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登陆 注册 搜索 自选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历史上的战斗
战争研究论坛讨论区[战史资料] → zt大卫子孙的抉择--六日战争的起源探讨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帖的第 8451 个阅读者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贴子 浏览下一篇主题
 * 贴子主题: zt大卫子孙的抉择--六日战争的起源探讨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正版松鼠妖 男,离线
  
  
  头衔:乌龙茶
  等级:宪兵总监
  威望:8
  文章:1637
  金钱:10003
  工作量:12758 points
  门派:毛皮动物联合工会
  注册:2002-4-23
给正版松鼠妖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正版松鼠妖加入好友 查看正版松鼠妖的个人资料 搜索正版松鼠妖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正版松鼠妖  访问正版松鼠妖的主页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楼主
zt大卫子孙的抉择--六日战争的起源探讨
之所以在阿以之间曾发生过的众多战事(现在国内已经普遍把黎巴嫩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殊不知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还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它在国际上被称为摩擦战争)中选择六日战争或称第三次中东战争来探讨它的起源,原因有二个,一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在阿以问题的历史上地位极为重要,它基本确立了现在中东的格局:今日周边阿拉伯国家已无人再愿意和以色列对抗,埃及最早和以色列和解并要回了他们的西奈半岛,西岸和加沙上以色列通过重大让步也使和平和巴勒斯坦立国从最初的天方夜谭变成了一个艰难的现实,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场战争就没有以色列生存下来及和对手谈判“以土地换和平”的本钱。原因二是其他各次阿以战争的酝酿和爆发都比较直观,唯独这一场战争的起因当中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不可忽视的大国操纵,而由于那块遥远土地上阿以双方的积怨加长期以来片面的宣传,使得人们不愿对这场战争之前发生的事情作太多深究,从而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何蝴蝶的翅膀在纽约所鼓动的气流可以化为一场飓风而在洛杉矶却不能?一般人对整个六日战争的印象往往只有以色列闪电突袭和到战争结束占领的大片土地,但这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个掐头去尾的历史。因此本人不揣冒昧,愿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试着对那场战争的缘起作一个分析。

. 1967年4月7日星期五,如果不是以色列采取的反应的话,在这一天早上发生的事件本来有足够的机会成为以方作的被袭击记录上的一个数字:位于戈兰高地的叙军炮兵阵地用155MM榴弹炮和迫击炮朝位于加利利海(太巴列湖)东岸和叙利亚边界之间狭长地带上的一个以色列定居点开火了,就连立场坚定地同情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阿拉法特传》一书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击中了一辆或两辆拖拉机”。
  以色列的边界是在1948-1949年的独立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或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确立的。那是一场颇富戏剧性的战争,阿拉伯的各路诸候旌旗蔽日的进军,在离实现目标----消灭犹太国只有一步之遥时,停火协议的生效和后期犹太人的绝地大反击读来令人瞠目结舌,但不是本文的题目。战后起草以色列和各国的停火协定时,就发现有些地区不可能在地图上画出无可争论的边界线,因为这些地方的土地所有权是混杂的。于是联合国设立了一系列的非军事区,在这些非军事区内任何合法拥有土地的人,无论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可自由耕作,双方军事力量都不得进入非军事区。同时,任何争端都将由混合停战委员会予以解决。这种非军事区也存在于叙以边界之间。
  但阿以巴以之间的争端从来就不是一个委员会能解决的。特别是1960年代初复兴社会党在叙利亚上台以后,大力扶持巴勒斯坦中的武装派别,以色列人多灾多难的日子全面开始了。以1959年诞生的“法塔赫”(阿拉伯语中的胜利,这个后来闻名全世界的恐怖组织,起初连阿拉法特本人在内只有7个士兵和6条步枪,真是比胡传魁还要寒酸了)为代表的武装组织不断地袭击以色列境内的一切目标----从卡车到水泵。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在1965年为35起,1966年为41起,10月,以色列在联合国提出控诉但毫无结果,11月以军在三个士兵被炸死后对约旦境内的游击队基地萨穆村进行了报复性袭击,给游击队造成亡18人伤54人的损失。1967年的头三个月中,袭击就达到37起。但是象4月7日这种敌对国直接用重武器攻击本国平民的行为,毕竟和对从该国境内出发的袭击分子只眼开只眼闭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色列决定不能再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容忍下去。双方随即爆发了长达数小时的炮战。与此同时以色列空军起飞飞机去开火轰击摧毁定居点的炮兵阵地,接下来就是叙空军的参战和六架米格机被击落。这一冲突,在绝大多数的文章中被用一句话概括:“以色列飞机侵入叙利亚领空,击落六架飞机。”
  理解在引发六日战争中的众多事件中有特殊地位的4月7日冲突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场战争。无论如何,政治、经济、文化、法理上的分析可以扯到无限远,但对身涉其地的人们来说,以色列军队是在保卫他们的平民不受攻击;对于身在局外的观察者们来说,往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自56年停战以来摇摇晃晃的天平上加上一块砖的责任在叙方,如此足矣。

