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四爷,谈雍正》 [I]引子 大概都能猜得到吧? 呵呵,其实呢,小G去看《步步惊心》跟看《魔女幼熙》一样,颇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茵”的巧合。 也不是说小怡不天天催着,G就不会去接触这片子(虽然按G的意思真不想写这篇东西)。其实很早在网络上这片子刚有点风声时,小G就早有所耳闻了。后来刚看了宣传片的第一感觉就是;“不错,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有些时候自问第六感还是不输给“某人”的--------------- 剧情大概都知道,所以就不啰嗦了,泡杯红茶,咱们先转一篇某网友的感文。 转 当我合上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时,已顾不得为他的文笔拍案,也已经无力去追究其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对其中的人物也已没有精力去探讨是非功过。唯一有的只剩心中的悲哀。 我的悲哀,不在项羽的壮士断腕,不在海瑞的抑郁不得志,而在雍正,与他的父亲、兄弟。 易中天先生用了一系列的如此来阐述爱新觉罗8226;胤禛的一生:如此父子、如此兄弟、如此君臣、如此朋友、如此皇帝、如此帝国,唯独在最后用了“谁是赢家”。 是啊,谁是赢家?康熙朝最后二十年中,从康熙四十一年索额图以谋反罪名下狱到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圣主康熙在畅春园寿终正寝。这二十年,没有鳌拜的谋反、没有三藩的叫嚣、没有噶尔丹的叛乱,长城内外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但紫禁城内却是乌烟瘴气、明争暗斗。皇太子废了又立、立了又废,大阿哥被囚,十三阿哥被圈禁,八阿哥时起时落,四阿哥破尘出世,十四阿哥率兵远征,而康熙则在自己的寝宫里长呼短吁,为了立储绞尽脑汁。易中天先生在此形容的漂亮:为了争夺储位,皇子们一个个赤膊上阵,杀红了眼睛,撕破了脸皮,兄弟情分父子天伦都荡然无存。在一片混乱的夺嫡大战中,父子、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排挤,日日算计。这时,皇权战胜了亲情,因为太和殿上唯一的一把宝座,父子算什么,兄弟算什么?只有皇位,只有权利才是至上的。 谁是赢家?表面上雍正赢了,皇位到手;表面上康熙也没输,他寿终正寝,康熙盛世得以延续;表面上胤祀输了,没了皇位,还丢了性命;表面上胤禵也输了,不是皇帝,连将军都不再是了。可其实哪?谁也没赢,大家全输,而且输得一败涂地。 康熙安排好后世,清清爽爽,也算是了无牵挂,身后,这群儿子爱怎么闹腾怎么闹腾,他管不着了,也懒得再管了。他管了整整二十年,有人说康熙说的好,老皇帝的后半辈子仅剩的那点精力全部用来对付那群如狼似虎的儿子们了。并不是说康熙的儿子们不好,恰恰相反,就像书里写的康熙的儿子们是都太好了,每个单拉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可就是太好了才让当爹的头疼,因为这爹的遗产是天下,天下不能一份为几,大家平分,只能给一个。康熙老谋深算,把儿子们一个个算计到位,再套用书中的话就是:康熙到底是康熙,谁也别想玩过他,包括他的儿子。可这算计完,康熙的心中舒服吗?不舒服,当然不舒服。康熙晚年看重老三老四的端茶送水,进汤进药,并不是说他真需要那些药,而是他需要那份亲情,就算那份亲情里有目的,目标不纯,他也照单全收,因为他缺少。在皇位的争夺下,他不缺权术,唯独缺亲情。所以康熙就算把一切算计到位,他还是没赢,这位垂垂老者的心中一定充满了落寞与孤独,他空有满堂子孙,却得不到满怀的亲情。 雍正得了皇位,十几年遗世而独立,装得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要的全有了,皇位、权利。他终于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事实也证明,他做的很好,雍正朝十三年吏政廉明,是明清六百年间朝堂最干净的时候。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康熙留下的财务漏洞全部补全。没有他的努力,也就不会有后来乾隆朝的振兴。但他还是没赢,他得到了父亲的赏识,却不得不面对母亲的指责。他得到了皇位,却要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毒手。雍正的确狠,当他对自己的政敌下手时的确毫不留情。有无数人为此指责他,但我却不能。雍正的每一招中都透着太多的无奈,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他是皇帝,所以他不能顾念亲情,他必须捍卫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别无选择。他的手段中透着怨,透着恨。他怨兄弟们的无情,怨恨皇家的残忍,恨兄弟的毒手,恨夺嫡的无情。他的政敌全都倒下了,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施展抱负。但谁又能说他的心中没有悔意?他的心中不在乎兄弟?