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提问题请到这里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提问解惑] → 关于战国时期的极限动员人数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6710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关于战国时期的极限动员人数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水的胖子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2
  金钱:119
  注册:2008-12-12
给水的胖子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水的胖子加入好友 查看水的胖子的个人资料 搜索水的胖子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水的胖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关于战国时期的极限动员人数
农耕文明时候极限动员不应该超过3%的比例。那么在所谓倾国之战的如长平之战中,实际赵军投入的兵力可能是多少呢?按三年对峙计算我倾向于就是前期廉颇接受上党的主力十几万人。但是有人提到战国普遍实行的征召兵制,所谓,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之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各国在边界据点堆积的大量人口能不能做到全民皆兵,从而在短期内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呢?
同样,战国时期的后勤运输状况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损耗情况呢?能否在一个战役期内支持所谓的几十万大军打一场大战呢?物资征集的方式又如何呢?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0 20:38:10
 newavatar 男,离线
  
  
  等级:少尉
  文章:324
  金钱:1765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4-3-1
给newavatar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newavatar加入好友 查看newavatar的个人资料 搜索newavatar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newavatar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基本上先秦史料中关于兵力部分,除个10大约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不久后就有人说“旧以一为十”了



欢迎大家拜访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266584963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1:42:04
 zjk900 男,离线
  
  
  等级:上士
  文章:97
  金钱:746
  注册:2006-10-6
给zjk900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jk900加入好友 查看zjk900的个人资料 搜索zjk900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jk900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3

求教:为什么古代要以一为十呢??????

另外我个人还觉得,古代兵力应该还有自我吹嘘夸大的因素。。。。吓唬对方。。。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10:42:25
 qs 男,离线
  
  
  等级:二等兵
  文章:5
  金钱:126
  注册:2009-1-6
给qs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qs加入好友 查看qs的个人资料 搜索qs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qs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4

[转帖]关于古代战争中的歼敌数字
古书里记载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有些是显然不合理的,其中颇有夸大之嫌。某些问题,古代史学家已提出怀疑,但对夸大数字的各种原因,尚少深入的探索。近读《三国志》,发现一点有关歼敌统计数字的秘密,某些疑问,似可有个接近实际的答案了。

在《三国志·魏书·国渊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渊字子尼。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    

这段话很值得研究,它揭露了当时战绩统计的一个秘密,凡破贼文书中的歼敌数字都是“以一当十”,夸大十倍以宣扬武功,鼓动群众,扩大政治影响。而且这是一种“旧例”,即不是汉末才有,而是固有的宣传惯例了”。因此,国渊上报的“首级”只是实数,未加扩大,(太祖)曹操反以为怪了。国渊未扩大十倍是否反对这种旧例呢?不。他只是认为要从宣传的实效出发。“内寇”不宜夸大,“内寇”愈多,愈证明内政不善,人心思叛。夸大战果政治上不利。如果征讨“外寇”则国渊也不反对“以一当十“的宣传作用的。后人读史就不能不知道这种宣传惯例。    

按此例来研究一些汉末三国时期的战役歼敌统计,就会发现一些“以一当十”的实例了。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曹操大败袁绍于宫渡。“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裴注引《献帝起居注》说:“绍与子谭轻身逃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又同书《袁绍传》说:“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裴注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    

以上两书,一说“七万”、“八万”。而曹军人数则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即以七八千之众,尽杀所虏袁军七八万人。很不可信。对此,裴松之在注中已提出疑问说:“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曹军)不能甚少。将纪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实录也。”裴松之指出这个歼灭袁军七八万人不是“实录”,是正确的;指出曹军偏少也是对的。但忽略了所杀袁军数字是夸大的。汉末人口情况,大郡六十万,中郡四十万,小郡才二十万。一下杀掉小郡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不太可能,而且袁军的实力,很快就恢复了。据《武帝纪》:“次年四月,绍归,复收旧卒,攻定诸叛郡县。”可见袁绍兵卒溃散在外者甚多,并未被曹操杀掉七八万。故可知《献帝起居注》、《汉纪》都是按旧例的扩大十倍来计算的。曹军所歼灭的袁军当是七、八千人。如曹军以不足万人之众歼敌近万(尽坑之数),另有杀伤数、溃逃数未计,这也是非常大的胜利。    

