵地.

    在后来更为混乱的事态发展中,几名电子战军官报告说,在行
动中截获到的雷达信号来自一种新的、不熟悉的敌方雷达.雷达的
工作频率好象在从E至I波段内捷变,为了不受干扰,它能在频段
内自动寻找工作的频率点.该雷达的代号为T-82090(在电子情
报参数一览表中,以"T"为前缀的信号表示未知信号,但也许是不
友好的辐射源.)可以设想只有1部或2部这样的雷达在工作,有
可能用来为受到干扰的"扇歌"雷达提供有关目标的距离信息.


第九节

    在"后卫II"行动的前3个夜间,B-52轰炸机在执行对河内
地区的目标轰炸行动中,出动了300架次以上.估计越南发射了
567枚导弹进行反击,致使9架重型轰炸机毁坏.对这些行动进行
的分析表明,用于这类军事行动的B-52G轰炸机存在某些方面
的不足,而且还指出了这种重型轰炸机在战术上的一个弱点.

    损失的9架B-52轰炸机中有7架是G型轰炸机.这种机型
较D型轰炸机更易于被攻击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仅有一半的
G型轰炸机的电子对抗设备经过了第五阶段改装.没有经过这种
改装的轰炸机在"扇歌"雷达所有重要的频率上发射的干扰功率过
低.从而,如同在本章前面讨论的那样,敌人的雷达操作员能在更
大的距离上避免被我们干扰.以前的记录表明,损失的7架B-
52G轰炸机,其中有5架没经过第五阶段电子对抗设备改装.
这种G型轰炸机易于被攻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每个机翼都装
有3个大型固定油箱.如果炙热的导弹碎片穿透油箱,它们很容易
被点燃.正如前面曾提到过的那样,在"后卫I"行动期间,仅有1
架G型轰炸机能够带伤返回,数量相对太少.

    另一个被许多机组人员认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D型和G型
相比,在B-52D型轰炸机的后部设有一个炮手.他可观察到飞机
两侧及后方的情况,能告诉飞行员向哪个方向拐可以避开即将来
袭的导弹.当然,B-52不能象战斗机驾驶员那样采取机动规避导
弹的方法.不管怎样,使用各种形式的干扰,再配合在正确时间与
正确方向上的最大速率的转弯,可使导弹拦截所遇到的问题复杂
化.几个B-52D机组人员把他们得救的原因归功于这样的机动
措施.比较而言,在B-52G型轰炸机中,炮手与其他机组人员都
坐在前面的机舱中,炮手使用雷达进行武器瞄准,所以他不可能看
见从下面逼近飞机的导弹.

    迄今为止,共损失9架重型轰炸机,其中至少有6架是在他们
完成轰炸任务后开始转向时被击中的.读者可能还记得,之前已
讨论过,在导弹部队射程内,飞机作倾斜转弯机动时的危
险性.如同F-105飞机的情况一样,B-52轰炸机的E/F波段干
扰机辐射方向图的形状就象一个巨大的颠倒的茶盘被牢固地安装
在飞机的下侧.当B-52作倾斜转弯机动时,其在地面上的干扰
"足迹"就移到了转弯的外侧.这样,位于转弯内侧的导弹阵地可能
会认为干扰停止,而向轰炸机发射导弹.显然,一架没有被改装过
的B-52G轰炸机在导弹阵地的射程内作轰炸后转向时将面临最
大的风险.

    在B-52的攻击高度上普遍存在强大的气流,记录表明,"后
卫II"行动的前3夜,风速为每小时70~135海里之间,箔条被迅
速地吹离它的预定位置,大大降低了F-4E投放的箔条的效能,
只有前面的几个B-52轰炸机小队从中受到了一些保护.

    出乎战略空军总司令部计划官员意料的是,越南方面很少出
动"米格"飞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重型轰炸机执行任务之前,
F-111每晚对机场的攻击使执行防御任务的战斗机升空变得困
难了.另外,很有可能北越方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去承
担夜间拦截作战任务.尽管B-52的机组人员报告说有几次在他
们的飞机附近能见到敌方的战斗机,后来的分析表明,这些"米格
战斗机"实际上大部分是护航的F-4战斗机.

第十节

    在这些攻击行动中,箔条的巨大消耗给F-4E驻地乌汶机场
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让人把ALE-38吊舱及时重新装满箔条
以执行下一次作战任务,需要作出极大的努力,正如鲁迪·斯马特
回忆的那样:

        "乌汶基地的指挥官驾车在周围巡视的时候,他会去寻
    找那些看上去好象在闲逛的人.他将命令他们上他的汽车,
    然后把他们带到存放ALE-38的机库,为ALE-38吊舱
    填装金属箔条.每一个手头空闲的人都被派去做这样的工
    作."

        "箔条生产商在全速地生产,而且货物在空运时有最高
    优先权.它被认为是如此重要,其地位取代了待运的其他任
    何物品.有时箔条几乎快用完了,我们担心是否有足够的箔
    条供下一次任务使用.但紧接着一架飞机抵达乌汶基地,带
    来了更多的箔条."

    在此期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雷蒙的弹药局联合公司是给
ALE-38提供载荷的唯一生产商.公司采取三班倒工作制为投放
器包装箔条.美国所有的箔条生产商都将其产品直接运往该公司.
较长的半成品到达后,会被切割为干扰频率的长度,打成卷后,再
包装并装入盒子中.这些材料最后用卡车运到特拉维斯空军基地,
在那里装入C-141运输机,然后空运到泰国.然而,生产没能与
高消耗量保持一致,在"后卫II"行动结束时,美国的箔条储备几乎
降低到零.


第十一节

    在前3天全力以赴的攻击之后,"后卫II"行动进入了第二阶
段.从第4个夜间开始,即12月21/22日夜,主要攻击力量减少为
30架重型轰炸机,而且采用了略有不同的战术.轰炸机编队的出
动比以前更加集中,编队间出动的时间间隔减少至2分钟(原先为
4分钟).这样,突击力量将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越目标区(原
先需要30-40分钟).先前攻击的突出危险出现在飞机处于导弹
射程内并做轰炸后倾斜转弯时.现在,在投掷完炸弹之后,B-52
继续在预定航线上飞行,保持近似的航向,直到到达导弹防御区之
外.在投下炸弹后,飞机继续径直向前飞行可能使轰炸机进入更深
的防御区域,但这样比作倾斜转弯飞行危险性更小.为减少损失而
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从那时开始,在对北越的攻击中不再使用易受
攻击的B-52G轰炸机.

    在第四夜,攻击力量包括从乌塔保基地起飞的30架B-52D
轰炸机,目标是位于河内附近的光济(Quang Te)机场(6架B-
52)、北宁库区(12架B-52)和文奠(Van Dien)军械补给库(12架
B-52).支援力量包括15架F一111A, 58架F一4E护航飞机和
F一105"野融鼠"及12架F一4箔条投放飞机.海军大约有12架
A-6B和A-7执行"铁腕"任务,A-6飞机使用"石眼"集束武
器对已知的SA-2阵地实施通常的大范围攻击.另外还有24架
空军和海军的电子干扰飞机支援此次作战行动.

    在对光济和文奠的攻击中没有损失一架飞机.不过,在对北宁
库区的攻击过程中,防御方更具攻击性.正好在到达攻击起始点之
前,"猩红"小队3号机的轰炸雷达功能失灵.彼得·吉劳克斯上尉
作了一个勇敢的尝试,那就是从首机位置转移到飞行编队的最后,
试图跟着其他两架飞机通过攻击目标区域,并且按照前方飞机的
指令来进行轰炸.然而,在他这样去做的过程中,他和他的飞行小
队分开了.不久,轰炸机被导弹击中并起火坠落.

    4分钟之后,"蓝色"小队1号机开始对同一目标实施轰炸.电
子战军官比尔·康里中校这样描述了接下来发生的情况:

        "在起始点和炸弹投放点之间,10枚地空导弹射向我
    们周围.在炸弹投放后,我们遭到2枚地空导弹的夹击,一
    枚导弹从飞机的左边袭来,在飞机下方爆炸,第二枚从右边
    袭来,在飞机的上面爆炸.弹片使驾驶舱的外窗玻璃破裂,
    飞机的左侧机翼起火,并使驾驶员尤尔中校、雷达领航员贝
    尔纳斯科尼中校、领航员梅奥尔中校和我自己都受了伤.我
    们还经历了一次急速减压和断电过程.此后不久,火势更加
    猛烈,尤尔中校通过警报灯发出紧急跳伞信号,我从飞机里
    跳了出来,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另外2枚地空导弹与我擦身
  而过"

    所有的机组人员都成功地离开了燃烧着的轰炸机,但都成了
战俘.

    一度看起来,"灰色"小队1号B-52D轰炸机可能会遭受相
同命运.在先前的"后卫II"行动里,电子战军官安迪·维多利亚上
尉一直用特别谨慎的目光盯着ALR-20屏幕上的第二条扫描
线,惟恐漏过875兆赫频率上的地空导弹上行链路信号,这个信号
意味着导弹正在袭来,他已将增益调到高档位上.但那个夜里,当
他的B-52即将开始执行轰炸任务时,他发现根本没有必要那样
担心.因为当地空导弹上行链路信号出现在显示器上时,根本不可
能忽略它!

        "它是一个既强又长的单个选通脉冲,信号强得穿过了
    第三条扫描线.当信号穿过第二条扫描线时就会引起你的
    注意.它是如此强烈和明亮,你不可能看不到它.这时,你
    就知道有一枚导弹正向你袭来!"

    这场战争在突然之间却是变成了个人的事!电子战军官已经
把他的干扰机对准了"扇歌"雷达,以干扰其水平波束和垂直波束
及导弹的下行链路信道.在检查了他的设定之后,他所能做的就是
等待:

        "我把音频瞄准点调到(上行链路)信号上进行监听,发
    现一个很高的颤音音符.航炮炮手报告说一枚导弹正在袭
    来,并告诉驾驶员向右急转弯.我们做了45度的急速倾斜
    转弯—感觉上好像是90度—而且高度下降了大约
    3000英尺.导弹继续跟来,炮手看见它从我们左侧掠过,在
    我们上面爆炸了."

    "灰色"小队1号机逃脱了这次遭遇,而且没有受伤.驾驶员使
飞机保持住平衡并跟随在一飞行小队另两架飞机的后边通过了目标
区.

    在那个夜里,其他的人有着另一种的恐惧.当B-52轰炸机
编队开始实施它们的轰炸行动时,第474战术战斗机联队的4架
F-111A对位于和乐、白梅、福安及安沛的战斗机机场进行了低
空袭击.变后掠翼轰炸机机组中的一个领航员佩拍·托马斯上尉
讲述一了这样的情况:

        "直到我们正在离开攻击目标时,还不知道这是一项什
    么任务.不久我听到了雷达寻的和告警装置发出的声音:
    ‘嘟--嘀嘀嘀嘀……嘟--嘀嘀嘀嘀’这正是我们
    希望听到的"米格"战斗机雷达以扫描方式工作时的声音.
    我们降到200英尺,以每小时500海里的速度飞行,这个声
    音一直跟随着我们‘嘟--嘀嘀嘀嘀……嘟--嘀嘀嘀嘀."