他在乎,他当然在乎,所以他格外珍视十三弟胤祥的支持。为他设军机处,建密道,赋文悼念。种种种种都透着他的眷恋,他需要兄弟的理解和帮助,他需要兄弟的手足之情。他看似赢了,实则也输了。我甚至可以想象雍正独自一人在圆明园中眺望父亲居住的畅春园时,心里的痛楚。他不会后悔去争帝位,但他会后悔争的方式。它太残忍、太无情。雍正甚至应该可以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感受——孤独、落寞与深深的无奈。亲情,在皇权下终究被磨灭,终究无法抬头。 高处不胜寒。凌空绝顶,俯瞰天下的皇帝看似坐拥一切,其实却连寻常人家都有的亲情都没有。我甚至可以理解古时君王为什么要自称“孤王”、“寡人”,他们只有自己,一山容不得二虎、枕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康熙如此,雍正如此。他们因为高于天下,所以不得不损失天下都有的东西。 易中天先生强调制度造人。的确,封建制度造就天下最尊贵的家族,也造就了天下最无人性的家族。君臣父子,先是君臣,才是父子。先拜君,再拜父。最后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有时我也会想,当年的八贤王胤祀会不会就是忘记了,康熙是君,也是父。除了要用对待君主的方法对待康熙,更不能忘了对父亲的孝。父亲,是不需要你的权术、你的人心的。他要的是你的顺,你的从。雍正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赢了皇位。 汉语中有一个词:舍得。我十分喜欢这个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皇帝们,舍了情,得了权。皇家,舍了天伦,得了尊贵。 暮然之间想起古时皇帝都注重孝道,尊重太后。因为皇帝也是人,这些缺失亲情的皇帝,只有在跪拜自己的母亲时,才会隐约感受到一丝温情。因为难得,因而格外珍惜,因为缺少,所以倍加呵护。 皇权残酷,我曾走在紫禁城长长的甬道上,那成片的红墙琉璃瓦把天空割成一块一块。肃穆庄严,天空的画割犹如紫禁城中人心的画割。不完整,残缺。 皇权至上中,亲情被抹走。皇权背下的亲情,淡漠、脆弱。当合上书时,我有着庆幸,我与我身边的人,每个人的亲情都不会,也绝不可能再被禁锢在权利中。我猛然间有一个拥抱亲情的想法,当我幸福地拥抱这一切时,康熙、雍正是否也会羡慕?即使我平凡,没有天下,但我有爱,有亲情,有他们毕身想要却始终得不到的。 如果给这两位圣主一个选择,他们未必会选择生活在皇家。皇权禁锢了他们太多的感情,抹杀了他们太多的幸福。我们仰望不到他们的高度,他们也永远仰望不到我们的幸福。 G; 此番我们仅谈风月,不言其他。 举凡读后宫的历史,往往总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不过这又不同于读晚明史的那种苍凉。每一个王朝或者说权利的传承,总免不了明里暗里近乎无情的厮杀,而风过去,到底又留下了什么呢?? 最早小G接触清宫史的权位之争和各家野史上哭天喊地的悲惨爱情故事,是看的《皇太极传》。如果以权术度之,其实皇太极与“四爷”雍正极其相似。同样是老谋深算,一派铁血冷酷,继位后则更是无情杀亲,好一番狠辣作风、好一翻不讲情分只论效益的“帝林”风格(小说紫川中一个以铁血冷酷而又惊才绝艳的天才人物)。 然而纵使再铁血的“帝林”,却也本不是一个完全无情的生物。遥想松锦前线,明清两个帝国倾举国精锐、存亡旦夕之间,身为清军主帅的皇太极却突闻远在后方的鄂妃病故。一时间,皇太极悲痛无比,当即置前线军务于不顾,一夜狂奔回盛京,此一见已是永别。从未流泪的皇太极就此从前线一路哭着回到了盛京。这一哭就哭了整整七天。 何言后宫无真爱,冰山皇帝亦痴情。 自古如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被人们用来讥讽那些色令智庸而失天下的无道昏君。当然,说起来G也不是反对,不过以“历史的同情”来看,高处不胜寒,君王也是人。事到临头之时,又有几个能确实保证自己始终理智呢? 然而王家的无奈就在于----不能把自己当成人看。 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一把龙椅、一朝权贵,一语一行既能决万千人的生死,这是何等的权利!这又是何等的可怕!! 不由想起《银英传》的一句名言; “权势就像个漂亮的魔女,魅力之甚,令人又爱又恨。” 语到此,方才发觉好像都没说到与标题相关的。不过认真说来,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人评26集后“四爷”的人气就会跌落一大截了。为什么?就因为似是心狠手辣,绕回来还是悲剧。说起来,这就是小G之所以觉得该片子的可贵之处了。人性本身就复杂,何况自古高处更是不甚寒冷,要想俯瞰天下,就必须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忍,做常人之所不能做。比之许多大片烂片里无忧无虑,近似萌世界的超地球感情大片,无疑,这片子还是好太多太多了。 最后付打油诗一首,权坐笑谈。 帝王哀 遍野花开物争荣,千秋功业亦流芳。 若问君王伤心事,花落满园哀寡人。 世言有幸生皇裔,哪知高峰无限寒。 田野耕耘闲卧路,何必苦生帝王家。 怀雨 公元2011年9月24日[/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