我们再用此法来研究另一次战役。魏文帝(曹丕)时,张既平定凉如胡人,当时战报的歼敌数字也是“以一当十”的。《张既传》载:凉州卢水胡反,张既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帝甚悦。    

这是一次战斗中的斩获。双方兵力情况如下:胡骑总数七千守于鹯阴口。欲来放火烧魏军营垒者是其中大部分——数千(3—5千)人;魏军约五千,骑兵余骑,精卒三千人。即双方参战者各不过五千人左右。胡骑中伏大败而逃。骑兵行动迅速、步卒追击不易。不可能全歼,全歼亦不上万。魏军以五千之众歼其二三千骑,已是重大胜利。所记“斩首获生以万数”的“万”字,当是扩大十倍。以“千”数则符合事实。以此印证《国渊传》中征外寇扩大十倍的说法,可知当时确有此成例。    

以上三例足以说明汉末三国之际,战争中破贼文书的歼敌数字颇有夸大者。如载之史书,后人常以为是事实,确实误人。但是否每一战役统计都有夸大,则还要具体分析。如国渊本人就是如实上报战绩的。但我们知道有此惯例,在研究汉代的战绩统计时,就不会轻易相信。对歼敌的数字应会作一番实事求是的推敲,而不致上古人的当。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11:06:28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5

光是“夸大歼敌数目”并不能解决楼主提出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所谓“发xx万”并不是一次性征调这么多人上战埸。应该是在选卒之后将余众分批轮流执行后方劳役。这样才有可能支撑战国末期的那种长期性全面战争。当然xx万本身也肯定是有水份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11:48:59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6

而且汉初战绩中常记到个位,似乎与“以一当十”说不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11:52:04
 zhangyiyanyu 男,离线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9
  金钱:2893
  注册:2007-11-28
给zhangyiyanyu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hangyiyanyu加入好友 查看zhangyiyanyu的个人资料 搜索zhangyiyanyu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hangyiyanyu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7

战国策中曾记载了一段著名的军事讨论——田单和赵奢关于军队人数的讨论。
里面田单主张万人水平的军队,而赵奢说只有几十万人的军队才能符合如今的形势。
但是根据战国时代的人口和军队后勤情况来看,战国时代万人级的军队规模才合理。再结合战国史书中几十万人的战争屡屡出现来看,有两种可能,一个就是这段记载以及战国史料中的其他战争人数的记载都不可信,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万”字这个计量单位在战国时代有时候并非是后世的“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20:28:44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8

战国期间,“万”这个字倒底是不是代表十千后世其实一直有人怀疑。不过《战国策》上的数字与历史的记载是不能当真的,那本书跟现在的《卡xx成功之道》是一个类型。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21:12:24
 gkw1945 男,离线处女座1987-9-8
  
  
  头衔: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8
  金钱:1578
  工作量:2 points
  门派:讨伐汉语之敌联合阵线
  注册:2006-8-20
给gkw1945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gkw1945加入好友 查看gkw1945的个人资料 搜索gkw1945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gkw1945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9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这么一个帖子



政治上唯命是从,生活中一无所求,工作时任劳任怨,思想
上忧国忧民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3 22:53:32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0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3 11:48:59的发言:
光是“夸大歼敌数目”并不能解决楼主提出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所谓“发xx万”并不是一次性征调这么多人上战埸。应该是在选卒之后将余众分批轮流执行后方劳役。这样才有可能支撑战国末期的那种长期性全面战争。当然xx万本身也肯定是有水份的。


轮换制完全无依据,古代的交通运输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这种大规模轮换,如果有这个制度,理论上需要相当大量的军队里参谋作业和地方政府行政文书往来,应有若干留存,各国的轮换周期也应该有不同,轮换周期的不同所导致的前线兵力比的差距也从来没有官员提起,最后,也跟一般记载中前线将士战争结束后才能回乡的情节完全相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7:02:38编辑过]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6:15:25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1