        "我说,‘莱斯(驾驶员莱斯·霍兰少校),那声音听起来
    象是机载截击雷达’.我看了看雷达告警设备的显示器,在
    我们正下方的位置,第3个环上有一个小点.那意味着是一
    部I波段的雷达,也许安装在敌人战斗机上.我说,‘天啊,
    莱斯,那是一架米格战斗机跟着我们!’我打开AL Q-94
    「欺骗系统」发射干扰信号,但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信号一直
    从耳边传来,‘嘟--嘀嘀嘀嘀……嘟-嘀嘀嘀嘀."

        "现在我猜我的声音提高了,因为莱斯开始关心此事
    了.我知道接下来的事情是他加快飞行速度,并且使飞机作
    左右摇摆飞行,同时投射出箔条.他说,‘我要甩掉这个畜
    生.’但是,那样也没发生任何变化.在穿过老挝,并且快到
    泰国色软基地的一路上,这‘信号’一直在我们的雷达告警
    设备上鸣叫:‘嘟--嘀嘀嘀嘀……嘟--嘀嘀嘀
    嘀.’后来我们发现了原因,是我们的飞机出了故障.我们听
    到的信号来自于我们的"塔康"导航传输系统,是它泄漏到
    了雷达告警设备中."

    在"后卫II"行动中,雷达告警接收机发出了大量虚警信息,
不必要地增加了驾驶舱内的恐惧气氛.在执行战斗任务的飞行过
程中,没有经历那样令人胆战心惊场面的驾驶员是很少的,而且对
他们来讲是非常幸运的.

    那个夜间,有2架B-52因为遭到导弹攻击而坠毁.另外,地
面高射炮击落了一架海军的A一6A.该机从美国海军"萨拉托加"
号航空母舰起飞,对位于坚城(Kien)附近的一个机场实施低空攻
击任务.


第十二节
    在第5个夜间,也就是12月22/23日夜,攻击的目标是位于
海防港口的石油存储区及列车调度场,它的防御力量相对于首都
河内来说还不那么令人生畏.加之,袭击者的进人和离开航线都在
海面上空,大部分航线都不在导弹阵地的射击范围内.如前一夜那
样,攻击编队由30架B-52D构成.为了分散和打乱敌方的防御,
15架F-111A进行了它们通常的大范围支援攻击.16架F-4对
目标布设了干扰走廊.59架其他型号的战术飞机对攻击进行支
援.尽管估计北越发射了43枚导弹,但这在"后卫II"行动中还是
第一次没有重型轰炸机遭受损伤;然而,还是有1架F-111战斗
机没能回来.

    第6个夜间,也就是12月23/24日夜,派出30架B-52D轰
炸机执行任务,目标是位于海防北部的朗任列车调度场和3个地
对空导弹阵地,由12架F-111A和70架其他型号的战术飞机实
施支援.同样,防御力量很薄弱,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第7个夜晚,也就是12月24/25日夜,与前几夜一样,由30
架B- 52D轰炸机组成的攻击部队攻击了白马和太原列车调度
场,两个地方都离首都较近.12架F一111A和69架战术飞机支
援了这次行动.

    那个夜间,F-111A的目标之一是在福安的战斗机机场.佩
珀·托马斯参加了那次行动,并且与神秘的T-8209雷达有一次
令人难忘的接触:

        "我们以每小时500海里的速度在200英尺的高度沿
    着守德(Thud)山脉(位于河内西北的一条相对比较高的狭
    长地带)艰难地飞行.象往常一样,我将ALQ-94干扰机
    置于接收状态.我一直等到从雷达告警接收机上听到告警
    信息时,才将干扰发射机打开.如果飞机不受到威胁我不想
    让它处于紧张状态.突然,这个锥扫雷达开始锁定我们的飞
    机.我用ALQ-94对它进行了强烈干扰,使其失锁.来自
    地面的跟踪波束在我们飞机的前头扫过,然后一直从机头
    扫到机尾.我看到雷达信号在E/F波段和I波段之间来回
    切换,但是,当它每次锁定我们时,我就将ALQ-94切换
    到发射状态,使它失锁."

    那晚,同样没有飞机损失;不过,在"紫色"小队2号B-52D
实施轰炸时遭到了100毫米重型高炮阵地的火力打击.炮弹在距
轰炸机有一些距离的地方爆炸,当时机组人员没注意到受损的迹
象,但是在事后的例行检查中,地勤人员在飞机蒙皮上发现了几个
小洞和有凹陷的地方.它是在整个冲突期间里,B- 52遭受地面高
炮损伤的唯一例子.


第十三节

    在奥马哈战略空军司令部总部,有人举行了狂热的活动,支持
把参加空中作战行动的飞机减少一半.所有可能要采取的措施都
是为了减少B-52的损失,正如戴夫·舍隆德回忆的那样:

        "在战略空军司令部总部,我们开了一个又一个会议来
  讨论减少损失的方法.在第3个夜间的攻击后,我被派往埃
  格林去看一下为了改善干扰效果还能做些什么.他们使用
  B-52执行飞行任务,演示那些与对北越使用的相同的干
  扰方式.伯特·哈勃中校是那里的主管.他们模拟飞行的
  导弹,进行实时的闭环模拟,以评估每枚导弹的偏差距离.
  首先他们做了一个无干扰的试验,结果他们得到的偏差距
  离不到50英尺,显然这是无法接受的.然后他们使用干扰
  来做试验,如果低于20%的导弹进入200英尺范围内,则
  是可以被接受的.他们试验的结果大约为2000,而且我们
  为了降低这个数字试验了各种技术.

      "我们确信干扰调制或者发射功率都已经没有问题.问
  题在于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地面测试数据表明,天线方向图
  对高空和低空的作战行动来说都很好.不过,飞行测试数据
  表明,天线方向图对低空行动来讲是最佳的.现在回忆起
  来,B-52在那时的主要使命是在俄罗斯上空低空飞行,以
  便对目标投放核武器.因此,飞机下方天线方向图的垂直方
    向很窄,而水平方向很宽.我们在罗马空军基地进行了一次
  飞行试验,他们认为主要问题来自为低空作战而被最优化
  的天线.我们无法从高空向雷达发射足够的能量"

    这一发现,即B-52受损原因之一是其干扰机天线覆盖范围
不足,被立即传递到战略空军司令部总部.

第十四节

    在经过圣诞节的一个短暂休整后,"后卫ll"行动在第8个夜
间,也就是12月26/27日夜,又全面展开了.这样,作战行动的第
3阶段又一次以120架B-52轰炸机参战的大规模攻击行动开始
了.75架B-52D准备对河内地区的目标进行攻击,包括河内、托
内(Doe Noi)和甲二的列车调度场、京奴的综合仓库、文奠的车辆
修理厂、河内的石油存储区和令人畏惧的地对空导弹阵地.

    同时,45架B-52G对首都附近防守相对薄弱地区的目标进
行攻击,15架用于对付太原的列车调度场,并以相同的数量对付
海防的变电站和列车调度场.10架F-111A进行破坏性攻击,
另有101架战术飞机支援这次突袭行动.

    现在,战略空军司令部总部的计划者们,已经能够对先前的攻
击进行分析并汲取教训.这次,不再像先前的大规模攻击那样,每
波次重型轰炸机相互间距很大,而是以密集突击的方式同时对目
标群实施攻击.攻击每个目标的第1小队都是在午夜零时开始行
动,而且最后一批轰炸机同时在15分钟后完成攻击.7波次轰炸
机分别从4个不同的方向对河内周围的目标进行攻击,并通过严
格的高度区分来防止撞机.

    随着B-52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目标区域的集中攻击,箔条走
廊可以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鲁迪·斯马特解释说:

        "战略空军司令部改变了他们的战术,现在,B-52轰
    炸机用15分钟从各个方向、不同高度完成对目标的打击.
    为了支援它们,我们让F-4布设一个矩形箔条走廊,其长
    30英里,宽20英里,深10000英尺.由于箔条在风力作用
    下会偏移目标区,因此箔条必须在第一批B-52开始轰炸
    时投放到预定位置."

    "黑檀树"小队由于已经有一架飞机退出,现在只有2架B-
52D.当它们在36500英尺的高度开始对甲二列车调度场进行轰
炸时,遭到了火力攻击.长机的电子战军官捕捉到了"扇歌"雷达及
上行链路信号,将干扰机对准该雷达频率和上行链路信道实施干
扰后,飞机继续执行它的轰炸任务.在炸弹投出后不久,近30枚导
弹已经瞄准了小队,"黑植树"小队2号机被击落,机组人员中的4
人跳伞.

    3分钟后,"灰色"小队,由于也有1架飞机退出了任务,现在
只有2架B-52D,在相同的高度开始对京奴车辆场进行轰炸.他
们的2号机截获到3个上行链路信号.由于有1部E/F波段干扰
机不能工作,所以电子战军官用2部干扰机对付下行链路,剩下的
用于对付"扇歌"雷达的波束."灰色"小队1号机的干扰机配置情
况不知道,但是在炸弹投放前不久,一枚导弹在它的下方起爆了,
飞机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是机组人员成功地使它飞回到了泰国.
然而,在它试图在乌塔保基地着陆时,B-52越过了跑道,坠毁后
爆炸起火.尽管那些地面上的人员进行了全力的营救,仅有副驾驶
员和炮手活了下来.

    当他们正准备离开目标区域的时候,"奶油"小队的3架B-
52D遭到了攻击.小队的2号机和3号机截获到了"扇歌"雷达的
信号,1号机和3号机截获到了地空导弹的上行链路信号.虽然2
号机的2部E /F波段干扰机失效,但小队使用6部干扰机同时对
下行链路信道进行干扰,其余干扰机对付导弹控制雷达.机组人员
看到4枚导弹在飞行,但它们看起来好象都在比较远的地方爆炸
了,对轰炸机根本不能造成任何损害.只是后来在对飞机进行例行
检查时才发现,1号和2号两架飞机的蒙皮上都有被导弹碎片撞
击的小凹陷.

    B-52被击落的两个小队都有1架飞机退出任务,只有2架
飞机到达目标区.对行动进行分析认为,剩下的2架轰炸机是因为
没有足够的电子对抗保护才遭受损失.今后,如果有一架B-52
在去目标的途中退出,那么小队里剩下的飞机应加人到前面或后
边的编队中去,组成一个5机飞行编队.

    第9夜,也就是12月27/28日夜,60架重型轰炸机攻击朗
任、托内和重光(Trung Quant)的列车调度场及文奠的补给中心
和3个导弹阵地.14架F-111A进行破坏性攻击,由99架战术飞
机进行支援.防御者又一次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击落2架B-
520.在此夜作战中,米格一21也积极参与了防御,并已证实击落
了2架执行护航任务的F-4E.