. 5月间叙以冲突仍不时发生,空气中的火药味浓得一点就着的时刻,从莫斯科,开罗和大马士革传出了“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这无疑是进攻叙利亚前的准备”的传闻。这就是堪称中东现代史上一大公案的“莫斯科谎言”。
这一消息的传递却有着与它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不相称的、不那么正式隆重的过程:5月12日夜间,苏联驻埃及大使德米特里-波茨戴叶夫亲自要求会见埃及高级官员向后者递交了一份报告,其大致内容为:由于最近在叙利亚边界发生的事情,加上收到情报称以色列将于5月17日在叙以边境集结10到12个旅(以色列众所周知实行少数常备军加战时动员预备役的国防方针,要实现“民转军”需要5-7天时间),建议阿联(全称阿拉伯联邦共和国,当时埃及的国名)对此采取行动(根据66年11月4日埃叙签订的协定向埃及有义务采取行动)。同时苏联驻埃的情报人员也向埃情报机构递交了内容相同的报告。当消息传开时,以色列要求苏联大使迪米特里-祖巴钦到现场进行调查澄清以色列是否真的在集结兵力,但遭到祖巴钦大使的拒绝。在战争后的6月19日联合国大会上讨论当时以是否有兵力集结时,保加利亚代表干脆声称“(当时)有没有兵力集结根本无关紧要,众所周知以色列军队一向注重训练,他们能在24小时内动员起来。” 
  莫斯科谎言的发动者谁?根据“最大得益者为罪犯”的原则,来寻找制造这一谎言的策划者,要了解当时苏联高层的情况。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和柯西金总理还有马利诺夫斯基国防部长组成了“三头政治”,马利诺夫斯基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头号敌人想避免中东和欧洲冲突。但勃列日涅夫却打算通过引爆中东的火药桶巩固自己的权力。66年2月23日,在苏联的支持下,叙利亚军队发动政变,叙军总参谋长萨拉哈-贾迪德将军将阿明总统赶下台,当上了总理,哈菲兹-阿萨德将军就任国防部长。4月18日,贾迪德总理和阿萨德国防部长访问了莫斯科,他们的镜像正是勃列日涅夫和格列奇科国防部长。
  1966年当前任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死于癌症时,关于继任者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岐:苏联最高会议许多人希望由文官当国防部长,柯西金的部下,主管国防工业的乌斯季诺夫呼声很高,而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格列奇科需要外部威胁来使自己当选。
  任命乌斯季诺夫为国防部长的决定于4月3日公布,4月6日叙利亚代表团回国,4月7日就爆发了冲突,8日一批军官会见了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11日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终于同意格列奇科任国防部长。
  这个谎言至今仍然换汤不换药地流传极广,如北京大陆桥传媒文化出版的《中东战火》一书中称“以色列于5月10日前后故意向苏联泄露它将于5月17日进攻叙利亚的情报,挑动埃及先采取行动。”
  这一说法的破绽在于,如果真是以色列散布了假情报,而苏联情报部门却没有察觉,当是其情报工作的重大失误,负责人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实际却是KGB局长尢里-安德罗波夫却于当年6月底-------也就是这一情报的结果已完全展现出来之后---------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 5月15日,以色列的国庆日,纳赛尔决定向西奈派兵,事情至此已无可挽回。
  5月16日,也即情报声称的以军集结日前一天22时,纳赛尔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正式要求将联合国维和部队从下述三地撤出:扼守着蒂朗海峡咽喉的沙姆沙伊赫,加沙(它从49年起就为埃及占领)和内盖夫边界。吴丹一小时后同意了。18日以色列要求撤消联合国部队撤出的决定。
  联系到67年正好到期的纳赛尔承诺(纳赛尔于56年向美国和联合国承诺十年内不进行对以战争)和近期发表连篇演说宣扬消灭以色列,以内部分成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战争迫在眉睫,一派认为纳赛尔是为了维护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摆的姿态。但到19日16时联合国部队完全撤出后,以色列高层统一了意见,当天下午下达了大规模动员的命令。20日形势恶化,在西奈埃以军已直接对峙。到5月22日纳赛尔宣布封锁以色列生命线蒂朗海峡。战争此时已无法避免,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以色列就是为了在该海峡的通航权而战。5月23日4:30AM,总参谋长拉宾向总理汇报了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的消息。上午9时召开了有在野党领导人如梅厄,贝京,佩雷斯,达扬参加的国防委员会会议。此会议作出了如下决定:1,封锁蒂朗海峡是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2,有关军事行动的任何决定均推迟48小时实行。在此期间外交上寻求美国的支持;3,在适当时机派外交部长会见美国总统。24日外长埃班启程出访各大国。