首先,搞清楚“选卒”??“余众”??“后方勤务”这几个名词的概念。“发”的那xx万人并不是个个都要上战场的,也不用从动员开始一直服役到战事结束。(“役”由指代军事劳务慢慢变为指代民事劳务的过程从侧面说明了这点)这种说法就好比淮海战役共方动员了x千万人一样,跟会战时战场兵力是两个概念。
至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我只能说你对于同自己观点不同的材料一律斥之为非的态度足以影响判断力。

“不存在轮换制度。”呵呵,陈胜吴广到大泽乡旅游来了?诸葛孔明的事咱就不提了。一年一戍三年一轮是战国时期的国际标准,原因是啥自己琢磨。
当然上面讲的是常法,发生决定国运的大规模会战或象长平那种持久作战的具体情况,恐怕朝廷和主将只能临机决断,我们也只能推测。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8:10:30
 zhangyiyanyu 男,离线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9
  金钱:2893
  注册:2007-11-28
给zhangyiyanyu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hangyiyanyu加入好友 查看zhangyiyanyu的个人资料 搜索zhangyiyanyu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hangyiyanyu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2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3 21:12:24的发言:
战国期间,“万”这个字倒底是不是代表十千后世其实一直有人怀疑。不过《战国策》上的数字与历史的记载是不能当真的,那本书跟现在的《卡xx成功之道》是一个类型。


《战国策》是集合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策论以及各种史料传闻而辑成的,虽然记载混乱,错误极多,但是根据考古出土史料证明(比如说出土的《纵横家书》里面苏秦的几封书信和史料在《战国策》中能找到相对应的记载,当然战国策和纵横家书的文字有些不同,但是对整理《战国策》具有重大价值),《战国策》还是极有价值的,里面还是承载了战国时代很多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战国史是极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不能全盘否定!
至于“万”这个计量单位,应该是有问题的。当时“万”字有时候有可能表示的是“一千”而不是“十千”。但是有时候“万”字又有可能是表示的确实是“十千”。
猜测1,战国中后期的史料关于军队规模和战争人数的数字完全是毫无依据随意写出来的。
猜测2,当时的记载被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将大部分数字改大了一个数量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6:20:39编辑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16:06:04
 zhangyiyanyu 男,离线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9
  金钱:2893
  注册:2007-11-28
给zhangyiyanyu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hangyiyanyu加入好友 查看zhangyiyanyu的个人资料 搜索zhangyiyanyu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hangyiyanyu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3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8:10:30的发言:
首先,搞清楚“选卒”??“余众”??“后方勤务”这几个名词的概念。“发”的那xx万人并不是个个都要上战场的,也不用从动员开始一直服役到战事结束。(“役”由指代军事劳务慢慢变为指代民事劳务的过程从侧面说明了这点)这种说法就好比淮海战役共方动员了x千万人一样,跟会战时战场兵力是两个概念。
 至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我只能说你对于同自己观点不同的材料一律斥之为非的态度足以影响判断力。

 “不存在轮换制度。”呵呵,陈胜吴广到大泽乡旅游来了?诸葛孔明的事咱就不提了。一年一戍三年一轮是战国时期的国际标准,原因是啥自己琢磨。
 当然上面讲的是常法,发生决定国运的大规模会战或象长平那种持久作战的具体情况,恐怕朝廷和主将只能临机决断,我们也只能推测。



当时确实有很多记载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举兵××”、“发兵××”,但是很多歼敌人数却不能这么理解,战国时代的战争尤其是后期,动不动就是“斩首几十万”,即使加上当地的平民伤亡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是承受不了的。而且到了秦国统一之后,这种庞大数字的情况依然存在,不仅仅是在军事方面,个人觉得有可能是继承战国时期计数习惯的原因。到了西汉这种情况就不太常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6:21:32编辑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16:15:04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4