"后卫II"行动中被击落或严重损伤的B-52情况记录表

┌───┬────┬───────┬────────────────┐
│12月  │飞机    │目标          │备注                            │
├───┼────┼───────┼────────────────┤
│18-19 │B-52G   │京奴综合设施  │在目标上空遭到SA-2导弹袭击      │
│日夜间│丁香3号 │              │后严重损坏,降落在泰国.          │
│      ├────┼───────┼────────────────┤
│      │B-52G   │安园综合设施  │被2枚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      │
│      │木炭1号 │              │标地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3人跳     │
│      │        │              │伞.                             │
│      ├────┼───────┼────────────────┤
│      │B-52G   │安园综合设施  │在目标上空被SA-2导弹击中后      │
│      │桃子2号 │              │严重损伤,飞行到泰国后,所有机    │
│      │        │              │组人员跳伞.                     │
│      ├────┼───────┼────────────────┤
│      │B-52D   │河内广播电台  │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      │玫瑰1号 │              │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4人跳伞.      │
│      ├────┼───────┼────────────────┤
│      │B-52D   │河内列车修理场│在目标上空遭到SA-2导弹袭击      │
│      │彩虹1号 │              │后中度损伤,降落在泰国.          │
├───┼────┼───────┼────────────────┤
│19-20 │B-52D   │河内广播电台  │在目标上空遭到SA-2导弹袭击      │
│日夜间│象牙1号 │              │后严重损伤,降落在泰国.          │
├───┼────┼───────┼────────────────┤
│20-21 │B-52G   │安园综合设施  │被SA-2导弹击落,坠落于目标地     │
│日夜间│棉被3号 │              │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4人跳伞.      │
│      ├────┼───────┼────────────────┤
│      │B-52G   │安园综合设施  │在目标上空遭到SA-2导弹袭击      │
│      │黄铜2号 │              │后严重损伤,飞行至泰国后,所有    │
│      │        │              │机组人员跳伞.                   │
│      ├────┼───────┼────────────────┤
│      │B-52D   │安园综合设施  │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      │橙子3号 │              │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2人跳伞.      │
│      ├────┼───────┼────────────────┤
│      │B-52D   │嘉林列车调度场│在目标上空遭到SA-2导弹袭击      │
│      │稻草2号 │              │后严重损伤,飞行至老挝后,机组    │
│      │        │              │人员跳伞,除1人外,全部被救回.    │
│      ├────┼───────┼────────────────┤
│      │B-52G   │京奴综合设施  │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      │橄榄1号 │              │区,7名机组人员中的3人跳伞.      │
└───┴────┴───────┴────────────────┘


续表

┌───┬─────┬───────┬───────────────┐
│12月  │飞机      │目标          │备注                          │
├───┼─────┼───────┼───────────────┤
│20-21 │B-52G     │京奴综合设施  │被2枚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    │
│日夜间│茶色3号   │              │标地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1人跳   │
│      │          │              │伞.                           │
│      ├─────┼───────┼───────────────┤
│      │B-52D     │河内石油储存区│在目标上空被SA-2导弹击中,中   │
│      │砖块2号   │              │度损伤,正常降落在乌塔保基地.  │
├───┼─────┼───────┼───────────────┤
│21-22 │B-52D     │白梅机场      │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日夜间│猩红3号   │              │区,无人生还.                  │
│      ├─────┼───────┼───────────────┤
│      │B-52D     │白梅机场      │被2枚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    │
│      │蓝色1号   │              │标地区,所有机组人员跳伞.      │
├───┼─────┼───────┼───────────────┤
│26-27 │  B-52D   │甲二列车调度场│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日夜间│黑植树2号 │              │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4人跳伞.    │
│      ├─────┼───────┼───────────────┤
│      │B-52D     │京奴综合设施  │在目标上空被SA-2导弹击中,严   │
│      │灰色1号   │              │重损伤,在乌塔保降落时坠毁06名 │
│      │          │              │机组人员中的2人生还.          │
├───┼─────┼───────┼───────────────┤
│27-28 │B-52D     │549地对空     │在目标上空被SA-2导弹击中,严   │
│日夜间│灰色2号   │导弹阵地      │重损伤,飞行至老挝,所有机组人  │
│      │          │              │员跳伞后被营救.               │
│      ├─────┼───────┼───────────────┤
│      │B-52D     │忠关列车调度场│被SA-2导弹击落,坠毁于目标地   │
│      │天兰2号   │              │区,6名机组人员中的4人跳伞.    │
└───┴─────┴───────┴───────────────┘


    第十个夜间,也就是12月28/29日夜,60架轰炸机对朗任的
列车调度场、托内的导弹支援设施和2个导弹阵地进行了攻击.除
朗任外,这些目标全部位于河内地区.19架F-111A对目标区域
进行了单独的攻击,同时海军的A-6A用"石眼"集束炸弹攻击了
SA-2导弹阵地.

    到目前为止,前几个夜间发射的大量导弹,加上对导弹存储设
施的袭击,以及"野鼬鼠"及"铁腕"部队的破坏性攻击,已经对防御
方产生了累积效果.参加袭击的机组人员注意到,今晚发射的导弹
数量较之前几个晚上少了许多,失去往日活力的反击被压制在原
地.没有轰炸机在这次攻击中受损.

    第11夜,也就是12月29/30日夜,行动和前一晚相似.60架
轰炸机再一次攻击了朗任的列车调度场以及福安和鱼寨的导弹支
援设施.大概有12架F-111和102架其他战术飞机支援了这次
攻击.同样,防御反击薄弱,没有轰炸机受损.

第十五节

    在12月29/30日夜间行动之后,北越政府表达了他们希望回
到谈判桌上的愿望.尼克松总统再次下达了停止对敌方国土攻击
的命令.1973年1月27日,几乎是在"后卫II"行动最后一次袭击
后的4个星期,北越政府的外交部长黎德寿和亨利·基辛格在巴
黎签署了和平协定.对美国武装部队来讲,越南的战争终于结束
了.


第十六节

    B-52轰炸机电子干扰天线的方向图问题被确认后,战略空
军司令部总部就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这一
领域的承包商接到改造天线的紧急需求,以使轰炸机在高空飞行
时能够将干扰能量集中在地面上更小的范围内.高空作战中的干
扰天线方向图需要更像是一个倒置的杯子,从而取代飞机下方"倒
置茶盘"型干扰天线方向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亚当斯·拉塞尔
公司对目前的天线作了一个简单的修改,但是,"后卫II"行动在原
型机制造出来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雷达干扰机的效果取决于有多少干扰能量到达被干扰雷达的
天线,而不取决于从飞机上发射出了多少能量.更大的干扰功率进
入"扇歌"雷达天线,可明显减小雷达的烧穿距离.正如在本章前面
提到的那样,北越雷达操作员一直让他们的装备工作在其承受能
力的边缘.如果烧穿距离能减小1到2英里,就可以明显降低重型
轰炸机的脆弱性.在"后卫II"行动中,B-52轰炸机如果安装了有
效的高空干扰天线,那么,毋用置疑,受到损失的重型轰炸机会更
少.


第十七节
    "后卫II"行动结束后,戴夫·舍隆德少校在战略空军司令部
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分析每一次行动的记录和每一次飞机被击落
的有关信息.每一次空战都产生许多关于敌人不寻常的战术和飞
机受损原因的传闻,这次也不例外.戴夫·舍隆德的任务就是将这
些传闻去伪存真.他核查的一个普遍流行的传闻是当轰炸机把它
的投弹舱门打开的时候,B-52最容易受到攻击:
        "据说当B-.52打开其投弹舱门的时候,会增加它的
    雷达截面积.也许情况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认为它对飞
    机损失会有太大的影响.该舱门打开的时间大约为15~20
    秒,而导弹飞行的时间大约为30秒.所以,投弹舱门开启的
    时间不足以使导弹阵地完成一次发射.在分析过程中我们
    发现,很多例子中,飞机被击中之前投弹舱门已经关闭了一
    段时间.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投弹舱门的开启不会
    产生任何影响."

    另一个经常提及的事情就是,北越的导弹部队已经掌握并利
用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以3架为一小队的飞行编队中,B-52
飞机是以向后一字排开的队形飞行的.也就是说,只要导弹阵地跟
踪到第一架或第二架飞机,就可以确定整个飞行小队的精确飞行
航线及高度.然后他们利用那一信息来给将要飞过的下一架飞机,
也就是编队中的第三架飞机准备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后卫II"行
动期间的B-52损失表显示,要么这种战术没有被使用,要么使
用了,而没有奏效.在被击落或者遭受严重损伤的18架B-52
中,有7架飞机为编队的1号机,有7架为编队的2号机,剩下的4
架才是编队的3号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编队中1号的位置与
2号机同样危险.而3号机在编队中具有较宽的机动范围,其危险
性最低.


第十八节

    "后卫II"行动表明,B-52能够对由SA-2导弹部队严密防
卫的目标进行多次大规模常规攻击.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重型轰炸
机执行攻击任务共计741架次.其中523架次(约占70%)是对河
内周围防御区域内的目标进行攻击.剩下的218架次是打击北越
防御相对薄弱的目标.

    重型轰炸机没遭受过度的损失,应该感谢规模庞大的支援部
队及电子对抗措施的大量使用.在"后卫II"行动期间,空军和海军
的防空压制飞机共发射了421枚AGM-45"百舌鸟"和49枚
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在目标区域,近一半的"百舌鸟"
导弹在"扇歌"雷达信号被截获之前就先期发射了.在整个作战期
间里,有迹象表明只有2枚"标准"反辐射导弹,而不是"百舌鸟"导
弹,对导弹阵地的控制雷达造成破坏.防空压制飞机发射反辐射导
弹后,敌方雷达停止发射信号的情况发生了160次.F-4E箔
条投放飞机出动207架次,尽管开始时都很担心,但最终没有飞机
遭受损失.专用电子干扰飞机,包括EB-66E,EKA-3B,EA-
6A和EA-6B,共出动256架次,为重型轰炸机提供了更进一步
的支援.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估计防御者总共发射了850枚导弹,其中
有四分之三是以重型轰炸机为目标的.15架B-52被击毁,4架
遭到中度或严重损伤,4架遭到轻度损伤.除1架重型轰炸机是被
地面高炮袭击造成轻度伤害外,其余都是由"导线"导弹导致的飞
机损失或破坏.

    在"后卫II"行动之前,戴夫·舍隆德办公室计算出B-52在
对河内地区的目标进行多次攻击后,将会有3%到5%的损失.在
轰炸机对敌人首都附近的目标进行袭击的整个期间里,实际的损
失数字是3.8%,几乎是处在舍隆德及其办公室人员预测的两个
数字中间.

第十九节

    从美国开始卷人越南战争到战争结束,SA-2导弹系统已经
在那里运行了八年半的时间.在整个时期里,对抗SA-2导弹系
统采用了多种干扰类型和各种压制方法,既不是哪一种方法也不
是多种方法能够彻底击败SA-2导弹系统,但是它们使其性能降
低到了飞机损耗可以被接受的程度.

    在美国对北越的作战行动中,空勤人员在目标区只遇到了1
种导弹控制雷达,那就是"扇歌B 型.(F型雷达的特点是加装了
一个光学跟踪系统,但雷达本身是相同的.)这大大地简化了干扰
问题.

