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岳飞问题有兴趣的不妨一看[转帖] 中国当代史学史,我还没见到专著。仅就手头的一点资料整理了几条与“岳飞问题”有关系的,让诸位了解一下1949年以来,中国的史学界是怎么走过来的,了解一下各位在讨论的问题的学界背景。年轻的朋友也可以看一看想一想,你们从中学课本或标准教科书中得来的、深印在脑子中而以为属于自己的历史观点,究竟是什么来历。其中多数问题文革后又拿出来重新争论,但各位该了解一些,我就不赘叙了。 1949年,范文澜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从苏联引入中国的。这一观点来自《苏共(布)历史简明教程》,从此统治中国史界若干年,是中国史学理论的一大基石。 1950年开始,整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首建的是范文澜《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文,讲“祖国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争论中,少数派如孙祚民认为,古代凡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外的独立民族国家,不该算在当时“中国”的范围里,以中国今天的疆域来判断过去的国家与民族关系是荒谬的;多数派如翦伯赞吕振羽认为,不论当时管得着管不着,既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然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人”。这次争论还涉及到“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少数派认为是主流是不停打仗,多数派认为主流是“亲密团结”,吴晗等是中间派。有趣的是,1962年范文澜写了一篇文章,讲古代各民族“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根本不存在和平共处、平等联合这一类概念”。但他没有发表这篇文章,而是锁在抽屉里——那时多数史学家都是把自己的学术良心锁在抽屉里的。 1951,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是从对武训的评价引发的。这一次“历史主义”占了上风。曹操被翻案,从此成好人。 1952年,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一次实际上是阶级观点与民族观点尚未完美融合为愚民史学时的一次争论。 1952-1957,民族形成问题。对立的两种观点是:一,中国民族形成于近代,二,秦汉开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后一观点的中心人物又是范文澜,他在1954年写了一篇“分量极重”的文章。这次讨论的思想背景是斯/大/林的民族学说。参见《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三联,1957。 1955-56年,给“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及“民族英雄”下了定义。“爱国主义”有四条标准(范文澜说):1,农民起义者,2,反抗外族侵略者,3,直言敢谏,要求改善政治者,4,政术有利于人民者。“民族英雄”定义中使用了“外族”、“异族”的概念,但对什么是外族异族没有做清晰界说。 1958年,“厚今薄古”的争论。厚今薄古是陈伯达提出来的,意思就是科学研究和教学要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和各科都有关,但历史学是研究“古”的,所以在史界争论最烈。人民社1958年的《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以及续辑(1959),收的就是这次争论中几个大学历史系师生的文章,极为有趣。 1959年开始,讨论“古为今用”以及“史学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64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上题写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八个金光大字,从此讨论的内容不再是要不要古为今用,而是怎么“更好地”古为今用。这个口号以及形成的“传统”流行至今。 1962年,“民族英雄代表谁的利益”讨论。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各族民族的共同利益”“劳动人民利益是历史进步标准”等既成理论出现,占上风的观点认为:岳飞抗金不仅代表“南方各族人民的利益”,也代表“北方劳动人民的利益”,或如吕振羽所说:“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女真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历史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