战国策主要是一本策士教科书兼参考书。成书的目的主要是要训练策士而不是记录史实,所以不单数字连很多事件都与史书不合,还有些明显违背常理的地方,更不要说同一套书中彼此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引用它作为研究证据是要冒风险的。

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军队时“万”这个字很多时候指代的是一级军事组织,一如后世的“万人队”,若什??佰之数。待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17:04:28
 zhangyiyanyu 男,离线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9
  金钱:2893
  注册:2007-11-28
给zhangyiyanyu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hangyiyanyu加入好友 查看zhangyiyanyu的个人资料 搜索zhangyiyanyu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hangyiyanyu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5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17:04:28的发言:
战国策主要是一本策士教科书兼参考书。成书的目的主要是要训练策士而不是记录史实,所以不单数字连很多事件都与史书不合,还有些明显违背常理的地方,更不要说同一套书中彼此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引用它作为研究证据是要冒风险的。

 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军队时“万”这个字很多时候指代的是一级军事组织,一如后世的“万人队”,若什??佰之数。待考。



《史记》中的记载也有大量矛盾的地方,这就是司马迁存了不论的作风,因为他自己也搞不清哪个才是史实。而史料并不是证据,只能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罢了,要经过学者的论证和辨析才能成为让人信服的论据。而《战国策》作为战国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是不容否定的。
至于“万”是不是可能是一种军事建制,个人觉得有这个可能,而且有可能“万”字在当时又同时代表了“十千”这个计量单位。所以才会造成后世的误解。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如果是这样,在西汉的时候怎么会连一点记载的痕迹都没有了呢。难道是当年项羽给烧了?
而且作为军事建制,在战国后期都是几十个,甚至在秦国对楚国战争时有60个,这样的话,当时的军事人员没有理由不另设一个更高等级的建制,所以这个解释也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7:27:58编辑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4 17:20:42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6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17:04:28的发言:
 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军队时“万”这个字很多时候指代的是一级军事组织,一如后世的“万人队”,若什??佰之数。待考。


这版子上每半年就拿出来讲一次的论调,已经讨论了四五年了,怎么突然就变成你的观点了,赤果果的抄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4:48:41编辑过]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5 4:47:21
 坦能堡 男,离线
  
  
  头衔:飞奔的灌汤包
  等级:中校
  文章:1189
  金钱:4159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3-9-19
给坦能堡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坦能堡加入好友 查看坦能堡的个人资料 搜索坦能堡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7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8:10:30的发言:
首先,搞清楚“选卒”??“余众”??“后方勤务”这几个名词的概念。“发”的那xx万人并不是个个都要上战场的,也不用从动员开始一直服役到战事结束。(“役”由指代军事劳务慢慢变为指代民事劳务的过程从侧面说明了这点)这种说法就好比淮海战役共方动员了x千万人一样,跟会战时战场兵力是两个概念。
 至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我只能说你对于同自己观点不同的材料一律斥之为非的态度足以影响判断力。

 “不存在轮换制度。”呵呵,陈胜吴广到大泽乡旅游来了?诸葛孔明的事咱就不提了。一年一戍三年一轮是战国时期的国际标准,原因是啥自己琢磨。
 当然上面讲的是常法,发生决定国运的大规模会战或象长平那种持久作战的具体情况,恐怕朝廷和主将只能临机决断,我们也只能推测。



所谓发XX万人必然是包含有很大一部分非战斗人员担任辅助勤务,但是你所说的这些人是轮流上前线轮换服役,并无依据;“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纯属你自己掰出来的,我的原话是“如果有这个制度,理论上需要相当大量的军队里参谋作业和地方政府行政文书往来,应有若干留存”,只要有正常语言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看清楚,我说的是这个战时大规模轮换制度相关的参谋作业和行政文书并无留存,跟中国古代有没有大量参谋业务问题完全是不同的范畴。另外陈胜吴广并不是战时征发的人员,只是和平时期派去边境地区守备部队补充人员的,另外从他们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不足以支撑稳定有保障的长途人员输送,只是碰到阴雨天气就可以把行程耽误到足以掉脑袋的地步。