    事情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复杂.在此期间,苏联导弹的发展并没
有停止,他们生产了更新的C到E型的"扇歌"雷达,及后来的SA
-3(S-125)导弹系统.它们已大量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已
经出口到如埃及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扇歌B"型雷达相比,
新的雷达工作波长更短,并且有更好的目标分辩能力.例如,为了
对付工作在I波段的SA-3导弹系统,采用干扰编队的飞机,间
距应为75英尺左右.如果在SA-3导弹弹头爆炸后的杀伤范围
内配置2架或更多的飞机,从战术上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更新
的导弹系统在北越大量出现,那么参加攻击的美国空军战斗机机
组人员将会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期".

    有报告称,在冲突中,美国电子情报飞机在北越上空截获到了
SA-2E和SA-3的信号.不过,由于没有这些系统造成飞机战损
率大幅度和不明原因升高的记录,表明它们几乎或根本没有被使
用.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得到确认.北越地空导弹部队的苏联顾
问解释了为什么新的导弹系统没有在那里出现的原因.在60年代
后期,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在中苏边界发生武装
冲突的程度.苏联政府担心如果在北越部署最新的地空导弹系
统,中国会得到样品,并且将其复制.为了防止那样的情况发生,苏
联政府拒绝向北越提供这些系统.


第二十节

    随着"后卫II"行动的结束,在越南的美国作战部队所承担的
义务也结束了.在第一支美国部队抵达之前,越南冲突已进行了
10年.而且,在美国的最后一支部队离开后,这种冲突仍然持续了
二、三年的时间.然而,由于美国8年的军事介人,造成了这个国家
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也因此付出了57000多人的生命.

    随着战争的结束,发生在东南亚的长期电子战也结束了.这里
有很多来之不易的教训值得汲取.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到它们是
怎样被应用的.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3-30 21:26:45
 sniper 男,离线
  
  
  头衔:第一军需总监
  等级:上士
  文章:90
  金钱:1037
  工作量:10 points
  注册:2003-9-16
给snipe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sniper加入好友 查看sniper的个人资料 搜索sniper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snipe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第七章 远和宽

(1964--1972)

"实验的最佳量度就是十二英寸一英尺."

           --舰队司令约翰·费尔爵士


第一节

    现在,我们离开东南亚这场苦涩的战争,回到美国继续考察在
那里正在进行的新的和改进的干扰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其中某
些系统将要在这个战区应用,其他系统会分配给世界其他地方的
武装部队.


第二节

    虽然现在美国的各军种都大力筹备资金以建立电子战能力,
但是战略空军司令部仍然是在这一领域开支最大的军种.
    在本章所述的这一时期内,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有人驾驶轰炸
机及电子战支援部队的组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1964年,战略
空军部队的作战飞机包括:

626 架 B-52
391 架 B-47
94  架 B-58
46  架 EB-47

    那时,装备B-52轰炸机的是第三阶段的电子战设备,包括
下列系统:

    安装在B-47.EB-47和B-58飞机上的电子战系统已在第
二卷中叙述(参见第二卷第244页(中译本第328页)和附录)
为了帮助轰炸机突防,飞在它们前面压制敌方的防空系统,B-52
部队已经配备了477枚"鹤鹑"雷达诱饵导弹和5"枚"大猎犬"空
射攻击导弹.

    到1967年,B-47和EB-47飞机都已经退役.这时,战略空
军部队的主要装备包括:

    588架B-52
    81架B-58

    那时,B-52轰炸机正在用第五阶段的电子战系统进行改装,
这些电子战系统包括:

传感器  
ALR一20
APR一25
ALR一18

干扰机

4部ALT一6B
6部ALT一28
2部ALT一32H
1部ALT一32L
2部ALT一16

投放装置

箔条
8部ALE一24
2部ALE一25

红外诱饵弹
6部ALE一20

不久,B-58飞机也分批退役,它的电子战装备在整个服役期
间始终未变.尽管"鹤鹑"雷达诱饵导弹和"大猎犬"空射攻击
导弹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一直都在使用.

    到1972年,部队结构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组,B-58飞机
已经完全退役,并由FB-111替代.这时,战略空军部队的主
要装备包括:
    402架B一52
    60架FB-111

    此时,B-52部队的大部分飞机仍然装备第五阶段的电子战
系统.FB-111A飞机装备的是桑德斯公司生产的ALQ- 94欺
骗式电子干扰系统、达尔莫·维克托公司生产的ALR-62威胁
告警系统和伦迪公司生产的ALE-28箔条和红外诱饵弹投放装
置."鹤鹑"雷达诱饵导弹和"大猎犬"空射攻击导弹数量已经减少,
但仍在服役.这支部队此时配备了227枚"近距离攻击导弹"
(SRAM).


第三节

    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战斗序列及其当时配备的设备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这时,它的有人驾驶轰炸机群的前景看来似乎是依靠新
型B-1战略轰炸机,并用其替代整个B-52轰炸机群.1970年6
月,空军部长罗伯特·西曼宣称,洛克韦尔公司已经赢得了制造超
音速可变后掠翼飞机的竞争,其设计目的是攻击苏联纵深地区的
目标.这种飞机既能在200英尺的低空以近1马赫的冲刺速度飞
行,也能以1.6马赫的速度在高空飞行.

    不管性能怎样良好,如果要使B-1部队顺利抵达其作战目
标,它们就不得不严重地依赖于电子战系统的支援.这种要求对防
御性航空电子系统确立了一种雄心勃勃的性能目标,这标志着它
的性能要比以前生产的任何装备都要先进得多.空军再次将注意
力集中在由一个承包商来设计和制造一种全面综合和一体化的对
抗系统上.50年代已经以这种方式来研制系统进行了两次尝试,
即ALQ-24和ALQ-27计划.但是,这两个计划都失败了,因为
对它们的要求现有的技术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60年代技术的
进步,似乎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AIL公司赢得了研制这种轰炸机的ALQ-161干扰系统的
合同.帕特森空军基地办公室的文职官员乔治·尼古拉看
了新系统的设计后说:

        "战略空军司令部关心的主要事情是突破苏联的防空
    系统.ALQ-161干扰系统的设计方案是用来对付1972年
    的威胁的,按照我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毫无疑问
    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系统的结构是先进的,它使用信道化
    接收机来测量雷达的频率并引导干扰机.干扰机产生各种
    各样的干扰信号,用非常大的有效辐射功率发射出去.该系
    统采用了功率管理技术,尽管在那时我们还没有对此提出
    要求.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台128k的数字式计算机,在那
    时,我们将之当作许多存储器来使用.

    ALQ-161系统也可自动控制分别或同时发射箔条和红外诱
饵弹.嵌装在飞机的机身上、覆盖整个频段的可调整干扰天线,控
制干扰能量对准威胁雷达的方向发射.B-1样机按计划应在
1974年的某个时间试飞,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再回过来叙述这
个计划.


第四节

    QRC-160A-1干扰吊舱已经改变了北越空战的进程,这
时,它仍然没有经过正规的采办程序,而是作为一种快速反应能力
设备使用的.这些吊舱并不是为持续不断的战斗使用而设计的,必
须有熟练的维修技术人员支援才能保证它们的正常工作.但那时,
我们缺少训练有素的部队维修人员,而且备件的保障情况也是不
正规的.要不是在泰国基地上有通用电气公司的一支强有力的技
术代表团的话,就可能会因缺少这种切实可用的干扰吊舱而不得
不放弃干扰编队战术.

    那时,鲍勃·塞上尉是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系统工程组
成员,参与了对干扰吊舱的改进,使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促
进了改进型系统的研制.他回忆道:

        "我们对干扰吊舱有三个同时进行的工作计划,一个是
    考察 QRC-160系列吊舱的性能,160-1可干扰过去的S
    波段(现在是D/E波段);160-2可干扰过去的X波段(现
    在的I波段);160-4可干扰目标指示雷达.QRC-160-8
    干扰吊舱的功能更强,可覆盖S和C波段(现在的D-G波
    段),该吊舱配有一部接收机,用于控制相应的干扰机."

        "第二个计划的主要工作是将QRC-160的派生型设
    备纳入正规的采办程序.在这个计划中,QRC-160-1改
    为ALQ-71,QRC-160-2改为ALQ- 72,而QRC-160
    -8则改为ALQ-87,同时放弃QRC-160-4"

    第三个计划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战胜不久就可能遇到的下
一代苏制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干扰吊舱.鲍勃.塞继续道:

        "许多人都认为,苏联的下一代威胁系统可能与美国陆
    军的‘霍克’地对空导弹系统差不多,而‘霍克’系统是很难
    干扰的,因为它采用了那么多的电子反干扰技术,那是一种
    非常好的系统.西屋公司生产的QRC-249干扰吊舱可干
    扰‘霍克’.人们会说:‘有了QRC-249,并稍作改进,你就
    会有一个能够对付SA-2(以及与‘霍克’类似的苏制导
    弹)的干扰系统.这个干扰系统叫做QRC-335."

    用于对抗当前的诸多威胁系统以及预期新威胁系统的这种
QRC-335系统包括一部内装式接收机,使该系统成为第一个既
能辐射噪声干扰又能辐射欺骗干扰的吊舱式系统.该系统采用行
波管提供干扰功率.其原型吊舱的工作频段为2.6-5.2吉赫,天
线指向前方和后方.

    QRC一335的正规型号是ALQ一101,1970年投入使用.第
一种主要生产型ALQ-101(V)4的工作频段覆盖2-20吉赫.最
后生产的派生型为ALQ-101(V)8,其特点是吊舱舱体加长了,
舱体下面开了一条槽,以便安装增加的部件.

    ALQ-105是ALQ-101的重要改进型,用于为F-105E"野
鼬鼠"飞机提供保护,但又不占用以前的武器吊装位置.实际上,
ALQ-101吊舱的舱体在纵向分成了两半,内部结构进行了重新
安排,这样就可使这两半能以流线型整流罩的形式安装在F-105
飞机机身的两边."F-105E安装上这种吊舱并进行了其他改进
后,被重新命名为F-105G.

    甚至在AlQ-101投入全面生产之前,西屋公司就在进行其
替代产品ALQ-119的研制工作了.ALQ-119汲取了在越南战
争期间得到的许多经验教训,将装备空军的多种战术飞机.ALQ
-119象它的前身一样,也是一种双模系统,具有噪声干扰和欺骗
干扰双模工作能力,并由其自身的专用接收机控制.ALQ-119原
型样机几乎全部采用模拟电路,使用非扫描式天线.该系统用200
多只电位器来控制其工作,而这些电位器都在工厂里进行了精确
的调整,前线部队无法对吊舱系统重新编程.


第五节

    与此同时,由于对APR-25和APR-26告警接收机的需求
数量空前庞大,使应用技术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约翰·格里格
斯比博士记得:

        "到1966年底,我们只完成了第一批订货500部接收
    机的部分生产任务,当时,一个星期差不多要生产10部接
    收机.后来,比尔·埃尔博士从登普斯特将军那里获悉,空
  军希望把雷达告警接收机安装在许多其他类型的飞机上.
    登普斯特将军清楚地表达了他无权订购,这也不是指令,他
    只是告诉比尔他认为可能要发生的事情."