但到27日仍未能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的态度用约翰逊总统的话说是“封锁蒂朗海峡是非法的,也是对和平的潜在威胁。……以色列只要不决定单独行动,它就不会孤立。以色列如果想在任何问题上都得到美国的援助,那就应该对主动的敌对行动负起责任。”事情演变得越来越清楚,以色列的大国支持是一张空头支票。5月28日,以色列内阁会议进行了投票,议题已不是要不要战争,而是立即开战还是48小时后开战。结果是9票对9票。在战争的目标问题上也远未统一:本古里安主张打通蒂朗海峡,贝京主张以集结在西奈的埃军为主要目标。总理埃希科尔决定推迟决定,当天下午传来消息美英正在针对封锁蒂朗海峡制定国际护航计划于是内阁会议决定继续外交努力。但是,5月30日又传来睛天霹雳--约旦国王候赛因访问开罗,约旦加入了埃叙的军事同盟。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和以色列作战的士兵飞机和坦克的增加,为重大的影响在于从约旦国土西岸打出的炮弹可以飞进地中海!这对以色列是极为不利的战略态势。次日即宣告成立各党派联合政府,达扬成为新国防部长(原来这一职务由总理兼任)。6月3日又收到情报:伊拉克和埃及军队进驻了约旦。另外约翰逊总统写来信,再次声称如下几点:1,以色列如专断地进行战争行动将导致孤立,2,美国将尽全力从外交途径解决危机,3,美国将强调和别国行动一致决不单独行动。
  6月4日埃及的全部军力正集结在西奈,共有6个师(4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和一个经过加强(200辆坦克)的独立装甲旅及一个独立伞兵旅,其中第3步兵师和第4装甲师部署在西奈中部作为机动兵力,其他各师均部署在以军正面,第20师部署在加沙,第7师驻在腊法-阿里什地区(它是连接加沙与西奈的要冲,埃军在腊法修有坚固的阵地),再往南分别在战线上依次部署着驻在阿布奥格拉和库赛马地区的第2步兵师,驻在内盖夫边界的沙兹利加强装甲旅和驻在孔蒂拉-萨马德地区的第6机械化师,后两者随时可以直扑埃拉特港。开战之即总计埃及在西奈有10万人以上和约1000辆坦克。与之对阵的是从北到南展开的塔尔师,约菲师和沙龙师(全部是精锐的装甲师,由此可以清楚看到新上台的国防部长达扬的战略是在另两条战线上采守势,先全力打败埃及),另外曼德勒的独立装甲旅部署在埃第6师的正面,雷谢夫的独立步兵旅在加沙边境。约旦有8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兵力5500人,250辆坦克;相对的以中部军区有三个步兵旅和一个伞兵旅一个机械化旅。叙利亚军队与以军对峙的兵力为9个旅5万人,坦克400辆;以北部队军区有一个装甲师(这个装甲师要同时兼管叙利亚方向和约旦方向)及一个混成师,一个独立旅。
  此刻以色列领导人对局势的看法是:先动手才能有一线生机,不动手坐等别人来攻将第一枪给别人来打响必定亡国。而美国方面即便以色列主动进行战争也不会放弃它。6月4日内阁会议终于通过开战,此前3日军方已经批准了作战计划-----用空军先发制人进行袭击。
  兵者凶器也,没有叙利亚军队挑起的边境冲突,就不会有后来的升级和局势紧张;没有纳赛尔选择在局势紧张时进行的一系列在以色列看来极具敌意的举动,就不会有以色列的动员举动,而动员在现代战争中基本上就是战争的序幕;没有阿拉伯国家形成的从南到北的对以色列的大包围态势,就不会有以色列的开战决心。一个民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生存,争取国际支持是重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全指望在他人的良知上,否则就只会落到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满盘皆输。
  试想若日 本与中国断交,修改宪法(第9条),自卫队更名为皇军,与朝鲜韩国台湾签订军事条约,将美军从日本韩国请出去,日 军部署到鸭绿江和台湾海峡对面,台湾海峡被封锁,此时中国对这些国家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先发制人的全面打击,是否可以认为是中国挑起战争?
  于是,6月5日上午7时(埃及时间8时),以空军共191架次飞机,经由精心计算的不同航线在几乎同一时刻到达埃及机场上空,一场打靶似的空袭在宣告战争的爆发同时也宣告了战争的结局。



需要再多一点运气啊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4-25 23:01:10
 无知无识 男,离线
  
  
  等级:新兵
  文章:1
  金钱:113
  注册:2003-10-4
给无知无识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无知无识加入好友 查看无知无识的个人资料 搜索无知无识在[战史资料]的所有贴子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无知无识 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回复这个贴子2

田上四郎的《中东战争全史》对六日战争的起因有很详细的描述。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05-6-14 10:17:02

本主题贴数2,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Dvbbs Version 6.0.0 (战争研究修改版)
Copyright ©2000 - 2002 AspSky.Net , 页面执行时间:125.000毫秒