铁口直断!!神~算~包~~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5 5:02:51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8

以下是引用坦能堡在2009-1-15 4:47:21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17:04:28的发言:
  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军队时“万”这个字很多时候指代的是一级军事组织,一如后世的“万人队”,若什??佰之数。待考。
 [/quote]
 这版子上每半年就拿出来讲一次的论调,已经讨论了四五年了,怎么突然就变成你的观点了,赤果果的抄袭……


这个观点没搞错的话,中文记录中是《剑桥中国秦汉史》里面最先提到的,第一章的附录3.国内1992年出版,英文1986年。更为具体的话,似乎是鲁惟一(michael loewe)的《汉武帝的征战》里最先提出,该书出版于1974年


附录三,我贴一下吧


————————————————————————————

附录3:《史记》及其他史料的统计数字

 

历史记载的统计数字的可靠性问题是人们在所有历史著作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本章所用的《史记》材料和其他的史料上的这种问题肯定不会很少。在前面的叙述中,数字可靠性的问题约出现了七次,但在本附录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前,只能简略地间接提到。除了下面七件事外,还有一个数字模糊不清的事例。本附录没有列出这个事例,因为在注32已经提出这很可能是文字错误所造成,已没有内容可以补充。

 

周末的人口数字

 

除了据认为是前323年的一段话并记于《战国策》(八[齐七],第337页;克伦普译文,第126,第157页)的材料以外,实际上缺乏城市或地区的数字。这段话提到华东齐国首都临淄有人口七万户,按一般的算法,这意味着足足超过了35万人。如与现代学者①认为公元1世纪东汉的首都洛阳有人口约50万人的估计相比,这么高的数字是根本不可能的;洛阳当时是全帝国的、而不是一个诸侯国的首都。《战国策》的陈述对历史研究来说非常模糊,这可以从谈话人继续描述临淄街头拥挤情景的比喻中得到证明。他说行人之多,可以“挥汗成雨”。①

 

公元前3世纪军队的规模

 

《史记》报道的军队的巨大规模引起了可信性的严重问题。例如,该书声称秦在前224至前223年使用60万大军灭楚并把它吞并:见《史记》,卷七三,第2339—2340页(率军征讨的秦将王翦传)。此数系指秦成为帝国以前的军队,如与前133至前90年汉武帝征讨亚洲腹地匈奴时所记载的整个汉帝国的军队和骑兵13万至30万人的数字相比,它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事实上,即使汉代的数字也很可能是夸大的。见鲁惟一:《汉武帝的征战》,第92、95—96页。

 

秦军造成的伤亡

 

《史记》记载,从前364至前234年这130年,秦参加了15次大战斗或大战役,书中列出了秦给其敌人造成的伤亡数字。除一次外,伤亡数都达两万人以上,有四次竟达惊人的10万人以上。最不寻常的一次是前260年对赵的长平之役,在五六个月的初期战斗中,赵国一方据说损失了五万人;后来当所剩的40万名士兵在常平向秦将自起投降时,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只让240名最年轻的士兵回赵。②因此,据推算秦在这整整130年中给其敌人造成的伤亡总数竟达1489000人。

这些数字需作评论。首先,应该指出,它们只表示秦给其他国家造成的伤亡;秦自己的损失从没有记录,虽然数字必定是相当大的。第二,这些数字不完整,因为数字中只有两起包括了受伤和被俘的数字。在所有的事例中(除了前260年用“坑”字外),所用的标准字眼为“斩”(此字的用法可追溯到商鞅时代),严格地说是指战斗中杀人。第三,除了《史记》中具体列出伤亡数的15次战斗或战役外,还有它根本没有列出数字的其他战争。这一切考虑意味着,秦及其敌人同样要遭受的伤亡数,包括受伤、被俘以及被杀,必定相应地远远高出所记载的数字。