        "根据这样强烈的需求呼声,公司向其合作伙伴增订了
    一千套系统的部件.这是在没有任何采购这种成品接收机
    的空军合同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行动.这些部件花费了将近
    800万美元,大约是这些系统价格的一半,所以,我们在那
    些日子里谈论得最多的就是钱.但是我们知道,如果要合作
    伙伴在我们需要时供应这些追加的部件,我们必须给他们
    留出准备的时间."

    公司真的很走运,在为这些部件结账之前,就获得了空军增购
接收机的合同.

    从它们是新产品以及交付部队使用的紧迫性来考虑,APR-
25和APR-26接收机的使用性能是相当好的.但是,它们确实也
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比其他设备更为严重.

    在埃格林空军基地战术空战中心工作的阿特·赫普勒上尉全
面研究分析了每一种告警接收机,并编写了使用指南.他发现
APR-25的测向系统误差相当大,尽管这一指标在战斗攻击机遂
行作战行动时并不十分重要:

        "APR-25是通过对到达天线上的信号幅度进行比较
    来测向的.操作员郑重保证他们能够在导弹飞来时从显示
    屏幕上报出精确的方位.但是,我们知道,即使接收机经过
    很仔细地调整,仍会因天线的几何结构产生正负12度的固
    有误差,操作员不可能从3英寸这么小的示波管上读取脉
    冲的到达方向,而且他要观察窗外,将之与他正在观察的地
    方相关比较,才能达到优于正负15度的误差.所以,测向误
    差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

    更难控制的问题是当干扰吊舱发射干扰信号时,干扰信号会
使APR-25接收机的显示模糊不清.为了防止在作战行动中出
现这类问题,编队中的每一架一飞机都要将其干扰机关闭很短一段
时间,以便对干扰效果进行间断观察.提高APR-25接收机的信
号门限电平,虽然会减少接收到的干扰信号,但是仍无法消除干
扰.

    APR-26调谐在800-1000兆赫频段上,这是向飞行中的
SA-2导弹发射制导信号所使用的频段,它不会受到干扰的影
响.然而,有时它也会遇到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因为苏联的"平
面"警戒雷达也工作于这个频段,两部"平面"雷达的信号合成起来
会触发APR-26的告警指示灯.阿特·赫普勒解释说:

        "曾经出现过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平面雷达排练’现
    象,当有两部‘平面’雷达照射你的飞机时,它们合成的脉冲
    重复间隔有时会满足SA-2发射的告警准则,从而接通导
    弹发射告警指示灯,这就会真正引起一阵躁动.驾驶员们一
    定会神经质地四处查看,直至指示灯熄灭,才明白并没有导
    弹打过来."

    APR- 5和APR-26接收机正在逐步改进之中,它们一点
一点地变得更为有效、更为可靠.最后,变动是如此之多,接收机也
只得重新命名,其新型号分别为APR-36和APR-37.在越南战
争以后的各阶段中,用APR-36和APR-37替代了该战区前线
飞机上的APR-25和APR-26.

    下一个重大发展步骤是将APR-36接收机中的模拟信号处
理器拆除,换成达尔莫·维克托公司的数字系统,构成ALR-46
告警接收机,这是第一种交付部队使用的具有可编程软件的雷达
告警接收机.

    对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而言,其相应的可重编程告警
系统是应用技术公司(现在是爱泰克公司的一个部)生产的ALR
-45,与海军飞机中ALR-45互为补充的导弹告警接收机是
ALR一50.


第六节

    发布对新电子战设备的严格作战要求是一回事,而要获得对
这些计划的投资并使之快速开展起来是另一回事.鉴于战术空军
司令部早先对电子战系统的反感情绪,甚至当他们有了对电子战
系统的作战需求时实际上也没有得到所需的经费.当时在五
角大楼维修工程处工作的海曼(马蒂)·塞尔曼诺维兹中校采用了
非常规的方法来为空军的新干扰吊舱的开发计划筹集资金:

        "战术空军司令部从来没有制定过他们的电子战需求
    规划,所以当他们真正需要某些装备的时候,就没有钱去做
    这些事情了.幸运的是由我负责B-52计划,所以,我开始
    从我所知道的不打算要的设备项目中提取经费.ALQ-59
    通信干扰机准备装备B-52飞机.我们每年增加5000万
    美元的预算,在我们需要时,就使用这一部分钱,因为我们
    知道我们不打算购买那么多数量的通信干扰机.于是,我重
    新编制了F-4和F-105飞机的经费预算.这就是我们为
    战术空军司令部采购电子战设备获取经费的途径."

    第一个重新设计的干扰吊舱ALQ-71于1966年底运抵泰
国各空军基地.

    那年之后,有少量的QRC-160-8干扰吊舱运抵战区进行
作战试验.这种吊舱使用回波管作为功率源,并在几个方面进行了
改进.改进之一是增加了一部机内接收机,用于识别特殊威胁信
号,并自动选择合适的噪声干扰信号对威胁作出响应.总之,新吊
舱是一种具有良好接收能力的设备,而正式命名的型号ALQ-87
进入了大规模的生产阶段.这种设备中唯一一部分未能象大肆宣
扬的那么好地工作的就是接收机,它经常不能区分"扇歌"雷达和
警戒雷达.因此,在没有出现直接威胁时,这种吊舱常常会进人发
射工作方式.这种吊舱交付部队使用后不久,就断开了接收机,断
开接收机后,ALQ-87的工作就很正常了.

第七节

    在中央情报局小批量生产的A-12超音速侦察飞机取得令
人满意的进展时,洛克希德公司就向空军提供了一种能力更强的
改进型侦察飞机,用于攻击后的情报收集任务.这种改型飞机空军
定购了一小批,在交付部队使用时命名为SR-71"黑鸟".与A-
12飞机相比较,SR-71装备了更大的情报收集系统,飞机上的操
作人员也较多.1966年6月,第9战略侦察联队开始在比尔空军
基地部署SR一71飞机.

    在SR-71飞机具备作战能力后,预算局对并行的A-12计
划的投资需求提出疑问.经过漫长的讨论之后,终龄决定于1968
年初终止中央情报局的计划,用SR-71替代嘉手纳空军基地的
A-12.同年3月,空军的新型飞机首次在北越上空遂行作战任
务.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飞机成为经常的造访者.


第八节

    直至60年代初,箔条材料实际上还只是切割成一定长度和宽
度的铝薄片.然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
比约凯斯顿研究实验室(BRL)发明了一种在玻璃纤维上涂敷一层
薄薄的金属的新方法.这项研究工作始于海军的一个检验潜艇使
用的热绝缘材料的合同.当熔化了的玻璃在2600度华氏温度下从
容器中抽拉出来时,将这种新生的玻璃纤维穿过熔化金属的液面,
这样便在纤维的表面形成了一个薄而均匀金属涂层.

    不久,金属涂敷的玻璃纤维就被用作新的箔条材料,这种材料
有很多优点.尽管玻璃纤维很细,但是它的偶极子却比铝箔更坚
固,更有弹性.一定体积的容器可装载四倍以上的玻璃纤维偶极
子.由于雷达回波的大小与出现的偶极子数量成正比,这就使得这
种新材料比铝箔更为有效.另外,由于玻璃纤维偶极子截面是圆的
(与此相反,铝箔条偶极子的截面是长方形的),所以,相邻两偶极
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是有限的,这样便可降低"团聚"在一起的风险.
"团聚"现象是箔条系统的祸根,它将会使偶极子粘结在一起,一团
一团地掉下去.

    玻璃纤维箔条的推广工作与重要的投放装置的研制工作同时
进行.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箔条投放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的
关系,它们的应用总的来说只限于装备大型飞机.如果小型飞机要
装备这些投放装置,只能采用吊舱形式挂装在机外武器吊架上.另
外一种方法就是将箔条打包,放在飞机的减速板的凹槽中,这样,
只要驾驶员轻轻一拍就能打开这些减速板,将箔条投放出去.这种
方法在一个飞行架次中只能使用一次,因此使用效率可能成问题.

    当雷达控制的高射炮和导弹系统数量更多、工作更有效时,小
型战术飞机对箔条投放装置的需求就更为迫切了.为了提高任务
的成功率,重要的是这些投放装置不能占用武器的位置.还有,当
战术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更快时,就势必要求更强有力的箔条喷射
能力.否则,这些偶极子就会在飞机后面老远的地方才布撒开来,
起不到中断雷达锁定飞机的作用.

    强力喷射箔条的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末.当时,海军研究实
验室的文职军官维克·库茨克研究了快速投放箔条的实用方
法.他拿了一把37毫米信号枪,并装接了一根加长枪筒,然后
装上装满箔条的弹筒,再装上发射用的雷管和火药.库茨克自己制
作了这些早期使用的箔条弹筒,连装填火药并捣实这些具体事情
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使用这种改进后的信号枪进行试验结果表
明,这种箔条投射方法是可行的.

    库茨克第一次做成的试验性战术箔条弹筒系统是一种排成一
线的十管投放装置,其炮管尺寸与改进的信号枪相同.他制作了4
个单元,并把它安装在一个小型吊舱内,然后将它们安装在一架双
发动机的"比奇"飞机的机翼武器外挂位置上进行试验.但是试验
证明,使用雷管满足不了启动箔条发射的要求,所以还得寻找新的
方法.有一种用来冲击"小斗犬"空对地导弹飞离其载体的电子点
火引射装置可满足这种使用要求.与此同时,他还研制了一种将点
火信号依次送至各个弹筒去的机电式步进装置.

    维克·库茨克的下一个工作目标就是增加投放装置中的弹筒
数量,弹筒数量增加至24管,分4排,每排6管.他从一个废料仓
库里找到"比奇"飞机的一扇备用后门,在门上割了一个洞,在里面
装上了他的投放装置,并使它与外壳一样平.这样,只要将正规的
门换成他改装的箔条投放门,他就可以很方便地将他的投放装置
安装在"比奇"试验飞机上了.投放装置将箔条从这个口子中发射
出去,其发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垂直.

    不久,他又对此作了另外一些细节性的改进.使用"小斗犬"小
型引射点火器的这种改进系统没有使用多久就被普罗佩莱克斯公
司生产一种更小的点火器所替代.另外,在箔条的打包方式上也进
行了改进,原来采用的是直接将箔条装填在炮管中,现在则首先将
箔条装在一个塑料套管中,然后再把它轻轻放进每一个炮管.

    在研制炮管式箔条投放装置期间,对玻璃纤维和铝箔条这两
种偶极子都进行了试验.一开始,有人担心炸药的爆炸可能会对玻
璃纤维产生强烈的影响,很可能会将它们震碎.然而,这些担心是
没有根据的,只要我们将这些材料仔细地包装好就不会有什么问
题.结果,我们选择了用玻璃纤维偶极子作为强力喷射投放装置使
用的材料.伦迪电子系统公司从比约凯斯顿研究实验室购买了
这种玻璃纤维的制造工艺专利,并在佛罗里达州的庞帕诺比奇建
立了第一家金属化玻璃纤维箔条生产厂.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美国开始攻击北越目标的作战行
动之后,人们所关注的就是由雷达控制的高射炮所造成的损失.为
了对付这种威胁,海军提出了其战术战斗机自卫箔条系统的需求.
嘉在公司的工程师劳埃德·肖普佩在维克·库茨克研制的24管
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系统设计方案,但使用30管,分成6
排,每排5管.经过很小的改动,成为后来的ALE-29投放装置,
投人生产时使用的是直径为37毫米的圆截面炮管,与库茨克的最
初设计相同.ALE-29投放器安装在海军的战术战斗机上,每架
飞机安装两组投放器.这种投放器将它的炮管装接在铝质龙骨上.
后来,投人生产的是ALE-29A投放器,其炮管就是一块撞上孔
的铝板.
    1966年,特拉科公司在竞争中击败了嘉在公司,赢得了生产
ALE-29B投放器的合同.ALE-29B投放器既能发射红外诱饵
弹,也能发射箔条,特拉科公司进行了大批量生产.