最后,如与伤亡数比较准确并具有世界重要性的近代战争和战役的数字相比,上述的数字就显得不可信了。以1812年拿破仑出征俄国之役为例,他在6月率军453000人侵俄,在11月返法时不到10万人。乍一看,这与五个或六个月的长平之役相比很恰当,后者赵国士兵总的伤亡据说几乎达45万人。但是这种相似性应该说是表面的,不符实际情况。因为这45万人中,在最初几个月的战斗中损失了五万人(数字合理),而在长平时,突然消灭的人数竟为40万人(数字不合理)。

总之,秦造成的伤亡数,象前面提出对军队规模的怀疑那样,在字面上是难以接受的。例如,以掌握的技术手段来说,真要把一支40万人的军队斩尽杀绝,实际上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考虑到这支军队在向也许是更强大的军队投降以前已经被围困和饥饿所削弱这一已知事实,情况依然如此。秦的敌人或秦自己在面临这样灭绝性的损失时,似乎也不可能再三地继续征召庞大的军队,而不出现经济的、或可能的政治崩溃。①对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可能在于“万”字的意义上,这个整数经常见于军事记载中(在非军事的记载中也能见到;见下面的最后两个问题),它也许只是象征性的,所以只应该被理解为“大部队”。①

 

前221年12万户向咸阳的迁移

 

这个数字乘以5(中国在统计上通常把户折成口的公认的基数)为60万人。但即使是如此巨大的数字,也远远不够文中所暗示的总数,因为迁移的贵族之家会随带许多仆从、姬妾和奴隶等人,因此就大大地多于一般农民的五口之家,近代以前的中国人在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时,想到的就是这种普通农户。所以12万这样高的数字似乎是很武断的。它可能因是6的倍数而被用,在前221年,秦政府据说就决定突出6这个数字,作为它敬奉水及其有关事物的一个部分。但是,《史记》中描述这种崇拜的几段文字的历史真实性已被人怀疑(见附录2),对这一解释不利。可是,在附录2中已经提出,对有关段落可靠性的质疑远不是定论,所以12万作为6的倍数的解释依然是可能的。

 

秦帝国驿道的宽度

 

据《汉书》卷五一第2328页的一段文字,秦在前220年以后几年建造的“驰道”,其宽为50步,将近70米,因此宽得难以置信。可能“50步”系“50尺”之误,这样其宽度将近11.5米。即使如此,它也比大部分罗马的道路宽,罗马的道路很少超过8.5米。可以设想,《汉书》所举的是指位于国都附近的秦的道路宽度,路的一条通道或中央通道显然为皇帝和统治皇室中有权势的成员的扈从专用,而信使、官员和其他旅行者只准使用路侧的边道。但是,御用道和非御用道之别很可能在离京师一定距离之外渐趋消失。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卷,第3部分,第7页。

 

秦长城的长度

 

在前面讨论这个题目时作出的一个可信的、不过还不是绝对肯定的结论是,蒙恬将军所造的长城,多半比人们在阅读《史记》所述的长城逶迤“万余里”这段记载后最初所想象的长度略短。这里不必再重复支持这个结论的论点,但要说一下,这些论点都集中在“万”字上,在这段有关的文字中,此字的意思很可能是比喻性的而不是字面上的。“万”字的这种比喻性的用法决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本附录中已经引用了几个事例。下面还将引用另一个事例。①

 

阿房宫的规模

 

据说,称之为阿房宫的宏伟的朝堂在前221年开始营造,自东至西为500秦步,自北至南为500秦尺,面积将近75600(675×112)平方米。②这个数字大得不可信,而文中进一步说的大殿能方便地容纳整整一万人(又是一个象征性的“万”字),这更令人怀疑。如果把这个数字与公元60至65年东汉在洛阳造的朝堂的合乎实际的规模(将近1376〔86×16〕平方米)相比(据说它同样可以容纳一“万”人③,或与至今仍存在的北京紫禁城中的朝堂(它略为超过1800平方米)相比,就能给人以启迪。

 

--------------------------------------------------------------------------------

① 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1976),第19—21页。 
① 关野雄:《中国考古学研究》,第246和280页,他在引了《战国策》的叙述后,说这是夸大其词。但是看来矛盾的是,他后来表示战国晚期临淄的人口可能已达数万户。 
② 此事在《史记》的白起传(卷七三,第2335页)中有详细描述,文中使用“坑”字,使这件事具有可怕的气氛;“坑”这里应作“屠杀”解,但此字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埋”或“活埋”。见前面注76。 
① 许焯云的《变迁中的古代中国》第68页的脚注持相反的观点,但他的论点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说服力的。例如,他认为魏约有人口500万,因此,可以“相当容易地”征召一支30万至50万的军队。即使偶尔一次做得到(但也远不能肯定),它能再三地进行这样规模的征兵吗? 
① 鲁惟一在联系到汉代的军队数字时,已经提出这一假设,见《汉武帝的征战》,第96页。杨联陞对处理中国的数字和统计数的困难,已在《中国经济史中的数字和单位》一文中详加讨论;此文载《中国制度史研究》(坎布里奇,1961),第75—84页。可能“万”应与“千”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整数,杨联陞的文章(第77页)对它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 
① 关于整个王朝史中长城主要特征的探讨,见阿瑟·沃尔德伦:《中国长城的问题》,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 43.2(1983),第643—663页。 
② 《史记》卷六,第256页(沙畹;《〈史记〉译注》,第2卷,第174—175页)。 
③ 关于后汉皇宫中朝堂的规模,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35页。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5 5:38:32
 晨雾中的轻骑兵 男,离线
  
  
  头衔:深度潜水症患者
  等级:少尉
  文章:280
  金钱:1427
  门派:土拨鼠自由解放阵线
  注册:2007-1-15
给晨雾中的轻骑兵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晨雾中的轻骑兵加入好友 查看晨雾中的轻骑兵的个人资料 搜索晨雾中的轻骑兵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晨雾中的轻骑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19

以上的文献都是在讨论“一直有人争论”的“万”是不是虚数啊。
我提出的假设是“万”是不是历史上曾作为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如同“什”“佰”一类。更大胆的假设,是否就是春秋末期“三军”??“新军”之类“军”编制的沿革或别称。后世为统计军力方便也为了夸大兵力,就把“军”一级单位均视作“一万人”,逐渐模糊了它作为编制的语义。所以今人就会得出大几倍的印象。因敝人才学粗疏,无从考证正误,所以冒昧一提出来,供各位达人参考。
至于小宝“赤果果抄袭”的指责。首先在下倒未在本站上看到这一观点的论叙;其次若有的话,“弓箭也不妨被新旧大陆发明两次”,敝人末学后进而己;第三偶说自己“有一种观点”乃是希望诸君不至于误会,以为它是偶脑子里用来开沟的绝对排它之神圣教义,要用来讨伐异端。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5 11:47:13
 zhangyiyanyu 男,离线
  
  
  等级:军士长
  文章:189
  金钱:2893
  注册:2007-11-28
给zhangyiyanyu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zhangyiyanyu加入好友 查看zhangyiyanyu的个人资料 搜索zhangyiyanyu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zhangyiyanyu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0

以下是引用坦能堡在2009-1-15 5:02:51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4 8:10:30的发言:
 首先,搞清楚“选卒”??“余众”??“后方勤务”这几个名词的概念。“发”的那xx万人并不是个个都要上战场的,也不用从动员开始一直服役到战事结束。(“役”由指代军事劳务慢慢变为指代民事劳务的过程从侧面说明了这点)这种说法就好比淮海战役共方动员了x千万人一样,跟会战时战场兵力是两个概念。
  至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我只能说你对于同自己观点不同的材料一律斥之为非的态度足以影响判断力。