第九节

    1965年底,海军提出了远距离支援干扰专用飞机的需求,要
求这种飞机配备最现先进的干扰设备,以支援在目标地区行动的
舰载机大队.这种远距离干扰飞机还应能干扰敌方掩护部队的机
载雷达及对舰攻击机和导弹的雷达,向海上特遣作战群提供有效
的支援.

    那时,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的多架EKA-3B飞机正在进
行改装,以担负远距离支援干扰和空中加油任务.这些飞机的干扰
能力适于对付越南人的地面威胁,但是,由于它使用的是人工调谐
的噪声干扰机,其干扰能力是相当有限的.EKA-3B飞机的装载
能力比任务要求大得多,因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机舱空间.

    原来的计划是改装格鲁曼公司的A-6来担负海军提出的任
务,并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后来为陆战队小批量生产的双座EA -
6A飞机.但是,海军最初提出的要求却是需要一种四座飞机,这
样就要对A-6飞机前机身的设计进行重大修改,将之加长56英
寸,为另外2名机组人员提供工作空间.

    四座干扰飞机的番号为EA-6B,后来又被命名为"徘徊者".
格鲁曼公司是主承包商,飞机仪表实验室研制接收机和ALQ-99
大功率战术干扰系统的其他部件,雷声公司研制主干扰发射机,道
格拉斯公司提供装载这些发射机的空吊舱以及供电用的冲压空气
涡轮机.1968年5月,第一架EA一6B飞机进行首次试飞,这是
改装的3架A-6A飞机中的一架.


第十节

    1967年10月21日下午,埃及海军发表了一条震惊世界海军
的消息.那天,苏联提供的"蚊子"(莫斯基托)级巡逻艇停泊在赛德
港锚地,向正在沿海岸巡逻的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发射了3
枚SN-N-2"冥河"主动寻的导弹,发射距离大约为15英里.这
三枚导弹全都直接命中"埃拉特"号驱逐舰,并使其沉没,使许多人
丧生,首次开创了由作战舰艇发射的制导导弹成功击毁另一艘战
舰的记录.

    自从70吨级的"蚊子"级导弹巡逻艇在60年代初问世以来,
就一直被认为是海军的新鲜事物,备受人们关注.这种巡逻艇使用
4台12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采用铝质船身,在平静的
海面上,其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40海里.2枚"冥河"导弹放置在
后甲板上的装运箱里,最大射程可达23英里,由"方结"监视雷达
提供目标指示.只要它正在朝目标方向飞行,有源雷达寻的系统就
会捕捉到目标,并引导"冥河"导弹实施攻击,这是一种真正的"发
射后不管"的武器.

    "蚊子"级导弹巡逻艇的缺陷是很明显的,这种巡逻艇很容易
损坏,简陋的居住条件使其只能在近海活动,而且上甲板超重,使
其在高海情条件下很难稳定下来.然而,除了上面这些制约条件,
它可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它很小,很难发现;它非常敏捷迅速,
就象常规鱼雷快艇一样,很难被击中.该巡逻艇能在火炮射程之外
的距离对比它大得多的战舰发动毁灭性攻击,甚至还能在驻泊时
从靠近陆地的隐蔽地发动攻击.这些巡逻艇的制造费用很低廉,所
采用的技术相当简单,而且乘员也无需长期训练便可有效地操纵
它.苏联政府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买方国家出口了这种巡逻艇,其中
包括古巴、北朝鲜、埃及和叙利亚.

    但是,还有比"蚊子"级导弹巡逻艇更为严重的事情.据判断,
这种巡逻艇不过是苏联海军及其盟国正在服役的制导导弹巡逻艇
和战舰系列中性能最差的一种,更大且装备更好的165吨"黄蜂"
级巡逻艇携带有4枚经过改进的"冥河"导弹(SS-N-11),这种
导弹的杀伤力比其前身更大.有好几种苏联战舰装备了大型SS-
N-3"袖子"反舰导弹,其有效射程达100英里以上.苏联还有一
个系列空射反舰导弹,如AS-1"狗窝",AS-2"鳍鱼",AS-3"袋
鼠",AS-4"厨房"和AS-5"鲤鱼",上述这些导弹中有些还可从
由陆上的阵地发射.

    "埃拉特"号导弹驱逐舰的沉没让世人惊醒!人们呼唤海军要
认真思考,要与本世纪初由潜水艇主宰的情况相比较.再一次向世
人揭示:一个弱小的相对贫穷的国家能够使用小船攻击大型的战
舰,而且有希望取得成功.


第十一节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战舰经常靠近北越的海岸线活动,轰
炸海岸上的目标.北越的岸防炮兵连偶然也会作出响应,尽管他们
的炮火从来没有精确到足以构成严重威胁的程度.在那个战区里,
尚未出现过任何苏联的反舰导弹,尽管人们一直在担心这样的形
势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这些武器运抵了北越,美国海
军就可能会象以色列海军那样遭受到极不光彩的损失.
    华盛顿船务局的文职电子战项目工程师约翰·奥布赖恩是深
为这种威胁担心的人之一,不过他要比大多数人好一点,因为他知
道美国战舰的装备差到什么程度才可能无法对付这种导弹威胁:

      "安装在水面舰艇上的接收机是WLR-1,这是一种
  50年代生产的老式人工调谐超外差接收机,配有全景显示
    器.它对持续时间很短的信号截获概率实际上为零.主要
    的有源防御系统是ULQ-6,这是一种I波段转发器.它使
    用方向性很强的定向天线,所以,若要对付多轴线威胁就不
    能使用它.人们普遍认为这些系统难以为美国的战舰提供
  有效保护."

    ULQ-6的原型机仅仅是一种角度跟踪遮断器系统,采用逆
增益调制.船务局的另一位文职官员吉姆·沙利文描述了这种系
统的局限性:

        "ULQ- 6是专门针对苏联的AS-1反舰导弹系统设
    计的.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它不可能有效地对付新型号苏
    制反舰导弹,况且,如果苏联要发射导弹来攻击我们海军战
    斗群中的某一艘舰艇的话,你完全可以肯定,他们是绝不会
    一次只发射一枚导弹,至少会有10枚或15枚导弹同时打
    过来,而且一定会寻求攻击航空母舰."

      "ULQ-6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果它检测到多部
    雷达的信号,它就会将它们全部接收进来,并将它们合成起
    来,经过检波并对它们进行逆增益调制,再将它们发送出
    去.它对这些信号都采用相同的调制,然后将之发送回去.
    用它来对付两三部导弹制导雷达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
    存在5个或6个信号,所有这些信号都进行合成调制,干扰
    机很可能就不会对任何一部雷达产生影响.我们采用了各
    种前端信号分选器和跟踪器来改进ULQ-6,这虽仍不能
    解决多信号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个问题的影响."

        "另一个困扰ULQ-6的难题是由某些己方雷达信号
    带来的.举例来说,如果附近有一架F-4飞机,其APQ-
    72机载截击雷达正在工作,ULQ-6就会捕捉到这些信
    号,并将它作为一枚导弹而作出响应.轨迹特点是非常类似
  的,这就会使在北部湾舰船上的操作人员引起一阵骚动,一
    直要到他们知道了这是F-4飞机的雷达触发了他们的
  ULQ-6时才能平静下来.这些人明知这个问题难以避免,
  但是没有办法提高UIQ-6的能力.我们无法获得足够细
    微的雷达指纹来鉴别己方的雷达信号,而又不致冒丢失某
    些真实威胁信号的风险."

    为了提高ULQ 6的能力,使之能对抗更新型苏制反舰导
弹,船务局制定了几个计划,如提高干扰机的发射功率,增加距离
门拖引功能.然而,设计一种保护舰船的距离门拖引系统要远比设
计飞机的保护系统难得多,正如吉姆·沙利文解释的那样:

        "飞机的交战过程极快,你只需要将跟踪雷达拖离飞机
    很短的一段距离,比如说几百码就足够有效了.它只需要短
    暂的拖引便可使角度门获得足够的偏离,使导弹打向错误
    的方向."

        "同飞机相比,水面舰船实际上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目
    标.交战延续的时间要长得多,所以,也要求干扰系统对导
    弹的制导系统干扰更长的时间.你需要更大的干扰功率才
    能达到这个目的.之所以要求ULQ-6具有距离门拖引功
    能,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敌人雷达的跟踪系统远离舰船的回
  波.如果我们确能做到这一点,UIQ-6的角度跟踪遮断系
    统就接近成功了.

        "但是,使水面舰船系统产生有效的距离门拖引,这可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机载干扰系统能使距离门延迟5微
    秒左右就够了,所以你可以使用同轴电缆线圈来获得这么
    大的延迟;但是,为了保护舰船目标,我们要求的延迟量达
    20微秒左右,我们必须用一根长约250英尺的波导,做成
    一个大线圈.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精心施工,这样制成的线圈
    才不会产生褶皱."

    具有距离门拖引功能的ULQ-6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投
人使用,这种系统安装在几种舰船上.与此同时,系统的输出功率
也提高了,从原始系统的1千瓦提高到新系统的20千瓦.这些改
进都体现在ULQ-6后来的各种改型设备中,它们分别命名为
SLQ一22 ,SLQ一23和SLQ一24.

    60年代后期,海军试图改进SLQ-12,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来第一种投人使用的舰载噪声干扰机.显示器公司生产
了一批设备,数量大约为50套,这些设备都安装在驱逐舰上.干扰
机的主要目标是使用普通炸弹实施攻击的飞机上的搜索雷达.
SLQ-12采用回波管作功率源,配备有一部自动化接收机引导其
工作频率.系统中包括一副机电驱动定向天线,用来将干扰能量聚
焦在目标雷达的方向,以增强有效辐射功率.然而,SLQ-12需
得到适用技术的支持,因为它对付苏制新型导弹的效能是十分有
限的.在作战环境中,干扰机难于在工作状态下进行维护保养,所
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它们从舰船上拆卸下来.

    很显然,不管是经过改进的ULQ-6还是SLQ-12,它们都
不能对当时已装备的各种苏制反舰导弹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需
要更为先进的电子战装备.

    60年代末,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赢得了设计和生产保护作战舰
艇的SLQ-27"游击手"系统的合同."游击手"系统使用了大量先
进技术,具有截收、分析和识别信号的功能.系统中的大功率干扰
发射机可覆盖所有已知的威胁工作频段,并采用高增益多波束天
线.这种设备能对指定的威胁目标自动作出响应,可发射噪声干
扰、欺骗信号和投放箔条,或者综合使用这些干扰措施.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航空电子部的电子战处处长斯坦·奥尔特
曼深深地卷人了"游击手"计划,他回忆了海军对新系统提出的一
系列令人棘手的要求:

        "那时,美国海军是一支外海作战部队,要求在远海作
    战而不是在沿海地区作战.我们的对手—苏联—能够
    从多个方向实施协同攻击.所以,‘游击手’系统必须在360
  度的环境中工作,而且应能同时处理多个方向的协同威胁.
    这种系统还必须具有识别威胁及直接实施干扰的能力.威
    胁是现代化的,响应必须自动化."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计了一种数字式的、
计算机控制的干扰系统,其复杂程度类似于为空军制造的ALQ-
161系统.为了能对付来自多方向的威胁,系统采用了自动方向控
制天线,可根据威胁的方向,将干扰功率自动地切换到相应的天线
上去.为了帮助对付沿海面掠行的导弹,干扰天线的仰角应保持稳
定,这样,在舰船摇晃时就可使干扰波束始终保持在与水平线相平
行的方向.
    利用今天的技术,对"游击手"系统提出的各种要求,相对来说
就比较容易实现了,但是在60年代,却是另外一回事.斯坦·奥尔
特曼和他的工作小组使用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板制做出系统的大部
分部件.中央计算机有一个很小的存储器,大约只有100千字节存
储容量,而且还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

        "计算机用来存放威胁清单,运行显示程序和实现识别
    功能.但是,我们的计算机是不能象现代系统那样很方便地
    重新编程的.为了区分同一信道中的多个信号的信号分选
    工作是用硬件来完成的.程序被纳入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中.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个程序的话,就必须更换硬
    件.
        "研制SLQ-27大约花了3年时间.由于我们对数字
    计算机不熟悉,提高了研制成本,而且‘游击手’系统还要留
    有较大的设计保险系数.我们按照备用的人工控制方式的
    要求,设置了4个操作员席位.但事实证明,如果系统工作
    正常,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操作席位,而且在检验中,
    它们的工作一直是有效的."

    "游击手"干扰系统的原型机安装在美国海军的"比德尔"号
(DI-G34)导弹驱逐领舰上.在出海试验中,系统工作得很正常.那
时,该系统的生产成本大约每套1000万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
初期,这可是数量相当巨大的一笔钱.吉姆·沙利文解释道:

        "以1500万美元的投资着手进行研究和研制工作,而
    在他们被分解成支持成本和试验成本时,最后达到1亿零
    几百万美元.他们准备将这种系统安装在航空母舰、巡洋舰
    和象油船一样的重要大型水面舰船上,总数大约有100艘.
    我们漫天要价了15年,我们提出的价格是几亿美元,毫不
    夸张地说,这可能占用了海军全部电子战装备的采购预算.
    每一个要花钱的计划都会有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导
    弹和枪炮工作的人们就千方百计地扼杀这个计划.他们说
    ‘何必与那些家伙浪费口舌,把他们枪毙算了!"

        "‘游击手’系统于1971-1972年间通过了作战评估,
    然后,这个计划就送交朱姆沃尔特海军上将审查和决策.他
    决定海军不支持这个计划.当‘游击手’计划被取消时,我一
  点也没有感到奇怪."

    决定放弃SLQ-27计划使美国海军不可能为对抗苏联的最
新型反舰导弹提供有效的有源干扰手段.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制定
了许多快速反应能力计划,其中之一就是SLQ-19,这是一种临
时装配的箱式系统,主要组成包括ULQ-6转发器、带自动控制
系统的威胁告警接收机和多波束天线(在海军快速反应能力计划
下生产的设备都有正规的部队名称)等.设备箱用作支撑装置,安
放在大型舰船的船尾,第一套设备装在最近重新交付美国海军的
"新泽西"号战列舰上.需要时,设备箱还可用直升机吊起来,从一
艘舰移送到另一艘舰上,以便保持前线舰艇的作战能力.然而,在
部队使用时,舰长并不欢迎SLQ-19,而且他们也不喜欢将这许
多外部安装的系统乱七八糟地堆放在舰尾,妨碍直升飞机的行动.
SLQ-19不久就被一种经过改进,叫作SLQ-26的系统替代.
SLQ-26安装在大型作战舰艇的内部,生产的数量较少.

    1973年底,美国结束了在越南的作战行动,美国海军除"比德
尔"号巡洋舰和少数舰艇装备了SLQ-19和SLQ-26外,其他绝
大部分战舰只配备了改型的ULQ-6,作为它们防御苏联反舰导
弹的一线装备.即使WIR-1雷达告警接收机具有举世公认的低
截获概率性能,也不可能对临近的攻击提供告警指示.这是绝不容
许延续下去的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海
军不久之后就推出了一个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十二节

    如果电子干扰不能使反舰导弹转移攻击方向,第二条防线就
要依赖火炮、火箭或布撒箔条的发射装置.箔条研制以及将其发射
到空中一定位置的方法研究是与电子干扰系统的研制同步进行
的.

    对安装了有源雷达导引头的反舰导弹攻击而言,使用箔条来
保护舰船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迷惑方式,这是在获得敌方的作
战舰艇或飞机即将或刚刚发射导弹的征候时使用的方法.将箱条
用炮打到空中,形成某种形状的箔条云,每种形状的箔条云都具有
与舰艇相类似的雷达截面积.当来袭导弹开始搜索目标
时,它就会看到好几个目标.如果所产生的箔条云比战舰本身更有
吸引力,就会使来袭导弹锁定在箱条云上,并使其偏离舰艇的方
向.

    如果来袭导弹的雷达已锁定在战舰上,这艘战舰就可采用引
诱方式投放箔条.采用这种方式时,在战舰上空布撒大量的箔条,
产生的箔条云具有很大的雷达截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导弹
的寻的头锁定在这艘战舰和箔条的合成回波上.然后,战舰要以最
高航速冲向前去,驶离箔条云,尽可能扩大战舰与箔条云之间从导
弹看过来的角度,希冀这枚来袭导弹继续锁定在其前方两个目标
中较大的目标,即箔条云上.

    第三种方式叫作倾泄方式,这是在电子干扰机已经破坏了来
袭导弹的雷达锁定之后使用的方法.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很大的箔
条云散布在舰船附近的一侧,这样,在导弹试图重新捕获目标时,
就有了一个供其迅速锁定的虚假目标(箔条云).

    60年代末,最早装备海军舰船的Mk-76箔条火箭是一种经过
改进后用于发射箔条的正规"祖尼人"空对地火箭,这种火箭由安
装在战舰甲板上的固定发射器发射.Mk-76箔条火箭是一种不太
先进的系统,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和易于安装.


第十三节

    在60年代,陆军装备了GLQ-3地面通信干扰机,这是一种
大功率干扰系统,其干扰输出功率在1500-2000瓦之间.干扰机
覆盖甚高频和特高频频段,频率范围为20--230兆赫.GLQ-3干
扰机安装在一辆1.25吨卡车上,另有一辆拖车装载通信设备和发
电机.可转动方向的对数周期天线安装在12米天线杆上.仙童照
相机公司的弗兰克·厄南迪斯那时是这样来描述这种干扰机的设
计问题的:

        "为了使干扰机获得更大发射功率,在成本、占用空间、
    运输配备及可靠性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可能的话,你
    希望从天线获得尽可能大的增益,但是,在这些工作频率
    上,如在20兆赫的低端,天线阵的增益对一个机动系统来
  说已经相当大了."

    因此,在工作期间就提出了采用定向天线和增大地面通信干
扰机的有效辐射功率的问题.获取敌人发射机的方位是个简单的
事,但是,这个方位没有必要一定是瞄准干扰的最佳方向.应该记
住,干扰对发射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它只影响接收机的工作,而
且接收机接收一条特定消息通常都要离开发射机一定的距离.有
鉴于此,在启动干扰之前,一定要首先查清敌方通信网络的构成,
标绘出发射机的具体位置,以及接收机的可能位置.由于发射机和
接收机通常都是配置在一起的,所以标出它们的位置并不困难.但
是在通信业务密度较低的时段中,完成这项工作却需花费一定的
时间.

    机动性对战场战术通信干扰机的生存能力是很重要的,正如
弗兰克·厄南迪斯指出的那样,任何一部通信干扰机工作起来都
会使其暴露无疑,从而成为敌军炮火的目标:

        "通信干扰机可能会成为目标,所以,你不要使它的工
    作时间超过你所需要的时间,甚至连续干扰几分钟都是很
    长的时间.你接通干扰机,然后关断,然后再接通.你不要
    接通后就盲目地让它一直工作下去.就是这样,用这样的办
    法来破坏敌人的通信,但却不能让自己被敌人消灭!“

    经过短时间发射后,干扰机必须停止工作并转移到一个新阵
地.

    在70年代,仙童照相机公司对GLQ-3干扰系统进行了改
进,使用了固体电路,型号变为GLQ-3A.这种新的、能力更强大
的干扰机具有计算机自动控制功能.


第十四节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技
术力量和相当可观的经费研究反弹道导弹系统.虽然反弹道导弹
系统本身只是与这段历史有关的短暂过程,但是,用来降低弹道导
弹效能的方法却是十分重要的.在美国还没有考虑为此目的装备
有源干扰系统时,对这种设想就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即使没有得到
别的东西,这项研究工作也会为电子战系统设计师们提供往往必
须经过专心致志的研究才能透彻了解的这些极端措施.

    洲际弹道导弹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弹道飞行期间,可使用箔条
或诱饵产生的,看起来象是真实弹头一样的散射回波来迷惑反弹
道导弹雷达.但是,当弹头、箔条和诱饵在大约400000英尺高度重
返地球大气层时,箱条会很快减慢速度,而诱饵则会烧毁,这时就
只剩下弹头还在以22000英尺/秒左右的速度飞行,单独地飞向它
们的目标.

    早期的反弹道导弹系统采用的是专门开发的高加速度导弹,
在来袭导弹重返大气层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拦截并摧毁.
为了保护导弹弹头免遭反弹道导弹这样的攻击,就要考虑使用电
子干扰和欺骗手段.然而,在重返大气层阶段由弹头发射干扰必须
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即当弹头以超音速进人大气层时,有时摩擦会
产生很大的热量,这种摩擦热会在飞行器的前面产生一片导电等
离子气体,从而导致众所周知的通信中断现象.这种等离子气体只
维持大约30秒,但是,它可能会对弹头发射的任何干扰信号产生
屏蔽作用,而且这30秒时间是反弹道导弹攻击的最最关键的时
段.

    雷声公司为美国"卫兵"反弹道导弹系统生产了几种雷达.那
时,这个公司既卖矛又卖盾,另有一个项目是研究辅助弹道导弹突
防的方法.狄克·柯蒂斯领导了一个试验项目,目的是确定弹载干
扰机有效工作的途径.他披露了可防止产生等离子气体的一些新
设想:

        "我们调查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天线型式及烧蚀材料;我
    们在寻找一种烧蚀涂料,其烧毁方式和吸收能量的特点可
    冷却等离子体;我们还研究了等离子体的耦合方法及将等
    离子体作为天线的途径.这种设想相当成功,特别是在较高
    频率时."