  “不存在轮换制度。”呵呵,陈胜吴广到大泽乡旅游来了?诸葛孔明的事咱就不提了。一年一戍三年一轮是战国时期的国际标准,原因是啥自己琢磨。
  当然上面讲的是常法,发生决定国运的大规模会战或象长平那种持久作战的具体情况,恐怕朝廷和主将只能临机决断,我们也只能推测。
 [/quote]
 所谓发XX万人必然是包含有很大一部分非战斗人员担任辅助勤务,但是你所说的这些人是轮流上前线轮换服役,并无依据;“中国古代没有大量的参谋业务”纯属你自己掰出来的,我的原话是“如果有这个制度,理论上需要相当大量的军队里参谋作业和地方政府行政文书往来,应有若干留存”,只要有正常语言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看清楚,我说的是这个战时大规模轮换制度相关的参谋作业和行政文书并无留存,跟中国古代有没有大量参谋业务问题完全是不同的范畴。另外陈胜吴广并不是战时征发的人员,只是和平时期派去边境地区守备部队补充人员的,另外从他们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不足以支撑稳定有保障的长途人员输送,只是碰到阴雨天气就可以把行程耽误到足以掉脑袋的地步。
 


秦法还是应该符合秦国为统一前的情况,但是随着秦国的统一全国,人员调动距离的巨大变化,以及全国各地气候环境的不同(楚地就是水网密集,降雨较多,而作为西北出来的秦国应该是很难想象的),秦法在很多时候就变的不合时宜了,这应该也是所谓秦法苛刻的一个原因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11:56:12编辑过]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5 11:52:19
 阿修比 男,离线天蝎座1976-10-26
  
  
  头衔:游手好闲的骷髅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446
  金钱:10864
  工作量:17080 points
  门派:不死怪物大联盟
  注册:2001-10-24
给阿修比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阿修比加入好友 查看阿修比的个人资料 搜索阿修比在[提问解惑]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阿修比  访问阿修比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1

以下是引用晨雾中的轻骑兵在2009-1-15 11:47:13的发言:
以上的文献都是在讨论“一直有人争论”的“万”是不是虚数啊。
 我提出的假设是“万”是不是历史上曾作为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如同“什”“佰”一类。更大胆的假设,是否就是春秋末期“三军”??“新军”之类“军”编制的沿革或别称。后世为统计军力方便也为了夸大兵力,就把“军”一级单位均视作“一万人”,逐渐模糊了它作为编制的语义。所以今人就会得出大几倍的印象。因敝人才学粗疏,无从考证正误,所以冒昧一提出来,供各位达人参考。
 至于小宝“赤果果抄袭”的指责。首先在下倒未在本站上看到这一观点的论叙;其次若有的话,“弓箭也不妨被新旧大陆发明两次”,敝人末学后进而己;第三偶说自己“有一种观点”乃是希望诸君不至于误会,以为它是偶脑子里用来开沟的绝对排它之神圣教义,要用来讨伐异端。


万当然在历史上曾作为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元朝和明朝的万户就是啊^^不过实际上一个万户往往只有数千人。只不过元明留下来的资料比较多,所以我们谁不会把它当成满编的一万人了,而秦汉时期的资料缺乏,即使留下来的资料数字上也非常可疑,所以目前木有定论。话说回来,百户千户万户这个编制方法似乎来自于原始的蒙古人,所以不排除早期木文化的商周也是这样做的,然后一直被沿袭,正如明朝也沿袭元的编制,不过越往后这种编制就离表面标准越远

至于抄袭……那个看语调也是开玩笑了,其实大约是“火星”的意思吧。本论坛上最早提到这个观点的似乎的确是某堡,忘了啥时候了,可能是03-04年?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9-1-16 2:52:42

本主题贴数21,分页: [1]
 *快速回复:关于战国时期的极限动员人数
你的用户名:    还没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 [ 还没注册 ]
  • [ 忘记密码 ]
  • [加入心情图标]
  •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                           
                              
    内容
  • HTML标签: 不可用
  • UBB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可用
  • 多媒体标签:不可用
  • 表情字符转换:可用
  • 上传图片:不可用
  • 最多128KB
  • 邮件回复 显示签名   [Ctrl+Enter直接提交贴子]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234.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