    这个项目包括将这种干扰系统安装在"宇宙神"、"大力神"和
"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弹头上进行检验的方法.

    其结果是:苏联的"橡皮套鞋"和美国的"卫兵"反弹道导弹系
统只部署了非常有限的数量.实际上,任何一种反导系统都被认为
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而且这两种系统后来还纳入了反弹道条约的
限制范围.从此以后,将干扰机安装在导弹弹头上去的设想就成为
一个至今在电子战领域尚有很大兴趣,但从来也没有实现过的议
题.


第十五节

    电子战系统的设计说明书如果没有关于并行开发电子战试验
和模拟系统部分的叙述,就不能算是完整的.美国空军电子战评估
模拟器(AFEWES)最初是由设在沃思堡的康维尔公司研制生产
的,而动态电磁环境模拟器(DEES)是由赖特空军发展中心研制
的,这两种模拟器都已在第二卷中叙述.这两种系统一直使用
了几十年,在此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改进,使技术的开发与威胁的变
化保持同步.

    乔治·尼古拉在赖特空军发展中心的模拟与仿真实验室工作
过一段时间,他叙述了动态电磁环境模拟器的工作情况:

        "动态电磁环境模拟器开创了在实验室模拟实时多重
    威胁电子战射频环境的技术,业已证明,这是一种对进行调
    查研究极有价值的模拟工具.它可在地图上标会出一百多
    部雷达威胁的位置,然后用一架飞机"飞"过这个环境,动态
    电磁环境模拟器就会显示出这架飞机在飞过这个环境各个
    位置时所听到的信号.我们必须将飞机的天线方向图建成
    三维模型,同时,也必须将雷达天线方向图(包括它们的旁
    瓣)建成三维模型.动态电磁环境模拟器每秒能够产生100
    万或100多万个脉冲,而且产生的所有脉冲都十分精确.每
    一个脉冲都要以正确的频率并在正确的时间产生出来,这
    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回溯到1964年,我们仅有的计算
    机只是一种模拟系统.那时,我们极其渴望获得相关的技
    术."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态电磁环境模拟器和空军电子战
评估模拟器结合起来形成了第三种电子战模拟器,亦即由卡尔斯
潘公司生产的实时电磁数控分析处理机系统(REDCAP).格林·
米勒在空军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从事于实时电磁数控分析
处理机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近20年.他叙述了这种新系统是怎样
与空军电子战评估模拟系统连接在一起的:

        "在电子战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
    敌人能收集到多少有用的信息.如果他在这里观察30秒
    种,又在那儿观察2分钟,他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数据来描绘
    这架飞机的飞行航迹?实时电磁数控分析处理机系统可使
    我们看到,我们的干扰机在阻止各种雷达跟踪飞机的运动
    方面究竟效果如何."

        "将实时电磁数控分析处理机系统与空军电子战评估
    模拟器相互连接在一起,能模拟敌人的指挥控制系统、预警
    雷达、地面目标指示雷达、导弹和高射炮控制雷达等等.它
    能提供直至敌方人员按下发射装置时的图像,然后,由空军
    电子战评估模拟器运行导弹飞行的模拟程序."

        "将实时电磁数控分析处理机系统与空军电子战评估
    模拟器的输出组合在一起,你就获得了完整的图像.换句话
    说,敌军是否有发射导弹所必须的足够信息?若是他发射了
    导弹,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模拟系统在其他方面也非常有用.直到60年代后期,在地面
测试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标准方法还是使用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
器在选定的频率上产生一串原始脉冲,并送至天线.但是,现有的
信号发生器不能复制扫描雷达信号的上沿和下沿,也不能产生实
际电子环境中出现的背景信号杂波.在应用技术公司,乔伊·迪乔
瓦尼的任务就是测试雷达告警接收机:

        "为了测试雷达告警设备或分析设备,我们使用了一台
    信号发生器,这是那时我们拥有的全部设备.我们能测试一
    个系统,并使它按指标要求工作.但是,那时我们接收到的
    来自东南亚战场的报告说,我们的设备无法使用对我们自
    己产生的信号作出反应的方法来对敌方的雷达作出反应.
    尽管这些接收机都是可用的,但是,它们的性能无法达到我
  们用信号发生器测试时它们所达到的性能水平."

        "这促使我们考虑需要一种更好的雷达信号威胁模型
    来测试我们的设备.在实验室里,我们将模拟产生不同脉冲
  速率的各种实际雷达信号及天线扫描图的电路组合在一起."

    这些早期的实验表明:需要买进的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两大类
型的模拟器.第一种模拟器,如上所述,为测试和评估电子战设备
提供逼真的环境;第二种模拟器要为设备操作人员提供逼真的信
号识别训练.

    那时,应用技术公司正全力以赴为空军和海军生产告警接收
机,因此,对将生产设备转移到建立全新的生产线上去毫无兴趣.
乔伊·迪乔瓦尼和他的几个同事以友好分手的方式离开了应用技
术公司,并于1968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来制造模拟系统,这就是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安特克娜公司.

    安特克娜公司的首批合同之一就是在特蕾热岛海军基地使用
的一种训练水面舰艇电子战操作人员的模拟器.这个基地已经安
装了许多工作设备,开始为学生们提供多个训练站.而且,由信号
发生器产生的"输人信号"与操作人员在战斗中可能遇到的威胁环
境的信号特征差异很小.乔伊·迪乔瓦尼回忆道:

        "我们引入了模拟实际威胁的能力,同时也引入了计算
    机化模拟的概念.我们不仅能够精确地模拟信号,而且还能
    够模拟动态环境.这些模拟信号看起来就象是实际雷达接
    收或发射的信号,还会显示各种平台以逼真的方式在模拟
    器中运动."

    安特克娜公司从这些小合同起步,迅速地创建了她的核心业
务.初期最值得关注的成就是为位于佐治亚州罗宾斯空军基地的
空军部队建立的,对于评估电子战装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
模拟能力.


第十六节

    在埃格林空军基地进行的电子干扰飞行测试中获得的原始状
态数据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为了提取重要的特征,就必须在每次飞
行侧试后煞费苦心地减少数据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1959年在
埃格林空军基地建立了一个电子干扰测试数据提炼分队.今天,即
使最小的实验室也会拥有一套功能强大的台式计算机.但是,在最
初的日子里,第一代设备的能力要小得多.埃格林空军基地使用的
计算机系统是IBM 650,这是第一代数字式计算机,是美国的民用
产品,这种计算机要靠打孔卡片来输人数据.在数据提炼分队工作
的联邦政府职员12级(GS-12>文职数学工作者法雷尔·布赖恩
讲述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在那些日子里,有了计算机却没有软件,没有可从菜
    单中调用的成套程序.那些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必须
    自己编写所有的程序.你用早期计算机系统十分有限的能
    力所能做的仅此而已."

        "使用打孔卡片系统来插入数据是一个缓慢而令人厌
    烦的过程.你装入距离和方位,只有在这种试验具有高优先
    权的情况下,你才能装入高度.35毫米胶卷显示在十分之
    一秒时间间隔刻度的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我们必须用人工
    阅读胶卷的方法来获得目标的方位角、距离和到达时间.我
    们研究出一种对两部不同雷达的跟踪能力进行比较的方
    法.我们取一个未受千扰的辐射源,如MSQ-lA跟踪雷
    达,并将它所获得的目标位置与正在被干扰的雷达给出的
    位置进行比较.为了分析飞行一个小时所获得的数据,大概
    需要8个人用一小时的时间来提炼测试数据."

        "用B-52飞机对多个雷达站执行7小时任务产生了
  许多穿孔卡片.我用两间房子作储藏室,每间有30-40英
  尺见方,天花板高度为10英尺.屋子里装满了保密的IBM
    穿孔卡片,穿孔卡片上都是电子干扰和其他试验所得到的
    数据.试验工程师们不愿在完成最后报告之前就把这些穿
    孔卡片丢弃掉,因为这些穿孔卡片很可能还要用到."

    在正常工作时,IBM 650计算机每分钟能够阅读大约100张
穿孔卡片,可是,埃格林空军基地极其宜人的温和气候却是使用这
种原始计算机系统进行的诸多工作劳而无功的的原因所在.布赖
恩特解释说:

        "我们的大部分测试台都设置在常年潮湿的海边,你可
    能想象不到IBM穿孔卡片经受的湿度有多大!它会把穿孔
  卡片泡胀,使它变厚,IBM读卡机会被它卡死!"

    在这种情况发生时,被"卡死"的穿孔卡片就得重新用测试数
据打孔,并按正确的顺序插人读卡机中.

    现代化的个人计算机进入市场之前有大约为6个月的半衰寿
命期.与其相比,虽然IBM 650计算机所配用的数据输出系统笨重
且不稳定,但在埃格林空军基地历时4年中,始终是技术先进的系
统.

    1963年,IBM 1794计算机问世,其存储器只有32千比特.尽
管不能与现代标准相比,但是它的能力却比IBM 650计算机扩大
了一个数量级.使用10.5英寸磁带卷大大改进了的数据输人系
统,这与提高计算机的能力一样重要.新计算机系统要占用很大的
房间,而且为了防止其过热,需使用功率很大的空调系统.

    1964年,用于研究工作的苏联"扇歌"导弹控制雷达代用品
SADS-1交付给埃格林空军基地.这种代用品在试验计划中的出
现,加上新计算机的到达,使布赖恩特和他的小组产生了将这两个
系统连接起来进行模拟研究工作的想法.

        "我们寻找一种方法来减少时间/空间位置数据,并将
    之与FPS-16跟踪雷达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然后我们说
    ‘试验人员对干扰机能使雷达产生多少英里的偏差不感兴
  趣,他们希望了解它是否能击败导弹.’空军没有能力在室
    内模拟导弹飞行弹道,甚至不能模拟炮弹的飞行轨迹,所
    以,我们研制了一些进行模拟所必须的工具.我们把对应于
  SADS-1模拟雷达中心线的距离、方位角和仰角输入计算
  机,同时将未受干扰时跟踪误差的相应数据也输入计算机.
    我们取出这些数据集,并将它们输入我们开发的软件模型.
    利用这种模拟,我们能以每秒16次的速度,计算出想象中
    的来袭导弹相对于地面上某一点的位置."

    经过许多艰苦的研究工作之后,他们才取得了存储器为32千
比特的IBM 1794计算机这一巨大成就.

    直至1969年,在这5年中,IBM 1794计算机系统一直是最先
进的计算机.后来,控制数据公司的CDC 6600计算机系统问世,它
又将计算机的能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到目前为止,随着计算机能
力的逐年提高,在埃格林空军基地进行的电子战试验数据提炼技
术也得到不断改进.


第十七节

    下一章,我们将回到东南亚,分析这些系统对正在扩大的那场
战争的影响.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1-4-9 15:20:27
 李达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1
  金钱:110
  注册:2010-2-7
给李达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李达加入好友 查看李达的个人资料 搜索李达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李达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感谢分享,更全点就好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3-7-1 21:50:58

本主题贴数6,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703.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